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标准

2024-05-12

课堂评价标准(通用6篇)

篇1:课堂评价标准

课堂学生评价标准

一、评价类别: 个人评价、集体评价

二、评价主体:

以任课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共评。

三、评价范围:

课堂表现、课后表现、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

四、评价标准:

为了避免组内优秀学生经常回答问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分标准,1号学生回答问题奖励组内1分,2号学生回答问题奖励组内2分,3号学生回答问题奖励组内3分,4号学生回答对问题奖励组内4分。从而起到鼓励后进生在课堂内多发言、多参与的作用。当然,教师课堂运用评分系统时,要因题而定,简单的题可以分值少些,难的题可以分值多些。

五、赋分细则

1、课堂表现

(1)预习检测环节中,错一个词减1分,全对加1分,搜集到相关资料的加1分。

(2)合作探究环节中,组织有力,讨论积极,然后到报到站报名,第一名加5分,第二名加4分,第三名加3分,第四名加2分,第五名加1分,第六名不加分。没讨论出结果的不加分。

(3)交流展示环节中,主动积极回答问题,1号回答一次加1分,2号回答一次加2分,依此类推,回答的好、对加分,错不加分。

(4)当堂检测环节中,组内全对加1分,1人有错减一分,2人有错减2分,依此类推。

2、课后表现

(1)课内作业:写字、大楷、练习、练习册,连得五次甲加1分,每次作文80分以上加1分,90分以上加2分,70分以下减1分。

(2)家庭作业:一次未完成减1分。

3、卫生:得到值周老师表扬加分,值周扣分减1分;平时检查保持,发现一次减1分;周一检查个人卫生,都干净组内加1分,1人不干净减1分。

4、纪律:包括三操、课间、中午、课外活动、放学等方面,根据值周老师的反馈,班干部反馈,平时检查,依据情况加减分。

5、礼仪:见到老师不问好减1分,不戴红领巾减1分,说脏话减1分。

六、统计办法:

每组一个小本子,组长统计每节课的表现;每组一张评价表,每天组长小结一天的表现,周五汇总一周的表现,呈现在个人评价框里。班会课班主任汇总每组的表现,评出本周优秀组,呈现在集体评价框里。

篇2:课堂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标准》要求。

(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教学内容

(1)合理呈现和组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具有科学性、逻辑性。

(2)体现“用教材教”,把握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和其他学科实际,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

(3)深浅适度,容量适中。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2)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时间分配恰当。

(3)环节紧凑,过度自然。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1)讲求实效,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2)及时评价和反馈课堂学习活动,有效处理课堂信息。

(3)

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

(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恰当地规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素质

(1)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精神饱满。

(2)语言规范,表达准确、生动、简洁、有条理;普通话标准。

(3)教师知识面宽,教学技能娴熟,驾驭课堂能力强。

(4)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直观醒目

教学效果

(1)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经历与体验有关的方法,形成相关的能力,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课堂空气氛和谐活跃。

模拟课堂评价标准

篇3: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价标准

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新课程改革, 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求重新定义课堂教学的各种元素, 课堂教学要求实求新, 体现人本思想和教学实效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 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标准, 并作为教学管理的常规评价要求,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小学课堂教学标准的制定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内容质量标准依据, 以国家教育法规赋予教师教学角色要求为课堂教学活动规范标准依据, 以新课程学生发展理念要求为课堂学习活动规范标准依据, 以课堂教学结构元素为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标准依据。我们从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元素着眼, 提出以下六条标准。

一、教学目标明确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选择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制订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学生有效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针, 一个明确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教学目标首先要有科学性, 从思想理念上说, 要依据素质教育思想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要指向人的培养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强调知识、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性, 体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从内容上说, 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 深入研究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从策略方法上说,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尊重教学规律, 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整体性, 从思想内涵上说, 依据新课程的多维目标理论, 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形成有机整体, 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所谓层次性, 是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目标有准确要求, 过程与方法的表现性目标有明确要求, 情感与思维的发展性目标有基本要求。所谓具体性, 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明晰, 对学生行为主体要求准确适度, 对学习者行为主体的学习行为描述尽力选用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性行为动词, 可评可测。教学目标展示灵活激趣。

二、教学内容科学性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必须熟练地驾驭教材, 从学生发展到这一基本目标, 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1]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设计和要求等方面要符合教学规律, 要有其适当性、合理性和适度性。

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 而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即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包括教材中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包括学生思维与能力培养的能力发展性内容, 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性内容。教学内容与过程方法是一体化的, 要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内化学习, 需要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选择、深化、提炼与整合, 教学内容确定要适当。要依据教学目标, 与精选的学科知识体系相符, 以使学生理解教材和消化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 筛选对学生发展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使学习有意义。

2.教学内容设计合理

素质教育要求教活的知识, 教学不是机械照搬地呈现教材内容, 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结论告诉学生。教师在备课时整合课程教材资源, 丰富、深化、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一要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教师在对课堂内容有深度理解的基础上, 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抽象内容具体化, 以利于引导学生把课程内容与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典型事例联系起来, 进入教学情境, 使学生体验、感受知识生成过程, 让课程知识深入内心。二要使教学内容问题化。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设计出具有内在联系性、思想性、探索性和一定挑战性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探究和思考, 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内化知识,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新旧知识联系化。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和尊重学生个体知识的基础上。“要找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从已知中探求未知, 揭示矛盾”, [2] 以利于学生认知。四是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一体化。要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思维水平设计教法与学法,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过程中方法的使用和谐一致, 使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3.教学内容要求适度

教学内容要求, 主要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内化的程度要求, 即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态度的期望值。学生在必备的学科基本知识方面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动口表述的准确度, 在基本技能应用方面的动手演练、操作、计算的熟练程度, 在动脑方面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时效等, 都要有具体要求。教学要求并非是越严越高越有利, 关键要适度。要符合素质教育,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多维目标培养要求上有机把握。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质量常规要求, 要依据国家课程规定标准, 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适度分层要求。

三、教师精讲启发性

教师精讲启发性, 是由教师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决定的。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3] ,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等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国家教育法规对教师教学行为有了规范性要求。现代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帮助者, 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 帮助学生打开大脑思维这个宝库。教师角色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 因材施教,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对学习有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要废止“满堂灌”, 贵在精讲点拨, 知所启发。教师精讲就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适时启发点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背景, 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把握教学契机和有效时间, 举一反三, 启发思考, 解疑释疑, 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的学习新境地。教学中学习能解决的问题点到为止。

教学最高的技艺在于知所启发, 因势利导。知所启发需要充分发挥教学个性, 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策略和方法, 把握好教学环节和节奏, 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关节点”, 巧设教学问题情境, 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激励和鼓舞,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把学生引导到其乐融融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 培养起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唤起对知识探求的快乐。精讲启发性表现为一定的教学艺术性, 是教师真挚的情感、优美精湛的语言、过硬的教学处理与实施的基本功、启发性策略方法等教学艺术要素在教学活动上的综合性反映, 是与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认知、思维等学习要素和谐统一的教学艺术。

四、学生主体参与性

学生主体参与性是由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习进入了新天地, 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营建起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机制, 突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独立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升了学生学习品质。

学生的成长是个生命体验的过程, 学习主要在于主体的亲历、感受、体验、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传递的信息, 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化为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只有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在自己动口、动手和动脑的学习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优化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主动探索求知, 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质疑问难, 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参与性, 从过程上说, 学生在导入、阅读、探究、质疑、讨论、练习、总结和反思等整个教学过程中, 表现出生动活泼地学习;从整体上说, 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了探索求知的教学活动, 没有被动旁听者;从个体上说, 全身心投入了学习中, 求知欲望高, 没有应付倦怠者。

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方法有整体性把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探索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依据教学内容要求保障学生有一定自我探索的学习时空, 给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和质疑问难的学习机会, 展示学习个性, 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并感受学习与思考的生活价值, 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并感受学习与思考的生活价值, 体验知识构建的过程和力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和探究, 在学习实践中使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批判性思维等学习品质得以提升, 学习潜能得以开发, 生命成长的幸福得到体验。

五、教学过程和谐互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建立自主、探究及合作的学习机制, 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是由教学相长的规律决定的。教与学是一个复杂多变、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学矛盾统一体, 教学活动本质是教与学和谐互动螺旋式上升的探索求知共同发展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呈现, 都反映在教与学两条腿走路和谐互动的整个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 就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使教与学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的和谐互动, 主要在于互动的实际性、有序性、协调性和配合性。课堂教学互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材为凭借、以教学内容呈现为导索、以学生知识经验为背景、以教学问题探究为契机的人与物、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多重的认知交流、情感激发和心灵碰撞的探索和研究过程, 贯穿于从导入开始到教学结束的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激发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优势条件,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 通过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讨论、交流、反馈、反思等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 教与学的角色不断转换,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使教与学在良性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持续发展。

教学和谐互动有效性要求。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因学论教, 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场, 营造一个师生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畅所欲言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二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 潜心创设教学情境, 鼓励质疑问难, 激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学习, 以展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三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教师与学生保持和谐合作关系, 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探究学习热情。四要把握好教学互动主题, 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具有一定思维性、探索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讨论问题, 使教学互动探究的内容有意义。五要反馈与评价, 教师对互动之后的各种反馈信息做出适当反映, 通过有效的课堂质疑、练习和测评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理解问题的情况, “对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应始终采用鼓励性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引导”。[5] 六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 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与精神的交流, 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六、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堂好课, 最终落脚点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多维的, 学生素质是综合的,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因素应是多元的。从课堂教学元素来说, 教学实效性主要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消化度, 教学方法的有效度。因学科、年级、环境不同, 每一节课都有其不同特点和随机性, 教学效果评价要从实际出发, 综合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与学习态度精神评价相结合, 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评价相结合。具体说来, 要从实、广、深、活、和、真等六个维度着眼。

一实。从基础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说, 学生“双基”学得扎实。学生对必备的学科新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达到了目标要求, 动口表述的准确度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清晰度达到了具体要求, 动手操作、演练和计算的熟练程度及绘制动笔能力等达到了基本要求。

二广。从学生主体参与的面上说有广度。上中下三种情况的学生主动参与了探索求知的教学活动, 学习精神状态好, 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激发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主动性。

三深。从对重点教学内容理解和教学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上说, 动脑思考有深度。学生基本没有“夹生饭”, 有问题意识, 能提出有见解和深度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活。课堂教学机制活。在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环节把握、教学时间分配等教学机制方面, 表现出了灵活和创新性, 激活了课堂, 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和。从教学矛盾关系处理上说, 教学过程和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书与育人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关系、教与学互动关系、教学任务与时间调配等各种教学关系处理得当, 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艺术性, 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和思维等综合素质上都有提高。

六真。从课堂教学生态上说, 教学真实、真情和真诚。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常态下进行的, 教师以真诚的教学态度和真情激发迁移了学生情感, 学生不但喜欢了教师的教学, 进而培养了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学系统, 但是有教学规律可遵循的。上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六个方面, 是以常规性课堂结构元素为基点, 重在从课堂教学中人的活动性和教学实效性等方面提出的, 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个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55-58.

[2]李文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程教学评价[J].基础教育课程, 2006 (9) :39-41.

[3]教育部教基[2001]17号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 (2) .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N].中国教育报, 2006-06-30 (2) .

篇4:美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语言美

教师标准 一是教师语言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做到准确规范、概念表达清晰、推理符合逻辑、严谨简约、通俗易懂、重难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教师语言要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发音吐字清晰、音韵准确、音量语速适中、形象生动、昂扬顿挫、幽默风趣、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充满热情、爱心和智慧,评价语言要真诚、指向明确、富有美感,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前进的动力;三是教师体态语言优雅规范,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与学生能达到无声的默契,彰显师生关系和谐的美。

学生标准 一是学生能讲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能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乐于表达,自信表达;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合乎情理、层次条理清晰。

行为美

教师标准 一是教师仪表端庄大方,服饰整洁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言行举止温文尔雅,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师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熟悉本学科特点与要求,基本功扎实,板书字迹优美、条理清楚。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三是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教法、提高自己对所带学科的审美能力,挖掘美的教学内容,潜心按照现代新理念精细备课,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清晰,提问设计精炼,活动设计有效,练习设计高效,符合自己学生特点,唤起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四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具备驾驭课程的能力,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与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之美;五是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兼顾学生差异,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适时的学法指导,促进不同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赏识、宽容中不断进步;六是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采用新颖多样的方法和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标准 一是课前能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整齐,上课音乐响起,要迅速而安静地走进教室,铃声落学生全体起立并向老师问好。在课堂上能遵守课堂纪律,坐姿端正,专心致志,回答问题要举手,不可抢答,不打断别人的发言,遵守基本的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要阳光、可爱、自信,对学习有深厚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认真倾听、勤于思考、自主探究并乐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收获,发言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三是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认真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并能虚心听取同伴、教师的评价;四是具有勤奋专注、不畏困难、勇于挑战、不耻下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写作业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细致,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作业本整洁,不乱涂乱画,无卷角、缺角。

结果美

教师标准 一是教师在自己精心准备和对教学手段的充分驾驭下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身心的解放和享受成功的愉悦;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和获得启迪,在充满自信、探索、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技能和自身审美素养,增强职业幸福感。

学生标准 一是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当堂知识,并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在宽松、愉悦、成功的课堂教學中,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作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了智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的快乐,形成健康稳定的审美情趣,使个性良好发展。

“美的课堂”是让师生身心愉悦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美、学习的美,同时也能让教师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美!美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美的课堂”深入落实提供保障,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美好的人生奠定了基础。美无处不在!

篇5: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2、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必修课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规划设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和探究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应用课是学生应用所学习的技术,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信息技术课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体现以下三点:⑴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锐性和直觉,能够辨别何时需要信息,何时需要信息技术。⑵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⑶三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既要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要把握教学“双主体”中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只有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所做出的评价才是全面而合理的。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四个要点是:⑴教学目标的明确性;⑵教学设计的系统性;⑶教学实施的主体性;⑷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即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手段、操作水平、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力的拓展与延伸等,同时教师的任务描述、指导反馈、教学机智等也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

7、判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的能力,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两个“量”的变化。一是参与度,二是创新度。

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学生表现:⑴学习方法;⑵操作水平及任务达成;⑶合作交流;⑷参与状态;⑸创新意识。

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教师表现:⑴任务设计(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学习并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任务。);⑵学法指导;⑶专业知识;⑷教学机智。

10、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体上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11、教学目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体现教学目标,有得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也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12、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课型的设计等内容。对教学内容与设计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编是否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1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递、转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过程始终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必要的教学资源与帮助,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操作、思考、发现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知,掌握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乒,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得到充分的发挥。

14、教师教学能力:教学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把握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节奏。其次,教师能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教学语言精当,板书规范,示范正确,操作娴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此外,作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教学创新,在教学设计、资源运用、教法选择、手段安排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的教学风格。

15、教学效果: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重点从六个方面去评价:⑴情绪状态;⑵注意状态;⑶参与状态;⑷交往状态;⑸思维状态;⑹生成状态。

16、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类型分为四种课型:即以识记理解为主的课型、以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型、以规划设计为主的课型、以综合拓展为主的课型。

17、创建情境、激趣导入、讲解示范、快速上手、指导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完善、技能运用、目标实现、全课反思、交流收获。

18对一堂课的评价:

⑴本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贯彻的时候,教师注意针对性学习内容分解、明确相应的子任务,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乐趣。

⑵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带附件的电子邮件的收发及回复、转发邮件等技能,教师采用了引导法、实践法和自学法等教学方式,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核心,使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

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授课多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学习技术的能力。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学生信息操作技能。

大连市小学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信息技术)

1、评价原则:⑴过程性原则;⑵发展性原则;⑶多元化原则;⑷客观性原则;⑸可操作性原则。

2、知识与技能评价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媒体信息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编码能力。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以及情景测验等。

3、过程与方法评价包括:解决问题;认知学习;交流合作;规划设计;展示评价;参与状态。常用评价方法有:情景测试、观察、表现性评价、行为核查等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兴趣;信息习惯;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体现出信息意识;三是看课堂自律情况是否良好;四是看是否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评价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

5、各年级三维目标概览: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简单操作;⑵独立模仿操作;⑶熟练操作;⑷迁移应用;⑸综合运用;⑹创造性使用。过程与方法:⑴感受、尝试;⑵自主合作学习;⑶探究学习;⑷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⑸规划设计;⑹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对信息技术感兴趣;⑵积极参与信息活动;⑶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⑷具有信息意识;⑸具有负责任地使用网络等信息道德;⑹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总而言之,四到六年级应该达到下面各水平标准: 水平一(四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生活中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熟练使用鼠标键盘画图,搜集管理信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使用习惯。

水平二(五年级):学生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根据想法提炼、组织、呈现、交流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支持终身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

水平三(六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生活学习中,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评价方法:根据前面所述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原则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因此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情景测验、作品评价、行为记录表、开放性试题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档案袋包括:每单元一个学生行为记录表、学生作品、作品评价表,期末开放性试题、综合作品及评价表,档案袋展示反思等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本节课重点分析有如下几点:

其一,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其二,设置“错误陷阱”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通过为老师纠错,学生的兴趣大增,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这堂课达到了一个高潮。

其三、学生的参与,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其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在学习了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效果会更好。作为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到合适的时机不能让学生操作,否则会很难控制教学过程。在请学生演示的活动中,尽可能挑选程度好的学生,避免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评论:

本案例很具针对性,突出的特点就在于:

其一,结合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根据学生以往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习惯出发,使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创设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围绕“搜索技巧”这一根本问题,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完成新的搜索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其二、任务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富有趣味,由此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任务设计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任务主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得也比较好,避免了以往一味讲透讲精的作法,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余地,也避免了毫无目的的网络漫游,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其他方面知识

1、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2、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⑴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⑵丰富学习的体验国;

⑶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⑷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⑸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⑹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研究性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

⑴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⑵应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4、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想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

5、信息素养:就是指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把信息素养分解为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

6、信息素养八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7、四个层次:

信息意识(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辨别信息的是非,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8、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⑴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了解探究的方向

⑵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1)师生角色互换

2)引入“小专家”制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⑷拓展教学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建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⑸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⑹师生一同点评,汲取进步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9、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拓展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更好地锻炼学生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10、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存储、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⑴.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的敏感度,能意识到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具有使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意识,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学决策的基础,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的意识。

⑵.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的应用的知识,如教材、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计算机等;高效地使用诸如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电子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等等。信息知识不仅体现着信息技术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⑶.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既包括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加工、存储、运用等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⑷.信息道德

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能正确地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这几个要素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11、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㈠通过研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

⑴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应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⑶初步掌握最流行的软件技术:Flash、Dramware、PS等。⑷掌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基本使用。

⑸掌握适合于自己学科的简易开发的应用性平台软件(Authorware等)

㈡教师自学

㈢在“课程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通过三个环节、两种课型,以及四种教学模式上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㈣在教育科研中培养信息素养。

总之,不论是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12、以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例,试述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14、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集体动力理论;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5、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正相互依赖 ;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 ;混合编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16、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以下几类:

成果驱动——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加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情感驱动——出发点主要以某种情景感染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问题产生共识,自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表达心理及思想。

生活驱动——它围绕生活所需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本能驱动——是以小学生的本能为驱使出发点的,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一些娱乐(小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入手的驱使手段。

17、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 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

 要设计任务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  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 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研究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认知规律。 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 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

18、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 ⑴任务要现实有趣;  ⑵任务要系统有度;  ⑶任务要有事可做;       ⑷任务要有果可评; ⑸任务要具有情境性; ⑹任务要具有意义性; ⑺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⑻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 ⑼任务要具有阶段性。

19、任务驱动法运用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 ⑴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 ⑵要做到教学相长

 ⑶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 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 ⑸教师要做适当地效果评价

20、“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 有利于实现教学上的直观性;  有利于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 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

14、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15、学生评价方面:

篇6: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用科学的、客观的方法,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估,有利于获得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和控制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1.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符合大纲的规定,教学目的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

2.教材组织处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准确,知识点全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思想性和新旧知识之间衔接、过渡、联系;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基础知识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对文章的分析、原理的论证方法,提出过程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的讲述应清晰、准确,能揭示内在的联系,所举事例典型、恰当。

4.能力培养:基本技能训练,既要注重量,更应注重质;能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习和运用;学生能消化并运用当堂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教法选择得当,富有启发性;注意从发展角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把读、讲、议、练合理地结合起来。

6.上课基本功: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性强,通俗易懂,说普通话,声音洪亮;板书有计划、完整、简练、工整,脉络清楚;教态自然亲切,严肃端庄;教具运用正确规范。

上一篇:银行从业考试——2009风险管理真题下一篇:变电所管理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