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2024-05-09

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共6篇)

篇1: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介绍

(新华网 2010-07-13)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编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省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本服务优先、服务公平公正、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按照会议安排,现将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2006年,我省被中央确定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之一。2007年,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广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选择部分省直原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原省人事厅、水利厅、原环保局以及佛山市进行试点。深圳市从2006年开始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08年以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改革思路,完成了全省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和匡算工作。2010年,正式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计划今年底前全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改革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专家和各界意见,认真吸纳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地经验,充分调动有关部门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改革的困难、风险和阻力。聚社会各方之智、求综合配套之策、成全面推进之势的事业单位改革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一)抓好科学分类,着力增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切入点。改革中,我们着重抓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事业职能范围,科学分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调整与规范并举,退位与补位共进”。一是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或转为行政机构。如2007年将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省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等10个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机关内设机构。二是将应由市场承担的任务交给市场。如将省水利厅几大水利枢纽的发电、检修等经营性职能剥离,按企业化运行,实现事企分开。三是将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出台《关于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将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如在省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事业单位承担的行业标准、行规行约制定、行业评比、培训等任务逐步交给社会组织。

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将规模小、效益低、设置重复、职能相近、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然后再对整合后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如:原省人事厅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在对省人事信息中心、省人才服务中心、省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职能调整的基础上,重组为省人才服务局、省人事考试局2个事业单位后再分类。

(二)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根据国家的部署,我们将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集中的重要公共服务行业,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地勘、水管工程等行业体制改革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努力在整体部署中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共性问题,同时在行业体制改革框架下解决不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个性问题。一是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对科研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性、调整重组,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建若干主体科研机构。二是推动地勘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组建省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并整合地级市地勘队伍,保留一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实行“省市结合、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全国创造了地勘改革的“广东模式”。三是推动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在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塑造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实施转企改制,并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省出版集团等,积极推动省属新闻出版单位、文艺演出院团、新华书店等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四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出台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编制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同时,将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列为公益一类、公立医院列为公益二类,不断完善全省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五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水管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将水利工程养护、经营部分剥离后转为企业,同时将承担城镇供水、水利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水管单位确定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并转为企业。

(三)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公益服务能力和活力

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努力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一是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淡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打破事业单位的体制束缚,激发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省直已确定在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推进试点,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圳市还专门出台《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意见》,在利益关联方较多的事业单位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模式。今年中央编办将我省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我们将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公共服务等领域,以及广州、佛山、深圳等市、县(区)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推进试点,目前正在研究确定试点单位名单上报中央编办。

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一直以来,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经费用于养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单位经费中人头费占了很大比例,个别单位甚至全部经费都用于养人,无钱办事业。这次改革,我们注重打破传统建机构养人员办事情的方式,树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观念,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采用政府保障、项目拨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事业单位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如核定购买服务人员数、明确中小学的后勤服务人员不占用事业编制,按不超过教职员总数的15%聘请后勤服务人员,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些做法较好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是试行法定机构管理运行模式。根据省领导批示精神,积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将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作为我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奠定基础。目前已研究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初步确定省直9家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作为试点。深圳市已对某些特殊行业或领域中兼具政府、事业、企业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单位,通过特定立法方式,明确法定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任务、人员配备、薪酬机制、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该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已进入政府规章立法程序。

(四)注重加强监管,着力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牵涉面广,专业人才和技术知识高度密集,隶属关系和投资渠道各不相同,情况十分复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绩效不高等问题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监管体系建设,不断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一是健全事业机构编制标准体系。出台《广东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广东省机电排灌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问题的意见》;完成《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编制标准、《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等,并已着手制定《广东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和改善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二是建立总量和动态调控机制。改革中我们认识到,事业单位编制必须适合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并逐步与财政预算衔接。为此,省编办与财政厅建立了对省属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实行增编指标控制办法,确定2008年省属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含高职、中职)新增事业编制总量,按动态调整、体现公平的原则,对现有编制数分类定档,对学生数多、编制少的院校重点增编;学生数大幅减少的院校进行减编调整;同时合理调整编制结构,将分编重点倾向高职院校。我们还从2007年开始在中小学实行了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根据学生数的变化情况,按标准增加或减少编制数。

在这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还进一步明确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强调在分类改革期间,事业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因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需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区域、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有明确规定必须增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

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

三是探索事业单位网上监管。建立广东省事业单位网上监督管理系统,与省质监局、社保局等13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联检部门交换数据、联合监督。通过网上监督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促进行政审批由串连式向并联式转变和事业单位监管体系由静态性、单一性向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转变,将监管的着眼点从年检与事后惩戒转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创新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监管途径。同时,还建立了财政、人事、工商、质监、银行、公安、税务等15家联检单位参加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联络会议制度,通报法人证书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

四是探索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开展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和经验,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特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服务质量、岗位设置、人员结构、资金使用等进行评估,把监管的着眼点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2007年底,世界银行和国家财政部委托我办开展“事业单位监管机制”课题研究。我们结合世界银行课题,组织力量对如何通过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来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进行研究,争取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面广,触及了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在改革推进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主要有:

(一)改革动力仍然不足

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自身改革,但目前改革动力仍然不足。一方面,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出发,社会公众均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持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对改革仍存在迟疑或观望态度:首先,部分主管部门不愿意改革,一旦改革将导致其利益受损,因此改革积极性不高。其次,有的部门领导习惯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发展有担忧和顾虑,缺乏改革信心;有的则担心改革带来不稳定而不敢改革。再次,事业单位职工习惯了现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担心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保不住“铁饭碗”,改革缺乏内驱力。因此,在政府和社会公众“想改革”与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怕改革”的双重博弈下,动力和阻力的此消彼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力度。

(二)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而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主要由中央确定,地方政府难以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目前,组织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等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分类相对应的财政管理政策不衔接。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要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但目前中央并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意见,分类后如果事业单位仍按原财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分类失去实际意义。此外,改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需要创新财政制度,而财政在扶持社会组织和其他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规范的制度规定。

二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不明确。目前,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如职业年金政策不明晰、相关费用来源不明确等,执行中引发了不少问题。例如,目前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担心改革后待遇水平会降低。特别是学校教师普遍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不低于机关退休人员。而事业单位管理层则担心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单位所缴费用大且渠道不明,会大大加重单位负担,不利于事业发展。

三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不健全。目前,中央和省均未出台事业单位转企政策和措施,事业单位多是比照国有企业的改制办法进行转企改制。之前,我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主要在文化系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我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转企改制有特殊的资金补贴政策,情况极为特殊,其做法难以借鉴,给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滞后

现有体制和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新的制度缺少法律支撑,而且相关部门目前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及时为实践提供指导,导致改革推进难、到位难,影响了改革正面效应的发挥。如:(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概念难以适应实践需求。事业单位举办主体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仍从所有制形式上将事业单位分为两种法人,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法人库及其法规建设,以适应事业单位产权多元化和举办主体多样化的需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尚需研究。(2)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涉及一系列制度调整问题,包括改变按行政级别确定工资、退休金、享受相应待遇等,难度较大。(3)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理事会的决策机构定位与党管干部原则需要探索和研究衔接政策等等。

(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目前国家公益服务提供或财政投入虽然有了大幅的增加,但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事业的举办主体还是以国家为绝对主力,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进入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不仅可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而且有利于打破垄断,对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产生压力,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体会和建议

(一)改革应当统筹协调,注重方法步骤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改革的氛围和环境,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发各界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热情,把握好改革的进度和步骤,对改革的有效推进十分必要。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正面宣传,调动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改革的积极性,也让社会了解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正确认识改革的实际内容,从而增进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和信心,有效避免震动。二是注重协调联动。建议建立高层次的改革领导协调机制,多方联动,协调推进改革。同时,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改革,建议由国家层面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更容易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加强宏观指导。建议中央能尽快出台总体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具体内容等方面,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明晰改革思路。四是分步有序推进。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应当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逐步推进。

(二)事业单位分类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不亚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且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在改革的时间进度上,建议不做硬性要求,改革不宜一种要求、一个模式推进。在工作方法上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办法,进一步扩大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事业单位分类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财政状况、社会承受度、政府执政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分类不能一刀切。对一些争议比较大的分类问题,可以暂且搁置,待思路明晰后逐步解决,不一步到位。

(三)各项政策措施应当尽快衔接、配套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改革是重点,是切入点,但分类远远不是改革的全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必须系统推进。关键是要建立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建议:(1)在国发[2008]10号文基础上,加快制定职业年金办法,并且明确职业年金办法具有强制性以及相关费用来源等问题;为吸引人才,确保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事业单位新人与老人、中人的待遇差距不宜过大。(2)尽快出台分类改革后的财政、人事、收入分配、产权制度等各项配套政策,避免改革仅停留在分类上,确保改革的实效。(3)保障待遇等政策措施需慎重考虑与历史政策的衔接,避免前后攀比和“翻烧饼”。

(四)改革与管理创新应当并重

事业单位机构分类之后,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等问题,做到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巩固改革成果。应着力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评估等公共事业监管体系、建立机构编制总量调控和动态管理机制、探索适应现代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要求的人员聘用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

(五)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力度

政府是否履行了保障公益服务的职责,关键看人民群众是否保质保量地享受到了这些服务,而不在于从哪里得到这些服务。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应从制度层面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允许和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给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事业平等竞争的机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

篇2: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一、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1.完全或主要承担行政职能,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

2.承担的行政职能,必须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中央有关政策规定的依据;

3.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必须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明确授权(即明确指向事业单位)。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一)公益一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认定为公益一类:

1.面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或仅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

2.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

3.不从事经营活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1)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2)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3)文体类: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1

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文化馆),文物考古保护,文献情报,广电信号传输和技术监测,出版物审读,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等。

(4)卫生类: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计划生育服务,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5)社会保障类: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经办和公积金管理,优抚安置,法律援助,婚姻登记,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老龄妇幼工作机构,学生资助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等。

(6)公共安全类: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防火,应急救援指挥,无线电监测,人防指挥保障,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或应急物资储备等。

(7)社会经济服务类:基础测绘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农机安全监理,经济社会调查与统计,渔业船舶检验,植物检疫,地震监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工程 标准定额,自然资源保护,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流域河道管理,园区管理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价格监测,价格认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生态公益型 林场,公共资源交易,土地整理储备,实行无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乡镇(街道)综合为民服务等。

(8)行政辅助类:质量稽查,食品药品稽查,国土监察,环境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保障监察,交通运输监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城市综合执法,农业 监察,林业监察,水利监察,财政监察,节能监察,旅游监察,卫生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管理,水土保

2持监督监测,散装水泥管理,政策研究,劳动人事争议 仲裁,政府投资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评审支付,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举报投诉维权,电子政务,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金融协调与服务,建设工程质量和安 全监督,驻外省市联络机构等。

(二)公益二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认定为公益二类:

1.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主要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可面向社会提供与主业相关的服务,依法获得服务收益;

2.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

(1)教育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技工技师和职业院校,电大函授及远程教育,老年大学,幼儿园等。

(2)科研类:基础应用科研等。

(3)文体类:需要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文化宫,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4)卫生类:非营利性医疗保健,职业病疗养等。

(5)社会经济服务类:人才交流服务,人防工程管护,对外交流服务,种苗良种培育,混合经营型林场,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公益性地质勘查,实行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等。

(三)公益三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认定为公益三类:

1.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

2.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时政类报刊,广播电视,彩票发行,公益性规划设计,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公益性培训机构,公证,重要涉密文印机构,经济仲裁,3殡葬服务等。

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认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1.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2.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益服务范围;

3.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且应当通过市场获得。

篇3:事业单位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一是收入分类。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 对政府收入进行了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 使政府的各项收入来源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二是支出功能分类。就是按照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设置支出科目。通过支出功能分类可以清楚地了解政府的各项支出都具体做了些什么事。三是支出经济分类。主要是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反映政府的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 它是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第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长期以来,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套体系的现象,分类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了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目前大力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已经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制度上彻底地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从技术上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收入的完整性。虽然实行部门预算后,事业单位已经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体系,但上报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一般只包括一般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收入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

第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细化部门预算提供了重要条件。单设支出经济分类对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可以更加全面、明晰地反映支出情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每一笔支出都同时列在功能支出和经济支出的框架中,这种三维结构体系可以清楚看出这个部门做了哪些事,钱花在了哪些方面。改革后的功能分类,详细列举了“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科目设置,明确界定了公共支出的职责和供给范围,剔除了那些市场能够提供的支出,增加了应由政府负责支出的项目。

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第一,会计科目编码和名称发生改变。

第二,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事业单位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其他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事业单位应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备查簿”,逐笔登记每一项财政拨款支出的具体情况,并反映每个会计期末的财政拨款结余情况。项目支出可以通过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同时进行反映。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可先在支出功能科目中找到对应的功能项目,然后根据项目支出的具体内容将项目支出细化分解到各个相应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

第三,新的支出经济分类新增了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分别核算。用于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列入309类“基本建设支出”。

第四,新增了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用于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加以区分,这就为建设单位会计账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账套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合理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新的支出经济分类将原目级科目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两大块进一步细化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三大类,同时增加了资本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内容,支出体系更加完整。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改革,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

参考文献

[1]、王宗祥, 王婷婷.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J].甘肃金融, 2007, (02)

[2]、李银安.扎实工作稳步实施全面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J].安徽科技, 2006, (09)

[3]、酒泉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正式实施[J].财会研究, 2007, (04)

[4]、财政部家税务总局中人民银行关于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的通知[J].中工会财会, 2006, (07)

[5]、熊云兰.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特点和作用[J].审计与理财, 2006, (05)

篇4:分类改革促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意义重大。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也是保持经济和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00美元,已经进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到这一阶段后,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会更高。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 各项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发展稳定、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在我国,承担各种社会事业服务职能的主要是事业单位。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总数有120多万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广大职工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国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一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也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诸多体制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内容涉及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方式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有关改革探索的成效很突出,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业领域整体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各级各类机构以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受多方面体制因素以及一些迫于特定时期特定问题的政策选择影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社会事业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既有部分领域政府“管”得过多问题,也有部分领域过度利用市场机制问题;受财政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很多社会事业发展还很不均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关系方面,既有部分领域行政干预过多问题,也有放权过度和约束不足问题;在激励机制选择方面,部分领域鼓励“创收”并允许创收收入与职工薪酬和福利挂钩,导致一些机构行为目标出现偏差,公益性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鉴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的重要功能以及当前社会事业领域特别是事业单位运行中的不足,必须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社会事业更加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要让事业单位的数千万职工受到激励和鼓舞,充分调动积极性。 分类是改革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对事业单位的分类,这是顺利推进改革、完善管理、促进相关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之所以强调分类,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事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企业等经济组织。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包括了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以及农林水技术服务、广播影视出版等很多行业,不同行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特点差别很大。另外,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也都有不同类型机构,比如教育领域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机构,卫生领域有公共卫生机构和不同类型医疗服务机构,科技领域有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技术推广机构等。即使同一领域内的不同机构,内在运行规律也都有很大差异,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所以,必须分类组织,分类管理。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另一方面,还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构成有关。受传统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中,除提供教科文卫等公益性服务的机构外,还有一些与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无关或应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组织管理的机构。比如,有一些主要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机构,还有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具公益性、完全可以以企业方式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定位不清,带来了不少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承担行政职能的要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不具有公益性的要转制为企业。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更好促进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 在分类问题上,还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分类标准。《指导意见》明确,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在这方面,过去改革试点中有不少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另外,目前不少机构往往兼有不同属性的社会功能,对此,也必须在充分考虑不同社会功能属性的基础上予以区分并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二是在分类后的管理方式选择也必须进一步细化。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等机构都已经明确为公益一类,但这些机构的运行规律有很大不同,不可能按照完全一样的组织管理方式,必须根据各自特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其他不同类型机构也一样。 事业单位改革重点 事业单位改革,核心是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是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事业单位则是具体服务职能的承担者。因此,首先要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政府来讲,基本责任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投入或其他筹资策略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同时,要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服务质量和价格以及财务收支、资产等实施监管;对事业单位来讲,在获得政府必要经济以及其他政策支持、员工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基本责任是必须完成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目标。 鉴于相当长时期以来,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上,既存在一些领域管的过多、也存在一些领域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等诸多问题。《指导意见》提出的基本思路是推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政事分开,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管办分离”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不是简单的部门间管理权调整,更多强调的是依法、合规监管,更加突出目标和结果监管。同时,完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单位特点,改革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治理方式。为确保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健康运行,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治理方式。一是要根据不同机构特点,明确活动目标、行为边界以及活动方式,并以严格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赋予事业单位一定自主权,但赋予什么自主权要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目标以及机构特点差异,并且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要完善决策机制。相当多事业单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需要逐步建立以理事会、董事会等为主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集体决策和监督机制,同时强化公开、透明和问责。特殊类型事业单位可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三是要完善管理方式。事业单位需要突出国家和社会目标,政府按社会目标规范机构,机构按既定目标规范内部活动方式和员工行为,不宜过分强调“对内负责”。职工权益保护属另外范畴。 第三,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如何评价事业单位绩效是直接关系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和事业单位行为方式的重要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事业单位承担的是公益服务职能,主要目标是创造非物质财富、提升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等。所有这些与企业目标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绝对不能像对企业那样以经济和财务指标为主,而是要看既定投入水平下相关社会事业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改善状况。 事业单位及广大职工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其自身也有利益诉求,需要受到合理保护。因此,建立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需要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特点,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考核、问责、奖惩制度等。由于事业单位差异性大,激励机制的设计很难有统一模式。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事业单位的激励和约束,需要更多突出相关事业的目标完成情况、成本和费用控制状况、公众福利改善状况以及公众满意度等,绝不能把服务提供者的利益简单与服务收入等挂钩,以避免利益目标冲突。在这方面,过去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 注重综合配套,稳妥推进改革 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并实现社会事业大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广大职工受鼓舞的目标,改革的方式方法选择也很关键。 第一,要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同步推进运行机制的改革和调整。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着力扭转过去一段时期因投入不足等因素所导致的一些运行目标和方式扭曲问题。重点是明确服务属性,规范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要处理好宏观指导和地方探索的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大,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和试点。但必须强调的是,各种社会事业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同时,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也并非永远一致和统一,因此,强化顶层设计和对地方改革探索的指导,建立“试错”和“纠错”机制意义重大。 第三,要平衡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和人员众多,有关改革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利益关系的平衡。比如在薪酬制度、人事制度以及社会保障改革方面,既要平衡好事业单位与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要平衡好不同领域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要逐步转制为企业,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也必须处理好社会保险关系衔接等大家关注的利益问题。对此,《指导意见》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要求,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性政策。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其他相关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比如要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还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强化宏观规划,实现不同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同一领域不同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nlc202309031529

篇5: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0月21日)

尊敬的司组长,检查组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和保持稳定并重的工作方针,以部省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为抓手,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作用,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期间批准建设用地面积106万亩,比“十五”时期增长123%,有力地服务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2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2.37亿元/平方公里,升幅达94.3%;大力推进“三旧”改造,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完成“三旧”改造项目2171个,完成改造面积12万亩,节地率达42%,成效显著;认真履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五年共开发补充耕地154万亩,是之前10年的总和,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 为4620万亩和3982万亩,达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4371万亩、基本农田3834万亩的目标;行风政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省厅连续三年被评为“满意”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和正确领导分不开的,特别是部党组部署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将之作为一项严肃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国土资源管理的“生命线”来抓,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精心部署,深入推进“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行动方向正确。我省及时成立了广东省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同时,组建了由厅“一把手”亲自挂帅的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从事“两整治一改革”日常工作。相继印发了《“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和《关于印发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11年“两整治一改革”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方案》等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

(二)加强宏观指导,确保全省专项行动齐头并进。去年9月25日,我厅召开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专项行动工作;12月,在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两整治一改革”工作座谈会,分析在推进专项行动中存在的问 题,布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今年4月,在肇庆市组织召开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对专项行动进行了再部署;8月份,在惠州市召开“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汇报会暨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建设现场会,汇报交流专项行动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及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建设情况,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

(三)深入督促检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厅专项办每周向分管专项行动的厅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厅党组每月听取厅专项办的工作汇报,厅党组书记、各位厅党组成员亲自参加多次专项检查。2010年底,对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自查自纠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通报考核结果,同时,部署开展了“回头查”工作,比部党组部署该项工作提前了一个月。今年6月至7月,对佛山、阳江等6个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10月份,选取部分市局、机关处室和厅属单位,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迎接检查评估工作的准备情况进行了抽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考核,实现了有问题早发现、早研究、早解决,确保了“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二、扎实推进,狠抓专项行动各项任务落实

(一)把整纪纠风作为专项行动的首要任务抓实抓好。一是开展自查自纠。按照“查、纠、改、整、处、建”的方针,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共有15528人开展了自查自纠,对照廉洁从政准则自查问题数42个,已全部落实整改;主动自纠 不廉洁行为共44人、上缴礼金合计51.6万元。在“回头查”活动中,参加自查18256人,自查问题数1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上缴礼金合计总数为401.4万元。二是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去年以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围绕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审批等16项业务进行风险大排查,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587个,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1485条。三是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今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廉政风险防控6个方面、33项重点内容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6大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18项具体工作要求。绘制了《重点业务流程图》,编发了《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四是开展廉洁从政教育集中整训。今年以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员干部分11批共24998人次参加部、省、市组织的集中整训。五是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开展了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编印《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反腐倡廉教育读本(2011)》,组织党员干部到省女子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有效提升了国土资源系统党员干部廉政从政意识。六是狠抓政风行风转变,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把治理“庸、懒、散、奢”作为纠正机关作风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奢促民生,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工作,社会各界对我厅的评价满意率达98%。七是严肃惩处违纪违法行为。2010年,我省国土资源系统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宗,涉及人员23人,其中党政纪处分17人,移交司法处理的6人。今年以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9宗,涉及人员31人,其中党政纪处分14人,移送司法机关17人。

(二)把土地、矿业权整治作为专项行动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一是开展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整治。截至10月14日,全省共清理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1.1万宗,面积4亿多平方米,涉及价款460亿元;共查出违规出让行为用地27宗,面积425万平方米,已全部落实整改。通过清查整顿,重点解决了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中规避招拍挂,违反规定设臵出让条件等问题。二是加强对土地储备机构的管理。经清查,我省共有土地储备机构95个,目前均已完成同下属和挂靠从事土地开发相关业务机构的彻底脱钩;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已没有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的情况。三是认真开展矿业权市场整治。经全面排查,去年初至今年3月,全省新立采矿权112宗,其中探转采3宗、协议出让48宗、招拍挂出让61宗。对排查发现的8种矿业权审批出让中的存在问题,均及时进行了整改,堵塞了矿业权审批出让的漏洞,减少了廉政风险;3月28日完成“广州矿业权交易中心”的组建工作并挂牌运行,承担省级矿业权交易中心职能。四是强化服务和监管。目前,我省已实现或部分实现国土资源行政审批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实现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事项和办理结果等向社会公开。运行电子监察系统,制定出台《行政效能监察实施办法》,对厅机关工作人员审批效能、办文效能、办事效能、执法效能、服务效能、会议效能实施 监察。

(三)把规范管理作为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一是把制度廉洁性评估作为规范管理的重要抓手。去年来,对由我厅代拟文稿并已公布实施的9个地方性法规、4个政府规章进行了审议评估;以会签、会审的形式,对厅的39个规范性文件进行了评估。二是坚持把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市场化配臵作为源头防腐的重要抓手。坚持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建设。相继出台了《广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管理办法》、《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广东省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规则》、《土地交易机构内部工作制度》等文件,规范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挂牌行为。推动和完善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组织编制了《2011年广东省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并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广州、珠海、佛山等19个地级以上市建成了矿业权交易机构。为进一步完善矿业权交易市场,我厅制定出台了《广东省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采矿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拟定了《广东省矿业权交易管理办法》、《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评估机构选定办法》、《广东省矿业权交易机构收费标准》等文件。努力推动对土地估价机构的规范管理。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制定印发《广东省土地估价机构和土地估价师执业注册办法(修订)》,签定《诚信经营责任书》,逐步建立起以信用档案为 基础、信用等级为标准、惩戒和激励为手段的市场诚信体系及运行机制。三是把政务公开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全规范项目信息公开范围,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制定印发了《广东省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工作方案》、《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目录》,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截至今年8月,我厅已公布涉及建设用地项目审批、土地出让信息等有关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5万多条;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公布了221家土地估价机构和1000多名土地估价师的详细信息,涉及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纪律、业绩公示、资信等级等几大类共9万多条信息。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先后建立完善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公开工作制度、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等政务公开工作制度。修订完善《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流程,落实信息发布协调制度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去年9月至今,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近万条,共办理网民留言及在线咨询400条,回复398条,办结率99%。

(四)把改革创新作为专项行动的着力点抓实抓好。一是进行制度储备。强力推进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立、改、废”力度,切实“推行一批制度、催熟一批制度、储备一批制度”。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对全省国土资源系统216项制度进行排查,发现存在制度缺陷和漏洞314处,修改355项、新建266项、废止35项制度,提出相应完善制度的打算和建议 326条。二是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用地报批手续,减少用地报批材料,建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缩短审核报批周期,提高报批效率,将省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审查时间由25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内。改革深化线状工程项目用地审批制度,加快和改进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上报工作,积极推进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的实施工作。三是推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改革。制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改革实施工作方案》,一方面将现行用地预审审批由串联改为并联,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省重大工程用地预审办理期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工作日,实行限期办结;另一方面,利用规划管理系统,实现规划审核数字化、精细化,提升规划审核质量和效率。四是积极改进完善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办法,采取“公式法、因素法”量化分配标准,提高计划指标分解下达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出台《广东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规范计划指标分解的参考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分解制度。五是强化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研究出台《广东省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开展规划文本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同步建设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规划图数一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实现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各类项目用地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

(五)把“制度+科技”防腐作为专项行动的重要支撑 抓实抓好。一是国土资源网上交易与监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广州、惠州、东莞等8个市建成并运行了国土资源网上交易与监管系统。二是已建设“五库两系统”(矿业权标图建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旧”改造数据库,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对于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管地管矿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动态监管和对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的全程监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三是完成了广东省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完成了省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初步建设,与我厅机关政务系统集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四是建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NC平台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厅属单位会计信息的实时监控,加强了对厅属单位大额资金、重大专项资金运行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在线监管。五是建立完善省级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今年10月份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运行省级监测监管系统,实现了由建设用地审批到征地实施、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等过程的全程动态跟踪监管。同时,供地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和供地结果等信息都及时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开发布。

三、突出特色,深化专项行动成果

我省国土资源系统在扎实开展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本省工作特点,在实施“三旧”改造、建设廉政文化、开展理 论研究等方面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取得了实效,得到部、省领导的肯定。

(一)坚持先行先试,积极开展“三旧”改造政策储备与制度创新。按照徐绍史部长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围绕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公开市场建设、土地交易程序规范、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理论探索。目前,省市课题组已形成了政策储备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非行政手段的利益激励机制,注重保障原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调动他们主动改造的积极性;重点通过政府让利、简化手续等办法,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改造。形成了《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政策储备研究成果报告》等四个专题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及相应的对策建议17条。

(二)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创建“大地清风”廉政品牌。“大地清风”是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的国土资源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去年,省委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徐绍史部长对“大地清风”廉政文化活动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我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去年及今年初,广东“大地清风”廉政文化宣传工作两次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部领导给予充分的肯定。今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期间,厅党组以“写廉政格言、诵廉政诗词、讲廉政故事、创廉政书画”为宣教载体,向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征集廉政文化作品,多形式、多渠道拓展廉政文化领域和内涵,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社会正 面影响力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渗透力。活动期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踊跃参与,上报廉政文化作品600多件。9月29日,“大地清风——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文化优秀作品展”开幕式在厅机关4楼展厅举行,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和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林木声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明国书记还亲自作了“大地清风”的主题题词。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长王寿祥也对“大地清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省纪委《纪检监察信息》第385期报道了活动情况。目前,参观人数达4000多人次,反响良好。

(三)坚持求真务实,扎实开展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去年6月,厅党组联合省纪委、省检察院和中山大学等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部署开展防治腐败问题的专项调研活动,对完善土地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源头治理和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和专项调研。全省共提交102篇调研报告。我厅选取部分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编印了《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研究成果汇编》和《广东省国土资源纪检监察调研信息》,并在8月召开的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交流会上作了大会交流。通过调研和课题研究及讨论交流,查找存在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对全省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推动了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健康发展。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长王寿祥对我省开展理论调研的做法和成果表示了肯定,并要求其他省、市借鉴学习。在省厅的带动下,韶关、肇庆等地也积极响应,联合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就农村宅基 地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四)坚持源头治腐,探索推进耕地储备指标网上交易。为实现耕地储备指标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堵塞因制度不健全可能产生的漏洞,我省正积极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耕地储备指标网上交易平台和统一的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库。拟由广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负责耕地储备指标的入库审核、交易组织、成交认定等工作,只有纳入交易库的耕地储备指标方可进入网上交易平台。由各级耕地储备指标交易管理机构负责对转让方所提供的进入指标交易库的耕地储备指标进行合法性审查;网上交易成交结果将在交易平台予以公告,向社会公开。当前,我厅正抓紧推进这项工作,计划于明年1月1日正式建成运行。

(五)坚持攻坚克难,研究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发证系统。我们经调研发现,土地登记发证主要在受理、初审、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等环节中存在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问题。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信息《整治土地登记发证违纪违法问题刻不容缓》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为深入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我省准备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全省统一的登记发证系统。今年7月18日,我厅联合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召开了广东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部署会议,进一步理清了我省完善土地登记发证的思路。在全省开展土地登记发证规范化专项整治行动,今年9月,派出三个检查组对全省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全省通报。总的来说,我省认真落实部党组“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干部队伍廉洁从政的意识,促进了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深入转变;推进了政务公开,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涉土涉矿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国土资源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规范了权力运行,国土资源管理有了更加明确的规范,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制度,基本建成了制度健全、监督到位、防范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保持清醒,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国土资源领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领域。我们对我省国土资源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成效比较明显,问题依然突出,任务十分艰巨。一是从管理职能来看,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着土地和矿产两大稀缺资源,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大额资金预算和支配权,手中的权限大,面对的诱惑多,是一个高危行业。我们经过调查,梳理出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易发、高发、多发的五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审批、出让、登记发证、土地征转、开发利用、抵押融资等环节,涉及问题包括非法审批土地和矿业权、规避招拍挂规定、违法征收集体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违规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抵押融资等。惩治和预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从管理环境来看,我省经济发展较快,国土资源供 需矛盾十分尖锐,国土资源领域利益关联日趋复杂,当前管理体制、市场配臵机制不够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三是从管理内容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国土资源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们主要面临五个问题: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土地的需求十分旺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整治任务十分繁重;房地产土地供应和开发监管难度大;违规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在局部地区还比较突出;矿产资源乱挖滥采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监管难度明显增大。四是从管理方式来看,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机关带系统、系统促领域的整改工作还需要细化深化。同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深化和规范。一些地方的廉政风险排查还有缺漏,个别单位的风险防控机制还有待完善。另外,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面临不少行政风险,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努力破解。如征地制度改革、土地登记发证、用地指标管理、耕地指标交易等。五是从管理队伍来看,我们的队伍整体是好的,我们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地方违纪违法案件仍然时有发生,给队伍管理和开拓国土资源新事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五、继往开来,持续深入推进专项行动

(一)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省国土资源反腐倡廉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路谋划反腐倡廉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 局,提升反腐倡廉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深入开展“双保工程”,积极争取、合理分配用地指标,加强批后监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开展“三旧”改造、深化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坚实的国土资源保障;回应群众反映的涉土涉矿社会热点问题,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会同社会保障等部门,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保问题。探索征地新模式,减少征地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加强执法监察,整顿矿产秩序,保护农村、矿区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构建和谐国土。

(二)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当前土地和矿产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既要管理好稀缺资源,又要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干预资源的科学配臵,就必须在明晰权力边界、优化行政管理方式的同时,突出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快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建设,使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实现有偿、有序、有限期流动。建立统一规范、程序科学、公开透明的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全面建成地(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有形市场建成并运行网上交易、监管系统。积极探索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新形式,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新机制。

(三)进一步发挥“制度+科技”防腐的功能。全面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建立健全各项管人、管事的制度。深入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防范工作,做到提前发现问题,提前介入,提前堵塞漏洞,教育和保护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大科技反腐力度,完善电子监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 标图建库、土地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三旧”改造数据库、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土地、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针对土地登记发证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争取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坚持用科技手段,从源头上降低登记发证环节的失职渎职行政风险。

(四)进一步转化专项行动成果。改革发展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巩固专项行动的成果,将专项行动的要求、精神转化为常态性工作中去,持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廉政教育集中整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科学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规范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工作制度化,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化,政务信息公开化。

(五)进一步强化案件查处工作。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严肃查处矿业权评估、工程项目发包中的商业贿赂案件,土地、矿业权出让中规避、虚假招投标的案件,在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工程项目、整合矿产资源中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以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等“十类案件”。

(六)进一步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继续在反腐倡廉建设理论领域深耕细作,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继续联合省纪委、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抓调研,深入应用课题研究理论成果,建 立国土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总结研判腐败问题衍生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不断增强预防腐败的主动性、针对性,切实做到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坚持堵塞漏洞与教育疏导相结合,认真查找堵塞监督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规律、创新项目、创新途径的研究,积极探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领域内容、方式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不断创新推动工作落实的载体和手段。

这次司组长带队来检查评估,实地察看我省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促进。衷心希望各位领导能继续关心、支持我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加强对我厅的监督指导,推进我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篇6: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临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卫生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人员力量上给予照顾,资金投入上逐年加大,确保了全县农村卫生工作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了政府行为。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调度和协调。同时,对每项具体工作都成立相应组织,负责实施、协调和检查。如县医院病房楼、中医院病房楼等重点建设项目,县政府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实行了分级负责目标责任制。县与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与卫生院,分别签订了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乡镇、部门和乡镇卫生院的任务目标和责任。三是加大了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的标准要求,县、乡财政对卫生工作的投入逐年加大。2003年,全县卫生投入达4000余万元,并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今明两年将投资1200万元完成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任务。今年还将投资184万元完成两个体系建设,投资1400万元完成县中医院新病房楼建设。四是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和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分别确定了卫生改革联系点,并经常深入联系点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五是建立了定期考核和督查调度制度。把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对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奖惩、使用挂钩。同时,对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定期进行督查和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卫生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新一轮工作启动奠定基础 自去年我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盘活了卫生资源,激发了内部活力,广大农民真正受益,极大地推动了我县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今年,我们在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各项制度和操作程序的健全完善等方面,使之更规范、科学和便于操作。一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基线调查。组织人员深入到各定点医疗单位和农民中间,对门诊和住院药费、检查费、用药范围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临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使之更符合实际。二是加强了对各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检查。使各单位较好地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规定,尽最大限度降低费用,坚决杜绝了大处方、乱用药、乱检查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执行病人出院及时结算的规定,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截止6月底已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780万元,受益人口16万人次,极大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印发明白纸、举办电视讲座、制作宣传标牌、粉刷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同时将典型事例制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并就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制成答记者问专题节目进行解答,消除了人们顾虑,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及时签定《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协议书》,为新一轮启动做好准备。5月份,在全县召开的三夏工作会议上,我们将《协议书》发放到各乡镇,由各乡镇逐村逐户发到农民手中,自6月份开始,县政府成立了四个督导小组,每天下乡镇检查工作情况,督导工作进度。这一系列措施对新一轮工作启动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合作医疗资金已陆续到位,有7个乡镇(区)已将农民交纳资金及乡镇配套资金上解到县财政,共上解资金188.4万元,新验证254436人次,参合率达到90%,孟寺镇和翟家乡参合率达到了100%。合作医疗资金交纳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今年全县参合率将达到95%。8月上旬,新一轮合作医疗费用报销将开始进行。

三、大力实施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增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后劲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网络的重要枢纽,在为农民群众防病治病,开展计划免疫、保健和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汇报《×县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在方便群众就医、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保护农村生产力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但多年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我县卫生院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全县卫生事业尤其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瓶颈。为彻底解决卫生院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卫生院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今年我县大力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把其列入了全县十大民心工程。一是切实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乡镇卫生院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选址、设计、施工等进行详细安排和部署。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投入。县政府已做出预算,计划投资1200万元,于今明两年分两批完成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任务。整个工程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施工队伍资质、统一价格、统一进度、统一验收等“六统一”原则进行,并将工程进度细化、量化,做到月有计划,日有进度。目前,第一批5个乡镇卫生院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所有建设项目10月底完工交付使用。明年完成其余5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貌建设全部完成后,我县乡镇卫生院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人员设备等方面将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年内完成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县级管理工作,现在己完成全部乡镇卫生院清产核资和固定资产登记,己将人员编制冻结。同时对乡镇卫生院长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卫生院长管理办法,拓宽选人视野,明确选人标准,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长的管理和培养,增强了乡镇卫生院的生机和活力。四是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组织一体化管理。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三制五统一”原则,强化了卫生院管理职能,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并采取多种形式给村卫生室注入资金,提高了甲室率。为有利于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合理减轻农民负担,自去年8月份,对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的药品、器械进行了集中招标采购,使全县统一药品进购途径、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价格,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5%。既降低了农民就医成本,节省了卫生资源,又保证了药品质量和群众就医安全。今年己成功招标2次,涉及药品金额600余万元。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较大实惠,还使乡镇卫生院从繁杂的药品购销中得到解放,集中精力加强医院管理,为农村卫生工作尤其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两个体系项目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两个体系建设是今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切实把两个体系项目建设实施好,我们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计划、卫生、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导,各责任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筹建领导小组,加强了统筹协调,为两个体系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二是保证资金投入。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计划投资40万元,主要用于设备装备购置,省政府已安排资金10万元,其余30万元由县政府筹集。传染病救治体系项目,由县人民医院具体承担建设任务,计划总投资144万元,建设占地1200m2的传染病区,其中96万元用于土建工程,48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在省政府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已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三是科学规划设计。我们严格按照《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和《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标准》,本着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定点救治、保证应急的原则,编制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疾病控制体系建设。以县防疫站为基础,着重进行设备的更新和配置。投资15万元新购置了标准试剂、离心机、冰箱等仪器。建立了150m2的理化实验室、75m2的微生物实验室、75m2的病毒室和147m2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使卫生防疫站初步达到疾病控制机构设计标准,实现了人流、物流分开,洁净区、污染区分开,办公区与实验区有效隔离。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参照《传染病医院设计规范》和《传染病医院(病区)设计标准》,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了传染病区的选址、立项和规划设计,确定了传染病区建设方案,设计了《临邑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平面图》,图纸已经市卫生局审核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现己完成工程招投标和施工现场的清理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8月初动工,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四是加强项目管理。成立了由卫生、建筑设计、财政、审计及有关部门组成的项目咨询评审小组,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核。对建设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责任追究制、项目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制。由卫生局局长担任项目法人,一名副局长具体靠上抓,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工程质量负总责,对施工、主要设备和材料采购实行公开招标,确保工程质量。县项目督导小组也不定期对工程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督导,确保把两个体系项目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上一篇:项目管理部2012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无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