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2024-04-22

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共9篇)

篇1: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本钱控制论文

可持续战略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战略的提出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国际标准组织(ISO)已于90年代颁布了ISO14000系列的环境治理国际标准,欧美一些国家的也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本钱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企业的行为已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环境本钱已成为企业经营本钱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本钱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本文试就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企业环境本钱控制的有关作一些探讨。

一、环境本钱控制的现状

(一)传统下本钱概念的局限性

本钱的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有机同一体。而传统会计所依靠的本钱观念,属于狭义的本钱概念,不包括环境本钱,只核算了微观的经济本钱,却忽略了对宏观本钱的考核,即本钱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用度则没有考虑在内。由此,使得企业收益产生虚增,而且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资源消耗的本钱补偿要求的。我国对环境本钱计量的做法也很简单,只考虑了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进期间用度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用度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操纵简便,但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其严重后果表现在:

1.没有考虑环境本钱的隐蔽性,直接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表露。目前多数企业只在环境本钱实际发生时才将其列作用度,而对潜伏的本钱忽略不计,使得当期收进与用度配比不公道,生产本钱小于真实本钱,虚增了当期利润,增加了税负。

2.缺乏规范的本钱确认和计量,导致本钱的可比性差。由于目前国家并没有环境本钱核算的相应准则或制度,各个企业的实务处理也不同,企业缺乏横向比较的基础。

3.模糊了本钱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本钱。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用度计进期间用度,不利于企业治理当局对本钱发生的来龙往脉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导致本钱上升。

4.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本钱,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本钱。如在产品出口受到限制时,才想到要控制环境本钱,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5.短期利益行为的驱使,影响了环境本钱的控制。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没有单独关于环境本钱控制的考核指标,企业当然不愿意因环境本钱的增加,而影响其业绩。

(二)环境本钱的特点

环境本钱指企业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改善设备的支出、日常环保用度及开发环保产品措施所发生的相关用度等。其特点可概括为:

1.环境支出的不可预知性。环境支出不像其他本钱项目(如直接材料)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如违反环境法规受到的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

2.环境支出的隐蔽性。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本钱。由于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并且代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3.环境支出的连续性。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本钱进行核算,产品本钱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用度,而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用度。

4.环境支出的不断增长性。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因而环境支出也日益增加。而且随着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用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本钱控制的要求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给了一个确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7条原则,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开辟合作的层面,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使人类社会在21世纪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自1992年以来,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如《环保与发展十大对策》和《中国21世纪议程》等等。这些、条例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在某些条文中,已明确了对环境本钱的内在化要求。如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夸大“将环境本钱纳进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往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本钱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估量各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理应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从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界,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把环境题目、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企业加强环境本钱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较好的环境本钱控制体系,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企业环境本钱进行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题目。

三、环境本钱控制的战略思考

在可持续战略下,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的补偿,而且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界各种物资资源的消耗和补偿。

(一)政府方面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没有相关的、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是不可能自觉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增加支出的。

2.加强环境保护的普及性,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降低环境治理的本钱,进步环境预防的投进。

3.加大对环境本钱控制考核的力度。目前企业有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本钱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其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进考核指标,这样就会使国家对企业的评价是在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条件下进行的,也会更加全面、客观。

4.利用价格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原则。对有限资源的无偿使用,无疑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应利用价格手段,冲破狭义本钱的束缚,在商品的本钱中加进资源本钱,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客观的反映,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二)企业方面

1.开拓思路,运用价值链,制定环境治理的整体战略规划。价值链分析将企业视为互相联系的活动的集合体,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本钱,通过分析各项活动的本钱,使本钱和与其相关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链分析包括:(1)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不仅要留意生产过程,而且要关注生产之前和之后的作业,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终极达到降低产品本钱的目的。(2)外部价值链分析。即供给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分析。供给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价值链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着企业,如供给商发货频繁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需求。顾客也有其价值链,如那些订货量少、事先不确定的顾客的本钱比那些订货量大,事先确定的顾客的本钱要高。

2.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本钱控制的目标,从生产规模、技术和工艺的选择上严格按环境本钱控制的目标进行;从产品的选材、生产以及销售上尽量回避、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本钱;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换材料;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本钱。

3.加强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应对企业排出的废弃物进行质量监测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本钱。

4.采取多种渠道控制环境治理本钱。这是环境本钱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治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假如处理得当,可以变废为宝,降低企业本钱,增加效率;反之则会进步处理本钱。另外,还应留意通过环境区域治理,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本钱支出。

5.利用信息治理系统来进行本钱控制。在信息,控制本钱的思路和方法应建立在以机为中心的信息治理系统的基础上。假如没有一套高效的信息治理系统,控制本钱将一筹莫展。企业要建立起以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为中心的高效信息治理系统,为进行环境本钱控制提供基础

篇2: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子孙的需求构成危害。它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企业的经营成本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该把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成本的核算应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的核算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成本的关系,探索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环境管理要求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

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水、森林等可更新资源正在被过度地开发利用,耗减速度远远快于更新速度,使其逐渐失去了可更新性;石油、矿产等不可更新自然资源逐渐枯竭;自然资源遭受破坏影响生态环境资源的质量逐渐下降。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资源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此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管理要求环境会计为其提供有关环境成本的总量、具体的成本项目、环境保护业绩等信息,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环境资源一旦经过耗用,其价值就转化为环境成本,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关注也转化为对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视。通过环境成本的核算,掌握自然资源的耗减速度和生态资源质量下降的程度,以及人类为保证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付出的代价等资料,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

2.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单纯追求产值、互相攀比增长速度,而不顾资源毁损、环境恶化。作为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包括了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但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耗损的折耗和生态资源恶化的损失。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导致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不真实性,如果考虑由于环境退化和耗减的直接费用,以及引起未来生产潜力损失的自然资本“贬值”两个方面的费用,核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会低得多。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必须增加环境成本的核算。

3.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

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耗费,包括人造资产的耗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等环境资源的耗费,劳动力的耗费等等。产品成本应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环境成本三部分组成。但是,现行的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不包括环境成本,使计算的产品成本不真实,成本核算也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进而形成国内生产总值虚增。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主要生产和出口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初级资源产品,使本国的自然资源匮乏,环境资源恶化,甚至造成跨国境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出口商品的价格不包含其全部环境成本,造成国际贸易中环境资源负担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剥削”。而环境成本核算就是要求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环境成本,并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和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自然资源储量的货币表现。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一些形成资源产品的实体,一些有助于资源产品的生产。如矿产资源、植被、水等数量减少均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轻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2)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物质基础而发生的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存量,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寻找替代品、需要对矿产品进行深加工等等,这些措施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

(3)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发生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按照支出的用途分类,又可分为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预防污染支出、治理生态资源交出、生态资源破坏损失等等。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并未受到危害,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既定质量,进行必要维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预防污染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尚未受到危害,但已经预料到污染有可能发生,为避免其发生进行预防活动而发生的支出;治理生态资源支出是指破坏生态资源的事件已经发生,要减除已发生的危害,治理活动中发生的支出。人为破坏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失是指损失已经造成,难以在短期内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治理、弥补和恢复,损失本身虽然不是人们的直接支出,但是损失意味着资源的耗损、财富的减少。为了尽量减少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对环境良性循环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为此所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4)生态资源降级费用主要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不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生态资源降级的损失,其价值表现为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三、环境成本的核算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

对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计量的前提是对环境资产进行计价。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改变其实物形态,它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具有存量的性质。将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流量的核算。流量的核算总是要受到存量计价的影响,而流量的计价又影响到存量的现存价值。

既然自然资源具有存量的性质,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存量的方法进行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其耗减费用就相当于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

“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该账户为“环境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通过其抵减可以反映该会计主体拥有的环境资产净值。

2.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核算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发生一般表现为人类劳动的耗费,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即以包含劳动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作为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维持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

(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这类费用发生的结果形成人造自然资源,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人造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集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

(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如为森林喷洒杀虫药以延长森林提供效用的能力,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的费用。对于这类费用可以参照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环境资产的价值或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未来效用,则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设备所支出的费用等,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3.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的核算

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具有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两种类型。当支出与生态环境资产相关时,属资本性支出,应作资本化处理,计入生态环境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相当于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处理;当支出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相关时,如污水处理设备,也应资本化,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个别发生的,因此按照会计惯例;如果某项支出与未来收入没有密切联系,或者无法进行合理和系统的摊销时,或者能够产生未来效用,但未来的环境效用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保护费用与未来效用之间没有计量上的联系,都只能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篇3: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审计

保护环境是现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并且各国也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高潮, 而应运而生的环境审计也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相关有益的探索。

(一) 可持续发展观需要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审计的意义凸显出来:其一, 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其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此可见, 通过环境审计, 可以监督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达到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 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

(二) 我国环境现状催生环境审计

事实上, 我们国家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 很多地区不合理的政策和生产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一步一步地恶化。而利用环境审计, 不仅可以度量环境价值, 而且可以确认环境的功能价值、成本、效益等的变动情况, 进而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可信赖的信息, 并且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保护资金的违法乱纪现象, 提出相应措施予以制止。

(三) 我国审计改革及发展需要环境审计

在我国开展审计改革的过程中, 环境审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环境审计是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外部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反过来, 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内容、审计制度等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 环境审计的优点

当今,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政府和公众都加入了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 因此我国也逐渐具备了开展环境审计的基础条件。

1. 良好的社会基础。

虽然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 但近几年来, 随着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 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 环境状况有一定的好转, 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结构达到了一定的平衡, 这对开展环境审计的社会基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健全的组织机构。

我国审计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都履行着各自的职能, 在整个审计框架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此外, 自上而下的审计组织机构也保证着我国审计业务的顺利开展, 这些都为环境审计提供了可靠地组织保证。

3. 具备初步的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在开展审计理论和策略构建的同时, 也在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果, 与此同时, 在全国开展的对林木业等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也为环境审计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二) 环境审计的不足

从我国国情来看, 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综合性人才缺少。

从环境审计的概念可知, 环境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要的审计知识外, 还要对工程学、统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 对环境法规比较熟悉, 这就需要综合性人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来自于会计、审计专业, 缺乏其他专业的人才, 缺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 环境审计理论不完善。

在1995年在开罗举行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上, 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研讨的主题。深入研究环境审计, 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迫在眉睫, 而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 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 在环境审计理论方面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另外, 整个社会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没有意识到环境审计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因而, 目前, 环境审计发挥着有限的作用。

3. 审计主体参与度低。

现在, 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仍然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 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度较低,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不能很好地发挥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 对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也有一定的阻碍, 降低了环境审计的工作效果。

三、环境审计实施的措施

(一) 培养综合性人才

因为环境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除了要掌握除审计学外, 还需要了解工程学、统计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所以综合性人才对于环境审计非常重要, 而现在我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主要还只是单纯的审计、财务方面的人才。因此, 必须重视各专业人士的培养, 另外, 也要重视培训我国现有各层次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及相关知识, 传授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所掌握的经验, 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 完善审计相关理论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 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 因此, 环境审计的理论还不够完善, 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术, 结合我国自身环境, 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 促使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 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与协调, 使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走上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

(三) 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积极协调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之间的合作, 各自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职能, 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另外, 将审计部门、会计主管部门和环境部门相联系, 使其各司其职, 又紧密合作, 将环保部门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和规划与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相联系, 使审计、会计主管部门与之协调、协作, 既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 又能为自己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环境审计在我国面临着蓬勃地发展, 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解决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不断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知识体系和制度, 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顾全根.中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比较[J].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报, 2008, (103) .

[3]刘佳.国家环境审计内容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1) .

[4]环境审计意义探讨[J].时代经贸, 2008, (6) .

篇4: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环境成本;价值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8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呼吁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影响环境的物质能源消耗,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制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建设初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自然资源遭到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城市空气、江河湖泊等受到严重污染;土地沙化、草原森林退化的速度加快;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已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废弃物也呈增长态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增长趋势明显。

目前,在国家倡导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下,环境问题已成为丞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更要关注和重视发展的代价。因此,有必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成本框架,这个新框架的核心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划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中,为企业营造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1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它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以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动态性的特点。战略成本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特征是它不仅考虑产品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而且对企业价值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成本测算和控制,将成本管理扩展到产品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服务,其目标更强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见图1:

图1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

战略成本管理注重资源消耗的合理有效性,只要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不论其是否与作业产出相关,都要归集到资源耗费库。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成本动因的分析尤为重要,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是与成本直接关联的作业和最终关联的资源之间确定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依据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战略性成本动因与战术性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是从企业全局上导致成本产生的因素,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战术性成本动因是从企业作业层面引起的成本产生的因素,主要指作业性成本动因,具有短期性的特征。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整体基础结构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时机选择、技术创新、垂直整合度等;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力投入、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设备利用率、产品设计、上下游连接关系等;作业性成本动因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具体作业活动计入成本的依据,是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活动直接相关的,主要包括产量、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直接材料的消耗量等因素。

战略成本管理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的价值链为基础,从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以及作业性成本动因三方面进行成本测算和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进而提升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与环境成本管理

我们所要构建的新的成本框架就是要把企业的环境成本纳入到战略成本管理中,从原料采购为起点,经由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到顾客服务等作业,贯穿于整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凡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所有作业都将涉及到环境成本的控制。

2.1企业环境成本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第15次会议通过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它成本。”[1]

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被动发生的,也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与之相应,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前者是被动性的,后者则是主动性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事先控制。

2.1.1环境成本的构成及确认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环境活动的实践来看,环境财务成本/费用主要有以下五大类17种:[5]第一类是环境污染补偿成本。包括:排污费、土地损失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第二类是环境治理成本。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恢复支出、环境税金、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第三类是环境损失成本。包括:废弃物处理费、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停工损失;第四类是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包括:购置环保设施的支出、在建工程执行“三同时”制度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施工材料费以及有关人员工资、已有环保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以及提取的折旧费;第五类是环境保护发展成本。包括:厂区、矿区进行零星绿化的费用、环境监测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而罚款、赔偿等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

环境成本与传统企业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可以推定,环境成本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确认为企业成本:①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确已发生,这与传统确认负债的条件一致。如何确定环境成本事项的发生,关键是看此项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并且看此项支出能否导致企业或公司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例如有些国家实施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可以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2.1.2环境成本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环境成本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值和资产结构变化。随着目前各国生态环境管制越来越严格,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发生减值,由于环境保护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发生减值,进而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

负债的变化。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补偿性的责任,从而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或者是或有负债。

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主要从收益和支出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对于环境收益方面,企业通过治理环境,可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例如: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享受对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减免从而增加了税后净收益;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对于环境支出方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规,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及污染后的某种支出作为赔付和补偿;另一类是从预防为主的原则出发,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在污染发生前或之中进行主动的治理所发生的支出。

既然花费在环境上的支出构成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从战略角度出发就应该把其纳入成本管理体系中来。本文将从企业价值链的作业环节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研究。

2.2基于战略管理体系的环境成本

2.2.1环境成本的环节

我们把战略成本管理活动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战略成本管理的主体(战略成本管理者)、客体(企业成本和环境)、目标和方法。成本和环境的存在与变化对战略成本管理者采用的方法也会产生影响,管理者往往通过创新、调整和重新选择方法来适应和驱动环境的变化。

在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下,价值链上各项作业的相关环境成本的描述见表1。

表1战略管理体系的环境成本表

价值链作业环境成本举例

材料采购获取资源的环境成本获取原料产生的环境成本、

采购环境材料的追加成本等

产品研发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

生产制造生产中的环境成本购置环保设施的支出、实施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支出

市场营销销售、流通、消费

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环保包装支出、消费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治理支出等

售后服务再生循环的环境成本再生循环项目投资及运营费用

首先,是产品的设计阶段,战略成本管理注重产品研发阶段资源的投入,防止过剩设计和无效设计,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采用资源消耗少、材料及包装无害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化的设计思路,综合利用资源,使企业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降低日后的排污费用和环境治理成本。生态设计的步骤是:①详细地研究和描述所需要的服务;②寻求满足服务和需求的多种方法;③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对比评估,并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少,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具有生态兼容性的产品;④执行被选中的优化方案。[2] 其次,是材料的采购阶段,战略成本管理不仅考虑采购价格,而且还考虑与质量、信誉和送货等有关的成本,要求采购人员要综合各方面的总成本对供应商作出选择。因此,从环境角度出发应优先购买绿色环保型材料;生产阶段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能源的节约以及污染物的有效抑减;流通阶段保持物流的环保;使用和消费阶段采取措施降解废弃物;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成本管理谋求环保效果和效益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绿色知名度,这样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2.2.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保障

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不仅要求研发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等,还需要制度、规范的制度保障,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1)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这是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基础。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企业环境会计。

(2)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这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外部动力。政府的指导监督是多方面的,包括及时研究环境会计中出现的新问题、主导编制有关法规、督促相关专业协会发挥作用、监管企业环境成本等信息的披露和发布。

(3)促进第三方审计的实施。这是保障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公正、客观、真实披露和发布的重要举措。要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审计标准,统一由会计事务所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企业环境报告及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5)

2 李玉萍、刘西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6):24~27

3 Friedrich Sehmidt-Bleek著.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一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吴晓东、翁端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 简.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

5 许亚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5)

6 陈煦江.试探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J].山东经济.2006(3)

7 Gray, R. and J.Bebbinton.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2nd edition)[M].SAGE Publications, 2001

Research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st under

the angle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Zhao xiaohong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st under the angle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including its connotation, influence, confirmation, control and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cost with cost accounting system, we analysis the process cost in entire enterprise value chain ranging from purchasing raw material to the post-sale service. Enterprise can obtain correct message about environmental cost and seek the opportunity to reduce total cost by this method. Finally it is helpful for the enterprise to do correct decision-making, improve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and realiz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篇5: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绝对不陌生,随着我国新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法规的实行,我国很多企业也渐渐开始了解低碳经济,也开始慢慢的把企业的发展和发展低碳经济联系起来。在我国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环境保护虽然也不断都有各种各样的环保法规出台,但是对于我国实际的环境保护贡献一直都微乎其微。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较弱,另一方面这些环保法规的设定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很多企业的不重视,我国的卫生环境形势也在不断的恶化。面对此种情况,国家推出新的环保税也的确是大势所趋。

篇6:科技创新下的发展战略重要性论文

摘要: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找准定位、赢得市场,取得可观的收益,进而为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将就科技创新对企业内部竞争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利益与品牌发展以及企业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一、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内部竞争力

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潜质,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的新兴与发展一定要配置优化的资源,激励企业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经济收益是评估该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存活的唯一标准,通过竞争使得企业内部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优势,利用良好的人才资源,开展以科技创新为竞争制度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科技创新促进市场效益的提升

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驱动要涵盖一个宏观的领域下,可以通过对人才的激励,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吸收和接纳大量具有高新技术与创新才能的专业性人才,为企业内部营造出科技创新氛围。此外,以市场效益为标准设立合理的奖罚制度,让竞争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科技创新中,让市场收益数额促进企业员工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引进技术性人才,以此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发展

科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要立足发展就必须要推动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以自身科技为核心形成技术系统。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将企业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内部转化,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科技系统,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不能满足现状,要推动企业的核心技术发展,让企业赢得市场,并立足于市场。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开放的国家,企业发展必须要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样企业就必须建立或者转变自身的经营制度,不断优化,推动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科技创新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中同其他企业竞争,而科技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创新技术不仅能提升企业的市场收益,而且还提升了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技术需求,还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的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上的应用,使得企业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经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技术在企业产品上不断应用,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收益不断提高,同时也使企业形成核心的科技业务链条,在开展业务的同时也巩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结构。2、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1)加强财会队伍,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首先,要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对于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还要其他课外的知识和技术,熟练操作与运用计算机,实现网络财务,跟上科技创新时代的步伐,成为适合企业发展复合型人才;其次,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对企业发展监督意识。最后,建立相应的业务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费发展水平。(2)企业的领导以高层队伍是企业的领头军。企业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提供给优秀人才更多可能的机会和更多便利的条件,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企业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参与到企业创新建设中提供可能,企业的创新性文化建设也不容忽视,要充分调动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创新热情与欲望。

二、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利益与品牌发展

(一)科技创新与利益主体和转变密切相关

为了紧跟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相应的发生了结构的转变,在变化后,物资一类产品相对降低,如原材料在内的企业的固定资产,而相反的知识一类资本地位逐渐上升,像产权、品牌等。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利益主体逐渐改变,科技创新在产品上的利用,也进而扩大了利益相关主体的范围,企业的利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目标都在不断的变化,企业对财务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基础之上,使得企业的社会利益也得以体现,为国家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二)科技创新深化企业的品牌

人们对商品的认可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消费习惯,自从人类出现商品以后,消费者就产生了对商品的包括品牌认识的社会性认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体制的形成,激励消费和市场经济繁荣已然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文化力量,也就是商品文化激励着商品消费,购买高新技术商品成为人们消费的最高追求。因而科技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品牌建立,以及企业品牌在商品社会的地位,因此科技能够深化企业的品牌,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产生马太效应

在马太效应概念被默顿等人指出为科学社会奖励后,在书中指出了马太效应的含义:“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企业品牌决定了企业的社会地位,是消费者认同企业的基础。当一个品牌具有社会地位会后就会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量,进而扩大企业的利润而当企业获得利润后,又将利润部分投入科技创新中,就使得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竞争力逐渐提高,,这就是马太效应引发的。因此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品牌地位打下基础,促进马太效应的产生。当科技创新对马太效应的激励逐渐扩大,就有可能实现企业垄断,企业就可以获取高额收益。从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来讲,科技创新是对马太效应以及企业生存的最直接的激励。

三、企业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战略发展

(一)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企业的高层和主管领导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企业在经营中要以自我创新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根据企业所在的地区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科技创新体制,抓住重点,尽到最大的努力实现技术难点的突破,克服企业在运用科技创新实现发展战略的重重难关。

(二)不断强化企业的科研机构建设

根据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建立适合企业的科研机构,进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在科技发达的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研发机构,进而优化外部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形成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稳固企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地位。

(三)加大对产品科技研发环节的重视

根据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对于已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大研发力度,对于需要加强带动的科技产品要持续跟进,不能遇见技术难关就放弃。要建立企业自己的科技产品品牌,巩固已有的技术,发展探索中的技术。要有自己独立的技术产品研发体系,要对自身企业的产品层层质检,层层把关,切不可在技术上出现重大问题,企业要高度重视产品的科技创新研发过程。

(四)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传统企业应该积极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根据自身技术不足和发展需求,逐步开发新技术和淘汰相对落后的技术与产品。企业应该像高新技术产业靠拢,提升企业价值,加大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些耗能大对稀有资源有一定依赖性的产品,企业应该逐渐摒弃,使企业的经济附加值得到提升。

四、结语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必要条件。科技创新对企业内部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也有更高的要求、对企业利益与品牌在社会的发展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企业要正确审视自己在经济市场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利用科技创新实现马太效应,为企业争得利益最大化,同时,我们也要明确知识产权、品牌等非物资一类科技创新“产品”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总之,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是科技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既要明确科技创新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又要知道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忠平.强化科技仓|新战略支撑[N].惠州日报,-03-23(A07).

[2]李玉梅.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N].学习时报,-12-05(001).

[3]孙国强,陈军,蒋鸣.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N].江苏经济报,-01-30(B02).

[4]王鹏程.坚持科技仓|新战略强化科技仓新能力[N].白银日报,-07-06(001).

[5]林露虹,陈薇薇.科技仓|新战略助力企业发展[N].厦门日报,-04-21(A06).

[6]新产业打造沣东科技仓|新战略区[N].西安日报,2014-02-18(003).

篇7: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自然生态保护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加大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全国人民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的自觉性。2. 引入科技技术,加强对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研究[2].3. 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行政规章以及法律法规,并且将这些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各个地区的责任部门和组织机构。

2.2 实施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

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1)改变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我国传统污染治理强调末端治理,这种末端治理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在我国的污染治理上并不适用,我国使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污染,产生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在污染物的处理方面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并且还要消耗很多的物料和能源,其次,我国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如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3].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人员首先的转变治理观点,可以从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杜绝污染产生,还节约了治理成本。(2)对现存的相关规章和法律进行修订。有效的规章和法律法规能够推动污染的预防,而错误的规章以及法律发挥会阻碍污染的预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很多与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污染防治,因此,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应当对这些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加强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案例,从中吸取教训,再根据我国当前的污染现状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3)鼓励环保部门参与到污染的预防之中。污染问题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尤其是环保部门,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污染的防治效率,还能降低污染的防治成本。污染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离不开环保局,如执法监督、检查许可、制定标准、污染防治指导以及审批等,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污染防治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实施预防技术的革新计划和预防信息社会化。预防技术的革新能够对污染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是技术援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污染预防信息的社会化推动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污染预防之中,如公共团体、地方当局和地方团体等,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笔者站在一个高中生的角度,通过本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仕兵 , 赵定涛 . 环境污染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模型 [J]. 预测 . (01):09-11.

[2] 刘炳江 , 张轶玲 . 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02):10-13.

篇8: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不足

财务会计这项工作是由以下两个部分所组成的, 第一部分, 财务管理;第二部分, 会计核算。其中会计核算在整项财务会计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为此, 企业要格外重视会计核算。

(一) 未有效处理好新旧核算方法的过渡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走向一体化。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要发生变化。要想拉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外会计准则间的距离,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转变会计核算方法。但是, 有部分企业未处理好新旧核算方法的过渡, 导致计量、确认等多项核算工作中存在着问题。企业要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 这为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了参考依据, 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 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模式不相符

当前, 企业的发展速度飞快, 但是财务管理的功能、水平与企业发展步伐并不一致,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财务管理在企业落实各项制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大部分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 由之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始转向集约式的经营模式, 在经营模式转变的同时, 企业却没有转变财务管理方式, 从而未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 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成本、核算等问题时常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 这些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再加上, 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没有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 客观、认真的分析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导致问题始终存在, 财务管理水平也未得到提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财务会计管理的策略

(一) 从个人上来讲, 领导要重视财务会计管理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 其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将财务会计管理放在第一位, 让企业的全体员工也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与普通员工相比较, 企业领导享有决策权。然而在决策之前, 领导要站在大局的立场上, 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 领导还要协调好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 协调好企业与国家、银行等的关系, 便于企业更好的开展工作。然而, 企业领导该如何管理好财务会计,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首先, 构建财务管理机构, 聘请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其次,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利用制度来约束每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再次, 将企业管理方针、企业发展路线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起来;最后, 定期培训全体员工, 将财务意识深深的种植到企业的每位员工心中, 促使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观念得到增强。

(二) 从制度上来讲, 企业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在改革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时, 完善内部考核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这一做法为改革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了可参考性的依据, 便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不断更新, 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当然, 内部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保值性, 避免了财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考核机制本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 通过考核, 督促每位员工能坚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 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确保每位员工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微薄之力。另外, 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便于财务部门核算企业的净利润, 也便于企业领导全面了解到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的实际情况。为此, 企业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 从管理上来讲, 企业要重视财务、成本管理

1. 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

从本质上而言, 财务与经济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所以企业所构建的财务管理机制是要围绕着资金管理来进行。在开展财务管理时, 企业要构建全面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机制, 利于企业掌握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 预算过程中, 要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式, 分析人民币汇率以及在每个时期人民币的市场价值。预算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其需要企业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预算员, 合理预算, 防止由于部分领导的原因而引起的预算失误。只有保证了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 那么企业才能合理的分配好资金, 并集中进行财务管理。

2. 企业要重视成本管理。

改革财务管理会计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需要参照系统化模式, 控制好每个环节, 确保财务管理会计体系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 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构建经济体系时, 要充分结合国际经济的发展步伐以及所总结出来的发展经验来进行, 从而保证经济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相一致。成本本身决定着商品的价格, 还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收益。对于企业而言, 其要管理好成本, 将成本控制在的合理的范围内, 并利用制度来管理好成本, 防止出现由于缩减成本而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物美价廉是每位消费者所追求的, 企业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管理好产品的成本, 尽最大可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性能高的产品, 这样一来, 企业的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了消费者的支持, 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然不是难事。由此可见, 成本管理至关重要。企业要从眼前的情况出发, 分析外部的经济形势, 结合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做好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这两项工作。

三、总结

目前, 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了解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好, 那么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也得以实现, 最终企业也会向着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鉴于此, 企业要针对这些不足, 寻找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策略。文章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

篇9: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企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亟需进行改善。

一、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以及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生态经济发展属于宏观层面的最终目标。同时,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替代能源,在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气体以及固体、液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需要保证在生态系统自身净化允许的范围内,以上的宏观目标需要借助微观主体才能够完成[2]。企业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样也是生态资源的消耗者以及污染的制造者。由此,在国家生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上,需要将其作为承载主体,而企业发展生态经济的核心决定因素以及动力就是企业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的多少对企业环保投资力度以及环境治理的持续性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同时也对生态资源消耗情况、生态污染排放情况有重要的影响[3]。

1.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

在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以及分配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时,需要借助“战略成本控制”的现代模式,对各类控制策略以及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分析并评价对环境负荷造成影响的关键因子,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实现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标准,同时与国家规定的环境法律法规相符,促使企业拥有的环境成本更加持久,企业内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损失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稳定,最终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目的,并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是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最终目标。环境成本战略控制包括三种方法:首先为全过程环境成本动态控制法,也就是将事前控制作为主要手段;其次与事中监控以及事后处理相结合,实现全过程环境成本动态控制;其次为分阶段环境成本控制法,也就是将不同的控制方法分别用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内;第三是重点环节环境成本控制法,也就是借助核算以及分配环境成本,将对环境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确定下来,重点做好控制工作。在实际应用时,可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使其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全过程动态控制方法实施时,需要控制好重点环节,在进行分阶段控制操作时,需要将重点放在事前控制上,并对重点控制法进行灵活应用。与此同时在重点环节控制操作时,还需要做好事前控制措施。

2.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特征分析

(1)战略性、社会性以及竞争性的控制目标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避免一味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利益,应从长远角度出发,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分析、规划,积极采取环境成本控制方案以及策略,从而使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得以增强,能够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目标。

(2)外延性以及全面性的控制范围

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范围包括内部以及外部价值链,其中,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设计环节、营销环节、回收废弃物环节都属于内部价值链的主要内容,而上游价值链的供应商以及下游价值链的消费者属于外部价值链的主要内容,相比于传统成本控制模式仅仅注重生产环节来说,全面性、外延性更加明显。

(3)多样性以及层次性的控制措施

在全过程环境成本动态控制模式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事前规划以及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的措施,同时借助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物质流成本核算以及作业成本管理等改变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单一的缺陷,从而使各类方法能够相互配合、弥补,使环境成本战略控制效果能够更具综合性以及多层次性。

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作用机理的分析

控制成本以及损害成本是企业环境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二者之和即为企业环境总成本。企业为了迎合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或者为降低缴纳排污费用以及罚款,在采取应对办法时,产生的环保设施投资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恢复成本即为企业控制成本,其属于事前成本的范畴。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原材料、能源等消耗成本、处理废弃物成本等即为损害成本,其属于处理成本范畴。从理论角度来说,企业损害成本与环境控制成本之间呈反比,当企业污染控制水平获得提升时,控制成本也会随之升高,同时损害成本会随之降低。然而,在战略成本控制模式下,环境控制成本曲线与损害成本曲线会出现同时下降的情况,直至环境总成本与控制成本相等,损害成本消失,此时,环境总成本为最低水平,也就是完成了零排放,在战略成本控制模式中属于最佳。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实施策略

1.周期成本管理

美国哈佛大学雷蒙德·弗农认为产品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产生、成长、成熟、衰落。而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产品设计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营销阶段以及废弃物回收阶段,每个阶段也存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因其属于事前规划,对产品原料消耗情况以及生产制造工艺、循环利用、服务质量等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此,需要秉承生态设计理念,从而使材料以及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其次,在采购阶段,需要尽量选择可再生以及可再循环的材料;在采购方式上也需要选择招标、网络以及联合采购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并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与其均摊环境控制成本以及环境风险。第三,在生产阶段也需要做好控制工作,因其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由此需要做好清洁生产,避免使用有害人体健康的原材料,同时做好“废水、废渣以及废气的治理工作。第四,在营销阶段同样需要做好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具体可从包装物、运输工具以及营销系统、下游价值链入手,从而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第五,废弃物回收阶段,因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且有长期性以及滞后性的特征,由此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将废弃产品回收体系建立起来,借助成本恢复实现较大的经济价值。

2.作业成本管理

首先,应该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其次,以环境消耗简单以及复杂情况对环境作业进行最终确定,将环境作业成本库建立起来;第三,对企业环境成本动因进行确定;第四,对企业环境成本动因分配率进行计算,从而使作业成本管理得到有效利用。

3.激励评价办法

在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目标实现上,采取环境成本战略控制激励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其建立的评价机制能够成为生产者薪酬考核的依据,促使各个责任成本中心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其次,企业也可以通过对不同生命周期中获得的绩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最终使环境成本控制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合上述,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之间的关系,对以“战略成本控制”为主的现代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其是环境成本控制中的最佳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总成本,实现零排放,奠定了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能够有效促成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局面,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脚步加快。

参考文献:

[1]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3):88-94.

[2]李永海.生态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1(8):109-114.

上一篇:1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下一篇:上学期体育科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