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逻辑学家分析论文

2022-04-27

题目在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颁奖仪式上,50名获奖科学家集体亮相。科学探索奖旨在褒奖与支持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球科学、前沿交叉技术等九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的45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家与逻辑学家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学家与逻辑学家分析论文 篇1:

小学生科学本质观现状及思考

摘 要:小学生要形成科学素养就需要理解科学的真实内涵、边界和独特性。只有还原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学生才会去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文章以北京市朝阳区11个学区共21所小学学生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小学生科学本质观在不同维度上的认识,从而思考当前科学教育的不足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本质;调研;思考

小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是科学本质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小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小学生对“科学家”的外在表现和反映,揭示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探明其科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希冀为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教育提供参考。

一、科学本质内涵

深入思考科学的本质,会使我们的科学教育不违背其内在逻辑规律,不人为地偏离教育的目的。

1.透过科学素质、科学素养看科学本质

在教育学中,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1]。这是着眼发展中的素质而言的。在这点上,素质与素养的含义非常接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提到,“科学素质一般特指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国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从以上两个文件中可以见出,科学教育一方面要融入日常生活经验、社会文化;另一方面要追究事物的“自己”。即Lederman所提出的科学本质:①科学知识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②科学知识没有绝对性;③科学知识来源于经验;④科学知识受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⑤科学知识涉及观察和推理[2]。

2.透过科学形象、科学家形象看科学本质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教育注重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树立了许多不正确的科学形象。首先是将科学理论固定化、僵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以为科学的东西是毋庸置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最后是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在新知识面前,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而不知道这个理论源于哪些问题,有多少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否错误,最终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再谈科学家形象,科学家可分为从事自然科学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或从事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在诸多科学神话中,科学家被广泛地看作旷世奇才或是离奇的低能人。比如,牛顿煮鸡蛋结果把手表煮进去的“有趣”故事,不仅仅是歪曲了科学家的形象,也对培养科学人才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学生正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往往会按照公认的科学家形象规范自己。而实际上,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有条理的怀疑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是最富有人性的。

黑格尔曾说:“‘熟知’往往并非‘真知’。”换言之,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都逃避了理性的反思,反而成为一种盲目的东西。在基础教育中,我们对科学的本质还缺乏认识。一方面,从人文意义上来说,科学不只是一些方法的、技巧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它面对自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它深入人性,在科学活动中弘扬诚意、合作,具有为真理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从科学的社会角色上来说,不可以将科学视作一种手段,一种为达到他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比如发展经济、扩展领土、掠夺资源、侵略战争,等等。相反,科学本身就可以作为目的,即“为科学而科学”。这两个方面对中国人而言都是比较缺乏的认识,即“科学本质”。

二、调研内容与特点

调研以科学家形象测试(Draw A Scientist Test,DAST)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北京市朝阳区小学学生进行信息收集。问卷内容包括小学生对科学家性别、年龄、工作的认识,以及了解科学家的主要途径和成为科学家的意愿等问题。调研共回收问卷1522份,有效问卷1513份,有效率99.4%。参调学生男女比例大致相当,男生767人,女生746人,以四年级学生为主。

1.性别意识:相对理性且男性居多

北京 朝阳区小学生对科学家性别的认知较为理性,在1513名小学生中,认为科学家男女都一样的有979名,超过一半(64.71%),但依然有460(30.40%)名学生认为科学家主要为男性,只有74名学生认为科学家是女性,占比较小(4.89%)。从学生性别上看,男生对科学家性别的选择偏向于男性,女生则偏向于女性,整体上看认为科学家男女都一样的占绝大多数(见表1)。从不同荣誉类别的学校上看,各类学校的学生对科学家性别的认识与整体情况相当,持有理性想法的学生都超过半数,其中,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理性选择占比最高。从不同学区的学校上看,各学区学生对科学家的性别的理性认识以劲松学区占比最高(见表2)。

2.年龄范围:宽泛且以中年为主

本问卷调研中,将20~60岁以上的年龄划分了五个年龄区间,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让小学生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年龄区间说明其认为科学家应当所处的年龄段。结果发现,朝阳区小学生對科学家年龄的认知相对宽泛,在20岁至60岁以上均有一定比例的分布。其中,以40~49岁年龄段的最多,其次是30~39岁年龄段。从学生性别上看,学生对科学家年龄的认识与整体分布趋同,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且40~49岁年龄段最多(见表3)。从不同荣誉类别的学校上看,各类学校的学生对科学家年龄的认识大体相似,其中,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的学生选择30~39岁年龄段的最多。从不同学区的学校上看,各学区学生对科学家年龄的认识大体相似,其中,幸福村、酒仙桥学区的学生选择30~39岁年龄段的最多(见表4)。

3.从事活动:认知抽象并缺乏认识

在选择科学家从事活动时,小学生大多选择了“做实验”“搞发明创造”“细心观察”等选项,也有一些学生选择了更为具体的“讨论研讨会”“野外冒险”等。从学生性别上看,男、女生对科学家活动的认识大体相当,且与整体认识趋同。从不同荣誉类别的学校上看,各类学校的学生对科学家活动的认识大体相似,其中,获金鹏团与科技教育起步学校的学生对科学家活动的认识首选“搞发明创造”,科技教育起步学校的学生选择“讨论研讨会”及“野外冒险”的占比更大一些(见表5)。从不同学区的学校上看,各学区的学生对科学家活动的认识大体相似,其中,望京与安贞学区的学生选择“讨论研讨会”与“野外冒险”的占比更多一些(见表6)。

调查反映的情况是小学生对科学家的活动理解基本上是基于直觉的认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的影响,他们对于科学家所从事活动的本质特征尚没有充分理解。小学生倾向于认为科学家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做实验”“搞发明创造”和“细心观察”,小部分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活动中有“讨论研讨会”和“野外冒险”,说明他们还没有注意从科学家探究解决问题的角度表达对其工作的认知。

4.媒介传播:电影与电视媒体为主

小学生了解科学家的途径最多的是“电影或电视”,其余依次是“学校教育”“新媒体”“印刷媒体”“父母亲友影响”及“其他”,其他途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及课外书籍。从学生性别上看,男、女生了解科学家的途径相似。其中,男生了解科学家的途径更集中一些,而女生则更宽泛一些。从不同荣誉类别的学校上看,各类学校的学生对了解科学家的途径与整体情况大体相似,其中,获金鹏团的学校学生了解科学家的首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见表7)。从不同学区的学校上看,各学区学校的学生对了解科学家的途径与整体情况大体相似,其中,八里庄、幸福村与和平街学区的学生了解科学家的首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见表8)。

5.职业选择:普遍愿意成为科学家

科学家形象对学生是否选择从事与科学相关职业有着重要影响,本次调研中,表示“非常想”“想”成为科学家的共计1191人(78.72%),表达“不想”“非常不想”成为科学家的共计140人(9.25%),表示“不知道”的共计182人(12.03%)。从学生性别上看,男生在成为科学家的意愿上比女生更强烈,其中,83%的男生有成为科学家的意愿,74.26%的女生有成为科学家的意愿。从不同荣誉类别的学校上看,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的学生对成为科学家的意愿最高(82.67%),其余依次是获金鹏团学校(77.58%)、市科技教育示范校(73.68%)、起步学校(69.23%)(见表9)。从不同学区的学校上看,十八里店学区的学生成为科学家的意愿最高,达到95.89%,酒仙桥、八里庄、幸福村、呼家楼、劲松、望京、和平街等学区其次,占80%左右,东坝学区最低,只有58.33%(见表10)。

6.文化心理:空泛理想回归人心本位

关于成为科学家的原因,学生们普遍认为科學家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此外,认为科学家还能够为国家发展服务、有兴趣爱好、能够改变生活等,整体呈现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的趋势。从学生性别上看,男、女生成为科学家的原因相似,都是以“为社会做贡献”和“为国家发展服务”等宏观原因为主。从不同荣誉类别的学校上看,除宏观原因外,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科技教育起步学校在“有兴趣爱好”的个人原因方面占比较高(见表11)。从不同学区的学校上看,除宏观原因外,垂杨柳学区和东坝学区的学生以“有兴趣爱好”及“改变生活”等个人原因为主(见表12)。

三、基于北京市朝阳区小学生科学本质观调研的思考

科学本质的问题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小学生只有正确领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本质观,才能在这个科学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小学生科学本质观调研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值得我们对科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展开思考。

1.重视科学家形象的认识

通过“性别认识”“年龄范围”“从事活动”来看,被调研学生大多基于个人的直观理解,缺乏对科学家工作的“科学性”特征的认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动态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从而出现了笼统性、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认识现象。为此,我们首先要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①改变科学教育边缘化的地位;②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化素养;③教学中应该创设认识科学家及其从事范围的教学情境;④学校不应以传递经验知识为目的,要尽可能展现科学家所具备的科学态度;⑤家庭教育中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调整书本中科学家专业特征的描述,如科学家在教科书中普遍以男性形象出现的现象等;⑥社会舆论需积极引导,仁和礼构成的中国传统人文结构需要将“自由、科学”融入其中。

2.技术助力科学本质认识

本次调研中,电影、电视和学校教育是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主要途径,从侧面也反映了小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电影、电视等媒介偏向一种唯物主义媒介,仍然是书本上静态知识的储存器,容易将人的主体兴趣引向记忆机器。而今互联网教育媒介已经构成了一种无限性教育集合,因此,科学教育可以借技术助力小学生科学本质认识。以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将教材的意指功能以及它们的物质性从静稳的结构中分离出来,还原学习的生动性,还原科学的本来面貌,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评精神。结合调研现状,我们可以结合互联网媒介来思考学校科学教育之科学本质认识:一是让新技术与文化心理融合。如在认识科学方面,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是“技术能力”或者是“高智力”,而今认识发生变化,知识传播媒介亦发生变化,我们需借助技术重构书本知识,建立一个技术、博物学(自然志)、理性科学三者构成的数字科学谱系,从多个角度来呈现科学本质要素。二是让教学更具牵引力。基于学习者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规律,通过技术重构教学内容,使之超越纸本静态文字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想要区别科学与常识,可以通过录制微课,强调科学的精确性与逻辑连贯性;如想区别科学与宗教,可以通过App资源,强调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如果想区别科学与人文科学,可以用VR技术,模仿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实践,强调科学的数学与实验特征。三是让学生学习与生活、职业建立联系。科学教育一方面要融入日常生活经验、社会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热爱科学事业的人才。为此,当前的教学方式必须顺应新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教育机构可以与游戏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学习+游戏”软件,无形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之人生理想引向科学职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M].杨玉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美)雷·斯潘根贝格.科学的旅程[M].郭奕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导航图[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5](英)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 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6](加拿大)戴维·欧瑞尔.科学之美[M].潘志刚,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 朝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黄思源

科学家与逻辑学家分析论文 篇2:

科学家说了算


题目

在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颁奖仪式上,50名获奖科学家集体亮相。科学探索奖旨在褒奖与支持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球科学、前沿交叉技术等九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的45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

在评奖过程中,最让人有所触动的是:评奖的内容都是科学家说了算,不是领导、机构、企业说了算,不是出资方说了算。由几千名科学家组成的评委专家库不唯出身、不唯“帽子”,只是单纯地考虑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上的潜力与未来可能的收获。这些获奖者有一半年龄在40岁以下,有一些获得过国内甚至国际大奖,但也有一些尚处于科研的起步阶段,其中8人没有任何获奖的背景和经历。“科学家说了算”还体现在奖金的使用上,获奖的青年科学家将享有奖金支配权,不必每年都向资助方提交经费使用情况,奖金即便不用于科研工作本身也被允许,“即使青年科学家拿来还房贷都可以”,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如此表示。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近年来,中国科学事业飞速发展,国家对科学家的重视度也日益提高。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意识,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和科学、科学家相关的作文题材应运而生。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由两段构成,第一段介绍有50名中青年科学家获得科学探索奖;第二段介绍评奖内容都是科学家说了算,奖金的使用也是科学家说了算。两段内容中,“科学”二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该词也是整则材料的关键词。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材料想要说明“尊重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给予科学家更好的科研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分析和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科学”上,而不是中青年、公平公正、自由、创新或是灵活变通上。文章应紧紧把握住尊重科学和科学家这一大方向进行写作。

在写作说理时,我们不妨先分析“科学家说了算”的目的是什么。对于科学家而言,“不唯出身”“科学家说了算”的评奖方式,无疑会给科学家创造更广阔、更公平的良好科研氛围,有效激发科学家的科研动力。而“奖金自由”在经济方面也可以解决科学家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积极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中。在社会影响方面,这种做法会在社会中形成尊重科学的良好风气,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入祖国科研事业中,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在国家层面,激励科学家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我国科研领域的活力,为我国在新时代科技发展中取得成就提供保障,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在行文中还应对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和拓展,分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方法:一是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科学家更广阔、更公平的发展空间;二是全社会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给予科学家更好的支持与帮助;三是培养青年热爱科学的兴趣。据统计,今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40岁以下的获奖科学家占到了60.9%,可见中青年科学家的重要地位。

论证过程中可以回顾历史、结合现实,列举国家大力支持科研的事例,亦可以通过列举现实中的反例来呼吁人们正视与尊重科学。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杂交水稻、5G等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取得巨大成就。

运用示例

袁隆平一生都在研究杂交水稻,进行水稻种植,国家提供了土地资源和资金来支持他进行实验、试验,促使他研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从被温饱问题困扰到如今将水稻出口国外;华为切实鼓励发展科技,人才汇聚,鼓励优待技术人员,才有了今天的5G成就……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中国能拥有今天的成就,科学家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三夏沛然

适用素材

20世纪,青年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运用示例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这是毛主席的期盼,也是命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还不富裕,但国家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科学研究中,一批优秀的青年人脱颖而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毅然回国为祖国科技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祖国对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

———河北省滄州一中高三高兴

适用素材

现实中阻碍科学发展的反例。

运用示例

相反,当科学家的研究受到人力、物力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时,就很难开展研究并取得重大进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了雄厚的后援力量,科学家才可以在科学的原野上一骑绝尘。科学研究领域是一片净土,厚待人才,亦是厚待科学。有了对科学的尊重和厚待,自然就有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说了算,不仅是对科研领域的必为之事,也是中国迈向世界之巅的必由之路。

———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三于塞亚

科学之火,照亮前路

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三苗雨莟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诺贝尔如是说。走在科技强国路上的中国,科学家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人民的认可,科学的火种在更多中华儿女的心中发光,燃起旺盛的科学之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时代发展,科学向前,于尊重科学中弘扬伟大科学精神。

近日,科学探索奖的首次颁发引起了国民的广泛关注,“不唯出身”“不唯帽子”“科学家说了算”“奖金自由支配”的字眼儿亦拨动了人们的心弦。静言思之,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颁奖,更是对青年科学家们的尊重;这不仅是对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支持,更是对伟大的科学精神的弘扬;这更点燃了无数没有方向的青年科学家心中之火。此次颁奖无疑让科学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科研潜力,亦弘扬了令人尊重的科学精神。

时代发展,科学向前,于尊重科学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向科学家致敬》的序言中有段话:“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这段话道出了无数科学家的初衷,同时亦表达了中华儿女投身科学事业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披坚执锐、冲锋在前,营造了发展科学、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青年科学家也没有辜负社会的期望。孙家栋,少年勤学,一丝不苟,使得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汉灿烂”;南仁东,不辞辛苦,持之以恒,终换得中国天眼落成;李万君,勤勤恳恳,全心钻研,以自己的拼搏填补了中国高铁焊接技术的空白。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点燃起旺盛的科学之火,照亮了整个社会。

时代发展,科学向前,于尊重科学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科技是中国发展,也是当今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只有我们每个人有意识地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投身科学、创新科学,才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科学探索奖”这种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下选出的青年科学家,必将成为中国科学未来发展的脊梁,不断地发光发热。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遇。”我们尊重科学,我们亦相信吾辈青年必将立足于个人之理想、国家之需要,点燃心中的科学之火,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

名师点评

本文立意较高,眼界开阔,构思精巧,阐述透彻。行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收放自如。论据丰富,给读者连绵不断的心灵冲击。语言有哲理性,掷地有声,再加上有韵味的好题目,堪称佳作。(吕晶晶)

尊重科学,助力民族复兴

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三王晓韬

科技是中国发展,也是当今各国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诚哉斯言,科技水平已是衡量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更是发展科技的必要条件。作为21世纪的新生力量,我们也应秉承尊重科学的理念,甘作灯火照亮科学发展的道路。

尊重科学,助力民族复兴。

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颁发引人关注。挣脱资本束缚,摒弃杂念,仅从科学本身出发,“科学家说了算”的初衷,格外令人动容。将奖金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科学家利益的关怀,让人心头一暖。高尔基曾言:“科学家的成就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只有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才能激发科学家们无限的创造力,助力科技发展,让东方雄狮声震世界。

21世纪以来,中国涌现出不少不再以重工业和旅游业为主,而是以高新科技为发展特色的新兴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健全而良好的善待科学家的政策。以深圳的華为为例,华为公司培养了上万名科学家,给以丰厚的资金支持和足够的尊重,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研发新产品的工作中,终有了今天的5G成就。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更应该如此。唯有始终怀有对科学的热忱、对科学家的尊重,才能让中国科技在世界舞台上散发耀眼光芒,使中国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中扬帆远航。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直以尊重和自由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石。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更是为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研究室。而我国的清华大学百年来以学术自由为基,给予学生科学精神的提升,从而塑造和培养了一代代有志青年。这些知名高校无一不是建立在一个尊重科学的学术氛围中的。唯有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才能让科技之花绚丽绽放。

当今社会,仍有一些人宣传科技无用论来扰乱人心,更有一些企业和大学急于求成,限制科学家的科研经费,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显然,在这样一个有些浮躁的社会中,首届科学探索奖的设立无疑是一股清流,为整个科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让一些渴望大展宏图的科学家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社会氛围中,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任公曾对新中国青年寄予深切的期盼,习总书记也数次表达自己对青年的期盼。作为新青年的我们,理应撑起中国科学发展的脊梁,积极投身科学建设,助力伟大民族复兴!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就引出中心论点,而后通过引用材料进行分析再次重申观点,助力民族复兴;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华为善待科学家、支持科学创新发展获得今天的5G成就,和国内外各大学对科技家的重视,来深刻透彻地阐述观点;而后联系现实,针对当下的一些反面材料展开辩证的论证,是引———议———联———结结构的完美体现。(吕晶晶)

尊重科学东风暖,春色浓浓华夏间

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三夏瑞涛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科学探索奖的设立恰如一阵春风吹拂在科研创新的生机原野上。不问出身,只凭能力,这种不受外界干扰的颁奖机制令人耳目一新,为当下科学界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这股科学界的春风必将引领中国科技发展走向繁荣。

尊重科学,学术氛围更浓郁。当领导手中的指挥棒移交到科学家手中时,能力变成了科研评奖的唯一标准。没有了局外人士的指手画脚,没有了暗箱操作的旁门左道,一场关起门来的科学盛宴郑重开始。不慕名利,刻苦钻研,屠呦呦以“三无”科学家身份获得诺贝尔奖;精心耕耘,执着奉献,南仁东用一生心血建成天眼。让科研洗去功利的铅华,让学术褪下世俗的污垢,让致力于人类进步的科学回归最原始的初心、重拾最单纯的梦想。科学家人人争先、孜孜不倦、治学谨严的良好风气也会更加浓郁。

尊重科学,学者保障更坚实。我们不能要求科学家人人箪食瓢饮、身居陋巷,也不能让他们缊袍敝衣仅以中有足乐自慰。从前,国家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原子弹炸响罗布泊;现在,华为砸下重金,鼓励科研,5G技术领先全世界。科学家也是社会个体,也有物质需求,我们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投身科研,而不能有漠然无视他们的需求,也不能有“安贫乐道”的道德绑架。

尊重科学,国家发展更强大。无论是美国重视科技、成就硅谷传奇领先世界,还是德国大力科研、推出德国制造金字招牌,无不印证了对科技的重视促进科技的繁荣,科技的繁荣成就国家的强大。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在社会上掀起培养科学精神、热爱科学事业的良好风气,鼓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从而聚起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让中国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中,不惧风雨,扬帆起航。当下社会,已有一些不和谐的声响。科技无用论沉渣泛起,学术造假时有发生,评奖看出身、看资历的现象更是不时出现,这些都影响着科学的发展,给科学家和科学界带来不小的影响。今天乃至未来,我们更需要尊重科学的东风激浊扬清,挥洒春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切实的尊重态度,用具体的尊重行为,使追梦途中的科学技术得以长足发展。“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时不我待,春风化雨。尊重科学,为科学事业添定力;尊重科学,为科技强国添助力;尊重科学,为民族复兴添动力。

未来,将是科学姹紫嫣红的春天。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诗意引题,扣题“这股科学界的春风必将引领中国科技发展走向繁荣”。主体部分分三个层面由浅入深进行论述,引用、事例、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灵活运用,使论证更加深刻透彻。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逻辑性强,颇富感染力,展现了作者清晰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文字功底。(吕晶晶)

作者:吕晶晶

科学家与逻辑学家分析论文 篇3:

浅论人文因素对科学家的影响

摘要: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科学家成长和发展深受人文因素的影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功能互补,完善科学家的素质结构。同时,人文素养滋润着科学家的精神家园,哺育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因素还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关键词:科学家 科学研究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人的两种基本素养,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可能会有所差别。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科学家们不但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是否成功深受人文因素的影响,人文因素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人文既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又制约着科学应用的方向。[1]

一、人文素养滋养科学家的精神家园

人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高级动物。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精神向往和人生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给人以现世和终极的关怀,表现为人生理想和追求。人所追求的生活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人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类,就不可能寻求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只能依赖于人文科学作出解释。

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使人能认识到人的本质。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为人类建构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塑造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从而形成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形成一种人文精神力量,促进人的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证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种校正、平衡、弥补的功能,它更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并造福于人类及后代。

人文素养滋养科学家的精神家园,科学家也就成为了科学文化发展的推动者。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具有无畏的科学精神,而且拥有高贵的人文素养,他们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而不会眼界狭隘、志趣低俗,或只求眼前实利,“有技术、没文化”。

历数真正的科学家,无论外国的爱因斯坦、玻尔,中国的钱学森、王选,还是在中国打基础,在国外出成果的美籍华人李政道等,在他们杰出的科学贡献里,都有着人文精神的强力支撑。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具有人类社会的高尚美德,独立的人格意志,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新知,对待科学严谨求是,不急功近利;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坚持以学术为本位,能够拒绝与探求真善美相背的任何利益诱惑,坚守科学研究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完整统一,他们的道德与人格的完美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灵,为人们所敬仰。

二、人文素养哺育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家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不可避免地负有一份对人类的责任。科学家主要通过从事科技实践活动来造福人类。科学虽不具有社会属性,但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则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使科技造福于人类,科学家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关注公众对科学负面影响的不安,自觉地保证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确保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为人类利益服务,更好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2]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体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良心和人文精神。

社会责任感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育并代际相传。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社会良知依赖于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以坚强、自信的个性处世,却能以谦逊与平和的态度待人,对于社会和人生有很好的理解力,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不但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而深厚的人文素养使科学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同情生命,憎恨暴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是这方面的光辉典范,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以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3]在1905年接受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说中特意提到,镭的发现,在罪犯们的手里,可以成为极危险的东西。爱因斯坦的杰出人文素养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科学道德和科学美的探求。作为一个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爱因斯坦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因此,他提倡科学家应比普通人对社会进步有“更多的责任”。他一贯反战,崇尚和平。他一直关心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一再强调,科学家应当对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而负责。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同英国哲学家罗素签订《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爱因斯坦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人文思想和科学贡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万世所景仰。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功能互补,完善科学家的素质结构

科学是一项综合事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综合的素质结构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互依存,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从某一角度上看,科学是在讲“天道”,人文是在讲“人道”;科学精神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科学精神;[5]科学与人文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科学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量化实验;人文思维的方法主要是反思、体验、感悟。科学发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而直觉、灵感很多来自人文和艺术。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结伴而行,相得益彰,和而不同,并生互动。所以,人们常用“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来形容“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功能互补,完善科学家的素质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家“学术力”的提升,在于人文空间的扩大,宽厚的人文素养使科学家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去开展某一领域的研究。科学家的成功,不仅要靠专业领域的钻研,还须有扎实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对人的素质系统还具有定性功能,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素质,就有什么性质的人格、个性等素质系统。从人文素养对人的素质发展的影响来看,文、史、哲诸方面的知识都具有提高人的智力水平进而提高整体素质水平的因素。如由文学艺术、建筑工艺设计等文化成果熏陶而生的文化素质,能启发心智、能促进人们提高智力。历史则因囊括了人类千百年的经验与教训,不仅能丰富人文知识,更能启发人们思考,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社会,因而可谓有助于提高智力水平。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理论性,能启迪人们的理论思维,从而给人以智慧。

既是物理学家又精通音乐的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以知识,艺术给我以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藝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6].翻开科学的历史,爱因斯坦喜欢古典音乐,让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旋律焕发出相对论的精魂;杨振宁喜欢唐诗宋词,让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召来了现代物理理论的灵感。像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们的人文修养之深,不亚于一些文学家、哲学家;他们的文才,他们对历史文化精华的理解,不亚于专业文人;他们的人文操守塑造了一种科学的审美感。“实际上,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能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还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有条理的怀疑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是最富有人性的。”[7]人文精神在这些科学家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四、人文因素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人文因素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影响科学研究的人文因素主要有人的情感、意志、直觉与灵感、人文精神等等。

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创造就得有感情。艺术对科学的影响不是简单地说画一张画,就变成科学,科学的研究……都是需要理智的,但是,鼓舞这些强烈理智的推动力是基于感情;同样地,艺术家用创新的方法激发人类普遍性的内在情感,这些创新方法和观念和理智分不开。”[8]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科学家的个人情感的介入,比如对问题的兴奋、解决问题的雄心、憧憬解决问题之后的幸福感等等,有了积极的情感体念,才有研究的热情、内在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有正确的态度,才有有价值的探究。诸如意志、情感、兴趣和爱好等人文因素,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行为与效率。从某一方面来说,科学,对科学家而言,并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美好情感的寄托。

直觉、灵感(往往来自于睡梦)等与人文因素的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发明、新发现的诞生,往往要借助于敏锐的直觉和奇特的想象。直觉对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扮演着妙手回春的“助产士”的角色。科学家一旦受到某种外在事物刺激,产生直觉,使认知活动发生突变,捕捉到难得的机遇,从而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说:“单靠逻辑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9]爱因斯坦讲得更恳切,在科学发现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10]在科学发现和发明中这种直觉的启发的例子很多,例如,为我们所熟悉的牛顿是从苹果坠地中受到启发,找到了天体运动的原因,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卢瑟福以深远的战略直觉力认识到,核物理的研究,会带来一些奇异和新颖的问题,以他直觉的判断,倾注全力投入原子核研究,结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开创性的贡献。

科学研究始终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人文精神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面临着各种挑战,要求科学家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要坚定信念,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才能获取胜利;科学是在与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需要科学家发扬捍卫真理,为真理、为科学、为人类进步而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同样要面对很多诱惑,要取得先人一步的科研成果,必须摆脱各种诱惑的影响,淡泊名利,锲而不舍,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事业中,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面广,需要科学家们凝聚团队精神,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彰显。

总之,人文因素与科学研究如影随行,人文因素渗透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

注:本文为湖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成果,课题编号:04C534。

参考文献:

[1]王义遒. 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和科学应用的方向盘[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3(2).

[2]龚继民.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 学会,2002(11).

[3]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符.耶.里沃夫.爱因斯坦传[M].商务印书馆,1983.

[5]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6]转引自陈怡.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比翼齐飞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02(7).

[7]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上)[M].湖南:湖南科学技術出版社,1997.

[8]李远略.李政道论科学与艺术[J].现代物理知识,2003(5).

[9]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0]转引自季子林等主编.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

作者:刘慧玲 李忆华

上一篇: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