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民族中学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石林民族中学范文

石林中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13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召开。新一届“两会”的召开,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的民主发展的进程,他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是一个时代民主的象征。

“作为一名国家职员,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家局势的变化与发展,时刻与国家的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党员同志,这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张校长在会议开头时就强调!

随后,张校长组织学习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总书记在全国人大闭幕式上的讲话等,对新一届国家领导班子做了详细的介绍。

特别是对“两会”中有关教育部分的论述,张校长与全校职工做了深入浅出的交流,从代表们提到的“择校费”、“城乡学校差距”、等方面像老师们传达了全面正确的信息。并号召全体教师们,在踏实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并能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来。

(石林中学 刘琼)

第二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从语文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语文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作不仅对语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视野较狭窄,加之,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相对薄弱,造成学生的写作的普遍水平偏低:开头啰嗦、思路混乱、主题不集中、内容单

一、表意不清„„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摸索,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提供的范文中不断汲取写作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水平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 学习 提高 写作 水平

一、 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写富有吸引力的的开头

一篇文章的开头,就像一个人的外表,独特的外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头能激发读者的强烈阅读兴趣。那什么样的作文开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好多范例。

(一)、开门见山式。即文章开篇以简洁传神的语言直奔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中“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以简洁,传神语言点明主题。再如《老山界》,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做越城岭,土名叫做老山界。类似的还有,魏巍的《我的老师》、《松鼠》

(二)、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枣核》:“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的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如此平凡的枣核,却要“再三”、“远涉重洋”的托付,用途的确蹊跷,不能不令读者思考!

(三)、以诗情画意的描写感染读者。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春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一串串彩色的记忆„„”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图,令读者心驰神往!《蓝蓝的威尼斯》“天,是蓝的,地,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的、祥和的精致的、古典的异国风情画卷,勾起读者无尽的遐想。

(四)、巧设疑问,引出话题。《我们家的男子汉》: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写谁呢?想来想去想到我们家里的一条男子汉。

(五)、引用歌词、诗词、名言等开头。歌词开头的如《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哪里彩云在飘荡„„”以诗词开头的如《梅花》,引用李公明的《早梅》“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以名言开头,如学生习作,《心灵的守望者》,作文开头引用诸葛亮的话:“著名军事家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又如,在《勇敢攀登》开头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六)、以题记开头。如《一滴水中的世界》“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即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整个世界。-----题记。

(七)、以对比反衬的方式,引出话题,突出中心。如《石榴》:“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他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个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郭沫若先生为了突出石榴不避炎日,

毫不示弱的抗争精神,借此赞美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文章开头写其它树用“都把”、“不想再”表现其它树的柔媚,不坚强,与石榴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话题,同时也为赞美石榴作了铺垫;如,《空山鸟语》,“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飒爽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其实,语文课本里还有许许多多好的开头方式,只要我们在学习中用心体会,细心观察,善于积累,这样就能在写文章时琢磨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头。

二、 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写文章条理清楚,选材典型、主题集中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突出的几个弱点是:要么是不会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要么是选择了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加工(剔除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再就是材料有了,也加工了,但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却没了章法。这就使得我们读完这样的文章,我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即思路不清晰,主题不集中。就好比是做水景的工匠,把精心挑选的石头或树木之类的东西杂乱的放在一起,这些材料从单个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所有有特色的东西不讲先后,不讲上下的摆放,也没有一个总的意境图案的统帅,我想这样的水景是没有人会欣赏的!

要使文章主题集中,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选择能突出主题的典型材料。这样的例子我们语文课本中就很多。例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背影》中,作者要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父爱,作者截取了与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画面------车站送行,父亲买橘子。看似多么平凡的一个镜头,但经过作者精心“加工”:首先是家境的穿插:“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满院狼藉”、“典当亏了空”-----家境惨淡,令人凄凉。接着是刻画父亲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蹒跚地走----饱经风霜、苍老;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刻画了父亲的生活境遇窘迫;最后细致地描写买橘子的过程:(去)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回)先散放、慢慢跳下、再-----生动地刻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的动态过程。一个平凡却伟大,朴实却令人敬畏的父亲形象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父亲”的爱子深情既感动了作者,也拨打动了读者内心的情弦,令人潸然泪下,这泪中有感动,也有怜惜!再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我与母亲生活中的四个片段:元宵夜巡夜、讲故事泪如泉涌、我背书挨打母亲陪我哭、深夜劳碌的身影。这些材料虽然朴实无华,但是都很典型,通过这些材料一个慈爱、善良、情感丰富、能干、奉献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选取了蔡云芝老师教学中的几件事:“假装发怒”、“教学生跳舞”、“教学生观察蜜蜂”、“用歌调读诗”、“仿她写字”“帮我排纠纷”来刻画老师,在我们成人看来,这是极小的事情,但作者是以孩童的眼光和心灵来感受老师的言行的,这就显得合乎情理,材料也紧扣主题,老师的言行像春雨般沐浴大地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灵,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难忘”的主题油然而生!由此可见,要使文章主题鲜明,那么,所选材料就要紧扣主题,要围绕主题精心加工。

文章的主干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部分除了要围绕中心精选材料,还要做到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些内容应该先写,那些材料要后写,都要仔细斟酌,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事物的运动轨迹、符合人们的某种行为习惯,其目的是使文章易于被人理解接受,易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这里我要力荐贾祖章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从它的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五个方面来揭示花儿五颜六色的原因,这已经让读者清清清楚了,但细细推敲,这五个方面作者还按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由事物内在因素逐步转移到讲事物外部影响因素。这样的安排材料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三、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写好的文章结尾

古人云:做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应当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何写文章的的结尾呢?语文课堂学习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结尾方式相对较好:

(一)点题、总结式。例,《往事依依》:“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本命年的回想》:“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我们家的男子汉》:“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那样的一点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二)、升华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例,《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这段话,不仅写出了一个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高度赞美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升华了主题。《高大的皂荚树》的结尾:“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荔枝蜜》的结尾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与蜜蜂融为一体了,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在结构上与开头“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三)鼓舞、号召、希望式。例,《秋叶随想》:“让我们走出对秋天的哀叹,走出对落叶的惋惜,拥抱这短暂而又灿烂美丽的人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把我们的足迹留给这宽广平坦的大道吧!”

(四)、启发式。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例,《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的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五)、引用式。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例如学生习作《成功需要奋斗》的结尾:“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再融合自己的观点,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

(六)、抒情议论式。《纪念白求恩》:“我和白求恩只见

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再如《秋色》:“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因为你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七)、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排比、对偶、象征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例如: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巴金爷爷“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开花”是指为他人奉献。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总之,每一种付出就是一朵花。上面片段一采用了比喻、排比,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在篇末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效果很好。

(八)自然结尾。文章多以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自然结尾。如《苏州园林》的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又如《一面》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当然,文章的结尾不止这些,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要养成善于观察事物、多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外,就是要花功夫琢磨文章开头、主干、结尾三部分的写法,而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最关键的就是要认真对待语文课,特别是学好语文课里的一些范文,在学习语文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尚建云,男,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石林巴江中学从教,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资料:苏教版初级中学语文教材(

七、

八、九年级) 《作文开头技巧》(网络资源)

《作文结尾大全》

第三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与实施

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与实施

关键词:自读 教学 方法 实施

摘要:针对现在语文阅读教学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存在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思考,本文主要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的问题,期望通过自己初略的认识,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自读课文,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义。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其中,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课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事实上,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是有着区别:讲读课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要教师启发点拨,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

由此,自读课文能使讲读课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探索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方式,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课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课文教学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

一、 “自读课文”的导学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

在一般情况下,自读课文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筛选与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对有些文章或有些段落,也要进行必要的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处,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与归纳

完成自读课文教学任务,要以讲读为基础。理清基本结构,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1

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目标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读与思结合

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课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根据自读课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 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课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课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读课文” 的教学实施

(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课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鸟》专题的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读,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鸟吗?你认识哪些种

类的小鸟?小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你对小鸟还有哪些认识)?这个问题牵动了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多一些宽容》一文可让学生以读促思考,以练带读,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可设计从人生价值观谈问题。这样根据教学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有异议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陋室铭》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陋室主人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一些思想?这样类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思考的能力,提升思想品位。

这样,通过思考讨论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写作者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元曲《天净沙·秋思》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曲中所写景物哪各表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出这首小令的?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很有益处的,对本曲意境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与教学实施,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课文” 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课文”的关键。

总之,要想达到“自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课文课型特点、“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关系,去搞好“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以说是提高“自读课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

第四篇:黔江民族中学校与彭水民族中学校

捆绑发展2013年秋季教学帮扶具体安排

一.时间: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二.地点:彭水县民族中学

三.参加教师:民族中学全校英语、化学、历史、地理教师,

新田、鹿角中学相关学科教师教师

四.听课时间:

1.初中化学:8:00—8:40听课班级 .初三2班地点:教室

2.初中英语:9:40—10:20听课班级 .初三 2班 地点:语音室

3.初中历史:8:00—8:40听课班级 .初三 3班 地点:语音室

4. 高中地理:8:00—8:40听课班级 .高三 4 班 地点:教室

五.讲座交流时间、地点(听完课后接着交流)

初中化学:交流时间:8:50---10:20,地点:小会议室

初中英语:交流时间:10:30---12:00地点:语音室

初中历史:交流时间:8:50—10:20地点:教导处

高中地理:交流时间:8:50—10:20 地点:招生办

六.接待:行政办、教导处

七.各组衔接及主持人总联系人:张国强

初中化学:王旭龙兴跃初中英语:侯春燕庹德朝

初中历史:李容赵广红高中地理: 王建国

八.听课内容:

初三英语阅读课联系人:侯春燕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联系人:王旭

初三历史“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联系人:田峰

高三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联系人:陈亚林

2013年11月25日

第五篇:读《石林诗话》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内涵,文学理论也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特点,中国文论在自身内涵与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叶梦得的《石林诗话》是宋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传统中国文论诗话体著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以其独特性在宋代诗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重要地位。

一、“杂谈+纯文学评论”的自由评点结构

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与许多冠名诗话类的著作不同,它既有文坛趣事、文人掌故、诗人杂谈,但更有相对鲜明的诗歌评论的文学价值指向与美学追求,避免流于一般性的杂谈类书目。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可将其视为一本多维立体的文论著作,既有社会杂谈、文人掌故趣事,又有精准专业的纯文学批评。全书表面结构与以往文论没有什么不同,但三卷内容中,专论诗词的章节要相对增加,体现了作者较为鲜明的美学追求。

在杂谈部分,全书许多部分读之令人觉得人物事件都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可以从中看到《世说新语》的影子。如此看来,从另一个角度观之,相对脱离诗文评论的文坛逸事也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是笔记体作品的精品。如卷上有一则记述苏轼因一首《桧诗》遭人在神宗面前曲解攻击的事:

……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短短数行,便把几个人物刻画地跃然纸上。同是,也让人真切深入地认识到北宋党争之严重与士人仕途之凶险。几句对话,就把神宗、王珪等人的形象表现得形象生动。

在诗文评论上,叶梦得也写得饶有趣味,令人信服。如写作者对黄鲁直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的理解,刚开始不懂后句的“风雨浪翻江”,某日“憩于逆旅,闻旁舍有澎湃鼞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卷上)作者对诗句仔细推敲,以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终于体悟到黄诗此句的妙。叶氏并未直接写黄诗句之新奇,以及应该如何欣赏诗文,而是讲述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巧妙而又生动。

二、叶氏真的是“专主半山而抑苏黄”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编论诗,推重王安石者不一而足。而於欧阳修

诗,一则摘其评《河豚诗》之误„„於苏轼诗,一则讥其„„皆有所抑扬於其间。盖梦得出蔡京之门,而其婿章冲则章之孙,本为绍述馀党。故於公论大明之後,尚阴抑元诸人。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其所评论,往往深中窾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略其门户之私,而取其精核之论,分别观之,瑕瑜固两不相掩矣。

四库全书代表着封建社会晚期官方正统学术的最高水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清朝官方学界对叶梦得《石林诗话》的认识。编纂者们依据“梦得出自蔡京之门”且“其婿章冲则章之孙”,又根据书中有数处对欧苏的批评和对王安石的夸赞,得出“皆有所抑扬于其间”,但总体评价仍不失公允。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受到了传统观点的影响,或者根据北宋党争的严峻形势加了个人的揣测,细细观察,并非叶氏真的因党派关系而对欧苏怀有偏见。研究叶氏的文论主张,我们发现他的这些批评与褒扬皆有所依据,并与自己一惯的论诗主张相吻合,如对苏轼石建牏厕之误的批评,是对创作态度不谨慎这种现象的批判,而非因党派而攻讦。卷上王珪利用《桧诗》那一则,就可明显看出叶氏是站在苏轼一边的。卷上另一则推崇杜甫的几句名句之后,有云“近世王荆公‘新霜浦漵绵绵白,薄晚林峦往往青’,与苏子瞻‘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皆可以追配前作也。”卷上又有一则叶氏讲诗之用事不可强求,便是以苏轼的诗句为例,“苏子瞻尝为人作挽诗云:‘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己辰年。’此乃天生作对,不假人力。”

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里说:“石林诗论专主半山而抑苏黄,非正论也。”实施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尽其然。首先,方回本人人品堪忧,为世人所讥。他先攀附贾似道,在贾衰落之后又上疏斩贾;元军攻来之前他写诗誓言忠贞到底,元军一到他就投降了。方回作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面对江西诗派的弊端批评的毫不客气,自然让他不满,所以方氏此番言论自然是反驳叶,为自己和江西诗派辩护,仅供参考,不足为据。要想判定叶氏是否故意贬低苏黄而追捧王安石,还应当依据其具体论断细加考察。

所以,叶氏并未“专主半山而抑苏黄”,也并非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皆有所抑扬于其间”。

三、独特的美学追求——“自然”与“精工”的融合

中国文学的发展往往围绕着言与意而双向运动,与西方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概念类似。美学追求也体现出两个方向,一是追求形式语言的精巧,一是追求对感情的自然表现与抒发,这也是一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六朝前质朴刚健的文学逐渐发展为“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甚至沦落为宫体诗。有唐一代,经过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的大胆开拓,终于使唐代诗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臻于完美。叶氏论诗以杜甫为标准,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既提倡缘情

而发自然淳朴,又讲求诗句的锻炼与精工。

在讲求自然之神妙方面,叶氏引用了钟嵘《诗品》中自己很赞同的一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非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卷二)”。这番引用,鲜明体现了在当时江西诗派占领诗坛,诗人竞相实践“资书以为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背景下叶氏的清醒认识。而这一则的后几句,则是用钟嵘的话来曲折批评当时江西诗派的缺点,“颜延之、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迩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牵挛补衲,蠹文已甚,自然英旨,罕遇其人。”(卷二)

对自然纯朴、抒情真挚诗句的推崇,并不意味着叶氏对文学作品形式的忽视,而是对二者采取了一种中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而王安石以其精工与天然,达到了叶氏的这种要求,故而《石林诗话》处处推崇王安石。同时,叶氏也看到了王安石诗歌的前后变化。“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卷二)。这又可以佐证叶氏并非“专主半山”,而恰好是王安石的诗歌符合他的美学追求。那么,在叶氏心中,最优秀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三卷的一则里,他给出来准确描述,即“自然”与“精工”的融合。“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卷三) ”

《石林诗话》作为北宋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陆机《文赋》“诗缘情”、钟嵘《诗品》诸多观点的继承,以及对后来严羽《沧浪诗话》的开拓作用,都显示出自身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叶梦得本人作为文坛上的“南北宋间之巨擘”,连同他的《石林诗话》,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时人往往站在既有的西方文论的范式上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审视,故而常常讥讽中国文论无理论体系与基本近代意识,我认为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贯通宇宙,并不拘泥于狭小的具体之物 ;中国文学更是非常具有灵性,逃脱凡俗,是一种诗性的文学,所以中国文论也大多表面看去如蜻蜓点水、驳杂兼容,但不失浑然之

美,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感情碰撞,千古逢知己。可谓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有一种浑然天成圆润之美感。正有但正是这种文论模式,看到了文学的抒情朦胧与不确定性,显示出西方文论所没有的眼界与智慧。

对于笔者本人来说,阅读诗话更是更加激发了对于古人的敬仰之情,千古之下,文人雅客,诗酒风流,思想碰撞,感情共鸣,恨不能同生一个时代,挑灯夜话,聆听古训,人生憾事!只能三五好友感怀古风,附庸风雅。才疏学浅,时间匆匆,以上便是本人阅读此书时的一些简单感想,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惭愧。止笔。

上一篇:三农思想学习范文下一篇:深圳买房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