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供求分析

2024-05-16

市场供求分析(共8篇)

篇1:市场供求分析

市场供求分析

有人计算过我国潜在的电影市场,我国有13亿人口,即使只算5亿左右的城市市场,以平均票价10元计算,只要人均看电影2场,就是100个亿的票房。我国电影市场潜力之巨,“钻石矿”。但这些只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上,我国电影年度票房在10亿元以下,而维持电影在生产的生死线是年票房总收入10.5亿,当然,临沂影院也不尽相同,就拿本学校的红色影院来说,学校有大约3万5千左右的学生,这里的票价是20元和25元,就以20元举例来说,这里每天都会播放至少五场电影,平均每场人数在20人,一天是2000元,一个月是6万,这已经算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了。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般在这里的电影院里去的学生情侣居多,但是影院提供的情侣专属电影倒不是很多,绝对的供求不平衡,而且20元的票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进而造成了票房不高,每年只有几部电影会进入黄金档期,这对影院来说是个机遇也是个赚钱的好机会,电影的首映权变得异常重要,但通过电影发行放映真正能够获得商业利润的电影数量每年不足40部,所以影院的正确选择和投资就是关键。

二、市场的均衡

市场的均衡离不开社会福利还有政府干预。在经济学中,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综合。不管什么样的市场,必须有买者和卖者,并且双方发生交换,而这里社会福利是让买者愿意用钱去交换的一种方式,给以消费者好处(例如:开学免费看红色电影限制名额来吸引学生去看)等方式来达到销售的目的。在这里的政府也就是所谓的学校,学校有时举办一些和红色主题有关的活动,借由电影的方式来展现。三.价格方面的原因

电影票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供求矛盾的形成和变化。价格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一般地,电影票价格的变动,会使买方增加或减少支出,而使卖方最终会减少或增加收入。这是因为价格与供给的变化在量上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当价格上升时,供给会增加;而价格下降时,供给会减少。但价格与需求在量上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当价格上升时,需求会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会增加。因此,在价格变动时,如价格上升,买方支出便会增加,需求就会减少,而需求的减少,最终会导致卖方收入的减少。可见,价格的上涨,买方支出的增加,就意味着因买方需求的抑制、消费的减少而使卖方的收入最终会相应减少;反之,价格的下调,买方支出的减少,则意味着因买方需求的扩张、消费的增加而使卖方的收入最终会相应增加。这充分说明价格会按相反的方向调节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可见,价格的升降波动对供求矛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篇2:市场供求分析

通过对县内重点企业用工情况的监测和对45个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职业介绍、公共招聘网运行情况的统计,1-7月,全县累计发布用工信息182条,提供岗位6748个,登记求职人员8324人,促进3421个岗位实现了供需对接,其中高校毕业生364人。

一、我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特点

(一)企业职工队伍呈年轻化趋势。7月,34户监测企业共有在职员工9144人,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4186人,占45.5%,30-40岁的2611人,占28.5%,40岁以上的2347人,占26%。“80、90”后职工约占50%,这一群体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成长于较为开放的环境,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较上一辈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他们个性鲜明、因缺少职业规划而频繁跳槽的特点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用工需求集中在有新增订单的企业。从监测企业用工需求来看,7月,34户企业用工需求共1057人,需求率达 11.5%,但大部分企业不缺工或缺工较少,如逢春制药、阳光盛源、年丰食品等企业不缺工,金辉纺织、伍城家园等企业缺工在10人左右,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用工需求较大的主要是湧德电子,因新增订单缺工800人。

(三)员工流失是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用工需求企业普遍 反映员工流失量比较大,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年轻员工好玩,向往大城市生活和自由活动时间,跳槽到大城市企业情况比较常见;二是县内企业薪酬相对较低,部分熟练生产工人追求待遇而外出就业,如金辉纺织厂月熟练员工流失在20人左右;三是女职工因照顾家庭和小孩而离职。

(四)专业需求与供给呈现不对等趋势。监测企业7月份用工需求中,生产一线普工924人,占87.4%;技术工78人,占7%;管理人员55人,占5.6%。需求普工较多的主要是电子类、服装加工类企业,部分企业亟需会计、锅炉工、焊工等持证上岗技术人员。从全县劳动者求职登记统计数据来看,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大多倾向于销售、文员等服务行业,需求和供给工种略显不对等。

(五)薪酬待遇是供求双方的主要矛盾。从监测企业在职员工月薪来看,2000元以下的有2436人,占26.6%,2000-3000元的有4820人,占52.7%,3000元以上的有1888人,占20.7%。企业普遍将薪酬定位在2000元-3000元,部分管理、技术人员月薪在3000元以上。而从登记求职人员的期望待遇来看,求职普工的月薪要求在3000元左右,求职管理、技术岗位月薪要求在5000元以上,其中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者在对比沿海发达地区酬劳后,薪资要求普遍高于本地劳动者。用人企业的薪酬待遇低于个人预期,不仅直接影响了供需对接的成功率,同时也成为大量岗位需求不能满足,企业感到招聘难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员工。要想人员“招得进、留得住”,不仅要求政府畅通招用工渠道,还要求企业苦练“内功”,以企业文化激励员工进步、以合理待遇保障员工生活,切实解决招用工存在的问题。

(一)发扬企业文化,重视情感管理。情感管理是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亲和工程。情感管理注重员工的内心世界,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正向情感,消除职工的消极情绪,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激发的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动力却是相当巨大的。“情”能补拙,使员工切身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将其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繁荣贡献智慧和才华。

(二)适当提高员工待遇。工资待遇是劳动者关注的第一要素,企业应紧跟经济形势,做好用工形势研判,构建合理的薪酬结构线,适当提高员工待遇,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确保人员“招得进、留得住”。

篇3:稻谷市场供求分析

(一)世界稻谷生产格局

稻谷是世界上生产最为广泛的农作物,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种植。稻谷种植生产具有相对集中性和区域性特点,其中亚洲的生产量占全球近90%,在世界稻谷生产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非洲和美洲各占5%左右;而欧洲和大洋洲的比重很小,总共才占0.5%左右。亚洲稻谷的生产供给左右着全球,亚洲稻谷安全则世界稻谷供给稳定。虽然稻谷种植广泛,但其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人们对粮食的人均需求差异不大,这也导致稻谷国际贸易量比小麦和玉米更大。现有稻谷生产格局,由于地缘、天气等自然因素将持续甚至长期存在,就世界稻谷生产国来说,中国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家,主要稻谷生产国情况见图1。

全球30多亿人以稻谷为主食,稻谷的“食用消费比”在三大粮食作物中也是最大的。虽然全球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饥饿仍然困扰着非洲、美洲、亚洲在内的10亿左右人口,“粮食危机”也一直成为世界关心的话题。各国政府也在为减少饥饿作出努力,一方面在增加稻谷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在努力提高稻谷单产面积。近年来世界稻谷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世界稻谷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55百万公顷增长到2010的159百万公顷,增长了大约2.7%,这是国际稻谷价格拉动和各国政府减少饥饿努力的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量来看,世界稻谷产量总体也呈不断上升之势,产量由2005年的632百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698百万吨,增加了大约10.38%,增长幅度比面积增长幅度大。图2中两条折线的斜率不一致,即产量和种植面积并不呈同比例增加,这与单产量变化和每年的气候影响有关。由于2010年稻谷价格上涨,部分国家将增加种植面积,但由于今年年初干旱影响到东南亚、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家,预计2011年世界稻谷的产量大约在680百万吨。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FAO) 官方网站http://www.fao.org/.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USA) 官方网站 http://www.usda.gov/.

(二)中国稻谷生产

中国一直将保持粮食产量稳定、保证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中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新时期。取消农业税之前,稻谷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呈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支农、富农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热情,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回升,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28.85百万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29.93百万公顷,增加3.75%,产量由2005年的180.59百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197.50百万吨。中国稻谷单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几年增幅比较大,由2005年的6 260千克/公顷猛增到2010年的6 598.7千克/公顷,增幅为5.4%。2011年国家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并且稻谷价格一直看涨,预计2011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将会小幅增长,播种面积为30.00百万公顷左右,产量将在201万吨到205万吨之间。

二、稻谷消费

(一)世界稻谷消费

全球稻谷消费量在世界人口逐渐增加、人均消费量提高以及其他需求强劲的局面下保持增长,由2001-2002年的413.2百万吨到2009-2010年的453.9百万吨;而全球的库存近十年来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3年到2007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滑,为了保证使用消费,各国政府只能动用库存来保障稻谷的供给,维护社会的安全。近年来世界稻谷消费及库存情况见图3。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FAO) 官方网站http://www.fao.org/.

稻谷经过加工后得到大米和米糠,大米是多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主食,稻谷消费中食用消费占80%以上,同时也是一些食品加工业的原料,米糠中含有较多的粗脂肪、粗蛋白及无氮抽出物。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特别是非洲、美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别快,对稻谷食用消费增加,但消费比例呈稳定态势。随着人们消费层次及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对食物的追求由“量”到“质”转变,促进了稻谷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稻谷消费量呈快速增加之势。

(二)中国稻谷消费

稻谷是中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占全国口粮消费的近60%。近年来,虽然中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加量依然为1 000万左右,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食用占比大约为85%;其他消费在个别年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呈稳定态势。中国稻谷消费情况见图4。

资料来源: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统计资料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稻谷的消费结构总体相对稳定,变化比较大的是年度结余量,这与近几年国家对稻谷调控力度加大息息相关。中国稻谷分为粳稻和籼稻两个亚种,由于其在供求、本身属性等存在差异,两者的消费情况也不同。多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政策首先是着眼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故产量是首要目标,放松了稻米品质的研究,偏重提高产量、忽视品质的现象比较突出,使得籼稻的产量一直大于需求量。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籼稻的消费量下降,对粳稻的消费量增加,且粳稻的消费增长大于其产量的增长。2010年就出现了“籼稻供求平衡有余,粳稻供求紧张,稻谷消费粳强籼弱”的局面。由于粳稻和籼稻的价格差已经超过两者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差,由于“理性人”的选择,粳稻的消费将会被籼稻代替,达到调节市场消费方向的目的,改善“粳太强籼太弱”的局面。2011年中国稻谷总消费量预计将达到188.69百万吨,粳稻消费依然会增加,增长速度会有所减少,籼稻的消费会出现明显增加,最终性价比趋于一致。

三、稻谷供求分析

(一)世界稻谷供求

全球的稻谷产量近年来呈小幅增加之势,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饲料和工业加工的发展,对稻谷的需求也不断上涨,世界稻谷的供求正由“供求宽松”到“供求趋紧”方向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稻谷的供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世界对稻谷的需求一直呈上升之势。由于这期间除个别年份,供给量始终大于需求量,所以呈现“供求平衡略有盈余”的局面。近几年由于粮食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稻谷的消费增加,使需求的增加速度大于供给的增加速度。2009-2010年全球总消费量达到453.9百万吨超过全球的供给量450.8百万吨,造成2010年稻谷供求出现紧张,抬高稻谷的市场价格。受全球食品价格总体上扬、一些国家对粮食安全担忧加剧,各国将通过减少出口或增加进口等方式提高库存,这样将进一步加剧供求趋紧的局面。今年全球部分产区可能遭受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国际稻米价格预计会有所上涨。

(二)世界稻谷进出口

由于稻谷生产的集中性和需求的广泛性,使得稻谷国际贸易相对于玉米、小麦等流动性更强。当前大米出口国主要为泰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和美国等,这几个国家的稻谷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95%左右,其中泰国、越南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素有“东南亚米仓”的美称。去年泰国共出口大米903万吨,同比增长5.1%;越南出口690万吨,增长势头也很强劲。进口国主要有日本、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科特迪瓦、伊朗等,非洲、中东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也进口少量大米。在稻谷价格保持高位、气候正常的情况下,越南、泰国、印度等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量将增加,印尼和土耳其等国家的进口量将增加,总体来看稻谷国际贸易量将保持稳定。

(三)中国稻谷供求及贸易

中国是稻谷的主要生产国和主要消费国。2010年中国稻谷生产迎来连续七年丰收,为持续稳定的供给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中国稻谷的供给呈现下降趋势,供给量由2001-2002年的288.94百万吨,减少为2010-2011年的200.50百万吨。这是因为在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构成供给的期末库存部分呈下降趋势,期末库存由2001-2002年的98.06百万吨,降为2010-2011年的10.81百万吨,应该说减少幅度非常大。虽然中国的净出口量不是很大,但净出口量的变化幅度很大,这说明中国根据国际及国内的供求形势对稻谷国际贸易做出调整。从供给量和需求量现状来看,中国稻谷供求宽松;从趋势来看,正由“宽松”向“趋紧”转变。

总之,世界稻谷供求格局仍然长期偏紧。目前稻谷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亚洲,相比发达国家,这些地区的生产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害的能力较弱,稻谷生产的风险偏大,而大米消费却随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特别是2011年初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在内的稻谷主产国受在干旱灾害,对早稻的影响比较大,全球供给难免出现减少。2010年在全球通货膨胀影响下,包括稻谷在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各收购主体对稻谷价格上涨的预期,国际上的热钱又更多流入农产品市场,促使今年需求将会持续上涨,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稻谷供求紧张的局势,抽空了稻谷价格下跌的空间,给稻谷价格坚挺提供了支持。对中国而言,由于稻谷连续七年丰产,库存量相对较大,总体供求仍然平衡。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求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预期。作为全球种植生产和消费需求最广泛的粮食作物,稻谷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稻谷的国际及国内市场供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稻谷市场供求为研究对象,分析稻谷历年生产状况,探讨稻谷的消费情况,对稻谷市场供求形势及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稻谷市场,产销形势,供求分析

参考文献

[1]世界粮农组织(FAO)官方网站http://www.fao.org/[EB/OL].

[2]美国农业部(USA)官方网站http://www.us-da.gov/[EB/OL].

[3]刘笑然,郑健,李新华.2010/2011年度东北稻米市场购销形势分析[J].粮食形势,2010(12):36-39.

[4]周锡跃,徐春春,李凤博.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9):525-528.

[5]佟远明.2010年粳稻市场展望与长期趋势分析[J].农业展望,2010(3):3-6.

篇4:我国电力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关键词】电力市场;供求关系;差异化;均衡

一、我国电力市场特点及供求关系

在我国,电力市场遵从一般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但又区别于一般商品,电力市场在供求机制上又具有特殊性,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垄断性质,该行业的市场只有一个或几个供给相似或相同的电力产品的生产者;二是该市场的消费者广泛遍及我国每一个角落,包括企业和个人都离开该产品的消费;第三,该行业形成的根源是经济效率,最初形成并非行政垄断,是先实现规模效应的企业居于成本低于平均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基础其他竞争者从而达到的一种垄断状态。

电力市场产品的特殊性。电力不具有一般商品的可放置、可长期储藏的性质,因此电力生产商不能随意调节产品生产量,需求比较少的时候,不能像其他工业品一样做到生产大量电力进行储藏,以备后期供不应求之时投放市场;需求较多的时候,由于产品所需的装备、资金、技术的限制,不能靠劳动力的增量实现迅速增加产量的目的;不能迅速调整供求关系。

此外,我国电力使用者距离电源距离的远近对电量供应也有影响。距离远近不同,其电力成本不同,电力损耗也虽距离增加而增加,因此供电费用不同。

供求理论在市场均衡分析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市场为媒介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通过供求影响价格变化,并在竞争机制下发挥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电力企业尽管是垄断企业,但它也遵循供求理论资本内容。

二、我国电力市场供求矛盾分析

第一,垄断性质造成福利损失。在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状态下,其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对其他欲进入者或欲退出者形成屏障,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供求关系难以受到竞争机制的自动协调和稳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发挥其调控资源、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第二,电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由于电力产品是当前社会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需求也日益增长,造成电力市场供求难以达到均衡,导致电力市场供不应求。在实现电力供求平衡方面,并不能像一般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即产品高价使得大量生产者涌入,造成产品提供的量大于需求量,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大量生产者退出该行业,直至形成稳定的均衡状态,达到行业的稳定狀态。但电力市场不能通过短期内生产者数量增加或是生产者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提高供给量达到改善供应不足的状态,也不能通过转移资产和技术投身于其他产业退出市场。

三、市场供求关系均衡分析

市场均衡,即供求关系的均衡,表现在几何图形上即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一,市场经济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电力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全完依靠市场力量终会呈现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电力市场市场机制是主要控制力量,政府宏观调控纠正其失灵之处。在市场机制中主要是供求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存在自然垄断的电力行业中,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因此市场机制是关键,但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尤为重要。国家要宏观调控电价和引导投资等调节电力供求的措施,已达到电力市场均衡状态。

第二,实施电价调控政策。但电价调控政策不等于市场化改革之前的政府定价政策,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价格实施监控和宏观调控的政策。从供给曲线上看,供给曲线在高负荷状态上骤然上升,因此在电价控制政策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差别定价策略,具体表现在电高峰期、低谷期差别定价策略。例如“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在用电高峰期制定较高的电价,在用电较少的时段电价较为便宜,引导人们错开高峰期消费,调节人们不同时段的需求,同时达到供需调节的作用。二是地域差异定价策略。由于远离发电企业的地方产品成本高、消耗大,因此要提高偏远地区的电价,抑制电力消费,达到节约用电的效果,或是通过时段差异定价和低于差异定价结合引导集中时段发电。三是高耗电产业与其他低耗产业的差别定价策略。

第三,鼓励私人投资进入电力行业。如“还本付息电价”政策,引导投资者投资转入电力行业,进而增加生产者或原生产者的资本资源,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等拓展生产渠道,增加电力供给。同时,对电力行业降低税负,鼓励电力企业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以期提高生产率,增加供给;同时适当降低电力使用价格,增加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但价格对电力产品供求的影响是长期而缓慢的,应当坚持调控,不能看到作用甚微而中途停止。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电力市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其市场均衡显然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电力市场的特殊性,不能像正常市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实现自动调整均衡状态,必须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管控实现均衡。此外,垄断性质的存在,政府监控实现差别化定价和鼓励私人投资进入电力企业的政策,从而达到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的效果,利于改观我国电力供不应求的现状。但电力行业具体的改革方向依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当武. 电力市场供求机制分析及对策[J]. 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 (5):19-22

[2]李胜,杨震杭.价值规律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J]. 电力技术经济,2005 (4)

[3]薛正亮,朱近,陈继祥. 电力市场改革的新模式和经济模型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7 (8)

[4]李娜,李翔. 电力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分析[J]. 电力市场,24-26

篇5:电商市场分析,大学生市场分析

自2000年迈入新世纪开始,中国电子商务至今已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间探索发展了十年。十年间,阿里巴巴从不满周岁发展成为五大业务并行的上市企业;网盛从中国化工网等垂直电子商务平台集群到推出生意搜索平台;百度从信息搜索服务延伸至C2C领域.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年的发展,在2009年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从企业追求通过电子化的交易概念求新求变转变为以商务作为核心和根本,吸纳电子手段丰富业务渠道,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提升。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不断高速发展,其影响力逐步增大,无论是电子商务的所面临的问题还是电子商务的优势特点,都开始受政府的广泛关注,健康发展电子商务,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被提到政府的工作日程之中。由于电子商务可以压缩企业供应链长度,提高生产、库存、运输与销售环节的效率,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一系列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

无疑未来政府将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在经济工作中的应用程度,而从目前政府一系列动作看,B2C、C2C等面向个体消费者的C系电子商务应用又是重中之重。而C系电子商务需要行业载体作为依托,从过往发展情况与未来行业影响看,金融与商贸流动业无疑是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最快的两大行业。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商逐步探索,启蒙市场的十年,那么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经来到了历史的三岔口,是直面问题,切实找准突破口,健康发展电子商务;还是维持原状,放任电子商务的自由发展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电子商务的星星之火已经遍布祖国各地区、各行业之中能否准确抓住电子商务发展规律,能否准确切入电子商务发展要害,将决定着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市场走向,将决定着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助推器,将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甚至引领世界经济的千年大计。

电子商务的五种主要模式: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

大学生市场分析: 来自《2010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的调查表明,我国当代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经常性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费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对商家而言,大学生市场无疑是一座富金矿,放弃这样的市场对商家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我国的大学生市场容量大,首先从大学生的数量来看,据2010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3174万余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其次,大学生具有强大的购买力。来自亚在线《2009年大学生品牌态度调研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的比例为34.7%。800--1300元的比例为43.1%,1000--2000元的比例为15.1%,2000元以上的比例为7.1%。即使是在物价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的学生的生活费也都差不多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购买力是巨大而稳定的,并且大学生市场还是一个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稳步增长的潜在上升市场。

一、庞大的消费群体

从2001年开始,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平均每年增20%。2003年,来自《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的数据,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400W。2004年,来自中国社会学网的调查数据,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了2000W。2006年,来自中国教育商务网的数据,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300W,位居世界首位。而到2007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则达到2374余万,这相当于四分之一德国总人口,相当于三分之一个英国总人口,超过了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

二、强大的消费实力

我国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消费实力,大学生是新鲜实物的主动体验着。无论是健康的100%纯果汁饮料,还是阿迪、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运动休闲服饰,无论MP3、数码相机,还是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高科技新产品,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都是很强劲,可以说当代的大学生有着强大的现实购买能力。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已经高于普通的上班族。大学生除了基本生活消费和休闲消费外,他们还有不少奢侈消费,如流行的手机消费、电脑消费、恋爱消费、游戏消费和休闲消费等。其中旅游消费、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恋爱消费是大学生的四大消费,消费额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日常吃饭和购买学习用品的话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将逐年增加,来自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2006年调查报告显示:除了学砸费,大学生一年的开销,每人每年5500元,这就意味着有1200亿元的市场商机,况且在校大学生经常性负债消费的比例已超过10%。

21世纪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倾向,并在行动中有所展示。他们并不认为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相当多的大学生都在自筹收入,而且社会也在为此创造条件,他们利用假期给商场做促销、给学生做家教等,这样一来,大学生们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可支配资金也有所增加,这样必然会促进他们的消费,大学生市场又被进一步扩大了

三、无限的消费潜力

我国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全球之首,而且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要,大学生的扩招还将继续,我过大学生的数量还会在一定时间内逐年增加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也会有所提高,随着大学生费水 的提高,大学生潜在市场爆发力也会日益增强,因此大学生消费市 有着无限的潜力。

1、大学生是未来的实力阶层

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目前最富有的阶层占总人口的10--30%,而在这个群体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占到约40%。另外,从CMMS通过2003和2004年数据对比中发现,这个群体在富裕阶层中也在快速成长,这意味着,未来的富裕阶层将是更多有着高学历、高文化特质的人群。大学生群体有着未来富裕阶层相同的潜质,他们无疑就是未来的实力阶层。

而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对新鲜实物的敏感与接触程度更加强烈,无论在价格昂贵的国际品牌服装,还是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消费,大学生群体都表现出非常强劲的消费能力。他们代表的是未来的实力阶层,大学生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消费欲望,一旦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提升,其中蕴含的市场价值与商机将无法估量。

2、大学生科技消费潜力巨大

通过对比大学生就业的同龄人,大学生和新富人群三种群体的科技产品消费发现:虽然和新富相比,大学生目前的消费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其科技产品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了同龄已就业人群;从预购水平看,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MP4、手机等产品的“未来一年预购”倾向上大学生明显高于同龄人群体,并且也高于新富群体。这意味着,在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或者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他们将变成这些高端消费品的重要购买者,大学生群体高端科技产品消费价值不可小觑。

年轻人是运动一族,更是运动消费一族。在运动消费方面,将研究的轻族群定义在大学生、其同龄人,以及23---28岁正在进入富裕阶层的三个群体进行对比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在过去一年购买过运动鞋或者运动休闲服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两个群体。

从金融消费来看,8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银行卡,并且有10%以上的大学生拥有信用卡。随着网络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达,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诸多银行纷纷看好的消费市场,银行卡与校园卡结合,向学生推广借贷消费和网上支付等新型金融手段已经逐渐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品牌观念来看,随着年龄增长,新富尝试新品牌的意愿在逐渐递减。在新富的25---29岁的人群中,22%的人愿意尝试新品牌,而到了30--34岁人群中,这一比例则剧减为12%。可以这样来预估:大学阶段是未来高收入人群品牌忠诚形成、固化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则意味着未来高端市场的竞争劣势。

无论是从实际消费,还是从消费观念来看,综合分析研究都非常显著地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群体在观念意识、开放性和潜在商业价值方面更接近于社会较高地位的职业群体,虽然其有限的经济能力更接近其同龄人群体,这使得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成为评估“知识与文化如何持续影响消费观念与能力”的最有效参照。

社会学、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表现出相对同龄人的“较高文化认同、较高价值认识、较高体验认知”将催动这个群体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和新富群体大学生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在逐年增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毫无怀疑的预估,大学阶段是未来高收入人群品牌忠诚形成、固化的关键期。

3、大学生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对于大学生这个巨大的市场,尽管不断引起各路商家的重视,但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市场。很多行业即使涉猎大学生市场,也还属于比较零散的小打小闹,并没有做深做透。比如说我国的教育市场在开发大学生市场上还没有制定出一个系统的规划设计,教育消费市场的巨大潜能没有被开发出来,更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得先机。但这同时也在表明,大学生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肥沃土壤。

四、巨大的掘金商机

大学生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是一个值得任何企业注意的市场。把握住大学生市场对企业来说是意义重大,况且开拓大学生市场并不仅仅是获得目前这一个市场空间,从长远利益来讲,把握了大学生市场,也就把握了今后中高档商品的方向,培养了自己的品牌意识,因此,可以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有战略意义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消费时尚和方向的领导者,大学生消费是整个社会商品消费的“指示灯”,尤其在中高档商品的消费上,大学生将是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方式对整个市场有一个引导作用,因此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也是抢占未来中高端用户的心理市场,这对将来企业市场的开拓也都有指导意义。

大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这就非常利于进行集中式重点性的促销活动,与在市场上相比,同样的促销投入能得到更高的效果。对企业品牌的推广,企业形象的建立也是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大学生市场有容量大、弹性大、可塑性好、延续性长等特点。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潜在的市场价值对于其他人群的影响力和其独特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重视。

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的实力阶层,大学生市场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较高的学历和综合能力,不久的未来,他们将成为许多企业最为重要的客户或合作伙伴;他们相对集中的区域、客观的消费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商机存在生活中的细节当中,只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拥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对商业生态的敏感嗅觉,同时真正站在学生立场,去理解他们、分析他们,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就能分到商机。

篇6:市场供求分析

一、回收问卷的构成比例:其中生产企业家、商业企业家、物流企业家。生产企业中三资企业家,外商独资企业家。从事电信、电子与家电的企业家。物流企业中亦有三资企业家。

二、物流执行主体: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成品销售物流中,%的执行主体是公司,是第三方,是采用两种形式;与年第一次调查数据相比,全由第三方代理的比例上升个百分点。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为公司本身。

三、外包企业物流:调查表明在有第三方代理的情况下,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的数量通常有—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一般有家以上,这说明目前我国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总体来看代理的比例很小,约%左右,可见企业物流被严重分割。而且生产企业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发运,其次是市内配送和仓储、再次是包装;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在市内配送、仓储和干线发运方面比例均等,这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外包”的侧重点不同。

四、付款方式:在结算物流费用的过程中,最常用付款方式是首先各项物流费用分开核算,对生产企业而言其次依总量协议;对商业企业而言其次则按销售比例提成。

五、付款期限:调查表明的生产企业和的商业企业,在付款给物流服务商时,期限在个月之内,说明付款信用良好。

六、库存期:的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平均库存期集中在周至个月;的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存期集中在天至个月;%的商业企业的库存期集中在天至个月;

七、单据准确率: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单据准确率在以上的比例分别为:、和。总体来看,商业企业的单据准确率最高。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配送及时率在以上的比例分别为:、和。总体来看,商业企业的配送最为及时。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货损率在%以上的比例分别为:%、和,总体来看、物流企业的货损率最低,其次是商业企业、再次是生产企业,显示出专业物流公司的作业优势。

八、物流费用支出比例:经调查,生产企业原料供应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的平均比例为%。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为,商业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为。

九、物流设施现状:生产企业中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的企业拥有仓库,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商业企业中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的企业拥有仓库,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在拥有库房和搬运设施的物流企业中,各类仓库和各类搬运设施情况是,普通平房库、简易仓库和普通楼房库为主要库种。搬运车保有量最多。未来—年内,物流企业的设施平均需求量最高。

十、物流软件开发情况:需求量为广泛的物流软件是物流运作管理软件,在调查的企业中有的企业准备开发物流运作管理软件;有的企业准备开发库存分析软件;有的企业准备开发条码扫描系统;有的企业准备开发配送资源系统;有的企业准备开发运输决策软件;有的企业准备开发仓库选址软件。

十一、对物流运作现状的评价: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的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感到满意。在物流全部自理的需求企业中,有的企业对处理的物流服务感到满意。

十二、物流考核标准及新物流商选择物流效果考核标准首先是作业质量,其次是运作成本,最后是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调查企业中有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通过行业与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代理商的相关分析可知:食品、电子和日化等行业在积极选择新的物流代理,这是专业物流公司切入的首选行业。

工商企业期望提供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市内配送和网络再设计及构建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以系统设计、信息咨询为核心业务的物流咨询管理公司,将发展成为物流企业的主流业态之一。

十三、生产企业选择的新的物流服务商:生产企业首先是注意作业质量,其次是物流满足能力,最后是运作的经济性。商业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物流满足能力和运作的经济性,其次是作业质量。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定位时,要有针对性。

十四、结论与建议:

以生产企业为目标客户的专业物流公司,主要服务功能为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和市内配送,而且必须是有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的支持。

新型的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系统设计、物流过程管理、数据采集、库存分析等信息支持上面,新型物流公司应把握这一需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和决策服

务,创造新的赢利机会。

工商企业在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时,首先注重的是作业速度,其次是作业质量,最后才是运作的经济性,物流企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功能设计。才能有效地把握客户的需求。

物流设备制造商要加强设施的功能开发,提高技术含量。物流运输设施、搬运设施和仓库,以及电脑等需求量较大。物

篇7:汽车后市场市场分析报告

3.1、汽修市场现状分析

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500万辆大关,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汽车保有量达到2800多万辆,我国正由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向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发展,如果按10-12%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汽车的保有量着实令人鼓舞。

3.2、汽车维修保养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汽车维修保养行业明显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目前,我国的汽车维修保养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人才、技术、服务、经营方式等几个方面。

人才和技术:汽车高新技术的普及,要求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必须提高。比如市场销售的轿车一旦电喷系统出现故障,没有解码器就根本无法判断故障所在,更谈不上正确的维修了。我国汽保养设备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从总体来看,从国外现有的汽车维修技术水平来看,我国的汽车检测诊断设备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生产的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技术水平的主要差距有:产品可靠性差,寿命短,性能不够稳定,故障多;自动化水平低,有些设备至今还采用手工操作,操作费力;品种不全,更新慢,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率低。目前摆在国内各汽车维修企业眼前的问题就是技术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无疑会将许多没有能力完成技术升级的维修企业淘汰出局。

中国的汽保设备生产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才和技术。在中国市场上,技术含量多、自动化水平高、性能稳定的大部分设备来自于国外厂商的产品,或者是外资合作的产品,而真正的国内产品技术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能力强的人员又缺乏,导致产品的含金量不够。对于维修保养企业而言,好的设备是他们求贤若渴的,但是,由于多为国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让他们在资金上难以承受;选择国内产品,市场上又没有足够可以替代的产品,即价廉物美的设备。这也是该市场的一个现状。

经营方式:中国的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的经营方式从路边店到独立专业维修店,到4S店,到连锁维修店,整个汽车维修保养企业的组织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国外,汽车维修企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先进的连锁经营模式,美国经营规模最大的前8名连锁维修公司共有5938家维修站,这些维修站的收入占整个行业的一半,具有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规模,被誉为美国汽修业的“麦当劳”、“肯德基”。据调查,美国平均每家汽车维修企业有专职雇员(管理人员)4.5名,专职维修技工24人,维修工位6个;这些企业中有62.7%属个人所有,6.2%是合伙经营的,31.1%则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年营业额在5-10万美元(约合41-83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个人所有小型企业占85.8%,而年营业额超过40万元(约合330万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则大多是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型汽车维修企业缺少,而且,很多汽修企业旗下的快修店、维修站或维修中心,仍像散兵游勇。他们没有统一的服务流程,更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甚至就连工作服也没有一致的品牌标志,总之,没有给人留下正规、统一化一的形象。

服务:中国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的服务状况令人很不满意,中国消协关于汽车维修质量投诉比例不断上升就是维修行业现状的一个写照。在各种汽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维修技术不高和维修价格混乱是消费者反映最多的问题。还有某些汽车维修保养企业缺乏诚信、弄虚作假的行为也人无法忍受,尽管这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行为,但是对于整个维修保养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维修保养企业的技术和操守问题应该更值得关注。

中国的汽保设备生产企业的服务也令购买设备的消费者不满,根据慧聪的相关研究显示:90%以上的用户都看重厂家的售后服务,但是服务的满意度却不高,50%以上的用户对服务的满意度都集中于一般。

3.3、汽修发展趋势

交通部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中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机动车维修市场;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集约化、专业化、连锁经营,促进机动车维修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鼓励推广应用机动车维修环保、节能、不解体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救援、维修服务网络化建设,提高机动车维修行业整体素质,满足社会需要。

连锁经营由于其独具的经营特点,越来越被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所看重,成为机动车维修行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方向。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成为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一项政策。

发展连锁经营具有很多优势。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发展大流通,带动大生产;有利于优化流通业结构,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向用户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服务;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经营行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净化市场环境;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3.1、“快修连锁”有经营模式上的先天优势

由于投资少、市场占有份额多,配件和维修技术可以由总部统一供应和指导,资金周转快,昂贵的检测诊断设备可以共享等原因,快修连锁店经营成本必然降低,这就保证可以从客户的立场出发,坚持“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吸引更多客户,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各分店在总部统一管理下按照分散自主经营、集中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物品的方式经营运作,由于拥有维修技术资料、技术人员的保障,配件来源相对稳定畅通,业务量充足,加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必将增强企业诚信度和社会认知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3.2、我国快速连锁经营发展的模式主要有

上海市——以一个一类汽车维修企业为核心,辐射至少六个快修企业的快修连锁模式

浙江省和青岛市——以省或市为组织者,整合原有的二类企业,以五个统一的模式所形成的快修连锁模式

北京市——中车汽修—建立自己的子公司而形成的快修连锁模式

德国博世——现有企业加盟的模式

国外汽车连锁经营成功的如美国NAPA “蓝霸”、美国AC Delco、德国博世、日本的黄帽子等

3.4、汽修人才发展情况

3.4.1、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

2002年我们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831家企业的40834名从业人员的调查情况看,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主要是机修、电工、钣金和漆工)有25874人,占63.4%。这些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1.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

2007年北京市对从业人员的情况做了调研,汽车维修工人文化程度为 :初中及以下占44.7%、高中占27.0%、中职占19.88.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

北京市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调查数据为:初中及以下占30.6%、高中及中职占49.3%、大专占14.1%、本科以上占6.0%。就北京市的维修工人队伍中无任何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约占9.7%、初级工约占12%、中级工约占48%、高级工约占23%、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

北京市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汽车维修专业技术员占76.6%、助理工程师占11.5%、工程师占9.4%、高级工程师占2.2%。

3.4.2、掌握现代诊断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短缺

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造成了其素质和技术水平都较低,特别是经过专业学习的比例很低,使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低。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缺高多初的特征很明显,三类企业尤为突出。

因为汽车维修行业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掌握现代诊断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在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于2003年启动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和培养工程中将汽车运用与维修纳入了四项之中。

开办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逐年增多,到2007年中职设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有1400所,其中以汽车维修命名的有155所,高职设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有378所

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中职交通运输类招生增至19.8万人,同比增长16.96%,高职交通运输类招生8.4万人,同比16.66%。

3.4.3、专业设置逐步趋向合理

交通部和我们协会参与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在专业和专门化方面按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要求设置为了检验职业教育的成果,教育部从2006开始联合各有关部、委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部部长提出了,学历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从而更加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交通职业院校将会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大量的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进而促进行业技术素质的提高。

3.5、车用户汽修消费情况调查

据0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公布关于浙江汽车维修状况调查报告。

(一)消费者选择汽车维修店考虑的因素

1、调查显示,有840名被调查者选择去4S店修车或保养,占总数的35.2%;选择专营维修店有862人,占总数的38.6%;选择个体路边店有116人,占总数的6.3%;另有88位消费者认为选择哪里修车无所谓,占总数的4.8%。

2、在选择维修店的多个因素中,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技术质量要过硬,排在第二位的是价格高低,第三则是服务态度。选择“技术维修和配件质量”的有1462份,占79.1%;选择“价格高低”的有1068份,占57.2%;选择“维修速度”的有602份,占32.6%;选择“服务态度”有676份,占36.6%;选择“交通便利”的有408份,占22.1%。

3、调查问卷中还发现,有70.9%的被调查者愿意在固定的汽修店维修保养,认为这样比较可靠。而喜欢无固定修车地点的被调查者只占29.1%。在各个城市中,“喜旧不喜新”的被调查者都比较多,除了舟山占50%之外,杭州、金华都有六成多比例,绍兴则更多,占87.7%。

4、对于“喜旧不喜新”的消费者来说,一家新的汽车维修店如果要吸引顾客,并不是仅凭广告就可以达到目的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广告吸引的消费者只有7.8%,朋友推荐占到30.4%,店面醒目、规模较大的因素也只占32.1%,而选择最多的则是离住处或单位较近,占总数的50.6%。

(二)消费者接受维修服务时不满意情况

1、调查显示,“服务人员技术不够专业”让消费者最不满意,其次是“工时费太贵”,第三则是“收费标准不够透明”。认为“供选择的配件种类太少”有410份,占总数的22.2%;认为“服务人员不够专业”有989份,占53.5%;认为“服务态度差”有352份,占19%;认为“工时费太贵”的有759份,占41.1%;认为“维修数度慢”有498份,占26.9%;认为“收费标准不够透明”有693份,占37.5%。

2、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的车子在维修店所花费时间(修车效率)快捷的被调查者有242位,占总数的13.1%;觉得一般的1269位,占总数的68.7%;认为时间太久的有321人,占总数的17.4%。调查中,在均可以使用的前提下,有1397名(占总数75.2%)被调查者喜欢用原厂配件,而241名(占总数13%)被调查者喜欢用副厂配件,另外有210 名(占总数11.4%)被调查者觉得用哪种配件都无所谓。

3、对于最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收费问题,很多被调查者对维修市场的收费不满意。在消费调查中,有1186人认为价格偏高,占到总数的64.2%,只有377人认为价格合适,占到总数的20.4%。

4、在维修店经营时间方面,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希望维修店能够在周末节假日照常营业。其中,希望维修店24小时营业有515人,占总数的27.9%;希望周末节假日照常营业有838人,占总数的45.3%;另外,希望能够提供随时预约服务的有712人,占到总数的38.5%。

(三)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汽车维修市场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也是汽修行业的一个通病,主要表现在有些汽修经营者为牟取暴利,在维修中常出现以旧充新、以次充好、虚报维修项目、擅自抬高零部件价格和拿回扣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1、近半数被调查者表示对汽车维修行业信不过。调查发现,认为汽车维修行业“完全信得过”的只有136位,仅占总数的7.4%;选择“基本信得过”的有861位,占46.6%;选择“有些信不过”的有821位,占到44.4%;选择“完全信不过”的也有47份,占2.5%。从总体上分析,对于汽车维修行业很多被调查者都觉得不是很可靠。

最常见的问题是虚报维修项目,有933位消费者如此认为,占50.5%;其次是擅自抬高配件价格较为常见,有827位,占44.8%;第三是以旧充新、以次充好问题,有791位,占42.8%;第四为偷换零件、留下隐患问题,有539位,占29.2%;随后是拿回扣问题,有278位,占15%;其他的有87位,占4.7%。

2、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汽车维修店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维修技术水平(1182份,占64%);其次需要改进的是配件质量(998份,占54%);其它如服务质量(767份,占41.5%)、维修保证(723份,占39.1%)、价格优惠(832份,占45%)、明码标价(753份,占40.7%)等软件硬件都应该随之跟上;另外,还要考虑到方便快捷性(350份,占18.9%)。

3、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汽修服务?这是每一个汽车维修店所需要了解和研究的课题。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认为,汽车维修最应该有的附加服务是要“店家能提供跟踪服务”,39%的消费者希望车子在维修保养后,在一定期限内,店家能够提供跟踪服务支持;另外,“维修后有详细的维修清单”和“明确指出汽车故障”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有力支持,30.5%的消费者希望能在维修后拿到详细的维修清单,从而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爱车的问题及解决情况; 33.2%的消费者希望维修厂家能够准确、客观地向他们指出汽车故障出在什么地方;另外,还有14.4%的消费者认为,汽车维修还应该添加“注意事项”的附加服务。

3.6、汽配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对汽车市场来说,整车销售无疑是前沿阵地,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美容养护和汽车改装等服务则被称为“汽车后市场”,则是后方补给。我国长期的短缺经济,使人们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而对汽车后市场重视不够。汽车后市场包括汽车贸易(进出口、新车销售、二手交易、租赁、拍卖等)和售后服务(配件和用品供应、汽车改装多样化、美容养护、检测维修、金融信贷、保险、俱乐部等),涉及面极广。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位车主都免不了又要成为汽车后市场的消费者,汽车后市场因此随着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一崭露头角的“后市场”向国内外厂商们展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又一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以迅猛的速度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平均每年以24.5%的速度高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00

万辆,与之配套的汽车售后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黄金”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估计,到2005年,汽车用品的行业产值可达420亿元,汽车维修行业的产值可达400亿元。与汽车用品、汽车维修相关的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养护项目在未来几年内,更是蕴藏着高达千亿元的市场需求。因此,汽车售后市场被经济学家称为汽车产业链上最大的利润“奶酪”。国外相关分析显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汽车的销售和零部件供应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40%,而其售后维修保养等服务领域的利润将占到50%至60%。根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我国汽车服务业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照此速度,到2010年,预测将形成1万亿至1.5万亿元的超大规模市场。

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巨大诱惑几乎令所有的著名外资汽车售后巨头垂涎。美国著名的快修品牌AC德科2003年就曾表示,计划在华东地区发展200家以上的汽车快修连锁店;全球第二大零部件供应商博世贸易(上海)公司也宣布,计划5年后形成1000家的维修网络;日本最大的汽车用品经销商黄帽子(Yellow Hat)表示,计划于2004年秋季在中国开设专卖店,并以规模化发展;日本最大的汽车服务用品连锁企业澳德巴克斯与上海派安集团合资,在华成立了澳德巴克斯派安公司;上汽集团与壳牌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联手推出的安吉-杰菲汽车快修连锁店计划也已启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日趋成熟,中国的汽车市场将由现在的价格竞争,转向售后服务的竞争。专家介绍,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服务占33%。而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制造商占43%,零售占8%,服务占12%。专业性强、分工细致的售后服务将与整车销售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变化。

篇8: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供求对接分析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残奥会让“关爱残疾人”、“建设无障碍通道”、“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等成为热点话题。全世界约有超过6亿残疾人, 我国就有8000多万, 残疾人是社会成员之一, 他们应该享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权利, 应该享有充分的休闲旅游权。从旅游需求数量、可自由支配收入、出游动机等方面我们看到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我国有超过8000万的残疾人, 有出游欲望的大约60%, 照此计算, 近5000万残疾人有出游的可能, 另外残疾人出游需要家属朋友的陪伴, 5000万的数字就有可能增加一倍。然而, 残疾人旅游市场的现状是供求脱节, 需要调整对接。

二、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供求现状与问题

1. 残疾人旅游市场供求失衡

海南、云南等省市看到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潜力大、前景好, 采取了积极措施, 推出了哑语导游、残疾人旅游景点、盲文菜单等服务, 但是这样的专门服务还是显得稀少。目前, 旅游企业对残疾人旅游市场缺乏热情, 而有的旅行社还拒绝接待残疾旅游者, 原因是旅游服务成本相对较高, 对旅行社的线路产品设计要求特殊, 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在接待过程中有可能存在某些安全隐患。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 旅游供应方显示出冷漠的态度, 这导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 表现为供应严重不足。

2. 残疾人专用旅游设施不完善

多数旅游区的开发主要是针对普通人群的, 专门或部分为残疾人开发的景区景点几乎是个空白。旅游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如盲道、轮椅通道、卫生间残疾人专用设施等的建设不够完善。旅行社所配备的旅行车也基本没有专门的设施能够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专门为残疾人设计和制造的旅游娱乐设施则更是凤毛麟角。专用设施的不完善给残疾旅游者的出游带来了诸多不便, 使他们望而却步。

3. 特殊服务技能和水平较低

残疾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对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服务人员提供符合特殊需求的技术服务, 如要求服务人员能够提供手语讲解和帮助、能够为盲人引路、能够操作轮椅等;另一方面要求服务人员提供更加人性化、细微化的心理服务, 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与普通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提供必要但又不伤及其自尊的服务需要高超的心理服务技能。另外, 我国目前无障碍环境尚未形成, 旅游业及其服务人员还没有形成“无障碍服务”的风气和制度。

4. 适合残疾人的旅游产品短缺

适宜的旅游产品短缺主要表现在单项旅游产品不完善和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两方面。残疾人参与旅游活动明显异于普通人, 所需要的旅游产品也有显著差异。多数旅行社的产品还是沿用大众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 没有充分考虑到残疾旅游者的需要。

三、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供求对接策略

1. 认真研究并细分市场

市场细分对于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残疾人作为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而数量庞大的群体, 应该被当作一个专门的细分市场。旅游业应该认真研究这个细分市场, 根据市场的特殊需求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 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这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多的旅游机会, 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 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关爱的重要内容。

2. 完善残疾人专用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要实现残疾人出游的便利性, 就必须有设施条件作保障。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公共街路有方便残疾人行走的坡道、盲道、交通音响信号、防滑路面、栏杆;住宅、宾馆内有残疾人可使用的房间和相应设施;公共厕所内设残疾人专用设施;公共停车场应设残疾人车位并有明显标志;自行操作的电梯内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按钮和扶手栏杆;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设有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席;对聋哑人和视力有缺陷的人, 应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使他们无障碍地获得语言信息等。此外, 饭店餐厅应配备盲文菜单、可调节的餐桌等;饭店客房有遥控窗户窗帘、语音提示器、高度适中的洗手台、自动感应水龙头、自动感温器等。旅游车应安装上下车专用的自动安全坡板、车身高度调解器、车内安全挂钩等。加强残疾人专用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总之, 通过食, 住, 行, 游, 购, 娱等各方面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残疾人旅游成为可能, 并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

3. 提高旅游服务技能和水平

要做好残疾人旅游服务工作就得先了解残疾人的旅游心理, 要给予残疾人正确而恰当的关心和帮助。要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的眼神, 一举一动等一些细微之处了解他们的需要, 及时的给予残疾人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尊重他们的各种权利, 在服务过程中作到准确而又细致, 及时而又适当。在旅游过程中把残疾人当作需要帮助的朋友, 和他们平等的相处和沟通, 得到他们的认可和信任。

无论是导游人员还是饭店服务人员都应该加强服务技能的培训, 在常规培训中增加对特殊人士的服务培训, 从服务的动作, 服务的眼神, 说话的口吻, 以及察言观色等各个方面培养合格的、有爱心的、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服务人员。

4. 着力开发适合残疾人的旅游产品

加强残疾人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 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和特殊需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是多元化, 可以按旅游资源类型、主题特色、功能需要、目标市场等进行各种产品的开发和组合。以下是笔者建议的几种产品种类和开发模式:

第一, 开发普通旅游者和残疾旅游者共同体验的旅游产品。在旅游景区内建设特殊景点, 不仅满足普通旅游者的游览需要, 也满足残疾旅游者的游览需要, 如在旅游景区中建设专门用手感知的旅游区域, 普通旅游者进入前蒙住眼睛, 用手触摸流水的清凉, 用耳朵倾听动物的声音, 用鼻子嗅闻花朵的味道, 用心感应自然的清怡。在共同体验区, 普通旅游者和残疾旅游者换位体验, 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第二, 建设残疾人旅游主题公园。建设残疾人旅游的主题公园, 不仅使残疾人拥有了自己的乐园, 而且使残疾人的心灵也有了归宿。主题公园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 让残疾人有学习、交流、寻求快乐、寻找信心的体验。主题公园内的残疾人专用设施齐全, 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主题公园内有专门的服务人员, 如领路讲解员、手语讲解导游, 残肢人士背负服务等。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也要体现人文关怀, 让残疾人可以通过眼睛、耳朵、手掌、身体等多感官去体验。

第三, 开发残疾人健康疗养的专项旅游产品。以产业融合的思路创新旅游产品, 将旅游与治疗、保健、医药等相融合, 开发适合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康复或疗养专项旅游产品, 使其在旅游的同时得到更多治疗机会、学习到更多自我康复的知识。同时这也促进健康疗养旅游专项产品的升级和创新, 达到产业融合的双赢。

第四, 组合短线旅游产品和“家庭套餐”旅游产品。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不适宜作长途旅行, 因此短线旅游产品必然受到欢迎。另外, 残疾人出游往往有家庭成员的陪护, 如果适时地推出“家庭套餐”式的旅游产品, 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在服务上给予一定的优待, 这样的产品必然有较强的竞争力。

上一篇:安全环保汇报材料下一篇:工程造价实习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