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2024-04-21

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共10篇)

篇1: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各行政村: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切实搞好我乡扫盲及巩固提高工作,扎实推进我乡文化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对全乡扫盲及巩固提高工作作如下安排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顺利实施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行政村要清醒地认识到扫盲巩固提高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农村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扫盲巩固提高工作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辖区内的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落实扫盲对象,组织扫盲教学,完成扫盲任务。

二、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保障措施

1、加大扫盲宣传力度。各村委会、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不同形式积极做好扫盲和扫盲巩固提高的舆论宣传工作,搞好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成效和经验的报道,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有扫盲对象的地方,形成有文化的都来教,不识字的都来学的良好氛围。

2、建立扫盲工作复查制度。按全省迎接国家“两基”督查工作要

求,在2007年工作基础上,认真摸清剩余文盲底数,对新生文盲、复盲、迁移性文盲做到有一人统计一人,造册登记一人。同时,完善扫盲档案,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扫盲措施,落实扫盲任务,承包到人,实行村委会,中心学校、学校“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任务列为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把扫盲任务落实到人,确保扫盲任务按时完成。

3、认真完成扫盲工作任务。各校要把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建立和完善扫盲教学网络。把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把在校学生扫盲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一纳入学校计划。各村委会要制定相关措施,为学校和成人学校承担扫盲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保障扫盲教育顺利进行。

三、实行农科教统筹,通力协作,抓好成人教育

1、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村农技校建设。抓好扫盲后继续教育,巩固提高扫盲成果,提高扫盲质量。在迎接国家“两基”督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办好成人学校,把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作为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扩大服务功能,发挥其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各村要认真抓好培训基地建设,把各项培训任务纳入计划,统筹安排,同时抓好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使乡村两级形成培训网络。

2、进一步拓宽成校办学路子。各村要根据省、地、县成人教育工作要求,选定具有当地特色、有较大潜力,有可能形成产业带的推广项目。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办学中具有专业设置“活”、学习时间“短”、教学方法“实”、培训对象“宽”、技术知识“广”的特点,进一步把普及型、大众型的技术培训转向技术学历相结合的岗位培训,把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第三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企业新型技术人才作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重点。实施培训过程要加强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做到真正为农村培养大批“过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才。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努力作好科技推广工作,利用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技术指导系统网络,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熟练农村、了解农村、有创新精神的成人教育干部队伍,使我乡的成人教育工作有序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1、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发展。目前我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又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

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在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农业、科技、扶贫、教育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 的原则,充分利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从而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强化资料建设,加强督导检查

1、中心学校,各小学必须按要求认真收集各类表、卡、簿、册、脱盲试卷、扫盲教案、培训讲稿、培训图片、报表、计划、总结等资料,分类归档,并明确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做到上报数据准确无误,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制定督查方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补充完善。充分作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国家级的督导检查

2008年1月5日

篇2: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为了切实抓好本村的“两基”工作,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步伐,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按照学文化与学技术,脱盲与脱贫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遵循扫盲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结合我村实际。我村特拟定了2009年扫盲及脱盲巩固提高培训工作计划。

一、培训学员

根据各村居委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本期我村培训学员要覆盖全村,共计学员 人,其中扫盲培训数 人(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是三年以前已扫除的青壮年文盲,现进行全覆盖再扫盲);脱盲提高巩固人数 人。

二、培训时间

2009年6月—2009年9月

三、计划培训内容

《生活中的读与写》《生活中的数与算》

四、培训方式

1、集中学习技术理论知识。

2、适时适地进行实际技术操作指导。

3、集中学习识字及有关文化知识。

4、组织学员听取先进经验汇报,进行交流及总结。

五、培训目标

1、通过学习,使每个学员巩固识字的同时掌握一至三门实用技术。

2、学员通过学习,能看懂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账目,能书写简单的便条,能计算简单的数据。

3、学员通过学习能填写汇款单,书写书信、借条、欠条等。

六、培训地点及班点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教师授课不受固定地点的限制,原则上是在村居委会设臵一个培训点,主要用于理论课和文化课的培训,技术操作指导统一培训,便于现场交流。

七、培训教师

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师轮流上课,各上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记录,踏踏实实为学员服务,不能出现应付等现象,本着正确的思想,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八、培训要求

为了让学员通过学习,真正地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进一步学习掌握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提高文化水平奠定基础,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求教师和学员共同认真努力,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相应的工作,使本期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扫盲培训巩固提高总结

清水驿乡苏堡村采取得力措施,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并从根本上堵住新文盲的产生源头。

我村已经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扎扎实实工作,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控制辍学率,帮助解决农村贫困户子女,特别是女童上学难问题,从源头上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加强脱盲后人员的继续教育,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优化成人教育资源配臵,提高脱盲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

通过制定扫盲和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规划;建立扫盲工作领导协调机构;保证扫盲工作经费;依托本村小学和成人学校,把设臵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的任务和职责落实到本村小学和成人学校;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扫盲工作,形成良好的扫盲教育社会氛围。

篇3: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国家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远大绿化工程目标, 绥德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绥德县林业局做了大量宣传、动员和指导工作, 使各项工程健康地开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绥德县林业局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任务3.296万hm2, 其中1999年完成2 133.33hm2 (退耕1 600.00 hm2, 荒山533.33 hm2) , 2000年完成退耕2333.33 hm2, 2001年完成2 666.67 hm2 (退耕1 333.33 hm2, 荒山1 333.33 hm2) , 2002年完成9 666.67 hm2 (退耕5 666.67hm2, 荒山4 000.00 hm2) , 2003年完成7 400.00 hm2 (退耕5 666.67 hm2, 荒山1 733.33 hm2) , 2004年完成5 226.67 hm2 (退耕2 226.67 hm2, 荒山3 000.00 hm2) , 2005年完成866.67hm2 (退耕533.33 hm2, 荒山333.33 hm2) , 2006年完成800.00hm2 (退耕133.33 hm2, 荒山666.67 hm2) , 2007年荒山造林1 333.33 hm2, 2008年荒山造林266.67 hm2, 2009年荒山造林266.67 hm2。

2 退耕还林成果

2.1 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绥德县林地面积增加了3.296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16%提高到23%, 荒山和陡坡都恢复了植被, 提高了山体植被覆盖率, 改善水质, 使全县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2.2 增加退耕农户收入

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由350元增长到1 500元, 其中仅退耕还林单项人均增长700元。由于耕地减少,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从而使全县农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2.3 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

农村劳动力结构随着退耕还林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部分劳动力都从简单劳动力和低收入的行业中脱离出来, 从而投身到复杂、技术难度高、收入高的行业中, 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农民耕种方式由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转为精细的集体经营, 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都相应增加, 农村的产业结构也趋于规范化、合理化[1]。

2.4 建立生态保护屏障

退耕还林工程为农业增效建立起生态保护屏障, 使退耕还林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高产、稳产的农田, 各地通过加大其科技支撑力度, 使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实现了减地不减产、精耕细作、科技兴农的目标。

2.5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明显增强了全民的生态意识, 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人们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遏制水土流失的危害,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2]。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

3.1 切实巩固已有工程建设成果

一是进一步深入宣传绥德县退耕还林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让广大群众真正理解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提高积极性, 依法推动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进程。二是搞好林下间作, 使林农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 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三是加大管护力度, 以村为单位组成护林小组, 防止人畜破坏、森林火灾等。四是落实管护责任, 按照“谁退耕、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加大补植用苗用种款的投入, 明确经营主体和林地林木权属, 调动林农自觉管护的积极性。五是制订有效的措施, 抓紧对林农的技术培训。目前, 有不少农户为了林下间作, 盲目修剪, 破坏了林分结构。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林农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林业生产和管理技能, 保证树木正常生长[3]。

3.2 全力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和陕西省制定的专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全面落实直补到户政策, 依据批复的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 加强协调配合, 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3.3 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 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 政府要加大投资、扶持力度, 建立一批以林副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 通过林副产品和畜产品的转化, 提高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 解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 促进退耕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要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 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金投入林副产品及畜产品的开发, 继而通过建设原料基地的方式投入林业生产建设, 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4], 还可以解决一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这也是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到期后稳得住、不反弹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旭彦, 陈方, 李雪东.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 (4) :1-3, 31.

[2]杨红芳, 宋振宇, 张威, 等.浅谈新乡县退耕还林工作成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8) :239.

[3]李学军, 刘金钟, 张胜利.西吉县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221, 223.

篇4: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2013届建筑专业二班,全班共71人,其中男生43人,女生28人。据调查,春招建筑班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70%以上的学生家庭或家中的亲戚朋友在从事建筑业,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很差。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如自高而自卑、坚毅而脆弱、野蛮而懦弱、独立而依附、进取而自暴自弃、目中无人、待人缺乏基本的礼节礼貌、不愿参加学校及班上组织安排的公益活动或劳动、做事不讲诚信等等。一句话,不服从任何人的管理,这是所有当过春招建筑班班主任都能感受到的。那么怎样做好建筑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从而提高班级学生巩固率呢?下面就带2013届建筑专业二班班主任工作谈一些点滴体会:

一、“后进生”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要使进入职中的建筑专业新生对专业感兴趣,在校期间学有所获,最终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切实抓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枷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学生观也发生了变化,埋怨学生的少了,主动关心学生的多了,老师越来越重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个性特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发挥老师在教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培養学生对建筑专业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奠定基础。

二、“后进生”转化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不偏心;其次,要尊重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看待。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认真研究青春期学生的特点,综合多个方面去看待他们,着重看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的缺点当作不懂事孩子的必经阶段。建筑专业学生缺点较多,素质普遍不高,不良习惯突出,甚至屡教屡犯。同时社会的偏见使他们有更多的自卑感、失落感,甚至自暴自弃。可以说,大多数学生来职校是抱着“混”的态度。但是,同学们都希望有愿意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老师,都希望有渊博的知识和善解人意的好老师,都希望有真正理解帮助他们的好老师,他们对能与他们沟通的老师的感情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母。因此,老师一定要站在同辈群体的角度与学生沟通。

学习中,有的同学思想上有顾虑,遇到问题害怕遭老师和学生们的笑话,所以不愿意主动向老师和学生们请教。对于这类学生,我会主动提问,热心地重复讲解,并且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耐心开导他们,用自己和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劝导他们。有的同学情感不稳定,遇事容易产生冲动和不理智,造成同学关系紧张,我会同班委一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同学之间能在一起就是缘份,同学间无利益关系又无利害冲突,只有纯洁的友谊。同时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寝室与他们拉家常,进一步了解他们各自的想法与愿望。通过沟通,师生间的距离更近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了。

三、“后进生”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一个班级中有少数“后进生”是很正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后进生”转化为先进的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们是前提。

首先,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才能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后进生”往往有以下几种心理:应付心理,恐惧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归纳到一点就是不愿与家人、老师、同学沟通,其中逆反心理最为突出。同时,他们又极易受到他人的歧视、嘲笑和指责,因此也就形成了孤僻、粗野、不合群的个性,不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久而久之,他们在人格上受到了扭曲,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己的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误以为老师、同学会看不起他们、嫌弃他们,无形中在自己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后进生”,同学们不是接近而是疏远“后进生”,鸿沟将越来越大,“后进生”会越来越远离集体。相反,如果老师能正确理解并尊重“后进生”,尊重和培养他们的“人格”并引导其他同学从人格上给他们以尊重,使他们感到班集体并未抛弃他,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就会使距离缩短、鸿沟填平。其次,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后进生”并非一无长处,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只是他们身上的优点往往被缺点所掩盖,或者不被老师所觉察。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长处,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上进的心理。同时要适时地指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告诉他们,一个人有缺点是难免的,应当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只要经过努力,缺点是一定可以克服的。当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任何点滴改变或学习成绩有任何提高时,老师和同学都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样对“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后进生”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法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一句话,必须用“爱心”来实现。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与优秀生相比,“后进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大部分建筑专业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都较好,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心灵上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后进生”也有自尊心,也有被同学和老师爱护的愿望,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老师的一视同仁,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对待“后进生”,才能打到他们心灵的深处;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后进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时,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即所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五、“后进生”需要老师的包容与帮助

要认识“后进生”,“包容”与“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环。“包容”与“帮助”的行为,可以导致信任和接受的行为反应。“后进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校规校纪而宣告自己的存在。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地关心、耐心地疏导和热情地帮助,消除与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当学生犯错时,要包容“后进生”的缺点,帮助其分析原因,并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扫清师生心理的障碍,给“后进生”一个台阶下,同时为进一步转化“后进生”创造条件。

篇5: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

培训时间:2008年3月15日 培训课题:小麦种植技术培训

培训目的:让学员了解小麦的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及施肥知识。主讲人:于忠全 培训内容:

一、小麦需肥特性

氮是细胞原生质、叶绿素等的组成成分,充足的氮素可以促进根、茎、叶的生长,增加叶面积和有机物的积累。在幼穗雌雄蕊分化时施氮,可以减少不孕小花而增加粒数。

磷是细胞核的重要成分,并参与细胞的合成反应和糖、氮的正常代谢。小麦对磷反应敏感,缺磷会抑制根系发育,分蘖减少,叶色暗绿发紫,成熟延迟,最后使粒重下降,品质不良。

钾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对氮和磷的吸收,提高体内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使茎秆坚韧抗倒。保证钾肥供应,还能提高叶水势、叶片持水力,显著地增强抗旱作用。

二、栽培技术

1、选用优良品种

今年良种补贴项目推广了3个优质、高产、抗逆力强的小麦品种:济麦

22、泰农

18、聊麦18,群众可以有选择的使用。

2、施足底肥

原则是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氮、增磷、补钾及微肥。一般亩施有机肥 1000-2000公斤,配方肥40公斤左右;硫酸锌1公斤,在整地前均匀撒施,及时深翻入土。

3、精细整地

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经常采用旋耕或免耕机播种的地块,3年以上一定要深翻一次(25厘米左右);秸秆直接还田的秸秆要细碎,清除过长的破碎秸秆,1亩秸秆还田2亩,整地时要把土地耙碎、耙透,使耕层深浅一致,表土细碎,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无根茬的标准。

4、种子处理

未拌种的种子要进行处理防治病虫害,可选用质量较高的的种衣剂或用单剂拌种,单剂防治病害可用烯唑醇、多福酮或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2%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3911或辛硫磷按种子量的1.5%拌种。

5、化学除草和麦田化控

拔节前,小麦耐药性最强,可用麦草净等对路药剂喷雾,进行化学除草;为防止小麦徒长和后期倒伏,可用多效唑等化控剂进行化控。以上药剂注意温度过低时禁用,以免影响效果,拔节期后停用,避免产生药害,影响小麦结实。

6、根外追肥

篇6: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是本地区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目前我乡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面临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程度,教师学历,教育质量,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87.6%,人民素质低,上学意识谈薄,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为进一步贯彻“巩固、提高、深化、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在全乡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总体水平质量的提高,促进我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本年度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安排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做好宣传动员大会,营造全民抓“两基”的社会氛围。

“两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要跟群众接触之中,时时不忘讲“两基”工作意义,让人民群众知晓“两基”的实质含义,做到家喻户晓。呼吁全乡干部职工做好干“两基”工作的带头人,切实把“两基”宣传工作落到实处。1

二、当好乡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把“两基”工作任务分到各级负责人中

打好“两基”巩固提高攻艰任务,仅靠某人或某部门是绝对不行的,要靠全社会行动起来,要当好乡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实行“双行三级”责任制(即乡党委政府、村民委、村小组;乡校长、完小校长、各村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按责任书目标要求来作为条件考核的依据。

三、呼吁社会各界,做好一对一帮扶工作

据我乡群众贫困的实际,各村或各组教师不能怕丢面子,只要有人帮扶我们的学生,我们决不能失去机会,都要积极争取,少让一名学生因困难而失学。

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按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执教承诺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和侮辱学生,对人为导致学生辍学的公办教师当年考核不予定级或解聘,代课教师一律辞退。

五、规范“两基”档案

各校教师要积极深入群众,做好流失生的返校动员工作,同时要做好“两基”档案的规范建立,做到人册对应,表册吻合,填写表册需认真,表面清洁、完善,没有随意涂改现象,必须在每年10月30日前建立完毕,并进行自检自

2查。

六、严格检查指导工作

中心校领导班子对各村进行挂钩检查指导,年末组织检查小组对各村进行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挂钩领导的年末考核成绩。

篇7:扫盲工作计划.

训内容,提高学员的种养技能和学习积极性,编写了地方扫盲乡土教材,内容包括地名,科普知识,文明礼仪,范围涉及国情,县情,乡(镇情等,形式函盖民谣,快板,散文等;结合地方生产,生活实际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开办巩固提高班和开展劳动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培训班.坚持集中办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对文盲学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集中办班,对文盲学员居住偏远,分散的地方,实行送教上门.认真办好脱盲后巩固提高班,科技培训班,控制复盲率,巩固扫盲成果.建立月报制度,加强目标管理.多种形式扫盲,注重扫盲质量.一是坚持集中办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二是坚持教师主教与学生帮教相结合.三是坚持正面引导与措施约束相结合,调动文盲参学积极

性.各村组织开展了文盲人员“比学争优”竞赛活动,对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四是坚持识字教学与功能性扫盲相结合,既注重识字教学,更注重功能性扫盲,坚持把功能性扫盲作为提高文盲学员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到位.根据市人民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我们对扫盲工作提出了五项要求,同时对村的扫盲加强过程检查.开展“多线督查”:一是镇分片督查.二是镇人大,政协适时组织视察.三是政政府派人员开展专项督查.四是职能部门扎实开展巡回督查.抓好“控辍保学”,堵住新生文盲.为从源头上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各村校在抓好扫盲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工作力度,严防适龄儿童和少年辍学,最大限度杜绝新文盲产生.加强软件建设,规范档案管理.各村先后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对

篇8: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一) 经验:

1、严密的组织管理。

(1) 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 在此精神指导下, 北市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1952年5月15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稍后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 保定市积极行动起来。“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 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 保定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 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 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从1953年起, 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 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 北市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加强巩固, 适当发展, 提高质量”的精神, 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 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 做到二者兼顾, 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

(2) 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 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 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 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 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

(3) 充实和提高扫盲师资队伍:从北市区扫盲实践来看, 一方面由于建国初师资严重不足, 在扫盲过程中除少数专职教师外, 本着“以民教民”、“以工教工”、“以干教干”的精神, 大量选聘兼义教师, 发动一切识字的人从事扫盲教学;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除组织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外, 还通过检查指导、假期培训、观摩试教、站点传授等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4) 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重视宣传动员, 在每一次重大方针实施前, 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 做到家喻户晓, 同时注意随时了解情况、耐心讲解, 调动广大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 始终加强和保证他们的学习;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团结协作, 在区党组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了与工会、妇联、青年团及各机关厂矿、村社等组织的密切配合, 推动了扫盲的顺利进行。

2、规范又灵活的扫盲教育体系。

通过北市区的扫盲实践, 可以看到解放初的扫盲运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成人教育的体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对每一时期或阶段的扫盲对象、数字、学习时间、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制、考核标准、经费以及关于学校行政、教学、考试、会议汇报等各项制度都有统一规定;另一方面又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针对城市居民复杂各异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 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产生的差别, 区别对待, 并注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扫盲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 教训:

1、扫盲的群众运动方式:

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 但从长远来看, 却难以获得持久、高质的效果。经常是一个高潮过后迅速转入冷清, 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随着花样不断翻新, 很多教育实验未经深思熟虑就急于推广, 一遇问题又迅速改辙, 造成不少项目一哄而上旋即垮台, 不仅极大打击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扫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扫盲运动中的“左”倾偏向:

从整个历程中, 不难发现各方领导时时流露出不切实际的想法, 表现为急于求成、重量不重质, 尽管其间有过几次纠正, 但最终还是升级为1958年的“跃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强拉硬扯、报喜不报忧、甚至造假和浮夸, 只重表面化的指标, 轻视扫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 无视其客观规律, 使扫盲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

参考文献

[1]吴金贵主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364页。[1]吴金贵主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364页。

[2]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248页。[2]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248页。

篇9:中国扫盲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关键词]文盲;扫盲工作;评估报告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的扫除文盲工作进行了6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已从2000年的8507万,下降到5419万,成人文盲率从8.72%下降到4.88%,降低3.84个百分点。中国成人文盲率首次降到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仅为1.08%。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扫除文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一、中国扫除文盲进程的历史回顾

只有回顾历史,才知道道路的艰辛与伟大。1949年,全国有5.4亿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有80%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扫除文盲工作,其重视程度之高、文件(讲话)密度之大、动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第一阶段:初步扫除(1950-1977年)。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扫除文盲工作就被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争取在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1950年9月20日至29日,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规定识字教育的标准是:“农民业余初级班(组)吸收文盲与半文盲入学,使其在3年内认识常用字1000字以上,并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兼党组书记)、林汉达、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2] 1952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扫除文盲运动的补充指示》。为加强对扫除文盲工作的组织领导,经政务院批准,1953年10月19日起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与教育部合署办公。1954年11月18日,教育部、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指示发出通知。

195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3] 1956年3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大会,选举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为会长。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扫除文盲章程。1956年8月,教育部、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提出争取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扫除农村2亿多青壮年文盲。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52%。

1980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的《关于第二次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要求继续抓紧扫除现有12000万农民青壮年文盲。到198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4144.8万人。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2 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尚有2.358亿人。中国扫除文盲工作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基本扫除(1982-2000年)。

1990年1月8日,原国家教委等十个中央部门、团体联合召开了迎接“国际扫盲年”全国电话会议。会议提出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扫除400万文盲的要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以县统计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我国12岁及其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22996万人,文盲率为34.46%,其中男性为20.76%,女性为48.85%。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实现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

第三阶段:全面扫除(2001-2015年)。

2003年,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围绕《达喀尔行动纲领》中提出的6项共同承诺及12项保证,明确提出了2001-2015年中国全民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对推进全民教育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就全国范围而言,从1990-2010年,全面实现文盲减少50%的目标。全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90年的18000.30万人,减除到5419.08万人,共扫除12581.22万人,扫除率为69.89%,接近70%,见表1。

二、中国扫除文盲工作的巨大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群众团体及广大人民群众,与文盲现象进行了艰苦卓绝和长期不懈的斗争,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提升民族素质、提高人类文明程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中国已经从一个文盲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中国教育年鉴记录了我国从1949-1981年各阶段扫除文盲的数据情况,表明期间共扫除文盲14144.8万人。本专题组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有12584万人脱盲,为降低世界文盲的比例作出了贡献。本专题组查阅了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剔除重复统计,即减去1972-1981年重复计算的3872.5万,得到中国扫除文盲的总体规模,见表2。

综上所述,综合各方研究成果和意见,我们认为,解放60多年来,中国累计共扫除文盲2.8亿人②。

2.探索出一条发展中人口大国扫除文盲道路

中国扫除文盲的道路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扫除文盲的成功道路。这是一条将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党和政府领导全体人民消除文化愚昧和知识文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扫除文盲工作行之有效的思路、模式和方法。

——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将扫除文盲工作确定为基本国策,将扫除文盲作为新中国建设发展的伟大工程和战略举措,由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亲自设计、组织、参与和发动,从战略高度确定扫除文盲工作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形成了科学的扫盲工作领导体制,解决扫除文盲的思路、方式和路径问题。

——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扫除文盲取得成功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党和政府充分发挥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体的优势,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了人民扫盲,扫盲为了人民,扫盲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动员。社会动员能力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能力。从解放之初起,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打赢了一场全民参与扫除文盲的人民战争。

——合作机制。中国政府真诚地与国际组织合作,虚心学习世界各国扫除文盲的成功经验,接受国际组织指导、帮助和援助,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组织扫除文盲工作,真诚地履行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扫盲责任。

三、中国扫除文盲工作成功经验

1.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制度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动员能力,在扫除文盲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国家动员能力是指国家为抵御战争、自然灾害、进行国家建设或组织重大事件所体现出的组织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及其使用效率。社会动员的广泛性、社会动员的持久性和社会动员的深层性,在极短时间内动员所有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公民力量全力以赴投入到扫除文盲过程中。集中举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办扫除文盲之大事。坚持扫盲持久战,60年始终不懈努力,打赢了一场扫除文盲的“人民战争”。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中集体主义思想,为中国扫除文盲提供巨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充满着集体主义思想光辉。中国扫除文盲过程上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民团结,国家战略利益和民族未来,以扫除文盲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二是全民共同参与。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集全民智慧和全民力量,扫除文盲。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协调管理,大大提升了中国扫除文盲的工作效率。在扫除文盲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发挥中央部门之间、地方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统一管理、协调配合作用。扫除文盲管理部门,一般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教育、宣传、农业、民族、人事、财政、公安、文化、统计、新闻媒体和部队、共青团、省妇联以及各种协会等民间组织,广泛参与,协同配合,将部门与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力提高了扫除文盲的工作效率。

2.党和政府坚强领导是成功扫除文盲的组织保障

扫除文盲是国家行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国最高领导层为扫除文盲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1949年底,在毛泽东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0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和旧有社会文化的改革工作。”在听取专家意见之后,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教育战略思想、人口战略思想和经济战略思想。1956年,新中国扫盲工作进入了高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扫除文盲的决定》的发布将扫盲工作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此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连续奋战数十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李岚清等老一辈革命家、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倾注心血,体现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顶层设计分工协作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工作方法

长期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政部门工作计划。从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个“五年规划(计划)”都将扫盲工作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目标。以规划为基础,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将规划转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形成上下配套、整体结合的扫盲规划和政策体系。

一是规划扫除文盲工作基本方向。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扫除文盲工作刚刚进步,中央政府就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目标、标准、政策和方案。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中央强调在广大劳动人民及工农干部中扫除文盲,是我们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二是确定扫盲基本标准。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对于扫盲的目标、步骤进行部署,同时对扫盲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工农群众中大力开展识字教育,要求各地按照当地的情况,在5年或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农村识字标准是1500字,能够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会做简单的珠算;工人识字标准是2000字左右。机关、厂矿企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城市街道都应该积极举办识字教育,大力组织工农干部、工农群众、城市居民中的文盲参加学习。要保证参加识字的人至少每年有240小时的学习时间。三是建立扫盲政策法规制度。确立扫除文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国家策略,并使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而明确了接受扫盲教育是每个文盲的责任和义务,确立了扫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提出了扫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扫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形成覆盖全国的扫盲体系。成立包括党委、政府、工会、妇联、青年团、农会等部门,以及教育、文化、出版、报纸、广播等部门的代表扫除文盲委员会,决定扫盲运动的方针,制定扫盲计划,指导与组织政府文教及工、农、青、妇各有关方面有计划地配合进行;计划教材读物与宣传工具的供应; 计划识字教师的训练与调配;规定经费开支标准与预算;划与调配为扫盲所需要的房屋和设备;进行工作检查,总结与推广教学经验,及时纠正偏差等。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协调、地方与地方政府协调,形成了中央、省(市区)、市、县、乡、村六级扫盲工作管理体系。各地政府制定扫盲文件一般有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农委、省民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文化厅、省林业厅、省统计局、省广播电视局、省军区政治部、共青团吉林省委、省妇联、省科协共同研究制定和颁发,并共同协调贯彻执行。

4.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基本路径

早在1949年8月25日,华北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的坚决倡导者吴玉章就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对吴玉章的建议,毛泽东极为重视,把信批转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在毛泽东的关心下,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4]

最高领导层直接关注扫盲内容和方法。毛泽东主席还就教学内容和教材作了详尽的指示:“第一步,为了记工的需要,学习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语汇,大约二三百字。第二步,再进一步学文字和语汇。要编这样两种课本:第一种课本由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各就自己那里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编,各处自编一本,不能用统一的课本,这种课本不要审查;第二种课本也应由从事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根据一个小范围的地方(例如一个县或一个专区)的事物和语汇,加上一部分全省(市、区)的事物和语汇编出来,也只要几百字,这种课本,各地也不要统一,由县级、专区级,或者省(市、区)级机关迅速地加以审查。做了这样两步之后,再做第三步,由各省(市、区)教育机关编第三种通常应用的课本。以后还要有继续提高的课本。中央的文化教育机关应当给这件事以适当的指导。”[5]这些对于扫盲阶段特点的把握和具体扫盲方法的创新,是尊重扫盲规律的体现,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扫除文盲工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民教民的办法创造性解决扫盲师资问题。据当时报道,在扫盲的业余教师队伍中,有七八百万是通过扫盲运动已经识了字的农民,大批投入农业生产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也是一支很大的力量,此外还有一百多万农村小学教师。当时就是号召“发动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使一切识字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市镇居民中识字的人,包括学校教员,高小以上学校的学生、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加入到扫盲教师队伍里。“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提倡“十字先生”、“百字先生”,“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许多地方提出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口号:“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各地呈现“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的现象。这些经验的推广,使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的热烈场面。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入了业余学校。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开展扫盲工作。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识字教育必须贯彻执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改变以单纯识字和计算为主的扫盲课程,使学文化、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经营致富紧密结合,在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提高扫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脱盲与脱贫相结合。中国扫除文盲将脱盲与脱贫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相促进,使扫盲向育人、智力开发、科技致富方面转化,实现扫盲与初、中级技术培训接轨,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取得的成果。

5.全民动员群众参与是成功扫除文盲的社会基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积极行动,全国城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为了不影响日常劳动生产,我国扫除文盲过程中,主要采用夜校形式集中面授开展扫盲,尽量不耽误学员的务农时间。扫盲教师可巡回指导,也可动员子女教父母,丈夫教妻子等不同形式开展扫盲工作。同时提倡, “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很多学校的儿童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用“包教保学”、“教自己父、母、哥、嫂识字”、“把文化送上门”等办法,出现了“夫教妻”、“子教父”、“能者为师”、“大家动手,扫除文盲”、“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的感人场面。[6]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创造性扫盲做法,对于扫除文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6.验收奖励巩固成果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动力机制

成功的管理行为一般包括规划、目标、实施和监测等若干环节。目标管理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扫除文盲涉及千家万户,参与者包括城乡文盲和扫除文盲工作者多达数亿人——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建设、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扫盲工作开始之日起,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管理工作。一是目标制定,二是标准制定,三是过程监测,四是成果验收。在政府统一部署下,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任务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落实扫盲工作责任。中心校要责无旁贷地负责组织制订扫盲计划和实施办法,协调与有关部门的联系,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对扫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在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我国文盲人口是8507万,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4610万,成人文盲率已由22.2%下降到9.08%。

7.国际指导合作交流是成功扫除文盲的助推力量

1984年9月7日四川省巴中县由于扫盲成绩显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4年“野间扫盲奖”。这是中国第一次荣获该组织的扫盲奖。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6个单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项。

据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成人文盲(15岁以上)数量从18200万减少到8500万,成人文盲率从22.23%降低到8.72%;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数从6171万降到2044万,青壮年文盲率从10.34%降到5%以下,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也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将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中国许多地区或单位荣获了“娜杰达·克·克鲁普斯卡娅奖”、“野间扫盲奖”、“世宗国王奖”等国际扫盲奖励和荣誉,充分反映了我国扫盲教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扫盲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8.提高教育普及率、防止新文盲产生是扫盲工作的根本保障

中国政府将提高教育普及水平、防止新文盲产生作为扫除文盲的重点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据1990年10 % 抽样调查资料, 全国6~14 岁不在校儿童为3374 万人,占同龄人口比重为19.07%。城镇不在校人口比重为14.16%,乡村为20.51%;女性不在校人口比重为2.32%,男性为16.05%。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从2002年的90%提升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201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7%,其中男女童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9.80%,性别差距全面缩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14岁不在校儿童为270.83万人,占全国6~14岁人口的2.07%,其中男性为2.05%,女性为2.09%。与1990年相比,大为减少,有利地促进了扫除文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2]郝和国.新中国扫除文盲运动[OL].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8/22/content_18381497.htm.

[3]毛泽东选集[M].北京:1977年版,第5卷.

[4][5]吴珏.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四次扫盲高潮[OL].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8/6925135.html.

[6]翟博,刘华蓉,李曜明,张滢. 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来自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报告[R].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177/201209/141845.html.

篇10:扫盲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扫盲工作,大力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我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扫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日常工作的的总体规划,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扫盲成果,提高扫盲效益,扫除剩余文盲。

为进一步加强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扫盲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辖区内的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落实扫盲对象,组织扫盲教学,完成扫盲任务。特制定2013年度扫盲工作计划。

一、摸清人口信息,健全基本档案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以行政村为单位,一定要在2014年1月前核清文盲底数,建立15—55周岁青壮年文盲人口花名册和15—55周岁丧失学习能力花名册。对新增文盲、复盲、迁移性文盲等加强监测,完善扫盲工作档案。要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为制订扫盲工作规划奠定基础。

二、开展“一帮一”扫盲活动和实用技术培训。

针对剩余的青壮年文盲中女性较多、年龄偏大,且居住比较分散的特点,加强“三教”统筹,开展“一帮一”扫盲活动,以我校三位教师为指导老师,以学生直接任教的教学模式,送教上门,包教保学责任到人,利用早、中、晚或农 1

闲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文盲对象学习,同时负责跟踪管理,确保扫盲巩固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特别是对15-55周岁有学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要保证有一个脱盲一个。要使脱盲人员普遍接受扫盲后继续教育,把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与公民道德建设、普法教育、科普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三、广泛开展杜绝新生文盲和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辍学,杜绝新生文盲。并且对15周岁以下的文盲,由学校负责进行补偿教育,使其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或达到个人脱盲标准;对15一55周岁有学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我们通过教育使其多种渠道脱盲。

四、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悉心授课,确保文盲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1.包保教师与文盲学员见面并合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授课日期,授课时间及授课内容。

2.包保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教案,充分备课,按时上课,不走过场。

3.包保教师根据阶段性学习内容编写考试试卷对文盲进行考核,并认真批阅,指出不足。

钱库镇一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扫盲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的计划】相关文章:

扫盲工作计划07-31

扫盲班工作计划范文06-17

扫盲工作报告05-09

扫盲工作简报05-10

扫盲工作总结05-15

个人扫盲工作总结07-01

每月扫盲工作总结07-10

社区扫盲工作总结07-15

学校扫盲工作总结07-22

教师扫盲工作总结04-20

上一篇:一只小白鼠的观察日记下一篇:椰子种子去旅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