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2024-05-15

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精选6篇)

篇1: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坛经》是中国佛典中罕见的被称为“经”的文献。就其思想内容和历史作用而言,它在佛教史上也确实有不少佛教“经”所具有的地位。

《坛经》产生于中国,影响也主要在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种成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它毕竟是佛教文献,而佛教文献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与印度文化有某种联系。《坛经》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应当说,它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交融的一种产物,而且在当今世界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坛经》与印度佛教思想的联系作些探讨,并就《坛经》弘扬的基本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简要地提一些看法。

一、《坛经》倡导的重要佛教思想

《坛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多方面的佛教思想。但其主要弘扬的思想也较突出,即侧重强调一些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这里面较突出的有:性空无分别观念、中道不二思想、佛性顿悟观念、二谛观念、佛法在世间思想、禅定的定义等。

“空”的观念是佛教的基本观念。所谓“空”在佛教中有种种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乘佛教的“性空”观念。即认为事物的相状是不实在的,没有自性。从这种基本观念出发,佛教又有种种其他的论述。《坛经》在性空方面的论述十分明确。

《坛经》般若品中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坛经》关于“性空”的思想。在《坛经》看来,世间各种现象,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日月星辰,各类人等都空,而且,天堂地狱和各种佛土也是空。总之,没有什么不空的事物,因而一切现象都是“性空”。

既然是“性空”,那么,人们通常对事物的一些观念区分就是不实在的,因而,佛教又有所谓“无分别”的观念。人有了“五分别”的观念也就不会再执着事物,不会被束缚。《坛经》在这方面也有论述。

《坛经》定慧品中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面提出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实际贯穿的思想基础就是佛教性空的观念。《坛经》中对这三点(无念、无相、无住)有具体的解释:

关于“无念为宗”,《坛经》定慧品中说:“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这也就是说,所谓无念,就是不执着于外境,在境上不生念,因为境不实在,若生念便是邪见,要有所得,但实际上是无所得。

关于“无相为体”,《坛经}定慧品中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里讲的无相是要求不执着于外部事物的相状,各种相都不实在,因而要离相,如果能离相,也就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达到所谓清净。

关于“无住为本”,《坛经》定慧品中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义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这里讲的无住,仍然指不能将事物视为有自性,否则的话就将受束缚。如果不住就不会有束缚。

“中道”观念实际是佛教的一种思维方法。《坛经》中直接使用“中道”一词的场合不多,但运用这一方法的情况不少。(坛经》付嘱品中在提及“中道”一词时说:“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这里《坛经》通过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中道的含义,强调两个表面对立的概念有“相因”的关系,不能将它们绝对地对立起来。

“中道”观念常常与“不二”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不二”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不能执着于对立的两端。“中道”观念与“不二”观念在不少场合的含义是相同的。如《坛经》宣诏品中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这里说的“无二”也就是“不二”。引文中未提“中道”一词,但却表明了中道的思想。

《坛经》中这类例子还有一些,如《坛经》在般若品中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坛经》机缘晶中说:“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这里谈到了佛教中涉及中道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既不能执着于假有事物的相,也不能执着于绝对的空无。这种离有离无的观念是佛教中道思想中的关键或最为强调的内容。

佛性及顿悟成佛观念是禅宗里南宗特别强调的,也是《坛经》中明确论及的。关于“佛性”《坛经》行由品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由此可知,在《坛经》作者看来,无论是愚人还是智人,都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处于迷妄之中,有的人处在觉悟中,因此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别。在《坛经》中,佛性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所谓成佛也就是消除迷妄,认识人的清净本性,也就是达到觉悟。在如何“悟”的问题上,禅宗里后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所谓“顿悟”和“渐悟”之争。南宗主站“顿悟”,北宗主张“渐悟”。《坛经》实际上倾向于顿悟,认为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清净本性,即可在一刹那的时间内觉悟。《坛经》般若品中说:“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品中还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也就是说,人获得觉悟,只在一念之间,只在前念和后念的一刹那间,这就是“顿悟”。

“二谛”是佛教中的重要观念。《坛经》中没有直接提到“二谛”一词,但却有这方面的思想。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坛经》机缘品中说:“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度。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听吾倡曰:……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这里说的“为凡夫说”、“譬喻言词”、“强言说”等实际就是俗谛,而“唯一佛乘”、“一乘是实”等涉及的是真谛。

《坛经》般若品中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身不有。”这里也涉及了“二谛”观念,文中实际将各种表现为佛典的文字都视为“皆因人置”,实际也就是方便手法或俗谛,而文中说的`“一切万法,本身不有”表述的实际是真谛。“佛法在世间”是禅宗大力弘扬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与《坛经》的强调有直接关系。《坛经》般若品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佛教作为一个宗教,一般是强调要脱离世间的种种烦恼,有一定的出世性。但佛教在这方面也并不绝对化,而是又有注重入世的一面。这在禅宗的《坛经》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种思想对禅宗在中国广泛深入民众,使其影响大于许多佛教宗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也是禅宗追求的精神境界。《坛经》作为禅宗的主要文献,对于“禅定”有其定义。如《坛经》坐禅品中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从这段话看,“禅”和“定”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紧密相关,很难严格区分。因为摆脱了外物的相状人的内心才能不乱,内心不乱是离相的目的。禅宗倡导的种种佛教思想实际上都是要“外离相”和“内不乱”的。

二、{坛经)与印度大乘佛教的理论关联

上述《坛经》中倡导的佛教思想与印度佛教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与印度大乘佛教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我们可以逐一对这些理论来进行具体考察。

“空”的观念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虽然一般的部派也讲“空”,但空的,并不彻底。一些部派甚至主张“法有”。小乘部派佛教中主张“空”的或属于“相空”(仅承认事物在现象上是空,不承认或未看到事物在本性上的空),或属于“分析空”(将法分析为过去、现在、未来,只承认过去和未来法空,不说现在法空:或认为事物由部分构成,部分离散了或毁坏了,作为整体的事物就空等),或属于“恶趣空”(主张绝对的虚无)。佛教中论空较彻底的还是大乘般若学说,般若类经中提出了“体空”的观念,即认为事物并非仅是“相空”或“分析空”等,而是在本性上即空,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坛经》中基本继承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性空观念,明确强调“性本空”、“自性真空”、“性空”。其思想来源是清楚的。

“无分别”的观念也是印度大乘佛教极为强调的观念。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中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以名取诸法,是故为名。……诸众生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汝等莫着虚妄忆想,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智者所不着。”显然,在印度大乘佛教中,“五分别”的观念与“空”的观念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坛经》在这方面的思想与印度大乘经典是一致的。《坛经》中强调的无念、无相、无住就是要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因为事物是“性空”的。

“中道不二”思想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或思维方法。印度早期或小乘佛教中有这方面思想的最初形态,但实施并不彻底或全面。大乘佛教的经论中则对此有突出的强调。关于“中道”,在小品《宝积经》和《中论》中有精辟的论述。小品《宝积经》(如《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对一系列概念进行了解释,举了有我与无我、有真实心与无真实心、不善法与善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诤法与无诤法、有漏法与无漏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有秽污法与白净之法等,认为它们是“二边”的,反对执着这二边的分别,倡导“中道真实观法”。《中论》卷第四中在论及“中道”时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里将空和假有联系起来考虑,表述了中道的最重要的意义。“不二”思想则更是《维摩诘经》表明“中道”思想的重要理论形态。如《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卷中中说:“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些思想中的主要成分在《坛经》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论述。《坛经》中讲的“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其实就是{中论》中关于“中道”的经典论述的观念。《坛经》中讲的“一问一对”实际就是“中道不二”的思想。《坛经》中讲的“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与《维摩诘经》中的一些表述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佛性”及“顿悟成佛”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论及。

关于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中说:“譬如金矿,淘炼滓秽,然后消融,成金之后,价值无量。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烦恼故,如彼金矿除诸滓秽。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印度佛教中也有一些佛典对众生是否都有佛性的问题有不同观点,但总体上讲,主张众生都有佛性的观点是主流。这种情况也影响到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在中国隋唐之后形成的佛教宗派中,有些宗派主张众生都有佛性,有些则对众生作了一些区分,认为有的众生没有佛性。禅宗属于前者,《坛经》中说“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显然是沿用了印度佛教中众生都有佛性的观念。

关于“顿悟成佛”,在禅宗的南宗系统中颇为强调,后来在中国佛教中影响很大。印度佛教中谈得不多。但这种思想也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印度佛教中也有这种观念。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中说:“时无量大众亦坐一处,听等觉如来说璎珞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这里讲的“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与禅宗里讲的的“顿悟”、“渐悟”有些接近。虽然《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在这方面并没有具体展开顿渐问题的论述或解释,但已涉及到这一问题是可以肯定的。

“二谛”观念是印度大乘佛教中极为强调的观念。其中尤以中观派的表述最为典型。中观派的主要着作《中论》卷第四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青目的释为:“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中论》卷第四中还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青目的释为:“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这些论述对二谛的主要含义、二谛的意义等作了明确的说明,在促使佛教后来的广泛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二谛思想随着佛教其他思想一起传到中国,对中国佛教各宗也有较大影响。《坛经》中虽没有直接提及“二谛”一词,但使用这一观念处不少。《坛经》中说的“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表明了“强言说”的俗谛对获得“舍邪见”的真谛的作用,显示了“二谛”在《坛经》中的地位。应当说,印度佛教的这一观念受到了禅宗的高度重视。

“佛法在世间”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说:“佛出于世间,转无上*轮。”这里就谈到了世间与佛法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了佛产生在世间,在世间宣传佛法。印度大乘佛教在这方面论述得更明确。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中说:“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这里说的“方便现涅架”就是指涅槃并不与世间隔绝,佛或菩萨涅槃了还要住于世间,因为还要为众生说法,要教化众生入佛道。《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则说:“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这也是反对将世间与涅架绝对分离的主张。《中论》卷第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架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这一论述是以反复强调的方式表明不能到世间之外去追求佛教的目标。显然《坛经》“佛法在世间”的思想是继承了印度佛教中提出的这方面的相应理论。

解释“禅定”并非始于《坛经》。印度佛典中就有这类论述。如《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一中说:“禅者,四禅。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这里将禅和定作了一定区分,禅主要指四禅,定则主要指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中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据此来看,禅可以称为定,定却不一定都能称为禅。《坛经》提出“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是对印度佛教中“四禅八定”中“禅”和“定”的简略定义,有其特色,但其主要思想的来源还是离不开印度佛教文献。,

三、《坛经》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坛经》思想虽然产生于古代,它的一些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要追溯到古印度,但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重要作用。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四点上:

第一、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坛经》中大力强调“佛法在世间”的思想。这有着特别明显的积极意义。一些宗教甚至一些佛教派别一味要求信众摆脱尘世,离群索居,远离社会生活。这实际上既不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宗教教派自身的发展要求。《坛经》能够摈弃这些消极观念,努力发掘传统佛教中的积极思想观念,强调佛教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对于推动中国佛教的总体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坛经》抓住了佛教思想的原本重要宗旨,因为佛教的理论最初就是围绕人或人世间的问题而提出的。所谓“佛法”即指佛教的理论。佛法讨论的问题是以人生现象为核心。因而,离开入以及人所生存的世界(人类社会或“世间”),佛法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或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或不幸,不少人为了使自己摆脱痛苦,寻求佛教的帮助,认为遁入佛门后就能完全脱离世俗社会,就能忘却烦恼。实际上,进入佛教寺院也并不是就要摆脱社会,因为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广大民众脱离痛苦,而不是仅仅使自己或个别人脱离痛苦,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要“自利利他”。佛教的根本目的离开了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佛法在世间”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基础,为佛教僧团及其广大僧人接触社会、深入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论证或行为依据。这促使僧众与一般民众的接触增多,有利于佛教利乐有情、服务众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引导人们较全面地看待事物。

《坛经》中强调“中道”及“不二”的理论。这也有积极意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人们避免片面性,促使人们辩证发展地看待事物。“中道”及“不二”的理论反对人们仅看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种作用而忽视事物的其他方面或其他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地或发展地看待事物。当遇到较大的困难时,往往灰心丧气,认为前途一片黯淡,失去继续生活或工作的信心。或者当获得较大成就时,被成就冲昏头脑,认为从此将一帆风顺,无往而不胜,趾高气扬。第一种情况中的人看不到事物有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看不到有可能克服苦难的一面,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影响工作与生活。第二种情况中的人也看不到事物有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看不到某些可能出现的因素会使事情发生转变,由顺利转为危难,由于没有预先准备而使自己陷入困境。而“中道”及“不二”的理论实际是促使人们看到对立事物之间出现转化的可能性,看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使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分析形势,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这对于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

第三、引导人们了解认识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事物。

《坛经}强调佛教中“无分别”等观念,这表明作者意识到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意识到人的一般认识不可能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质。《坛经》追求对事物的顿悟,实际上是要达到一种去除世俗中一般概念或范畴的最高精神境界。《坛经》中说:“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若前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这些言词对人的一般观念的作用作了很大程度的否定,认为念上会起邪见,产生妄想。

但如果说《坛经》绝对否定人的一般言语观念等的正面作用,也不是事实。因为从《坛经》的论述中同样可以看到,作者也认识到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需要依赖于言语,如经中说:“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这里的“示导’’和“强言说”都是言语,属于俗谛,它们本身虽不反映真理,但却能被用来达到真理。见到真理也就是引文中说的“舍邪见”和“见性”。当然,十分明显的是,《坛经》在总体上还是强调人的一般认识的局限性。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也有一定警示作用,促使人们努力消除各种片面的认识,不断纠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永远追求真理。

第四、宣示人们只要努力最终都能达到最高境界,鼓励人们积极向善。

《坛经》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宣传“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这实际等于向人们表明,人人都可以达到至善之境。

但人人都有佛性并不等于说人的佛性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人的佛性展示出来是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坛经》忏悔品中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挣,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这里谈到的“少欲知足,能离财色”、“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对于佛性的展示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佛教的修行有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能起到劝人积极向善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消除贪婪等不良习性。这对于减少或缓解社会矛盾,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这些作用之外,《坛经》思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作用,这里所提及的仅是笔者力图重点或侧重论述之处。

篇2: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包括: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因为:

A.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它们共同的政治立场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它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D.它们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

E.它们共同的政治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E.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质的运动战。

B.人民军队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人民军队战胜敌人的最好方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D.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E.党指挥枪的原则。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政策和策略的思想。D.党的建设的学说。

E.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 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全国革命形势。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正确政策。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针是: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D.扩大基层民主 E.改革政治体制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全面、科学的概括,其内容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实行公有制。E.实行市场经济。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基本特征是: A.科学性,即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人的价值 B.时代性、即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 C.民族性,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D.开放性,即吸收世界各国和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E.群众性,即文化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在全国各个地方和行业,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D.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不断上升 E.国家垄断经济效益好的行业 答案:A,B 您的答案:A,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表现在:

A.“一国两制”构想坚持一个国家的原则立场

B.“一国两制”构想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C.“一国两制”构想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D.“一国两制”构想符合当代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E.“一国两制”构想从中国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尽可能照顾各方利益,易于为各方所接受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下列原则上:

A.一切权利属于人民。B.中国共产党领导。C.民主集中制。D.多党合作。E.政治协商。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3.第13题

毛泽东思想创立的社会条件是:

A.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B.近代工业的出现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E.同党内错误倾向特别是教条主义倾向做斗争并取得胜利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4.第14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主要由下列要素构成: A.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E.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5.第15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

A.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

D.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E.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6.第16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是:

A.“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港、澳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但主体是社会主义。C.“一国两制”构想的立足点和前提是采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来实现祖国的统一。

D.“一国两制”是国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合法性,而非权宜之计。

E.“一国两制”的构想,并不承诺放弃武力。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7.第17题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因为

A.这是由党产生的特点和历史使命决定的 B.这是党执政本质的内在要求

C.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D.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E.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8.第18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

A.奋斗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奋斗目标的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C.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D.实现奋斗目标的途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E.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9.第19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

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D.独立自主

E.纠正“左”和“右”的错误。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0.第20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体形式,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C.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劳动者还不可能不计报酬的为社会劳动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1.第21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是: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不是互相竞争的在朝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机构。

D.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都参加政权机构和人民政协机构。

E.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是亲密友党。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2.第22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D.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E.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A,D,E 您的答案:A,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3.第23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D.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E.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4.第24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

A.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

D.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E.革命的动力是农民、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答案:A,B,C,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5.第25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它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B.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从根本上决定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C.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最基本的政治方面的条件。

D.革命胜利后,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将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最基本的经济方面的条件。

E.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6.第26题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A.民主的文化 B.大众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进步的文化 答案:B,C,D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7.第27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 A.以和平方式进行改造。B.以渐进方式推进改造。

C.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E.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8.第28题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的确定。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确定。D.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E.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9.第29题

党在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总路线是:

A.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E.恢复国民经济。答案:A,B 您的答案:A,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0.第30题

国民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表现在:

A.坚持效率优先,要对那些效率高,贡献大的人给予相应的报酬

B.效率优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要对不合理的过高的收入进行调节

C.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应更多强调效率 D.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应更多提倡公平

E.为防止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节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1.第31题

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A.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C.它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D.它确认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的民主共和观念

E.它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2.第32题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进行革命和建设。D.武装斗争。E.统一战线。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3.第33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其原因和主要表现是:

A.我国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后,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提高和根本性的改变

C.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又直接决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D.生产力不发达和生产关系不完善,还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上层建筑方面还不成熟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发育过程中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4.第34题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A.人民民主专政在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民主专政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C.人民民主专政清楚地表达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D.人民民主专政清楚地表述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

E.人民民主专政把民族资产阶级划入了人民的范围。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5.第35题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C.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E.消灭资本主义。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6.第36题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港澳台投资经济 D.外资经济 E.股份制经济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7.第37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是: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正确地对待资产阶级。

C.对统一战线内部的不同力量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D.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E.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8.第38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A.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B.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相结合。

C.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机关是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同时又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D.民族区域自治是各少数民族以民族为单位进行的“自治”。

E.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比一般地方权力机关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是“高度自治”。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9.第39题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体现在:

A.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B.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C.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D.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E.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0.第40题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E.能源、矿产类行业 答案:A,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1.第41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观念,主要表现是:

A.在所有制关系上,把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成分。

B.在分配领域中,虽然提倡实行按劳分配,但实际做法却导致了平均主义

C.在经济体制上,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D.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E.把反修防修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2.第42题

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E.坚持党的领导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3.第43题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但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

B.农民有革命要求,但人数较多,所以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

C.小资产阶级的的处境与农民接近,且数量可观,所以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阶级,是重要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须联合。

E.必须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争取那些哪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以打击主要敌人。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4.第44题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D.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E.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答案:B,C 您的答案: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5.第45题

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针是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B.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D.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E.坚持共同富裕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6.第46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是: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和发展仍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C.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D.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

E.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7.第47题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E.股份制经济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8.第48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这是因为: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C.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E.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9.第49题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D.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E.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0.第50题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A.二者性质相同

B.二者作用、职能相同 C.二者历史使命相同

D.二者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相同 E.二者表现形式相同 答案:A,B,C 您的答案: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篇3: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坚持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理

马克思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构想,可以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实现社会主义。

1.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理

1881年2月,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马克思说,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1]765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用到公社中来。”[1]265“它能够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2]770

在马克思看来,俄国这种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与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而导致的社会主义,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在有待于“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社会主义。后者是在经历了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的社会主义,只是跨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时期,而与资本主义相连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不能跨越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政治形式上可以跨越资本主义,但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却绝不能超越这个历史发展自然程序上的必然阶段。那么,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呢?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2.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发展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经济滞后,与西方的差距很大,面对百废待举,举步维艰的困境,如何尽快地在贫穷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强调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

早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多次提出,要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出发点。1977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要使用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技术。搞现代化,理所当然不是拿落后的技术做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做出发点。”[2]43第二年邓小平又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129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133

邓小平除了从一般意义上继承马列主义关于必须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外,另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邓小平从现时代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趋势上来论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时代性。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是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是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中应有之义,邓小平以勇敢的开拓意识和彻底的实践品格,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对利用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首先,创办经济特区,邓小平首倡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了解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窗口”。其次,实行“一国两制”。这不仅是祖国统一的具体途径,也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的有效方式。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继承和发展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

十月革命后,由于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使列宁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这种政策,引起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在1921年3月初,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开始复苏。

新经济政策,其真正意义是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了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关系活跃。列宁指出,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为凡是有自由贸易成分以至任何资本主义成分的地方,都已经有了——这种或那种形式,这种或那种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4]504列宁认为,实行国家监督就能把在一定限度内不可避免并为国家所必需的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2.学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率先在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同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相比,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业国。列宁认为,由于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一条特殊的道路,必须从解决农村问题起步。邓小平也认为,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改革也必须从农村开始。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

我们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邓小平指出:“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5]117“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5]6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指出改革要从农村开始,率先解决农村问题,这就抓住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关键。

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主要是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支持广大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开始变成一个完备的经济核算单位。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的现实,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村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对农村改革的设计之一,便是搞多种经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中全会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贸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农民听到三中全会的声音,开始大力发展家庭副业,搞好自留地,从事市场贸易,使中国农村出现了生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了。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1987年1月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应当对私营企业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十六字方针。随着农村的私营经济迅速兴起,农村集贸市场也开始大跨度发展,1976年全国农村集市有29227个,到1982年已达41184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依据邓小平因地制宜的思想,农业结构作了调整。农村多种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继承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选择农村作为中国改革的起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极其英明的。这一选择,保证了中国的稳定,从而也创造出将来在稳定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三、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1.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我们将进入一个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对此,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6]678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即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7]1433毛泽东特别讲到利用私人资本主义,“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7]1431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强调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挤走资本。毛泽东还说,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在毛泽东看来,允许一部分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仍有积极的和进步的作用,它可以满足人民的部分生活需要,同时,由于少数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还可以对社会工商业起一个促进和竞争的作用,以利于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邓小平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对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 第一,两者都是在科学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一切从国情出发,特别是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条件下,重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第二,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以既利用又限制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对民族资本主义是既利用又限制。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继承了毛泽东既利用又限制资本主义的基本方针,从而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走越宽。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它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对内经济搞活。二是对外经济开放,其实质就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主张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侵袭。邓小平指出,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既利用又限制资本主义基本方针的具体反映。

其次,邓小平对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在国家建设的实践中长期坚持。邓小平在实践中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而且又以新的内容充实、发展了这一思想。 第一,战略目的具有差异性。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在政治策略上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而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原理,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主要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毛泽东主要强调利用本国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民族资本,邓小平则立足于本国,放眼世界,更强调外国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世界上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3]233在谈到怎样利用外资的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不管哪一种,我们都要利用,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个条件不用太可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3]198所以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地利用外国资本主义。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发展生产力的时代高度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4: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从科学理论体系的视角领悟列宁晚期思想的价值

●袁秉达

列宁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初口授并亲自审定的八篇文稿是一套完整的创新理论成果,其中所承载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人们习惯称为列宁“晚期思想”,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列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创新勇气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列宁;晚期思想;价值

列宁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初口授并亲自审定形成的八篇文稿,是他“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人们习惯性称呼的列宁“晚期思想”,就是特指这八篇文稿中所承载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思想精华,也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一、列宁最后的文章和书信是一套完整的创新理论成果

人们对列宁最后八篇文稿的排序和归类,通常有两种方案:其一,尊重客观,顺从历史,严格按照列宁口授的时间顺序来排序;其二,按照文本类型来概括,称为五篇文章和三封信,或者统称八篇文稿。我们认为,从这些文稿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来看,列宁是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而不是部分看法发生改变,因而他的晚期思想既不是个别结论的改变,也不是星星点点和零零碎碎的“碎片化”成果,而是全面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列宁强调,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是“根本”性的改变,不是一般的表达与前人不同观点或者与过去的提法有所变化。因而列宁晚期思想是带有理论飞跃性质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最后八篇文稿中,首次全面初步地提出并回答了关于不发达国家要不要、能不能和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记载了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实践经验、理论总结和规律性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主张按照其理论内容的逻辑体例来排序,从中感悟列宁晚期思想蕴含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高度统一的方法论特征。

列宁最后八篇文稿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是:

(一)总论:《论我国革命》

针对有人责难十月革命“搞早了”、“搞糟了”,企图怀疑和否定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错误议论,列宁写了《论我国革命》,就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及其符合规律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该文是八篇文稿的“总论”,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起点,占据首要地位,起着统揽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建设的成就,已经足以证明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论经济建设:《论合作社》

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提出了用合作社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他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条件下,在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实行领导和国家掌握全部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有千百万农民群众参加的合作社,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他强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经济工作上面去了。

(三)论政治建设:《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和《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具有立法职能》

《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讲国家机关的改革问题,列宁指出:“我们的国家机关及其改善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远未解决同时又急待解决的问题。”[1]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合理化建议。他要求经过改革以后,加强中央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加强工农联盟,阻止中央委员会的分裂。《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也是关于国家机构改革的文章。列宁的主要观点是:1.在改善国家问题上,不应当追求数量和急于求成。我们应该遵守一条规则: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2.为了建立真正新机关,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机关,不应该舍不得时间,而应该花上许多年的时间。3.为了革新俄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4.官僚主义不仅在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党的机关里也有。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清除官僚主义。《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具有立法职能》的信,可以看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紧密结合。

(四)论文化建设:《日记摘录》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怎样提高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水平。要发展文化、提高文化水平,首先就要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使人民教师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加强工农联盟;必须使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必须发展城乡的文化联系,城市工人要帮助农村居民。

(五)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列宁批评了斯大林等人的 “大俄罗斯主义”,强调多民族国家要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民族繁荣。从精神实质来看,列宁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初步涉及了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

(六)论执政党建设:《给代表大会的信》

该信的内容主要涉及最高领导层的接班人选拔、党的领导机构的改革、党内的团结和统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政治领袖的素质等问题。

当然,各篇文稿中有时候论述经济建设会涉及文化工作与文化革命,论述政治建设也会带到经济问题,这种互相交叉的现象,恰恰说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是相互融通、辩证统一的整体。不言而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面性决定了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性。列宁 “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等理论与计划。从体系化角度理解八篇文稿的内容,能更深刻地感悟列宁晚期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与列宁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列宁“晚期思想”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

任何重大理论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在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新阶段,出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所没有的许多新特点,这就使他在时代特征、革命可能性、革命途径、建设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上得出了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不同的结论。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得成功的论断,并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根据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并且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俄国化进程,创立了列宁主义。

列宁“晚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只有把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系列改变放到特定的历史中去考察,才能深刻领会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根本改变”的实质和意义。

(一)原典社会主义认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之差异,促使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视角发生根本转换

马克思、恩格斯以毕生的精力关注和研究欧洲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成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的崭新社会。虽然马克思晚年在其东方社会理论中,曾经论及俄国、印度和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变革和革命前途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以英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历史地、逻辑地概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列宁缔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特点是 “文明的错序发展”,即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利用革命暴力手段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先夺取政权,驱逐地主和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创造社会主义必备的物质基础。显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传统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与列宁首次缔造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起点要求从现实社会主义角度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二)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发展已经到了“一切都在于实践”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社会主义现实使列宁第一次得以用实践来验证并科学地认识和阐述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他强调,根据书本知识来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由于社会主义已成为现实,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再拘泥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原则,而是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经验。他认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群众性的实践经验为列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素材,为列宁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束缚,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契机。

(三)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失败,促使列宁及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受到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试图直接过渡到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例如,1919年实行余粮征集制,1920年1月宣布撤销流通,货币逐步失去作用,市场没有了,全部农业人口享受国家的供给制。1920年10月至12月,国家一连颁布了四个法令,向全民免费发放食品、日用品,停止在通讯工具上的费用计算,免收房租和水电费。组建工人赤卫队接管银行,加速实现国有化进程,推行管理总局体制。实行义务劳动制,人人参加义务劳动。在严酷的战争时期,农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尚可忍受,但战争结束以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农民便开始不满了。当时,农村许多地方发生暴动,列宁请求农民再稍微忍耐一下,考虑用新的政策来代替。但是,还未等到1921年3月党的十大召开,就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暴乱,这意味着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已到了相当极端的地步。列宁认为,这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而且是苏维埃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于是,列宁一面组织力量平息事件,一面在党的十大上提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十大就此作出决议,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四)澄清思想,消除迷惘,初步回答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当年俄国在思想战线上流传一种极为错误的思潮,认为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搞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发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水平。革命胜利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形势,对苏联产生了更大的威胁。当时苏联国内无产阶级不占人口的多数,国际上没有得到直接的援助,这是一个新的重大的课题,必须廓清迷雾,摒弃谬误,给予理论上的科学回答和深刻阐发。正是根据思想理论战线的紧迫要求,列宁的《论我国革命》和《论合作社》等重要文章和书信,深刻回答了俄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初步回答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列宁晚期理论创新方法与革命风范的启示

对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过去我们历来强调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列宁晚期理论创新的革命风范启示我们,只有学到第四层次 “领袖的革命风范”,才能见真本领、真精神,科学理论往往附丽于伟人的革命风范而更具魅力并彰显真理的光辉。列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创新勇气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列宁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根本改变的方法论启示我们:处在伟大转折和历史变革时代,遇到本本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矛盾时要坚持四个基本点:

(一)当马列本本与当代社会主义现实发生差异或者某些结论有所碰撞时,我们必须尊重实践,勇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现实发生诸多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这类碰撞时,我们既不能以现代眼光苛求于前人,也不能按传统社会主义的定论随意剪裁今天的现实。而必须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尊重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遵循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本本,但是不要本本主义;如果本本与现实发生矛盾,我们宁可以现实突破本本,而不能以本本剪裁现实。

(二)当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以后,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点,应从革命转向建设、从一般转向特殊,深化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的认识

列宁根据新的实践最早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落后国家“开头容易,继续困难”,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头困难,继续容易”的规律。在“直接过渡”失败后,列宁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新模式。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特殊模式的最初尝试。虽因列宁过早去世,未及定型,但列宁的思路十分清晰:社会主义发展不能只有一条道路、一个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必须总结中国经验、坚持中国道路、探索和创造中国模式。

(三)经济落后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善于在破除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和曲解中,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列宁经过深刻反思和实践检验之后,把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误解、曲解和某些错误的做法根本改变了,对现实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等许多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战略举措,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正视错误、承认错误,勇于修正错误,并藉纠错契机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冲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大胆提出社会主义新认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和错误中学习。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在纠错中善于以否定式的思路,拓展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领域。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闭关锁国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等等。正是这些“不是”,排除了对社会主义的误解、曲解,然后才有社会主义本质论和道路论的重大突破。从列宁到邓小平,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纠错机制更新社会主义认识,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当代社会主义认识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四)在全球化时代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改变,是伴随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必然历史现象,惟有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

列宁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根本改变的创新思维,涉及面十分广泛,除了上述八篇文稿涉及的主要内容之外,列宁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经济落后国家只有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科学技术成果,并且大胆借鉴和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等论断和实现共产主义电气化战略等设想。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它在本质上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真理,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在实践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寻求认识上的突破和创新。处在伟大历史转折和深刻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立足当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社会主义看法改变和理论创新是一种常态,不变则是相对的。

列宁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具有不解之缘,他生前不仅指导和帮助我们建立中国共产党,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而且他的晚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列宁“晚期思想”是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和行动指南,在和平发展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列宁曾经指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必然会表现出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列宁在著名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一方面把俄国看成是介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中的类型,强调俄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强调说:“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4]列宁的“特色”社会主义论,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方向和各国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无疑是经济落后国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在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时,发现“还是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列宁晚期思想在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是我们党对列宁晚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列宁晚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1]列宁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4—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44.

[3]列宁全集:第4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93.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晏蔚青

A85

A

篇5: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有特色的批判话语之一。它是对20世纪文化焦虑的敏锐反映,对马克思学说批判精神的弘扬,对现代西方文化批判思潮的现实参考,对现代西方美学救世思想的改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批判体系。

[关键词]法兰克福;文化批判;实践哲学美学救世 纵观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最有特色的批判话语之一。作为一种批判话语,法兰克福学派始终定位于对20世纪遭遇文化危机的人类境遇的关注,有着自己独特的批判风格。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博采众长,对其他文化传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批判体系:他们弘扬了马克思学说的批判精神,他们同现代西方文化批判思潮进行着愉悦的对话,他们试图为西方美学救世思想在其总体革命道路的设计中确立一席之地。

一、对20世纪文化焦虑的敏锐反映

“二战”之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宣传、道德、家庭等不再表现为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对特殊阶级和阶层的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在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它不仅仅是某些被统治阶级的命运,而是越来越表现为现代人的普遍境遇。对于这一现象,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了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人的控制不断加强,人们丧失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批判和否定能力,成为只知道追求物质商品享受的“单向度的人”,整个社会则成为无对立面的社会。弗洛姆则认为马克思低估了异化的力量和异化的持久性,“历史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中只作了一个更正。马克思相信,工人阶级是最异化的阶级,因此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必然要从工人阶级的解放开始。马克思的确没有预见到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熟练的手工芬动者的程度”。弗洛姆认为,人在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人际关系中的`异化,又使得人们在消费领域去寻求精神的慰籍,把感官消费当作人生的目的,从而导致消费的异化。人的这种总体异化状态使弗洛姆感叹:“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针对现代人的这种文化困境,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建构了各种文化批判理论。其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马尔库塞等人的“单向度理论”和“大拒绝”战略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以巴黎“五月风暴”为代表的、席卷全球的青年学生和工人的反抗运动中得到了共鸣,被众多反抗生存文化困境的现代人所接受。

二、对马克思学说批判精神的弘扬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真正体现了哲学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本质,他的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理念,而是以对人之生存的本质性的、批判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为根基的:推翻和扬弃“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种文化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学说的巨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马克思学说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前现代的人类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和自然主义文化精神,而且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社会机制和理性精神的深刻批判,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盲目的运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分析、关于劳动的异化的批判等。

法兰克福学派极力弘扬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本性,强调人的实践对于人的存在和人的世界的基础地位,深刻批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他们指出,虽然异化理论是马克思针对19世纪人类的存在状况提出的,但它在20世纪并没有过时。如列斐伏尔认为,“异化理论和‘全面的人’的理论仍然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指针”。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20世纪异化对人的束缚与统治已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转向各种普遍的、异己的文化力量对人的自由的束缚,因此,他们的批判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以异化理论为依据的文化批判理论。这种批判理论主题直接涉及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深层问题,因此更具深度和彻底性。

三、对现代西方文化批判思潮的现实参考

20世纪针对现代人的文化危机而展开的文化批判不是某种理论偶然的独白,而是众多关切人的生存的理论流派的共同呼声,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潮都对现代人的深陷文化危机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的剖析和批判。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少数敏感思想家的呐喊,到20世纪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生命哲学家齐美尔、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精神分析学家费洛伊德、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斯宾格勒、雅斯贝尔斯等文化批判的群情激昂,再到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声势浩大的存在主义运动,文化批判构成了20世纪人类精神和人类思想演进的最亮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思想家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根本立场,另一方面对其他一些批判性的理论思潮采取一种接受、消化,为我所用的姿态。例如,马尔库塞之所以是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于它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批判性改造。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核心是“里比多”(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里比多,因而,人的行为和心理基本上是由某种神秘的先天主观的心理因素—本能的欲望冲动决定的。他认为:人类文明是与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没有关系的,它不过是欲望遭受压抑的产物。当人的欲望遭受压抑,无法满足而升华时,它就转向其他出路。所以,社会文明是压抑人性的产物,压抑是文明不可逆转的代价。马尔库塞认为,文明有作为由压抑本能而发展起来的事实问题,但是,在生物学和历史中,都没有要求永远如此的法则,只有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有可能满足人的需要而无须压抑它时,压抑才变成了不合理的时代错误。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所说为建立和维持文明所必需加诸于本能的压抑叫做“基本的压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搬掉了经济匾乏设置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后,这种压抑就成为多余的了。他把这种压抑叫做“多余的压抑”,正是由于“多余的压抑”的存在,才使得社会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对个人进行全面的控制,使个人不再成为是自主的,个人的能力发挥不再是正常自由的。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工业是“多余压抑”的产物。通过把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结合,马尔库塞从爱欲与文明的角度批判了现代人的压抑性心理机制。

四、对现代西方美学救世思想的改造

法兰克福学派体现着批判性对话和交流的开放特征,在设计革命道路时非常偏重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如马尔库塞的“感性解放”革命道路的设计深受西方美学—又称“感性学”的影响。“美学”在西方哲学中兼有“感性学”之称,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传统,似乎都是把与感性相关的事物作为美的根本属性。他们为了解决感性与理性、道德与本能的对抗,致力于以审美为中介弥合二者的分裂。因此,西方哲学、美学的传统主题之一就是把审美本体化,并把感性作为人类的希望。席勒把感性作为人性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文明史就是人的本能感性受到压抑和异化的历史。他指出文明的弊病是人的两种基本冲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间的冲突,完整的人性应是这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但事实上这两者彼此分裂,无法统一,唯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才能使他们达到统一,在游戏冲动中,完满的人性得到了自由实现。而这种基于游戏冲动的活动就是艺术和审美,人唯有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达到这种自由,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马尔库塞接受了席勒把艺术和审美视为人获得解放的道路的思想,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引人们走一条艺术革命、艺术解放的道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已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新左派”必须充分挖掘艺术的解放潜能,把革命推向物质需要彼岸的整个领域,把艺术革命作为人类总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艺术审美救世主义作为其理论解决方略,应该说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的乌托邦色彩,但是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他们的理论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坚决捍卫,看到他们对西方人自由、解放之路的一片苦心和孜孜追求。

篇6: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同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来说,更是要通过理论研究,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与自信,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

黄守宏在《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发展上既有顺利推进、不断取得成就的时期,也有遇到挫折、走弯路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正确与否。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认识我国新的发展历史方位,是保证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举措和各项工作切合国际实情、发展阶段的关键,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了的科学真理,也是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本指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变化趋势、外部条件等,精准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王晓辉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把握了这个核心要义,就把握了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总书记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对我们党的新时代行动指南与行动纲领相互关系的精辟概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行动指南,又要有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行动纲领。这两者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携手共进,又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的历史时期,属于党的行动纲领层面的总路线和基本路线,都是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行动指南相伴而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政策及三大纲领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伴而生。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就可以看到,它们共同而各有侧重的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条主线。前者更多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者更多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贯彻落实上,系统回答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这样,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施芝鸿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文中指出,“五个基本”中,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管长远的。相对而言,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些内容已经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这次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正因为这样,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五个基本”简化整合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三个基本”。上述简化的整合,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坚持同与时俱进发展的有机统一,也体现了既往与开来、承前与启后的有机统一。为了加深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下这段论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这段话表明,早在十年前我党就已经意识到,原先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大纲领,已经涵盖不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和总布局的宽广内涵了。党的十九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简化整合原先的“五个基本”,不但符合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也符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要求。这同时也表明,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我们要突破前人,后入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习近平同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强调继承性、二是强调创新性、三是强调时代性”的论述,是对这一规律的精辟概括和科学启示。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这些更多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规律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前列,确保始终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始终波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彼岸,确保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便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研究规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有怎样的一个前景和道路?为此,我们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这两个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既要看到二者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又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虽然社会主义阶段距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而且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不完善的,但我们必须满腔热忱、脚踏实地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迈向共产主义,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大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加法变乘法练习下一篇:2018年XX小学“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