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初三作文

2024-04-20

读秋初三作文(精选8篇)

篇1:读秋初三作文

读秋初三作文

昼夜交替,四季更换,转眼间,秋天已到......

拾起一片落叶,像拾起一片寄托着心愿,寄托着对世界美好的祝福;轻轻地,轻轻地,夹在书本里,像是放在了心坎儿上,心中有了着落;当以后,当你轻轻地,轻轻地翻开那本书,看见了,那一片小小的叶子,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秋天的象征是什么呢?对,是飘零的黄色的树叶。有人说:“这场景好凄凉,落叶飘零,就代表,那一片树叶的生命结束了,这不是一种很悲伤的一种情景吗?”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讲,换其他角度来讲,秋天到了,果子都成熟了,可以摘下来了,用自己的勤劳换来收获的果实,这不是很快乐吗?又或者,用科学的角度来讲,树叶的落下,是为了明年的树叶长得更茂盛,这不是给人一种乐观的心态吗?

在秋天里,无论哪一处,都是和谐的,优美的,你看:一条小径,两旁满是树,秋风的号角吹起,树叶全都应声而“舞”,显示一个优美的转圈,再是有韵调的跳着,最后再是转圈,落地,一场优美的舞蹈结束了。“两旁都有长椅,几个孩子蹲在那满是树叶的`地上捡着树叶,老人在树叶地上锻炼身体,年轻人在长椅上坐着看书,偶尔,一两只树叶飘落在肩上,头上,手上,甩一甩,就把不愉快的心情全甩掉,所以,在这美好而又和谐的秋天里,是不允许有悲观的心情存在的。

在秋天里,在这美好的秋天里,我愿用一支画笔,轻轻地,轻轻地,将这一切收入画中,哦!是素描吗?不是,我要用一只彩色的画笔,将这富有色彩,富有生机的秋天,画下......

我捡起一片树叶,轻轻地,轻轻地,夹在书里......

你若指着它,问我:“这是什么?”“这是秋天。”这就是我的回答了。

篇2:读秋初三作文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阵秋风吹来,田地里便有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苹果悄悄羞红了脸,低着头压弯了枝条;玉米被太阳晒得焦黄,连脸蛋都是黄色的;柿子个个通红通红的,有的藏在叶子下,不肯出来见人。摘下一个,咬一口,恩,鲜掉眉毛了。

秋天,是一个明艳的季节。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秀气的桂花树。她挺直腰板,昂起头颅,好似一个高贵的公主。她静静地立在那里,散发出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菊花天生傲娇,不肯低人一等,于是,她便与其它花儿“争宠”,那可真叫“百花争艳”呀……那些菊花花瓣向里卷,像被烫过一样,它们五颜六色,可漂亮了!

秋雨缠绵,一片浅灰的云浮在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雨点落了下来,打湿了我的头发。我仰望天空,望着层层积云,心想:这样的雨,若不多下几次,怎能治愈我们对秋天无比饥渴的感情呢?细雨绵绵,雨点落在地上,变成水汽蒸发了,笼罩在这小城上,雨噼里啪啦地落下来,空气中有着泥土的清香。这场雨洗净了一切尘埃,仿佛连我的心灵也被洗净了,变得明亮,纯洁。

慢慢地,雨停了,到处湿漉漉的,头顶,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那轮月儿,发出淡淡的月光,将整座小城照亮了。树林中,着了水滴的花儿,格外妩媚,让人陶醉。

篇3:初三学生的作文教学探析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把握好这一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作文批改, 历来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课题。传统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写多练”,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精批细改”, 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那么, 教师如何从“作文山”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得出的体会是, 多批少改、符号标出、注重讲评、师批生改。

作文批改, 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延伸。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效果更大一些, 因为它能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辅导, 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即我们应该承认, 学生的作文往往不是教师改好的, 而是他们凭着浓厚的兴趣, 勤学苦练, 自写自改好的。

因此, 教师既要重视“多批”, 又要尽量“少改”。“多批”显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少改”就是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不能将学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 或者改得面目全非。“批得少”乃至“不批”作文中的优点不能得到肯定, 存在的问题便不能引起重视, 久而久之, 便会茫茫然、昏昏然,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随之丧失殆尽, 因此, 提倡“少改”。从客观上讲, 中学语文教师普遍负担过重, 是难以做到“多改”或“细改”的;从效果上看, 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多改”或“细改”是不会“多益”的, 因批改的目的是“授之以渔”, 而绝不是“授之以鱼”。有的教师讲究“精批细改”, 往往将作文批改的周期拖得很长, 这样, 既失去了作文批改的时效性、新鲜感, 又得减少作文次数。其结果, 教师不堪重负, 学生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事倍而功半。

这里的“多批”相对于“少改”而言, “多”因人、因时、因文而异, 且“批”主要用符号标示, 而不用或少用文字批注, 这样“多批”既全面地“批”, 又有重点有针对性, 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写作的积极性。下面, 我从教学实践中, 总结如下几点, 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激励为主

发回作文本,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关注老师的批语, 渴望在批语中得到老师的单独指点, 乃至赏识。所以, 教师一定要写好批语, 不仅要指出文法上的得失, 更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利用批语激励学生的作文情感。特别是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更要善于发现其“光亮点”, 在评语中有所褒奖, 或选材好, 或立意新, 或语言有特色, 或书写用功, 或下笔不凡, 或结尾点睛, 或层次清晰, 或过度自然, 或自动检索以小见大, 或说不上有什么优点, 都较以前有很大进步, 教师都应毫不吝啬地标出赞扬号。

教师对其缺点要真诚指出, 尽量具体, 使其在欢愉的心境中改掉缺点。通过批语激励,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身的进步, 品尝到自己劳动成果的甘甜。同时, 也使他们从批语中感受到一股暖意, 透过批语仿佛看到了老师那殷殷期待的目光, 从而为下一次写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针对性强

在每次作文批阅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确定批改对象和批改内容的重点。非重点批阅的作文, 只看基本要求, 略画赞扬号再打上分数即行, 这部分学生因成绩得到肯定, 便不会因“批”得少而影响积极性。确定了批改内容的重点, 批阅起来就迅速方便。比如有学生错别字多, 就着重批改他的错别字, 在错别字的上面或下面打×;有学生说话啰凌吵, 就用删除号;有学生说话不照应前后, 就着重批他的失于照应。这种用符号标示、多批少改的做法简单易行, 又富有启发性, 使学生作一次文, 就会有一次收获、有一次进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讲评, 师批生改

由于这里的批改是有重点的“批”而未“改”, 所以在批改时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就有待于教师讲评时予以弥补。“多批”在于发现问题, “讲评”在于解决问题, 因此, 讲评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其针对性, 要求在教师批改时, 必须做好笔记, 在讲评时必须做好讲评板书, 而且要求学生紧挨着前次作文记好讲评笔记, 然后让学生根据讲评内容, 再结合自己作文上教师给出批注的问题, 尽可能地加以修改, 待下次作文交上来时再检查。

此外,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 学生的优秀作文可向报刊推荐投稿, 争取发表, 也可以让学生文学社刊择优发表, 在学校广播台口头发表。可在学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自办小报的作文园地上发表, 也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择文汇集成班级作文选, 用于班内外、校内外的交流。这样,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 实行积分评奖, 每个作文本扉页上写上目录, 期末算积分评奖, 积分少的, 可以较之上学期评进步奖。这样, “批”的分数就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了。

上述“多批少改”是就作文批改的基本方式而言的, 这并不排除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的“全班集体批改”“学生自改和互改”“当面批改”等多种不同方式。当然, 作文批改的方式, 有个师生双方的习惯、适应及配合的问题,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会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

篇4:初三作文教学有效途径探讨

关键词:积累素材;训练写法;修改升格;佳作欣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做了如下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福州市中考作文60分(不含书写分5分),占“半壁江山”。初三进入总复习阶段,在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上进行有序的训练很重要。若没有合理安排作文教学时间,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前面的语基的复习,而忽视了作文这一块系统的教学。笔者觉得到了初三,学生写作水平更容易提高,因为前面两年学习了零碎的写作知识,到初高三正好可以把它系统化,这时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借着复习的热情,有效教学,学生写作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一、拓宽视野,积累素材

积累材料是提高写作的第一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庄子《逍遥游》对积累有个形象比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理,写作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满分卷的同学谈到成功诀窍就是:“平时阅读大量书籍,读到好的句子段落随手积累,并写下感悟心得。”而积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结合初三总复习,活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六册文本让学生接触了不少文学形象,它们浓缩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逾越千年而不朽。自觉与历史名人经典形象对话,势必在与那些伟大灵魂的撞击中产生深沉的回响、耀眼的火花,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以避免學生因生活阅历不足而导致行文低幼化的现象。比如,解读曹刿这个人物就可以运用到“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等立意中。从课内挖掘写作素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选文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还有初中阶段的教材很多是名篇佳句,只要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时或恰当引用或巧妙化用,也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如作文《踮起脚尖》中的文段:“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也有‘欲渡无舟楫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他们可以不满,可以埋怨,可以哀叹。但却断不能失去了‘欲上长城,将登太行的豪情壮志。”这段作文有哲理,有文采,就是积累化用的成果。

二、精益求精,修改升格

初三学生在写作整篇作文时还要有时间观念,要达到快速审题立意构思成文的要求。在课堂上一节课完成一篇作文,写完后不要只满足于教师修改,要让学生学会修改。在写作教学中,修改不是额外的要求,是一次作文写作中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如同数理化作业做错了必须订正一样。学生写成文章后,要引导他们修改自己的文章,“文章不厌百回改”,海明威一页文稿改了39次。提倡让学生互批互改,每一次修改教师要给出标准让学生对照着改正。每次修改解决一个问题,如:“立意准确”“论据适合”“论证合理”“结构紧凑”等,一个学期下来,对于好作文的标准,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批改升格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能力生成的突破口和敏感点。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抓住写作实践的时间窗口,对学生作文进行热处理,想方设法加深学生的体验,提高其认识,完善其方法和技能,加速学生成长。各小组推荐出较好的作品老师再点评,学生重写升格。之后在全班展示。作文修改升格实际上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具有思维的思辨性。

三、佳作欣赏,共同提高

写作教学中“示例模仿”这个环节不可忽视。叶圣陶说:“教师凡有指导必有示例,不靠多讲,恰当举例,足以启发而已。”教学中实际的情况常常是,找到好的示例材料就有了教学的思路和方案,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平时训练中发现好的作文在班上展示,而每次半期考、学期考、年段流水评卷,发现比较优秀的文章集中打印出来,教师修改点评,或让学生修改点评,印发整个年段,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得到很快提高。

初三上学期可以多写这一年中考同题作文,因为这时中考尘埃落定,全国38套作文题的优秀作文也已产生,教师让学生写同题作文,然后展示经过筛选后的中考佳作,让学生在品评中观照自己作文,改正不足,发扬长处。初三下学期质检次数多,每一次质检都不要放过学生整体提高的机会。搜集本校学生佳作及本地区与外地区学生同题作文,展示给学生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揣摩写法,提升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初三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挖掘思维潜能,教师辅以科学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篇5:谈读秋游记

你好!

感谢信任,将大作《秋游记》发来让我欣赏,谈读秋游记。细读两遍,很喜欢。现将读后感受略作梳理,供参考。

一是感慨于“年轻真好”。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适逢晴好周末,同窗好友携手秋游,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莫过于青春;青春最美好的日子,莫过于大学;大学最轻松、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周末,莫过于游乐。读罢此文,不禁想起了一首老歌:“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你们年轻朋友们,那种“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的快乐,作为已是不惑之年的我,似乎也能分享一二。

二是欣赏你“文采飞扬”。优美的文字,自不必说,单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的思绪,就让人钦佩。从王羲之,到李太白,到毛泽东,逸事雅趣,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尔所用,文学涵养可见一斑。更让我欣赏的是,在游历之中,在字句之间,包含着对当今世人的解读,对眼下作为的反思,个人的雄心壮志以及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充溢于字里行间。文字,因思维而灵动;文章,因思虑而厚实;文采,因为思想而飞扬。

如果提一些意见的话,我觉得有两点,可供考虑。一是虚词的使用上,能减则减,比如“便登车出发了”,去掉“了”字,“便登车出发”,似乎更为精练;“各乘着一叶扁舟”,去掉“着”字,“各乘一叶扁舟”,似乎更为雅致。二是在格律诗词上,最好能要求更严格一些。比如你写的七律诗,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如改成:“古贤即兴吟诗赋,今人冷眼看起落。沧海桑田今昔抚,斗转星移感慨多。”这样的对仗应更工整一些。

最后想说明两点:因为比较忙碌,所以给你回复也就比较迟缓;因为水平有限,所以许多评价不一定中肯。请谅解。

祝学习开心!

吴再柱

2011年11月5日(星期六)

秋游记

黎 美

待在武汉已经快两个月了,但却似乎从未嗅到过武汉的味道,大学似乎还是奔走在三点一线之间,毫无新奇之处,好不容易等到了班级秋游,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早早地,同学们都起了床,整装待发,在校训石旁照完集体照后,便登车出发了。道路两旁的树木飞快地向后奔驰,我们的心情却早已奔向了森林公园,一路上献歌助,不亦乐乎,读后感《谈读秋游记》。

经过了“九曲十八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门两旁鲜花簇拥,人声鼎沸,大概是人们在喧嚣的都市中待腻了吧,都到这里来寻求自然的味道,也难怪,在“寸土必争”的武汉,除了钢筋混凝土的单一模式外,平日里我们很难与自然亲密接触。利用这难得的周末一赏风光自然是许多人的首选。

走过漫长的大道,一路上聊天谈笑,两旁的古木沧桑而遒劲,似一位位布满岁月痕迹的老者的脸,向我们讲述着那过去的点点滴滴。我突然在想,是不是在若干年前的某天,也有着一批文人指着其中的哪一棵树吟诗作对,把酒临风。而我们这帮学生又继续着同样的“事业”,只不过他们吟的是诗词歌赋,我们讲的是网络流行语;他们谈的是君子圣贤,我们唱的是天王明星。古人今人各有各的乐趣,但仔细一想,我们的谈笑中却似乎少了一点文化的气息、历史的渊源。

谈笑间,时光飞逝荏苒,今天秋游的主要场地已经浮在眼前,这时我们才发现走得有点累了。武汉的天气真有点变化无常,一会儿像冬天,一会儿像夏天,只是中间少了一个秋天,早晨还凉嗖嗖的,现在却有点微热,于是,许多同学都脱下沉重的外套,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或小憩,或谈天,或听着耳机唱着歌,总之各得其乐,我们都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就在同学们休息期间,我独自漫步在喻家湖边,欣赏着湖光山色,远处碧绿的青山,连成一片一片,湖面上的雾气尚未退去,就给本来幽远的高山增添了一份朦胧的意境美,他像一位庄严肃穆的伟人,以他深沉的睿智洞察着世间的一切;青山旁边是一幢幢汉白玉颜色的现代建筑,巍峨而挺拔,淡雅而又超凡脱俗,像少女的脸,干净而纯洁,山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既有古朴秀丽的意蕴,又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稍近处是大理石铺成的桥,桥上川流不息的是一辆辆汽车、轿车,它们都在飞快地行驶着,却没有一辆车停下来欣赏一下着美丽的风景。也许,他们都是大忙人,在这工作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哪有欣赏自然的雅兴啊;也许他们真的很忙,也许迟到一点就会扣薪、降职或者是耽误了合同,所以他们不得不加紧前进。

我静静的走在湖边,双手后握,仰视远方,似乎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超然。古人、伟人见湖见水总喜欢吟咏几句,如果今天是李白于此,他会写下怎样的千古名句?如果,今天是毛泽东于此,他又会抒发怎样的英雄气概呢?可惜我才疏学浅,不能妙笔生花,倒是有感而发。也勉强凑合两句:

湖光山色两相和,丽日帆影泛清波。

古者吟诗作对赋,今人静对潮起落。

沧海桑田今抚昔,斗转星移感慨颇。

继往开来奋勇进,后浪前浪潇洒过。

“小船儿静静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小时候总是听到这首歌谣,今天算是身临其境了。真是幸运,今天居然还看到了久违的木船,而且不止一只,而是一群;一位貌似船工的老者正在小心翼翼地抹着他的船,真是难得,今天居然见到了诗歌中才见得到的渔人,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

“老师傅,你这样的船一天能打多少鱼呀?”

“不,我们不是打渔的,是供你们游玩的,四十块钱一条。”

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量如此的大,人们的消费水平如此的高,还会有驾着小舟打渔的人吗?我真是太想当然了。

忽然,手机一阵振动,我被叫了回去,我们的烧烤活动开始了。这时大家都忙活起来了,就像在外打仗的士兵吃庆功饭一样,拿出之前准备好的烧烤食品,架起一座座炉子便开始了我们的活动,有人备食,有人涂料,有人主烤,分工明细而具体,不一会儿就开吃了,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感觉就是不一样,无比的踏实和喜悦,原来毛爷爷的“自己动手”的号召竟是如此的美妙。

“炊烟袅袅升起,飘飞千万里”,一处、两处、三处,处处都是烧烤,顿时,原本清雅宁静的公园一下子便便的乌烟瘴气,刺鼻难闻,酒足饭饱之后,一个个便自由洒脱。不过细细一想,我们还真有点破坏自然的嫌疑,如果是王羲之们在此,大不了流觞曲水,舞文弄墨,而我们却在这清幽的环境下放起了“狼烟”,真有一点“文人”的愧疚感。

稍后,我们班的同学便三五成群,各乘着一叶扁舟,游于喻家湖之上,颇有兴致,竟来起了刘三姐对歌,歌声在湖中游荡,和着桨声,消逝在幽静的江中,别有一番风味。

兴致未完,快乐而短暂的一天便过去了,带着疲惫的身影,一个个睡倒在回来的车上。

篇6:读秋随笔

不到九点,我驱车赶到长途汽车站,老远就见他提着一个重重的挎包,傻傻地站在路边东张西望,花白的头发如一团乱麻,被风吹得东一绺西一撮的,就象刚刚收割完了的高梁地,裸露出的蒿草,纤细而又憔悴,暗淡却又枯黄。

我停下车,伸出头来向他招了招手,他提着挎包嘟囔了一句,拉来了车门,右转的车辆排成了长龙。他挤进车来,一脸的兴奋开着玩笑埋怨道:“你小子好没良心,给你带来这么多土特产也不知道帮我提上来。”

“呵呵,老哥,你这样说俺可比窦娥还冤。”我一边双手握着方向盘,紧盯着人行道上穿行的人群,一边唱着西皮二板说道:“你上车的这点工夫后面就排成了长龙,俺要是把你老人家请到车上来再走,恐怕今天你看不了秋。”

“呵呵,你说得也是!”

这时候,他那张布满皱褶的脸,由阴转晴,仿佛一缕阳光射进了山川的沟壑,沟沿壑底,都变得那么灿烂。

他自言自语道:“济南的车真多!”

“济南不光车多,人也多!”我接过他的话茬儿,把话题一转说道:“你我同处北方,相隔又不太远,而北方的秋都是一样的清,一样的静,你老人家来济南读什么秋?”

“嘁~~你在济南,却枉为济南人!”他用带着鄙夷的口气不屑地说道:“难道你连‘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的名言也不知道吗?”

哦!原来他是冲着《济南的秋天》而来。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我故意背了一段《桃花源记》,言外之意笑话他“不知有汉”,笑话他赶时髦要玩一次穿越。

他听出我话中的讥讽,正色道:“非我古董,非我老朽,济南的中古老城,大城楼,还有那道石城墙,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早已都睡着,而且永远地“睡”着不复苏醒。但先生勾勒出的诗境,却浓墨重彩,让人永远回味无穷!”

听他这么一说,我的身上冒出了汗。这汗不是紧张而出,也不是天热而出,而是心灵深处溢出的虚汗。是啊,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但我却在“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昏噩了几十年,早已混浊了济南的秋光秋色,至于济南诗一般的秋天,不仅仅是熟视无睹的问题,而是无心。

路上的红绿灯不停地眨着眼睛,路边的梧桐树,一会儿涌入我的眼帘,一会儿闪在了我的身后。那一搂多粗的树干,如被牛乳浸透了以后,又晾干了一般,白中透着淡淡的绿,而叶子似乎在春天蜡染了一般,摇曳着永远的翠绿色。我驾驶着爱车,一边走走停停,一边征求朋友的意见:“济南的三大风景名胜,不知你想看哪一个?”

他说:“趵突泉的湍流,涌韵出的是贵族的气质,大明湖的粼波,涟漪出的是小家碧玉,而千佛山是神仙住的地方。我顶着满头的高梁花子,怎敢去那地方?”

“那我们去哪?”

“去个有石板路的地方吧。”

于是,我们在泉城路上停下车,一翅子扎进了古城的老街老巷。

走进中古老城的老街老巷,街,还是原来的老街;巷,还是原来的老巷。除了又经雕琢的红砖绿瓦分不清春夏秋冬,雕梁画栋沉积着陈年厚重外,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路边的花儿,姹紫嫣红;道旁的树,郁郁葱葱。若不是枝头上偶尔飘落一枚两枚的黄叶,让人萌发一叶知秋的遥想,很难想象现在的时令就是秋。一两棵柳树的枝条,从灰瓦砌顶的墙头,伸出了自己细长的手,探到了小巷深处的环城河里。它随着清凉的风,轻柔地摇动着,轻柔地搅动着,似乎要用纤纤细手,抓住水中那些南飞大雁的影子……

我们在狭窄的街巷里横行竖走,少见缤纷的落叶,难见落红的萧瑟,空气中也没有尘土的飞扬,而太阳依然挂在清澈的天上。有所遗憾的是,走过三五条街,穿过八九个小巷,没有见到一条石板路,走到哪,都是柏油漆的路。偶尔见到长方的、或正方的线条,以为是古老的石头,直近一看,却发现要么是花砖,要么是石头上盖了一层厚厚的水泥。它没有夏天的滚热,也没有冬天的冰凉,它温和地平铺在大街小巷上,无色无味地托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走出了妩媚,走出了庄严,留下了一双双淡定的、和谐的脚印。

篇7:高中语文读秋阅读答案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著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15.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16.解释“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7.品味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简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18.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4分)

19.文章结尾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5.第二段领起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五段总括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各1分,共2分只答“领起下文”“总括上文”不给分)

16.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他们把秋天写进诗文里,抒发自己的悲凉情怀;秋天萧然寂寥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引发古代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各2分,共4分)

17.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夕阳在高远的天空下的独特景象,表现出一种静穆祥和之美。(修辞2分,表达效果2分,共4分)

18.具体指:(1)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2)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3)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4)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各1分,共4分)

篇8:读秋初三作文

当踏进校门的那一瞬间, 忽然觉得这一切都好熟悉, 一样的教学楼, 一样的花草, 一样的小道, 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心情, 物是人非, 换了老师, 换了同学, 换了班级,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升入了初三。

请以“人在初三年”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 立意自定。

(3)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4) 题目自拟。

(5) 不少于600字。

(6) 要求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解题思路:

初三, 这个曾经觉得何等遥远的名词, 而如今, 却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初三, 这个学姐学兄挥洒汗水、奋力冲刺的一年, 而如今, 也要我来好好地走一遭;初三, 这个抒写人生的关键时刻, 而如今, 也要我拿起笔描绘我接下来的路。针对“人在初三年”这个话题, 我们该如何构思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

一、话题要有针对性。

初三,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个中滋味是一时难以述尽的, 但是又不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关键是我们如何挖掘出酸甜苦辣的初三生活中的甘甜。我想在围绕这个话题选材时, 一定要有针对性, 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像解答难题后的那份喜悦, 同学间相互鼓励的话语, 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等都应当成为我们选材的首选。

二、立意要有指向性。

写初三生活的题材, 往往容易误入一种歧途, 就是极力夸大中考的作用, 甚至把初三学习生活的紧张归结到某些制度上, 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也是我们在完成这篇文章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立意时, 不应当动辄牢骚满腹, 怨气冲天, 因为这样的选材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文体要有确定性。

尽管这是一个话题作文, 而且在作文要求中也对文体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但是我们在选择文体时, 我觉得还是应当首选记叙文或者记叙性散文。只有这样, 才能把初三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记叙的文字表达得更清楚, 也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优秀习作一

尽·静

⊙张 颖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灵石文学社)

我躺在床上, 凝望着窗外那硕大的黑幕上点缀着的无数的星星, 仿佛蒙娜丽莎醉人的眼眸, 激起我无尽的遐想——

从未发现过夜空是如此的美丽, 从未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静谧, 或许是我们走近了另一个学习的世界——初三。心定了, 一切繁杂, 一切琐事, 都从心灵的角落排挤而出, 剩下的, 只有一颗美好而平静的心。

当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时, 一股不安分的热流又一次从我心中涌起。但, 抬头发现同学们各自在做着自己的事, 让我好一阵子失望。

同桌看到我不安分的表情, 说道:“寻找快乐, 玩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当你能从书中发现快乐的时候, 你才会明白快乐的真谛。”我从同桌近乎陶醉的表情中似乎读懂了什么, 随手拿起一本于丹的最新力作《〈论语〉心得》, 细品那行如流水的文字, 感受那近乎完美的意境, 心灵在与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共鸣中撞击出强烈的火花……我陶醉了, 陶醉在了这个书香弥漫的世界中, 渐渐地, 我爱上了书, 恋上了书中的快乐……

在一次次的品味与自我满足中, 我逐渐变得成熟而沉稳, 一颗烦躁的心逐渐变得敏感而睿智。蓦然回首, 那段喧闹而又繁杂的初二生活似乎已毫无留恋的价值。一切琐屑, 都已沉淀为对昨天遥远的记忆。今日, 我的心, 被书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一切烦恼也早已风吹云散, 消失殆尽……

走进新的教室, 黑板上关于“静”的谚语显得特别醒目, “非宁静无以致远”, 毋庸置疑, “静”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承载着多大的希望。环境要安静, 心态要平静, 在不知不觉中, “静”已成为我们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自习课上, 一道难题困扰了我好长一段时间, 我费尽了好大的脑力也没能理出个头绪来。我好急躁, 甚至一度想放弃, 同桌察觉了, 轻轻地递来一张纸条:“心静, 则神定;神定, 则离事成不远矣。”我看着她那平静的神态, 也渐渐定下心来, 当我再次审题时, 奇迹出现了……原来“静”有如此的神效!

日复一日, 我那颗浮躁的心渐渐平息下来, 开始追寻那种属于“静”的境界, 我坚信, 心静者事竟成。驱赶走心灵里的浮华与躁动, 唯独留下的, 只有一心静……

告别以往的一切, 我又站在了另一个起点, 让心中的烦躁沉淀, 让明透的思维和涓涓的情致引发为一篇文, 一首诗, 一支歌, 稳健地跑在成长的赛道上。烦恼尽, 心情静, 只留下刻苦和拼搏, 向着梦想的终点, 进发……

【简评】

人在初三年, 让人联想到的只是漫无天日的试卷和你争我斗, 显现出来的是枯燥和残酷, 而在作者的笔下, 作者追寻的是读书的快乐和生活的真谛,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 作者体会到“尽”和“静”这样一种心境是很难得的。文中多次细腻的描写, 表现出来的正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快乐, 让读者也能够体验和感受到一样的“尽”和“静”, 的确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优秀习作二

你好, 有人吗?

⊙王旭璐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灵石文学社)

你好, 有人吗?

和我说说话吧!你知道吗?我都快累死了。课程表上天天都是那几个字, 就像魔方一样, 无论怎么组合, 那么多的方块还是那么多。我就像一只提线木偶, 三条线分别被拴在教室、宿舍、食堂。每天的每天, 都会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等着你去背、去默。我成了一只土拨鼠, 一有空就要费劲地钻进书里去啃那些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的东西。

天依旧是那样刺目的白, 一阵阵热浪沸腾着一颗颗浮躁的心。我想去吟诗, 我想去作赋, 可是考卷和老师硬要束缚住它, 不容你越雷池一步。

路上, 一样的人, 一样的行色匆匆, 一样的面无表情……

“中考”, 你好狠啊!你不就像一根绳子吗?你捆住了我跃跃欲乘风而去的心。

你好, 有人吗?

能与我说说话吗?你可知道, 我最讨厌这个汗臭满满的夏天。不过还好, 这两天, 天气渐渐凉了起来, 抑或已经打上了秋天的印记。七门学科的老师定时不定时地在教室里进进出出, 好生紧张……可是看到数学作业、化学作业以及语文默写簿上一个个欢庆鼓舞得像节日一般喜悦的100, 心情还是莫名其妙地好了很多。

教学楼坐北朝南, 要是在下午, 温柔、和煦的阳光铺满走廊和楼梯, 透过窗玻璃渐浓渐淡地渲染开来, 煞是好看。走出楼梯, 清新的阳光一头撞进怀里, 不时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站在走廊上, 偶一抬头, 秋日的云远远地浮在天边, 天很高, 云很淡, 偶尔有鸟飞过, 像一袭微墨。低下头的瞬间, 波澜的心突然归于宁静。悄然发现, 即使是我所钟爱的文字, 只要老师喜欢, 我也可以把它写得规规矩矩、漂漂亮亮。这并不难。

你好, 有人吗?

如果真能跟我说说话就好了。很欣喜地发现, 在每一个阳光照得到的地方, 都能碰到过去的同桌、死党、朋友。那些随风飘逝的日子像零零碎碎的电影画面, 倏然间与现实重叠起来。像过去一样神吹海侃, 谈天说地, 兴奋的心情, 此时此刻就像一群归巢的麻雀, 扑啦啦地飞散开来。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拾贝者, 将从前的话题一一捡起, 固执地让它重现当时的光彩。那天回家, 一曲东方神起的《Magic Castle》, 驱散了所有的烦恼与空洞, 给了我一颗心满满快要溢出来的快乐与感动。

你好, 有人吗?

请你告诉我, 以这样一种特有的节奏演绎着的生活, ——苦, 不堪言, 累, 难以述尽, 然而却支持着我度过一段美好的青春岁月, 我是应该抱怨还是感恩呢?

……或许, 我已经有答案了。

【简评】

初三, 就像作者笔下描述的那样, 永远充满了累和苦, 苦, 不堪言, 累, 难以述尽。面对作者的寂寞和无奈, 这番痛苦实在是憋得慌, 迫切是需要一个倾听者, 所以, 这篇习作, 小作者以笔带口, 把读者当作听众, 以倾诉的形式, 用作者最钟爱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告诉了我们活在当下的日子和感受。文中的描写轻柔而美好, 正如作者眼中的世界一样, 永远充满阳光, 永远充满灿烂。尤其让我们称道的是, 作者用并列式的叙事结构来推动事情的发生和发展, 无疑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

优秀习作三

有一种滋味叫初三

⊙于 卉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灵石文学社)

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 抬头, 一片黄叶从树上悠悠地飘下来。匆匆忙忙中, 闪进几个稚气未脱的初一新生, 我才猛然意识到, 原来我已经上初三了——

镜头一

我坐在桌前看着书, 阳光从窗户透入, 在桌上洒下一片金边。突然, 一架纸飞机飞到了我的桌上。我将它轻轻地拆开, 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卡通字:“初三了, 我们和好吧!”抬头一看, 是她——初二时一直跟我较劲的她!看着她如花儿般灿烂的笑靥, 我笑了。是啊, 初三了, 还有什么矛盾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友情的阳光在我们周围铺散开, 友情的甘甜也早已渗入我们的心底……

镜头二

同桌买了一本最新上市的同步阅读参考书, 正是我几乎把整个城都逛了个遍也没有买到的那本。我心里直打鼓, 她会借给我吗?我怀着试一下的心理问:“能借给我看一下吗?”“好啊!拿去吧!”我简直不敢相信, 一向从不借给别人书的人会这么回答。“为什么你愿意借给我呢?”同桌笑了笑, 说:“这有什么, 还不是因为咱们都初三了。”我看着她, 那张平凡的笑靥突然间让我觉得美丽万分。我笑了, 同学之情在我们心头荡漾。

镜头三

走过初三的教学楼, 让人感觉到的仅一个字——静。下课了, 大家依旧坐在教室里钻研课本, 一滴滴汗水从他们的额头缓缓流下, 在阳光的照耀下似珍珠般晶莹剔透。然而, 更让人注目的是他们成功解答一道难题后喜悦的笑容, 那从心底发出的笑容, 让我也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后记

初三了, 为了心中的那个目标, 我们埋头于题海, 但让人忽视不了的是我们中间那从不曾停下的友情的脚步, 初三的滋味固然是苦涩的, 而那友情的甘甜便是初三生活中最好的一味调味剂。初三的滋味苦中带甜, 让人回味无穷。

抬头,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 丝丝阳光温暖如昔……

【简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描写镜头的切换, 将几个小事情穿成一个故事, 三种不一样的笑容, 演绎着同样的故事, 那就是初三的美好, 值得纪念的友谊。以前的纠葛, 以前的性格, 都因着步入初三而变, 留下的是灿烂美好的笑容。漫漫初三年, 印在作者心里的是如此美好的笑容, 那么枯燥的学习就变得渺小了, 友谊地久天长, 值得回味。

优秀习作四

变了⋯⋯

⊙刘汉娇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灵石文学社)

坐在陌生的人群中, 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的同学;望着讲台上声情并茂讲课的老师, 我总会很自然地想到以前的老师;以前的一幕幕总会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我无法淡忘从前的友谊, 所以也就失去了过多与新同学交流的机会。

吃过午饭, 我随着人流缓慢地向前移动。眼睛却一直在搜寻——寻找我以前的同学。目光一刻也不曾停滞——即使是路旁开得正欢的花儿, 也丝毫不能吸引我的眼眸。

忽然, 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 我没来得及多想, 立马就追了上去。轻轻一拍她的肩膀, 仍旧是那一脸亲切的笑容, 伴随着一声简单的问候:“你在哪个班啊?”久违的温暖, 让我整个人都被融化在其中。平淡而充溢着友情的谈话一如从前般在这条不知走过多少遍的路上进行着。

那一夜, 我仰望天空, 猛然发现前一夜还伴随在月亮旁边的一颗很亮的星星不见了, 再揉了揉眼睛, 仔细看看似乎其他的星星也都与前一夜的有所不同, 疑惑中, 我想起了“流星雨”, 星星是会逝去的, 月亮却只有一个。我不禁替月亮感到悲伤, 她总会不停地失去伙伴, 她该是多么伤心啊!

可是, 再抬头, 夜空依旧美丽, 没有伙伴相陪的月亮依旧向大地洒下万缕银辉;今夜的星星也能把月亮衬托得格外清亮, 也能把夜幕点缀得幽美动人。

月亮透过云隙, 一缕清辉射进来, 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叩击了一下, 心房顿时亮了许多。

第二天, 还没等我从早读的氛围中缓过神来, 一个同学走过来对我说:“请交作业喽, 交给倒数第二个同学。”我感激地对她一笑, 尽管“谢谢”两个字没有说出口, 但在我的心里已经深深地对她说了声“谢谢”。

一天的课间, 以前的一个同学来找我, 对我说:“你跟你们班同学在聊什么呢, 说得这么开心?”我才猛然发现, 我已经接受了新同学, 并且跟他们很融洽地相处。

既然事情已不可避免地发生, 那何不乐观地接受现实?与其沉浸在失去的悲伤中, 不如敞开心扉去融入新的生活。

虽然跟以前的同学无法经常见面、谈心, 但友谊不会因距离而被阻隔, 更不会被时间稀释, 它一直都浓浓地沉淀在你我心底的最深处。我可能会感受到一时失去的苦楚, 但是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同学之情。

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敞开……

我, 也在不知不觉中变了……

【简评】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刚刚步入初三, 一切都是陌生的, 自然感到孤独寂寞, 回想以前的好友, 惆怅一番, 在这样的心情下看星空, 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不一样, 原来月亮也是寂寞的, 同病相怜, 笔锋一转, 由凄凉到豁亮, 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的景又是那样的优美动人。一夜的转变, 带来了第二天不一样的感受, 这又是一变。作者笔下的初三并不是寂寞难耐的, 依旧充满阳光, 自然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变了。

优秀习作五

走过去, 前面是个天

⊙周灵敏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灵石文学社)

拖着近乎有些垮了的身子, 走在回家的路上, 心中一片冰凉……极力想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佳, 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是枉然。

好不容易挨到了家, 凉风不是吹在我身上, 倒像是吹在我心里, 我条件反射地把身上的衣服裹紧, 转过身来, 就在那一瞬间, 三年前和奶奶一起种的月季映入我的眼帘, 我慢慢走过去, 俯下身子——花朵几乎都谢了, 一株月季上只剩下一朵花, 花上仅留的几片花瓣也被风吹得摇摇欲坠。我真是厌恶大自然的无情, 我轻轻地抚摸了它们一下, 它们居然静静地躺在了我的手心上。我惊了, 花瓣在前不久到来的台风中都没有受到伤害, 并顽强地挺立着, 现在却经不起我轻轻的触碰。望着被风带走的花瓣, 我突然一惊, 在逆境中的花瓣挑战自己的极限, 延长着自己的生命, 而在我的同情下却这么快就掉了下来。

仔细想想, 我不也是这样吗?从小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 表面坚强, 骨子里却弱不禁风, 受到一点挫折就变得软弱无力。

是啊!只是初三的一次小小的单元测试就已经成了我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我又有什么自信和力量去挑战初三, 去冲刺这初中的最后一年呢?

我豁然开朗, 骤然收起抱怨与自卑, 绽开往日朝气蓬勃的笑容, 我蹲下来, 拾起被风吹落的那几片花瓣, 像是宝贝似的把它们合在手中, 说:“谢谢你们, 我会努力去适应一切的挫折, 让自己在挫折中变得更加坚强。”

请相信:走过去, 前面是个天。

【简评】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坚强驻心田。最简单的花开花落, 败落重生, 给了作者最大的鼓励, 挥去作者心里常驻的阴影, 留给作者莫大的勇气与自信, 带着这样的勇气与自信, 去挑战自我, 冲刺未来。前面的一段描写渲染出的单调冷漠与后面的激情燃烧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下一上, 所表达的感情更是深刻, 更是强烈。相信自己, 一定会迎来又一个艳阳天!

优秀习作六

终于下晚自习了, 我站在一眼望过去都是陌生人的队伍里, 准备回宿舍。

目光所到之处, 除了苍白的日光灯还有气无力地亮着, 四周漆黑一片。我诧异, 怎么越往前走, 四周越暗。我忐忑不安, 仿佛自己正逐渐被黑暗吞噬。走到尽头, 我使劲地按着走廊灯的开关, 才发觉平时从来没有坏过的走廊灯也偃旗息鼓了。

我惊慌, 无语, 接着脑部很快转入混沌。我该怎么办?我从小就不喜欢黑, 与其说不喜欢, 还不如说是害怕呢。

周围的嘈杂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手足无措地看着周边同学像英勇就义一般从楼梯口跳下去, 接下来就没了声儿。我蒙了, 顿时六神无主, 把出汗的手捏得更紧了。

慌忙中……突然, 我的手像猎物一样被一只手紧紧地攥住, 不管三七二十一, 拉着我就走。她的步子并不快, 但似乎是想让我早点脱离“险境”, 她跑得很急, 小心地喘着气。我断定, 她是个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可爱的小女生, 是她在给我勇气, 又是她在给我力量。

在这段有近乎一个世纪之久的跨越中, 暖流和着某种闪光的物质, 通过那双纤弱但有力的手“友情转移”到我身上。也就在那一瞬间, 我对陌生的班级, 陌生的同学, 陌生的环境的那份孤独融化了, 消散了。我的心像火炬传承梦想一样点亮了夜空的每颗星。只一刹那, 我觉得自己成了这个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因为我有着可以放在手心温柔凝视的小幸福, 幸福得即将融化。

从楼梯口隐约看见“曙光”时, 那双手松开了。我很疑惑, 是谁帮助了我?我竭力想找到那位“光明使者”, 但转念一想, 温暖不需太直白, 只要紧紧握在手心, 再传递给另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就够了。

一次牵手, 使我进入了一次蜕变。我不再爱“宁我负天下人, 也不要天下人负我”, 而更喜欢“予人玫瑰, 手留余香”的感觉。

你我牵手, 温暖初三。

【简评】

上一篇:感受体育精神所在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