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及意义

2024-04-29

税制改革及意义(共8篇)

篇1:税制改革及意义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意义,无论是相对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管理体制,还是在更为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基础,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而言,都是值得称道的。十余年来的平稳运行和从容调控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作为当时条件下的一种渐进改革方案,随着实践的进展和矛盾的累积,体制不完善之处也不容忽视。

支出调控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虽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两个比重”的迅速提高,彻底扭转了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长期被动的局面,但财权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事权关系也同时得到理顺,通过支出体现的调控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一是财政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偏低。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平均达到了GDP的40%左右,中东欧等转轨国家2000年分别平均达到了42%和33%。我国财政总支出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呈下滑趋势,分税制改革后这一趋势得到扭转,但直到现在这一比例也只有20%多一点。二是中央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平均达到了60%以上,一些转轨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也达到了60%。我国中央政府占总支出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如果持续保持这种低水平的国家总财力和中央政府相对财力,就会在国家财政能力和实际需求之间出现比较大的缺口。三是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不少地方为平衡财政收支,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把某些财政职能转移到其他政府部门,力求避免财政体制对地方财力的制约。这些被外移的财政职能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威相结合,缺乏必要的财政监督,导致地方预算外资金规模急剧膨胀。

省以下财政体制有两大矛盾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着眼于规范中央与省级财政之间的收入与支出关系,对省级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并未作明确规定。由此产生两个矛盾:一是财政收支矛盾随体制运行而越来越集中于基层县和乡,一些正常性支出无法得到保证。财力集中缺乏划分税种的规范性,财权上收缺乏事权调整相配套,使县、乡两级支出基数和支出刚性增大,从而产生了省以下体制的矛盾和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不对称问题。二是基层财政矛盾已呈现向中央财政集中的趋势,逐渐形成支出的倒逼机制。在省以下体制无力自行调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不得不在工资性支出、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加剧了中央财政收入与实际可用财力之间的矛盾。在转移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各地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巨大不平衡,分税制后省际间财力调剂和省内县际间财力调剂的压力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与1995年转移支付制度刚实施时相比,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结构中,各种应急性的专项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已取代税收返还等存量部分居第一位。在这些专项转移支付在财权、事权关系不规范的情况下,它的迅速增加可能使财力增量部分的支出安排脱离分税原则和财权、事权的匹配关系,重新陷入界定不清的状态。

政府行政级次需要调整

我国目前仍在实行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体制和与之配套的财政体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政府行政体制和政府间关系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虽然实现了“两个比重”的迅速提高,但没有触动五级财政管理体制。过多的财政级次分割了政府间财政能力,使各级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权力、责任安排难以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并进一步加大了纳税人对政府的监督难度。

行政级次对财政级次调整的制约是分税制改革时所未能预料到的。随着这一问题的被关注,政府行政级次的调整正在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建议如实行“强权扩县”的方案,即第一步通过“放权”,赋予县相当于地级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审批权限;第二步是“脱钩”,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由省直管县,实现县市和所在地级市“脱钩”;第三步是“分省”,即划小省的管辖范围。这些无疑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试验过程。

篇2:税制改革及意义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的一份研究报告资料显示,继1984年国家对煤炭企业开征资源税后,于 1994 年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原中央财政54家煤炭企业 1994 年至 2000 年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每年平均缴纳 6.0582亿元,比1993年的 3.271亿元多2.7872亿元。以 2002 年山西全省五户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例,全年上缴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2.67 亿元,吨煤平均 2.7 元,从 1994年到 2002 年累计缴纳资源税 14 亿元,资源补偿费 7.5 亿元。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双重征收,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除上缴资源补偿费外,还同时缴纳资源税。资源税按矿产产量计征,己不再含有固矿床自然秉赋和区位差异而征收超额利润税的含义,不仅不能体现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目的,而且走入了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重复征收的误区,税费并行使煤炭企业负担加重。

由于煤炭行业税费负担沉重,行业整体收益水平偏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是“四矿”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产业政策因素。

煤炭产品属于自然赋存的矿产资 源,在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中,煤炭行业被列为“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次产业”。该标准产业分类中,属于初次产业的有 10 种,其中第一位是农业,第二位即为矿产采掘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采矿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对待,对煤矿发展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税费种类比较少。除了所得税以外,有的还采取征收开采权利金(或称采矿税)、矿产地租金等,并且所得税征税基础低于其他一般工业。在对矿业征收所得税时,多给予矿业企业特 殊的优惠政策,收税标的只占生产现金流量的 10 %一 40 %。在我国,煤炭业无论在国家产业分类上还是在行政管理上,都未作为独立产业,而将其归入第二产业,在管理实践上与加工制造业类比。在现行税制的设计方案中,未充分考虑煤炭作为资源性行业的特点,并相应增加了计税范围;无论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国家在制定区域财税分配制度时,均没有考虑煤炭比其它行业具有较高的生产负外部性,从税收方面对资源型行业的长远发展给予支持。

2、财政政策因素。

增值税抵扣项目少,计税范围扩大。煤炭工业属资源型工业,产品实体 中不包括购进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增值税中进项税抵扣项目少,成本中能够抵扣的仅有消耗性材料、电力等项目,不足成本的 20 %,而约占成本 70% 的工资性支出和购建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如折旧、维简费等)项目都不允许抵扣。按增值税政策规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说不准抵扣,而煤炭企业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装备水平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回收率,在此过程中,构筑的井巷工程、购进的采掘机械、运输、提升、洗选等生产设备均不允许抵扣,最典型的是原来使用坑木支护、属辅助材料可以抵扣,改用综采液压支架后,属固定资产,不允许抵扣。

我国资源税的正式设立源于198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该条例旨在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益。但由于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税并没有真正发挥调节级差收益的作用。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提出了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确定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大税目。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资源税制,对开采七种资源品的企业不论盈利与否都征税。该条例沿用至今,再加上一些补充法规和各地的地方性管理办法,构成了现行的资源税体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已有了很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现行资源税的缺陷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单位税额较低且征税范围较窄,与自然资源的价值、种类相去甚远。一方面,在资源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从量计征方式已明显落后于实际,资源税收入不能随资源产品价格和资源企业收益的变化而变化,过低的税赋难以正常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直接导致从事资源开采的企业和个人利润畸高,开采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主要面向矿产资源,对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的水、森林、草原、滩涂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征税,导致对这些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推进资源税改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多方面意义。那么,推进资源税改革对于山西的发展就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税被纳入地方财政,因此推进资源税改革能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分配格局,增加山西地区的财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偏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资源税改革,可以强制性地提高资源开采和使用成本,以倒逼机制迫使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3、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征收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上涨,从而抑制企业浪费资源的行为;其间接结果是使部分耗费资源较多的最终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此外,推进资源税改革还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修复资源开采中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3:明朝税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简化了税制, 方便了赋役征管, 降低了税收成本

“一条鞭法”是我国三次里程碑式的赋役制度变革之一, 自唐实施“两税法”进行了简化税制的尝试之后, 简化税制成为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一条鞭法”在我国封建社会税制改革中起着上承唐“两税法”, 下启清“摊丁入亩”的作用, 是实行单一税制的重要步骤。它实行的“赋役合并, 量地计丁”、“通计一省丁粮, 均派一省摇役”[1]、“将一切征项, 包括赋、役及额外加派、土贡方物等, 悉井为一条, 化繁为简, 它取消里甲、均摇、杂泛等摇役名目, 而实行银差, 使摇役空前简化”[2]。至清在“一条鞭法”基础上进行“摊丁入亩”改革, 实行“丁摇与地赋合二为一”, 使得“丁银随地起征”, 基本上取消了人头税, 将赋税摊入土地征收, 开始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可见, “一条鞭法”在简化税制中起到的作用之大。一般情况下, 赋税名目繁多时, 朝廷难以使农民清楚了解赋税征收的种类及数目, 这就便于官吏和地主勾结巧立名目增派税种或增加税量, 鱼肉百姓, 中饱私囊。而“一条鞭法”实施后, 差役、赋役、田赋合并, 简化了税制, 农民需缴纳的赋税清楚明白, 官吏也就难以从中渔利。以往赋税征收种类多杂, 征收时间漫长。这势必会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此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简化税制后, 将名目繁多的赋税归为一起征收, 改过去量少次多为量多次少, 虽赋税总数不变, 但大大提高了征税效率, 降低了税收成本。

二、人身依附关系松解

“一条鞭法”量地计丁将原须按人头征收的赋税部分摊入田赋征收, 同时免除自服劳役改为出钱雇人服役。虽然明代有的地区是丁六粮四, 有的地区是丁田平均分配, 只有个别地区, 丁居四分之一, 而粮食居四分之三。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头税在弱化。到清“摊丁入亩”把丁银摊入田赋, 统一征税, 完全取消了人头税。“一条鞭法”将以丁户为对象征收的人头税部分转化为以田地为对象的物税, 物税增加人税减少, 实际上是按财产征税的比重增大。这样, 在农民多土地少的封建社会,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赋税负担。同时, 以银代役减少了对农民的束缚, 农民可以自由的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职业, 这样农民对朝廷的人身依附关系就松弛了。

三、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实行以前, 赋税征收实物,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只需换购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地主阶级进行的商品行为也不多。而“一条鞭法”实施以后, 赋税折银征收。农民不能维持简单的以物易物的生活, 为了得到需缴纳的银两, 农民需将农作物拿到市集出售, 这就必须要迎合市场需求种植一部分经济作物;以银带役的实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使农民时间自由, 一部分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挣取钱财, 至使苏州松江地区“奇技工巧者多。所至之处, 屠沽贩卖, 莫不能之”[3], 浙江常山地区, “丁壮者, 屏来招而事负载, 以取日入之佣值, 务本力农已去十五”[4]。《四友斋丛说摘抄》也有记载:以前经商的人比较少, 而现在由务农改为经商的人是以前的三倍;以前没有游手好闲的人, 而现在不务农而游手好闲的人已经有十分之二三了。如果将人民分为十分, 已经有六七分不在务农了。“士农工商”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人处于末流, 商人在赚取钱财后, 所赚取的钱财一般用来购置土地、房屋等固定产业, 或花钱买官, 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的钱财却不多。“一条鞭法”实施后, 人头税减少了土地税增多了, 商人对购置土地的兴趣减弱, 将挣得的钱财再次投入商品流通环节,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则通过三个途径获取白银:一是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出售以获得货币;二是要求农户用银钱交租;三是自己经商直接赚取白银。无论是何种途径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仅土地、房屋、美食已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的需求, 他们向往更奢侈舒服的生活, 挣取更多的钱购买奢华消费品, 更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用银量代替实物征收赋税后, 所需的物品就得向市场购买, 加大了商品流通, 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可见, “一条鞭法”的实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朝中期朝廷所面临的财政困难, 对明朝后期及清朝的赋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当代也有其借鉴意义:不仅按行业的不同征收税率不同, 并且同一行业收入不同征收税率的百分比不同, 这是公平赋税的体现。当然, 作为封建社会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一条鞭法”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例如改革没有因地制宜且不彻底, 仅仅是税收征管的改革, 并没有监督制度相伴产生, 而且改革毕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摘要: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通过赋役合并、折银征税、以银代役、税分两处、官收官解等手段, 简化了征税科目、降低损耗、避免劳逸不均、方便国家财政体系运行、防止官员贪污加派, 对明王朝当时解决财政困难、缓解当时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一条鞭法”的施行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减化税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而且此后农民对朝廷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税制,一条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史食货志[M].卷78.

[2]蒲志新.略论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J].社科纵横, 2009, (05) .

[3]明经世文编[M].卷22.

篇4:浅谈新税制改革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摘 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 自2013年8月1日,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

【关键词】税制改革;“营改增”;税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税[2013]37号文件,要求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自2013年8月1日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早在2012年1月1日,国家就在上海市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试点,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至今已在全国推广,有望在十二五(2011年-2015年)期间完成。“营改增”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的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不仅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对企业持续发展而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营改增”的基本情况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2013年8月1日扩大试点的地区与2012年1月1日上海市试点时,适用同样的试点方案、试点行业和政策安排。试点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试点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人自新旧税制转换之日起,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鉴证咨询、广播影视等服务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

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试点后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提供的研发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试点纳税人在境外或向境外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勘察勘探等服务,免征增值税;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予以延续;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管。

2.“营改增”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制度框架,形成了增值税主要对货物征收、营业税主要对服务征收以及消费税对部分货物进行调节的流转税制度。这一制度在有效组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种税制并行、抵扣链条不完整带来的重复征税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财税体制下,以坚持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为原则,全面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就愈发显得紧迫而势在必行。

“营改增”将降低整个业界的税负水平,是“还富于民”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企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避免重复征税降低税负,来改善民生拉动消费,推进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3.“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是国家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步骤,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山东省参加试点的纳税人达6.55万户(不含青岛市),其中一般纳税人0.84万户,小规模纳税人5.71万户。企业会在三个方面获益,首先是服务业企业登记成为一般纳税人后,可以抵扣购买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相关进项;其次是制造业企业,货物批发和零售企业能抵扣接受服务的相关进项;第三是从事跨境服务的企业原来通常会产生5%的营业税成本,现在营改增后可能不会发生任何实际的增值税成本。

从“营改增”试点内容来看,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非常明显,试点方案规定销售额500万作为分界点,销售额小于500万的企业可以选择做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旦划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就从原来营业税的5%,降为增值税简易征收的税率3%,税负下降超过40%。尽管改征增值税后,试点企业能够抵扣外购产品与服务所含税款,起到减税作用。但是,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外购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与比例不同,所以减税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3.1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税负影响

税改前服务业是营业税的纳税人,企业购进机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可以抵扣,加重了税收的负担,阻碍了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

税改后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虽然税率提高到了17%,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11]111号文件规定,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并且租赁公司有大量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因而其税负大大减轻。

3.2提供现代服务的服务业(除租赁行业)税负影响

试点的一般纳税人中,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务业、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虽然此次税改现代服务业增值税率确定为6%,但是由于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服务业的税负不会增加反而会有所下降。

但仍然有部分服务业的税负增加。这些服务业主要是依靠技术、知识来创造价值,增值额大、销项税额多,且没有大量的原材料采购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它属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而人力成本较高的行业,职工的薪酬福利费等直接计入成本,无法获得进项税额的抵扣。上海市在试点过程中,为了帮助试点企业平稳过渡,出台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使税负增加的企业可以申请获得财政扶持。因此对服务业来说,税改政策总体上是利好的。

4.“营改增”对企业的意义

“营改增是继分税制改革之后最受瞩目的重大税制改革之一,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其深层次目标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就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至于少数企业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多与试点行业过窄而导致抵扣不足有关。随着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这一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篇5:中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

一流转税负担。

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营业税税率××年为%,××年降为%。好范文版权所有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或者%。

教育费附加统一按照%的附加率征收。

印花税则因交易凭据的不同,税率和税基都不尽相同。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印花税的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即使营业税税率下调至%,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负也在%以上。特别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虽然目前已经降为‰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但是与其他印花税税率比较仍然很高。这样,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买卖,既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又要缴纳税率相当高的印花税。

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实际税负会更高:

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更不是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因此,一些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也被计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税收政策上已经有所考虑现规定:银行年底以前已经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经过批准,可以在以后年之内冲减营业收入;年以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若在天以后仍未收回,可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而且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管理等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因此其进项税额不能扣除,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不过,免税一般只限于主要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性业务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如提供保险箱服务、证券或者收藏品的安全保管服务等,则按照一般情况征收增值税。对于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一般实行零税率,以鼓励出口。此外,对于一些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业务,企业也可以申请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其进项税额得到抵扣,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对于证券交易业务,从部分国家征收证券交易税或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负来看,有些国家的税负比中国的税负略高。例如:英国对股票买方征收印花税,丹麦对股票的卖方征收证券交易税,税率均为交易价格的%。有些国家的税负则比中国的税负低。例如:法国对于在股票交易所或者柜台交易的证券,按照交易额对买卖双方征收证券交易税:交易额在万法郎以内的部分,税率为%;超过万法郎的部分,税率为%;每笔交易可以减税法郎,且每笔交易税额最多不超过法郎;对在创业板上市的股票交易不征交易税。意大利对于在交易所外进行的证券交易,按照%政府债券%股票的税率征收印花税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对于在意大利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交易免征印花税。瑞士对于证券买卖征收印花税,国内证券税率为%,国外证券税率为%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比利时对于证券买卖征收证券交易税,股票税率为%,债券税率为%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对证券转让征税:香港对股票转让征收印花税,但是税率已经从年的%逐年降到年的%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台湾征收证券交易税,且只对证券卖方征收,股票的税率为%,债券的税率为%。

各国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交易税增值税,除了理论上和操作上对金融

服务的增值额的确认都存在困难以外,主要是出于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阻碍方面的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达,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而中国金融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金融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却对金融业征收多种流转税,而且税负比较高,值得考虑。

二企业所得税负担。

中国的金融企业原则上

同其他企业一样缴纳税率为%的企业所得税外资金融机构则同其他外资企业一样缴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且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所得税优惠。金融企业所得税制的不合理,除了中外金融机构的税收待遇存在不公平以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偏高,导致金融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过重。中国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分别是年、年开始实施的,而这些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的税率虽然略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公司所得税税率为%,意大利为%,法国为%,奥地利为%,西班牙为%,但是已经高于韩国%、泰国%、巴西%、俄罗斯%等经济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国家,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再者,多数国家对于包括证券交易利得在内的长期资本利得,通常区别于普通所得而适用较低的税率,而中国对证券交易所得等资本利得统一按照普遍所得征税。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限制较多。按照国际税收惯例,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允许在所得税前如实扣除,但是中国现行所得税制度对于许多支出项目规定了比较严格的税前扣除标准,如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坏账准备的提取等,其中对于金融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项:

一工资扣除,即按照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扣除,现行标准为每人每月元,最多可以上浮%即元。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工资支出,企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因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金融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比较高,因此,工资扣除的限制对金融行业的税负影响较大,加之此项规定仅适用于内资金融企业,外资金融企业的工资支出不受任何限制,内资金融企业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二允许税前扣除的坏账标准过严。内资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逾期天以上的,可以冲抵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应收未收本金则按照有关坏账损失认定的规定据实在税前扣除,即原则上应收未收本金逾期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可以据实在税前扣除。金融行业经营风险较大,及时核销逾期不能收回的坏账,对保障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贷款本金年不能收回才能作为坏账核销,不符合金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要求。

三个人所得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从两方面影响金融业务:

一是对个人投资者从事金融产品投资所实现的收益征税。中国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和对从事证券不包括国债投资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按照%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证券转让所得则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一部分投资收益征税,另一部分投资收益不征税,本身有失税收公平,会扭曲投资流向,影响资本配置效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对金融企业的职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由于中国个人所得税从总体上看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如%的最高边际税率偏高近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普遍呈下调趋势,许多国家的最高边际税率已经降到,%以下,如英国为%,美国为%,日本、泰国为%,韩国为%,印度为%,巴西为%,等等,分项征收,税前扣除项目少许多国外比较通行的扣除项目都没有设立,扣除标准偏低如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元的扣除额多年没有调整,从而已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总体偏高。在国内,金融行业的工资水平比较高;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中国金融企业的职工人数偏多。因此,工资成本是影响金融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所得税税负偏高间接地提高了金融行业的人工成本,从而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金融税收覆盖面偏窄,一些金融业务或者收益并没有纳入征税范围,有些税收措施欠公平,税收政策也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步伐。其主要表现是:

一金融衍生工具税收尚未明确。

现行税制的一些方面不能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新情况,例如:

对一些新保险品种的征税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取向,如投资联结保险这一类新险种的分红收益,目前还未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这与银行储蓄利息所得要纳税相比较,显得不够合理。发达国家对寿险投资收益所得的征税情况较为复杂,但是许多国家将一般寿险的投资分红所得纳人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此外,从各国税制发展趋势看,对不同投资所得的税收差别待遇也在不断减少。如澳大利亚在年的税制改革中,为了使各种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税收负担更加平衡,取消了大部分对寿险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各种投资收益都尽可能地纳入征税范围。

涉及金融租赁公司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三项不利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具体规定:一是实际具有投资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享受正常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投资抵免政策;二是在确定营业税税基的时候,租赁公司所承担的外币利息允许从收取的租金收入中扣减,而所发生的本币利息则不能扣减;三是回租业务过程中存在相关交易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如不动产回租会涉及征收两次营业税。

随着信托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已经于年月日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当年月日实施,如何科学地制定与信托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是当务之急,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的税收制度和办法。

二证券资本利得没有全部纳入征税范围。

目前中国对转让股票所得这是常见的资本利得的一种形式征税的情况是,在股票交易环节不论盈亏都要征收较高的流转税,企业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按照普通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的规定显然有违税收公平。此外,个人买卖证券投资基金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

篇6:税制改革及意义

摘要: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推进促进了我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显而易见,“营改增”税制改革是把征收企业的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把营业纳税人改为增值纳税人。由于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及企业的转型升级严重受到了营业税的制约,因此,在现行“营改增”试点全面推进中,本文就其带来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改革效应;措施

“营改增”税制改革是我国税制迈出的重要一步,全面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活力,降低发展负担,进而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会。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对于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及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各地相继展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应需进一步加强政策衔接,确保税收征管体制的顺利改革推进。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产生的效应

(一)“营改增”内容分析。为了促进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国国税结构,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营改增”是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往往会在一些典型城市进行试点,如广州的试点领域涉及到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包含:一是可以减少“营改增”给企业所带来的负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调动各方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消费升级;二是“营改增”改革后,原来享受营业税免征的企业现在仍然免征,促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把原来营业税中的减免税优惠转变为即征即退的方式,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全面改善我国的税收环境。

(二)“营改增”效应分析

1、对企业税费缴纳的影响。“营改增”的内容是将营业税的征收改成了增值税的征收,对于企业而言,税制的改革降低了企业的税费缴纳负担,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自身发展,同时也解决了营业税存在的重复征收及税率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历史问题。通过实施国家颁布的增值税条例,由于不同企业的税率调整,为企业带来了较大规模的减税红利,其中,增加的最低为6%的低税率这一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直通道,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发展资金少等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税收方面的成本,更促进了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另外,新规中增加了进项税可以抵扣增值税的政策内容,进一步利于降低企业所需要的缴纳的税费。当然,“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于一些事业单位以及部分服务行业不但没有降低税费而且还增加了税收成本,这一点更是体现了“营改增”试点以更公平有效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松绑减负。

2、对国家及地方财政的影响。“营改增”的推进实施对于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产生的影响是必然的,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地方财政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直以来营业税为地方财政作出了重要贡献,“营改增”试点的实施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因而相关部门应在贯彻推进政策实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政策细则,为当地的发展制定最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政策,协调解决试点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对宏观财税经济的影响。“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发展活力,试点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经营业绩进一步提升,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营改增”试点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格局,吸引了更多资源向服务业集聚,大大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金融业创新及金融业市场的稳定,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的发展不断受益,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让推动改革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推动改革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4.、对市场环境的影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规范了企业内部管理,以票控税的实行带动了企业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不断严谨,内部治理机制不断健全,增强了税收管理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企业适应新税制的适应能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推进,如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在行业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水平迅速提升。随着试点的顺利推进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充分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更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企业间向主动开票的行为不断转变,各行业产业链条向全面规范发展,不仅企业在享受整体税费降低、营业收入增加的红利,而且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

二、应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措施

(一)增强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认识。为了加强“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地方政府及时做好政策文件的宣传发布,增强企业对“营改增”政策的了解及掌握,可以在政府网站或者相关宣传政策平台加强问题的讲解,帮助企业用好政策,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做好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组织相关培训,避免政策改革带来的财务混乱问题。政策的改革推进都是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一些“营改增”税制改革而导致税费增加的企业,政府应做好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帮助,加强信息网路建设,为促进公平、公正的监督。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背景下,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对于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应加强引导,尽量减少税费负担。企业在国家深入推进改革及各种利好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应该把握机遇,提升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对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做好调整,做好各种准备迎接改革。

(二)地方政府加大行业的扶持力度。“营改增”的改革,可以提高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并降低企业发展的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进而不断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但是,针对事业单位或者服务业企业,实施改革会增收税费,所以地方政府在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对不同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实施细则,对于发展成绩突出的企业适当给予奖励,或采取财政补贴、差别税率征收等形式,降低困难企业的缴费负担。另外,政府应尽快推进“营改增”试点开展,尽量简化税制改革流程,提高财政补贴到位的效率。

(三)政府正视政策改革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实施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税收的减少,政府应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正视这种短期性的财政收入减少,在多地“营改增”试点的成效来看,改革税制已经发挥了经济财政的稳定器作用。经济蛋糕不断做大,财政收入由最开始的减少转为增加,企业的效益好了,行业发展欣欣向荣,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利润不断提高也会使得缴纳的税收相应增多,经济增长实现翻番。

(四)完善会计核算体系。自“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事业单位也渐渐执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从而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营改增”试点全面展开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要求十分严格,提倡地方国地税机构合作,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

三、结语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不仅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从多地“营改增”试点成效看,虽然起初效果并不明显,但通过对企业的影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多方面产生的效应来分析,“营改增”确实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内部管理、行业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受益者同样也会对一些行业造成影响,政府应做好引导扶持的工作,为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做好指引,推进治理现代化,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崔艳.关于“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产生的利弊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03)

篇7:税制改革及意义

石宝琢

当前的地方税制体系基本遵循了1994年税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地方税制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布局需要,按照当前“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目标,地方税制还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完善,确保其在巩固地方税源和调节地方经济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一、当前地方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税种法律级次偏低。除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少数几个税收条例是1994年制订施行的之外,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收条例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制订的,与现阶段经济社会现状脱节。而且地方税税收条例的法律地位相对较低,除了个人所得税由全国人大立法之外,其他地方税的税收条例基本上都是行政法规,法律层次偏低。

(二)地方税的收入规模过小,财权事权不匹配。分税制条件下,地税部门理应成为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角,现阶段,地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入仅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0%左右,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份额很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和履行社会经济职能的客观需要。

(三)地方税的征收管理权不统一。国外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其地方税的征收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地方税务机关,也有一些由中央税局(联邦税务局)代征,但税种与税款数量很有限。然而在我国,可以行使地方税收征管权的部门除了地方税务机关之外,还有国税局、财政局,地方税征收管理权限存在分散问题。

(四)地方税制内外有别,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虽然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都是33%,但外资企业实行“两免三减”等税收优惠,而且税前扣除充分,内资企业一般无税收优惠,法定税前扣除限定严格,使得实际税率相差悬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车船使用牌照税和房地产税,不征收车船使用税和房产税,特别是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内外税负不均衡。两套税制并轨运行影响了税负公平和平等竞争,与国际惯例不相符。

(五)地方税制税基存在极限,需要不断扩充征收和调节领域。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只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等特定地域征收,受益对象与纳税义务人相脱节。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严重滞后,存在问题愈加明显。一些早该开征的税种,如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等,至今仍未开征,造成征收调节面过窄。

以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理想的地方税制体系是什么?笔者认为,地方税制首先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事权体系;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税源规模和结构;第三,税制调节范围应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增加税收调节的渗透性。第四,充分体现国情原则,接轨原则和效率、公平、便利的原则。使地方一级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上具有独立的行使空间。

二、关于地方税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一)从体制入手,建立两级立法的地方税分级管理体制。完善现行体制、拓宽地方税基,从适度分权开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四种权力。一

是合理划分事权,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和收入规模及水平。二是合理划分财权,财权的划分应坚持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属性划分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的作法,一但划定,就应保持其长期稳定,增强地方政府培植地方税源的积极性。三是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根据合理分权的要求,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宏观调控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税种,立法权、解释权集中在中央;对其它地方税种的立法则由地方负责。这样一方面地方可运用中央赋予的权利和税收政策导向发展区域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维护了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和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具体可以按如下划分:①对宏观调控有较大影响的税种,其税收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设置权等权限,都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则拥有税收临时减免权。②对有利于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灵活运用国家政策,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税种,由中央立法开征,地方拥有其它各项税收管理权限。③对一些小税种,特别是针对地方自身特点开征的税种,允许地方立法开征,制定具体征税办法,并报中央备案。四是合理划分税收征收权。彻底实行各税各收,调动两套税务机构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确保各项税收的应收尽收。

(二)从税制结构入手,扩大现有地方税收入规模

1、巩固营业税制。在确保营业税税基不受侵蚀的前提下,对涉及混合销售的经营行为加以明确界定,从政策上划清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的界限,力求避免混税、混级现象的发生。同时,不再以行业与财政利益的归属界定收入的归属。对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划归地方固定收入,使营业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种。

2、完善所得税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纳税义务人、统一税率、统一扣除项目和标准等。二是制定一整套统一、规范、明晰的资本所得税收政策,将资本所得和其他所得从性质上严格区分开来。三是取消应由公共支出解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劳动就业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等照顾和扶持,应进一步由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坚持公平—效率的改革原则,力求相同收入状况的纳税人承担相同的纳税义务,体现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不课税的原则。扩大税基,实行反列举的办法,明确规定除免税项目之外的其他各项收入所得均纳入征收范围。全面实现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完善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全国个人收入管理和大额支付的信息系统、提高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以及实行财产申报等制度。

3、改革财产税制。一是按照统一税法、拓宽税基、公平税负、加强征管的原则,对在财产的保有环节征收的财产税加以修改完善,取消单独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二是建立健全财产法规和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公民和法人合法收入与财产的界定及保护,建立财产实名登记制度。三是赋予地方更多的税政管理权,使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财产税收问。;四是加快房产评估制度的建立和独立评税机构的设置,准确地评估财产计税价值,确保其权威性、公正性。五是在适当时机开征物业税。

4、完善资源税制。资源税制的完善要与环境保护税结合起来。将具有重

大生态环境价值的水、河流、湖泊、森林、草场、地热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根据其稀缺性、人类依存度、替代品开采成本、自身开采成本及行业利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税额,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对非再生性资源、非替代性资源以及稀缺性资源要实行重税政策,以限制对它的开采与使用。

5、优化城建税制。把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乡维护建设税”,扩大征税范围,不分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不分内资和外资、城区和乡村,所有享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服务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城建税。其次是改变该税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附征方式,使之成为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或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的独立征收的地方税种。三是采用幅度税率,发达地区适用较高税率,贫困地区、农村适用较低税率。

6、开征新税种。将一些征收范围广、数额大、收入稳定且有必要长期存在的公共工程、公共事业性收费和各类基金纳入现有税种之内或开征新税,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征收管理。一是开征燃油税,将交通方面的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交通运输管理费等合并后,统一开征燃油税。二是开征教育税,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合并改设教育税,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三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环保部门的超标排污(废水、废汽、废渣、噪声)费以及污水处理费等统一改为环境保护税,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开支。同时,为了激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建立退税机制,对那些重视治污工作,污染环境度低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按一定比例予以“退税”奖励,用于补充企业环保投入。四是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形式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固定下来,提高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长期、稳定和足额。五是开征特别建设税。将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开发、电力、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的开征的专项基金改为特别建设税。

篇8:税制改革及意义

一、“营改增”的基本认识

“营改增” 其实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 对以前交营业税的项目比如提供的服务也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计税。 按照国家规划,“营改增”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1月1日起, 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促进上海经济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发挥其在全国范围内增值税改革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至此,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了序幕;第二阶段从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已经在部分行业、全国所有省份范围内开始试行;第三阶段待时机成熟将在所有行业、全国范围推广“营改增”的改革成果。

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创新性分析

“营改增”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此轮“营改增”税制改革无疑是完善我国税务制度的一次重要税制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完善了我国的流转税税制

我国自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全部税种按照国税和地税两大基本原则在中央和地方进行了划分, 这实质上是在事权确定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财税分享机制的确立。 在近20年的运行中,分税制在发挥了一系列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累积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复征税问题。 “营改增”在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两税合一”,完善了我国的流转税制度。

(二)彻底消除重复征税,扩大就业

在原有“两税并存”条件下,营业税纳税人外购货物所形成的增值税、增值税纳税人外购劳务形成的增值税都无法实现抵扣,重复征税带来的税务负担抑制了市场交易规模,不利于社会分工。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营改增” 后对商品和服务都采取统一的征税标准和计算方式,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了社会服务业的精细分工,有利于降低小额纳税人税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了就业。

(三)破解了市场活动中混销、兼营给税收征管带来的难题

在具体的市场活动中, 征税对象的经营活动除了单纯的货物经营和服务经营以外,还存在着货物和劳务相互包含的情况,有时很难区分一个课税对象是货物还是劳务,这就造成了税务征收的困难。 “营改增” 实施后对全部课税对象都征收增值税,从而解决了混合销售、兼营给税收征管带来的困扰,既方便了税收征管工作,又活跃了市场经营活动。

(四)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在传统税收制度下,增值税的主要征收对象是货物,就其行业划分来说,集中于除了建筑业以外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商品批发、 销售、加工以及修理和修配,而营业税的征收对象则是劳务,行业范围则覆盖了大部分的第三产业部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劳务等。 “营改增”以后,对货物和劳务统一征收增值税,原有征收营业税的第三产业也纳入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这就直接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三、“营改增”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营改增”实施一年多以来,对我国经济产生的 “经济效应”开始凸显,这些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降低税负总体效果明显,经济转型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截止到2013年2月份,“营改增”总计实现试点企业减负超过550亿元, 超过95%的试点企业实现了减负或税负无变化, 而所有小规模纳税人均实现了减税, 平均减负程度达到了40%。 相当部分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税收对投资者投资意向的影响,对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认识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以上海市为例, 在“营改增”试点推动下,2012年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首次突破60%的大关,较之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幅明显加大,这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表明了我国经济转型步伐正不断加快。

(二)“虹吸效应”与 “边际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受“营改增”试点的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纷纷移师上海,对所在城市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在财政部副部长白景明看来,这一“虹吸效应”是由于从长远时间来看, 随着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重复征税现象会逐步消除,发展红利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必然加快,这一税制改革政策得到了众多跨国企业的认可。 “营改增”的重大影响还在于对促进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这一税制改革创新的“边际效应”,开始摒弃以前单纯关注财税收入数量增减的传统观念,转向从大系统的动态变化视角去考察“营改增”带来的长远效果;回顾一下“营改增”税制改革从提出到试点,再到试点扩展, 最后到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不难看出这一税制改革所产生的“边际效应”带来的明显变化。

四、“营改增”的对策与建议

任何一项新政策的出台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在为多数人带来利好的同时,必然也会给少部分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作为一项总体上较为成功的税制改革制度,“营改增”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因此, 面对机遇与挑战,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防患于未然。

(一)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享机制

在目前试点的推行过程中,“营改增” 所得税收完全返还给了地方政府,没有按照75%和25%的惯例由中央和地方分享。但是在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中,营业税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营改增”带有明显的减税性质, 所以这一改革创新并不能有效改变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窘境。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营改增”为契机,参考国外经验,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增值税共享机制,在保证中央财力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增加地方政府税收,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动力。

(二)完善我国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营改增” 的深入实施必然要求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步伐的加快,但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财力承担相应的事权,在分税制中,这一缺陷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弥补, 但是我国大量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仅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同时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还附带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这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因此,中央政府要有意识地增加转移支付中一般性支付的比例, 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监督和规范转移支付,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

(三)进一步完善税制,稳步推进 “营改增”

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后,要进一步完善新增值税税制。 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税率档次的精简、进项抵扣项目的调整,避免新税制带来新的行业税负不公、以及企业寻租行为的发生。 由于当前我国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营改增” 在全国范围试行的推行要注重稳步前进,做到“点和面”的有机结合,充分总结试点取得的经验和及时反思教训,为全面实施“营改增”提供全方位指导,以保证“营改增”在全国试行的稳步推进。

五、结束语

“营改增”是我国税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已经是毋庸置疑。 在此轮税制改革创新中,“营改增”税改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地方与中央税收分享机制的重建成为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关键之处。 毋容讳言,在“营改增”税制改革实施过程中,短时期来讲对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冲击较大,但是从长远来说,这一改革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完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进而推动地方财税收入的增长。

摘要:作为新时期我国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营改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营改增”的背景与基本内涵,阐述了“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创新性,分析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探讨了“营改增”实施过程中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税制改革,营改增,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琪.国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12期

[2]徐莹等.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J].经济师,2013年第8期

[3]刘东辉.试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J].经济师,2012年05期

上一篇:自我批评与自我评价下一篇:各村电力设施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