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课堂评价

2024-04-26

问诊课堂评价(精选9篇)

篇1:问诊课堂评价

读《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有感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严育洪编著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原以为这本书是对课堂观察介绍的书籍,仔细看了之后,觉得“望”的技术中第二节描述较多,其他部分涉及甚少。实际上,这本书更多阐述了:作为教师怎样收集教育情报、怎样组织讨论活动、怎样捕捉反思契机、怎样设计反思思路等等。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严老师是位才华横溢,学识丰富的一位老师。他的写作风格有些别具一格,文章中大量的借用了生活中的短文,广告词、新闻、笑话、流行歌曲、哲理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听到的东西被引用的恰到好处。如:作者在说撰写教育教学文章的秘诀时引用了一个笑话“写文章与生孩子”,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个读书人一提笔写文章就痛苦万状。她老婆笑他:“看你写文章怎么比我们女人生娃娃还难!”读书人道:“你们女人生小孩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可是肚里无货。”这个笑话讽刺了那些平时不学无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读书人,告诫我们平时要注意阅读和积累。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也是常常在写论文或个案时,会觉得肚子里的“货”太少,缺少更多的理论的支撑。再如: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生活哲理“上帝赐给我们青春的同时,也赐给我们青春痘”,它告诉我们美好的总会有缺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孩子,少一些责怪,多一些欣赏。以前我们在写反思或论文时总喜欢用纲要中是如何如何说的,这样的形式太贫乏,如果在叙述“关注个性幼儿”题材的文章时就借用上面的一个哲理,我想既通俗易懂,又改变了同与大众写作的一个风格吧。文章中还将言论“分享的方式”引用到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分享方式中,“把自己的隐私和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和全国人民分享,那是艺术人生。”第一句话相当于“在同事间交流思想”,第二句话相当于“在网络中交流思想”,第三句话相当于“在刊物上交流思想”。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歌词的解读,穿插在教育的理解和看法的谈论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调。如:歌手孙楠的一首《缘分天空》唱的是情人之间的一种情缘,但被作者放到学校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情人”关系,彼此投缘,彼此吸引,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的诠释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正是我欣赏这本书的地方。

第一节“观察的眼光”中提到“用通才的眼光看教育”“用怀疑的眼光看教育”“用独到的眼光看教育”在文章中他提到:教师应该会做什么?教师需要在漫长的专业发展之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合作、不断成熟。他把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分为三种:

一、做——学——问:即在做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这类属于仿造型)

二、学——做——问:先在学习中借鉴,然后应用于教学实践,论证和断问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这类属于改造型)

三、问——学——做:先凭借自己的能力,敢问优化教学之路在何方,然后嫁接已有理论,并在具体实践中作出成果。(这类属于创造型)

他的这段话让我反思,我曾经听到“学做人 做学问”,看来每个人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并不一定是沿着一条线路发展,他有可能是多种道路发展下走向成功。

在文中他还写了一个关于画苹果的案例:在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回家画出他们最喜欢的苹果,一个聪明而调皮的男孩画了一个“梨苹果”,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叉和刺眼的“0”,于是小男孩就开始不断寻找“梨苹果”因为他要得100分,最后这个孩子成了有名的植物学家,他就是发明植物嫁接的米丘林。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的孩子时常会“出轨”,而为了抑制这样的发生,我们采取了相对措施,看了他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了创造和传奇力量的天才。

第二节“观察的阵地”着重谈到课堂观察的意义、特征、标准、主体、情感、范围。看后让我豁然开朗。这一节内容与我校正在开展的课堂观察相契合。对于课堂观察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论指导和感悟。我更加明确了怎样听课,怎样评判一节好课。课堂观察要达到“目的和方法的统一”、“描述和诠释的统一”、“建构和行动的统一”;课堂观察的三个角度是“从课堂教学水平的角度观察”、“从资源利用水平的角度观察”、“从目标达成水平的角度观察”;课堂观察的三种形式“规范化的团队观察”、“简约化的个体观察”、“日常化的自我观察”。课堂观察要“怀着一颗学习之心来”,“怀着一颗平常之心来”,“怀着一颗感动之心来”;课堂观察的点、线、块研究。

第三节“观察的策略”中提到“‘放大镜’策略——以小见大,深度挖掘”“‘反光镜’策略——瞻前顾后,及时反思”“‘三棱镜’策略——透过现象,解

读理念”“‘哈哈镜’策略——剖析事务,引以为戒”“‘广角镜’策略——多种脚法,对比研究”“‘望远镜’策略——跟踪研究,形成专题”

使我对课堂观察的一种精神洗礼。

第二章问的技术,第一节讨论的途径,要问同伴。集体备课的模式,公开教学;二问网络,三问资料,四问学生。第二节讨论的方式 一是课例研究 评课改进的形式 :释疑式评课;对话式评课;发现式评课,答辩式评课,短信式评课,二是专题研究。目前,我校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专题研究中的很多内容,如理论性学习,全程记录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强调同伴之间的平等与互助,“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的运作流程“发现问题——问题挂牌——设计方案——行动探索——成果分享”。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各项子课题的研究补正如此吗,先前我们只知道跟着走,现在我知道了这种研究模式叫“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理论上有所提升,这也是我先前闻所未闻的,教学方面也可以采用此类方法。本节前半部分更多的是提到研究的内容,那么研究的形式怎么进行呢?这本书同样给出了答案,“菜单式”教研。研究过程中提到视频案例,我们缺乏的是对视频案例的整理,还有就是视频案例积累不少,但缺乏的是不同特色的教师“比较”研究,不同年段的教师“合作”研究,不同学科教师的“反串”研究。

第三章“切的技术”中细致的讲述了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对我的受益颇深。作者为了教会我们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先是旁敲侧击,提供了许多反思的通道,旁通中如生活中的现象,比较,哲理、歌曲、图画、实验、新闻、广告、笑话等,所有这些都能引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扑克牌通缉令”“学生自己编一本书”引我深思。在思维导图训练中,让自己准备一本练习本,自己命名,每人逐页画,还有待考虑。贯通中的前后呼应、上下协调、左右逢源、内外交流、粗细搭配、彼此相连等等。作者鼓励我们勤于动笔,文中说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现在的许多老师往往勤于做事、懒于动笔,尽管做了很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却没有把它们写下来。”那如何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呢?作者在说自己写作的秘诀时是这样说的:“我写教育教学文章,就像写情书一样来写”。这就说明我们在写每一篇反思时都应该是倾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空洞的、泛泛而谈的。再有就是在写作时要带上三只笔:带一支“圆珠笔”——这里的圆珠笔的意思是我们在选取教育教学事例时,把一个个事例比作一个个“珠子”。作者提醒我们教师应该具有一双“慧眼”,能看到表面看不到的东西、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还要具有一颗“慧心”,能从小切入、从高处审视、向长处延伸、向广处拓展、向深处开掘、到实处检验。带一支“水彩笔”——这里的水彩笔的意思是指文字的润饰,也就是通过文章漂亮的结构、漂亮的语言、漂亮的事例来吸引读者的眼睛,让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带一支“录音笔”——这里的录音笔是指文章的撰写。也就是提醒我们要学会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经过反思成熟后,把经验及时记录下来。我想:再写反思时我会提醒自己带上这三支笔,做个会做、会想、会写的教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完这本书我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它的含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一个“三耕”型的教师,“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书。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养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途径等等)”这样的怀疑就可能会促成我们教育的创新。

2/22/2010

篇2:问诊课堂评价

海原一小编发2012年3月21日

推门看课问诊课堂

为了进一步立足课堂,打造优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效益,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学至今,由学校领导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价组分年级和分学科对学前至六年级的68位任课教师进行推门看课活动,随堂听取各位教师的72节次的上课情况。每听过一节课后,看课组和授课老师都会静下心来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评课,共同探讨、分析问题与不足,研究解决策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反思推门看课的益处有以下三点:

一、通过推门看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由于随机进课堂,教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育教学行为必然是常态化的,未经包装的最真实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我们真实地了解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有利于我们帮助教师找到其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准确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育人水平。

二、推门看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推门看课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要想展示出自己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不是在上公开课和观摩课时临时做秀。而且推门听课后的评课、反馈以及领导寄予的期待无疑给授课者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加压、自我改进的机会,从而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通过推门看课,学校不仅了解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更能通过我们掌握的丰富信息找到教师课堂教学及专业化成长中的共性问题,集思广益,下大力气解决,达成教师及学校的双赢发展。通过实践,学校认为看推门课不仅是校本管理、校本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学校计划把推门听课作为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经常开展下去,促使教师在常态教学上下工夫,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师们的业务素养。

篇3:比照课标理念,问诊课堂教学

一、从课时安排看教材解读

何谓“教材解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解读”定义为“通过分析来理解”, 即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教材, 也就是备课环节的备教材, 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 有没有教过, 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 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影响学生思想的发展。教师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 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对于每位教师来说, 明确选编意图至关重要。只有明白选编意图, 教师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这个“位”, 是教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 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素养的学生的前提。如:方老师执教《掌声》这一课的第一课时, 从导入初读课文, 接着学习生字新词, 再到感悟“自卑忧郁”的英子、“自信开朗”的英子, 最后指导生字书写。我与她交谈, 她说第二课时只安排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我想, 这样的课时划分, 就属于前紧后松, 而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 就将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全盘托出, 未免有些牵强。其实, 在第二、三自然段中, 还有很多句子是描写英子的自卑和忧郁的。这样, 早早地将“自卑”和“忧郁”这两个词塞给学生, 显然不符合课标精神。因为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而不应以教师的自我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 我建议方老师调整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除了要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以外, 还要引导孩子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说说读了第一段, 英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孩子们可能会说文静、自卑、忧郁、胆子小……再引导孩子想象:学生在做 () 的时候, 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再者, 教师应向孩子适当解释“小儿麻痹症”, 让孩子说说“英子早早地就来到教室, 下课后, 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她担心的是什么, 她害怕的又是什么? 这样就能加深孩子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二、从情境创设看课堂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即情景、背景或环境) 。为此, 在现实教学中, 如何进行语文情境的创设就是一个焦点问题。有些教师试图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 期望为学习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 让学生加深体验。可是, 如果情境创设不恰当, 则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 肖老师上的《平平搭积木》一课, 在引导孩子读奶奶说的话时, 为了让孩子回到现实生活中, 学着奶奶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句子, 让一名孩子与老师互换角色, 孩子扮演奶奶, 老师扮演平平进行对话, 试了几次以后, 孩子仍然没有找到当奶奶的感觉。就在这时, 教室里的另一位男生却冒出一句:“这个‘平平’太高了, ‘奶奶’摸不到他的脑袋。”是啊,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没有当奶奶的经历, 你让他演, 他如何能找到感觉呢? 再说, 肖老师创设这一情境, 无非是引导孩子读奶奶问的话。倒不如让几个孩子学着奶奶的样子问一问。如果问得好, 大家就像他 (她) 这样读;如果读不好, 老师用范读引路就可以了, 免得绕来绕去, 浪费时间, 又难以取得实效。

三、从细节处理看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需预设、无法预知的精彩。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 迅速、准确、敏捷地做出判断、处理, 并保持课堂平衡、维持教学的一种能力。一般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机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如学生的发言、评价, 引导学生发展;二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临时改变教学策略与手段, 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机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能力。如, 赖老师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 让学生说说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前面已有几个学生说了自己理解的词语, 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洞察’就是科学家在洞里观察。”此时, 几个学生发出笑声, 课堂气氛也变得紧张了。只见赖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 ”又有一个学生说:“就是看的意思。”“那是怎样看呢? ”“仔细地看”“认真地看”……孩子们七嘴八舌, 赖老师及时加予点拨、引导———有时我们可以用“拆字法”理解词语, 但“拆字法”并不适应所有的词语, 大家要注意区别对待。可见, 赖老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种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目标地观察, 一种适时、动态的观察。观察能力强的老师细致敏锐, 能迅速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 及时做出分析、判断, 调节课堂节奏,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从语言训练看课标定位

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 肖老师执教《平平搭积木》一课, 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 设计语言训练点———很 () 很 () 的 () , 引导孩子结合花园里、天空中、家里、教室里的景物和事物说一说。孩子们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 想得很广, 说得很多, 训练得很到位。又如, 陈老师执教《我是什么》一课,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让孩子说说雨、雹子、雪是怎样来到地面的, 圈出相应的动词。孩子找出动词后, 陈老师只让学生把句子读一读, 并没有比较这三个动词的妙用。我想, 这是这节课的缺憾。其实, 在学生找出相应的动词后, 教师只要追问一句, 这三个动词的位置能互换吗? 为什么?孩子肯定会说“不能”。接着, 教师再引导孩子说说为什么? 这样, 孩子就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到:雪花是轻的, 所以用“飘下来”;雨比较重, 所以用“落下来”;而三者中雹子最重, 所以用“打下来”。经过这样的训练, 孩子就会加深对“飘”、“落”“打”的印象, 为以后写作时的词语搭配、遣词造句奠定坚实基础。再如:赖老师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 引导孩子辨析“发现”和“发明”, 做得很细致, 孩子们体会得也很深刻。她是这样做的:出示“发现”和“发明”, 让孩子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哪些属于“发现”?哪些属于“发明”?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 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接着, 引导孩子观察刚才说过的事物, 你发现了什么? 在几个学生说过之后, 赖老师出示词典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 再加以归纳:“发现”是探索, 而“发明”是创造, 然后让孩子完成选词填空题:爱迪生 () 了钨丝, 于是, () 了耐用的电灯泡。最后让孩子用“发现”和“发明”说句子。这样辨析词语, 不但渗透学法引导———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而且让孩子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语运用。

篇4:问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教学设计情境游离于整节课的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初识WORD》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利用Flash制作了一个Office图标连连看游戏。上课5分钟后,学生们仍然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教师开始讲授新知,但是很多学生还在想着刚才的游戏,思维久久不能集中到课堂。这个情境导入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和本节课的知识点关联并不大,情境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中心不明,反而误导学生。还有的在设计导入步骤时,过分地铺垫,甚至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故弄玄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情境设计应合理且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任务,学习不再是乏味的,而是体验操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方式三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随着课堂进入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兴趣。在《初识WORD》的情境设计中,可以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入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某同学要参加“雏鹰杯”网络征文比赛,网络征文要电子文稿,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处理电子文稿的软件吗?掌握一个专门的软件相当重要,你们想不想通过Word的学习,来帮帮这位同学呢?这样的情境设计,就走出了为情境而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唤起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共鸣。通过情境问题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寻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即教学内容结合社会活动和学生具体生活经验。在《初识WORD》中,教师还可以设计欣赏环节的情境。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出示零乱不堪和设计精美的两篇电子文稿,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哪篇文稿让人看得舒服。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再追问学生,想学吗?瞬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各式各样的精美电子小报,再次感受Word这一文档处理软件的优势所在,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方式

即教学活动的展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过程进行。在《初识WORD》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利用Word中隐含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动Word,打开任一文件,同时按住Ctrl、Shift、Alt,这时候再按下“?”,你发现了什么?问号都反过来啦!感叹号也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个给大家看。这样的游戏设计,脱离了学生以玩为主,而是充分挖掘学生所学内容中的素材,自始至终没有偏离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更加增添了Word的魅力。

二、分组未考虑小组合作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

有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上VB程序教学这节课时,在合作探究环节中,临时要求前后左右同学讨论合作。学生毫无准备,教师分组合作设计太过流于形式。面对如此草率简单的分组,结果可想而知。

分组学习应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组内都要有相应的职责,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组员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1.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异质或同质分组

学生因信息技术基础、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层次,在学习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异质和同质分组。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授课需要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构成小组“强弱搭配”)、同质分组(操作能力接近或相当的学生构成小组“强强搭配”),让学生在相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解决相同的问题,为达成相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小组协作式学习。在VB程序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平常上课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每组内都有一到两个同学是平常上课动手能力较强的,并让他们担任每组的组长,教师在讲授任务时,可以让组长帮助教师对那些动手能力稍弱的同学进行辅导,起到“兵教兵”的效果。

2.依据任务内容,进行随机和动态分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操作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的入门级学生已经成长为高手级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重新评价,并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生的意愿前提下,和小组长商量进行学习小组的重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分组可以很好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学习差异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自己获得更高的级别而努力。在VB程序教学时,讲解随机函数,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准备一副扑克牌,让班上每个同学随机抽取,然后将同一花色的同学分成一个组。这样分组既结合了本节课的内容,又让小组同学产生许多惊喜,对学习任务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前几次课学生编程情况,将小组同学进行微调,多增设小组长,这样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也能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师未能精心设计合作任务,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在LOGO语言《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将重复命令REPEAT教学完毕后,让学生合作完成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编程任务,再由教师完成画圆程序的教学。整节课中学生只是利用合作的形式,完成了一次重复命令的使用,而没有在合作任务中进行探究的过程,对所学知识“练”大于“思”。合作任务明显内涵不足,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从而失去了合作的真正意义。

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学生共同展开学习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相同任务,进行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任务,让学生有共同合作的依据,有共同探讨的问题。

1.内容选择上,选择贴近生活的开放性任务

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设计2个合作学习环节。一是让学生先用以前学过的命令画出各种正多边形,思考:在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合作任务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用常用命令画正多边形,有许多命令都是重复的,输入过程太过繁琐,由此引出了重复命令。二是当学生了解重复命令之后,同学们可合作完成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的程序设计。在这一合作任务设计中,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正N边形,N越大,越接近于圆。在本课中,设计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2.在学习方式上,合理地设定小组目标和任务

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使班级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体验小组合作的凝聚力,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小组目标任务。小组任务要难易结合,创造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任务间要有层次性,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完成任务产生相互的依赖性,让每个组员都能体会到在小组中的价值。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知识方法的传授。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合作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在任务指导上,让小组成员平等参与合作学习

为了小组任务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小组长去手把手地教会其他组员的学习。这种手把手的“包办”剥夺了组员同学探究和体验学习的机会,剥夺了小组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异质分组,将教学内容分为简单正多边形的程序设计,稍复杂正多边形的程序设计,自由图形创作几个清晰的任务,小组每个成员在教师讲解以及同组同学的讨论中,都上交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样避免了小组中有的同学会做,有些同学只是简单的copy下会做同学的作品的情况。

四、评价只是教师评判对与错,无过程性评价

有效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进行《网页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评价为“对的、不错、你很棒”,对学生上传的作品没有分类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只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几种等级。这样的评价就显得过于简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缺少促进作用。

传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很认真,但因操作结果与老师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而得不到老师的肯定,长期下去,就会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信心。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评价包括“学习习惯、创新思维、小组合作、任务完成度”等几个方面。

1.丰富评价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中评价须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既要考虑学生的操作结果,又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弱化信息技术任务结果的评价,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网页的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进行的学生网页制作评比活动,要求同学们在一月的时间内结合每节信息课的内容,逐步美化自己的网页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制作阶段都进行相关评价,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最终给出各位同学网页设计的评价结论,将每组最好的作品推荐给学校参评。

2.采取多元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全面考察学生的课堂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个别评价、公开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网页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设计一张信息技术积分表,积分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周次为行,学习任务为列。每小组依据同学们的公开评价及展示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和分数,教师根据学生每周的表现进行个别评价,每周结束时教师进行统计公布。

3.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注重信息技术评价反馈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是否已经达到。”信息技术反馈是评价的最后一步,根据评价的结果反馈到信息技术课堂,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及创新过程。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完善和扩展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设计、学会创新、学会尊重他人。实践证明,要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尊重学生,合理分组;立足课堂,任务驱动;有效评价,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磊.以学生的差异为契机开展教学活动.中国电化教育,2007(2).

[2] 郑雅芬.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评价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

[3] 袁丽."代币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3).

[4]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修订版.

篇5:院士问诊山东农业

院士问诊山东农业

初秋九月,秋高气爽,谷丰果香. 8月29日-9月8日,中国工程院沈国舫副院长率领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组一行30人来我省就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协调发展进行实地考察.

作 者:王希胜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英文刊名:SCIENCE ON LINE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藏医――特色诊疗:问诊

起病缓急:突然起病者大多是急症,如感冒大多突起恶寒、发热、头痛;猛炭疽病起病也十分猛烈;五脏六腑病则多为慢性病,说不清何时起病,而只能模糊指出大约有多长时间了等等。

起病原因:有不少病症患者自己可以明确指出原因或诱因。如由于暴饮暴食而发生胃痛、呕吐,腹泻等;由于受凉而发热、鼻塞、咳嗽等;但也有不少病症难于诉说具体的病因或有什么其他诱因,如疠病杂症、痄腮、炭疽等等,都没有明显的发病原因可以询问出来。 网站整理

气候环境因素:如环境中的寒冷、燥热、潮湿以及受风等等,对于疾病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住所的通风情况、室内温度及潮湿的因素,都应该询问清楚,这些对于决定疾病种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职业和家庭情况:患者从事何种工作,与病种有一定关系,如畜牧区易得脓包炭疽、强体力劳动易患扩散伤热等等。有的疾病与家庭情况有关,如有些瘟疫病常可在家庭成员中有同样病症而是互相传染的等。

饮食起居:藏医认为,饮食不节能导致很多疾病,不仅仅胃肠病是饮食失常直接引起的,很多病症,包括瘟病、气息不安、呃逆、食积痞瘤等,都与饮食不节有关。至于精神因素,藏医也很重视,也是问诊的内容之一。

篇7:妇产科问诊思路方法

一、采集现病史获得整体病情 包括:主诉和现病史

主干:

医:您怎么不舒服的,请把整个过程详细地跟我讲一下。

患:……。

分支(补充主干中的症状和体征及鉴别意义):

医:..不舒服的同时,有没有…?或…具体怎么样(如痛的部位类

型程度等)?(注意:分支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问。)

二、月经史可能在先前有涉及,但要注意补全

内容:初潮、经期时长/周期、末次月经时间、周期规律?、量?、色?、血块?、痛经?。

医:那您平时月经怎么样? 患:……。(然后再进行完整补充。)

三、既往史七大类

传染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肝肾脑及内分泌、外伤手术输血史、过敏、毒物射线接触史、预防接种。

医:具体情况我已经清楚,那您之前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无……(七大类)?

四、个人史五项目

生住文业嗜——出生地、居住地、文化程度、工作、特殊嗜好?

五、婚育史

结婚年龄、x—x—x—x、丈夫情况?

六、家族史

父母兄弟姐妹、遗传疾病?

篇8:问诊狭隘的阅读教学

今天, 一线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上, 高耗低效的状况几乎无处不在。最常见的应当属这种狭隘的课堂。下面, 鄙人分板块以具体阐明之, 希望能为小语界给出一个相对科学的答案。

一、观察与分析

鉴于“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形态, 导致很多教师狭隘地、孤立地为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因此, 在丁有宽、贾志敏、于永正等语文大师的积极倡导和率先垂范下, “读”“写”子板块在阅读课堂中才渐渐尝试进行协同训练, 并渐渐得到小语界的认可和推广。而“读”“说”协同训练, 则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至于“读”“综” (综合性学习) 协同训练, 则更是研究得少之又少。仅仅在近几年的一些特级教师 (比如窦桂梅老师) 的公开课上, 才偶尔昙花一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一节节狭隘的低效阅读教学课堂, 细细地为其把一把脉, 很快便可以诊出病因来。在一些常规阅读课堂上, 阅读理解与习作训练、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子板块故步自封, 孤立训练, 这都是因为语文板块内缺乏协同性。客观上讲, 语文教学板块内“读”“写”“说”“综”之间, 经常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完全应该以阅读教学为平台, 相机创设各子板块协同发展的氛围, 实现语文教学板块的整体优化。

强调一下, 这里指的是实现语文教学板块的整体优化, 而并非专门“指向阅读”或者“指向写作”。因为, 无论指向哪一方, 都是片面的, 狭隘的, 低效的, 不科学的。为此, 贾志敏老师曾做过类似的倡议:教语文, 就是要落实八个字, 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前四个字指的是语文基础知识, 后四个字指的是语文基本能力。这八个字的落实过程是复杂的, 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我们每一位教师借助课文这个例子, 要教会学生说话, 教会学生读书, 教会学生写文章, 使他们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

二、治疗与期待

给那些狭隘的课堂, 即专门“指向阅读”或者“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课堂把了把脉, 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阅读教学严重缺失的病因。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依据病症, 寻找良方, 重点通过实例一一根除之。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寻找三个“协同”的方法, 来走出狭隘的阅读教学藩篱, 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而不是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的素养。

(一) 读写协同

这也就是管建刚老师所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当然, 在这里, 笔者着重指出的是, 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已。因为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 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 既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哪些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也要在对话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一定语言表达意思的方法。这样读写协同训练的阅读教学, 才可以达“读”“写”双丰收。

所以, 一线教师在自己的常规阅读教学中, 不要忘了引领学生借助经典作品中的表达方法来感知文章写作的艺术、体悟准确表达的精妙。正像王崧舟老师所说的, 我们要用两只眼睛看文本, 一只看内容, 一只看言语形式;还要用两种身份读课文, 一是以作者的身份, 一是以读者的身份, 进行不同角度的文本解读。只有这样, 通过“读”“写”协同训练, 学生们才能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师们也才能脱离教学低效的“苦海”。

比如, 2007年3月31日, 在广州广联礼堂, 贾志敏老师执教的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我不怕鬼”》课例中, 就有“读写协同训练”这样的精彩片段。笔者观后深受启发, 现在此与大家分享——“由解读文本的题眼感悟绕着中心写, 积累习作的知识技能”。

师:文章的每一个字, 每一个句子, 每一个段落都是写题目“我不怕鬼”的。不信, 你可以问我。会问的同学, 是聪明的同学。

生: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 在故乡的一所师范学校里教书。这与题目“我不怕鬼”有什么关系?

师:医生怕鬼吗?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吗?他曾经东渡日本去学西医。学西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解剖, 在药水池里取出尸体, 看看各种器官在哪里。所以他是根本不怕鬼的, 是个无神论者。

生:第二天, 鲁迅又到那位朋友家去, 他笑着对朋友说:“昨天, 我在坟地里撞到了鬼, 但我一脚就使它原形毕露了。”从哪儿看出“我不怕鬼”?

师:已狠狠地踢了一脚, 还怕吗?

……

师:文章所有内容, 都是围绕中心来写的。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生 (齐答) :我不怕鬼。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 “读写协同训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 无论在什么样式的阅读教学课堂上, 都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素养。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相当重要, 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 才会导致某些教师走向极端, 提出什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而轻视了“听说读综”等方面的常规训练。固然,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但也不能拿“写作”一个方面而一叶障目。

(二) 读说协同

按常理来论, 高效的阅读课堂一定是“读”“说”协同训练非常到位的课堂, 而不应该仅仅是“指向阅读”或者“指向写作”的课堂。常态的“读说协同”阅读教学课堂上, 阅读理解、感悟是口语交际的平台, 口语交际是阅读理解、感悟的方法、过程和提升。当然, 这里的口语交际训练并不是游离于文本学习之外另起炉灶, 而是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实际和学生的理解感悟, 创造出一个引发学生言语的“交际场”, 引领学生去交流认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练习规范语言。

那么, 如何达到“读”“说”协同教学呢?这需要教师去合理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因素, 寻找最佳“读”“说”结合点, 借助课堂中创设的动态的交际情境, 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和时间, 引领他们谈疑问、谈品味、谈理解、谈感受、谈体验、谈观点、谈心得等, 以此“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 2009年3月22日, 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2009年十大名师汇集羊城之第十二届‘名师大课堂’”上, 毛立业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 在“读”“说”协同教学方面, 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分享毛老师的“加强‘读’‘说’协同解读文本, 体味谈迁从头再来之难”教学片段。

师:此时此刻, 你想对这位痛不欲生的老人说些什么呢?快来安慰一下谈迁爷爷吧。

生:爷爷, 别难过, 重新再写……

师:不行啊, 我老了, 为了写这部书, 我的劲儿用完了……

生:爷爷, 不要紧, 书稿没有了, 我们可以再次努力……

师:不行啊, 书稿丢了, 就等于失去了我的生命……

生:爷爷, 没关系, 书稿虽然丢了, 但是你已经从中学到了知识, 可以重新再写……

师:不管怎样的劝说, 对老人来说, 是那样无力, 那样苍白……

(师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 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又回到了书桌旁, 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他痛苦, 他悲伤, 但是最后决定重新站起来, 重写这部史书,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生:是他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课题, 并站起来, 加上手势, 给老人以力量和鼓舞)

师: (板书) 从头再来。

……

可见,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 学生“读说”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定要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读综协同

张华教授在《课程与教学论》中说过:“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 充分挖掘、提炼语文课程资源, 努力打通课程资源的多维联系, 整合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文本和社会的语文材料, 形成课程教学交互网,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囿于“指向阅读”或者“指向写作”, 要让综合性学习在阅读课上协同共奏, 在水乳交融、交相辉映中奏响语文整体教学的七彩华章, 从而创建优质高效的阅读课堂, 获取最佳的课程效益。

因此, 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内外、校内外和学科间的联系, 引领学生根据阅读教学实际, 将科学、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以及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组织起来, 实施“读”“综”协同训练。指导他们课前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确认潜在的信息源, 然后通过上网、看书 (刊) 、看电视、问长辈等渠道, 搜集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再适时引进阅读课堂。我们可以引拓展于课前, 唤醒阅读期待;融拓展于课中, 提升阅读感悟;伴拓展于尾声, 力求余音绕梁。从而使阅读教学与综合性学习在阅读课堂上和谐共振, 同构共生,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的素养。

比如, 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 就尝试运用“读”“综”协同解读文本。现列举“阅读与综合学习全息统一, 全面立体展示父母之爱”设计片段, 与各位同仁探讨。

(1) 调动资源架构交互网络。

①巩固字词。

听写易错的词语, 比如:糟糕、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严厉、谨慎、一如既往、得意扬扬。对照屏幕互改, 错的词语再写两三遍。

②导引:同学们, 每个人都是在父母不同方式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的。课前, 我们通过上网、阅读课外书刊、查阅相册碟片、回忆等渠道收集了关于亲情的散文、图片、音像资料, 现在和大家交流分享。

(2) 互动交流分享父母之爱。

①文字传递分享父母之爱。

②图片展示分享父母之爱。

③音像再现分享父母之爱。

小结:岁月在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掠过, 在每个匆忙的背影里, 都凝聚着父亲关爱的目光、母亲熟悉的话语,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样, 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 进行了综合性学习成果交流, 以此达到“读综”共赢,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9:为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把脉问诊”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教学现状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面面观

1.师生交流互动是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一张试卷定输赢”的格局,导致当前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容器灌装式”教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身心俱疲,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学生完成了信息量的物理储存,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受挫的现象比比皆是,厌学情绪高涨,教学效率低下。

2.对教材内容资源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不能有效利用图表辅以教学

教材的编纂过程充满艰辛,它是各位编者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增删形成的教学一手资料,其间蕴含着广大编辑人员的心血。当前初三化学所使用的教材,除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插图,以增加教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化学教师应在注重教材文字叙述的同时,合理利用其中的插图,配合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而很多初中学校的初三化学在我国教育体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裹挟下,仍然是以口授为主,动手实验获真知的课改模式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初三化学理论过剩、动手不足、效果欠佳的常态。事实上,很多化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践,在讲授燃烧和氧化相关章节时,很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将燃烧和氧化条件“复制”给大家,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其间插入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以示意方程式的形式“2Mg+O2■2MgO”在黑板上向学生呈现,用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辅以教师的理论传授,自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简单的直接猎取向过程性探究过渡。此外,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实验,很多化学教师往往采取教师做、学生看的形式,无论学生有没有看清,有没有看透,教师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都“水到渠成”。学生没有真正地动手去做,动手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对实验结论因为印象模糊,时久必忘。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要想取得教学效果的多丰收,必须让学生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多练,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联动,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对缓解初三紧张、沉闷的学习气氛也有好处。

二、对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下“猛药”

1.重视课前准备活动

首先要正确引导學生进行课前预习,创设探究问题,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教师预讲授“开启化学之门”,可先让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步骤,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微调”,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填写《预习情况汇报表》。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要力求创新,糅合多种形式的探究场景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2.营造宽松和谐、言路通达的治学治教氛围

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阅历,对事物的认知往往随性而为,缺少理性思考。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设想并不鲜见,教师面对此情此景,切不可对学生嗤之以鼻,甚至是冷眼挖苦,必须要审慎冷静地处理,要能理解、能容忍,小心翼翼地对学生的自尊心予以特别保护。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所谓对错,只为学生有一颗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求知心。如,在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时,其中包含的内容甚多,处于零碎分布状态,缺少知识性“粘连”和系统性整合,学生学起来会有“零件一片,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与生活衔接紧密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布置。可以借鉴小组合作的模式组织教学,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先让各小组对知识点进行罗列,找出重难点,再结合自身认知实际剖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梳理,使之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此过程中,还可找出多个切入点适当插入新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互动穿插,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智力的被动发展蜕变成主动潜行、跃升,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滋暗长。

3.以近年的中考题型为主轴,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训练

近年中考题型虽然有所变化,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拓展。初三化学复习要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行动指南,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化学实验为引线,实操能力培养为宗旨,逐步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目的地进行专题训练,以期达到大纲要求。

总之,初三化学教学必须打破教学常规,开发多种教学模式,更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基础知识掌握为先导,用动手实践的探索过程作为化学理论的依托,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走教学创新、科学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刘玲玲.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对化学的兴趣[J].好家长,2013(16):121.

上一篇:做餐饮月总结怎么写优秀下一篇:关于实施XX公司厂房改扩建工程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