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污水定律人生哲理

2024-04-24

酒与污水定律人生哲理(通用3篇)

篇1:酒与污水定律人生哲理

酒与污水定律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组织里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两面三刀的小人。小人的能量极大,并不亚于领导者。一个很好的组织,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状,或在下面煽风点火,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溜溜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破坏者。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管理者也怕惹事。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不先责怪闹事的,还先责怪受害者: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负育人的义务。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

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篇2:酒与污水定律中的领导艺术

引申到现实生活, 任何一个组织中, 难免会有“污水”, 而“污水”又总会给组织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相冲突时的处理技巧。

识别“害群之马”

在任何组织里, 都有这样的人, 似乎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把事情搞好, 而是为了把事情搞砸。他们的传染性之大, 破坏力之强, 常常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群之马”。

在中国历史典籍里, 不乏有对组织内“害群之马”特征的描述。在一典籍里如此写道:“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一曰, 结党相连, 毁谮贤良;二曰, 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三曰, 虚夸妖术, 诡言神道;四曰, 专察是非, 私以动众;五曰, 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 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此话翻译为白话文, 并结合现代的实际, 我们发现:有五种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他们是各级组织混乱的祸患之源。这五种人是:第一, 结党营私, 乱立山头, 以派辨人, 诋毁贤良的人;第二, 起居奢华, 荒淫无度, 标新立异, 哗众取宠的人;第三, 言过其实, 蛊惑人心, 以讹传讹, 混淆视听的人;第四, 搬弄是非, 贬人抬己, 以权谋私, 兴师动众的人;第五, 利欲熏心, 贪图小利, 暗中勾结, 以敌为友的人。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和恶人, 对一般人而言, 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而对领导者而言, 躲是躲不掉, 要有办法应对和利用。

驾驭“劣马”之术

对付组织内的害群之马, 许多领导者想做好, 但苦于精力不足, 经验不够。其实, 对付组织内部的恶人, 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学中有许多办法。

方法一, 循序渐进, 给这些害群之马以必要的教育和处罚。

奖惩是组织激励成员、维护秩序的必要手段。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莫有例外。荀子在《正论》篇中曾说:“赏不当功, 罚不当罪, 不祥莫大焉。”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 就是对那些有可能危及组织的不端之人和不端之事, 有着起码的敏感, 在他们没有拖垮组织之前, 就果断地采取行动, 将麻烦扼杀在摇篮之中。

管理学中有所谓“渐进式罚则”, 这是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的系统方式。基本步骤是:非正式的口头警告, 正式的面对面批评教育, 正式的书面警告, 留用察看处罚, 停职反省处罚, 开除或解雇处罚。沿着这六条思路做, 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让被教育、处罚的人无话可说, 可以达到扰动较小的效果。

方法二, 敲响警钟, 警惕害群之马的出现。

现在许多单位都要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有时还要播放电视片。当看到那些丢人现眼的人的“表演”, 可以受到教育, 可以得到反思, 可以引起震撼。那些当年风流倜傥的人, 坐在主席台上侃侃而谈的人, 如今身着囚服, 一把鼻涕, 一把眼泪, 说自己如何被组织上看中和提携, 从边缘走到了中心, 如何放弃思想改造, 从中心又滑到了边缘。可以通过这些反面教材的教育, 提前给试图成为一匹“劣马”的人敲响警钟。

方法三, 釜底抽薪, 把这些害群之马剔除出去。这是最简单, 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主席曾经说过, 扫帚不到, 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这里讲个小故事。话说远古时代, 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 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良策。出发前, 黄帝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人做向导和随从。可是, 当他们行至襄城郊外时, 还是迷了路, 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此一行人正万分着急的时候, 看见空旷的野地里有个牧马的男孩, 黄帝就赶快过去问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吗?”男孩说:“当然知道。”黄帝心中大喜, 连忙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男孩看了看黄帝说:“知道。我什么都知道。”黄帝见他果然聪明伶俐, 于是逗他说:“你的口气真大, 既然什么都知道, 那我问问你, 如何治理天下, 你知道吗?”男孩爽快地回答说:“那有什么难的。”说完男孩却跳上马背要走开。黄帝拉住男孩再问, 于是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 与牧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只不过是要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男孩说完, 骑马离去。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 口称“天师”而退去。这就是“害群之马”成语的来历。

学会“以智攻毒”

高明的领导者要懂得亦正亦邪的道理, 掌握“以智攻毒”的本领。不正扶不了正, 不邪祛不了邪。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是打引号的, 暗指以智攻毒,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现在一些领导正有余而智不足, 道有余而术不足。在任期内难免会有害群之马要制造问题, 要是不及时拿出对策, 久而久之, 别人也就不怕了。

引蛇出洞, 让那些惹是生非的人成为被打的靶子。害群之马大多都是好事之徒, 要通过一些团队活动让其表演得更加充分一点。百密必有一疏, 害群之马往往也是吹毛求疵的人, 是有意与大多数人的观点或做法背道而驰的人, 他们并不愿意在团队中做一名“亲善使者”, 而如同一个“仙人球”般让人无法亲近。而团队合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这同时也是害群之马最好的“曝光”时机, 通过几次团队活动, 周围的人就会发现他的种种缺点, 很快就能形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局面。

反向思维, 让那些惹是生非的人给我们当向导。一般而言, 组织内惹是生非的人虽然不受欢迎, 但是仔细想一想, 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些人粗略看起来不好打交道, 但他们有的东西恰好是常人所没有的。比如, 他们往往是非常敏感的人, 对组织的不足和领导的不足有时真的看得很准。又如, 他们的抱怨之处恰恰是组织内需要变革的地方, 如果人们真的听进去他们的意见, 的确可以提高组织内决策的质量。再如, 那些唱对台戏的人, 要么是有点本事, 要么是敢于表达, 有时善待这些人至少让外人看来你是非常大度的。最后, 即便是对待那些有怪癖行为的人, 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其基本套路是既要不屈从他们的需求, 也要宽容和理解他们。

总而言之, 管理驾驭好组织内的害群之马, 显示了领导者的能力, 提高了领导者的影响力, 降低了组织运行的成本, 是一件可为和必为之事。对于领导者而言, 要把60%的眼光放在10%的人才身上, 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普通员工, 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地盯住20%的“害群之马”, 才是对“酒与污水定律”的最好诠释。

篇3:酒与污水定律等

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能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酒店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手表定理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很准确的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了。由此可见,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不拉马的士兵

关键词: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关键词:标准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这里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轮流分粥,分者后取

关键词:体制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其实,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弥陀佛与韦陀

关键词:用人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不关门的袋鼠笼子

关键词:本末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酒与污水定律人生哲理】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通用定律经典人生哲理05-19

左右人生的几条定律04-07

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第1课时05-04

三定律04-09

螃蟹定律05-07

分离定律05-01

定律小学举行04-07

二八定律04-23

管理八定律04-30

五心定律范文05-17

上一篇:电子商务课程设计总结下一篇:农民工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