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民族中学历任校长

2024-04-20

黄平民族中学历任校长(精选7篇)

篇1:黄平民族中学历任校长

西北民族大学历任校长毕业证文凭毕业证

样本学位证样本

西北民族大学学院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大学(外文名: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 西北民大(NWUN);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一所涉及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兰州市,分别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两个校区。学校前沿是1950年创办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学院学院设置及主要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院系设置有;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预科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设置有特色专业;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

西北民族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代码;10742

学校设置有历任校长:何乃光:1983年8月;1987年5月,任西北民族学院院长;阎思圣:1987年5月;1991年4月,任西北民族学院院长;马麒麟:1991年5月;2000年6月,任西北民族学院院长;高瑞:2000年6月;2005年1月,任西北民族学院校长;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金雅声:2005年1月;2008年7月,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2008年7月;现在,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

篇2:黄平民族中学历任校长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严复(1912年2月—1912年10月)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刘哲(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时期

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校长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陆平(1960年3月—1966年6月)张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组长)

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杨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篇3:黄平民族中学历任校长

她是一个好校长, 但不是一个“女强人”, 她懂得自己也要做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她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份诗意的职业;做校长, 她善于经营教育, 在教育的诗意里快乐地栖居。她就是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长高春梅。

2003年9月, 高春梅调至齐市民族中学任副校长, 2007年4月, 高春梅在民族中学竞聘校长中脱颖而出, 顺利当选。担任校长后的高春梅, 创造性地提出了“突出民族特点, 树立多元意识, 创设和谐环境, 追求创新目标”的办学理念, 为这所有着80年历史底蕴的老校探索新途径, 从此, 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 流光溢彩, 绚烂夺目。

海纳百川

高春梅曾就读于民族中学, 毕业后又在民族中学 (以下简称民中) 工作了整整12年, 自己是达斡尔族, 所以她对民中有感情, 了解民中的每个师生, 更懂得民中的内涵发展, 民族学校就要有民族特色。

民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所由多民族学生构成的普通高中, 民族多元是这所学校最鲜明的文化特色。高春梅深知民中要发展就必须继承民中之情, 求索民中之魂, 传习民中之脉, 更立民中之新。于是借学校80周年校庆之时, 凭借张学良将军曾是学校首任名誉校长这一史实, 修建了张学良将军雕像, 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作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老校, 民族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此, 高春梅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活动场所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展示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学主楼前56个民族的简介和服饰图片的悬挂;主楼对面屏风7小民族塑像的雕刻;篮球场地上中国奥运会金牌获奖剧照和民族体育项目图片的展示;每天午休时间少数民族音乐的播放……校园时时处处彰显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每年的校园民族运动会、民族文化艺术节, 更是为学生搭建了驰骋的舞台。丝竹盈耳, 歌声轻扬, 舞姿曼妙, 用欢乐与激情演绎民族文化的万种风情, 让师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尊重和继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这一个个有声与无声的心灵触动, 使民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担当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团结稳定是民族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 高春梅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 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尊重学生, 尊重少数民族, 尊重民族习惯。学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就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召开班会;开展《民族团结、和谐校园》的系列讲座;以《民族中学———我的家》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一系列活动。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传承方式是语言, 文字与文化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当高春梅看到多数蒙古族人不认识蒙文, 本校蒙文教师的子女都不愿意学习蒙文;看到达斡尔文字近乎失传;满语“濒临灭绝”的现状时, 高春梅感到了令人堪忧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以及自己作为民中校长的神圣使命。为此, 高春梅先后聘请了专业的民族教师, 为学校开设了《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史话》《马头琴的制作与原理》《蒙文竹笔字》等课程。当达族老乡知道民中开设了“达语课”后, 无不奔走相告,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校本课的开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 它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学心理学、教育学出身的高春梅比其他人更了解教师, 尤其是处在“特殊时期”的教师。因此她给学校48岁女教师、52岁男教师取消坐班制;给教师每周一天的休假制;长期病假特假制;每年一次教职工体检制……这些制度缓解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更促使老师团结奋进。教师生孩子, 她亲临问候, 表示祝福;教师过生日, 她要将贺卡亲自送到教师手中, 并有她亲笔题写的箴言:“十足的女人味, 超人的耐心, 从不放弃对学生底线的坚守。”这是送给一位在民中工作十多年的女教师的话。教师关注校长对自己的感情投入, 常常超过对物质的需求, 这是感情的魅力所在。高春梅深味其中的要旨, 并利用最佳的载体将这一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高春梅利用自己的特长, 开设了心理工作室, 为师生答疑解惑。这个工作室不仅针对学生, 教师也会向她吐露心思。高春梅告诉教师:学校需要经营, 家庭也需要经营。你们的小家和谐了, 我们的学校也就和谐了, 民族和谐了, 社会才能和谐。高春梅怀着兼容并包的心胸、宽容的情怀, 建设多民族团结的文化环境, 以人文化的思想使学校进入“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自强不息

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 这是高春梅学习的信条。1998年高春梅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2005年取得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 已经有了两个硕士学位的高春梅仍不满足, 2007年, 她又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学原理博士, 高春梅就是要以自己的努力坚持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 使自己成为专家学者型校长。

高春梅对知识的孜孜以求, 换来的是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 内涵的深化, 思想理念的高屋建瓴。任校长后她提出了“建设读书型校园, 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校长必须率先垂范”。高春梅不仅自己学习, 也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在学校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 高春梅鼓励教师读研究生并报销80%的学费, 现在全校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近10人。教师内在涵养的丰富, 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教师们对高春梅的爱戴与崇敬处处彰显。开会时, 高春梅的发言神采飞扬, 真情四溢, 教师侧耳倾听, 掌声迭起, 因为高春梅的每一句话都有一种思想与文化悄无声息地渗透, 教师觉得神清气爽, 豁然开朗;读书交流时, 无论教师的报告准备得怎样充分, 高春梅的理论见解总是让教师心服口服。

高春梅说:“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快乐幸福, 没有快乐, 何谈幸福。”高春梅做教育从人的本质出发, 因此上任不久她提出了“走进民族中学, 走进快乐, 走进成功”的口号。

民族中学面向全省招收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七小民族学生, 近年来也面向本市招收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 曾被誉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学校。然而民中也一度走向了事业的最低谷, 高春梅深入思考后引导大家开展反复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民族中学的发展必须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 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 形成民中独有的办学特色, 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注个性的张扬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于是高春梅进行了改革与实验, 借鉴江苏省东芦中学的课改经验并大胆尝试了“讲学稿”的形式。一份讲学稿既有教师上课的教案, 也有学生学习的学案, 还有精选习题。上课前一天老师将“讲学稿”发给学生, 学生提前预习;第二天上课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 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学生在“讲学稿”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一份好的“讲学稿”, 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 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 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由此, 培训、教研、备课、上课, 不再互相游离, 而是逐步达到和谐统一, 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相得益彰。

现在的民中教师、学生都为这一教学创新拍手称快。上课时专注的学生多了, 课下讨论问题的学生也多了。学生对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高春梅做到了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做教育, 即“真做教育, 做真教育”, 也实现了80%的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教育教学稳步发展。

让每个民中人有尊严地走出去, 这就是高春梅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现在的民中因为有高春梅扛起了民中的这面大旗, 教师有了方向、动力, 每个角落里也都弥漫着自强不息的气息。

篇4:重庆大学历任校长

第一任校长: 刘湘

1929年10月-1935年 8月 刘湘(1890—1938)

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90年7月1日。老家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只因川局动荡,经费无着,导致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1929年夏,一批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回到重庆,联合工商界著名人士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等,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并向驻节重庆的国民革命军21军军长、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建议筹办重庆大学,得到刘湘赞同。8月4日,刘湘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正式成立重庆大学筹备会,发表《重庆大学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和《重庆大学筹备会宣言》,阐明创建重庆大学的动机、原因和目的。随后,筹委会就重庆大学开办的日期、经费、校址、招生及聘请教授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9月,召开重庆大学第一次校务会议,讨论成立招生考试委员会,并决定了考试时间及准备开学的各项具体事宜,决定立即在菜园坝临时校址招收预科生文、理两班先行开课。1929年10月12日,重庆的第一所大学——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标志着重庆大学的正式成立。10月23日,重庆大学筹委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推选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1935年5月,省政府明定重庆大学为四川省立大学。

关于文字斋(现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修建经费,在那时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可谓战火连连,民不聊生。餐桌上能吃上猪肉可算得上相当奢侈的了。刘湘就在猪身上打起了主意,他下令从今以后养猪户每杀一头猪必须上缴一个银元的猪头税,即所谓“割头税”。就是这笔来自猪的“割头税”使得文字斋得以修建。

第二任校长: 胡庶华

1935年 8月-1938年 7月

胡庶华(1886—1968)

湖南省攸县人,1886年生于攸县城关镇一个教师世家。17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同时又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1913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先入柏林矿科大学,后转柏林工科大学。1920年获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1922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湖南公立专门学校教授、武昌大学代理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从1926年起,先后任上海炼钢厂厂长、汉阳兵工厂厂长、南京政府农矿部技监兼农民司司长和烈山煤矿局局长。他决心发展中国冶金工业,提出一些改革设想,均因官场腐败而落空,科学救国理想亦破灭。1929年,在教育部长蒋梦麟极力推荐下,任同济大学校长,从此毕生致力教育事业。尔后还担任过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素以廉洁的操守、热烈的心肠和干练的才学而著称。他在学术特别是冶金专业方面有不少建树,著有《铁冶金学》、《冶金工程》、《钢铁工业机《中国战时资源问题》等著作。第三任校长: 叶元龙

1938年10月-1941年 7月

叶元龙(1897—1967),又名卫魂,安徽歙县蓝田人。民国4年(1915)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上海大同大学,自费留学美、英、法三国,获美国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该校“金钥”奖。民国16年回国,历任南京大学教务长,金陵大学、上海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校经济系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务处长兼法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民国21年4月调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9月兼任财政厅长。支持陶行知手脑并用的教育思想,在省立第四女子中学试办职业训练班,特别关注家乡教育事业,曾派严永济、胡沙白来歙主持教育工作,发展国民小学。民国22年5月任暨南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教授、商学院院长。民国24年4月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财政厅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第二厅中将厅长。民国26年任西安行营第二厅厅长时,曾面见周恩宋,对共产党人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十分赞赏。

胡庶华辞职后,叶元龙教授接替了重大校长职位,一到任,马上抓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的改组活动,一件是重庆大学省立申改国立的促进工作。

1939年1月30日,重庆大学会议厅举行了“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改组扩大会。这次会议由叶元龙派出的代表沈重宇主持,认真讨论了新的组织草案,并扩大改组,重新将该会定名为“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选出叶元龙、王韬甫(巴县县长)、罗家伦(中央大学校长)、周越浩(金城银行沙坪坝办事处主任)、潘仰山(豫丰纱厂经理)为该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叶元龙为主任委员、王韬甫为副主任委员。

在抗战烽火中,重庆大学积极投入宣传的洪流,为民众觉醒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努力。在日寇重压下,国民党二号人物、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汉奸集团叛国投敌,卖身求荣,叶元龙校长率全校教职员工发出《阐明国是声讨汉奸》的电文,对其卖国行为作了深刻揭露和无情抨击。电文指出,“立国之本,在于文化与教育。……今日誓死抗战之意识植基于此,将来无穷建国之大业,亦植基于此”。当时,沙磁地区各界纷纷举行以“讨逆锄奸”为主旨的活动,冯玉祥将军倡导发起“捐款建墓铸逆”运动。重庆大学师生热烈响应,走上街头,向民众散发讨汪传单。

当时教育部久有大学国立的规定,而且数年之间,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等皆先后改为国立,省立大学所剩无几。宣言呼吁政府公鉴,改重庆大学为国立,以获发展之规模,以应抗建之需求。然而,宣言递送国民政府最高当局蒋介石手中,答复是“应暂缓议”,便搁了下来。直到1942年12月29日,行政院才通过将重庆大学改为国立。

他在我校当校长期间,聘请了多位著名学者,工学院院长由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担任,理学院院长由著名数学家何鲁担任,商学院院长由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担任。延聘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潘序伦、柯召、李四光、段调元、俞建章、朱森、毛鹤年、丁洪范、朱祖晦、柱国璋、张圣奘、傅丽夫、刘觉民、罗蜇潭、叶谦吉…… 第四任校长:张洪沅

1941年 9月-1949年11月

张洪沅,字佛宁,190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童年时,父母早逝,家境清贫,由伯母抚养。1916年,张洪沅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常同时做两项实验,全学期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做完了。他痛恨帝国主义国家仗其科学技术优势侵略我国,感到要强国雪耻,必须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兴办实业,走“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道路。1924年8月毕业后,张洪沅到美国留学,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三年级学习。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刺痛了他的心:在他们参加冬令会时,有一同学去理发,但理发店不给理,说他是有色人种。张洪沅与同学们对此非常气愤,一起提出抗议。他感到国家落后,受人歧视,民族没有地位,人民抬不起头,这是莫大的耻辱。他立下誓言:“刻苦学习,振兴中华乃我辈己任。”从此,他学习更加勤奋,还利用暑假去加州大学选读“企业管理”等3门课程。1926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即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在去麻省的途中,还进威斯康辛大学暑期学校,选学了“微分方程”和“有机制备”两门课。1928年1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即去俄亥俄纸厂任化学工程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30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升为副研究员,并继续在那里做研究工作。当时美国中部一州立大学拟聘他任助理教授,但要求加入美国籍,他拒绝了这一聘请。他只有一个心愿:“我是中国人,学成后为祖国的富强效力。”1931年张洪沅回国后,有人请他去化工厂,希望他成为化工企业家,但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就要有自己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于是他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授。1932年张洪沅到南开大学化工系任教授,讲授“化工原理”、“化工计算”等课,编写教科书,并进行科研工作。

重庆大学因反对重庆国民政府关于并校的决定于1941年9月初被勒令解散后,是年底,张洪沅受命担任重庆大学整理委员会主任,恢复了重庆大学。1942年2月他正式出任重庆大学校长。他到任后,首先组织行政会议和校务会议,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并在教授、副教授中按101的比例由教授会选出代表参加校务会议,使一般教授都能发表意见,直接参加学校管理。为了扩充教师队伍,加强各级领导,提高教学质量,他特别注意聘用海内外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如文理学院院长段子夔、工学院院长冯简、商学院院长陈豹隐、医学院院长陈志潜、法学院院长罗志如,还聘请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如物理系谢立惠、化学系谢秉仁、教育系罗容梓、政治系潘大逵等。与此同时,他对学校校风、纪律进行了整顿,发现学风不正、舞弊现象,坚决加以纠正,明令禁止考试舞弊,对无视校纪者予以开除处分,有后台的学生也不例外,从而扭转了重庆大学校风,开始稳步发展、有步骤地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张洪沅依靠社会,面向生产,从1942年起,先后建立了应用化学研究室和公路工程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室由化学系、化工系共同举办,张洪沅亲兼主任,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它的宗旨是:“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关于化工之一切咨询、设计及代为化验等业务,并应社会需要从事生产调查及研究。”为了服务工业生产,该室还为四川自流井富荣试验盐工改进操作,由张洪沅、金锡如、杜长明合作设计制造了真空制盐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公路工程实验室则和四川省公路局合作进行材料试验和公路设计。同时为重庆运输统制局开展公路研究,统制局则向该室提供经费,互相协作。

为了改善重庆大学办学的经济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期间张洪沅和全校师生一道为将重庆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多次上书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据理力争。1942年秋,张洪沅亲自去成都会见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兼主席张群,进一步阐明改重庆大学为国立的理由,促省政府致函教育部。最后于1943年1月3日获准将重庆大学改为国立,实现了重庆大学师生多年来的愿望,使重庆大学步人了全国高等学府行列,并不断进步发展。

在张洪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的规模有很大的发展,由原来的3个学院12个系及2个专修科发展为6个学院20个系,3个研究所和1个专修科,成为西南地区院系比较齐全的有名望的高等学府。张洪沅工作繁忙,但他从不脱离教学?科研工作,一直担任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并兼任化工系主任,还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化学工程研究生。第五任校长: 何鲁

1950年 3月-1952年11月

何鲁,四川省广安县人,字奎垣,笔名云查,属马,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

1903年春,成都机械学堂招生,何鲁报名参考,作文一气呵成,口试应对如流,主考为之惊讶,即出一上联要何鲁应对:“童子鸿不因人热,”何鲁应声对曰:“学生鲁当以名扬。”主考赞道:“此神童也!”何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机械学堂,三年学历,期期获优秀奖,享受免费待遇,毕业后被保送入南洋公学。1911年,又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1919年,何鲁回国,先后就职东南大学、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大同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任教授、教务长、重大校长。解放后,还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理事会等职。

在重庆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华罗庚写的《堆累数之论》交何审阅、核勘,何不顾酷暑,挥汗审读,每到精深处,拍案叫绝。一次,一个失学青年找何,从青年口中得知因家贫辍学,便让他免费去载英中学读书,有时还让他免交伙食费。何鲁注重学术研究,提倡“拼命三郎”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沉醉于应用数学领域。著述有《二次方程式评论》、《代数》、《行列式论》、《微分学》、《爱因斯坦学说概述》等,因而被誉为“数学大师”。第六任校长: 郑思群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郑思群,广东人氏,早年加入中共并留学东京,曾担任白区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抗战期间担任过八路军总政治部科长,解放后一直任重庆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是重庆为数不多的党的七级干部。

1966年6月文革伊始,郑思群以莫须有罪名被点名批判。7月29日派驻重庆大学的工作组将郑押至松林坡招待所实行“监护”检查,随后公布其“四大罪状”,正式将他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8月2日凌晨5时许,郑在招待所用剃须刀割喉自尽。次日有关部门宣布郑“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将其永远开除党籍”。13年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郑得以平反昭雪。1994年10月12日,郑思群骨灰被安葬于重庆大学民主湖畔,黑色大理石碑上,“真理永驻,浩气长存”八个大字金光灿灿。当年由他率领全校师生翻修的广场,被命名为“思群广场”。第七任校长: 曾德林

1978年 4月-1980年 5月

曾德林,原名贵元,1920年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中共江北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四川省委青委委员,中共重庆市新市区区委委员、组织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干事,重庆《新华日报》编辑、记者,陕南公学政治处主任、陕南南下工作团大队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青委副书记,青年团重庆市委副书记、书记,青年团西南工委常委,共青团中央学校工作部部长、办公厅主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高等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部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兼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职。1979年8月调教育部工作,任副部长、党组成员兼机关临时党委书记。1982年6月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3月退居二线后,担任全国职工教育管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9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第八任校长: 何文钦

1980年 5月-1982年 4月

何文钦同志系河南省遂平人,1922年2月出生,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八团政治部秘书、青年部长,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遂平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粤西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长,粤中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江门市委书记、市长,西安803厂厂长,重庆江陵机器厂厂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务。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任校长: 江泽佳

1982年12月-1986年12月 江泽佳(1920~)中国电工教育家。安徽旌德人,1920年11月15日生于湖北汉口。1939年入重庆大学电机系就读。1946年毕业后,即进入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读研究生,1947年9月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一年时间完成两年的学业,获硕士学位。1949年2月回国,受聘为重庆大学电机系副教授。1951~1983年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1983~1987年任重庆大学校长。1962年,江泽佳为研究生讲授基本电路理论时,将网络拓扑等内容纳入教学中。70年代后期,他主编了《电路原理》,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微电子学的发展引入新编教材。随后,主持举办全国电工原理进修班,对提高全国电工原理教学水平作出了贡献。80年代初,他组织翻译了《电工中的有限元》,首次将电磁场的高阶有限元法引入中国。主要著作有:《网络分析的状态变量法》(1979)、《电路原理》(1985年修订版)等,主要论文有:“high-order finite element for nonlinear electromagnetic field”、“求解三维非线性电磁场的SSOR共轭梯度法”等。第十任校长: 顾乐观

1986年12月-1992年 8月

顾乐观教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生导师。1956年重庆大学电机系电力专业毕业,1964年原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重庆大学人事处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电压绝缘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恶劣环境(污秽、高海拔、覆冰、酸雨、酸雾)下的电力系统外绝缘放电机理和放电特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共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级奖励七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出版专译著四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2篇,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23名。现为国家教委科技能源与信息学部委员,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第33研究委员会04工作组成员,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名誉博士。第十一任校长: 吴云鹏

1992年 8月-1996年 8月

吴云鹏,男,生于1936年,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荣誉教授学者,历任重庆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校长,中国生物流变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和《中国微循环杂志》荣誉编辑、副主编,国家教委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开放实验室学委会主任,学术带头人。吴云鹏教授是我国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创始人之一,他长年从事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美国国际名人中心分别将他的科学贡献与事迹载入《国际名人录》及《国际杰出成就人物词典》,聘为美国北卡罗林纳州国际名人中心荣誉顾问。

他先后获得“胆道流变学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国家专利和部、委、省、市科技成果奖以及发明金牌、银牌多项。由于他的成就,国家授予他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国家级专家”的称号等荣誉。

已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生物流变学》、《体液流变特性》等专著八部(约289万字)、译著共九部。

目前继续从事胆道流变学、细胞与组织工程、胆道药物学研究,并招收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当前承担校内科研项目两项。第十二任校长: 刘飞

1996年 8月-1997年 7月

刘飞,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48年生,1965年参加工作,在工厂工作过13年;1982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年和1987年在重庆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1990年任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 科技副区长兼重庆市科技试验区专家委员会主任;1991年1992年在美国Wright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年~1996年任重庆大学副校长,1996年~1997年任重庆大学校长,后因863/CIMS专家组工作需要经组织批准辞去了校长职务,1997年~2000年任国家863/CIMS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现任重庆大学制造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并兼任重庆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主任等职。

刘飞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制造业信息化”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造系统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网络化制造。主持过上述研究方向方面的国家863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等各类课题近20项;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种成果奖14项;在《国际制造系统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防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11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登记证书3项。

刘飞教授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服务区域经济。他扎根祖国西南,密切结合西南特别是重庆市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需要,长期致力于企业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和推进工作。他曾先后担任国家863计划四川省CIMS专家组组长和重庆市CIMS专家组组长,为四川省和重庆市列为国家863/CIMS首批应用示范省市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了贵州省的第一个836/CIMS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不久前他作为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协助重庆市科委,为争取重庆市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首批示范省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飞教授为国家特别是重庆市培养了一批博士和硕士。他根据国际学科发展新动向,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种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剂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制造系统工程(MSE)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并获得了“1997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担任了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工程技术学部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国际工业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_

他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91年元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97年6月被国家人事部评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8年1月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首庙)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表彰为“国家863计划重要贡献先进个人”;2003年1月获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第十三任校长: 吴中福

1997年 7月-2003年 1月

吴中福,1941年出生,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前任校长,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副组长。1961年毕业留校后去哈工大进修一年半。1981-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伍斯特综合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访问,1992-1995年被国家派驻加拿大使馆任教育参赞。

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的学习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了统编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专著《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全国电子类九五规划教材《Internet基础教材》,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经过几十年的办学实践,现代大学制度在吴中福心中已经逐步明确清晰。他认为,这种制度的前提是“服务社会为先,服务经济和企业为先”,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长期稳定”的原则,扩大和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健全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机制,发挥校董会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的作用,完善校董会组织机构,与董事单位建立起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各高校普遍提出的教学目标。吴中福认为,高素质人才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而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前提,人文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关键,心理生理素质是保证。重庆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谈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时,吴中福说,科学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体化趋势日益突出,我们可以分享或创造全球性的科技成果。一方面要改革教育制度,改善管理模式,改进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内容,改善人才素质,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双重任务。

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是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吴中福认为,从大的方面讲,出人才的过程就是出成果的过程。教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把自己所进行的高水平科研内容贯穿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实践作业又与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近几年,重庆大学获得国家级成果奖10项,博士点也增至9个一级学科和37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在西南地区的理工科方面名列前茅。学生科研活动成绩显著,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是服务社会。吴中福说,重庆大学探索与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研发社会急需的项目,借助社会力量和资金,发展新兴学科、试办新的学院。第十四任校长: 李晓红

2003年 1月至今 李晓红,教授,男,博士,1959年6月生于重庆,采矿工程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85年和1993年在重庆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作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96年在澳大利亚作高级访问学者,历任重庆大学资环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副校长。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全国水射流协会理事,重庆市发明协会副会长,重庆市煤炭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等职。

李晓红教授主要从事综合机械化,高压水射流理论及应用,岩石动力破碎,长大隧道空气净化理论、方法及装备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井下淹没射流刻槽技术的研究”,“碎玻璃水流分选工艺及设备的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固体磨料在自激振荡流中的混合机理及脉冲磨料水射流的研究”等近20项国家及部委、省市项目的研究工作。

篇5:重庆交通大学历任校长

重庆交通大学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重庆交通大学外文名:(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 重庆交大 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占地3200亩,南岸校区与双福校区功能区分、优势互补。南岸校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地处长江之畔、南山山麓,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是学校开放办学的窗口;双福校区位于重庆西部新城江津双福新区福星大道,紧邻重庆外环高速,远眺缙云山脉,设施现代,环境舒适,是学校潜心育人的沃土。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51年11月,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为建设大西南,创建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康藏公路筑路指挥部政委的穰明德任首任校长。1960年8月,成都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水工系和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并入学校,组建重庆交通学院;同年,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重庆其他交通类院校并入学校。2006年,学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9年,国家批准在我校设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庆交通大学学院专业设置及主要学科

重庆交通大学开设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重庆交通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代码;10618

篇6:深圳大学历任校长名单

1:首任:张维(科技楼可以看到他的雕像): :2:罗征启(深大制度改革的领头人之一)3:蔡德麟: 4:谢维信

5:现任:章必功(我们的老章)深圳大学历任校(院)长:

1:张维:(1983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2:罗征启:(?~1989年,任深圳大学校长)、3:蔡德麟:(1989年~1996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4:谢维信:(1996年~2005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5:章必功:(2005年~现今,任深圳大学校长)。

篇7:黄平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一、黄平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紧扣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州委“三高于, 一赶上”总部署, 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尽管黄平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存在不足与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小。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GDP) 37.4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5.7%。二是经济结构不优。2014年, 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10.03亿元, 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4.73亿元, 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22.67亿元, 增长18.3%。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9.1:12.4:58.5变化为26.8:12.6:60.6, 二、三产业比重为73.2%, 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人均GDP14233元, 比上年增加2418元。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中高级职称人才较少。据统计, 2014年我县农、林、水三个系统共有财政全额拨款技术人员451人, 其中副高职称7人, 中级职称的183人, 初级职称的261人。六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机制还不完备。政府行政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黄平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条件

当前, 黄平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第一, 环境机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化合作启动, 作为连接黔东南交通桥头堡—黄平, 必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结构调整的受益者。第二, 政策机遇。县域经济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关注, 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的支持, 为黄平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性等项目的建设和融资创造了进一步宽松的环境。第三, 自身优势。从黄平县情来看, 县委、县政府有一个明确的经济发展思路 (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主攻“四项重点工作”) , 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新, 发展意识强, 建设环境优, 工作信心足。加快发展内外因素、前置条件倾于成熟。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首先, 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江瓮、余凯高速公路以及“凯里黄平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成, 使黄平边缘化的交通瓶颈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平交通桥头堡优势更将凸显。其次, 资源禀赋条件方面。第一,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 除铝土、钒矿、重晶石等可规模性开采外, 铀、钇、镓、锗、镉等稀有金属矿尚待开发。第二, 黄平天然气资源丰富, 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第三, 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不仅有浓郁的苗、革传统民族、民俗风情, 而且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和厚重的人类文明历史文化。

三、黄平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和走向

对黄平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们应因地制宜, 紧紧围绕“发展什么、在哪发展、怎么发展、如何保障”四个问题进行。具体来说就是要主攻“四个重点”, 实现“六项突破”。

主攻“四个重点”就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黄平如何发展新型工业化?一是要加快园区建设。围绕园区的提级改造、上档升位, 按照“工业园区化, 园区城镇化”的理念, 把谷陇和槐花两个园区作为“产城互动”和“三化”联动推进的主战场、利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平台, 为企业入驻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 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入园率。二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借助园区平台, 按谷陇工业园区为重工业, 槐花工业园区为轻工业的分区布局, 积极培育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农畜林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医药化工、旅游商品、新能源开发利用、建筑建材、新材料等产业, 不断壮大支柱产业, 形成产业集群。三要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在产企业要确保满负荷生产, 技改企业要按计划投产达产, 停产企业要尽快复产, 对已建成但尚未投产企业要帮助尽快投产。四要积极鼓励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营经济投资发展工业。鼓励个体工商户和民营经济投资者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能够举大旗、扛大梁、挑重担。五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要优化投资环境, 以优惠的政策、合作的诚意继续做好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工作, 搞好协调服务, 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黄平如何发展绿色城镇化?一是要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镇发展。立足全县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空间的整体性, 进一步搞好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 形成以县城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乡镇规划为补充、以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以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以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健全依法实施规划的运行机制, 坚决扭转执行规划不严、落实规划走样的现象, 真正体现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要以超前的速度推进城镇建设。按照黔东南州“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规划思路, 围绕建设“20万人口规模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目标, 扎实推进黄平“一城两区”建设、旧州古城保护与开发, 拉大县城框架, 促进县城扩张。积极把谷陇、重安培育成以工业拉动、产城互动、旅游带动型小城镇,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 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三要以适宜的标准实施城市管理。进一步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和社区之间的工作关系, 通过城镇环境的改善、城镇品位的提高, 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促进经济加速发展。四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要求, 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建设。重点在公路沿线和景点景区建设一批风格统一的民居建筑, 打造黄平一道道美丽的新农村画廊。

黄平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化?一是要注重资源保护与利用。继续加大对且兰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名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鼓励和支持民族工艺、民族饮食、民族歌舞等特色产业发展, 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大繁荣。二要按照《黄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 大力策划包装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自然景观游、乡村农家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推介观光、漂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以影视创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 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注重拓展区域战略合作。大力推进旅游资源资本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开发,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按照5A级景区建设标准, 对旧州古城、飞云崖、野洞河、飞云大峡谷、浪洞温泉等景区景点进行二次开发。对舞阳湖、朱家山原始森林、长岭梯田、望坝、枫香、冷屏山草场、石笋沟等新景点进行项目包装, 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

黄平如何发展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合理流转, 建立“土地银行”, 鼓励支持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开发, 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切实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大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重点培育1~2个带动性较强的主导大产业, 重点加快培育蓝莓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抓好稻田养鱼、种草养鹅、种草养羊、林下养鸡等项目, 切实巩固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创办企业的扶持,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指导和服务力度, 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转移和农民多途径就业, 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实现“六项突破”就是要:1.把投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选择, 在加大投资上取得突破。有投入才有效益, 对于黄平来说, 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尤其是靠固定资本投入拉动。2.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动力, 在工业发展上取得突破。3.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 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

当前, 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十分清晰, 发展任务已经十分明确,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抓好落实。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 以更加饱满的精神, 更加扎实的作风, 更加有力的举措,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黄平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小三, 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3) :84-89.

上一篇:学案检查记录表下一篇:论杜甫诗歌的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