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字呢》教学设计

2024-05-21

《我的字呢》教学设计(共7篇)

篇1:《我的字呢》教学设计

我的字呢? ——小学六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教学实录及切片分析

执教:岳自奎(眉山师范附小)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小,邮政编码:620010,联系电话:***)

【设计意图】

学生的观察习惯、个性表达和积累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习作教学长期的重要内容。在六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出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阔视野,通过习作的方式触摸生活,聆听成长的旋律。

本次习作从内容上来说是一次创新。选择为自己取字作为习作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似乎最熟悉,却又最容易忽视的现象“有名无字”来进行习作实践,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个性感受,又启发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素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结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做,本次习作既有综合性学习成分,也有口语交际后再习作成文的训练价值。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因为话题新鲜、兴趣浓厚、表达愿望强烈、个性化得到彰显,思考力和想象力得到锤炼,所以是一次愉快而难忘的解读生命之旅。

在设计中,努力强化习作要言之有物、处处有材的意识,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强化形成收集习作素材的意识。加上先说后写,随堂动笔写作的安排,节奏明快,条理清晰,尽量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表达自由,并能从与教师、学伴的交流互动中提高思考力,在习作中体现真性情,习作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姓名文化中“字”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通过学生为自己取“字”,形成生活时时、处处都有习作素材的意识,激 发习作兴趣,怀揣美好梦想。

3.随堂练笔,消除学生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形成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的良 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围绕中国“字”文化,根据自身特点、喜好等为自己取“字”。【教学难点】

古代人的字与名或排行、出生地等有相关联系,指导学生取“字”时怎样结合自身情况实施。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喜欢的名人名言、诗词。2.学生用于习作的作文本一本。3.学生姓名单卡片。4.教学用PPT。【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师生姓名聊起,写自己姓名的来历,初步感受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师:同学们好,今天在东升小学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真是高兴。初次见面,在我认识你们之前,有没有认识我的?

生:(生举行很多)岳老师。

师:没想到这么多同学认识我,我可是第一次来东升小学呀!(板书:岳、姓)“岳”是我的姓。知道我的名吗?

生:(部分举手,请一生)您叫岳自奎。

师:谢谢(板书:自奎、字)。“自奎”是我的名。这下,我是有名有姓的——

生:岳自奎。

师:我是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的—— 生:岳自奎。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很重视姓氏,一本《百家姓》“赵钱孙李周武郑王„„”还作为古代小孩子入学的必读教材。咱们中国人还很重视起名,有请算命先生请 的,金木水火土,缺啥补啥;有请长辈起的;有父母翻遍了《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唐诗宋词,绞尽脑汁给起的;当然还有图省事儿,随便给起的,像什么春花啦,小芳啦,小明啦„„

(切片分析:对于自己姓名的来历,不少学生是比较陌生的。一方面因为自己姓名本身没有特别来历,父母也未曾解释过;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无意识,从来没有探究过自己姓名的内涵。因此,安排这个环节开课,既亲切自然,又新鲜刺激,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姓名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现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一次体验,让学生了解、审视自己姓名,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这对于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找到了本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二.了解中国人的“字”文化,尝试为自己取“字”。

师:上课前,我拿到了一份同学们的名单。我仔细地认识这些姓名。同学们,你们真幸福啊!你们的父母为你们起的名真是煞费苦心呀!看看,(依学号顺序)“钱宇煊” 含义深刻;“刘秀楠”“张雯祺” 充满诗意;“白鹏坤” “蒋皓然”志存高远;“志玛泽仁” “翁青多佳”还琅琅上口„„可是,再好的名,都是别人给起的。请问一下,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自己给自己起名的?

生:(学生愕然,左顾右盼)

师:没有,还真没有,我也是,因为没机会。你们出生一个月就得上户口。那时同学们还喊不来爸爸妈妈,不认识aoe,数不来123,不过还是挺能干的,会亲自洗纸尿裤了。

生:(大笑)。

师:同学们,以前哪,咱们中国人有个传统。他们小时候有姓名,到了男的20岁,女的15岁的时候,表示长大成人了,还得另外取个字(板书:字)。这时候取的字。这个字就是用来给同学呀,朋友相互称呼的。所以,如果是同学或朋友,一般就以字相称呼,表示尊敬。如果直呼其名,反倒是不礼貌了。如果对长辈直呼其名,那可是大不敬。假如你们还称“岳自奎老师”,那可是不礼貌,尽管我不生气。而名呢,就用来长辈称呼你,或者自己称呼自己了。我们看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片断,感受一下三国时期的字文化。

(PPT:1994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30集《舌战群儒》片断,诸葛亮与江东谋士见面情景。)这个孔明先生是—— 生:诸葛亮。

师:都看懂了。古人取的字有讲究,一般来说,字是名的解释或延伸。如诸葛亮,字孔明,想想,为什么叫孔明?

生:孔里有光明,才亮起来。

师:对。这个是鲁肃,字子敬。古人取字还有个讲究。如果是男的,常常加个“子”,因为“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这个鲁肃,为什么字敬呢?

生:表示恭敬的意思。

师:你判断得很对。肃然起敬。这个人认识吗?(出示三苏祠东坡盘陀像)生:(众默然,只有一人举手)

师:他可是世界闻名,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四川人的骄傲,也是我作为一个眉山人的骄傲。你说。

生:他是苏轼。师:你怎么认识的? 生:我看苏轼的图片。

师:好样的。看来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有多读图,给他掌声祝贺一下。苏轼,字子瞻。请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字“子瞻”?

生1:瞻前顾后的意思。

师:“瞻前顾后”指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不能这样理解。生2:我觉得“瞻”是看的意思,要他多观察。

师:你说对了一部分。“瞻”是向远处看。“轼”是车子前方的横木,“瞻”就是站在横木上远望,这就是“高瞻远瞩”呀!

师:好极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子瞻先生的词,大家不陌生吧?一起来读一读。(PPT: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共婵娟。)中秋之夜,月明星稀,苏轼想想到了子由。这个子由是谁吗?

生: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师:对。我们班人才多呢!苏辙,字子由。还有这首,读读。

(PPT: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灰飞烟灭。)这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让樯橹灰飞烟灭的大英雄公瑾是谁?

生:公瑾是指周瑜。

师:是。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难怪我们在电影和电视中看到的周瑜都是个帅哥呢!还有我的老祖先岳飞,字鹏举,“鹏举”就是大鹏展翅飞翔的意思,呵呵„„开国领袖毛泽东,为什字“润之”呢?“润”就是“泽”,“泽”就是“润”,润之,润之,润泽东方啊!

同学们,以前我只知道“字如其人”(板书:字如其人)是指书写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学识和修养。现在我才明白,“字如其人”还有另一层意思。一个人的字对于人的成长很有影响,能影响一个人的志向、人生的追求(板书:以字明志):孔明先生,宁静淡泊、鞠躬尽瘁;子敬先生,兢兢业业、肝胆相照;子瞻先生,胸怀宽广,豪放多才;岳鹏举,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怒吼仿佛仍在耳边回荡;开国领袖毛润之,润泽东方,才有江山如此多娇,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

(切片分析:人的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尽管古时的字,取起来很有一番讲究,但形式多样,也显示一定的情趣,对于接下来让学生为自己取字提供了铺垫。加上在古代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的字不时出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学生在小学阶段了解这一文化现象,有助于补充古代汉语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情。)

师:多么美好的字呀!但是,同学们,我们的字呢?我们活了十多年,还都是有名无字呀!遗憾不?

生:遗憾!

师:今天,大家想不想也为自己取个字,用来和同学、朋友交谈的时候相称呢?

生:(非常兴奋)想!

师:好的。我们今天就来人生第一次给自己取字,而且是在连爹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够不够刺激?

生:(跃跃欲试)刺激。

师:那你准备给自己取什么字呢?这可是一件新鲜的事儿。你可以仔细琢磨自己的名,像那些古代和现代名人一样取的字,字如其人,以字明志。

生:(陷入沉思)。

师:是得反复斟酌。这是个硬骨头。我来开个头吧。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姓名太土,“岳自奎”简直土得掉渣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的老爸用心良苦。“自”是我的辈份,不用说它。“奎”指天上的奎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呢!原来我是神仙下凡。奎星不管权,不管权,管文章的。原来老爸希望我好好写文章。他一定不知道我不仅要写好文章,还得带领我的同学们写好文章呢(板书:文)!同学们,我还算是五官端正吧,认为自己还比较帅,那就加个“子”,以后你们可以叫我——

生:子文。

师:不能这样叫,还得加上“先生”才行。称呼称呼我吧。生:子文先生。

师:哎——好嘞,现在开始思考、讨论吧。如果思考成熟了,就请把自己的字写在卡片上,并进行小练笔“我给自己取个字”。思考和写的时候请注意三点。我们来读读。

生:齐读(PPT:

1、把第一次给自己取字的心情写下来。

2、介绍清楚取这个字的来历;

2、联想这个字对自己的成长会有什么意义。)

生互动讨论、写作,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今天谁率先向我们公布自己刚取的字呢?这个人,也许是东升小学第一个发布字的同学。

生1(志玛泽仁):从小,爸爸妈妈就为我做主,我有千千万万个无奈憋在心里,今天终于轮到我做主了,真是激动开心啊!

我字子谦,是因为想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中做个有礼节的人,也做一个品德兼优,值得尊敬、高尚的人,当然也想做个为社会奉献,有用之人。我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相信梦想,没有奇迹,我一定会实现我的梦想的,加油!师:子谦同学,你看,同学们发自内心为你鼓掌,为你喝彩。谦谦君子,志存高远。我祝福你,一定会成功。

生2(何博林):当子文先生让我们取字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从我懂事后,我就不喜欢我的名字,现在子文先生让我们取字时,虽然紧张,不过也挺高兴的。因为我在字里排行老二,所以取“仲”字,我又想到“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叫“仲学”。

师:不得了啊!排行老大叫伯,排行老二叫仲,这些知识我没教你也会,真让人喜出望外。你看,你旁边的徐睿同学还有个弟弟,自己就是老大,取名“伯献”。终身努力,便成天才。同学们,再给仲学同学鼓励鼓励吧。

生3(谢酉萱):终于到了,终于到了我给自己取个字的时候了。我终于能自己取个字了,我终于轻松了。

写什么好呢?字“孔庭”?不,不,不,字“孔鸣”?不,更不行了,这样就等于在抄袭孔明先生了。不,不,不,不„„还是不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战争”后,我一锤定音,就叫“鸣庭”吧!我之所以取这个字是因为我的“酉”字代表十二生肖中的鸡啦!所以取“鸣”,“萱”字代表家庭,所以取“庭”字,我的字就叫“鸣庭”。

我这样写是因为我想让我们家“一鸣惊人”。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这掌声充满了祝福,充满了友情。鸣庭同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这个内秀的同学原来有这样的抱负,我衷心地期待你一鸣惊人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人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字,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字,仿佛我们已经长大。这个字怀揣着我们的梦想,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展示着真我的风采,是指引我们人生的路标。

我羡慕你们。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你们小小年纪就有了自己的字,更有了远大的志向,诗意的情趣,人生的规划。我祝福你们,郑重地为自己取了字,就是为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切片分析:全新的体验。借鉴历史名人的“字”现象,学生第一次为自己取字,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作为小学高年级,无论是识字量,还是语文素养,都具备了有一定目的性取字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还有热情,是对自己理想的寄托,对未来的向往。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习作热情高涨,这是一种最佳的习作状态。)

三.小结,回顾中国人的“字”文化,激励学生字如其人,以字明志。

师:同学们,今天是2012年11月15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 生1:因为今天我们为自己取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字,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 事,我要记住这一天。

生2(陈明静):我取的字是“梦宁”。之所以取这个字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着远大的理想,并且做一个遇事冷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还应为我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能静下心,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再决定自己怎么做。

师:有远大的梦想,更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地努力。梦宁同学,我们都相信你,也祝福你。同学们,你们说得多好啊!希望大家字如其人、以字明志,潇洒地去追寻美好的梦想,用行动去描绘美丽的人生。同学们,再一次祝福你们。下课。

(切片分析:“字如其人、以字明志”提得好。这样的定位,使本次习作不再限于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一次生命体验的提升,有了一定的高度。习作自然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但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这一节现场习作指导课、习作实践课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和谐地统一起来。习作原本就应是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的回答。)

附1:板书设计

我的字呢?

字如其人、以字明志 岳

自奎

子文

附2:PPT设计 诸葛亮,字孔明 鲁肃,字子敬 苏轼,字子瞻 毛泽东,字润之 岳飞,字鹏举

篇2:《我的字呢》教学设计

我长期任教高年级,虽然字词教学不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我仍然很重视字词教学,我认为字词是学生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基础,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字词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1.搞好课前预习。我认为字词教学学生课前预习很重要,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把生词、成语圈出来,在课后的生字框和生字条里给生字注上拼音,组上词语,把多音字找出来,注音组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词典,把重要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2.编顺口溜记忆生字。如为了让学生区分“巳”“己”“已”这三个字,我就要学生记住这句顺口溜:“关巳不关己,半关就是已。”意思是说“巳”字左上角封紧了,“己”字不封,“已”字封一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区分这三个字了。

3.由几部分组成的生字指导学生记住每部分。如教“赢”“檐”等字时,我要求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将字拆分。“赢”字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檐”字拆分为“木、刀(刀字头)、厂、八、言”。如教学“碧”字时,我就说“王白二人坐在石头上讲白话”这样,这些笔画较多的字,你只要记住了它的结构和部件,也就很容易记住了。

4.利用字谜识字。如教“告、恙、戴”等字时,可以很好的利用谜语识字。“告”子可编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恙”字可编“一心咬断羊尾巴”,“戴”可这样编字谜:“土地门口一丘田,一共栽了十八年,一个麻雀来吃谷,搬起弯弓射一箭。”学生对于猜谜都比较感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记忆深刻,平时我们可多编写字谜,以备教学时所需。

5.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如理解“不言而喻、举世闻名、不容争辩”等词语时,可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如“不言而喻”,不:不用。言:说。而:就。喻:明白。把这四个字的意思有机地连起来就是这个词的意思。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举世闻名”,举:全。世:世界。闻:听说、知道。名:名字。连起来就是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气很大。这样理解后,再结合上下文看看这样理解是否合适,若不合适,再加以修正。

6.通过造句理解词语。如“实践、雪中送炭”等词语,我们可多进行一些造句的练习,学生运用多了,意思也就理解了。如用“实践”造句,我们可这样造,“我们头脑中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勇于实践”,让学生多造几个句子,也就基本理解了“实践”的意思。

7.根据意思说词语,平时多进行一些根据意思说词语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教师说“饥饿的肚子发出肠鸣声”,学生说“饥肠辘辘”。每节自习课前,我都要进行这样的练习,我发现效果很好。

篇3:如何开展有效的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如此重要, 那么, 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字词教学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究与尝试, 现归纳出来, 见教于诸位方家。

一.加强辨析, 提高实效

字词的辨析是常用的字词教学方法。通过相似相关, 又有区别的字词辨析, 会强化学生对字词的认知。

字音教学中, 形声字读音的归类、多音字区别是重要内容。如:“青”的读音是“qīng”, 而以“青”作为声旁的形声字的读音都是后鼻音。如“菁”字读“jīng”而不读“jīn”。“差”是多音字, 如“差错”与“说差了”中的“差”都是错误的意思, 但是前者读chā, 后者读chà, 因为后者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字形演练中, 形近字剖析是难点。如:“藉”与“籍”学生容易混淆。此时教者可以根据形旁的不同进行总结。如“狼藉”的“藉”是指狼窝里的“乱草”, 因而用“草字头”, 而“书籍”早期形态是“竹简”, 因而用“竹字头”。

词义解读中, 近义词的辨析是重头戏。如:“道别”与“送别”意义相近, 但是也有根本的区别。“道别”强调离开别人而去。而“送别”突出送别人离去。再如:“王老”与“老王”意义相近, 其间仅仅是语序的小小调换, 但是感情色彩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别的。两者虽然都是对老者的称呼, 不过“老王”这一称呼显得随便, 而“王老”尊敬之意溢于言表。对同义词的细腻咀嚼、深入解剖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汉语的敏感度, 提高语言修养。

二.变换题型, 多方训练

字词训练可以是写字题、选择题、填空题, 也可以是听写题、情境实例题。写字题主要考查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平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写字的训练, 通过临摹名家书法, 感受汉字线条的韵律, 体会书法的艺术价值, 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坚持开设每周各一节的写字课和阅读课, 并且成立书法兴趣小组,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字词进行再现判别的能力, 难度要求较低;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词进行识记呈现的能力, 难度要求相对高一些;听写题则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考查手段, 要求较高, 它既是对字词掌握情况的考查, 同时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训练;而情境实例题是将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有机地融入一段鲜活的文字当中, 让学生注音、填字或释义。这样不仅提高了练习的实践效果, 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 根据字词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 灵活恰当地选择不同题型会显著增强字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渠道, 丰富体验

传统的字词教学的渠道比较单一, 往往总是老师出题, 学生练习。长此以往, 老师容易产生教学疲惫, 学生也容易产生学习字词的厌倦情绪。如果让学生相互出题, 相互检查或者学生命题, 教师只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然后进行统一练习, 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激活。如果再能通过小组合作命题, 开展组际竞赛交流, 甚至老师也与学生一起来做字词练习, 学生合作竞争效果则更为显著。我们还从毛泽东解说“工”字的故事中 (为方便识记, 毛泽东在教工人识字的时候, 曾经把“工”字的上面一横解释为天, 下面一横解释为地, 中间一竖说成“工人自己”, 说是“工”字代表了“工人阶级顶天立地”) 得到启发, 开展3分钟的“说文解字”活动。通过这些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激发他们积累字词和创造创新的热情。使得看似枯燥、不易出彩的字词教学也能别开生面, 魅力四射。

四.学以致用, 积累内化

字词的教学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被有意无意的定位在应试上, 提高字词考查的得分率成了不少教师和同学的唯一追求。不可否认, 语文考试中的字词考查对教学具有引领作用, 但是仅仅满足于应试,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得到全面协调的提升。要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 让字词教学不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注音、填字、释义上, 而应当学以致用, 让学生的积累在语言应用的实践中内化为学生自我语言体系中的个性语言, 发展能力, 提高素养, 濡染生命。这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更是语文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新词说话、写话。可以安排在晨读课上同学相互听说, 也可以在语文课前进行说话演练。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基础水平, 分别进行新词造句、贯词成段的分层写话教学训练, 这样在实践运用当中, 学生的词汇逐渐积累, 语感不断增强, 语文素养便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当中得到了提高。

篇4:说说我的字词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识字写字能力又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语文教学的设计应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上下功夫,我们应该设计好识字、写字教学。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大多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查字音,写会字形、记住词义,上课时,老师一一检查。学生枯燥、机械记忆,老师呆板核查,此时的语文课堂没有一点儿活力。我认为连词成篇的做法,可以活化字词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连词成篇,可用于每课的字词教学,也可作为综合活动课时单位进行复习、回顾,通过长时间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选派组长。

2、各组成员将文中或单元中,喜欢的字词、需积累的字词加以运用,将它们点缀在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中,课前小组的活动选出组内佳作。

3、课上展示小组的作品,组内选派合作成员,2人读作品,一人将作品中出现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4、评价及要求:

(1)小组成员是否认真准备(20分);

(2)是否正确书写,恰当运用字词,每词5分,不当扣2分;

(3)是否语意连贯,中心突出,语言是否生动优美(20分);

(4)黑板字字体是否美观、大方(5分),朗读技巧(10分);

(5)小组成员是否成功(10分)。

5、最后累积分,得出成绩,将成绩分别记录活动档案,加入期末成绩。

运用连词成篇指导字词教学的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在活动中,他们不仅自己写句、段、篇,而且每天都可以欣赏到别人优秀的作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知不觉中,会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广泛的阅读欣赏是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

2、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活动过程中,他们会借助字词典来充分认识了解字词,然后才能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评价的方式又督促他们会读、会写、会运用,这样自然实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

3、提高阅读能力。作品展示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日积月累,会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提高了写作能力。一次活动便是一次作文片断的训练,可以说写作能力的训练不只是写作课任务,它应该时时刻刻地在进行着,它需要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恰当运用词语;小组选派作品的讨论修改,注重了构思立意和修改加工环节,经常性的作文片断训练会让学生们的作文有一个质的飞跃。

5、提高了口語交际能力。小组内的讨论、作品的筛选,无疑是口语交际的重要方面,在自己与别人交流的同时,学习文明得体的交流,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二、学生乐学

孔子把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的王守仁说,乐学可“常使精神力量有余”。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词语,按自己的想象来设计词语的组合运用,这要比机械记忆字词的写法、读法及含义要感兴趣的多,在活动的过程中会读、会写,理解字、词的意义,才能完成活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他们在活动之初,自主、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词语,发展其个性,在选送作品和相互修改的同时,必须对片断进行探讨,作品展示中,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连词成篇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体现了三维目标

在活/动的同时,体出了三维目标: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各项能力,关注了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方法,优秀作文片断的赏析,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

五、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语文课程的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把词语接龙游戏活动建立活动档案,与考试结果相结合来评价学生。

要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字词教学的规定,最关键的就是要改进和优化我们的实施策略,以阅读、表达实践为载体,从课前自主识记、课中巩固理解、课后强化运用等方面,整体设计学习流程,把字词教学真正纳入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

篇5:我的字,我的气质

在诺基亚跨年新品发布会上,诺基亚带来了一款具备手写输入功能的全新手机——诺基亚6208c,这款手机也是继诺基亚6108,诺基亚31D8等手写手机之后,由诺基亚中国工程师专为中国手机用户开发,设计的产品。诺基亚6208c支持用户在输入中文信息时任意切换手写输入和键盘输入方式,易学易用,提高信息沟通效率,而其配置的2.4英寸1600万色QVGA宽大屏幕和大小适宜的字体显示,使得书写过程舒服自如。

诺基亚全球副总裁表示:“通过在中国的大量调查,我们发现,国内用户需要可以代表他们身份,具备手写输入方式,并且功能很棒的手机。我们的北京产品研发中心以中国书写文化为灵感来源,设计了诺基亚6208c这款新一代的具备手写输入功能的手机,为国内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连接与沟通方式。”诺基亚6208c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书写艺术,整体气质就如中国文化般隽永含蓄。手机背部纤薄的手写笔犹如中国古代的竹筒,宽整的手写笔便于人们握持,长时间书写,手部也不易疲劳。黑色的笔尖犹如一滴墨汁墨汁自上而下滴落,在铁质笔身中间形成一个凹陷的“中”字。在机身正面,灰黑色的边框与屏幕勾勒出长方形的砚台,而屏幕正是那随时恭候笔尖的墨池。同时,为了保证6208c的品质以及高贵感,其采用了不锈钢机身,这也让6208c浓郁的中国风韵融入了现代感。

在功能方面,诺基亚6208c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S40平台手机,其继承了诺基亚S40平台的所有优秀特质。诺基亚6208c具有3:20万像素相机及双LED闪光灯,可轻松捕捉并分享每一个精彩瞬间。明亮的屏幕具备的宽大区域和大小适宜的字体,便于人们进行手写输入,以及浏览信息和网页。另外,诺基亚6208c还支持个人邮箱、即时通信,并内置NBA等多款经典游戏。

篇6:《我的字呢》教学设计

记者:你说因缘是不得不如此,但为什么选择古篆这种形式? 马子恺:我喜欢篆刻,从小冥冥之中就喜欢古文字,不单从书法的角度,也是做学问的偏好。现在都喜欢分类,一说是书法家就问真草隶篆你写哪个体,我愿意怎么划分呢?当代和传统,我愿意归类到传统里去。为什么?还是得从思想上分析,就是“吾从周”。你看我用书法等形式表现《周易》《论语》,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的内容就来自思想,要阐述的就是类似“邦有道”这样的概念。很多人进这屋一看,都说看不懂,这也没有问题,但纯艺术和世俗的东西还是有差距的,你看不懂这些字,就像我也看不懂这个时代万象一样,互相看不懂。而且我自己有时候也看不懂,有一些文字到现在还没有考释出来,那我就临摹,写点我也不认识的字,用来传达那个遥远的时代。孔子一生都希望恢复周礼,但他肯定知道,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记者: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古篆都是看不懂的,对于这样一种看不懂的东西,你为什么会坚持下去? 马子恺:第一,在某种程度上,我自己可能越来越懂了。第二,就是我用这种艺术元素来创作的时候,得到的是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个字给人看到它有历史感,中国文字象形会意指事,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当中,现在能活学活用的就是中国的。秦始皇时代以篆书作为正统的国家文字,汉承秦制,虽然改成隶书了,但汉代的碑额碑头绝对是篆书,一直到我们现在,每逢国家大典也都要用篆书,所以它有它的延续性,也有关注它的群体,比如说我们正在做的这个事。而且,当我做古篆艺术推广的时候,无论国内国外,尤其是国外,往那儿一放他就知道这个是中国的,就证明我们中国的文明渊源有自,这个也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物证。中国文明不断、文化不断,不像有些人说的什么文化断层,或者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不是的,文化的根永远在。所以古篆的价值指向就是我讲到的这个深层的意思。我说过“吾从周”,古人说“书不读三代以下”,我说字也不写三代以下,就取个高古浑厚的境界。这些字都是前人的智慧,至于后来我加色彩进去,也是为了和人沟通方便,让大家看着它是一件更具有装饰性和推广意义上的作品,就用途更多了。我甚至想,不单写中国的古文字,我还买了很多世界古文字的书,准备逐一创作。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古文字,比如古藏文、古彝文,还有就把历史传说当中大禹的、仓颉的都用现在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个古文字系列,让大家看。 记者:你的这种文化身份上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除了说在后天长期的训练、学习中慢慢地熏陶得来之外,有没有谁对你有过重要的影响,让你产生这样的立场的? 马子恺:行走到现在,恰恰是把自豪丢了。中国文人的思维是知无涯,学海无涯,越深入地学,越知道自己只能取一瓢饮。但我也欣赏徐悲鸿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得强其骨,书法也是这样,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异,在三代是篆体,在汉代是隶书,到了当代都是丑书,怪来怪去的这种。虽然现在讲复古,都写成王羲之那样,但也是程式化的,看了不美,很机械很单调,没有情感的注入。我是强调情感的,那这个情感来源于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好的老师给你讲的都是道,技进乎道,我认识了那么多大师级的老师,他们传给我的基本上都是道。 古代说从游于某某,什么叫从游?简单地比喻,就是一条大鱼在前面游,一条小鱼在后面跟着游,不仅学技巧姿势,言行举止都在学习。我的这些老师们都是道德为先,他们用他们的言行来影响我们,传到我们这儿那怎么办呢?也得这么继续往下走。 民间的这种文化传承,感情更真挚,友谊更久远,帮助更大。为什么呢?它是一个情感的关系。在我老师的那个时代,他们都是到处举荐人,许麟庐许老,从我拜师以后也是这样,当时很多画家请他看画,他就说,画得很好,印章太差了,那怎么办呢?找我学生马子恺去刻。就这样把我推出去。还有陈左黄、魏启后这些著名的老先生,一说就是,“马子恺啊,书法家”,那时候我才十来岁,但老人家说的话,我也不能当面反驳,就只能在旁边默默地听着,但心里诚惶诚恐:我是不是书法家?事情过去了,话可是还记着,于是回去就勤学苦练,我要对得起这个“荣誉称号”。 好多人说,你是肩负着什么什么,我可不敢当,但后来有机会到美国时报广场做宣传了,到台北了,到卢浮宫了,又到世博会了,影响可能大,也可能小,但至少让世界看到这就是中国的古篆艺术,知道中国文化来了。做这种文化输出,我相信是有意义的。

nlc202309021945

篇7:不能被遗忘的字词教学

没有足够的字词积累,学生很难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得体的词语,用词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时有发生。阅读文本同样也是以理解词语为基础,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尤其重要,更需要学生字词的积累。没有足够丰富的词汇,就无法写出一篇语句通顺、表意清晰的文章。大而言之,会直接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下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字词不但具有教学价值,而且具有教育意义。

一、加强对学生的词源教学

古汉语中大部分字词合一,而现代字词的意思和古代的词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也会因年代久远而产生“恍如隔世”的迷茫。然而,现代汉语的词义绝大部分脱胎于古代汉语的词义,如果我们了解了词源,便会打通古今,举一反三。打通古今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词源的意识,刨根究底,追根溯源。如“益”是一个会意字,本义就是“增加”之意,是“溢”的本字,“好处”是后人逐渐丰富上去的义项,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曾益其所不能”和“精益求精”中“益”的含义。

教学中要巧妙地借用成语来串联古今,大多数成语词义相对固定,它们来源于古代,古今都在使用,所以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义,而这些古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借此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从“瑕瑜互见”这个成语出发,我们可以掌握“瑕疵”“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等词义,也可以了解“见”字的通假现象,事半功倍。

此外,老师要充分掌握汉字造字法的“六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字词积累的兴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时:“‘帽的这一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这样的,(范写冃),这个字念mào,是个象形字,古代的帽子就是这样写的。记住了!仔细看,这是书法家写的帽,把它写好。”增加字词掌握的量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触类旁通。

二、培养学生“抠字缝”的习惯

文章的深意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抠”,去挖掘,而“抠”的抓手就是字词。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往往表现在他对字词的理解程度上。古人说,字斟句酌,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构成的,抓住了某个字、某个词,有时就等于拿到了一把理解文章的钥匙,尤其是对那些经典的作品。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意蕴丰富,学生常读不懂,把握不准作者的情感。顾德希老师抓住了“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中“悲哀”和“悲愤”两个词语的差别,“特别是若能对其中‘愤与‘哀两字感觉很敏锐,那么对鲁迅此刻要化悲痛为力量的感情就会有十分真切的理解”。

“对于词儿,不但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懂得它的情味。你在读文字的时候,如果不用这步工夫,那末你不但对于所读的文字不能十分了解,将来自己写起文字来也难免要犯用词不当的毛病。(夏丏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读者必须把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文艺作品的鉴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本义有时会大相径庭。比如贬义褒用,在《再别康桥》一课,有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其中“招摇”一词,本来是个贬义词,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的意思,可在这句诗中却不能这样理解,结合语境及诗意揣摩,就会发现它这里应是一个褒义词,是“让人喜爱、引人注意”之意。“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狡猾”,“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中的“标致”都是极具咀嚼价值的词语。

三、在写作中巩固字词积累成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常常是蜻蜓点水式的,并不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认为,没有了丰富的字词积累和正确的词语应用,一切写作的技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强化写作中的字词运用极为重要,这方面,朱自清、叶圣陶等前辈都有好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朱自清的《春》和《背影》是初中学生学习写景和叙事极好的范例,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汉语字词自身的独特魅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一个“闹”字让我们联想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两处“闹”字都在本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引申,可谓一字活全句。类似这些字词运用的例子,学生在习作时是完全能够效仿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让学生充分理解字词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在遣词造句的修改中起到提升作文水平的效果。大凡名篇佳作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成的。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于是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修改文章不仅是对文章完善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更是对字词的辨识与运用的过程。

四、把字词教学引向生活课堂

仅靠课堂教学来解决学生字词学习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跳出教材,将生活中的字词引入课堂;同时要拓展课堂,把字词的学习带入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鲜活的例子,比如演员徐静蕾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房间里生了篝火,倒是很有度假的气氛。”这里就误用了“篝火”一词,因为“篝火”现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房间里生火不能用这个词语。类似的例子在《咬文嚼字》中比比皆是。我们也可以发动学生寻找报刊中存在的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更可以发现身边的不规范使用字词的现象,纠错的过程也是提醒自己规范用字的过程。开展词语竞赛、造句等行之有效的字词学习法。初中生可以用仿句或语段写作来代替单纯的造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生活也是课堂,日常生活中的汉字比比皆是,有的用得好,有的用了错别字,有的用词不得当,甚至闹出了笑话。电视剧、广告、新闻、流行语,甚至是名家的作品中都有形形色色字词谬误。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字词运用的瑕疵和错误,敢于质疑,积极维护汉字的纯洁性、准确性。久而久之便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辨正误,知得失,从而自觉提高字词使用的规范性。

学以致用,字词教学中积累和运用是“体”和“用”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让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并使之贯穿语文教育的始终,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汉语字词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品味生活作文600字下一篇:新联村烤烟生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