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场分析

2024-04-12

宿迁市场分析(精选6篇)

篇1:宿迁市场分析

宿迁市秋收秋种生产形势分析

宿迁市农业委员会(2013年9月25日)

一、秋收秋种基本情况

(一)秋收基本情况

预计,今年全市秋粮面积479万亩,较上年增加0.1万亩。其中:水稻322万亩,增2万亩;玉米117.3万亩,减1.9万亩;大豆20.9万亩,增0.2万亩;山芋18.8万亩,减0.2万亩。花生21.9万亩,较上年增加0.9万亩。

预计,秋粮平均亩产505.3公斤,较上年减11.6公斤/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594.4公斤,较上年增13.9公斤/亩;玉米平均亩产306.3公斤,较上年减92公斤/亩;大豆平均亩产97.8公斤,较上年减53.3公斤/亩;山芋平均亩产400.5公斤(折粮),减39.5公斤/亩;花生平均亩产209.7公斤,减65.7公斤/亩。

截至目前,大豆、玉米已收获过半,花生收获进入扫尾阶段。部分地区水稻已经开镰收割,预计10月10日至25日是收获高峰期,11月10日前后进入扫尾阶段。

(二)秋种基本情况

今年,全市计划秋播面积490万亩,其中小麦485万亩,计划建设省级小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2个,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26个。预计秋播工作自10月上旬开始,10月15-25日是播种高峰期,11月15日左右进入播种扫尾阶段。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秋收秋种持续时间长。近年来,我市“水稻四改”力度加大,籼稻面积缩减大,粳稻种植比例增加,水稻机插面积不断扩大,今年我市粳稻面积达240万亩,机插面积约220万亩。由于粳稻生育期相对较长,加上机插面积大,水稻成熟期晚。当前,最早的籼稻已经开镰收割,最晚粳稻的预计要到11月中旬才能收获,由于前茬腾茬迟,导致小麦播期也拉长,秋收秋种期将达2个月。

2、自然灾害威胁大。我市处于南北过度地带,秋季天气多变,从往年看,既容易发生雨涝,也容易发生干旱,发生雨涝不利于收获和播种,发生干旱不利于播种出苗齐苗,由于整个秋收秋种期较长,极容易遇雨涝或者干旱等自然灾害。

3、秋播质量较差。秋播质量的好坏,关系明年夏熟是否丰收,虽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小麦机械条播和匀播技术的推广,秋播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是由于群众长期形成的种植习惯,往往采取大播量人工撒播,尤其是今年夏熟受干旱影响,小麦千粒重较低,如果仍然延续大播量人工撒播,必然造成基本苗较大,给明年再获丰收带来严重的隐患。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做好动员。市县联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到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农户做好秋收秋种工作,督促、指导农民及时利用晴好天气进行收割,做到成熟一亩、收获一亩,土地腾茬一块、播种一块,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越冬作物适期播种,并对农作物秋收前进行测产。同时,安排专人做好“三

秋”生产信息调度宣传工作,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和成效,掌握秋收秋种进度。

2、全力抓好秋收秋种农机化服务工作。各地要积极加强跨区作业指导,努力提高秋收秋种机械化作业率。联合收割机、大型播种机存量不足的地区要主动采取补助购机、作业补贴、合作社互助对接等具体措施,积极做好农机具的引进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机手对作业机具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秋季作业。积极协调督促农机企业、经销商,备足备好农机零配件,开展送配件下乡、送服务到田头等活动,增加机具有效作业时间。主动加强与石油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协调“三秋”期间的农机作业用油,开辟专用加油站和农机加油绿色通道,保障农机作业的顺利开展。

3、大力推广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小麦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其生产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全市粮食安全。近年来,受气候、茬口、品种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小麦机播水平仍有待提高。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和当地农业技术部门一起,深入研究适应当前生产条件下的小麦机播的新机具、新技术和农艺技术路线,加大对先进适用的小麦种植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巩固提高小麦机播水平。要加大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的认识程度和应用的自觉性,加强对机播作业的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播种质量,为明年小麦丰产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全面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服务指导,通过现场会、送科技下乡、印发技术资料、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把优新品种信息、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加强应对服务,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狠抓关键

性增产措施和抗灾应变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好大面积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三是加强执法服务,组织好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物资的供应,满足秋种生产的需要。要加大打假护农保秋种的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秋播生产安全。

5、加强考核督查。成立督查考核组,分赴各县区指导督查秋收秋种工作,加强对秋收秋播进度,主推品种、技术落实、作业机械化率等进行督查考核,推动秋收秋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2:宿迁市场分析

宿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8月6日)

今年,宿迁按照“扩面、提质、增产、增效”总体发展思路,咬定全年粮食“十连丰”奋斗目标,坚持以“粮食单产提升年”活动为主抓手,深入推进水稻“四改”工程和高产增效创建,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强化各项高产增效关键技术推广普及,全力抓好水稻生产工作,努力为全市秋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现将具体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全市水稻生产形势与特点

(一)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布局不断优化。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22万亩,较去年增加3.1万亩。其中,粳稻面积267.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3.1%,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311.1万亩,占总面积的96.6%。虽然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没有完全改变,但主体品种地位越来越突出,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9号、武运粳

21、镇稻99等主体品种占总面积71.7%。

(二)栽插期集中,适龄移栽增加。由于今年小麦收割进度快,水源相对较为充足,6月底全市水稻基本栽插完毕,水稻移栽高峰期在6月15日-25日,机插稻秧龄18-22天,手插稻秧龄40-45天,适龄移栽面积在90%以上。移栽期机插稻平均叶龄3.8叶,苗高12-13cm,手插稻平均叶龄6.5叶,带蘖数1.1个,群体带蘖率57%,秧苗素质是近年来最好的年份之一。

(三)主推技术应用扩大,关键技术普及率高。稻作方式上全市形成了塑盘湿润育秧机插和旱育秧手栽两大方式,直播稻面积进一步得到压减,通过了省农机局组织的全市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验收。据统计,今年全市推广机插稻212.32万亩,麦秸全量还田218万亩,精确定量栽培204.5万亩,分别较上年增加18.32万亩、41万亩和10万亩。钵苗机插已经在全市各地开始示范。这些技术的推广为水稻栽插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

(四)栽后缓苗期短,群体够苗期提早。由于移栽后肥水调和,僵苗面积小,缓苗期缩短,加之自6月下旬以来气温偏高,据统计,自6月16日以来累计积温1313.3℃,比上年同期高54.1℃,比常年高108.7℃,日平均气温28.5℃,比上年高1.1℃,比常年高2.2℃。持续的高温强光照,促进生育进程加快。目前总体苗情好于去年同期,据8月1日苗情统计,全市机插粳稻平均叶龄10.4叶,茎蘖总数28.7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0.2叶和0.9万/亩;手插粳稻平均叶龄11.6叶,茎蘖总数27.0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0.2叶和0.3万/亩;杂交籼稻平均叶龄14.3叶,茎蘖总数23.3万/亩,较去年同期在增加0.15叶和0.4万/亩。

(五)防控措施有力,前期病虫害发生程度低。今年我市坚持“治秧田,保大田”和“控虫防病”等防治策略,自5月下旬开始,着力开展秧田一代灰飞虱和螟虫连续普遍防治,累计防治秧田面积61.2万亩次,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34.6万亩次,平均防治4遍以上,虫害得到有效控制。6月底至7月上旬又针对不同类型田块实施主治二代灰飞虱,兼治螟虫,全面搞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全市已累计防治133.5万亩次,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76万亩次,取得显著效果,全市水稻田间没有大面积发现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株和大面积枯心死苗现象。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成本攀升,部分手插稻群体不足。近年来,我市企业用工量增长较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较多,水稻栽插往往雇佣他人,部分田块栽插穴数少,基本不足,目前群体仍然偏小。据调查,在宿豫区、泗阳县东北片、沭阳县西南片部分田块栽插不足1万穴/亩,最低基本苗4万左右,目前茎蘖总数14-15万/亩,群体严重不足,可能会造成最终成穗数不足。

二是降水频繁,搁田效果差。7月全市各地降水120-175mm,尤其是自中旬以来降水频繁,7月14日至22日和7月28日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地方降水,据气象部分预测,最近一周内各地仍然有降水,搁田达不到应有效果。

三是部分地区机插和直播稻群体大,潜在风险大。在部分地区,由于种植习惯,机插取秧量大或过多地补苗,直播稻播种量大,导致基本苗过大,有点田块目前亩茎蘖总数超过50万,可能会导致纹枯病重发,抗倒伏能力下降。也可能会造成后期穗肥施不下去,造成穗型变小,结实率下降。

四是病虫害发展迅速,后期不确定因素多。据植保部门调查,7月27日以来,我市三代稻纵卷叶螟蛾量迅速增加,部分田块亩蛾量超3000头,7月29-30日发蛾高峰,平均亩201头;同时受持续高温影响,水稻纹枯病扩展较快,发生较重,病株率是一周前的4-5倍,病穴率0-90%,平均22.5%;病株率0-34%,平均6.2%。另外,目前我市持续高温,对水稻的穗分化是否会造成影响暂且还不能确定。

三、下一步管理措施

一是施好穗肥,攻取大穗多粒。根据不同稻作方式的苗情特点及叶色褪淡状况,调节肥料施用,促进群体平衡发展。对生长量适中型群体,杂交中籼稻和中熟中粳稻以保花肥为主;对生长量不足型群体,早施重施穗肥;对生长量旺长型群体,穗肥可推迟一个叶龄左右施用,并适当减少用量。水稻后期喷施叶面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水稻养份供应,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集中贮藏,提高水稻产量。

二是管好水,调优群体质量。对群体偏大的田块,在穗分化期之要继续搁田,并适当重搁,优化群体质量;对群体适中的田块,在叶色明显褪淡之前实行轻搁田,保持干湿交替,促进根系发育;对茎蘖数不足和病虫危害重的田块增施3~5公斤尿素,实行带肥轻搁田,促进苗情转化。对秸秆还田田块,防止复水后群体反弹和土壤回软。除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建立水层外,其余阶段以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为主,保证穗分化期土、水、气协调,提高抽穗结实期水稻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功能。

三是做好化控,防止倒伏。针对今年气温高,降水多,水稻生育进程加快,群体大,搁田效果差、后期台风发生几率大等特点,要主动出击,喷施生化试剂,提高水稻抗逆抗到能力。在水稻拔节前,可以喷施矮壮丰,在抽穗扬花期可以喷施劲丰等增产抗到生化调理剂,实现壮杆、养根、护叶,增强抗倒伏能力。

四是防好病虫,减少产量损失。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密切注意病虫害动态变化,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高效安全对路的药种,提高防治效果,尽量降低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程度。

篇3:宿迁外贸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常态下宿迁外贸发展势头良好

对外贸易是拉动宿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宿迁外向型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外贸企业在自身产生效益的同时, 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江苏宿迁自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省商务厅等部门的支持下, 一直积极与国际接轨。近年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 宿迁市认真落实外贸稳增长、促转型各项政策措施,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加强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商品的扶持力度, 打造优势产品出口基地, 加快培育龙头型出口企业, 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 帮助成长型、潜力型出口企业做大做强, 拓展就业渠道, 优化升级全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增强了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 增加了就业,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表1 结合江苏统计年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数据, 分析宿迁近年对外贸易良好的发展态势。 (表1)

由表1 数据纵向比较发现, 宿迁市进出口贸易发展是江苏外贸发展中的短板。与苏南、苏中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就苏北五市而言, 宿迁依然处于出口比较薄弱的环节, 外向型发展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但如果从横向比较, 宿迁进出口呈递增趋势。2012 年出口比2011 年约增加了35%, 2013 年出口比2011 年约增加了19%;从进口方面看, 2012 年约是2011 年的1.33 倍, 2013 年约是2012 年的1.14 倍。尽管受国际市场低迷、贸易摩擦加剧、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等因素干扰, 进出口增幅减弱, 但总体呈增长态势。2014 年宿迁市外贸工作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宿迁”的发展定位, 强化“心向大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联江通海”的四海意识,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挖掘对外开放新优势。据统计, 2014年宿迁市与全世界205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 实现进出口37.55 亿美元, 同比增长13.02%, 累计备案登记企业1, 797家、进出口企业535 家, 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68 家, 进口超千万美元企业16 家;一般贸易进出口30.23 亿美元, 增长5.96%, 占总额的80.51%;加工贸易进出口3.54 亿美元, 增长2.93%, 占总额的9.42%;作为出口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塑料制品、木制品, 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9.41%、26.38%、11.15%、7.63%。2015 年第117 届广交会宿迁市累计意向成交1.38 亿美元, 第118 届广交会因受国际市场疲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因素困扰, 宿迁市累计意向成交1.3 亿美元。可见, 宿迁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外贸环境下, 主动适应新常态, 让“宿迁制造”走向国际, 以此促进宿迁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宿迁外贸发展存在上升空间

上述数据显示, 近年来宿迁外向型经济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就自身而言, 宿迁出口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 与国际接轨越发频繁。但宿迁出口企业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 宿迁外贸发展不仅处于苏北经贸发展的薄弱环节, 而且在全省外贸发展进程中也非常落后。以江苏省省会南京市作为参考标准, 结合表1 数据, 2011 年宿迁进出口总额仅占南京当年进出口总额的3.6%左右, 2012 年仅占约5.1%, 2013 年仅占约5.9%, 其中出口占比分别是2011 年约5.5%, 2012 年约7.3%, 2013年约8.6%, 虽然每年呈递增趋势, 但占比非常低。在今天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背景下, 宿迁可以发挥现有的劳动力、水土等要素优势, 合理利用省内外资源, 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提升外贸发展的空间;第二, 宿迁外贸发展还处于依靠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阶段, 自主品牌严重缺乏, 在现有的国际品牌中知名品牌稀缺, 技术研发能力落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工业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 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等新兴要素的创造力不足, 品牌、技术等内生因素提升竞争力欠缺。现有的内生资源优势、出口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及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提升, 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完善。

在宿迁外贸发展渐进式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也要逐步适应发达国家的游戏新规则。发达国家目前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 非法实施低碳壁垒虽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挑战, 但从长远看, 低碳经济发展是全球发展趋势, 对此我们可以未雨绸缪, 抓住机遇。因此, 低碳壁垒的设置有助于促进宿迁外贸出口企业变压力为动力, 强大自己, 迎接挑战。

三、低碳壁垒的设置对宿迁出口企业影响分析

(一) 刺激外贸企事业研发较高的低碳技术。推动外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低碳壁垒的实施是生态设计的要求, 是对外贸企事业的一种鞭策。虽然目前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远远超越发展中国家, 低碳壁垒的实施暂时成为发达国家的专利, 对欠发达地区的产品出口有失公平, 但低碳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新生事物, 呼吁全球选择低碳排放的商品进行消费, 以此达到减排的目的, 这不仅是未来外贸发展的大势所趋, 也是衡量出口商品能否获得进入进口国通行证的必要因素之一。因此, 从长远来看, 低碳壁垒的实施未来具有普及性, 只要具有高低碳技术都可以实施低碳壁垒。宿迁作为欠发达地区, 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产品生产、运输、消费、处置等环节切实做到低碳环保, 积极引育、研发较高的低碳技术, 采取合法的环境保护措施, 提高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 维系当地可持续生产发展模式, 同时有效地抵抗发达国家设置的以保护环境为幌子的非法的新贸易壁垒措施。

(二) 促进外贸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 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逐渐低碳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战略层面的问题。面对低碳壁垒, 强大自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宿迁政府应配套实施绿色补贴及绿色信贷等措施, 通过研发低碳壁垒技术, 把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低碳产品作为生产发展的重心, 阻止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入宿迁地区, 保持“生态宿迁”的美好形象。低碳壁垒的实施促进外贸企业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集聚主导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专精度、粘合度, 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进一步细分产业发展方向, 实施“一业一策”的专属政策, 培育产业链, 并延伸产业价值链, 努力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使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把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作为宿迁的突破点, 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 提升监督减排责任和能力。低碳壁垒的实施给发展中地区带来出口成本上的极大压力。原则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应根据碳排放总量的多少来承担碳减排责任。目前实施低碳壁垒的美、欧、法等国家都曾经在高速发展阶段积累了大量的碳排放量, 如今却不加区别地提高碳排放标准, 这对发展中的宿迁地区有失公平。但是, 低碳壁垒作为一种带有很强歧视性和隐蔽性的新兴贸易措施, 它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合法性是必然趋势, 合法化的低碳壁垒有利于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宿迁在积极对外开放的进程中, 只有顺应而上才是硬道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企业积极承担起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监督减排责任, 捕捉各个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动态信息, 把握低碳技术法规运用程度, 建立低碳供应链, 优化生产系统、配送设施, 培育优质技术人才, 研究碳减排力度大的综合策略, 提升减排的综合能力, 维护宿迁经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妍.碳定价对江苏出口竞争的挑战[J].北方经济, 2015.8.

[2]龚新巧.论低碳壁垒的双重性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2.31.

篇4:宿迁市企业用工难状况分析及对策

我市地处苏北,自然条件因素导致贫困落后,工业差、底子薄。贫困是苏北的又一个身份证。1996年7月,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面积8555平方公里, 人口534万。建市以来,实施了“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战略,强力推进经济和社会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大力招商引资,三年之内有1000余家大中型企业落户本地,招商出现了井喷现象, 用工也出现了井喷现象。2010年,全市共实现GDP810亿元,同比增长14.1%,比建市初增长4.2倍;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30. 2亿元,同比增长41.3%,比建市初增长11.3倍;一般预算收入63.1亿元,同比增长35.6%,比建市初增长18.5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地级市行列。全市已形成酿酒食品、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玻璃建材、金属加工、化工塑胶、机械电子等七大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

但自2009年以来, 全市所辖县区企业都出现了用工难状况,80%的企业用工不足,有的企业计划用功800人, 但实际进厂的只有200人左右,且老弱病残、技能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状况一、常住人口相对减少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用工难。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全市共有180万年轻力壮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响应政府号召前去广东、深圳、苏州、无锡、浙江等地打工,这些人在外地的确为家乡带来了客观的收入。沭阳市有人口200万,近几年每年有近30万人口在外打工,邮政局连续几年在春节期间对外地经邮局汇来的款项进行了统计, 2005年、2006年60个亿、2007年到2009年每年100个亿左右。。。。这些人经过十几年的打拼, 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存经验和打工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特长, 已经适应了打工地的生活环境,他们有大多数把自己全家都已经带去异地生活,很不愿意回到地方来, 即使宣传的再好,要他们离开已经熟悉了的生活环境还是有难度的, 并且, 的确大城市的生活方式还是很吸引年轻人的,他们不愿意回来继续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状况二、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了企业用工的相对困难。务工人员的素质一直是比较欠缺的,据笔者走访, 一个2000人的中等工厂, 大学生只有5人, 专科生22人, 高中生初中生以下比例占最多, 还不乏小学毕业的低能用工。 企业想录用有用的人才, 很难, 因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种,更是凤毛麟角。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已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不是立竿见影的, 虽然地方也有各级技校, 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对口,不能适销对路,造成了工厂有的岗位没有人做, 而有的岗位又人满为患。

状况三、落后地区的工资待遇跟不上发达地区,“待遇不留人”是导致企业难找工的必然因素。以一个普通工人计算, 在浙江打工每月在3000元左右,而苏北当地企业, 同样的工种岗位每月只有1800左右,这对打工者来说是绝对的价值标准不同,浙江是个不小的诱惑, 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 3000元是个诱人 的数字。

状况四、井喷式的企业开工, 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用工难。拿沭阳一个县份来说, 每年要集中开工建设数次, 每次都有十余家,这些企业都是大中型用工企业,用工人数少则2、3千, 多则上万。 天能电池用工多达20000人, 并还在扩大投产中。

状况五、人口的负增长、老龄化社会直接减少了劳动力的供应。人类生育观念的改变降低了人口的出生率。根据国家计生网站的消息, 中国六十年内少生了4亿人,而今这些人已经是劳动力的最佳时期。出现了断档, 劳动力供应不足。招工将会越来越难。这不能不说是计划生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中国 已不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社会了。老龄化社会是导致招工难的客观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 我国加快进入了老年社会的步伐。根据国家计生局的相关网站数字报表,未来十年期内, 18—22岁人口将直接减少4000万人,而20---40岁之间的壮劳力将锐减3亿。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劳动力供应不足不仅仅是目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也是将来整个中国大陆面临的难题,人口基数的绝对减少与企业不断增加用工的需求成了反比,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 已经面临了这个问题。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 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借鸡下蛋是解决目前用工难的速效办法。所谓借鸡下蛋就是指到周边省份比较落后的地区大力推介招工,吸引那里的民工前来就业,政府主导部门需 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招募。就宿迁来说,可以到皖北地区、豫北地区、鲁南地区等进行招聘, 这些地区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远不如苏北地区, 会有一定剩余劳力。

第二、 筑巢引凤是做好劳力招聘的首要措施。筑巢引凤就是要有一个适合劳动者生存的就业环境,要做到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的更新境界。比如,建立建设劳动者必须的娱乐休闲环境, 提高福利待遇, 建造员工餐厅、职工会所、免费洗澡、免费班车等等。定期体检、按规定享受休假等等。政府要介入以提高招聘企业的公信力和公信度。

第三、 应需施教、订单培训是解决劳力不适配的必要手段。 针对有些技术工种的需要, 地方教育机构尤其是一些技术学校应采取开门办学的方法,针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实行订单培训。或者有企业优先招用部分工人送到学校培训岗位技能, 所需费用有企业买单。

第四、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含量高 的高新企业的招商工作,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一般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经济附加值很少的产业,这样的企业对一些劳动力富足型 的地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 作为劳动力稀缺的地市来讲已经不是首选, 没有富裕的劳动力需要消化。因而, 那些三高企业将被作为重点招商对象来对待。 政府应该严格控制低能产业的兴建。

第五、 加大对弱小企业的整合工作,对现有小厂、低效益的企业进行合理归并, 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对劳动力进行二次调节和分配。劳动力经重新教育培训后分散到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 从而完成企业的自动更新和转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推陈出新是自然法则,除旧布新是自然规律,那些当初作为重点用工大户的企业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占用了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劳动力, 作为政府机构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劳动力置换。对被整合后的企业政府给与适当的补贴,或者劝其改行易业、转产转型达效。

第六、 大力提高员工工资是关键抓手。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笔者调查中发现,近70%的务工人员选择厂方 的标准就是工资待遇,有的厂子如提高50元的工资标准那招录员工就有比较有效。他们的观点就是, 打工就是赚钱的, 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干。这也是很朴素的民心民愿。因而,工资福利待遇是自由竞争中劳动力转移的最大诱因。我市某针织厂,当初招工2000人, 后来一年后不到1000人,已经严重影响了工厂的开工。后来得知是相隔不远的同类厂家待遇很好,于是企业主自动调整了福利待遇。提高工资幅度20%、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建立奖惩机制,营造晋升机制;兴建职工住宅楼, 原来12人一间改为4人一间,室内带卫生间;厨房三餐免费供应,热水24小时供应;场内开通进入市区 的正点班车; 对困难职工进行扶助解困等等,半年后, 企业又门庭若市。

第七、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根据走访一些企业得知,务工人员盲目流动也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的原因之一。在听说某家企业待遇稍好后就跟风而去, 结果三两个月下来这些人又脱离厂家跟随到第三家,这样的循环往复, 调查显示, 有近1/5的企业员工每年有1—2个月花费在跳槽转接上。根据国家劳动法相关规定, 用工企业必须企业工人签定劳动合同,明确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报酬等主要方面, 并且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时间也要有明确限制, 这个合同是一把双刃剑,就是法律上固定住用工企业与劳动者的法律关系, 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八、 加强企业用工宣传, 可扩大宣传攻势,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打工者常年在外, 但是有两个节日是非要回来过的, 一个是中秋节,另一个是春节。因而, 各级地方政府的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应该牵头落实招工问题。组织招工小组,带领用工企业, 分散到各乡镇街头,适时的开展招工宣传。在招工过程中要做到 有的放矢,事先做好摸排清楚,对重点岗位、重点工种实施上门招聘、以点带面。

篇5:宿迁市场分析

农贸市场整治是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重要内容,其整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购物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宿迁是一座新兴的地级市,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大型商业功能的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分布不合理、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日益凸显。2013年以前,宿迁中心城区共有16个农贸市场,其中,室内菜市场10个,其余均为棚顶式或棚户商铺式菜市场。大部分农贸市场建设档次低、功能不配套,且管理不规范,广大市民要求切实改善提升市场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和强烈。对此,市委市政府从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高度出发,多年来持续开展了农贸市场整治活动,特别是2013年以来,结合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统一部署要求,按照“一手抓新建菜市场的规划建设,一手抓老旧菜市场的标准化改造”的思路,先后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新建了4个菜市场,并对10个老旧菜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从第三方测评显示,公众对老旧菜场改造工作满意度达95.98%。主要做法是:

一是从组织推进入手,实行项目化运作。按照“工程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思路,宿迁市自2013起,把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纳入中心城市民生六项工程建设三年计划,对每个建设项目明确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并排定时间节点,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考核”的原则,由市“两场一街一中心”建设工程分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分指挥部”)负责统筹组织推进。为确保把这项民生实事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在工程启动实施前,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对新建或改造升级的“两场一街一中心”(菜市场、停车场、餐饮特色街、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凡产权自持的,免缴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和服务性收费,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按成本 价出让,开发保企业所缴纳的全部税收市以下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前三年全额奖励,后二年减半奖励。特别是对标准化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项目,市政府专门出台配套奖补政策,下发了《宿迁市区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由市、区两级财政和市场举办者三方按照2:3:5比例分摊改造资金;对菜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出台了《宿迁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为菜市场的建设改造提供标准规范支撑;制定了配套考核办法,对老旧农贸市场改造按照实施主体自查、市直部门专项检查、联合考核评定三个步骤,对改造工程的方案制定、宣传发动、实施进度、改造效果、资金保障、安全生产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考核,做到完成一个考核验收一个,并将考核结果与奖补资金相挂钩。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指导、推动;市分指挥部充分发挥了牵头抓总和组织协调作用,全面制定并落实了工作例会、联合会办、现场推进、督查通报等系列工作制度;各实施主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对每个建设改造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实施到位。

二是从硬件设施入手,推行标准化建设。“硬件短腿”是造成农贸市场环境差、管理难的主要因素。2013年以来,宿迁市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目标,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标准规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和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三高、三符合”的原则,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改造,逐步形成了以标准化菜市场为主、超市和品牌直销店为辅的市场格局。2014年,中心城区黄河、新园、南果园3个新建农贸市场先后投入使用,城东、恒佳、府前、西楚、嘉汇、万福隆等10个市场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改造内容涉及两大类13小项,主要包括设立检测室,对所有农产品农药残留 进行检验;设置LED显示屏,动态公布农产品价格、检测信息等;完善改进监控、音控等设施。硬件改造主要包括菜场入口改造;柜台改造;活禽宰杀区、熟食区、水产区改造;污水管网和水电线路改造;地面、立柱瓷砖铺装和墙面粉饰出新以及安装灯槽、桥架;市场内店面招牌统一规范;配套消防设施和环卫设施改造等。通过实施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的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食品安全更加保障、购物环境更加整洁,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第三方测评显示,公众对老旧菜场改造工作满意度达95.98%。

三是从周边环境入手,开展立体化整治。宿迁市在农贸市场整治过程中,通过开展领导分片包干、机关基层联动等整治活动,对市场地面、地下、立体空间和食品安全进行立体化、全方位整治,努力实现市场整体面貌“一朵花”。一是全面治脏。每个市场按至少1人∕500平方米标准配备了清扫保洁人员,每个市场保洁管理人员由过去的平均4人增加到现在的10人,保洁范围向市场周边适当延伸,实行全天候动态保洁,并因需配备了垃圾收集容器,做到场内场外产生的垃圾“随脏随扫、日产日清”。二是全面治乱。在菜场周边科学合理施划停车位,并规范车辆停放,做到车头车尾一条线和同向停放;全面取缔场外流动摊点以及倚门出摊等行为。对9个“打时差”摊贩比较集中的“马路市场”予以取缔,疏导马路摊点经营者“入市”经营,室内农贸市场经营户由过去的不足2000名,增加至2871户。三是全面治差。对污旧破损的市场建筑立面进行重新贴砖或粉饰出新;对空调外机乱安乱装或管线乱扯乱挂现象从外观进行包装美饰;对乱搭建的临时设施依法进行拆除;对室内外店招标牌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四是全面治劣。农贸市场作为保障市民“菜篮子”、“米袋子”的主要来源,市工商部门狠抓食品安全质量整治,开展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和过期变质等问题米面、粮油、肉制品,开展食品抽样检验1470个批次,立案查处农贸市场内食品案件 57件,查获各类不合格或劣食品290余公斤,罚没款7.5万余元。经营户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健康证“三证”齐全率显著提高,凉菜、卤菜等散装与现场制售食品卫生环境显著改善,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安全。

篇6:宿迁市场分析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经济效益整体态势较好。截止201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39.61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05.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和28.1%,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6个百分点。

(二)四大支柱产业增长迅速。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企业户数为1475家,比上年增长17.2%。其中机械电子企业为324家,比上年增长45.3%;纺织服装企业为312家,比上年增长23.8%;林木加工企业527家,比上年增长8.2%;酿酒食品312家,比上年增长5.1%。酿酒食品业总量最大,机械电子业增速最快。以“洋河酒厂”为代表的酿酒食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9.28亿元,占全市支柱产业总量的31.7%,增长11.9%;以“天能电池”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96.67亿元,增长41.0%,高于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5.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3.7个百分点。以“箭鹿毛纺”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0.19亿元,增长33.8%;以“东佳木业”为代表的林木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13.37亿元,增长26.1%。

(三)结构调整积极稳步推进。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我市工业企业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截止2013年末,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52.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6%,与上年相比,下降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5.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9.2%,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趋于优化。

二、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亮点

(一)生产及用电同步增长。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工业用电量94.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7%,增速继续处于全省前列,工业用电量是反映工业经济的“晴雨表”,充分验证了我市工业生产平稳发展。

(二)50强企业实力雄厚。2013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前50强企业(以下简称50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6.5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9.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8.7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8%、12.5%和14.1%。虽然50强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2.1%,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8.6%、45.3%和48.7%,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作用突出。

分企业规模看:2013年,全市50家企业中洋河酒厂、双沟酒业和可成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处于前三甲,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三户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1.41亿元,占50强企业27.5%,占全市的7.8%。

利税130.97亿元,占50强企业65.8%,占全市的29.8%。利润104.32亿元,占50强企业70.1%,占全市的 34.1%。

分县区看:全市50强企业中,沭阳县户数最多,为13家,占26.0%;宿豫区总量最大,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163.9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3%。

(三)大中型企业支撑明显。通过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战略,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全力帮助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优质态。截止2013年末,全市大中型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3.1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5.6%,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率为2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

三、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与苏北四市比较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3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速继续位列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与苏北其他四市相比,分别高于盐城市2.5个百分点、连云港市3.7个百分点、淮安市4.6个百分点和徐州市5.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分别高于盐城市15.6个百分点、连云港市7.2个百分点、淮安市7.2个百分点和徐州市8.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39.6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05.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28.1%,增速均远超苏北其他四市,位居全省首位。

四、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形势较为严峻。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市出口市场总体不容乐观。一是欧美等主要国际市场需求没有显著改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二是我市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外贸环境的日趋复杂一定程度上倒逼出口企业进行转型,实现逐渐由低端

制造向上升级的步伐,但企业转型仍需较长过程,难以快速实现,出口形势难以乐观。

(二)企业体制建设不够完善。我市本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较普遍。企业为节省用工成本,把选人、用人限制在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短缺,产品层次较低,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三)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等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尽管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逐年增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由于受外部宏观环境趋紧、部分行业行情整体不景气、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小微型企业很难抵御冲击,只能选择暂时停产歇业等方式规避风险。唯有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才能实现后发快进、崛起赶超。

五、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整体来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企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做到节能减排,为企业进一步实行有序合理发展,强化资源管理,转变发展结构,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促进转型。要坚持把调结构、抓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推动产业、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不断改善运行质态,实现效益和速度同步增长、同步提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要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切实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实现工业绿色转型促增长、强后劲、增优势,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大力改造提升家族式企业,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体制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层次,提高企业发展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开拓市场。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鼓励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组建行业技术中心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产业链前端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全面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争夺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对走专业化差异化道路的特色企业,鼓励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专业化、差异化生产经营,牢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切实做到规模不大效益好、块头不大竞争力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小班语言活动麻雀等太阳教案下一篇:赴黄冈学习考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