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2024-04-10

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共12篇)

篇1: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 青:生机勃勃;春天里的田园;充满希望的;茁壮成长的;童心,如沐春风般的自在;

 橙:早晨的朝阳;快乐;想象力;创造力;未来,希望;收获; 青橙:乐趣;快乐;创造;没有束缚;设计未来。

2)青橙理念——我就是设计师

青橙认为,青橙就是与一群爱好创造的朋友们,设计出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全世界最美丽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画一幅画能反映自我灵魂的画作;

写一段探索心灵的文字;

制作出一个从没有想到的物品;

创造的冲动无处不在!

青橙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用想象力,创造一个“我”的世界;

这个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创造因子,让“我”的手机与众不同又乐趣横生; 这个世界中,快乐的神奇体验,不断激发“我”在沟通之外能做更多事情;

篇2: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爵位表示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各爵。

“公爵”一语源于拉丁文,原是罗马帝国后期人们对那些负责保卫帝国安全的高级军官的称呼。后来入侵的“蛮族”人借用这个词把他们建立的国家中实际掌管大片领土的那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称为公爵。以后,欧洲国家才逐渐把这个词当作高级贵族等级的.名称。

“侯爵”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最初是日耳曼国家的人对镇守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员的称呼,后成为专指低于公爵而高于伯爵的贵族的称号。

“伯爵”一词源于拉丁文。罗马帝国晚期,臣民用它来称呼皇帝的近臣。中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国王手下的官员也称为伯爵。以后这个词变成了对公爵略低的贵族的称号。

“子爵”一词亦源于拉丁语。在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人们把伯爵在某个地区的代理人称为子爵,或称为副伯爵。后来这个词便成为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之一种,列于伯爵和男爵之间。

篇3:台湾名称的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秦朝称台湾为“瀛洲”;三国称为“夷州”, 隋代改称“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叫“东番”;后又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及“台湾窝”等称谓,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后, 曾改名为“东都”, 其子郑经继位时, 即更名为“东宁”。清朝复名为“台湾”, 设置台湾府, 隶属于福建省, 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 有五种说法:1.因该岛浮海如平台, 地形似弯弓, 故名台湾。2.根据台南附近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3.是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4.是从“台湾窝” (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 演变而来。5.是由荷兰人在台江的湾头筑台而命名曰“台湾”。

篇4:“商人”名称的由来

夏以后的商朝,逐渐建立了奴隶制国家。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商朝的商业贸易也得到空前发展并出现了水陆运输行业化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商人。但是,当时却并不叫商人也并没有商人这个名称。

谁曾想到,一名之始竟然与商朝的兴亡相关联。

在公元前16世纪时,商族在一个叫亳的地方(今天的河南商丘县北)建都,后又迁往殷地,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商。商族主要活动在当时被称为滴河的清漳、浊漳两河流域。在殷商建国的600年间,虽曾八迁都城,但一直在清漳、浊漳两河一带。商,之所以为商也便得名于此。

后来,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可是周公旦对商朝仍不放心,为了消除商朝的历史痕迹,遂将滴河改名为漳河。周王除了对商朝的贵族集中于一处严加管束外,对其善于经商的商朝遗民也基本限制其自由并只准许继续经商,这些被集中管束的商朝遗民经商者被通称为“商人”,以便与周朝人区别开来,这显然带有轻蔑和歧视之意。可年深月久,人们慢慢忘记了商人“贱民”的含义而成为了买卖人的代称。

至今3000多年来,“商人”的称呼一直经久不衰。

“商人”与乌龟壳上的“船”

人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与水陆交通息息相关,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却不得而知,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测。

9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偶然买到了一些刻有花纹的乌龟壳和牛胛骨,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花纹,几乎隐藏著3000年以前殷商社会的所有秘密。这些乌龟壳和牛胛骨俱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即殷商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尽管在已经发现的4000多个古文字中,能够认出的仅有千把字,然而当时社会生活的画卷已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被发现的文字就是今天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甲骨文。刘鹗加以编纂成书,就是今存的非常珍贵的《铁云藏龟》。

我们从甲骨文中获知,商代虽已有多种交通工具如木板船、方舟和独木舟,但仍以木板船为主。木板船之“舟”字型,酷似实物的木板船:,稍有差异的是,有的“舟”字中的横线有单有双,似乎表示着横梁的宽度。木板船是由一条条纵向和横向的木板组合而成的,“舟”字中的横线相当于实物的肋骨、隔壁或隔舱板等构件。它们既可以分船体为多舱,又可以支撑两舷纵向船板以提高船体的强度,特别是还能使纵向的船板延长,这样便可以用较短的木板制造出长宽不等、深浅不一的各式各样的船。木板船也就可以通过尺度的变化提高稳定性和航速,这不仅为当时也为以后的船舶朝大型化演变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中的“舟”字群中,独有一个木板船旁加曲线的字船旁加木板,这是为了使木板船增加其稳定性。这样的结构逐步演变为后世的“戈船”或“边架艇”。

与船字相似的还有个“般”字(音盘),此字颇像一个持篙人撑水使木板船旋转。《说文解字》中将其释义为:“象舟之旋也。”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则直接解释为“舵”,当然这个字也极有可能就是舵的雏形。

第二种船便是方舟。在《续甲骨文》编上中,收录有292个“方”字,该书解释为“并船也”,即两船合并在一起。方舟之制始见于周代,《礼记》中的“大夫方舟”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舫”,再以后,因为其体大而且稳固竟然成了一种身份和等级的标志了。那时,无论是官家还是商人,如果谁家拥有了巨舟连舫,那谁家的地位自然就非同小可了。

第三种船是“俞”。“俞”字在甲骨文中极少出现,被释义为“空中木为舟”,这当是最原始的独木舟。

商代舟船的推进工具,除木桨之外就是风帆,《铁云藏龟》237上片中有,释文为:“戊戌卜,方其凡”。“方”即方舟;“其”必须;“凡”为帆。意思是:戊戌日占卜,方舟上必须挂帆。《殷契遗珠》556片中,释文为:“贞:追凡;贞:凡追。”意为“贞”,占卦,挂帆追赶,或解释为;追赶帆船。

木板船与风帆以及“般”(舵)的结合,意味着殷商已经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和能力,商人可以远洋漂航进行海上商务活动了。

“财”字中为何有个“贝”

商代手工制品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商业贸易生产技术的发展。著名的“司戊方鼎”高达133厘米、重875千克,反映了商代冶铸技术水平之高。商品生产的发展,随之出现了最早的便于交换的海贝货币。这就是中国文字中凡是有关“货”、“账”、“贩”、“购”、“财宝”、“贿赂”、“赏赐”、“馈赠”等表示贵重或珍贵事物的都有“贝”字偏旁的缘由,

在殷墟出土的数以万计的贝类中,既有天然贝,也有仿制的贝。天然贝在当时是一种实物货币,因为它既是高贵的装饰品又可作货币用来交换。直到殷商晚期才有了金属铜贝的出现,这标志着货币进入了高级阶段。

在这些作为货币的海贝中,还有属于王室贵族宝物的“大海贝”以及鲟鱼、鲻鱼、鲸鱼骨等在殷墟出土,说明商代商人的海运与海上贸易已经远及东海、南海和印度洋沿岸。

殷商王朝是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早在商灭夏之前的成汤十一世祖相土的时候,商族就已经是兴起于渤海西岸左右的强大的诸侯国。古代的滴河,在当时就是直接流入大海的。由此看来,《诗经,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颂词绝非出于偶然。就连相土给子孙所起的名字,都与海洋神话有关。既是“海外”,当是渤海之外,只是“有截”,还不能确定是什么地方。有人认为是朝鲜,假若此,也就可见当时海上活动范围之广了。

商王朝建立后,海上活动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出土文物证明。从大连到山东蓬莱,已经有一条横渡渤海的航线,产于马来半岛的龟甲等在殷墟出土,这种海外之物,显然是由商人远洋贸易交换而得来的,可见当时的商人,已经发展到了有目的的远洋航行,并且已经开辟了较稳定的远洋航线。近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安阳、郑州等殷商遗址中发现的麻龟板,也在江苏的潮熟文化遗址中普遍发掘。这种产于南海的麻龟据考证认为;“取龟的道路,当经过荆蛮族、越族和闽越族居住的地方。”这些被称为百越的航海民族,远在新石器晚期就曾在海上漂航,相沿数千年之久,对于南海和印度洋沿岸自然不会陌生的。

反映内河商人运输情况的文物也有所发现,从商代“父乙盘”、“兽面纹鼎”两件器物的铭文中,我们发现了商代商人在海上长途贩运商品的图像,即商人担贝乘船。上海博物馆藏有商代的饕餮鼎,此鼎上就刻有商人担贝立于舟之上,旁边有持楫人划动木板船的情状。所有这些,无不反映了商代商人在海上从事商品贸易的生动图景。

篇5:教师节名称的由来

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

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1985年1月,全国人大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从20__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他认为:传统节日是世代相传,我们已无权择日;而重新设定的节日是由我们自己择日的,就应当考虑这日子是否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接续历史传统。教师节应当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应该延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以孔子诞辰作为中华教师节是非常合适的。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新学年开始时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有时间筹办教师节和国庆节。

最早庆祝“教师节”活动是什么时候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看到皇帝在这天祭孔、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古代的教师节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天是圣人孔子的出生日。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弟子学生3000人,贤人弟子72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十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在古代,无论是道教还是儒教,都把孝顺亲人尊敬父母放在首要位置。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吕氏春秋·尊师》里这样写道。

教师节祝福语

1. 虽然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心目中最出色的老师!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2. 祝您的花园里鲜花灿烂,果园里硕果累累,愿您堆满灿烂的笑容,丰收累累的满足。爱您的每个人都想看到您笑!

3. 当星星隐匿在遥远的天际,依稀的灯光依然闪亮在您窗前。正因您的执着,才有我们璀璨的明天!谢谢您,老师!

4. 您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5.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6. 教师在农村扫盲,让一农妇认被子两字,农妇想不起来,教师提示:睡觉时你身上是什么,农妇说是老公。老师哭笑不得:老公不在的时候呢?农妇:是村长。

7. 您的学识让我们钦佩,您的为人让我们折服,您的节日让我们共同庆祝!老师,节日快乐!

8.教师节将至,愿天下所有的老师:快乐随你一年中的每一天,平安伴你一天中的每一时,健康牵你一时中的每一分,幸福陪你一分中的每一秒!

9. 笔灰染白了您的青丝岁月,岁月加深了您的皱纹。孩子们,在时光荏苒中长大成人,只有您还守候着那份辛劳。祝您教师节快乐。

10. 教师节诚心送祝福!感恩昔日多提点,拜谢明日两相助;九月菊开教师节,思念过往恩师情。不求富贵开两支,但求福禄安康寿!

11. 打开岁月的文件夹,翻到页。写上一段思念,送上一个祝福。一颗感恩的心,不曾忘记的您。祝:您教师节快乐,老师辛苦了。

12. 传授我们科学文化之术,赋于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激发我们报郊祖国之志;老师啊,您是园丁、人类的灵魂工程师,祝教师节快乐!

13. 老师,上班时间不许打手机。老师,请您接受一份迟到的问候吧!当我初为人师时,我才感受到您曾经为我们的成才付出了多少心血!

14. 虽然不常联系,却时刻把您惦记;虽然不常看望,却悄悄把您祝福。时光流逝,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15. 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历历在目!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意!

16. 博学多才是你的专长,无私奉献是你的胸怀,教书育人是你的梦想,望学子成才是你的殷切期望;教师节了,感恩送到,祝老师节日快乐!

17. 轻轻的一声回侯,不想惊扰您!只想真切知道您的一切是否安好……不管工作有多么的繁忙,只要记得我时刻都在远方关望您、祝福您就好。

18. 老师的窗前,有一棵米兰,悄然绽放,清香悠远;老师的窗前,有一盏灯光,与月亮相拥,赶走了黑暗。教师节到了,老师,祝您万事如意。

★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 简历名称范文

★ 警察参加大别山培训心得体会

★ 小组名称和口号

★ 求职信范文的名称

篇6:中国别名由来及历史朝代名称由来

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如“长夜难明赤县天”;或称神州,如“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华夏 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策,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中华

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中夏、方夏、函夏 都是有关中国的代称。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此后,中夏即指中国。方夏,《书经》中有“诞膺天命,以抚方夏”之句,《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李贤注解说:“方,四方;夏,华夏也。”宋代秦观《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中有句:“举令典于宫闱,溢欢声于方夏。”所以方夏也指代中国。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所以函夏也代指中国。

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据说,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及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 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弁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九牧

《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牧九州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 晋朝文人卫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成,燕歌以咏。”

九域 《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 《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海内 《词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周围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作海外。

二、中国历史朝代名称由来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 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篇7: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汾”的方言读音是“分”,不是“山西汾酒”的“汾”。“汾”原意为“分”,指西北两江汇流至王借冈而分两条水道:东从石湾、澜石入海;西从黄鼎、街边下佛山。汾江流到官厅脚,即今日之民政桥,分道折往北,这里河深水阔,水底有礁石,甚至会产生漩涡。为了行船的安全,佛山人在岸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水上关帝庙。为什么要拜关帝?关帝和水有什么关系?可能是《三国演义》有关公水淹七军、活擒庞德的故事,所以人们认为关公的勇力威镇八方,能够镇住河水,为佛山人造福。水上关帝庙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改作果菜公司。近年,又建成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场所。

为什么用“汾水”而不用“分水”命名呢?因为世人之常情,是喜“合”而恶“分”,喜欢团团圆圆,不喜欢四分五裂,所以为了避忌,将“分”字添水为“汾”,故名为“汾水”,现称汾江。知道这段历史,也就懂得升平路有一条街道叫做“汾水西街”的来源了。

篇8:名车名称的由来

1940年6月27日,汽车史上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美国政府邀请135家汽车厂,请他们展开竞争,设计生产一种既灵活又结实的全轮驱动军用车。这款车的驱动力是当时同类车的3倍,时速105公里。

这种车的名字叫“GP”,是GEN-ERAL PURPOSE (多用途车)的缩写。它的发音与美国漫画家施格于1937年创作的漫画形象中的一种神通广大的小鸟在飞行时发出的“吉普吉普”叫声很相近,因此,美国士兵把这种小越野车称为“吉普”。

1944年6月,“吉普”车随着美国兵横渡大西洋,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指挥官都是乘“吉普”登陆的。这使得“吉普”名声大噪。

2. 达特桑(DATSUV)纪念创始人

达特桑,是日产汽车公司1932年生产的第一辆小车的名字。这款车经过几十年的换代和发展,已成为声名显赫的著名汽车品牌。在日本车与美国车的竞争中,它立下了汗马功劳。

达特桑有2个含义:一是3名创造人田健沼郎、青山禄郎和竹内明太郎姓名的拼写;二是它在日语中自古有“快如脱兔”的字义。1932年给诞生的汽车取名时,起名“达特之子”(DATSUN),但英文“SOU”的发音在日语中不吉利,于是改为“SUN”。

3. 桑塔纳(CANTAMA)山谷强风

桑塔纳,是德国大众1981年投产的车型。桑塔纳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山谷的名字,这个地方以产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在此山谷中经常刮起一股强烈的风。人们把这股风称为“桑塔纳”。

大众公司之所以用桑塔纳命名新车,想必是希望新车型既能像桑塔纳山谷的葡萄酒一般为人们所爱,又能像桑塔纳风一样强劲。

4. 凯迪拉克(CADILLAC)纪念贵族军官

它是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高级轿车。之所以命名为凯迪拉克,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凯迪拉克的法国高级贵族军官。据说,这位军官是底特律城的创建人。同时,这款车还选用凯迪拉克家族的族徽——一个缀有7颗闪光珍珠的王冠,来作为凯迪拉克轿车的车标。

5. 旁帝克(PANTIAC)纪念抵御首领

旁帝克轿车生产厂家的前身,是美国通用公司的奥克兰部。轿车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位印第安渥太华部落的首领旁帝克。据说,他在1763年率军袭击了围攻底特律的英军,并歼灭了一支前来增援的英军,使英军被迫宣布尊重印第安人的领土和权力。

6. 沃尔沃(VOLVO)滚滚向前

VOLVO是拉丁文,本意是“我滚滚向前”。这个词的字母中有2个V和2个O,用它们象征汽车的2个车轮非常醒目,使人过目不忘。所以,瑞典汽车制造厂选用VOLVO来命名其生产的汽车。

7. 赛欧(SAIL)与强手一赛

篇9:澳航名称的由来

其实不要说中国人,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大多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澳航的名字是QANTAS。对许多澳大利亚人来说,QANTAS就是QANTAS,就像澳大利亚引以为荣的ANZAC(澳新军团)就是ANZAC一样,从小就这么说,习以为常,反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深究个为什么。

跟ANZAC是一个英文缩写一样,QANTAS其实也是一个缩写。其全称是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erial Services,直译成中文就是昆士兰和北领地航空服务。不过,作为澳大利亚国家航空公司,QANTAS不论是历史还是规模,在澳大利亚民航业都是首屈一指,堪称绝对的老大,因此中文译名称之为澳航,倒也不为过。

谈到QANTAS这个名字的由来,就不能不提澳航悠久的历史。1920年11月,QANTAS创建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的小镇温顿,最初公司的全称是昆士兰和北领地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这也就是QANTAS这个名字的出处。该公司拥有的第一架飞机是一架阿弗罗504K双翼机,其开放式座舱内仅能容纳一名飞行员和两名乘客。

话说处于人类航空史上著名“黄金时代”的1930年,当时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在欧洲到远东的航运业务上要远远超过英国的帝国航空公司。就在这一年,荷兰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航班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可经由英国控制的领土,飞抵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作为回报,荷兰也允许英国的航空公司使用其控制的领空。

正是这份协议成就了QANTAS,使之从一个澳大利亚本土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民航业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自1930年的协议签署后,荷兰和英国民航业都积极利用协议赋予的权利,争夺欧洲到远东的航运市场。1934年,为了不让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联营的荷属东印度皇家航空公司(KNILM)抢先将其航线延长到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领导帝国航空公司的英国交通运输业巨头埃里克·格迪斯决定,在伦敦与悉尼之间创建一条新航线。

由于帝国航空公司当时无力独自开辟这条连接南北半球的漫长航路,那么按照埃里克·格迪斯的计划,他将通过扶持澳大利亚本土的QANTAS来抢占这个市场。然而,埃里克·格迪斯不得不面对的窘境是,根据1930年的协议,他必须向荷兰人证明,这条新航线是属于英国所有的,以此获取使用荷兰控制领空的许可。不幸的是,澳大利亚在1931年刚刚取得了内政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4年,帝国航空公司与QANTAS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航空公司,英文全称是Qantas Empire Airways Limited,即QANTAS帝国航空有限公司。其实可以看做是把两个公司的名字合在了一起,只不过把QANTAS推到了前台。帝国航空和QANTAS在新公司里所占的股份相同,各占49%,一个独立实体占剩余的2%股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英国与荷兰最终达成妥协,1930年协议的条款被进一步放松,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被获许将其航线延伸到澳大利亚,而帝国航空公司也最终通过扶持QANTAS将伦敦到悉尼的航路彻底打通。

从此,QANTAS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步步地飞向了全球民航业的广阔蓝天。至于QANTAS,即昆士兰和北领地航空服务,这个公司最初全称的缩写,也就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澳航的代名词,其本身的原意反倒没人留意了。

这里要介绍给朋友们的,就是1937年QANTAS推出的一款航空海报。色彩明亮的主画面上,一条连线贯穿地球南北,将北半球的伦敦与南半球的悉尼连接在一起,3架肖特公司生产的S.23“帝国”水上飞机正展翅高飞。海报下方,用深色的大号字体醒目地写着“QANTAS帝国航空公司”,下面的一行小字是“与帝国航空公司联营”。那句红色字体组成的广告语,则颇具大英帝国昔日“日不落”的豪情——“英国人跨越世界”!

S.23“帝国”这款四发水上飞机是当时QANTAS机队装备的最新机型。机组成员5人,可搭乘旅客17人,最大航速174节(322千米/时)。有意思的是,在1937年推出这款海报,向公众推介自己的新机型新服务时,QANTAS机队仅有刚刚交付的3架S.23水上飞机,订购的另外3架于次年才交付使用。画面中间出现的那架机号为VH-ABC的S.23“帝国”就是1938年才真正交付的,在这款海报刚推出时其实还坐不上。这算不算虚假广告?

篇10:中国诸海名称的由来

按照地质学上的划分, 渤海为我国内海, 黄海为陆架海, 东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为陆缘海, 南海为边缘海。据记载, 在西周时期, 中国的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 凡是能见到的海, 一律都称为“海”。华夏先民以为自己所居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带为天下的中心, 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 而“中国”四周的异族则被认为处于大地周边。因为后者近于海, 所以古书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 谓之四海”的说法, “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许就源于此。

渤海

据记载, 战国时期曾一度把现在的渤海海域称为“渤海”;到了秦代, 改称为“勃海”;东晋十六国时, 再次将其称为“渤海”;而春秋时也有把渤海称为“北海”的。据《莱州府志》记载:“公元前48年, 北海水溢, 流杀人民。”表明当年来自北面海洋的海水, 侵入内地淹没农田与村庄,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自元朝以后, “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黄海

黄海名称的由来与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长期纷争、频繁地改朝换代密切相关。

北宋灭亡后, 赵宋统治区域只剩下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南宋建炎二年 (1128年) , 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之水阻挡金兵, 黄河从此改道南下, 夺淮入海。到了元朝, 黄河在苏北入海已经稳定了100多年, 带来大量泥沙, 形成日益明显的黄河三角洲。风浪搅动使近岸海域的水色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人们根据其各自特点加以命名。

自北向南流动的黄海沿岸的河流, 把来自黄河的细粒物质输送到其他海域, 使近岸海域被染成特殊的黄色, 故有“黄水洋”之称;“青水洋”所在的海域水较深, 黄河水对这里的影响较小, 海水中的黄色悬浮物较少, 水色发青;“黑水洋”主要指东经123度以东的海区, 由于水深, 海水呈黑色。由此可见, 在很多年前, 先人们就开始根据水体颜色把海洋进行分区描述。

到了清朝初期, 黄海海域曾被称为“东大洋”, 而现在的东海一带则称为“南大洋”;清朝末期, 在1908年以后出版的地图中均已使用今名。也就是说“黄海”名称的正式使用, 也只是20世纪初期以后的事情。

东海

从字面上就可看出, 是因其位于大陆之东而得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因而把黄河流入的海概称为“东海”。秦始皇三十五年 (前212年) , 在泰山岛上立了石碑, 作为东大门的标志。可见, 现在的黄海在我国历史上曾被称为“东海”, 这也是如今东海县名称的由来。到了清朝初期, 江海曾被一分为二, 北部称“东大洋” (相当于现在的黄海) , 南部称“南大洋” (相当于现在的东海) 。直到20世纪初, 现代的东海才正式定名。

南海

篇11:“商人”名称的由来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他的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的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他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讨伐易氏。灭掉易氏后,商的势力也扩展到了易水流域。

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

在我国历史上,商朝虽处于奴隶社会,然而,历经盘庚和武丁两代君主的统治,国势甚为昌盛,经济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局面,从而使民间贸易活动有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复杂化,以及生活消费的不断多样化,“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由原始的“物物交换”演化为使用货币购买。于是,也就奠定了商业贸易的基础和产生以买卖货物求利的商人了。

自从武王伐纣,商殷灭亡,天下为“周”,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商代的臣民没有立足之地,他们从都城迁往外地,以贩卖活动来维持生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固定性的职业了。由于从事这些贩卖活动的人,大都系商代遗民,所以被世人称之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的由来。

篇12:青橙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漫画史家毕克官认为, 如果从故宫所藏明代皇帝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 (1465) 算起, 至少在500多年前中国就有漫画了。

如果从漫画传统上溯源, 历史会更早。美术史研究表明, 古代中国已经有了漫画的绘画形式。邓拓在《燕山夜话·古代的漫画》中指出:“到底中国古代有没有漫画呢?回答不但是完全肯定的, 并且还应该承认中国的漫画有它自己的传统特色。”他认为, 我国古代漫画“具有与西方的漫画颇不相同的特点,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漫画传统。”[1]253例如在陶瓷制品、石刻画像上绘制人物, 制作墓葬用的木俑陶俑等, 都带有漫画变形的特色。一些带有寓意性、象征性、谐趣性和想象的画, 多作较大幅度的夸张和变形, 也像漫画, 比如年画[2]185。许多画家画一些带谐理性和讽刺性的画,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也近乎漫画的形式, 如清朝“扬州八怪”中黄慎所作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罗两峰的《鬼趣图》等。

在我国古代, 尽管已经有了漫画的形式, 但作为画种的“漫画”概念的确没有。不过, “漫画”这个词组还是有的, 只是它所表述的内容不是图画, 而是鸟类中的一个品种[3]294。如宋朝洪迈《容斋随笔》中便有“漫画”一词。《辞源》解释为:鸟名, 即篦鹭。

近代漫画是伴随着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产生的, 在我国, 漫画也是随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的发展而大规模兴起, 早期漫画作品多数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漫画借助大量发行的印刷报刊得以大范围传播, 从而突破了单张漫画传播的限制。当然, 好的漫画也让报刊大为增色。

最早的报刊漫画

如果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谢缵泰作《时局全图》和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义和团运动中的反帝漫画算起, 中国漫画的兴起和发展, 经历了从近代、现代至当代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全图》和义和团漫画宣传品, 就是适应当时反帝爱国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谢缵泰作《时局全图》被研究者称为“中国第一幅时事政治漫画”。此画最早刊于1898年7月香港《辅仁文社社刊》。刘一丁认为当时的题目是《远东的形势》, 又名《东亚时局形势图》[3]78。画面以中国地图为背景, 画一只熊占据东三省, 一条狗占据长江流域, 一只癞蛤蟆占据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一条肠形大蛔虫包围山东一带, 一个太阳的光线直射福建、台湾和朝鲜半岛, 一只恶鹰飞来争食分肥。原图说明:熊即俄国, 犬即英国, 哈即法国, 鹰即美国, 日即日本, 肠即德国。最初发表时还有题诗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作者谢缵泰说:“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画这幅画, 目的在于唤醒中华民族, 向人们敲起警钟:外国列强瓜分大清帝国的危险已逼在眼前!”[4]4

与《瓜分中国图》同时出现的还有义和团运动中出现的漫画宣传品, 例如著名的《射猪斩羊图》、《雷击猪羊图》、《猪精恶报图》、《生杀猪羊图》、《众虎反羊图》等。作为中国最早漫画作品之一, 义和团漫画有着重要史料价值, 只是这些漫画并非刊自报刊。

漫画作为一个画种的出现

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出现在中国画坛上, 是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

清末民初的漫画, 名称并不统一, 有“讽画”、“谐画”、“笑画”、“滑稽画”等, “漫画”这个名称还未出现。此类画作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有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 有讽刺官场腐败政治的, 有抨击民间积弊及市侩小人的, 形象生动, 立场鲜明。

清末民初漫画之所以迅速发展, 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画种, 主要原因有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闻报刊的迅速发展。前者为漫画流行提供了思想内容, 后者则为漫画传播适时地提供了媒介条件。维新运动以后, 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新闻报刊大量发展, 在这些报刊上, 漫画这一艺术和评论形式被大量运用起来。

在当时的报纸和画报中, 刊登漫画较多的有上海的《俄事警闻》、《神州日报》、《民吁日报》、《民国日报》、《大共和日报》和《民呼画报》、《民权画报》、《民立画报》等;广东的《广东白话报》、《世界公益报》、《岭南白话杂志》、《时事画报》等;北京的《白话图画日报》、《醒世画报》和天津的《人镜画报》等也刊登过许多新闻漫画作品。

这时期的著名漫画作品, 除《瓜分中国图》以外, 还有《时事画报》的《龟抬美人图》、《民报》增刊《天讨》上的漫画等, 它们可能是我国近代报刊漫画最早的一批作品。《龟抬美人图》描绘的是1905年美国陆军首脑和总统的女儿来华进行威胁讹诈, 广州各界发动轿夫拒绝给美国人抬轿的事。《天讨》漫画则指同盟会在日本的机关刊物《民报》, 于1907年4月25日出版的一本临时增刊《天讨》, 在刊载全国各地声讨清廷文章的同时, 刊登了三幅漫画《猎胡》、《过去汉奸之变相》、《现在汉奸之真相》, 前一幅歌颂革命力量, 后两幅则揭露讽刺李鸿章、袁世凯之流的丑恶行径,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民国初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的自由, 受此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得到一次短暂的发展机会, 一个空前的办报热潮出现了。在这一时期, 新闻照片和新闻漫画也得到较大发展, “尤其是富于讽刺性和幽默感的漫画, 已成为报刊宣传的一个重要品种, 产生了不少好作品”[5]1084。

这段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 在新闻漫画中都有所反映, 如《袁世凯骑木马》、《内阁总理》、《袁世凯与皇帝之位》、《国人皆曰可杀》、《此之谓人民代表》、《虽不中亦不远矣》、《长蛇猛兽动地来, “和平”、“正义塔”》、《工、学、商打倒曹、陆、章》等, 矛头直指封建军阀、亲日派和帝国主义, 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这一时期的漫画, 人物造型比较写实, 常用比喻来针砭时弊和社会陋习, 通俗易懂。

清末民初的漫画作者为数不少。广东的何剑士, 上海的张聿光、钱病鹤、马星驰、沈泊尘、但杜宇、丁悚等, 都是高产的漫画家。

报刊“漫画”名称的出现和统一

漫画这个画种, 在国际上并无统一名称。西方国家常称之为卡通、讽刺画、幽默画或滑稽画, 并无“漫画”说法。“漫画”两字出自日本, 日本德川时代出现了以葛饰北斋为首的八大漫画家, 开始使用“漫画”名称, 含有“随意画”的意思, 例如葛饰北斋的绘画集即名为《北斋漫画》。我国“漫画”名称的使用, 应该是受了日本的影响。台湾蔡东照也认为“漫画”是日本人自创的名词, 并进而认为“漫画这个名词, 是民国八年五四运动时, 才从日本传过来的玩意”[6]9。我国报刊在采用“漫画”这个通用名之前, 对于报刊上发表的带有政治或社会批评、讽刺性的画, 使用过“讽刺画”、“滑稽画”、“笑画”、“寓意画”之类名称。

那么, “漫画”这一专有名称究竟何时最早出现在报刊上呢?很长一段时间之内, 著名画家丰子恺因其“子恺漫画”被认为是“漫画”这一名称的首次使用者, 持这种观点的如毕克官、黄远林以及日本的森哲郎等, 丰子恺在其自述性文字中也有类似说法。

1924年, 朱自清、俞平伯合办的不定期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7月号上, 刊登了丰子恺的古诗新画《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是丰子恺漫画第一次公之于世。这幅画发表后, 立刻引起郑振铎注意, 正好他主编的文艺刊物《文学周报》要用插图, 郑振铎便让胡愈之向丰子恺要画多幅。1925年5月10号第172期《文学周报》, 首次刊登丰子恺的作品, 并在“目次”上为子恺作品标注“漫画”字样, 该期“子恺”的“漫画”题为《燕归人未归》, 作为插图, 放置在西谛 (郑振铎) 翻译的外国诗歌《古希腊菲洛狄摩士的恋歌》之中。《文学周报》从此经常发表丰子恺的漫画作品。1926年1月, 经过郑振铎、叶圣陶、沈雁冰等编选, 丰子恺的作品集《子恺漫画集》出版, 收漫画约70幅, 名称沿用《文学周报》里的叫法。从此, “漫画”这一名称在国内报刊流传开来, 丰子恺也因此被视为“漫画”二字最早的使用者。

其实,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广东作家协会黄大德在仔细研读清末报纸《警钟日报》后发现, 1904年3月17日该报已经出现标有“时事漫画”的栏目, 该栏目所登漫画并无标题, 只注有“第×图”三字, 在短短一个月内, 就刊至第四图, 其刊登日期分别为3月17日、3月31日、4月4日和4月11日[7]。有学者认为其意义非常重大, “说明至少在‘子恺漫画’出现前21年, 中国已有了作为一个画种的‘漫画’名称”[8]。

不仅如此, 民初10余年间, 报刊上使用“漫画”冠名的报刊漫画也并不鲜见。比如, 创刊于1907年的《中外小说林》, 1908年第2卷第7期发表了一幅题为《抵制》的漫画, 在作品上方即明确大字标注“漫画”字样。刘一丁也发现, 1916年5月7日《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新闻漫画, 题目为《掩丑有余御敌不足》。此画作者署名“方生”, 在作品左上角, 标有“方生漫画”字样。《晨报》于1923年11月11日发表禾愚的新闻漫画《教育界的肚子》, 画面左边也有“星期漫画”标志[8]。而且, 比1925年5月《文学周报》上丰子恺古诗“漫画”还要早几个月, 1925年1月10日商务印书馆著名刊物《东方杂志》开始专辟栏目“国际时事漫画”, 整页刊登多幅漫画, 以后《东方杂志》还开辟过“内外漫画”、“内外时事漫画”、“时事漫画”等栏目刊登新闻漫画。

可见, 我国报刊“漫画”一词的正式使用, 并非自丰子恺始。但是由于“子恺漫画”的广泛影响, “漫画”至“子恺漫画”时开始成为统一的名称, 应该大致是事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报刊漫画快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许多杂志刊登漫画, 如《良友》、《申报月刊》、《论语》等, 还出现了专门的漫画刊物, 比如《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等, 以及我国最早的漫画团体“漫画会”。1936年11月, “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也在上海顺利举行。漫画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画种。

参考文献

[1]马南邨.燕山夜话[M].北京出版社, 1979.

[2]方成.方成谈漫画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

[3]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黄远林.百年漫画:1898-1999中国漫画点评[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0.

[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6]蔡东照.漫画技巧[M].台湾:中视出版部, 1984.

[7]黄大德.中国“漫画”名称缘起考[J].美术观察, 1999 (4) .

上一篇:金融个人月计划总结范文下一篇:双硬盘的盘符错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