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著名科学家

2024-05-24

世界最著名科学家(共6篇)

篇1:世界最著名科学家

中外60位重要哲学家简介

1.泰勒士(Thales,约前624—前550),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命题。他也被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先驱。

2.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毕达哥拉斯派的创始人和首领。该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认为数目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好的,并认为灵魂不朽。

3.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4.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5.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主要著作有《论语》。

6.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40—前470)生于爱利亚,爱利亚派的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一书。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

7.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8.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几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他是把哲学的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伟大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整理在《回忆录》中。

9.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墨子》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目。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

10.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一,万物是对理念的分有,并指出灵魂是不死的,一切学习都是在回忆。代表作有《巴门尼德篇》、《国家篇》、《斐多篇》等。11.第欧根尼(Diogenes, ?—约公元前320)犬儒学派(希腊一哲学派别,它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放弃舒适环境)的典型人物。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它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回复简朴的自然的生活。代表作有《共和国》一书。

1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具体的单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实体;提出著名的“四根说”;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把人的心灵比作“蜡快”,感觉是外物印在蜡快上的印记。代表作有《工具篇》、《物理学》、《形而上学》等。

13.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历史事实。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14.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同时又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

15.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号卿,战国末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他相信人定胜天,提出“性恶论”,主张礼法兼治,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反对世袭,强调“学”的重要性。

16.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该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他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17.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他怀疑天能赏善罚恶的神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即人们对“利”的追求,谋利是人的天性。还提出“人富而仁义附焉”,试图以经济生活说明社会道德。

18.西塞罗(Cicero,Marcus Tullius,前106—前43年)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国务活动家,贵族奴隶主的思想代表。他把伊壁鸠鲁的“快乐论”歪曲为“纵欲主义”。提出“天赋观念论”的唯心主义先驱论,宣扬灵魂神圣、灵魂不朽等神秘主义思想。今存《论善与恶之定义》、《论神之本性》、《论国家》、《论法律》等。

19.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354——430年)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教父们制定的基本信条在他那里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理论化,其信条有:一是“三位一体”,二是“创世”说,三是“原罪”说,四是“天国报应”说,五是“教权至上”说。代表作有《论自由意志》、《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20.慧能(638—713)本姓卢,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他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示他对佛理的体会;在禅宗上他宣传“见性成佛”。其说教在死后由弟子汇编成书,称《六祖坛经》。

21.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22.安瑟伦(Anselm,Canterbury,1033—1109)意大利中世纪佛兰西斯派神学家、经院哲学的重要代表,极端的唯实论者,人称“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认为理性服从信仰,“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代表作有《论道篇》、《独白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等。

23.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了儒学正宗的地位。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撰的《晦庵先生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24.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为“心学”创始人。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在“心”、“物”关系上,认为万物都包罗在我心中。其学由王守仁继承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

25.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年)意大利中世纪神学家、西欧封建时期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信仰高于理性,“所谓其它科学,都是神学的婢女”。他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组合体,灵魂是会朽坏和消失的,肉体只有与灵魂相结合才构成“个体”。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26.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农民家庭,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动者,代表作有《九十五条纲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教的自由》,提出“因信称义”说。

27.达·芬奇(Da Vinci,Leonardo,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哲学家。绘画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著作有《绘画论》。

28.王守仁(1472—1528)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卒谥文成。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力倡“象山之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心而存在,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提出“知行合一”说,主张求理于吾心。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29.帕斯卡尔(Patrizi,Francesco,1529—159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他肯定客观实在性是事物的根本原则,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原因;一切物质由空间、光、热和流这四种内在的原则组成。并认为神创造世界,神与光明等同。主要著作有《历史的艺术》、《宇宙新哲学》、《逍遥派的辩论》等。

30.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人。他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四假象说。主要著作有《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进展》、《新工具》。

31.霍布斯(Hobbes,Thomas,1588—1679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提出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经验,并提出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代表作有《论公民》、《利维坦》、《论物体》、《论人性》。

32.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并提出了“心——物”二元论的思想。代表作《指导心智的规则》、《方法谈》、《第一哲学的沉思》、《哲学原理》。

33.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辨证法和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物质实体“气”和客观规律“理”,两者不可分离。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老子衍》、《庄子通》。

34.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us de,1632—1677)荷兰哲学家,唯理论和无神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唯一不变的无限的存在,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实体本身就是上帝,具有泛神论的倾向。著有《伦理学》等。

35.洛克(Locke John,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洛克发展了培根的哲学体系,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并在政治上提出了分权理论。著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

36.莱布尼茨(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1646—1716)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单子论,以单子作为构成万物的基础,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以无限的单子序列和单子序列变化的前定和谐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的规律性,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37.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其历史哲学认为,由于人的意志决定行动,因而人类自己创造历史,人类也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找出历史的规律性,使历史成为一种“新科学”。其著名代表作有《新科学》。38.贝克莱(Berkeley,George,1685—1753年)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爱尔兰。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并认为物质是虚无。代表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论运动》等。

39.孟德斯鸠(Montesquieu,Baron de ,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与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倡政府的行政、立法及司法分立和互相制衡,以此作为保证个人自由的手段。另外,还提出了“地理”说和一些法律、经济理论。著有《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40.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V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信奉自然权利说,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著有《哲学通信》等。

41.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英国不可知论哲学家。他制定了怀疑论的认识论学说,认为实体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在知识论上提出了“习惯性联想”说的因果论。代表作《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等。

42.卢梭(Rousseau ,Jean-Jacques,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自然神论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感觉是认识的根源,但不否认上帝和灵魂的存在。著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43.康德(Kant ,Immanuel,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先验论哲学是近代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他认为人的意识之外有“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本体”,人所认识的只是现象。提出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即绝对命令。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

45.赫尔德(Herder ,Johann Gottfried,1744—1803)德国哲学家。把泛神论和个人主义结合起来,认为上帝是单一的无限的精神的原始力量,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美学上提出了初步的历史主义观点。主要著作有《批评之林》、《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

46.黑格尔(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1770—1831)德国古典唯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创立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绝对精神的辨证发展为对象和内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世界充满着矛盾,永远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

47.叔本华(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创始人,生命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强调意志的重要性。坚持反理性主义立场,认为现象世界是由主体派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48.孔德(Comte ,Isidore Auguste Marie Fraugois Xavier,1798—1857)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奠基者、社会学的创立者。认为哲学不是抽象的推理而应以“实证的事实”为依据,即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认为唯物、唯心主义都不是以“实证的事实”为研究对象,都是不确实、不科学的。著有《实证哲学教程》等。

49.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 Andreas ,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看不到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50.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德国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的理论和学说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他还实现了历史观领域的伟大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51.恩格斯(F.Engels,1820—1895)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这些论著中,恩格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批判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52.斯宾塞(Spencer ,Herbert,1820—190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论理学原理》。

53.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学说,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杜威(Dewey,John ,1859—1952),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建立了“经验的自然主义”或工具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宣扬多元论的唯心史观和“新人性论”。著作有《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知与所知》。

55.泰戈尔,R.(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哲学家。继承印度吠檀多不二论传统,认为世界本原是一种绝对存在。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现象,但矛盾是暂时、相对的,统一和谐才是永恒、绝对的,主张通过“泛爱”调和社会的各种矛盾。著作有《生命的亲证》、《人格》、《创造的统一》、《人的宗教》、《国家主义》、《文明的危机》等。

56.辨喜(1863—1902)即维韦卡南达(Svāmī Vivekānanda),原名挪伦特拉那特·达德(Narendranath Datta)印度哲学家,印度教改革家,“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世界的最高本质是“梵”(宇宙精神),但物质世界同“梵”不能断开;主张印度的各种力量应在“印度精神”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著作有《业瑜伽》、《主瑜伽》、《智瑜伽》、《吠檀多哲学》、《现代哲学》。5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他开创了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即探寻经济生活发展变化背后的精神驱动力量的研究方法,被称之为“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著有《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8.章炳麟(1869—1936)中国思想家、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因慕明清之际顾炎武之为人,曾改名绛,别号太炎。早期哲学具有唯物论倾向,认为“以太”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强调人的精神依赖于人体,否定灵魂不灭说和鬼神论。一生著述极多,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已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59.伯特兰·罗素(Russell Bertrand,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他创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是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他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原理》等。

60.梁启超(1873—1929)中国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与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被合称“康梁”。哲学上认为“境由心造”,强调“心力是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推崇明王守仁的“致良知”。著述宏富,编为《饮冰室合集》。

篇2:世界最著名科学家

世界最著名的法律谚语

世界最著名的法律谚语

来源大案

1.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没有任何行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对一个社会更为有害的了。司法的腐败,既使是局部腐败,也是对正义的源头活水的玷污。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大前提。每一个人都不可以成为自己事务的法官。在由意志而不是由法律行使统治的地方没有正义可言。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美】道格拉斯

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德】马克思

3.自然公平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给予诉讼当事人各方充分的机会来陈述本方的理由。这意味着必须将诉论程序告知他们,并及时通知其任何可能受到的指控,以便于他们行使权利。——【英】彼得·斯坦

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5.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爱德华·考文

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美】马克.吐温

7.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达雷尔 L

8.人们最初怎样脱离动物界(就狭义而言),他们就怎样进入历史:他们还是半动物性的、野蛮的,在自然力量面前还无能为力,还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们象动物一样贫乏,而且在生产上也未必比动物高明。那时普遍存在着生活状况的某种平等,对于家长,也存在着社会地位的某种平等,至少没有社会阶级,这种平等在开化得比较晚的民族的原始农业公社中还继续存在着。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好问律师APP

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不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个人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社会中,例如在最古的德意志的马尔克公社中,甚至在今天的印度,还可以看到。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9.安全愈是神圣不可侵犯,主权者所保护的国民的自由愈多,刑罚也就愈公正。——贝卡利亚:《论犯罪和刑罚》

10.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1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12.谁握有国家的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周知的、经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应该由公正无私的法官根据这些法律来裁判纠纷。——洛克:《政府论》(下篇),第80页。

13.无论是显贵和富人都不应当有权用金钱赎买反对弱者和穷人的罪行。否则,财富---由于法律的保护,它对爱劳动的奖赏---就会成为暴政的支柱。—— 贝卡利亚:《论犯罪和刑罚》,第45页。

14.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的光荣的束缚。——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51页。

15.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培根:《论司法》,《培根论说文集》,第193页。

16.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第314页。好问律师APP

17.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18.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卢梭:《社会契约论》,第168页。

19.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贝卡利亚

20.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21.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

22.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说,刑罚应该使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贝卡里亚

23.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24.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有占有,是一种事实。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马克思

25.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26.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27.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托马斯·福勒

28.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好问律师APP

29.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运,就同一座直接横断河流的堤坝一样,或者被立即冲垮和淹没,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涡所侵蚀,并逐渐地溃灭。——[意]贝卡里亚

30.好的法律应该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义。它应该既强有力又公平;应该有助于界定公众利益并致力于达到实体正义。——[美]诺内特 塞尔兹尼克

31.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32.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法]孟德斯鸠

33.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34.枪炮作响法无声。(指:当发生战乱的时候,平常法律所维系的社会秩序便会荡然无存,冲突的解决完全凭借暴力。)

35.民不举官不究(指:司法职能的被动性)

36.“今天正义受到了践踏,人权受到了践踏,但是我们尊重法院的判决。” ——辛普森案被害人家属

37.无证人即无诉讼

38.法无明文不得为

39.无保障的权利不是权利 好问律师APP

40.显著之事实,无需证明。

41.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42.有规则就有例外

43.有损害即有赔偿

44.超出管辖权所作的判决不必遵守

45.特例不应成为立法之依据

46.无信任即无委托

47.“法无禁止不为罪”、“法无禁止不为错”

48.行政权力退缩的空间有多大,民事权利伸展的空间就有多大。

49.良法得到普遍遵从乃法治

50.有社会就有法

51.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52.缺乏救济的权利是虚假的权利

53.有疑,为被告人利益。好问律师APP

54.两者权利相遇时,较古老者获胜。

55.无救济,即无权利。

56.困难群众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57.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58.在诈欺面前,一切将不复存在。

59.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 ——(德)罗森贝克

60.动产附骨

61.合意创立法律

62.有一百条法律,却有一百零一个问题。

63.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

64.买卖不破租赁

65.欲学法者,当先学民法。

66.私约不损公法

67.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

68.法律必有漏洞(Non est regula quin fallet)好问律师APP

69.类似事项应予类似判决

70.隐私止于屋门之前

71.住宅是个人的城堡

72.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10次犯罪。——弗兰西斯·培根

73.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

7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75.认真地对待权利。——德沃金

76.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77.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亚里士多德

78.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培根《论司法》

79.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80.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边沁

81.无犯意则无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好问律师APP

82.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83.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

84.程序先于权利

85.再坚强的堡垒也敌不过金钱的侵蚀。——西塞罗

86.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法学阶梯》

87.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88.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 肯

89.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休尼特

90.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孟德斯鸠

91.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

92.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93.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94.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好问律师APP

95.警察是法庭的仆人

96.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柏拉图《理想国》

97.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98.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贝卡利亚

99.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卢梭

100.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

101.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 则。——康德

102.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03.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霍姆斯《普通法》

104.契约是当事人间的法律

105.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 好问律师APP

篇3:世界最著名科学家

符号学中最小的意义单位是符号。那么什么是符号呢?对于符号的定义, 迄今为止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士对符号的解释最具概括性。他认为:“一个符号 (sign) , 或者说是象征 (representation) 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东西。”

“语言是最庞大的几乎‘纯习俗’符号”, 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只可能是任意的。任意性是符号学的第一原则。符号的解释者依据一定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规范所做的解释或认知, 通过一定的形式系统代替或代表不同于符号自身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 而符号之所以能代表他物, 就在于它能被解释者所解释。符号本身无所谓指称和含义, 而是人把它当作如是观, 是人为理解和规定的结果。也就是说, 符号离不开人们对它的解释, 二者存在着人为约定的关系。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 历史到今天为止有三个改变世界的苹果:第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第二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第三个苹果送给了乔布斯。一个诱惑了夏娃, 一个砸醒了牛顿, 还有一个被乔布斯啃了一块。在这“最著名的三个苹果”中, 苹果似乎又被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然而对于苹果背后的象征意义却少有研究。本论文将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探讨这三个著名的苹果的象征意义。

二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个苹果”的符号学研究

1. 亚当的苹果

“亚当的苹果”, 据《圣经·创世纪》, 亚当和夏娃因为受“蛇”的唆使偷吃了上帝禁止采摘的“智慧的苹果”, 于是被逐出了伊甸园。此后, 人们认为夏娃偷吃苹果的罪过是从此有了每月一次的麻烦 (例假) 和生孩子的痛苦。亚当偷吃苹果的罪过是在他的喉头前部留下了一个记号, 称为“亚当的苹果” (喉结) 。苹果带给了人类一大堆麻烦, 它成了诱惑和欲望的象征。“亚当的苹果”象征着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既然苹果可以代表“诱惑”“欲望”, 那么事实上也可以选用其他任何一种水果来表达同样的意义。这就涉及了符号学的任意性原则, 也就是说任何符号与它的所指都没有自然的联系。然而当我们提到“亚当的苹果”时, 我们的思维早已将苹果的形象同诱惑或者欲望的观念建立了某种联系。

苹果就其本身而言, 它只是个物质实体, 而在这个故事中却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 也就是它的象征意义。就夏娃当时所食的那个苹果而言, 也许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苹果, 然而, 上帝却将之命名为“智慧之果”。苹果是禁果, 象征着未知和原罪。而如今, 亚当的苹果被人们定义为诱惑甚至是欲望的象征。苹果作为一个符号, 它包含两方面的元素, 即索绪尔所言的“能指”和“所指”。如果不存在这个故事, 人们不会将“亚当的苹果”和善恶以及欲望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任何符号的象征意义都不是本身就存在的, 而只是人们根据它的意象所赋予的含义。“象征符号”是一种由解释者产生的符号, 作为它与之同义的某个个别符号的“替代品”。

2. 牛顿的苹果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少年时期的牛顿在果园中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中脑袋, 于是,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人们提到“牛顿的苹果”时, 所说的苹果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水果, 那个苹果已经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所指代的是那个砸中伟大物理学家牛顿脑袋的苹果, 是物理学三大定律之一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苹果”使人类产生了科学, 所以它象征的是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事实上, 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团体的语言习惯之上。生活在同一个语言团体下的人, 才能够分享体验同样的经验世界。所以, 当说到“牛顿的苹果”时, 必然会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 我们且不管苹果砸到牛顿这个事情的偶然性或者必然性。事情也有可能是一个梨砸到牛顿, 或者是一个苹果砸到爱因斯坦。这不是本论文所讨论的。但就苹果这个符号而言, 它有它的能指、所指以及特殊的意义。是那个苹果造就了牛顿的伟大, 同时也是牛顿使那个苹果不再普通。

3. 乔布斯的苹果

乔布斯在突发奇想中将其产品的商标做成被咬掉一口的苹果。从此苹果这个品牌问世。这个标志象征着一种残缺之美。一个普通的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如何成为品牌进而改变这个时代的呢?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 品牌它具有很多消费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一个品牌作为符号表达了商品的档次、信誉以及消费者的身份、荣耀、品味和心情, 就像劳斯莱斯品牌总会给人高档次、高价位、高品位的印象, 也会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同、羡慕、赞誉以及自我身份的象征”。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 苹果不仅是一款产品, 它更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代表了一种文化优势和地位优势。它逐渐成为年轻人炫耀身份家世的一种手段。2007年有一位分析家指出:“它就像一款法拉利跑车, 人们为之目醉神迷、向往不已”。

另外一个现象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很多国产电视剧、电影中各种人物角色都在使用苹果产品 (苹果手机、苹果电脑) 。对于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个:一是苹果这个品牌, 它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电子产品而入侵世界市场, 更是一种强势文化席卷全球, 其中受影响最深的当属中国。它在中国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同时也成为一种身份、地位、时尚的象征。再者, 人们, 尤其年轻人普遍认为苹果产品是不可替代的, 是超越其他一切产品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 它只不过是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

然而, 苹果符号成为中国普通市民心中时尚生活的象征。这种对苹果符号的解释, 大大违背了苹果公司对自身符号的诠释。在西方人看来, 苹果只不过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方便使用、美观大方、轻便易携。它不是身份的象征, 也没有人会因为使用苹果品牌而变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所以说苹果这个符号在中国被重塑了。

通过对时下网络“最著名的三个苹果”的符号学研究, 不难发现, 符号本身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它所产生的价值及象征意义都是被人们附加的。

三苹果的符号学解读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可以存在多种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同一能指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所指, 同一所指也可以拥有多个不同的能指。苹果它可以有多个象征意义:诱惑、健康、欲望、知识、身份、地位等。古往今来, 有很多有关苹果的故事, 而苹果在每个故事中都存在着特殊的含义。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所食的那个有毒的苹果;圣经中夏娃偷吃的那个苹果;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李玉导演的电影《苹果》;现如今, 平安夜送亲朋好友苹果, 象征着平安健康;以及风靡全球的代表时尚和完美的乔布斯的苹果等等。原本普普通通的一种水果却在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呈现出这么多的特殊意义, 它不再只是我们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一种水果, 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内涵。

四结论

通过从符号学的角度逐一对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个著名的苹果”的象征意义分析得出:在“亚当的苹果”中, 人们将亚当的苹果和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联系在了一起, 因而它象征的是欲望。在“牛顿的苹果”中, 牛顿因为一个落地的苹果发现了物理界三大定律之一的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苹果造就了牛顿的伟大, 牛顿也使这个苹果为人所知。“牛顿的苹果”使人类产生了科学, 所以它象征的是对知识和科学的追求。在“乔布斯的苹果”中, 一个成为品牌的苹果, 人们将它与身份、地位、财富画起了等号。它几乎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象征着人们对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追逐。这“三个著名的苹果”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们影响着甚至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还会有第四个甚至第五个世界最伟大的苹果, 它们会以同样巨大的隐形的力量改变甚至造福整个世界和人类。

参考文献

篇4:世界上最著名的国家宝藏

银行地下金库

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商业区,有一座目前全世界黄金存储量最多的金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地下金库。由于地下金库的存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每年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前来参观。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本身并不拥有金库内的金子,它只扮演管理者和看护者的角色。虽然金库位于美国,但库内大部分的黄金属于一些外国的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

金库的管理非常细致。当黄金运抵银行后,首先被装在木质托盘上,然后再被装入一座由武装警卫监控的安全电梯中运往地下5层的金库存放区。

所有进入库内的黄金都会被仔细地检查和称重。这些步骤非常严格,因为黄金的纯度和重量直接影响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金条将被电动起降机吊入一座老式但非常精准的秤内确定重量。

金库的大门约有90吨重,采用多人控制方式,即需要多人同时控制才能打开。整个银行和金库都由美国顶级的私人保安公司看护,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可称得上是射击专家。

英国伦敦塔

伦敦塔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北岸,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城堡。

伦敦塔在英国王宫中的意义非常重大,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英国数代国王都在此居住。

如今在伦敦塔内,除了有显示古代刑法的地牢和宝剑外,还收藏有历代英国国王的王冠和珠宝。其中“帝国王冠”上有3000颗熠熠生辉的宝石,“皇杖”中央镶嵌的“非洲之星”宝石重达530克拉,还有被称为“黑王子”的红宝石,这些都是全球闻名的稀世珍宝。

伦敦塔曾发生过一起著名的王冠盗窃案。那是在1671年,一个叫布罗德的上校用棒槌敲晕珍宝室的看守后,将其中一顶珍贵的王冠压扁,企图放在他的斗篷下带出伦敦塔,但他在最后关头被人识破。伦敦塔现在不仅是珍藏宝石的宝库,其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让它成为英国人的骄傲。

俄罗斯钻石库

俄罗斯钻石库位于克里姆林宫内,收藏和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宝石、首饰和天然金块。这个钻石库的起源可追溯到彼得大帝时代。当时彼得大帝从西欧考察回国后,他宣称要在俄国收藏各类珠宝。从1719年开始,彼得大帝将自己收藏的宝石都存放在圣彼得堡冬宫的钻石厅内。冬宫的钻石厅就是如今钻石库最早的发源地。

钻石厅内包含了历代俄国君王的收藏,包括15、16、17世纪的珠宝。在一战期间,由于担心德国军队的入侵,俄国将冬宫内的宝石都运到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内,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它们被遗忘了。直到1926年,这些在克里姆林宫内的珍宝才被世人重新发现,并被仔细分类、编目和拍照。其中许多珠宝被卖到了国外,例如美国和英国。

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博物馆

位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钻石中心,世界上有70%的钻石来自这里。而在安特卫普钻石贸易商云集的一条街上,还矗立着著名的安特卫普钻石博物馆,这里收藏了无数价值连城的钻石。

在钻石博物馆内,装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参观者不仅可以观赏钻石,还能了解全球钻石业的历史以及安特卫普的钻石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甚至对钻石工匠和珠宝商人也有记录。

钻石博物馆的每一层,都收藏有历史上或者当代独一无二的钻石。馆内还提供一种特制的“个人钻石卡”,能让参观者专门了解自己喜欢的钻石生产过程。在周一至周五,馆内还有专业的钻石切割表演。钻石博物馆希望通过这种古色古香的表演,让参观者不仅能欣赏炫目的钻石,更能体会到该行业的发展历程。

篇5:最著名地理学家

西晋时,中国出现1653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 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篇6:世界六大最著名的教育方法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世界六大最著名的教育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一、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上帝给了他一个痴呆的儿子,但是卡尔-威特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儿子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

1、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长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条件,而是取决于五六岁时的教育。开展游戏,兴趣记忆。多种感官,尝试记忆。动作演示,准确记忆。善用比喻,理解记忆。找准异同,比较记忆。发散思维,创造记忆。综合归类,逻辑记忆。加强复习,强化记忆。

2、在老威特的持之以恒的教育下,虽然天生痴呆的儿子长到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同龄孩子,成为本地教育史的惊人事件。正是老威特对儿子实施科学的全面化教育,使小卡尔的成长非常健康,学业也进步十分神速。

3、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出生起就对他们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从儿童的潜在能力谈起。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隐蔽地潜藏在人体内的,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潜在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能力。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但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到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都没有发挥。威特坚信,教育的思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然而,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潜在的能力实现的机会就越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种潜在能力都有各自的发展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那么就几乎很难再发展。

4、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5、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期就好比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事实上,从出生起到3岁之前,是一段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段时期,孩子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会影响他的一生。

6、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觉,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这是成人远远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空白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老威特的教育理论核心就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接受卡尔这一教育思想,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超越常规孩子。语言训练要从身边事物开始,巧妙地教他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当孩子稍微大点,父母要天天给他讲故事。必须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7、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依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这就是10岁神童,15岁才子,20岁凡人谚语所表达的现象。

8、尽管小卡尔有许多兴趣,从事各种活动,可带有偏见的人们还是认为他的生活除了坐在桌子前面,其他什么也不会干。他们甚至认为,小卡尔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外,还有一点儿英语,其他就一概不懂。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了解小卡尔的人都知道,他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同龄人都少。事实上,他把大量的时间尽情地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各位父母一定想知道老威特到底使用了怎样的独特教育方法,才使孩子能这样既轻松愉快又学到了如此丰富的知识。其实很简单,老威特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老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

9、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精力不知道往何处使的缘故,这其实也是一种精力浪费。在创造力方面,老威特鼓励儿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两岁时,威特夫人每天坚持给他讲故事,并且让他参与猜测情节。在游玩、散步和吃饭时,老威特总是想方设法地丰富小卡尔的知识。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0、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迫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许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全权交给老人。由于老人思想僵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偏重于教孩子认字,以孩子能背唐诗宋词为自豪;有的认为教育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只要现在不饿着,不冻着就行;有的无限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惯得浑身都是毛病。

11、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老威特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有家长疑问,为何自己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却不好。老威特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多数孩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缘故。威特先生从不认为自己儿子有多么高的天赋,也不相信成绩差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商低。老威特严格规定儿子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他严禁儿子在学习语言和数学等知识方上敷衍了事,而要他养成精益求精的精神。他还注意培养小卡尔做事敏捷灵巧的习惯。正是由于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专心致志,效率极高,才使小卡尔赢得了很多时间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交等。

12、福禄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作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启蒙教育者。”我们骑马,甚至也不雇佣不称职的马夫。但是有的母亲却把孩子交给无任何学识的奶妈。这样的奶妈整天对孩子说,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因为她这样最省事。但是这样一来,非但不能发展孩子的能力,反而使之萎缩。家庭应该成为孩子的乐园。不良少年是冷酷家庭的产物。

13、人刚生下来时都不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是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我们称之为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儿童虽然具备这样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遵循递减原则。教育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越少。这是因为这种潜能均有一定的发展期,错过这样的时间就基本消失。

14、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适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给3岁以前教育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计算和图形等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人类的强弱,并非取决于人种或血统等因素,而是要看后天的教育与环境而定。

15、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期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伏尔泰曾说:“忙是幸福的秘诀。”这也使用于孩子。总有事儿干的孩子是幸福的。

16、培养观察力是一切灵感的源泉。发展孩子的色彩感觉,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大自然是孩子的学习宝库。幼儿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若能在孩子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人的一生中,1至5岁是最富有语言才能的时期,父母千万别让这种才能白白枯死。

17、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儿子这么小,那些难懂的词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然而,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记住或听懂,而是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儿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引导孩子读书上,我利用故事的诱惑力实现这种过渡。我发现讲故事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辅之以变幻不定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的身形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也禁不住跟着我手舞足蹈。但是我总是在讲到最有趣的地方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里,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快乐。

18、对于卡尔的教育,我首先是考虑发展他先天的个性,培养他的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创造力方面我鼓励儿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不论儿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耐心地给予解答。心理学家造就解读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其中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核心。思维超常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19、幼儿学外语应该及早,越早越好。因为在0到3岁时期,幼儿属于学习语言的零困难期,就是说无论多么拗口的语言,无论多么复杂的发音,他都毫不困难地能够掌握。唯有数学,它是一门纯抽象的学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好动爱玩的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尤其是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难度更大。但是如果首先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孩子仍然可以很高兴地学习数学。所以教育者的专业性和对于该学科的兴趣会决定教育的效果。

20、从卡尔很小时候我就有意识地教他加快头脑运转速度。对容易问题回答得快的人,对困难问题的回答也同样很快,反之亦然。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差异,是决定智力差异的基本和固有的基础。卡尔的灵活敏捷的头脑完全得益于日常训练。所以从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有速度培养意识。这最后会成为智力的一部分。

21、记忆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记忆速度、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和灵活性上。记忆对于孩子的个性、情感、意志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22、孩子的适应能力、反应速度比父母所想像的要慢得多,特别是在做游戏的时候。父母陪孩子玩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反应速度来进行,否则,孩子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必须顺应他的反应,要有耐心,否则,就成了父母的独角戏。孩子在玩的时候,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卡尔,你要知道,一个男子汉并不只是身体强壮。真正的男子汉需要有智慧,有坚强的毅力,并且敢于承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应该有超人的勇气。因为对儿子的严格教育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卡尔已经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感到任何痛苦。我对儿子的严格不知不觉成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们时常告诫他,没有人能够约束你,只有上帝和你自己。

24、对自信心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我发现一个家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注意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一个真正爱护孩子的父母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够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从根本而言,一个人性格中自信进取的因素,坚强的意志和勇气等都将直接影响他对前途的选择和把握,决定起生存与生活的方向和方式,决定其发挥自身所具备能量的程度。

25、教育的前提在于以一颗宽大的心来了解、引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些不利的消极因素通过适当的渠道转化,引导出积极的有利因素。杜绝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

26、卡尔的哭闹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下次他还会哭闹。长大之后,他的能力、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哭闹了。那种无礼将不只是针对他的母亲,还会针对其他的一切。他会以无礼的方式要求其他的人来满足他的要求。一味纵容孩子并不是关爱孩子。必须告诉孩子,哭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27、我是这样对待儿子的:如果卡尔在房间里行为笨拙,撞翻了桌子,打翻了杯子,或者不小心弄坏了我的东西。这些事情并不是他无理取闹,不属于他应该负责的范围。他并没有恶意,并没有向我挑战,只是不小心把罢了。我不会去责怪和惩罚儿子,只是随时提醒他以后要小心,不要那么鲁莽。但是如果卡尔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或因为某件事情不顺他的意而向我挑战的话,我一定会采取一些方式制止和惩罚他。我对待儿子,一贯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切都要认真,这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我对卡尔的奖赏绝不会仅停留在物质上,而是要让他体会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当孩子正在气头上,不要直接与他讲理,因为这时他是什么都听不进去和不讲理。父母不该向孩子发脾气,否则,它就象传染病,用发脾气的方法制止发脾气是不明智的`,这只能使他的脾气越发大。父母的粗暴和专制在孩子身上留下的阴影将永远不可磨灭,这种阴影会让一个本来善良和孩子变成凶残的恶魔。我在对卡尔的教育上,从来不采取当众训斥的办法,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基础上。否则,不但不会在某一问题上帮助孩子,反而会使他向相反的方面发展。我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一个失去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也是最难教育的。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严格,但是严格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但绝不是专制。为了使孩子自重,必须信任他们。在卡尔犯错时,我总以最简单的方式让他明白道理,而不是长篇大论和喋喋不休。我一直不主张体罚,也从来不对卡尔施行体罚。这样的教育方法绝不能培育出优秀人才,只能造就出懦夫和蠢材。

28、提问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向导,应充分利用它向孩子传授知识。与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我从不认为由于我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使他有积极进取的人生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同时我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卡尔,防止他骄傲自满。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功夫,但我想最终一定会获得圆满的成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讲:“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我对儿子的教育中深深感到: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你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这是我在对卡尔的教育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当儿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我总是用这么一句世上最美的语言帮助他摆脱内心的苦恼。对儿子的教育,我把培养他的想像力放在第一位,往往把它看得比知识更重要。喜欢背诵、说话、讲故事的孩子是具有天赋的表现。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这种方式取之于父母,千万不要吝啬。我总是在他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夸奖,并且告诉他因为什么事情而得到夸奖。要使你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有变化,避免多余的言词。不断寻找值得表扬的行为。我教育儿子:知识能博得人们的崇敬,善行只能得到上帝的赞誉。我认为不经过早期教育而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

29、同情和关心他人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教育儿子懂得获得一点报酬是多么艰难,并尽量教他把钱花得有意义一些。我告诉他仅仅买点心之类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买书等工具却可以永久发挥作用。孩子是最容易犯错误的人,但并非就是该宽容的人。

30、拥有坚忍不拔毅力的关键是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做到这点,首先应有恒心,也就是说在认准一个目标后保持在该目标上的持久注意力。我反复强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自己去做。培养孩子的生活小节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着手。我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做事珍惜时间的习惯。如果儿子做一件事情密磨磨蹭蹭,即使做得好我也不会满意。这对培养儿子雷厉风行的作风很有积极的作用。有求知欲和多种兴趣肯定是一件好事,但还要看父母怎么样去教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会专心。只有专心孩子才能发挥出智力的最高水平。一个专心而智商不高的孩子能发挥出的能量会远远超过一个智商高而不专心的孩子。

二、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MS斯特娜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法教授,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在推崇卡尔威特教育法的同时,提倡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于1914年写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一书,在书中,她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3岁开始写诗,4岁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前用8国语言表达思想,同时在音乐、美术、文史、数学方面才能超群,身心健康发展,富有爱心。”——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神童”女孩,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智力超群,而是由她的母亲培养出来的。这种脱胎于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方法被她的母亲斯特娜称为自然教育法。斯特娜从不用强迫的方式教育孩子,所有教育都是以游戏或是故事的形式进行的。通过故事自然而然的学习,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知识,加强了女儿的记忆力,操作能力,并丰富了其想象力,开阔视野,促进智力发展。

“神童”女孩维尼夫雷特的卓越表现无疑是斯特娜自然教育法最好的成功证明和典型范例,斯特娜夫人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向世人证明了:神童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可以成才;教育应当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母亲应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负主要责任;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毫无精神负担的前提下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时至今日,自然教育法值得望子成龙的父母参考和借鉴。

教育从训练五官开始

斯特娜对女儿的早期教育从训练她的五种感觉入手,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环境,也就是现在常用的音乐、色彩、故事、图片、玩具、户外活动等,来刺激和促进女儿各种感觉的发展。在她看来,一切能力如果不利用与开发,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因此,孩子的五官必须尽早开始训练。当女儿还是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婴儿时,斯特娜就给女儿轻轻地朗读威吉尔的诗《艾丽绩斯》,以此来训练她的听觉。日复一日,斯特娜的坚持不懈收获了女儿1周岁时就能背诵《艾丽绩斯》第一卷的前10行和《他的逝世》的成果。对此,斯特娜夫人强调,让女儿背诗绝不是强制性地硬灌,而是她在母亲每日的朗读中顺其自然地学会的。

为了培养女儿的色彩感,斯特娜在家中布置了大量的色彩丰富的画,并准备了许多美丽的花草鸟兽的画儿和有美丽图画的小人书给她看,同时自己在一旁充当解说者,帮助女儿识别名画的名称、理解名画的含义、了解小人书的故事。色彩玩具,如检查色盲用的“测验色系”、五颜六色的非常美丽的小球和木片、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的各种布娃娃、蜡笔等,也是培养色彩感的好助手,斯特娜的陪伴和参与让女儿对色彩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斯特娜有意地利用生活中的每个契机来发展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对女儿进行教育,如路过商店门口时,她们玩一种叫做“留神看”的游戏,斯特娜问女儿商店的橱窗内陈列着哪些物品,并让她在记忆中搜列这些物品。女儿能说出的物品当然越多越好,如果女儿记住的物品还没有她能记住的多,就要挨批评。这样的游戏对维尼夫雷特专心注意某些事物,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十分有效。得益于这一游戏,维尼夫雷特仅5岁时就能在纽约州肖特卡大学的教授们面前,把《共和国战歌》美国有名的军歌朗读一遍后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使教授们大吃一惊。

完整的语言可以事半功倍

斯特娜认为语言教育不仅促进智力发展,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应该加强幼儿的语言教育。从女儿出生时起,斯特娜就尽可能地对她说准确而漂亮的英语,绝对不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维尼夫雷特还不到1岁时,有位朋友对她说:“维尼夫雷特,我想看看你的汪汪。”她立刻纠正说:“这不是汪汪,是狗。”这位朋友对此大为惊讶。

斯特娜坚信,婴儿期的语言教育将决定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因此她非常注意用准确的发音、精选的词句和语法对女儿谈话。她认为,在教孩子语言时,语法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没有多大必要,应当通过听和说来教。利用孩子喜欢把学到的单词反复地说着玩的倾向,斯特娜把孩子能理解的有趣的故事,用精选的词句组成短文,让女儿记住,女儿不仅能很快地记住,并总是高兴地复述着,并很快地记住。

在女儿尚未很好地掌握英语之前,斯特娜不教她其他的外语。尽管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孩子能同时学会两三国语言,但根据她的经验,这可能会使孩子苦恼,而且弄得不好孩子哪一国语言也学不好。但是,在维尼能流利地说英语之后,斯特娜便不失时机地马上教她学西班牙语,同教她英语一样,仍然先从训练听力开始。这样,维尼5岁时,她实际上已能用8个国家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了。斯特娜夫人甚至感到,假如她继续教的话,女儿可能会学会10个,甚至20个国家的语言。斯特娜对女儿的教育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游戏中,女儿的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斯特娜充分发挥了作为母亲的责任感,亲身参与、关注、推动了女儿的每一步成长和每一点进步。她认为,母亲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的命运掌握在母亲手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伟人,完全取决于母亲的教育如何。因此作为母亲,尽力提升自己,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斯特娜甚至建议母亲们:抚育孩子时,母亲自己更应当记日记,来记载孩子的进步和发育情况。这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贵重遗产,使他们在培育孩子时,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三、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在意大利安科地区的基亚拉瓦莱,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07年开始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她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一生为了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法》、《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特殊教育法是由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建立专门的教育场所“儿童之家”培养孩子,仔细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在整个教程中,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具满足孩子的“工作欲”,在“工作”中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潜能的教育理念。

1870年8月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理”,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那年,她毕业于达文奇理工学院,接着便执意到医科学院继续深造。尽管蒙台梭利以杰出的个人能力突破了道道难关,于26岁这年成为意大利首位医学女博士,然而世俗的偏见使她仅仅获得了在罗马学院的精神病医院担任医师助理的职位。

在此期间,她和白痴幼儿有了接触。她发现:“除食物外,这些孩子会伸手抓摸室内任何一样可由双手控制的物体,练习自己动手的能力。”她意识到“双手的动作可影响智力发育”。

1898年,蒙台梭利在一次演讲会上指出:“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缺陷实际上属于教育的问题,而非是医学上的问题,因此训练和教育比治疗更加必要。”

蒙台梭利为此设计了一套“特别观察细则”,用于观察了解低智商儿童的需要,用于帮助促使其智力的提高。鼓励这些孩子通过“手脑协作”来锻炼自己。仅仅两年之后,这些孩子不但学会了读与写,并且能完成如正常儿童一样所应掌握的知识考试。

由此,蒙台梭利思维的触角逐渐转向了正常儿童。既然低能儿童通过锻炼能赶上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健康的孩子能否通过锻炼达到更高标准呢?

她坚信教育的不断进步可以提高人类的智慧。可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健康孩子的智慧发展水平,要么是被压抑了,要么是被错误的教育理念贻误了,或者二者影响都有。

为此,她于1901年重新回到罗马大学学习,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名校校长的高位。历经七年的努力,用于实践其具有开创性教育理论的“儿童之家”在罗马贫民区成立了,紧接着,仅仅三个月后,第二个“儿童之家”也宣告成立。

由于“儿童之家”的场地及资金主要靠当地居民提供,因而无形中家和学校便融为了一体,二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教育理念及目标。从这个方面看,这是常规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教育者仔细研究了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正是因为学习的环境像家庭一样,因而在整个教程中,才能保证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教具。这些教具为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儿童之家”,所有设施都是根据孩子的尺寸设计的,它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场所。在这里工作的人常常花心思改善环境,使其更利于孩子们学会相互关爱和帮助,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逐渐显现出令人震惊的成绩,它像一股清新之风吹遍欧洲大陆。伴随着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仅就美国为例,自1913年起,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教育理念的学校就多达200所。就连玛露葛莉女王也称赞道,“蒙台梭利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已超过了电报的发明”。

蒙台梭利全部的教育理念归纳起来就是:教育是为了给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正确的导向,使其思想和行为秩序化。这是切中儿童常见的一些缺点,如自私自利、吵闹、不听劝告、喜欢讲话等等提出来的。这些常见的缺点都可以通过教育转化为自我控制力强、有礼貌、充满正义感、既懂得享受自由又讲规矩等等优点。

四、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古屋,其父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养出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爱因斯坦的同窗好友,他坚信音乐可以开发幼儿智力。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从事幼儿早期教育事业,并且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铃木教育法”。据报道,现在世界上用铃木早期教育法训练出来的杰出“铃木儿童”已经有30多万人,其中不少成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学教授、著名乐团指挥和第一小提琴手。

铃木早期教育法有很丰富的内容,对早期教育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铃木认为,任何才能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会有发展,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

第二,铃木的才能教育学校主要学音乐和背诵俳句(一种日本诗歌)。铃木认为,掌握某个领域最高水平能力的人,在其他领域也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会在其他领域显示出很高的能力水平。所以,铃木一再申明,他对孩子进行的才能教育,目的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而是成为一个有卓越能力的人、心灵美好的人、会走上幸福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坚信,通过小提琴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直觉能力或灵感,这种能力或灵感可以转移到其他方面。

第三,铃木认为,一个孩子的才能如何,主要取决于0岁开始的教育如何。过去铃木认为孩子从4~5岁左右开始学小提琴是最适当的,但是后来他不断降低学琴的年龄,不仅让孩子从3岁甚至从2岁就开始学琴。他说开始学习时间越早越好,再早些也可以。

铃木认为,问题不在于孩子拿小提琴的时间。拿小提琴要受身体发育的限制,不能太早。关键是在拿小提琴之前要让孩子听音乐,使孩子大脑神经网络接受音乐刺激而具备音乐的乐感和分析能力。这一点从0岁就可以开始,而且越早越好。孩子具备了这种音乐能力,智力就可以相应得到开发,为学小提琴奠定基础。至于拿小提琴早几个月或晚几个月倒无关紧要。

第四,铃木非常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认为重要的是循循善诱,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耐心等待幼儿涌现出自发的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

第五,要求严格。铃木认为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受什么样的教育,会决定他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铃木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教育环境,由最优秀的教师来教,学习最优秀的名曲,来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第六,在铃木的学校里,3~5岁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不论年龄、年级、学龄,全组织在一个班里训练。后来的较小的孩子,可时时见到和听到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情况,这样就能比哥哥、姐姐们进步更快,更好地磨练出才能。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的能力就会比相同年龄的孩子强得多。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且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潜智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的情况,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智能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智能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智能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铃木对能力遗传的说法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铃木的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决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五、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是日本二战以后的杰出的教育家,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著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学习指导法》等书。

多湖辉曾经担任过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许多小学生,并开始考察围绕现代儿童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问题。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却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为,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好技巧。

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并非一切已注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往往不足。常言到“人看从小”,“3岁看到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一大失误。

教导孩子思考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多湖辉认为应该寻找机会迫使孩子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

人的大脑本来是很好用的,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比如说,如果今天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顺利度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什么,只要以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处理今天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开始活跃是因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照这样考虑,不知这个“节约思考组织”平时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每人每天从刷牙开始到吃饭,对每件事都从头到尾一一进行思考和处理,那么即便有几个脑袋也装不下。因为对于习惯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虑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于应付我们身边突然出现的新事态,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做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其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孩子周围有多大的刺激,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大部分责任在于母亲。

开发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头脑约聪明,在这方面也许对母亲的要求过高了,但是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成为“教育担当者。”所谓“教育担当者”即是设法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智力发育的思考机会,有目的地营造智力环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具体操作者。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意义很重要。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电视节目表,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要认定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比如,某小学在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事,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使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拿50日元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学生们最初感到不知所措,过了两个小时之后,左思又想终于想出了买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强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发现孩子头脑的灵活性。

因此,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恰好事思考最佳机会。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否作旁观者呢?从旁边做适当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却又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当孩子在马路上摔倒时,美国的母亲大多数只说三言两语,然后,看着孩子直道他站起来为止。而日本的母亲大多数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复与孩子一起摔倒。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去扶他。

美国人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站起来;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无声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从侧面帮助孩子自己站起来,决不像日本人这样亲自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因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结论”。

常常有人问多湖辉:“从几岁开始教孩子学认字和算数比较合适?邻居家4岁的孩子已经会写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龄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是否是智力低呢?”听到这些询问,多湖辉深切的感到自以为对孩子什么都了解的父母,实际上什么都不了解。

本来孩子的智力发育迅速因每个孩子的身长和体重不同而各异,在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个人差异。在我们周围,既有1岁半就能向大人一样说话的孩子,也有过了5岁什么话都不会说的孩子,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别,而是语言法与速度快慢的区别。因此,对于从几岁开始教孩子认字的问题,也不能无视发育速度一概而论。

父母必须懂得叫孩子学什么不是时期的问题,而应该看孩子现在对什么有兴趣。孩子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就是其学习的时机,对此没有过早过晚的问题。

如何与孩子交流

多湖辉发现在母亲当中,经常有人从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有发言的语气跟孩子谈话,“那边是邮筒吧?”这么一问,孩子能够回答的范围就完全被固定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该把“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你认为怎么样等作为能够让孩子回答的提问,这从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来看,也是有用的。

不仅向孩子提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孩子的技巧,对于孩子的问题,大人也要非常认真回答。大多数人再跟孩子谈话时,使用孩子的语言,似乎有一种把自己降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觉。特别是当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问题时,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辉在美国街头看见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着乱蓬蓬胡须的嬉皮士问:“对不起,你为什么赤着脚走路呢?脚不痛吗?”

那位男子注视着孩子的脸慢慢地、向大人一样的说:“这是我得哲学,不想隔着鞋,想直接与地球接触。”

这个孩子像是终于理解了,于是小声地说:“好,是哲学。”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必定时切身了解了“哲学”这句话。所以,通过这位男子相对待普通人一样认真地回答问题,是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问得到了回答的价值。相反,如果大人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孩子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缩手缩脚。

有时候,父母经常以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失身价,就容易把回答问题想的很复杂。因此,当孩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大人就会含糊的回答说:“以后再告诉你吧”、“大概是这么回事吧”;相反,对于自己会的问题就就想全部告诉孩子。多湖辉则认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的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并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没有必要一定坚持完成正确性。

相反,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世界。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孩子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其发起自己能够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其“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就促使孩子从各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这样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可以暗示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消除孩子的反抗情绪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父母相异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听信父母,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这干呢?”当家长提醒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辞:“妈妈您不也再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但是,冷静的想一下,父母也并非完美无缺。而且能看到父母的不足,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能力。所以,与其生气,到不如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事实上,在我们不经意中孩子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的走向脱离父母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顶撞父母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没有必要悲观,而应感到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始顶撞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精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服从父母,甚至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孩子再长大一点,长成真正的大人以后,他就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就能够理解、认同别人,对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十分从容。

还自在未来长大之前,做事情总是欠考虑,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比如激烈的反驳家长。有一段时期孩子总是感情用事,这是做父母的也不要与他计较,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克制的头脑。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关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应是先创造了“接收条件”之后再加以说服。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

第一、设法扭转或事先打消防碍接受父母官叫的反抗感。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及介绍大人自己经验之谈,用言语使之缓和下来,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反过来,装作漠不关心,也是其中一种做法。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就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第三、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大人一开始就创造出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大人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于受刺激的不该说的话。还可以用促进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他。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满。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会对父母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则经过这种冲突,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样成长。

为了使不能接受的不平和不满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疤,只有妥善地处理,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所以,巧妙地避开孩子的平和不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不让不满产生或增强,即根本上杜绝不满的产生;第二个原则是选择不与这种能量产生正面冲突的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采取阻吓的办法。即使孩子怀着不满做出了某种决定,也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参加,让其感到是自己作出的决定。父母事先拿出几种方案,让孩子自由地从中选择,可以采取下面这种方法。

让一个人将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里,直到这个人认为完全公平为止。接着另一个人自由选择一杯。因为分的人认为拿哪一杯都是公平的,挑选的人拿着自己认为最划算的那一杯。所以每当出现不公平时,父母就要想法巧妙地阻止不平和不满的能量的产生。

第二个原则是在避免与孩子的不平和不满的能量进行正面冲突的方法中,有首先让对方把能量释放出来的方法;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将其拿不同的层面进行解决,或者说:“现在不行,可以在某某时候解决”这样把时间错开的“转移目标”的方法。

六、周弘:赏识教育法

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幼儿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可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赏识教育呢?

1.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必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

2.“赏识——成功”教育“赏识——成功”教育的核心含义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方法。“赏识”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说话时的最大奥秘——承认差异;而“成功”则体现了父母教孩子做鲁是的最大奥秘——允许失败。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