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2024-04-13

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共6篇)

篇1: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全省交通部门建设平安交通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平安江苏”和交通部建设“平安交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交通工作实际,特制订交通部门建设平安交通工作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牢固树立修路筑桥是造福百姓、保民平安也是造福百姓的发展观,谋民生之利、整市场之序、强安全之策,努力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体系,大力构建安全便捷、保障有力的交通出行条件,全力营造文明法治、安定有序的交通执法环境,使平安交通成为江苏交通率先发展的新品牌、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和谐发展的新动力,为平安江苏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水上交通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内河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政府下达指标范围之内,不发生一次死亡6人以上重特大水上交通责任事故;湖区搜救成功率达到95%以上;干线航道不发生因管理不善导致的24小时以上堵航事件,不发生内河船舶重大污染事件。

2、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三关一监督”责任有效落实,违法、违规运输行为明显减少。省内市际、县际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到60%;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9%;完成新建、改建标准化汽车客运站10个,新建农村汽车客运站100个;全面完成挂桨机船拆改工作。

3、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90%以上,航标正常率达到99%以上,船闸优良闸次率达到97%以上。进一步落实预防预控措施,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

4、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杜绝恶性安生生产事故和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努力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5、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研究和制订相关长效管理机制,并逐步落实。

6、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交通行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组织机构

为使平安交通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省交通厅成立平安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潘永和厅长任组长,李先友副厅长任副组长,厅办公室、政治处、法规处、厅五局一站和厅安全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侯建宇担任,副主任由董志海担任。

各市交通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组织推动平安交通建设。

四、工作任务和步骤

(一)制订方案、动员发动阶段(2007年1月至2月)

主要任务:把平安交通建设纳入各地交通部门工作总体规划,分析研究建设平安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平安交通建设工作台帐,并召开专题会议,层层动员和部署。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声势,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各市交通主管部门将工作部署、发动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于2月底前报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专项深化,整体推进阶段(2007年3月至9月)

1、全力推进交通市场和交通安全法规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和法规创新,推动平安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安全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建立交通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按照《江苏省公路、水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完成相关安全专项预案的制订和衔接工作,实现分级响应。

2、全力推动《江苏省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制订和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坚持和深化依法监管,加大安全投入,夯实安全基础,创新监管方式,突出加强交通安全制度保障体系、交通安全责任保障体系和交通安全预防预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省交通安全监管水平。

3、立足船舶、船员等源头管理工作,加强船员培训管理,推动“等效培训”,强化“特殊培训”,严格船员的考试管理。继续完善和落实船员证书协查长效机制,开展全省船舶船员证照专项整顿活动。严格船舶法定检验管理,规范船舶检验行为,进一步强化船舶检验的过程控制,提高船舶建造质量。

在深化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江苏省“水上风景旅游区安全管理”、“乡镇农用自备船舶安全管理”等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加大渡口渡船改造力度,完成渡口渡船达标任务,推进撤渡建桥计划实施,建立渡口渡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海事、运管、港口、航道部门联合开展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内河搜救分中心和三大湖区搜救中心建设,有力提升水上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全面落实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防堵保畅机制,把京杭运河分段管理、巡航制、联动机制和设置可变情报版等成功经验向其他干线航道推广。建立健全船舶动态报告制度和危险品运输船舶实船签证制度,采用动、静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巡航效率,力求管理模式的创新。

4、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和实施市场管理新机制,建立运输市场信用体系。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对运输企业、运输车辆、营运驾驶员和客运站的监控力度,细化相关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程序、监督检查行为、管理机制进行严格规范,对安全生产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并督促运输企业、汽车客运站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逐步提高运输市场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靠的道路运输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以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为核心的道路客运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公司化经营比率。积极推进船型标准化工程,淘汰和改造老旧船舶,提高内河运输效率,保障水上运输安全。

会同公安、安监等部门组织驾培学校检查,建立培训信誉排行榜,督促驾校严格培训标准;建立健全路面查处与源头管理有机配合的联动机制,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推进道路运输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5、巩固和扩大“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成果,推进危桥险路改造工程和公铁立交安全整治,加强公路养护管理,不断提高公路通行条件和公路好路率。分析事故多发路段情况,合理安排整治工作计划。牵头深化治超工作,建立和完善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长效机制。

针对闯卡逃费和偷盗高速公路沿线设备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联合公安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开展整治,并将整治范围逐步拓展到国省干线公路和重点船闸。

6、加强航道养护,强化船闸及引航道安全管理,维护干线航道畅通。通过深入推广“危险源点监控法”、船闸“红黄马甲安全责任制”、创建“星级管理艇”等活动,加

大广大干部职工对交通安全工作的监督支持力度,积极配合做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

7、突出危险货物装卸作业监管重点,加强港口危险货物管理人员培训,努力夯实安全基础。加大信息化开发力度,提升港口安全管理科技手段,为加快全省港口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8、创新工作思路,制订工作规划,推进交通建设市场规范和管理工作,继续深化施工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交通建设安全形势稳定。对进入我省交通建设市场的所有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将企业安全作业情况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动态考核和信用评定,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逐步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把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加快建立健全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评估制度,对交通建设工程开展安全评估,提高建设工程本身的安全性。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交通建设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安全保障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施工企业主体责任,规范施工行为,确保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安全。

9、统一执法标准,文明执法,规范执法,避免因执法不公造成市场不稳定和群众上访事件。妥善处理暴力抗法事件,严防因群众不理解或执法不当造成大规模群体抗法事件。

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规范信访工作和信访人的行为,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纠正推诿扯皮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带着责任和感情,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的原则,层层强化责任,逐步推进交通行业信访工作。

(三)自查自纠、完善提高阶段(2007年10月至11月)

主要任务: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对照建设平安交通的目标和要求,开展自我评价和考核工作,分析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进展慢的工作要研究制订专门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对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研究制订针对性解决办法。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工作力度。

(四)总结评估阶段(2007年12月)

主要任务:对平安交通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工作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办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制订出交通部门建设平安交通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下一步深化平安交通建设的意见。

各地要在12月1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省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厅将对全省平安交通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为平安交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建设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具体负责部门,切实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要把平安交通建设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交通部门内部要加强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实施综合治理。要定期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争取政府的支持,提高工作效果。

(二)加强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建设平安交通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发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平安交通建设。要积极宣传平安交通取得的成绩,注意树立宣传交通部门在建设平安交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争取社会对交通部门的了解和支持。要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在宣传和树立典型的同时,对危害交通平安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予以曝光,形成全社会重

视和保护交通设施以及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督促指导。要适时组织建设平安交通工作情况督查,对工作进展慢的单位要加强督促,及时掌握各地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牵头研究和制订解决办法,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篇2: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县交通局学习型机关暨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形势的发展使我局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今后如何发展,最能体现交通局价值和生命力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成功的事业总是和成功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成功的事业无一不是文化的成功。我们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决定全面、系统进行交通文化建设。

交通文化建设既关系交通局现在的发展质量,也事关交通局未来的发展目标。劳伦斯·米勒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能够获得成功的,无一例外将都是文化的成功”。

为此,我们不能满足也不应当满足于一时的成就,而是要立足长远,泽厚永世。文化是一种未来学,学习是前进的动力。通过交通文化的整合、建设,不仅可以影响现在,强化和提升交通局的行政能力,推进和谐交通的创建,还会影响长远,可以留下一条持续发展的思路,给历史留下深邃的思考,这是比任何有形的东西更为珍贵的。我们认为,留下一个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交通局是政绩,留下好的机制,好的作风、好的文化也是政绩,而且是更大的政绩。勇于做打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重政绩,更重潜绩,不为后任留难题,要为后人造阶梯,是我们局党组、局领导班子的意愿。这也是文化交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设文化交通,目的在于创新我们的发展方式,塑造交通局的个性魅力、提高我局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依据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要求,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

交通文化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邯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以学习型机关为基础,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优化交通局文化环境,培育交通局文化品牌,增强交通局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以先进文化推进交通事业发展和和谐交通的创建。

文化交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以“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是第一任务”为指导思想,弘扬交通精神,以提高全局文化运营意识,提升全局职工思想道德素养为核心,促进交通与文化融合;深化文化交通,提升交通局的文化服务体系、优化交通发展环境;践行“这办法,那办法,务实才是好办法”的交通作风,形成良好的交通行政文化;深入推进文明交通创建,形成与交通事业相匹配的

思想道德体系。进而把交通局既建设成事业繁荣的交通局,又建成文化先进、职工素质良好、发展环境优良的和谐交通局。

工作目标:

一是创建体现新观念的交通文化

工作上的落后是表象的落后,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本质的落后。为此,要想推进交通局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创建体现新观念的交通文化。通过新观念文化的建设,促使局及下属单位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改革中开拓进取。

二是创建推进和谐交通建设的交通文化

我局目前正处在新的发展期,也同时处在矛盾的凸显期,鉴于此,很有必要围绕和谐交通建设,创建和谐文

化,需要解决和处理好各类发展中的矛盾,建立新型的都市与市郊县、县域与县域之间、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交通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良好环境,以天人合一的交通文化,加快和谐交通建设的全面推展。

三是创建强化自身建设的交通文化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政府肩负着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各项目标的重任。我们必须按照建设“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诚信型”交通的要求,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能力,规范行政执法,深化公路“三乱”治理,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建体现高效行政的交通文化

我局“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一

个任务艰巨的宏大战略构想,要实现这一规划需要全局上下付出极大努力。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最关键的在于广大干部职工要潜心干事,抓好落实。落实不够,实质是执行力不够,要干事、干成事就要提高执行效率。要通过执行力文化建设,培养全局上下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建立起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优胜劣汰为核心的运行机制。

五是创建体现民本思想的交通文化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局可具体化为以“以民为本”,即是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对交通利益的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交通民本文化建设,解决好在交通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交通文化建设任务

经验告诉我们,交通要实现快

速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对交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规律所致,也是我局发展的客观需求。

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前所未有的共生共荣、紧密互动的一体化关系,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加速持续向前发展。我局这些年来,尽管十分注重挖掘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突现文化特色,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各类创建活动,增强了文化底蕴,形成了交通事业的文化背景,但应当看到,我们的文化建设还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文化与交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文化为交通局发展所做的贡献还不够突出,在很多方面文化还在缺量运行,文化的“变现”功能还没有体现出来。

为使我局持续快速发展,保持和提升我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位次,我们要根据交通局“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建设交通主流文化为主线,系统实施交通文化战略工程,借助文化

活性要素的裂变效能,以农村高标准道路网络建设为中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谋求交通局的发展更快、更强、更好。

任务之一:建设交通局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交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交通理念、交通精神、交通道德等内容组成。精神文化是整个交通文化战略的基石,主要用以确定交通的战略发展追求,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追求所规定的指导思想、精神规范和价值取向。

从交通精神文化的构成来审视交通局精神文化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交通局核心理念还不明确。在文化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发展理念、管理理念、工作理念和服务理念等,但是交通局作为大局,有几百名干部职工,还没有一个统一全员意志的核心理念,正如秦卫中局长所

讲的,还没有找到一个魂。建设交通精神文化将把找魂、塑魂的工作当成第一位的工作,并通过创建旗帜鲜明、统领性强、内涵丰富的交通理念,进一步统一全员的意志,强化建设生态、人文和现代化交通局的主旋律。同时要提炼出交通局的核心价值观,以激活全员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解决问题关键点:

为交通塑魂

创建交通局新的核心理念

以新的交通精神凝聚意志、激励创新

确定交通局新的战略发展追求

发展启示:

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未来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任务之二:建设交通局行为礼

仪文化

交通行为礼仪文化是建立在交通局规章制度基础上的交通行为内化机制,是在交通理念指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交通局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礼仪准则及规范。交通行为礼仪文化首先是干部职工行政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也是交通精神、交通价值观的折射。社会对交通机关干部和交通工作的评价,既要听你的宣言,即说什么,又要看你做什么,怎么做,行为礼仪便是评判的标准。这里既强调交通行为的“合理”性,又强调交通行为的“合礼”性。

中国自古被称为

“礼仪之邦”。在古代“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礼仪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个标志,是现代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设交通行为礼仪文化的目的,首先在于使干部职工的工作进一步程序化,协调统一交通局的组织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交通运行秩序;二是提升各项工作的政治文明程度,三是提高交通队伍的行政形象和法制形象。

解决问题关键点:

增强全员对交通事业战略决策的执行力

创造步调一致、高效求新的工作秩序

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做事

把事情做正确

任务之三:建设交通局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在追求持续发展的探索中,找到的一条以廉治党、以廉治政、以廉治军、以廉治国的管理之路,这是一种现实的清醒,也是一种历史的深刻。

篇3: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深刻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

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空气污染、推动汽车产业和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发展新能源汽车确定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明确了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政策和保障机制,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纲领。交通运输行业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的主力军,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认真进行贯彻落实。要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绿色交通建设为目标,以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为核心,创新推广应用模式、落实扶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

2.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和落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引导交通运输企业主动、更多选择新能源汽车。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推广应用模式,规范市场运行规则,努力降低新能源汽车购买、运营、维护、电池回收的全寿命成本,激发企业积极性,实现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应用。

——坚持重点推进。车型选择上,重点推广应用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积极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研究推广应用储能式超级电容汽车等其他新能源汽车。行业选择上,重点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并积极拓展到汽车租赁和邮政快递等领域。

——坚持因地制宜。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结合交通运输运营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做好新能源汽车技术选型论证及相关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工作。

3.总体目标。

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初具规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总量达到3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备,新能源汽车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具体体现在:

——应用规模显著扩大。新能源汽车占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的比例显著提升,充换电配套设施服务更加完善。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京津冀地区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5%。到2020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达到20万辆,新能源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共达到10万辆。

——使用效果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纯电动汽车运营效率不低于同车长燃油车辆的85%。投入交通运输行业的新能源汽车可靠性显著增强,车辆故障率明显降低。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比较完善;新能源汽车购买、运营、维护成本显著下降,交通运输企业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4. 加强规划引领。

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城市交通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明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技术路线、重点任务和配套政策,并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布局”的原则,提出充换电设施总量和布局需求。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必要的充换电设施纳入城市电力发展规划和城市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划。

5. 完善实施方案。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编制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合理确定车型和运力规模。鼓励集约化程度高、管理制度完善、运营规范的交通运输企业投资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建设充换电设施。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本地实际和运营需求,优化运营调度和设施布局,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效率。

6. 严格新能源汽车技术选型。

结合本地城市交通通行和公交线网、出租汽车车型结构、城市物流配送通行管理状况,科学选择新能源汽车车型。新能源汽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新能源公交车还应满足《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888-2014),配置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电池箱专用自动灭火装置等安全设备;车辆内饰及地板阻燃性能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还应满足《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GB/T29912-2013)。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电机及其控制器、电池及管理系统、车载充电设备等)质量保证期不低于3年,并通过15000km可靠性检测;核定成员数不低于同车长燃油车辆的85%;动力电池系统总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的比值不大于20%,质保期内电池容量衰减率不超过15%,整车动力电池组循环寿命达到1000次以上。优先选择续驶里程长、可靠性高的新能源汽车,对纯电动公交车(超级电容、钛酸锂快充纯电动公交车除外),原则上应选择续驶里程不低于200km的汽车车型。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适合交通运输运营组织需要的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型。

7. 推动完善充换电设施。

积极争取城市人民政府支持,在旧城改造和新城规划建设时,结合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和邮政快递车辆的实际需求,配合有关部门加快配套建设必要的充换电设施。在规划建设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枢纽、出租汽车运营站、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区、快递物流园区时,要根据需求配建快速充换电设施;在规划建设城市公交停车场、保养场、维修厂、出租汽车停车场时,要考虑配建“慢充为主、快充为辅”的充电设施。对现有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场站,符合配建条件的,结合实际需求,加快建设完善充换电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

8. 推动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配合同级财政、税务等部门,做好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落实工作,在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间,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要积极配合同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制定本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在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贷款贴息、运营补贴、充换电基础设施维护、推广应用宣传及科研补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配合做好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改革,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将补贴额度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目标完成情况相挂钩,形成鼓励新能源公交车应用、限制燃油公交车增长的机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船税优惠政策、消费税政策、充换电设施用地政策和用电价格优惠政策。

9. 完善新能源汽车运营政策。

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运营权优先授予新能源汽车,并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程度高的交通运输企业倾斜或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运输企业。争取当地人民政府支持,对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购,对新能源出租汽车的运营权指标适当放宽。

1 0. 创新推广应用模式。

在交通运输行业研究完善新能源公交车“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和“以租代售”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或专门的充换电设施运营企业,推行纯电动公交车电池租赁;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或融资租赁经营企业,推行新能源公交车整车租赁,降低公交企业一次性购买支出。

1 1. 加强安全和应急管理。

督促相关交通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所属驾驶员、乘务员和车辆的管理。加强新能源汽车运营安全监控,纳入城市交通智能化运营监控平台,并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信息。督促相关交通运输企业在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上加快安装实时监控装置,对车辆运行技术状态、充电状态、电池单体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并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系统,为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提供基础支撑。督促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定期检查、维护和修理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管理,建立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运营档案。制定新能源汽车抛锚、运营周转不畅、恶劣天气、客流激增下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保障措施

1 2.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有关要求,主动作为,加强协调配合,推动细化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多方合力,推进政策落实。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制定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1 3. 加强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

积极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方案编制、设施建设、车辆准入、驾驶员培训、安全管理和政策支持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技术支撑,研究制定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和邮政快递车辆技术准入和退出的标准规范、车辆和特有部件(电池等)维修服务规范等,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1 4. 加强技术保障。

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日常维护工作,保障车辆技术性能。加强城市公交线路布局、充换电设施配置、车线匹配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车辆运营效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建立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应用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召回机制,及时召回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的新能源汽车。引导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设售后服务体系,为新能源汽车正常运营提供及时高效的维修服务和必要的技术支撑。

1 5. 加强人才保障。

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大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展对经营管理、车辆驾驶、维修保养、运营调度、应急管理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营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16.加强监督检查。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内各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的推广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评价推广应用目标完成情况、基础设施网络配套情况,并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向部报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含分类保有量、分类新增数量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部将适时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7.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环境改善、能源节约等方面的显著效果和重大作用。组织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提高公众对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良好氛围。

篇4: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入选理由 对在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主要任务做出具体要求,有利于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更加紧密,交通运输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更好的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是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制度的重要指导意见。

主要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健全职业标准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契机,以交通运输行业不同职业的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加大交通运输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力度;完善和创新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工作要求,结合行业职业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鉴定机构和职业院校、考评人员和专业教师、职业考评和教学考试相结合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以职业资格为引领,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质量评价为核心,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组织实施。制订专业质量评价标准和流程;实施以质量评价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制度;实施职业技能人才免试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推进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衔接。

篇5: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和管理,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对于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缓解“行路停车难”,对于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杭州”,对于建设健康城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公司运作、规范经营,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求,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统一平台”和“网络布点、通存通取”的管理办法,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提供免费、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破解“行路停车难”,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

3、建设目标。到2009年底,完成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一期工程,服务网点达到1000个以上,公共自行车数量达到50000辆以上。在主城区建成网点布局合理、服务质量优良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二、加强经营管理

4、组建运营主体。依托市公交集团公司,组建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运营主体,承担有关建设和运营工作。

5、坚持免费服务。实行有限时间内的免费租赁,倡导“随用随

骑、骑后速还”的用车理念,鼓励市民选择公交、自行车换乘等方式出行,并对公共自行车与公交换乘乘客实行优惠。

6、建设信息系统。加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车辆调运管理系统、IC卡资信收费系统、自行车停车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和自行车防盗系统等的建设,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

7、提高运作能力。在坚持公益性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广告代理的合作模式,拓宽项目收入来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8、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内部运作基础管理规章及安全预案制度,拟定服务公约、服务须知、自行车乘行指南等,明确服务对象、使用者义务,简化租还手续,建立服务投诉处理体系。

9、提高队伍素质。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服务人员主要通过招聘“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公交富余人员等方式解决,并开展相应培训,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文明待客,提升服务品质。

三、加快建设服务网络

10、编制网点布局规划。市规划局负责编制杭州市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服务网点布局规划,在科学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预留空间。

11、明确配套设施用地。新建、扩建、改建道路及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地铁站点、公交中心站及首末站、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大型居住中心、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等项目时,按规划应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设施的,在工程方案设计中要明确配套用地。市建委要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

12、加快服务网点建设。需利用原有城市公共设施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设施的,其具体选址在征求所在地城管部门、街道社区的意见后,报市城管办确认。市城管办要做好相关的选址协调工作。

四、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13、编制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编制和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以促进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14、加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市建委要结合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做好自行车道建设工作,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示范区。

15、规范慢行交通系统管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要加强交通综合管理,改善慢行交通环境,防止机动车等对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慢行道路的侵占,切实保障行人和自行车路权优先,提高慢行交通系统使用效率。

五、做好保障工作

16、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网点建设、加强运行监管、强化运营保障、加大协调力度,建立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有关区政府、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城管办、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城管执法局、市物价局、市法制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市城投集团、市公交集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办。

17、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社会参与及监督机制,由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负责,成立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社会监督委员会,在公共自行

车网点规划、建设及服务规范、标准制订等工作中,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征求市民意见。

18、规范行业秩序。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市城管办全面负责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管理工作。市工商局、市城管执法局分别对无照或超范围经营自行车租赁业务和未经审批擅自占道设置存放点的行为进行查处。

19、加强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安全防盗水平。市公安局负责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的夜间管控巡防工作,加大对恶意破坏城市公共自行车和服务网点设施、偷窃公共自行车、故意扰乱经营秩序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20、倡导社会诚信。将个人信用作为公共自行车租赁依据,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6: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发布文号】交科教发[2005]308号 【发布日期】2005-07-08 【生效日期】2005-07-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

(交科教发[2005]3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有关港务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部直属各单位:

我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应遵循交通行业的特点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全行业、全社会的资源,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支持条件入手,努力提高交通科研的开发能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适应公路、水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快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交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现就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与意义

(一)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平台,通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解决交通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为提高公路水路交通供给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加快交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以重点实验室为切入点的科研实验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工程,形成交通科技创新的主力。以现有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落实交通科技发展战略、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交通科研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思路与基本原则

(三)发展思路。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构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为出发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优化重点实验室的布局,整合科技资源,营造有序竞争、协调合作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主力和引领作用,更好地为交通科技和交通发展服务。

(四)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围绕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充分利用全社会的交通科技资源,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择优认定,覆盖研究方向、兼顾区域布局,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联合建设,分级管理。主要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共同建设和发展重点实验室。按照交通部、依托单位和重点实验室各自的职能,履行管理职责。

激励创新,优胜劣汰。优化科研环境,鼓励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和管理上不断创新,多出优秀成果,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实施动态管理,确保重点实验室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开放交流,广泛合作。重点实验室要打破传统封闭的建设、运行管理模式,面向社会开放,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科研人员交流,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三、发展目标

(五)重点实验室要成为解决重大交通科技问题、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开展交通领域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机制完善,与交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六)到2020年重点实验室数量约为45个,且覆盖交通科技重点研究方向。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指南,培育2-4个力争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引进和稳定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强的研发队伍;培养或引进若干名院士,提升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取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交通科研成果。

四、重点研究方向

(八)围绕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以交通科技优先发展领域为主攻方向,针对当前和未来交通建设、运营和管理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实验室体系应覆盖以下30个左右重点研究方向。

公路工程类的重点研究方向:路面结构技术,高等级公路养护成套技术,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建养技术,长大桥、隧建养技术,大型公路工程构造物的检测与诊断技术等。

水路工程类的重点研究方向:内河通航新技术,航道治理和疏浚技术,新型港工建筑物的研制开发,大型水工构造物的检测与诊断技术等。

材料工程类的重点研究方向: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交通建设和养护材料再生技术等。

运输工程类的重点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集装箱运输成套技术,多式联运技术等。

决策支持类的重点研究方向:运输经济研究,决策评价方法与技术,现代交通规划技术,国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国家港口资源与安全环境评价技术等。

交通安全类的重点研究方向:交通设施保安技术,道路安全保障技术,水上安全保障技术,车辆安全技术,交通防灾减灾技术,交通应急处理技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交通安全技术等。

环保节能类的重点研究方向:水上油品、化学品和危险品污染监测、防治和处理技术,公路水路环保新技术,车辆和船舶节能技术,交通领域循环经济问题研究等。

智能交通类的重点研究方向:空间信息应用技术,智能公路系统关键技术,智能航运系统关键技术等。

五、实施策略

(九)定期评估已有重点实验室。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采取限期整改、撤销等方式予以调整。

(十)新认定一批重点实验室。在已有重点实验室尚未覆盖的研究方向,依据重点实验室的认定条件,兼顾行业科研力量布局要求,新增一批重点实验室。

(十一)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研究方向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的,研发能力强、优势明显,为交通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重点实验室,加大扶持力度,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其培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六、保障措施

(十二)加大投入力度,广开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方共建的新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依托单位为主体、广泛吸引企业等社会资金的投入体系。交通部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改善方面,将给予一定的专项投入。对于培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加大支持力度。为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交通部将以科研项目等形式支持重点实验室的研发活动。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资金投入和研发项目等形式给予相应的支持。依托单位要确保与交通部专项投入经费的配套比例达到1:1以上,并要负责重点实验室日常运行等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

(十三)实行开放、交流、合作、竞争的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要面向全社会开放,根据研究需要设置开放课题,鼓励国内外有关专家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保持一定数量的流动科研人员。支持重点实验室之间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推动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效合作。择优扶强,保持重点实验室的领先水平。

(十四)建立和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程序,严格考评规则。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引导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依托单位要制定管理细则,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十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重点实验室要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高层次的交通科技人才。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专家,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以此作为重点实验室认定和评估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支持重点实验室参加相关国际组织。鼓励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邀请境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考察、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五年七月八日

上一篇:根基儿童品格教育教案下一篇:五水共治走进茶人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