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定律

2024-05-01

分离定律(精选五篇)

分离定律 篇1

一、领悟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

假说———演绎法属假言推理,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孟德尔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插图,发现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后,F1都是高茎,F1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

2. 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F1都是高茎?F1中存在矮茎的遗传因子吗?为什么F2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3. 尝试回答问题。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用显性原理解释F1的性状表现,用分离原理解释F2的相对性状分离。

4. 作出假设。

F1的基因构成是Dd,原因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 证明假设,演绎推理。

如果要直接验证,只能用显微镜观察遗传因子真实存在的状况和传递过程,一般不太可能。我们通常设计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设,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理。大前提:被测个体存在成对遗传因子(Dd),遗位过程中必然产生2种配子 (D, d) ,并且进入不同的配子,测交后代会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小前提:F1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ㄢ

6. 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假设;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相符,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能真实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可以推知F1是基因型及传递行为。

三、适时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下列问题:

1. 向学生提供3种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方案F1Dd×DD;F1Dd×Dd;F1Dd×dd。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佳方案,以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真实性。

2.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棒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棒上却无甜玉米籽粒。

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

假设:甜是显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非甜是隐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1)在甜玉米棒上: (1) P:♀RR(甜玉米)×♂RR(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 (2) P:♀RR(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 (2)在非甜玉米棒上: (1) P:♀rr(非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非甜玉米(胚乳rrr); (2) P:♀rr(非甜玉米)×♂RR(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结论:预期与实验结果(现象)不相符合,说明假设是错误的。接下来让学生再作出假设,进行一次练习。

四、教学总结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解决办法](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

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杂交方法

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人的高矮遗传 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法

讲述、谈话、练习。

五、教具准备

杂交图、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图、画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的图、减数分裂示意图、紫茉莉的遗传图解、板书可由银幕显示、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判别相对性状或学生自己举例说明。2.课本上几种显性和隐性状让学生相互识别。3.测交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做出结果。4.分离规律讲述后,阅读理解。

5.学生做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到子二代的遗传图解。6.学生做分离规律的遗传习题。

7.学生做课本上人类显性和隐性的遗传图解。8.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出有关遗传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了解它的研究特点和方法;理解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理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 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 述:

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实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35年后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真理的光辉。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杂交实验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实验法?银幕显示并讲解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实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基因分离规律 讲述:

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 m~2.0 m 矮茎0.3 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子叶黄色与绿色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回答: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子叶颜色;不同表现类型──黄色与绿色)检测提问:(问题出示在银幕上)选出下列不是相对性状的一项:

A.果蝇的红眼和白眼 B.人类的近视和色盲 C.棉花的长绒与短绒 D.豌豆花的腋生与顶生

答案:(B)。因为近视指视觉的远近,色盲指视觉的颜色,不是同一性状。讲 述: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首先是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又一原因。

讲 述: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银幕出示图象演示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配合讲述,着重讲清以下三个基本概念: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简称显性);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简称隐性)。

杂交子一代全是高茎,自花传粉也叫自交,即同种类型相交,子二代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数量比是把787:277接近3:1。孟德尔读书时就喜欢数学,因此他在研究中应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成功的第三个原因。

孟德尔研究的方法:杂交实验法(生物学方法)。

研究特点:①实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③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统计。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认识显性隐性。对照课本,学生相互识别有无耳垂、卷舌与不卷舌、双眼皮与单眼皮,从而了解人类遗传的显、隐性状。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提 问: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学生答:(略)讲 述:(1)基因控制性状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纯种高茎豌豆用DD表示,矮茎豌豆用dd表示。

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因为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高茎豌豆生殖细胞中基因为D,矮茎豌豆生殖细胞中基因为d。

提 问:受精卵为Dd,以后种子的胚及种子播种下去长出的体细胞的基因构成是什么? 受精卵为Dd,即是杂种一代的起点,以后按有丝分裂发育成的胚、豌豆种子、播种后长出的根、茎、叶体细胞的基因构成均是Dd。

讲 述:(2)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例如:D和d就是等位基因。

此概念有两个要点: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如图,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银幕出示有染色体遗传的图象,结合讲解,着重强调这是孟德尔解释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D、d独立存在,它要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3)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

高茎:矮茎=3:1。3.基因型和表现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例如,高茎和矮茎。基因型──指与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组成。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存在于细胞核(核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表示。

表现型指性状,现阶段我们学习的性状大多可外化于生物体,甚至肉眼可见。表现型大多用中文字母表示。(血型也是性状,但不可见。)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根据,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达形式,是遗传作用的外化。(三)总结、扩展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是杂交实验法,用高豌豆和矮豌豆杂交,杂种一代全是高茎豌豆,经自花传粉后,杂种二代发生性状分离。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孟德尔又做了豌豆子叶黄色和绿色等其余六对杂交实验,F2表现型的比例均是3:1,请同学们按板书要求试着做遗传图解。

(四)布置作业

l.杂合高茎豌豆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高茎植株约占后代总数的()?答案:B。

A.1/4 B.1/2 C.3/4 D.100% 2.什么叫等位基因? 3.做遗传图解:

豌豆子叶黄色纯种(YY)与绿色子叶豌豆(yy)杂交,F1表现型全是黄色,让其自交后,F2发生性状分离,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豌豆之比为3:1。请做遗传图解到F2。

(五)板书设计

正确认识基因分离定律 篇3

“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是指同种性别的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比,即“两种雄配子之比为1∶1”或“两种雌配子之比为1∶1”,而不是雄配子和雌配子之比。在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远比雌配子的多。

例1 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关系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3

C.雌配子∶雄配子a=1∶1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所以含有D和d基因的雄配子,要比含有D和d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同样,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含有A和a基因的雄配子,要比含有A和a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

答案 D

点拨 同学们经常误认为雄配子与雌配子之比为1:1而误选A。

2.正确认识“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

自交:同一植物体有性交配(包括自花传粉和同株的异花传粉)。

杂交:不同个体的有性交配。

测交:F1或其他生物体与隐形个体交配,可用于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或遗传方式。

正交和反交:若甲为母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则以甲为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称为反交。可用正交和反交确定某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例2 采用下列哪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解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自交、测交的方法,其中自交是最简便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说,则只能用测交方法。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进行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有另一个新的相对性状产生,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不断地自交可以明显提高生物品种的纯合度。测交的重要意义是可以鉴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 B

点拨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便。

自交不同于自由交配,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而自交在狭义上是指植物的自花授粉或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一般来说,有性别决定的生物不能自交。可见自由交配与自交的界线分明,切不可混淆。我们通过以下数学模型构建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将Dd个体自交,在F1中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交得到F2,在F2中再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交,那么Fn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占所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X=(2n—1)/(2n+1)。

将Dd个体自交,在F1中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由交配(自交和杂交)得到F2,在F2中再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由交配,那么Fn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占所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是X=n/(n+2)。

4.正确判定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分离出来的性状为隐性,亲本性状为显性。

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中的优势性状为显性。

例3 某种品系的鼠毛色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杂交&亲本&后代&杂交A&灰色×灰色&灰色&杂交B&黄色×黄色&2/3黄色,1/3灰色&杂交C&灰色×黄色&1/2黄色,1/2灰色&]

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为纯合子

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C.杂交B后代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 由表中杂交B可以判断鼠色灰色为隐性性状,黄色为显性性状,所以杂交A中的亲本一定是纯合子,所以A和B项正确;杂交B亲本为黄色,后代出现灰色,这说明亲本黄色为杂合体,后代应出现黄色∶灰色=3∶1的结果,但表中后代黄色却是2/3,这说明后代中黄色少了一份,那只能是黄色纯合的不能存活,所以杂交B后代黄色鼠中只有杂合子,没有纯合子,所以C错误。

答案 C

1.在解释分离现象的原因时,下列哪项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基因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2.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的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

A.TT B.Tt C.tt D.TT或Tt

3.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现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若干。若用它们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条件不是必需的是( )

A.亲本果蝇必须是未交配过的纯种

B.亲本中的长翅、残翅果蝇的性别不同

C.在子代果蝇羽化前必须除去亲本

D.长翅果蝇作母本,残翅果蝇作父本

4.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隐性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 )

A.显、隐性个体的比例是1∶1

B.显、隐性个体的比例是3∶1

C.都是隐性个体

D.都是显性个体

5.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让F1自由交配,产生F2,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A.1∶1 B.2∶1 C.3∶1 D.8∶1

6.玉米幼苗绿色(G)对白色(g)为显性,用杂合子自交产生的种子进行如下实验:将400粒种子播种在暗处,同时将另外400粒种子播种在有光处。数天后,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经统计,在黑暗处的幼苗有391株为白色,而绿色植株为0;在有光处的幼苗有299株呈绿色,98株呈白色。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1)从理论上分析,所得种子的基因型及比值是 ;幼苗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而实际是______。

(2)杂合子自交产生的种子中,纯合子占 。

(3)叶绿素新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性状受 控制,同时又受 影响。

1~5 BADCD

分离定律 篇4

一、引导学生利用分离定律作为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板

纵观教材编排的序列可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与杂交实验(二)在教材中的设置,往往都是根据孟德尔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的四个步骤确定的,即:(1)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2)作出相应的解释;(3)对相关解释的验证;(4)得出结论。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对杂交实验(一)教学之后,学生已掌握了新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思路用于杂交实验(二)的教学,会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自然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已通过对豌豆高茎与矮茎这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得出了分离定律,请同学们尝试着写出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并突出F1Dd自交产生F2(遗传因子之比为DD:Dd:dd=1:2:1,性状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这样的教学意图是唤起学生对分离定律遗传模式的回忆,为指导学生判定这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作铺垫。

在该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豌豆是不是只有高茎与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学生通过回忆前一节的学习内容,便可得出豌豆有七对相对性状。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同时进行的,若同时研究其中的两对相对性状,那么结果会怎样呢?”为了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教师可事先拿出四种豌豆种子: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请学生分析出使种子呈现为特定黄色和绿色、圆形与皱形的结构是什么?学生通过对种子的观察与解剖,再联系初中所学的内容,即可得知前者是子叶的颜色所致,后者是种皮形状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接下来即可给出这样的任务:请分别判定豌豆子叶颜色与种皮性状的遗传是否均遵循分离定律?学生在掌握以高茎、矮茎为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律特征的前提下,很轻易地分析出上述的每对相对性状均遵循分离定律。根据已掌握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研究步骤,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对这两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分析、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要进行什么步骤呢?学生很快想到了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可要求学生写出其中的遗传图解,并判定出这样的解释的确能够自圆其说,但这种解释是否符合科学依据呢?还要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判定呢?学生联系所学的分离定律的研究思路,即可很快提出利用测交的方法以及与F1测交的对象yyrr,通过比较演绎推理的理论数据与孟德尔实验结果比较,即可判定出解释是符合科学的,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

通过利用学生对已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与未知知识形成过程的相似性进行分析,能将陌生的知识熟悉化,进而增强他们钻研新知识的信心。

二、训练学生掌握分离定律求解自由组合中系列计算的技巧

鉴于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具有独立性,在同时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而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计算较为简单,学生都能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

对于一对相对性状的计算,要求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其中规律性的内容:如何判定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如何根据子代或亲代表现型或基因型判定未知个体的基因型,F1Dd自交产生子代基因型比例以及表现型比例,还要掌握F2高茎豌豆中纯合子与杂合子所占比例求解的方法,甚至需要了解F2自交产生子代的方法。

鉴于高考以及小高考中常常会加大对多对相对性状遗传中子代表现型、基因型种类、子代中某种表现型和基因型所占比例的计算,因此在求解多对相对性状遗传过程中,可将每对性状分开计算,然后将结果综合起来便能很容易得出相应的结果。在求配子的过程中,也要分开来求解,如对于亲本YYRR而言,在求配子过程中可先研究YY的配子,学生根据分离定律的学习过程中可知,其产生的配子为Y,RR的配子为R,从而求出YYRR的配子为YR,用同样的方法即可求出yyrr所产生的配子为yr,自然判定出F1的基因型为YyRr。对F1所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求解,同样可单独研究一对等位基因所产生配子情形,如Yy、Rr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分别为Y:y=1:1,R:r=1:1,由于该遗传是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故F1所产生的配子中分别含一个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和一个控制种皮形状的基因,从而可得出F1所产生雌雄配子均为YR:Yr:yR:yr=1:1:1:1,即可得知F2的基因型的种类为9种,表现型为4种。在求解F2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时,也可以对每对相对性状分别求解,得出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数,最后将二者的相应数量相乘即可,对于F2中某种表现型或基因型所占比例的求解,同样可借助于类似的方式。

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分离定律教学中深入落实核心素养 篇5

[摘 要]以《分离定律》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

改变

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分数,而是注重培育

学生 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离定律;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8502

生物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现以《分离定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而且还要转变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先导,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学科业务精熟,而且要以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长久以来,教师都以读重点、上名校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学校成了“人才”加工厂。那么,当代教师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告诉我们,中学生不仅要知识丰富,而且要具备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精神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追求高分,转变为以德树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

认真研读生物课程标准,深刻领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好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内在联系。如《分离定律》的教学目标可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样设计:1.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

解释

分离现象――理性思维;2.举例相关的遗传学术语――生命观念;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与结果――理性思维;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社会责任;5.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体验科学思维,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科学探究。

三、改变教学方式

要让学生养成核心素养,除了要转化教学目标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较大的改变。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具体如下:

1.兴趣助推,推动核心素养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兴趣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推动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孟德尔就是因为对自然科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通过种植豌豆“种”出了遗传学。因此,在《分离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对孟德尔的生平及其发现遗传学规律的艰难历程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有不懈探索与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还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如“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这儿子是亲生的吗?”学生对这一类生活问题特别感兴趣,很想搞清是怎么回事,自然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产生了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锻炼理性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在教?W“单因子杂交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豌豆有利于实验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杂交?两性花和单性花在杂交操作中有什么区别?教师课前先准备好豌豆花,让学生观察思考豌豆花的结构特点及两性花与单性花的区别,同时课件展现小麦花、丝瓜花、南瓜花等,使学生明白选择材料及科学操作对实验成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此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如对杂交实验结果――F2出现性状分离应该如何解释?F1是自花受粉,F2出现了紫花和白花两种豌豆,F2的白花性状由谁决定?(经过分析讨论可以明确,F1含有两种遗传因子,即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F2为什么会出现3∶1的分离比呢?F1产生配子时及受精时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讨论,学生对纯合子、杂合子及杂交实验中的各代遗传因子的组成基本清楚,学生自然能够理解孟德尔对他的实验结果所做的分析和提出的假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体会模拟实验,落实科学探究

对于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经过了长达八年的实验研究,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可想而知。这个实验历时较长,学生不可能完全照做,因此本文通过模拟实验来让学生体验

孟德尔 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本实验,课本以信封模拟生殖器官,用卡片代替个体的基因型,学生抽出一张卡片代表产生配子的类型。笔者觉得学生在抽取卡片的过程中有一些主观因素在里面,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笔者用口香糖的盒子代替信封,给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口香糖的盒子(如下图),代表雌、雄生殖器官,里面放置40颗花生,其中20颗颜色标上A,另20颗颜色标上a,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为减少实验误差可采取什么措施?经过讨论,学生掌握了实验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同时认识到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分离以及受精作用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

生物学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生物核心素养和生物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创设事例真实、背景新颖、感受直观、引人入胜的情境,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来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与生物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假设5年之后你正在花卉基地工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本来开白花的一批花卉,出现了紫花植株,你马上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决定培养这种新品种。试问让这株紫花植株的种子直接留种可以吗?试分析原因。怎样才能获得紫花植株的纯种?”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在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会联系社会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又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这样的社会问题:“人类的某些遗传病可能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或隐性遗传因子导致的。在医学实践中,对有关遗传病的遗传因子组成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的推断,可减少或防止某些遗传病的出现。小方怀上了异卵双胞胎,但是医生却告知她,她与丈夫小曾均属半乳糖血症(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基因携带者。请你帮助预测,小方孕育的两个孩子是一男一女的概率和至少有一个小孩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多少?”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既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用鲜活的例子来感染人、教育人和培养人,该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情感激发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生物学核心素养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好的,它是一个浩大的育人工程,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善和创新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把以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让生物学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成果,成为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

上一篇:二一二公司下一篇:专项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