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马克思对“直观”的表达路径之比较

2022-09-11

1 引言

“直观”作为认识论概念, 本身含义指不经过中介 (如概念、判断、推理等) 而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形式, 并且, “直观”也指不经过实践而直接认识客观事物, 也就是指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 费尔巴哈把“直观”当成认识世界的唯一形式, 康德使用“知性直观”的概念, 指知性可以像感觉一样知觉事物而直接得到真理, 黑格尔认为“直观”是对于“对象的合理性内容的整体性把握”, 即他赋予“直观”以整体性。

2 费尔巴哈“直观”视角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 主要从“感性直观”的含义来理解费尔巴哈的“直观”, 并且, 列宁将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和唯心主义的方面肯定为“精彩”。但是, 列宁也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的狭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形态》) 中, 进一步扩展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抛弃实践, 只是从客体的角度去片面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并且, 马克思还借用黑格尔赋予“直观”的整体性来批判费尔巴哈。但是, 马克思也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中指出黑格尔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失败。

列宁和马克思都欣赏费尔巴哈用“直观”去批判黑格尔的抽象, 也同样指出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是孤立于社会实践和历史之外的。但是, 马克思在《提纲》中称“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1) , 即对生活在以追求私利为常态的市民社会中的利己的“私人”的直观, 马克思批判对市民社会的一成不变的直观性理解, 认为应该对其进行改变。而列宁称为“非常重要”的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是“人对自己的爱, 即对人的本质的爱, 这种爱就是满足和发展一切欲望和才干的动因” (2) , 列宁在“利己主义”及其意义中摘要“利己主义是和自然界、和人的理性相一致的哲学原则” (3) 。通过这样对利己主义的不同的理解, 可以从细微处发现列宁和马克思二人对“直观”的表达路径的区别:列宁没有像马克思那样, 将“直观”与私人或利己以及市民社会联系在一起批判, 在列宁《哲学笔记》的这个阶段上, 是没有对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发表意见的, 更多的是摘录费尔巴哈的“直观”, 而不是发表意见, 谈不上批判及其程度。

3 黑格尔“直观”视角

列宁和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直观”所具有的整体性含义的承认以及受其影响是有相同点的, 那么在相关的表达路径上, 就存在一个超越黑格尔“直观”含义的表现。列宁在很早的时候, 通过黑格尔的启发而阐释了认识的辩证过程, 并且这个过程与马克思的相似, 马克思更细致地划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马克思在《形态》中也注意到需要超越黑格尔的“直观”含义, 所以才将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加上引号, 因为他知道, 即便是具有黑格尔的整体性的“高级的哲学直观”, 也不能仅靠于此来达到对事物真正本质的把握。

列宁对黑格尔的“直观”的理解, 是有康德的“直观”含义作为中介的, 或者说, 列宁是用黑格尔的“直观”的丰富含义来批判康德的“直观”的不完全认识的。马克思提及黑格尔的“直观”含义, 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局限性, 事实上, 马克思并没有明确表示他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是受到黑格尔的相关影响, 但通过考察“直观”在黑格尔那里的含义以及马克思的写作时间、原因等, 才了解马克思对于“直观”的含义转换。

4“直观”的含义发展视角

通过对“直观”在哲学史上的含义发展进行分析, 大致有两种“直观”:感性的直观和理性的直观, 也许哲学家们对之的称谓有别, 但含义无异, 理性的直观高于感性的直观。“直观”发展到后来, 没有被刻意划分成两个方面及其特有的意义或功能, 而是囊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不再纠结于称谓和分类。在费尔巴哈那里, “直观”可以被当作感性直观, 他不需要再划分出理性直观或其他称谓来强调比感性直观所具有的更高一层的能力, 因为他的感性直观的含义本身就包含了其声称的“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虽然马克思和列宁一样关注费尔巴哈的“直观”, 一样体会到黑格尔的“直观”的完全和整体性, 但是, 列宁摘录的黑格尔著作中, 没有《精神现象学》, 而马克思曾对其进行摘录。列宁和马克思都从黑格尔的“直观”出发, 通过不同的表达路径, 都找到了实践。值得注意的是,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中, 提及了“德国的方式即用抽象思维” (4) 、“法国的方式即用政治的和思维直观的语言” (5) 以及“哲学是事物现状的抽象表现是费尔巴哈提出的” (6) , 对之进行扩展, 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当时已经有了对“直观”以及费尔巴哈的“直观”的了解与认识, 而列宁的摘要, 表明他也看到了这一点。而且, 列宁在《哲学笔记》后面的摘录中提及“没有什么有趣的”, 表明他对“直观”的关注, 也就是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关注, 同时也体现出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主张, 那么, 相较之下, 马克思的“直观”的落脚点则是新唯物主义的建立, 这是相关表达路径在落脚点方面的差别。

摘要: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很多处涉及“直观”的引用, 与之相关的人物主要有费尔巴哈、康德及黑格尔。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列宁引用“直观”的含义与立场, 结合相关德国古典哲学家, 将之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直观”的含义转换进行比较, 进而考察列宁与马克思二人对“直观”所采取的不同的表达路径。

关键词:直观,含义转换,表达路径,列宁

参考文献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上一篇: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下一篇:浅谈某核电站核岛消防系统CO2加压装置性能模拟试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