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科学家

2024-04-14

伽利略科学家(通用9篇)

篇1:伽利略科学家

科学家伽利略的发明介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来得快。后来,竟被当作是一条真理而持续了千余年,且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直到十七世纪,意大利一位名叫伽利略的物理学家公开号召人们不再当亚里斯多德的奴隶。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的一个科学世家,十七岁就进入比萨大学学医。但是,他对物理学有独特的兴趣,每当比萨大教堂集会时,他总是对牧师的讲道不感兴趣,反而是两只眼睛直盯着那盏悬挂于教堂中的大吊灯。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虽然灯摆动的振幅逐渐减小,但是摆动一个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这就是摆的等时性原理。等加速度运发现这个原理时,伽利略还只有十七岁。

伽利略号召人们不做亚里斯多德的奴隶是有实验根据的。他从事著名的小球滚动实验,并从中得出四大发现。

他先在木板上刻了光滑的槽,然后把木板的一头抬高。让小球从上向下自由滚动,并且记下每次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关系。他不断地改变木板的长度和倾斜角、测量时间和距离,证实小球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成正比,运动距离和时间成正比,这就是动的定律,即V=at,S=1/2at2,s为距离,a为加速度,t为时间。这为第一项发现。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当木板倾斜角是直角时,小球就成为自由落体。他发现自由落体公式:V=gt,S=1/2gt2,g是重力加速度,所以自由落体运动也是一种等加速度运动,这就证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和物体轻重没有关系。据说他在比塞塔上用两个重量悬殊的铁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结果两者同时落地。这样,就纠正了亚里斯多德的错误。

第三个主要发现是,小球从斜面滚到平面上,如果平面很光滑,小球差不多保持等速运动:如果另外接一个上升的斜面,小球差不多能够达到下落前的高度。这个发现推翻了亚里斯多德曾认为外力停止,运动也停止的观点。

第四项重大发现是,小球从桌上滚到地下始终受惯性和重力的影响。这种运动跟炮弹离开炮膛一样是一个抛物线。

此外。伽利略还发现运动相对性原理,也就是坐标系中的物体和坐标一起运动。例如,当船在运动,从船桅杆顶部掉下的东西不会落在桅杆后面。他用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入却感觉不到的道理,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称誉伽利略是「第一个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整个物理学领域的大门」。由于伽利略支持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亚里斯多德的权威,因而遭当时的教会迫害,被斥为异端分子,受到罗马宗教法庭传讯,以至判罪,在拘留中渡过他一生中的最后九年。

篇2:伽利略科学家

伽利略与科学自由的边界探析--兼论科技干预的合理性问题

自伽利略受审等科学悲剧发生以后,科学自由就一直被视为科学家们的天赋权利,可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却告诉我们,科学自由不能够是无边界的、绝对的,而应该是有边界的、相对的.换句话说,社会应该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干预.为此,本文剖析了科学自由的内涵及其边界条件,探讨了科技干预的合理性问题.

作 者:刘魁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9) 分类号:N09 关键词:伽利略   科学自由   科技干预  

篇3:伽利略科学思想研究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2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修道院学校——圣马利亚学院,接受古典教育。伽利略后来有三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伽利略的父亲希望伽利略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当时一名医生的工资是一名数学家工资的30倍。1581年,快满18岁的伽利略考入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但在1585年他还是放弃了医学的学习而致力于数学和力学的研究,1589—1592年,伽利略担任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

1592—1610年,伽利略担任帕多瓦大学的教授。照他晚年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的说法,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那里他制造了望远镜、显微镜和空气温度计,他还发明了一种叫作比例规的仪器。他用望远镜做了重要的天文观测,完成了自由落体、抛射体和斜面的实验研究。可以说伽利略在力学上的大多数发现都是在帕多瓦成熟的。但是,这期间伽利略发表的文章很少。

伽利略十分重视对运动学的研究。他反对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的分类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提出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新的分类方法,从而使运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伽利略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他有十分精彩的斜面实验、“船舱”实验等。

伽利略是第一位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科学家。他根据天文观测勇敢地宣讲哥白尼学说,因此,在1616年他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裁判所,地动学说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谴责,教皇下达了“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传授或捍卫日心说。但最终他还是违反了1616年的禁令,在1632年出版了轰动整个学术和思想界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下简称《对话》)。这招致了他第二次受审。这位70岁的老人被迫当众跪着表示“公开放弃、诅咒和痛恨地动说的错误和异端”,同时,因此他被判终身监禁。

被判终身监禁后,他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撰写成了另一篇科学杰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以下简称《两门新科学》),并在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就在这一年伽利略双目失明。1642年1月8日,伽利略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阿塞特里逝世,终年78岁。他的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2 伽利略的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

1609年夏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马上利用他光学的知识和灵巧的双手,亲手制造出了望远镜,后来伽利略又下功夫改进,把放大率提高到32倍。这种望远镜由一块凸透镜作为物镜、一块凹透镜作为目镜来组成,现在被我们称作为伽利略望远镜。到1910年初,伽利略一共制造了一百多台这样的望远镜,分送给当时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王公和有名的学者,在欧洲引起了轰动。

1609年底伽利略把他亲手制作的望远镜首次指向天空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了。他发现了一系列新奇的天文现象:银河有众星构成;木星周围有卫星;月亮有高耸的山峰;太阳表面有黑子;金星位相有变化;土星周围有光环。1610年初他在威尼斯出版了《星际使者》一书,报道了他用望远镜获得的重大发现。这些观测结果大大冲击了亚里士多德的完美天界的思想,月亮、太阳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完美,更重要的是观测结果给予哥白尼学说以有力的支持,而不是地心说主张的那样,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行,地球并不是中心,太阳才是中心。

伽利略用他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把哥白尼日心学说的真实性前所未有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伽利略为使人们接受哥白尼学说的观点,他选择了撰写和出版《对话》,《对话》的出版轰动整个学术和思想界。

《对话》的写作大约从1626年开始,到1629年完成了初稿,1632年在佛罗伦萨用意大利文正式出版。《对话》的写作采用“对话”的形式。“对话”分为四天,第一天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所谓“天不变”的谬论;第二天用科学事实论证了地球的周日运动;第三天以大量的观测资料论证了地球的周年运动,否定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错误说法;第四天讨论潮汐问题。《对话》的写作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是科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伽利略在《对话》中充分利用天文观测事实,全面系统地讨论哥白尼日心说和托勒密地心说的各种分歧,并用作者的许多新发现和力学研究新成果论证了哥白尼体系的正确和托勒密体系的谬误。

3 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和实验思想

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中世纪的思维传统是注重理性,那么近代科学则是以实验和数学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正是体现了近代科学的这种特征,他的伟大也在于此。历史上阿基米德、罗吉尔·培根、达·芬奇、吉尔伯特、弗兰西斯·培根等人都对实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各有偏颇。伽利略最具开创性,是一位真正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对待实验的认识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在实验科学上所做出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都大大超于前者。

伽利略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在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他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更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他进行了单摆实验、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船舱实验等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以观测天空的事实来宣传哥白尼学说而影响甚大。但是,他真正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实验来探求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于他所取得的卓越实验研究成果和通过实验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实验思想和方法。

伽利略的实验研究成果: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的思想、对抛射体的研究、相对性原理等奠定了近代最惊人的知识成就基础。特别是惯性定律的思想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千多年间“受力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时便归于静止”的陈旧观念。而相对性原理的发现则是人类在科学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理论基础。这些内容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不仅靠对自然理性的把握实现了数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而且运用了思想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之规律,升华了他通过实验探求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理念。他要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的规律,他使物理学彻底摆脱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觉、猜测和定性的议论状况。他实现了由验证自然规律到发现自然规律的突破,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4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宗教信仰及其关系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不崇尚书本、不迷信权威和批判的精神;重视理性思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这种对客观事物求实、求真的认识观,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他创立的以实验和理性思维(包括数学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对近代科学发展影响深远。第三,他加强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屏弃了通过权威来解决科学问题的观念;他屏弃在没有可靠实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复杂推理方法的信赖;他要求人们必须通过实验去阅读“自然之书”。

伽利略实际上是具有科学家和宗教徒的双重身份。虽然他醉心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其精神深处却有神学信仰在支撑。伽利略处在一个宗教信仰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之中,早期的宗教教育,对上帝的敬虔已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脑海,奠定了他作为虔诚宗教信徒的基础。他不仅自己加入了天主教派,一生笃信上帝,而且,后来还把他只有13岁和12岁的两个女儿也都送进了修道院做了修女。纵观伽利略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与宗教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与当时宗教界高层也有着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伽利略的宗教情感和信仰,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对于他的天文发现,他首先感谢的是神恩的启示。教会对他置之不理,但他只责怪几个“头脑糊涂”的人而已。不惜代价宣传和捍卫哥白尼学说也是他宗教情感的一个反映。他虽遭到教廷的迫害,但他仍相信上帝和《圣经》,他始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非极端的革命者。

自然界是多层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观察。科学的即理性的视野和神学的即感性的视野是信仰眼光的两个不同重要方面,这两种视野有时重叠,并且相互影响,这种情景在伽利略身上得到了体现。伽利略一生游离又交融于科学和神学之间。他认为《圣经》和“自然之书”是神圣的创造者写下的两本书,都是正确的。一方面他捍卫科学的真理,另一方面敬虔神圣的宗教。特别是在天文学研究中他从对神学敬仰的角度去解释科学真实的发现,协调他的信仰与理性。断言伽利略是冲破了神学的束缚才取得其科学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伽利略的误解。

我们只有把伽利略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拨开层层迷雾,对他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才能准确全面地看待和认识伽利略。

5 研究伽利略的意义和价值

在科学史的研究中,人物研究历来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伽利略无论从科学内史上展开,还是从科学外史上深入都极具研究价值。

篇4:科学先驱伽利略

欧洲中世纪思想哲学的启蒙运动中,有不少自然科学家为此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伽利略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为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开创者之一,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比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他尤其对数学、物理和仪器制造兴趣浓厚。1589年成为比萨大学教授,1591年转任帕多瓦大学教授,1609年回返佛罗伦萨,1611年到罗马担任1603年成立的林琴科学院(罗马教廷科学院的前身)院士。1633年,他因反对托勒密地心说、支持并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以“反对教宗、宣扬邪说”的罪名判处终身监禁。1638年,他在软禁中双目失明。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因病逝世。

在传统神学及哲学研究的框架范围之内,伽利略的研究曾受到教会的肯定和重视,为此他才有可能当选为林琴科学院的院士。然而,伽利略在其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认知远远超越了他自己所处的时代,他的理论学说让仍然停留在古代认知的同时代人觉得匪夷所思,从而与当时的教会及社会发生了矛盾和冲突。1632年,他发表了《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公开反对当时被社会所认可的托勒密地心说,结果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传唤和处罚。其实,在此之前,他已在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坚持认为地球乃围绕太阳而运动。为此他在介绍《星际使者》和《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中都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161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遭禁,伽利略同样也受到了警告。在1633年遭监禁之后,他仍然没有放弃其地动说、日心说的主张,并在监禁期间完成了《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据传他被宣判禁止其地动说理论之际,仍在望着宗教裁判所门边的小狗尾巴而喃喃自语:“看吧,它仍在动啊!”

篇5:伽利略名言

2、自然界的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伽利略

3、与其夸大胡说,不如宣布那个聪明的、智巧的、谦逊的警句:我不知道。——伽利略

4、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伽利略

5、你不能去教别人,只能帮助他自悟而已。——伽利略

6、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伽利略

7、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伽利略

8、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伽利略

9、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伽利略

10、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上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伽利略

11、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可以创造一个宇宙——伽利略

12、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

篇6:《亲爱的伽利略》

(音乐:1-21_Voyage_Another_World)

公元一五九零年,伽利略发现,在同样的高度,把重量不同的同一物质一起抛下,它们会同时着地。

但是如果伽利略一直活到现在,他就会发现当我们把一个落榜的女孩和一个失恋的女孩放到一起,她们就会一起出逃。

电影讲述两位泰国女孩因不同的目的一起出逃到欧洲,在旅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感悟人生的故事。

两个女孩子的友情贯穿整部影片,外加亲情与爱情的穿插,使得故事感情基调更加阔大一些,虽然还是小情调的东西,但也不至于苍白无力了。音乐:春日在乌来

„„逃亡·旅行„„

小樱和小棉一起逃跑去欧洲,伦敦,巴黎,威尼斯,大本钟,埃菲尔铁塔,巨石阵,冈多拉船,比萨塔,这些名字的背后有冒险的快感,还有她们旅行的意义。她们连想都没有想决定去和伽利略一起逃亡。一个在学校里惹了麻烦,一个在爱情上遭遇挫折。于是她们逃离现实的生活,跑向更加现实的梦想里去,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在旅途中,她们遇到过大大小小的麻烦,但是这就是生活吧。迷路了,语言不通,丢钱了,她们不再逃避了,一路上她们从事各种稀奇古怪的工作,赚旅费,过生活。这样的旅程才是完满的。

于是想到了余华的那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结尾:“我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真的是很羡慕敢于出逃的她们,如此的勇敢坚决,每个人年青的时候,都有个浪迹天涯的梦想。不管是什么样的旅途,不管是一个人走,还是和更多的人一起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的快乐。行走的乐趣,在于发现,发现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陌生的故事。

又或者,即使是没有出逃,当我们身心劳累的时候,也可以暂时的放逐自己吧,在那一瞬间,“我看你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音乐:08_Another_Aruni_Village

„„在旅行中遇见自己·旅行的意义„„

在旅行的路上,她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比如在打工的善良的汤姆哥。胡子已经花白了,还坚持要小樱叫他哥哥而不许叫叔叔,每天在本子上划下竖线记录自己在欧洲的日子,单纯并且心存天真。最终,他在为小樱炒辣椒的时候被移民局的人带走了遣送回国了,可是他走的时候是微笑的,他出来3000多天了,他想要回家了,落叶归根。最后,他学会了使用电脑,发邮件给小樱时,他发送了自己笑着割胶的照片,在自己的土地上的汤姆哥是幸福的。

还有古怪的猫咪太太。虽然一直很嚣张地喋喋不休地讲着听不懂的法语,孤零零地以猫咪为伴,但是会在小棉生病的时候送来一小瓶阿司匹林,可见言语不通,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没有国界的。小樱临行前给她的那个大大的拥抱拉近了彼此的心,仿佛小樱是她的孙女,仿佛,早该如此。

还有还有那个懂得生活的皮西。他住在大大的破旧的厂房似的房子里,和朋友们在一起画画,玩音乐,做艺术品,办展览,过着文艺小青年的理想主义生活。没有水电供应,只过最简单的生活。自己到河畔取水,自己烧水,自己钓鱼,自己煮饭。要热水还是凉水?凉的。那就等烧开了晾凉再喝。没水没电怎么住人啊?没住过的人总觉得没办法住,其实凑合着也可以住。他的生活态度令人着迷,有原则,有节制,有责任感,良善,并且懂得生活。她们就这样一路走下去,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和比萨斜塔依次在影片中展现。不知名的小镇也出现在电影的镜头当中。秋冬季的欧洲有一种陈旧的橘黄色调。

然而最后最后,我想,她们遇见了自己,小樱和小棉两个人的友情因这场旅行而变得更加牢固,小棉本是个柔弱善良但有时却会特别固执的女孩,这场旅行令她长大成熟,也令她发现了真爱。小樱本是个个性十足但有时会动歪脑子的女孩,这场旅行令她学会了解关心他人,令她挖掘了自己的设计才华。女孩子之间的情谊有时候是这么的不可思议,仿佛坚不可摧,将两颗心紧紧吸在一起。

旅行有浪漫也有现实的残酷挣扎和矛盾,最后大家都在磨练中成长,这应该就是旅行的意义吧,旅行并不在于拍了多少照片,体验了多少异国情调,旅行也许只是一个借口,逃出现在困顿的借口,但这个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重

新审视的机会,当人处在挫折中而无法自拔的时候,随着痛苦越陷越深,最后沉溺其中的时候,我们无法看见出口的时候,不妨尝试着换个环境,给自己一点时间„„

(音乐:淡水余辉)

„„乡音„„

小棉,小樱,两个孤身在外的人相依为命,然而吵架摩擦在所难免,当和小樱大吵一架的小棉走在人群里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孤独。周围的人群讲着她听不懂的法语,法语也许很美,但是此刻,和她的寂寞无关。

后来在人群里小棉听见了一个熟悉的乡音,艺术青年皮西。她是如此的如获至宝,她甚至是不由自主的跟着这个帅气的萍水相逢的男孩走过地铁,走过街区,走过胡同„„直到相识相知,也许两个人若在家乡不会有这样的进展,但是,在一个陌生国度,两个人携手游览名胜,在湖边共进午餐,在小艇上相视而笑有是那样的清新自然。

小棉是幸运的,在她最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老乡,这对于一个出游在外的人的重要性,恐怕也是在我们真正离开家乡才体会得到的吧,老乡,是如此温暖的一个词语,让我每每叫出口都感到无比的安稳,老乡也许不完美,但是他带着家乡的气息,他和你一样说到家乡菜会咽口水,他和你有一样的乡愁,他懂你讲的家乡话,他有你想听到的乡音„„所以电影看到这里,想默默的在心底说,老乡万岁~

„„世界的中心„„

《亲爱的伽利略》也叫做《与伽利略一起逃亡》,15世纪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影片中的两个女孩也惊异的发现,世上的事物并不总是围绕着她们转的。她们生活上的烦恼,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自己并非是世界的中心。

其实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仅有自私的人,还有原始愚昧的的民族,所以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正是是落后的象征„„(音乐:黄金竖琴)

„„East and west, home is the best.„„

后来,小棉偷餐厅的东西被发现,被遣送回国,她没能去到佛罗伦萨,做出撑住比萨斜塔的样子拍照,也没能为好友小樱庆祝生日。而小樱,意外遇见伯乐,实现证明自己的愿望,却差点失去最好的朋友,一个人品尝孤独。电影的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小棉觅得真爱,而小樱独自尝过孤独之后,终于收起青春的任性,找到正确方向,勇敢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最牵挂的父亲身边,回

到最疼爱的弟弟身边,回到最珍惜的朋友身边,相拥的瞬间,影片落下帷幕。即使将来再度远行,她也不再孤独,因为她已寻回最重要的东西——家的温暖。也许多数人都会像小棉和小樱一样,经历过生活的百种滋味,在体味成长的酸甜苦辣之后,才明白家的温暖是如此安心,如此温馨。正如导演所说:“人们总是梦想着在伦敦或巴黎过着悠闲的日子和幸福的生活,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环游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你在餐馆工作的时候,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室内,而且你还得住在狭小的空间里想着如何去省每一分钱。很多人都想定居海外并且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不过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 的确如此,在外飘荡了那么长时间后,回到家的那一刻才会发现,原来什么地方都比不上家。所以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青春,都别忘了那个温暖的家,都别忘了告诉家的里人,我很好。因为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当青春不再起舞,我们还有一个家可以温暖。”

(音乐:李欣芸-那即将被遗忘的)

„„想念朋友的请举手„„

最喜欢的一幕是小棉和皮西在人头攒动的街上举起泰语牌子:谁觉得这里的人不爱微笑 请举手„„谁想家 请拍手„„这么冷的天 需要拥抱 同意的人 请举手 „„

街上的泰国人纷纷拍手举手,这一幕让所有出门在外的人看了心里都暖暖的,酸酸的。

„„谁想念朋友 请举手

一直以来.友情都是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就算有争吵别扭,有隐瞒欺骗.也有欢笑信任还有呵护依赖.友情或许就是这样.没有经历那些错误.又怎能知道那些已经失去的有多么可贵。

„„关于伽利略„„

小樱和小棉,小棉和丹,喜欢在高处玩伽利略游戏。两个石子同时下落代表伽利略先生同意你的看法,两个石子不同时下落代表伽利略先生否认你的说法。

而在他们的游戏里,下落的结果有“是”有“否”。

其实无关伽利略的结果,其实你们只想要你们心中的答案。

„„关于影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是疼疼的,因为看见的两个女孩像极了生活里的我们,我们就是这样的吵架,和解,失恋,孤单,我们一样渴望成功,一样怀揣

梦想,所以影片里的情节轻易的调动自己敏感的神经,跟着她们或喜或悲,一直相信会有某个阶段互相扶持的感情 会有陪对方走一段路的缘分 也许交集不了多久 但却会终身感激 所谓一辈子的事情 那只是看运气而已 友情 其实也是这样的吧

丹告诉樱:我现在学习的是,生活。对于生活,我们都是幼稚的孩子。我们要有勇气,有激情,温柔的生活。

生活中,其实,爱情或许没有那么重。我们需要的。或许是善意的理解。于是想起那个西皮丹,善良的丹。能给你变出水,冷的水,热的水,温的水。在巴黎的街头。这么冷的天,想家的请举手。想念朋友的请举手。天冷需要拥抱的请举手。我一直觉得丹是一个温情的存在。善意的,如水般,懂你的人〃

其实很难去解释我懂得了什么,我了解了什么。我只知道这部电影看得时间很适合,让我可以回忆过去可以思考未来。让我学会珍惜,学会懂得,学会不越界。它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想朋友了,我想拥抱了,我想家了。

篇7: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就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旁边。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他的家庭已经很穷了。17岁那一年,伽利略考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弄个一清二楚。

眼睛盯着天花板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失学了就努力自学

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制成了第一架望远镜

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经过40年的天文观测,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公转。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天文望远镜。实验证明,它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大3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看不见一条船。可是,当他拿起望远镜往远处再看时,一条船正从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断地改进和制造着,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32倍。

证实哥白尼的“日心说”

篇8:体验伽利略的科学推理之美

伽利略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还从运动本身的特征出发, 将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他还提出了瞬时速度的概念, 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单摆运动的规律, 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做功的规律, 提出了惯性原理, 并进行了著名的斜面实验等。

伽利略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出色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发展近代科学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研究工作循着以下的环节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运用数学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实验检验———修正、推广假设。他坚持“自然科学书籍要用数学来写”的观点, 倡导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 用实验检验理论的推导。他建立的理论体系总能把他的成果推向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伽利略最先研究了惯性运动和落体运动的规律, 为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他关于惯性运动和落体运动的巧妙的科学推理和研究。

1 伽利略对惯性运动的研究

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 车子才前进, 停止用力, 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这个错误观点延续了两千年, 直到17世纪, 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 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 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伽利略用如下的斜面实验进行科学推理:

如图1所示, 把两个斜面对接起来, 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来, 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 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静止时的高度。他推论说,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如图2) , 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但是要通过更长的距离。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 (如图3) , 小球不可能达到原来的高度, 就要沿着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实验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 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经过抽象思维, 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 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伽利略所发现的新线索是:一个物体, 假如既没有人去推它、拉它也没有人用别的方法去作用于它, 或者简单些说, 假如没有外力作用于它, 此物体将匀速地运动, 即沿一直线永远以同样速度运动下去。因此, 速度本身并不表明有没有力作用于物体上。在伽利略这个正确的结论隔了一代以后由牛顿把它写成惯性定律。” (爱因斯坦语)

伽利略的实验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现在, 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了。但是, 古代的学者们认为,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的, 物体越重, 下落得越快。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阐述了这种看法。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断影响深远, 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 人们一直信奉他的学说。

但是, 这种从表面上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 它没有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首先揭露亚里士多德这个学说内部矛盾的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 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 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 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 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 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 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 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 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 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传说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论断, 拿两个重量不等的铅球, 做了有名的比萨斜塔实验。

伽利略不但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 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内部包含的矛盾, 他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对于匀变速运动, 伽利略应用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即s∝t2。这样, 只要测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 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是否在做匀变速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的推断进行了实验验证, 他是利用小球从倾角不大的斜面上滚下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的。

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 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 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 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 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

实验结果表明, 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 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 (如图4) , 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 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 位移跟所用时间平方的比值仍不变, 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不断增大斜面的倾角, 重复上述实验, 得出的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 这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伽利略将上述结果做了合理的外推:当斜面倾角增大到90°, 这时小球将自由下落, 成为自由落体, 仍然会做匀变速运动。这种从斜面运动到落体运动的外推, 是非常巧妙的。后来, 伽利略的这个推理得到了证实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 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 至今仍不失为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

“人的思维创造出一直在改变的一个宇宙图景。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 (爱因斯坦语)

爱因斯坦评价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物理学家霍布斯也说:伽利略“是第一个给我们打开通向整个物理领域大门的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 (第一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006.

【2】李来政, 何雄智.现代基础物理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篇9:伽利略·伽利雷——西方科学之父

Paul Ronney (Professor of Aerospace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Galileo was the one who really put together the principles[法则,原理] of experiment, theory and mathematics together into a common framework.

Amy Mainzer (Scientist at JPL注): Probably more than anyone else, Galileo was really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造成……的原因] developing modern astronomy[天文学].

Galileo was born in Pisa, Italy, in 1564. He was educated in a Jesuit[耶稣会信徒] monastery[修道院]. Before he studied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Pisa, Galileo first gained fame when he discovered what is now called the law of the pendulum[钟摆].

Dr. Laura Danly (Curator, Griffith Observatory[天文台]): One day in the cathedral[大教堂] he was watching the lamps that were hanging from the ceiling and saw them swaying back and forth, and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of a pendulum.

Ronney: He found that the amplitude[振幅] of the swaying doesn’t matter, but the length of the pendulum does, and this became the genesis[起源] of regulation[校准] of clocks, for which he became instantly[立即地] famous.

Galileo also gained fame by supposedly using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to prove the law of constant acceleration[等加速度].

Ronney: It’s said that Galileo dropped two steel balls of different masses[质量] but the same material from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and they landed at the same time, in contrast to[和……形成对比] what Aristotle would have predicted. Mainzer: What’s important about this is not only the result but the fact that he ushered[开创] in this new method of doing science, where you conduct an experiment to test a hypothesis[假设]. He showed that you have to do more than just think something’s true, you have to prove it.

In 1609, Galileo heard about a telescope built by a Dutch eyeglass-maker. He soon built his own, 32 times more powerful, and started studying the heavens.

Danly: When Galileo looked at Jupiter[木星] through a telescope, he discovered four tiny, little lights that seemed to circle Jupiter. Those are what are now referred to as the Galileian moons.

Ronney: This confirmed Copernicus’ idea that celestial[天上的] bodies rotate each other. He also looked at Venus[金星] and found that it had phases[相位].

Mainzer: This discovery was revolutionary because it really proved, beyond the shadow of a doubt[毫无疑问], that the earth is not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During his life Galileo published his findings in several manuscripts[手稿]. Most of these earned him the ire[愤怒] of the Catholic Church, which eventually labelled him a heretic[异端者]. He was sentenced to house arrest[软禁在家] for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and died on January 8th, 1642.

Danly: Galileo was really the father of Western science. Prior to[在前] his time there really was not the same sensibility[敏感性] of experimental science. Galileo is fundamentally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know about the universe today.

伽利略·伽利雷是一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以及天文学家。他常常被视为现代科学之父。

保罗·罗尼(南加州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教授):伽利略是第一个真正将实验、理论以及数学原理放到同一个框架中的人。

艾米·迈因策尔(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大概更胜于其他人,伽利略才是真正促使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奠基人。

1564年,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出生,并在一所耶稣会开设的修道院里接受教育。在他去比萨大学学医之前,伽利略由于发现了一个定律而名声大噪,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钟摆原理”。

劳拉·丹利博士(格里菲斯天文台馆长):有一天,他在教堂里看着从天花板垂下来的吊灯,看见它们摇来摇去,便开始思考钟摆的原理。

罗尼:他发现摇摆的幅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钟摆的长度,而这成为了校准钟表的起源,他因此一夜成名。

伽利略的名气还来自于传说中他利用比萨斜塔进行假设,证明了等加速度定律。

罗尼:据说伽利略将不同质量、但材质相同的铁球从比萨斜塔上扔下来,两个球同时落地,这与亚里士多德预测的说法并不相符。

迈因策尔: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其结果,还在于他引领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要测试一个假设(是否正确),你得进行实验。他让大家明白到,光认为一件事是真的还不够,你得证明出来才行。

1609年,伽利略听说有一个荷兰眼镜制造者造了一架望远镜。他随即制作了自己的望远镜,倍率比那架高了32倍,他还开始研究起天空来。

丹利:当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木星时,他发现木星周围有四个小小的光点,似乎围绕着木星运动——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伽利略卫星。

罗尼:这一发现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即天体围绕着其他天体运动。伽利略还对金星进行了观察,发现它具有各种位相。

迈因策尔: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因为它证实了——毫无疑问,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终其一生,伽利略将自己的各种发现写成手稿出版。他的大多数著作让天主教会对他非常恼火,最终将他判为异端者,判处其余生软禁在家。伽利略于1642年1月8日去世。

上一篇: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下一篇:科技活动201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