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2024-04-28

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共10篇)

篇1: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 晓 燕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准确地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

二、优化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

三、精炼教学语言,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阅读时间。

四、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准确地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阅读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在执教每篇课文时应该确保的底线,准确地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所以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站在不同角度认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

(一)站在不同角度阅读课文

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阅读,把自己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读通文本的语言文字,理顺文本的脉络思路,欣赏文本的表达技巧,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进而融入文本的情境,感受文本的情味,跟文本产生共鸣。这时,就可以跟作者对话,谈字里行间给你的印象和联想,谈由此产生的感悟和启示,谈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谈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文章,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读出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令人感动,哪些地方令人欣慰,哪些地方语言用得精妙,用个性化的语言,记下自己受感动的体会,这一点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我第一次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读到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此情景下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让我感受到了那一丝丝淡淡的哀愁。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在教学中抓住要领,感染学生,使他们也跟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体现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不经过这样的阅读,在教授学生时,就只能宥于表面,认了几个字而已。

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解读,从文学爱好者的视角,只是阅读,领会其内容,体会其主题。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则为了研究阅读教学,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等方面的阅读能力,也就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赏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用教材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老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发现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以及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以学段目标为导引,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学生开展阅读实践的内容。例如在读《钓鱼的启示》一文时,首先就搞清楚文章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生活读懂课文,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其次弄清文章的线索,从钓鱼到放鱼,再到得到启示,是内容的联系,属情节线;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惊喜、兴奋到委屈、沮丧,最后是对父亲的感激,是思想的联系,属感情线。最后,咬文嚼字,体会文章语感,兼顾各种因素。

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去解读,一切从学生需要从发。解读文本时,要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了解学生的疑难,多关注学情,才能上出受学生欢迎的课。解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说,要弄清楚学生原有的基础怎么样?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对照课标的要求,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解读文本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给阅读方法,就是“授之以渔”的“渔”。各项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方法问题。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把读懂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弄清楚,并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好这些方法。否则,就是没有真正读懂文本。

(二)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

通过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研读,打破了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废止了繁琐的分析,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更为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在试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从此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二、优化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

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挥课堂40分钟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和步骤。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引导得法,就能更好地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情感意识。达到课堂有效性目标。因而,充分做好预习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意识,深入理解、探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语文科的课前预习,必须符合语文科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要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可按以下步骤方法指导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后,能大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预习的课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学生在初读时,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大致经过。预习的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在初读时,就要搞清写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每个景物的大致特点等等。从而整体地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步:细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逐字逐句地读,读懂每句话,在书上勾出生字词,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对于生字和自学,可按音、形、义三方进行。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用字。

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做到:标出自然段,以自然段为单位,逐句逐句地读,搞清每句话的意思。读完一个自然段,要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样逐段逐段地读完全文,又要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说出大体内容,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自己有什么感想、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和段落要注明,待第二天课堂上解决。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能想办法能解决疑问,特别鼓励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第四步:自我检测。检测的方法,就是看自己是否能解答课后的问题,若解答不了,就还要读课文,还要想办法。如果实在是解答不了,注上符号,待课堂上解决。

三、精炼教学语言,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阅读时间。

简炼教学语言,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阅读时间,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有时,学生不爱听课,从某种原因来讲,是因为教师的讲课不精彩,每堂课都是固定的模式,课堂气氛呆板、枯燥,学生也就听得昏昏欲睡了。而生动有趣的课堂,自然而然地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听入了迷,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音量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注意抑扬顿挫,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用心倾听。

1、精心预设提问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例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抓住三个故事晏子反侮辱的结果的句子(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2、楚王只好陪着笑。

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我这样提问:“每次楚王都是只好-----”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晏子的说法巧妙在哪里呢?有何秘诀?”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

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压缩锤炼讲授语。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要传统的教师讲授,问题是作为老师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能课前设计的先设计好;其次,要转变教学思想,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3、点拨巧用评价语。陶老师说:“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要有笑声、赞美声、掌声”。因此我们要适时鼓励学生,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四、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固定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人员按好、中、差均衡搭配,安排一名负责、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共同学习小组合作要求,即组员必须在组长的安排下有序交流,人人参与,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对他人发言做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前不久听了一节习作课──把过程写具体,这位老师巧妙的以“做美味拉面”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贯穿整节课,将乏味的习作课堂生活化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被激活了,个个积极参与,个个兴致盎然,轻松地学会了老师传授的“五感四动写具体”的习作方法。开展辩论会,学习《乌塔》这篇课文时,学生针对乌塔独自一人出国旅游这做种法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对乌塔的做法表示赞同,还有部分同学从安全考虑表示不赞成。教师此时便可以借机召开一次辩论会,让学生充分地阐述自己的理由,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通过大家的交流,增强自己的安全独立意识。除此之外,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朗读擂台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开火车、猜谜语、做游戏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着眼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五、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学完《卡罗纳》这篇课文后,学生便对《爱的教育》这本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课后产生了读《爱的教育》流行风,教师可以专门利用时间组织学生

进行阅读交流,开展读书交流会,促进了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又如学完《蟋蟀的住宅》一课,学生对蟋蟀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就可以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继续研究学习,可以亲自体验一下观察蟋蟀的乐趣,寻找蟋蟀的更多秘密,写观察日记,做好观察记录,也可以读《昆虫记》,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知识。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深入细致的钻研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指导学生优化课前预习,精炼教学语言,构思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一步步落实。

篇2: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渠道,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读书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论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为日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策略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阅读教学是顺应教学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仅是小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良好保障,更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找到高效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出了改变,但是在教育的同时也会时常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定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过大

小学生由于还没有真正的踏入社会,因此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事情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可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将教学目标设置的比较大,很多时候已经涉及到高中生才学到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小学生对此听的比较模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2)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深入的了解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只是大概的看一遍教材的内容,随便在教材中勾画几笔,对于课上要讲述的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这种情况就会使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了解的不够,不能很好的进行阅读学习。

2.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小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小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教学,反而忽略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度,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很快的提高上去,进而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1]。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知识量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在讲课的时候为小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不要将一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与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的核心,利用阅读就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相对比较浅显的人生观,明白社会中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而且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认识一些生字、生词。同时,教师要要为小学生拓展一些课本之外的新知识,让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凭着自身的理解将文章复述出来,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2]。例如:在进行学习人教版小学5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先让小学生将文章深入的读一遍,然后为小学生讲解一下丝绸之路的背景,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对于一些未知的事情保持一定的探索精神。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小学生浮想联翩,脑海中顿时出现了丝绸之路的情境。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小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定浅显的认知就可以,如果再继续深入的讲解丝绸之路为我国带来的影响和相关局势问题,小学生就听不明白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教学目标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想要小学生真正的喜欢上阅读课堂,首先教师就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3]。只有小学生对阅读课堂感兴趣,在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为小学生创设情景教学,将小学生的思路带入到要学习的文章中去。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地变化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学习人教版4年级上册《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便可以找出几位小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将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气概表演的淋漓尽致。如果一些小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熟悉,那么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放映一个小英雄雨来的片段,让小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英雄雨来与日军英勇对抗的情景,然后小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被带动起来,接下来进行分角色朗诵文章,实现小学生感性到理性的升华[4]。在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向小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感想?”让小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自己的感受大声的说出来,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听小学生叙述感想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进而实行合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尽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挥小学生的表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大力引进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其实,在小学的阅读课堂中,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很多课外阅读都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很多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从课外的一些书中得出的精华。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优化教学方式,找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小学生,实现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小学生是我国的希望,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都是需要小学生进行推动的,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3: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困难。

第一,现代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稍稍遇到一些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语文阅读练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词语和语法的理解和记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出现一些畏难情绪。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偏离了应用型的方向。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根据考试的要求设计相关的教学练习,成为很多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练习的最终目的,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我们进行语文阅读练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应用,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过程,达到对这门语言的掌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这种能力。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就进行经验式的学习,教学方式单一,有时很难贴合当前学生的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 构建阅读练习的氛围。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都需要有符合其教学方式的氛围营造。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铺垫。例如,刚刚上课,一些学生在停留在课下的娱乐之中,这时候就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同时给下面的阅读教学作出铺垫。具体来说,可以是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实现学生迅速的从下课状态转变到上课的转变上来,还有一些多媒体课件,也可以实现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这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课堂环境的适应性。

2. 实现学生融入阅读角色。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就是这一阅读情境的引导者,不断推动整个教学情境向下推进,当出现卡壳的时候,教师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实现整个教学情境继续向下发展。整个教学情境中,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要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使得学生可以完全融入教学之中,创造性地开展阅读练习活动。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相关的语文阅读内容,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对作者安徒生的生平简历进行介绍,对他写作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背景进行阐述。学生在阅读之前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选择一些有对话的文章,让学生分段朗读,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对文章更加感兴趣。

3. 多以鼓励为主,打消学生语文阅读的心理障碍。

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文阅读存在一种障碍,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对文章的一些细节更是很难认识,有时让他们朗读一段文字,读的结巴不算,有时可能要出现句子断错的情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类对语文阅读存在障碍的学生,主要还是其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对自己顺利阅读一篇文章的自信心不足,对其阅读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梳理这类学生的心理障碍,多鼓励他们自己在家练习阅读,对着镜子朗读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其在班级上朗读课文,逐步实现这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打消他们对阅读产生的心理障碍。

4.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与之配套。

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一套符合其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进行学生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有就是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评。其次,教师对其表现的评价。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其学习效果的实现。同时,教师评价需要设计相关的评价要点,对其阅读练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例如,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朗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教师事前设置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得出正确的理解,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融入评价要点之中,实现对学生全面、客观的阅读能力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积极的阅读心理。

三、结语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小学语文是进行这一素养提升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进一步创设阅读练习的氛围,实现学生融入阅读角色,心理介入,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与之配套等,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通过重点分析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情况,从构建阅读练习的氛围,实现学生融入阅读角色,心理介入,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与之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小学阅读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篇4: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现代小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不是很高,他们参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开展语文阅读练习也存在的一定的难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困难。

第一,现代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稍稍遇到一些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语文阅读练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词语和语法的理解和记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出现一些畏难情绪。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偏离了应用型的方向。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根据考试的要求设计相关的教学练习,成为很多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练习的最终目的,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我们进行语文阅读练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应用,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过程,达到对这门语言的掌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这种能力。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就进行经验式的学习,教学方式单一,有时很难贴合当前学生的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构建阅读练习的氛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都需要有符合其教学方式的氛围营造。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铺垫。例如,刚刚上课,一些学生在停留在课下的娱乐之中,这时候就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同时给下面的阅读教学作出铺垫。具体来说,可以是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实现学生迅速的从下课状态转变到上课的转变上来,还有一些多媒体课件,也可以实现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这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课堂环境的适应性。

2.实现学生融入阅读角色。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就是这一阅读情境的引导者,不断推动整个教学情境向下推进,当出现卡壳的时候,教师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实现整个教学情境继续向下发展。整个教学情境中,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要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使得学生可以完全融入教学之中,创造性地开展阅读练习活动。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相关的语文阅读内容,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对作者安徒生的生平简历进行介绍,对他写作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背景进行阐述。学生在阅读之前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选择一些有对话的文章,让学生分段朗读,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对文章更加感兴趣。

3.多以鼓励为主,打消学生语文阅读的心理障碍。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文阅读存在一种障碍,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对文章的一些细节更是很难认识,有时让他们朗读一段文字,读的结巴不算,有时可能要出现句子断错的情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类对语文阅读存在障碍的学生,主要还是其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对自己顺利阅读一篇文章的自信心不足,对其阅读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梳理这类学生的心理障碍,多鼓励他们自己在家练习阅读,对着镜子朗读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其在班级上朗读课文,逐步实现这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打消他们对阅读产生的心理障碍。

4.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与之配套。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一套符合其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进行学生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有就是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评。其次,教师对其表现的评价。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其学习效果的实现。同时,教师评价需要设计相关的评价要点,对其阅读练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例如,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朗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教师事前设置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得出正确的理解,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融入评价要点之中,实现对学生全面、客观的阅读能力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积极的阅读心理。

三、结语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小学语文是进行这一素养提升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进一步创设阅读练习的氛围,实现学生融入阅读角色,心理介入,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与之配套等,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日期:2011-12-13] 来源: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作者: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 [字体:大 中 小]

巧用批注法

——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

所谓“批注法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因此,将批注法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当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开始试着让“批注”这个字眼以一种学习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眼帘,以一种教学的方式进入我的语文课堂。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正式过这个词语,但是产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才惊觉,批注,实在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探索路程„„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注法阅读,并巧妙地应用,谈谈我的做法:

一 运用批注符号,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对于这个新鲜提法,学生们也是首次接触。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刚开始时,我只是让学生初步养成能在书中圈圈画画的习惯。如画出生字词,画出成语,并能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尤其是在预习的时候,这种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一开始,我先从规范预习方法做起:在预习的时候,易错的读音在书上标出,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课文中的好词与好句(重点号划字词,波浪线画好句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对于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写上问号„„这样,初步形成写批注的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写批注并不难。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后,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写简单的字词理解(可查字典),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学会提问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让学生解决问题,边读边想,写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 明确批注的内容,采用多种方法。

学写批注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的捷径。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较重视对批注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批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词语,多种方法写批注。

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要从词语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批注从词语入手,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词语旁写下自己的理解、注释,在注释的时候教给学生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法、拆字法等。官员们都想了什么办法呀?哪一自然段写了,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在讲授第五册《

5、曹冲称象》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书,找出官员们想的什么办法,曹操满意吗?哪句话看出不满意?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听了摇摇头。

哪种表述好?(男女分开读,可以做做动作)

曹操想什么?

大家一起再读读这句话(做直摇头的动作)

你从哪看出曹操非常不满意?我们是通过“直摇头”知道曹操非常不满意的。于是带领着学生在“直摇头”下边点上重点符号,旁边批注“非常不满意”。

(二)自主品读重点句子,写下个体感受和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我注重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教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句子进行品读,并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告诉他们这就是批注。

1、重视有特点的句子的品读,感悟其表达作用。

三年级6册《翠鸟》中,第一部分写了翠鸟的颜色艳,第二部分写了动作快。于是我提问:你从哪看出翠鸟的动作快,先画一画再说说你的理解?当然最先被学生找到的还是特点突出的“疾飞、贴着、像箭一样”等。但是有一句话学生找不到,于是老师出示:水波还在荡漾,苇秆还在摇晃。让学生说一说你从这句话中感到了什么?生答:还是写翠鸟的动作快。追问:怎么理解:生答:翠鸟都飞走了,它蹬过的苇秆还摇摇晃晃,捉鱼后的水波还有呢,那它的动作得多快呀。评价:你看他想得多好呀,刚才我们画的词语都是从正面描写翠鸟的动作敏

捷,最后的句子是从侧面来写的。提示孩子们画下来,进行补充批画,并对写作方法进行渗透,在描写特点的时候不仅可以进行直接正面地描写,还可以从侧面进行间接的描写,以此来衬托。、抓重点句或中心句,领会其深刻含义。

很多时候,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画出这些句子,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悟后在句子旁写上其含义。在教授《郑人买履》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找重点句,并画下来,于是他们都画得是:“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通过这句话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演绎课本剧,再现情景更加确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总结出: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并要求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也可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3、重视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词句品读,感受人物的独特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我常常让学生认真品读,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与外貌描写中,让学生细细感受人物的品质,并能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在第6册《真正的施主》中有一段文字:“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只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在导入部分,我提问:这是个怎样的老人?孩子们说:她是个营养不良的老人。我立即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说:身体单薄,说明瘦呀,肯定是吃不好,缺乏营养。我点评道:你看他多会学习,从中找到了答案,你还从哪句话知道了这是个怎么样的老人?能不能画下来,跟同桌说一说。这样大家都能抓住这句话。在学生们充分理解后我说道:

她身体单薄,需要(增加营养)。

她没儿没女,需要(有人照顾)

她就靠几只鸡生活,需要(更多的钱)

通过对老人外貌的批画理解,对于后边的理解埋下伏笔,更加突出了老人形象的高大。

4、学会质疑,养成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的习惯。

“读书贵在疑”。对于在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的,很多同学能从一开始浮光掠影的简单提问渐渐深入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通过批注提问,对课文的理解力渐渐加深了。

(三)学会鉴赏、反思与评价,并写下读后感想。

除了重视对词语与句子的品读与理解外,写简单的读后感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并能及时进行阶段的学习总结与评价。我让学生在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把学习心得与感受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对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以写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还可写自己读完后的心情,更可以写自己从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渐渐地,学生有时候甚至能用一句简练的类似于名言警句的方法来概括学习一篇课文的收获,学生的概

括能力也渐渐加强了。

三、交流评价,感悟飞扬,让水波相荡成涟漪。

只有批注不注重交流,仍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将会狭窄,视野将不够开阔。只有交流而没有评价,学生的感悟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学生学会批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感情地诵读,并给予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评价中感悟飞扬。

篇6: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 晓 燕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装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人性。把学生都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一个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作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我们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至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就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发现“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一、明确目的:

明确目的,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二是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的和目标。明确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能将传统的“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追”现象变为“师生之间迎面而行的相遇问题”,将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做到师生双方都目标明确呢?

以学定教,是让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说说他从课文题目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后又让学生汇报知道了此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学《捞铁牛》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出他从课题知道了什么,一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事的文章。”我又追问:“写什么事呢?”“写捞铁牛的事。”“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是谁捞铁牛?”“为什么捞?”“怎么捞?”“捞的结果怎样?”在学《西门豹》时,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人的文章,写的是西门豹。我想知道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了他的什么事?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最后,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板书在黑板的一侧,它就成了师生双方在课堂上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二、把握原则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阅读教学”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例中,由于学生想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努力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为了使汇报或复习时更加方便,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内容作上记号,还可以在记号旁作上必要的批注。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画上问号或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还发现了新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在汇报读书情况时,充分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让中、差生多表演,优、良学生来补充。为了增加学生们动口的机会,就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互说。遇到有争论性的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要尽量让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这时教师进行指导:说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观点去驳倒别人的观点。如在给《科利亚的木匣》分段时,学生为“妈妈带着科利亚离开,四年后,妈妈又带着他回来”的四、五两自然段是分在“埋木匣”中,还是归在“挖木匣”中发生争论。一学生说:“1-3自然段,就已经把‘埋木匣’说清楚了,4、5自然段是为‘挖木匣’作铺垫,应该归到‘挖木匣’中。”在小语第七册《基础训练7》的“作文练习一“中,“晚上,我做了个梦:向日葵长得又高又大......”与“过了几天,向日葵真的长出来了,......”谁排在先谁排在后发生争论时,一学生抓住“晚上”和“真的”两词说:“‘晚上’是指星期天的晚上,与前面联系紧密,应该排在前面;‘真的’相当于果然,在预料之中,应该在梦的后面。”解释得多好哇!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会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爬山虎的脚》后,我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还想知道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刚长出来是嫩红的,过几天就变成嫩绿的了?”我用植物学上的知识给他们作了解释。一学生又问:“爬山虎的果实是什么样儿?”这一问题,我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忽略了,我说:“我也没见过爬山虎,让我们翻一下资料,解决它吧。”下课后,一学生拿出他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找起来(以前学自然时,一学生问蜈蚣是什么动物,这样做过)。不少学生都拥过来,争着看。这样,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而且还学会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而今,我班学生知道一篇课文要学写什么,为什么写,还要学习怎样写。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们就按照那些问题试着去预习。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优、良的比例增大了,消除了不合格现象。

第三、讲究方法

1、讲究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段特点编排的。我们就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一篇篇的课文“活起来”,“趣起来”,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同课文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课时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年级段的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以及课时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曼谷的小象》的第二课时中,我让学生摹仿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动作和小象拉车、洗车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象聪明、乖巧、可爱的特点。在预习《会摇尾巴的狼》,《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角色对比,初步体会角色特点。在《珍贵的教科书》的第三课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使学生充分体会战争环境中读书条件的艰苦和指导员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教育。有的课文预习课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师精心设计的图表来把握结构,理解内容。如《人民大会堂》、《颐和园》、《高大的皂荚树》......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饱满的热忱投入教学,使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对他的这种举动给予肯定,让他们充满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要加大信息反馈量,要善于把握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达成的目标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矫正、巩固,把学生的失误和失误积累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教学中还要有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必要时可把学生按好、中、差分成一些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中共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带动、互相牵制,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篇7: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备教材、学生、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二、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

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5、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6、鼓励为主学习评价:

⑴、学习评价要有激励和批评。⑵、学习评价应是有针对性的评价。⑶、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三、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要勤思考、多动笔,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学反思的写作,从反思中得到启示。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会反思的榜样。

篇8: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一、重视课前阅读, 加强课前预习

小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完善, 于小学生而言, 课前预习阅读文章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 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使小学生将问题带进课堂, 实现自主思考的过程, 这也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阅读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求知欲, 这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例如对个别生字生词的不理解, 对某一片段的不理解等。 此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查询自身疑惑的字词。 可以说, 小学生通过课前阅读, 在预习过程中明确问题并将问题带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方面, 教师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 另一方面, 小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领会文章重点, 掌握重点内容。

二、创造阅读环境, 转变阅读场所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 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转变阅读场所,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实现高效阅读, 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和“阅读区”, 使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 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 另外, 阅读教学的场所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 教室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选择。 因此, 教师要勇于颠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丰富学生的阅读场所。 图书馆、阅览室、机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教师可以定期转换小学生的阅读场所,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为阅读课堂增添新鲜感, 为小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实现快乐阅读, 这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设计的。

三、设置阅读任务, 丰富阅方式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且注意不稳定,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合理设置阅读任务, 在阅读课中增添“任务阅读”环节, 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改变以往学生消极厌倦的心理, 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 课上相互交流, 加强课堂互动, 帮助学生集中注意, 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分散现象。 此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 为学生播放文章, 示范阅读, 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 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阅读过程,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增强阅读课堂的新颖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 实现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探究学习, 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而且可以实节省时间, 分享阅读经验, 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发展。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 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 加深阅读印象, 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组内交流, 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遗漏的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阅读感悟,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形成良好循环, 促进阅读有效性的提高。

五、优化作业设计, 加强学科融合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 教师要优化阅读作业, 为小学生“减负”, 进行有意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可以说, 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所在, 教师要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高效完成作业。 阅读作业应该具有生活化、实践性、趣味性的特点, 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 例如, 教师讲述《乌鸦喝水》一文时, 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画出来”,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把乌鸦向瓶内投石子, 瓶内水面升高, 乌鸦最终喝到水的内容画出来, 发展学生“绘画阅读”的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 直观而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见解, 提高阅读有效性。

总之,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内容, 应该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发展计划, 才能真正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让学生喜欢阅读, 实现“快乐阅读”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发挥阅读价值,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 语文的魅力在阅读课中体现, 阅读的价值不言而喻。小学生处在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 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精神世界, 拓宽眼界。为了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充分研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彰显魅力, 同时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使小学生实现“快乐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郝翠梅.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约之美[J].新课程 (下) , 2013 (12) .

[2]严霞.让阅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苑教育, 2011 (03) .

[3]卞光敏.有效对话:让阅读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价值分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0) .

[4]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 (6) :210-210.

篇9: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是语言的文学,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夯实学生文学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重要任务,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纵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其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一篇又一篇的阅读素材为依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事倍功半”的问题。因此,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20世纪就已经对小学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当时“学习以应试”为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小学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学习重试”的理念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并且由于中考和高考重要性的不断深化,使得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被长时间搁浅。

(一)预期教学目标未达成

预期教学目标是考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具体体现,是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只有按照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才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进步。现阶段,我们国家面对预期教学目标而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学到;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学会。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的天性,对于任何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对同一件事情保持长期的注意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希望得到长辈的认可和赞许。但是这种学习动机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并且随机性较大。这种随机性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积极性削减

相比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还处于发育期,在生活和学习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偏低,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其他突发情况。小学语文教育可说是一个“劳心劳力”的工作,长时间的重复工作很容易使教师疲惫,产生职业的倦怠,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完善阅读教学步骤,让阅读变得有效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实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变得高效。在对这四个方面践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性格。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因材施教。

(二)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所谓的分阶段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小学生的年龄来划分。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和性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因此要求在小学阅读教学时应该实施阶段性的教育。但是小学阶段涵盖六个年级年龄,从六岁到十四岁不等,跨度较大。因此在年龄的基础之上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通过这三个阶段对阅读目标进行阐述,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有侧重点,并且教学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争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突破。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如果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极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虑。只有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才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国家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基础教育。对于小学教育更是倍加重视。为了全面的提升我们国家小学的师资力量,启动了“国培计划”,并且明文要求学校对人才进行引进,对人才进行挖掘,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政策平台,积极参与“国培计划”以及学校的培训当中,并且要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还要进行自我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三、结论

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对学生的培育更应尽职尽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路上还应该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马红光,1971年生,四川省绵阳市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篇10: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与探讨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电话:

尹秋兰 萍乡市莲花县城厢小学-1-***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课文是由讲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凭借,它与讲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阅读课文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与讲读课文的教学相比,阅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降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一、学习的主体特征。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阅读教学当然也不能背离了学习的这种主体性特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大纲》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都明白,课文一经印成为文本,便凝固不变,它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这是因为,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和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囿。

二、教材的客观局限。

虽然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见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教学坚持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与多年来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有着不可低估的相关性。所以说,既看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对阅读教学改革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实的存在问题。

我们还不能不看到,长年来应试教育的扭曲,使”以本为本”已变“本”加厉为死抱课本读死书。死读书,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课文中抠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成了考试得分的“命根子”。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死记而轻感悟,重照搬而轻发现,已严重地损害了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21世纪对人才品性的要求和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都显得格格不入。

四、阅读教学的规律使然。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这就必然引导学生能带着疑问去读书。“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遵循这种高效的阅读教学规律,对课文质疑,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就必须要求沟通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实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施以不局限于课本的“大阅读”策略。

学生阅读课文,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如一位优秀教师教《跳水》一课,在讨论“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时,学生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小孩不好,太任性;有的说,开玩笑要有分寸,不可过头;有的说,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到甲板上来寻开心,麻痹大意就要出乱子;当然也有的学生说,船长了不起,又机智又果断才救了孩子。对照课文编选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包容如此丰富,主要是认识、赞赏船长机智、果断的精神,但前面一些孩子的感受也是很有道理的,这种富有个性色彩又无大错的理解,正是在教学目标上超越了文本的具体表现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主动想象,以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词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

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针对课文中第二次赛马后的一句话“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提问:“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于是,课堂中出现了热烈的讨论:

“齐威王很惊奇,明明我的马比他的马跑得快,怎么第二次会失败了!”

“齐威王会想:田忌没多大能耐,肯定是狗头军师孙膑在搞鬼。他气得说不出话来。”

“齐威王已经识破了田忌调换出场顺序的把戏,他想我也可以调换出场顺序,还能赢。这时,他正在想怎样引田忌再赛一场。”“齐威王准是气坏了,他在想不如派两个杀手,把田忌和孙膑宰了!”

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双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批判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养成学生遇事、遇理都能分清良莠、明辨是非的良好思维习惯。在《落花生》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的句子:“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对照课文的插图,学生提出这个句子表达得不正确,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显然,学生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读《挑山工》这篇课文,学生发现:写的是挑山工登山时要横挑扁担斜着上,走折尺形的路线。可插图上画的不是一回事,是一个挑山工的背影,直挑着担子直着登山……所有这些都说明提倡和引导学生有批判地读书,敢于向课文质疑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上一篇:捐赠入账处理下一篇:客户忠诚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