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制改革与实践

2024-05-05

我国税制改革与实践(通用8篇)

篇1:我国税制改革与实践

四、国际税制改革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第一,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从我国中央税收收入结构看,过多依赖于增值税;从地方税收收入结构看,主体税种不够明确。因此,首先,应加快现行税种的改革,在增值税转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所得税比重。其次,将现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合并,统一开征物业税。最后,开征一些新的税种,主要是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与税、环境保护税等。

第二,要重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进一步完善流转税。我国的税收制度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差别是流转税在税制中占主导地位,这种税制结构最大的缺陷是公平性有所欠缺,但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流转税来缓解这个矛盾。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调整增值税的税率结构;二是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加大征收力度。

第三,完善绿色税制。绿色税制,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而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强化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中,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等。这些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家总税收收入的8%左右。虽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其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宜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一方面调整现行的资源税,根据资源的价格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另一方面,引进新的环境税,如排污税,同时加大对环保工程和绿色投资项目的税收优惠力度。

参考文献:

[1]畅向丽.从世界性税制改革看我国税制改革取向[J].中国国情国力.(11)

[2]韩函、李莜.浅析我国税制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7(05)

[3]于淼.从西方国家税制看我国税制改革的五大走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04)

[4]张艨.我国税制改革有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13)

 

篇2:我国税制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税收制度 税制改革 国际税制 启示

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税制改革,是对税收制度的变革,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对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环境既定税收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之处进行修补,二是指对税收制度的重新构造。

一、我国税制结构

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商品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和其他税种为必要的补充的混合税制模式。在这种的税制结构下,地方税源主要来自于投资形成的工业企业流转税,并且各地产业结构呈严重趋同现象。基于这种弊端,地方政府总是试图操控价格、产出和投资,此种行为方式往往类同于经营一个大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最划算、最省力的地方发展模式,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我国税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税收调控经济的功能还比较弱。我国现行税制体系格局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确立起来的,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税收在发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收入分配、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调控经济过热或过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的主体税种增值税仍为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税收在引导企业技术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方面仍有缺陷。

第二,税收的法治化程度较低。为防止政府公权对私人产权的肆意侵犯,民主国家一般均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即“有税必须立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的原则,并且这一原则大都写入了宪法。而我国宪法中关于税收的条款仅为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找不到关于纳税人权利的相关规定。从理论上讲,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税收要素和税收程序法的基本方面,均由立法机关立法,税收征管程序中的具体问题由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法规来规范。从我国目前各税种的法律层次来看,大多数是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层次较低。

三、国际税制改革基本特点

第一,税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发达国家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纷纷对税制结构进行调整,出现了所得税比重下降,社会保险税和一般商品税比重上升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税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在一些国家呈加快趋势。

第二,拓宽税基、降低税率,各国宏观税负出现下降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西方各国财政状况的逐步好转,一些国家在税制改革中相应加大了对税收优惠措施的运用,造成了税收收入规模的下降。以所得税为例,大多数发达国家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在削减低档税率的同时降低最高税率。降低所得税率造成的收入损失,又通过扩大所得税税基而得到部分补偿。

第三,减轻资本税收负担。一般情况下,政府课税的税基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消费,而政府无论对哪种税基课税,都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本的税负高并不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一国对资本和经营所得课征高税, 就会导致或加剧本国资本以及所得税税基的外流。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降低资本的税负。

篇3:我国共享税与分税制改革初探

(一) 共享税的基本内涵

共享税亦称“中央地方共享税”, 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按一定方式分享收入的一类税收。从世界各国共享税的分享方式看, 共享税都是对同一税源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收入。具体根据共享税的分享方式可分为税基共享比例分成、税基分享、税基共享、税率分享、混合分享及附加分享制等共享税类型。其中, 比较典型的是税基共享、比例分成制共享税 (德国) 和税基共享、税率分享的共享税 (美国) 。

我国的共享税主要是税基共享、比例分成制共享税。共享税主要由中央直接管理, 税种的开征、停征, 税目、税率的调整, 减税、免税、加征等权限都由中央决定。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 我国确定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按照国际上的共享税标准, 我国的共享税主要有7种 (见表1) , 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可以说, 共享税在我国分税制当中已经占了主导地位。

(二) 共享税与分税制的兼容性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分权、分税、分管。其实质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 通过划分税权, 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并进行管理。

共享税作为分税制下的一种分税形式与分税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1. 共享税的税种一般都具有大型税基。

通常一些主体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大型流转税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等都被设置为共享税。基于分权的要求和财源保障考虑, 为确保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 这类大型税收适于中央与地方的共享。其原因是: (1) 中央和地方都想得到充分的税收, 而能够成为主干税的税源是有限的, 税源的重复不可避免; (2) 在某种情况下, 如果中央与地方划分各自的特定税源, 可能会影响税源的增长和对税源的充分利用; (3) 从地方角度来说税源的选择不仅要稳定, 而且要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说, 不论在哪个地方, 税源都应该是普遍存在且税收可实现的。一些偏在性大的税源的扩充会扩大地域间的财政力差异。因此, 税源的扩充通常选择偏在性小的税源, 而共享税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避免税源偏在的必然选择。

2. 共享税与分税制并不矛盾。

分税制的意义不是各级政府一定要有独立的主体税种, 而是要拥有与事权相匹配的稳定的税收收入, 从而形成政府间稳定、规范的税收分配关系。日本学者金子胜曾提出:与竞争相比, 强调共同性的协作原理来构筑地方税是打破闭塞状态的必由之路。地方税不只是独立税, 如果选择附加税或共同税、分享税等税源分配方式都是可以的。

3. 共享税并不影响地方税收自主权的发挥和对特定税的需求。

分权有大小, 但在总的格局上, 强调中央的主导地位, 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因此, 所谓的地方税收自主权不是绝对的, 一些零星的税种或地域特征性较强的税种更适于被设为地方独立税种, 这样既保障了地方财源又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4. 共享税的广泛存在, 为中央政策能被广泛地贯彻实施提供了基础, 更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当前我国分税制下共享税的模式选择

(一) 共享税的分税方式选择

在当前我国财政制度和财政体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 我国税基共享比例分成的共享税不宜调整, 原因如下:一是从对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调动上看, 基于国家的宏观福利目标, 不管分权程度如何,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不应是对立和竞争的关系, 而应是利益共同体。基于协作的原则, 我国不宜实行税率分享式的共享税制;二是从居民负担上来看, 不能片面强调地方的税收自主权, 税收最终要服务于当地居民的福利要求, 如果因此加重了居民负担, 分税便事与愿违;三是从我国的发展阶段及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上来看,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还应奉行稳定的原则, 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更为突出。因此, 当前收入分享式的共享税模式暂时不应发生大的变化。

(二) 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界限及共享税调整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主体税种在我国基本都是共享税, 我国的共享税有7个税种, 共享税收入已占到全部税收收入的79.57%, 规模已不宜有大的增加, 所以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其共享方式的调整。对个别的共享税可以根据负担与受益原则以及公平与效率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适当调整。

1. 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界限。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 (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过低。分税制改革后, 虽然中央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如表2) , 但参照主要发达国家的税源分配情况来看 (如表3) , 我国目前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并不高。非联邦制国家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基本都高于我国。并且从联邦制国家看, 美国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稍高于我国。而加拿大和德国虽然比我国比重要低, 但因为其有完善的横向转移支付, 因此从某种角度也证明了我国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或中央税收所占比重并不算高。

另外, 从税收征收率来看, 我国地方税收的征收率还不到80%,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潜力较大。而且, 多年来与财政收入增长相比, 我国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基本没有什么增长, 由此也说明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的财政收入不是下降而是有所上升。因此, 目前不存在从中央向地方转让税源的可行性, 且在地方税费改革中存在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共享空间。

注:“*”为联邦制国家。

2. 中央、地方分税与共享税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可体现为一些共享税的调整。

(1) 共享税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税调整 (如表4) 。需要调整的共享税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营业税由税基分享转变为税基共享、比例分成。我国当前的营业税是一种税基分享式的共享税, 确切地说还不是真正的共享税。对于营业税的改革有两条路可选: (1) 由于现行营业税征收范围与增值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可以考虑将其与增值税合并转变为税基共享、比例分成制的共享税。 (2) 鉴于营业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为加强对铁路运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的国家调控力度, 营业税也可保持税基分享安排。

二是资源税由税基分享转变为比例分成。作为税基分享的共享税, 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开采企业并没有缴纳资源税, 资源税实际上是地方税, 这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是矛盾的。而且从国际经验看, 大多国家的资源税都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因此有必要将资源税改为税基共享、比例分成的共享税。具体原因如下: (1) 当前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是被国有企业主要是中央国有企业垄断的, 最终资源收入以利润和所得税等形式成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导致资源收益分配向中央倾斜, 伴随资源税的改革主要是提高税率的改革, 实行资源税的比例分享可以稳定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2) 海洋石油资源以外的现行资源税都归属于地方政府, 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形成非理性收入预期及过度开发资源的非理性行为, 实行资源税的比例分成可以降低地方财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有利于国家调控和税制优化。

三是证券交易税由共享税转变为中央税。证券交易税税源来自全国各地, 但收入却集中在设有证券交易所的上海和深圳两地, 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做法有失公平。考虑证券交易税税源的全国性特点, 应将其由共享税改为中央税。

四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宜由附加式共享税改为地方税。基于负担与受益原则和发展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城建税宜由附加式共享税改为地方税。

综合上述共享税的调整, 营业税可保持中央与地方原有比例不变, 资源税作为非主体税, 实行比例分享对地方影响也不大, 且可以考虑地方利益而适当增加地方分享比例。此外, 由于证券交易税原本地方所占比例就不高, 因此对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影响不大。同理, 由于城建税中央所占比例不高, 改为地方税对中央收入影响也不大。

(2) 实施共享税在省以下政府间的合理分税。在中央与省之间分税的基础上, 根据“省管县”和“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改革, 实施共享税在省与县之间的比例共享, 进而形成共享税在中央、省、县之间的合理分税。

(三) 改革现行税收返还制度

随着共享税为主体的分税改革的逐步到位, 税收返还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革:一是从地方财政角度向地方税收激励方向的改革。即基于对既得利益保护的税收返还的某种激励效应需要回归正确的激励渠道。对此, 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 为激励地方的财政工作积极性, 应从法规上明确给地方保留一定的财源 (根据税法规定, 将地方税的一定比例留存地方) , 并使之不计入地方基准财政收入额。二是从中央财政角度向转移支付方向的改革。即将税收返还作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一部分, 采取公式化转移支付方法, 体现纵向财源保障和横向财力调整的双重机能。

(四) 改革地方税费, 充实地方税源

在当前分税制下,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税, 不仅是中央与省之间, 而且包括省以下的分税, 即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分税:一是除共享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共享外, 还应就地方共享部分在省与县市之间进行比例共享。二是开征适宜地方政府征管的税种, 完善地方税体系。一方面, 乡财县管和省管县的体制改革确立了县级政府的基础自治体地位, 为省以下分税提供了一定的行政基础;另一方面, 我国有关物业税的开征已经讨论多年, 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没有自己的主干税, 应尽早开征物业税, 为地方提供基本的财源保障。此外, 作为地方税的遗产税、赠与税也有待于开征, 从而充实地方税源。

摘要: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包括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随着地域经济发展, 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大以及地方税源的多样化, 共享税的比重扩大不可避免。本文对共享税的内涵及其与分税制的兼容性进行了探讨, 并对当前我国个税制下共享税的选择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参考文献

[1].王诚尧.合理划分中央、省和市县三级税种研究.财政研究, 2008;1

[2].梁育从.资源税改革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中国税务报, 2009;4

[3].林宜嗣.新地方分权经济学.日本:日本评论社, 2006;5

[4].王晓洁, 张献国.国际比较体制的共享税及启示.涉外税务, 2008;12

篇4:我国消费税制的改革与完善

摘 要 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支出)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作为税收的一种,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一样,消费税同样具备宏观调控功能。2009年12日7日-18日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对全球环境气候的关注,我国的消费税制在国家环境气候保护上能发挥什么作用呢?本文通过对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消费税制的功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消费税 现状 制度分析

2009年12月7日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其中,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然而,作为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这其中,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消费税制能否对中国减碳行动产生积极影响呢?

一、消费税的宏观调控功能

税收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政府征税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达到政府所希望的效果。作为税收的一种,消费税同样具备宏观调控功能。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支出)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一般体现在生产端,目的是有效组织财政收人,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通过国家政策来调节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

(一)消费税能影响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规模和结构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实施需要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手段,其中就包括税收。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不同产业领域投资的进入实行有区别的政策对待,或采用直接管制方法,如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或者运用货币、财税政策等间接手段,此后者即为宏观调控。消费税无论在鼓励、促进还是抑制、禁止方面都能对产业起到间接调控作用。

(二)消费税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

作为财政政策重要工具的消费税在理论上同样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所有的税包括消费税都能对整个社会的消费产生间接的影响,因为税征收得越多或越少,社会主体手中能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就会越少或越多,从而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支出状况。同理,消费税也可以通过影响社会主体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支出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值得指出的是,税收包括消费税要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就得能让社会主体清楚地意识到税收的变动确实对其利益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税收必须透明,否则其宏观调控功效将大打折扣。

(三)消费税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任何税收都有缩小贫富差距的功用,这是因为任何税收( 特别是国税)都意味着政府财力的增强,而在强大的财力的基础上政府就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将财富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及其群体,也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给贫困阶层以各种生活方面的保障,消费税相对于其他税种而言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因为消费税的纳税主体不是广大社会群体而是特定的消费者(如汽油、贵重首饰珠宝等),他们至少相对来说是社会的富裕阶层。通过对这一特殊群体征税再转移支付或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缩小贫富差距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了。

(四)消费税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主要指中央的财力的增强,而消费税就具有增加宏观调控能力的功用。对于实行统一税制的国家来说,消费税能增加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存在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实行分税制的国家来说就并非当然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完全是将消费税作为国税的。我国是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之一,并且消费税是完全划归为中央税,所以说消费税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我国消费税制现状

我国于1994年1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这标志着我国新型消费税的开征。在1998年7月1日和2006年3月20日分别对个别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2008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迅速回落,给燃油税的开征带来良好的机遇,同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并于2009年1月1日实施。这次修订主要是为公路建设与维护筹集资金,将养路费等6费改成税,对成品油税率进行了调整。2008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迅速回落,给燃油税的开征带来良好的机遇,同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并于2009年1月1日实施。这次修订主要是为公路建设与维护筹集资金,将养路费等6 费改成税,对成品油税率进行了调整。

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14个税目,与之前相比,一是为了抑制对大量木材资源的消耗,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增设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2个税目,征收5%的消费税;二是为了引导合理消费、间接调节收入分配,针对游艇、高尔夫球这些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只有少数群体消费的高档消费品,增设了2个税目,征收10%的消费税;三是增设贵金属、并镶嵌宝石、钻石的高档手表税目,征收20%的消费税;四是增设成品油税目,下设汽油、柴油、石脑油、航空煤油、燃料油等子税目。利于加强消费税的征管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转变能耗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浴液、洗发水、花露水等护肤护发品已从高档消费变成了大众消费,因此取消了护肤护发品税目;同时将其中的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列入化妆品税目,税率由8%上调为30%。此外,还按照排量标准调整了小汽车、摩托车税率,降低了汽车轮胎税率,调整了白酒税率。

三、我国消费税制存在的问题

1.现行消费税征税范围不尽合理,一是征税范围“越位”将某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纳入了征税范围,如黄酒,啤酒,化妆品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或常用品,对其征税,将限制人们对其消费"不符合我国消费税设立的原则;二是征税范围“缺位”,缺乏抑制超前消费的手段,在这次消费税调整中,尚未能将一些高档消费品如高档家具,高档住房和消费行为如夜总会,酒吧等高档消费场所纳入征税范围,依然使消费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不能发挥到位,缺乏抑制超前消费的手段。

2.消费税法制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无统领整个消费税法体系的基本法。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外,更多的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制度,立法层次有待提高,法律效力有待强化。

3.消费税计税价格的核定办法不够规范。根据《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应税消费品的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由税务机关核定计税价格,这一规定不够合理和规范:一是核定办法规定不明确,与增值税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对税法的贯彻实施不利;二是对烟,酒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但在自产自用且无同类应税消费品销售价格的应纳税额确定中,由于没有应纳税销售额,只能利用组成计税价格进行计算,此计税价格中不包含从量定额征收的税收,但对于进口卷烟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中却包含了消费税定额税额,这样就出现了同等条件下卷烟的进口消费税额高于国内环节消费税税额,这有悖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

4.价内税存在弊端。首先,由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应税消费品的价款中包含了消费税,在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时,不仅商品价格中的增值额计算了增值税,而且商品价格中的消费税额也计算了增值税,形成了重复征税;其次,消费税实行价内税有一定的隐蔽性,容易掩盖消费税间接税的性质,使消费者在选购消费品时,不知道负担了多少税,起不到引导消费的作用。

四、如何完善我国的消费税制

1.鉴于目前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越位和缺位,必须予以调整。首先,将现行消费税中已经属于非高档、非奢侈的日常消费品予以剔除,如黄酒、日常化妆品等;对属于工业用原料或医用材料的予以剔除,如工业酒精、医用酒精等。其次,对于目前进入高档消费的物品或行为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如高档家具、高档住宅和高级桑拿、酒吧等;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也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中来,如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发泡塑料餐具、剧毒农药、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行为。

2.健全消费税法体系。首先,由全国人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法》,其中应当明确收益性,限制性,节约性,差别性等立法原则。其次,由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对其中的具体细节进行规定;再次,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实际生活中的消费行为的具体征税情况,在不违背基本法律的情况下进行调整。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消费税的立法原则,我国现行消费税税目,税率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平衡财政收入,还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其调节消费的效率还不是很高。美国消费税制的立法原则简明规范,易于操作,有利于强化消费税的调节职能.我们可以借鉴其受益原则,限制性课征原则,节约性课征原则和差别课税原则,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我国消费税的课税范围,将消费税的特定调节功能向纵深拓展。

3.规范计税价格核定方法。应从调整应税消费品计税价格的核定权限和办法入手。建议比照增值税的规定,对应税消费品计税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无须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或直属分局核定,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按下列顺序核定销售额:(1)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2)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从量计征的消费税是消费税的一部分,最终都由消费者负担,因此,从量计征的消费税税额应该包括在组成计税价格中符合税法的规定,实行内外统一。WTO原则要求我们对外实行国民待遇,改变后的组成计税价格均应将从量税纳入组成计税价格中,真正做到税法上的公平。

4.改消费税的价内税为价外税。消费税属于间接税,价外征收是国际上普遍推行的方法,它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能够清楚地知道商品的真实价格和自己的税收负担,这不但有利于体现国家对消费的调节政策,也有利于我国价格机制的健康运转,还能使消费者明确自己的纳税人身份,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同时,改消费税为价外税,使现行增值税课征对象增值额中不再包括消费税额,促进税负公平。

五、结语

消费税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税种,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不断动态调整,会始终会围绕抑制高消费,调节消费结构,打击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的原则进行适应性变革,力求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伞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学渊.对消费税税制改革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

[2]朱为群.消费课税的经济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

篇5:加入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

加入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

加入WTO后,WTO规则对我国现行税制构成新的`挑战和压力,具体分析这一要求对税制产生的影响,应对挑战,主动调整改革现行税制已成为当前财税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现行税制中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与WTO规则要求相距甚远,针对这些缺陷,适应WTO规则要求,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税制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方向.

作 者:杨霞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刊 名: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FOR MANAGERS IN FINANCE AND TRADE年,卷(期):200217(1)分类号:F810.422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WTO规则 税制改革

篇6:我国税制改革

一、我国税制现状

第一,流转税占主导地位的税收体制。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占主体税种的是流转税,包括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及提供加工、修理分配劳务征收的增值税;选择部分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特定行业征收营业税等。在近10年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税收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00多亿元。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5126亿元,1999年突破

10000亿元,到了2001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了150000亿元,2003年达到20000亿元。在连续增长中,流转税的增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01年流转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9.3%。

第二,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并存。1994年税制改革时,将原先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三税合并成一税,统一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原来的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开征企业所得税,以适用于内资企业。同时,原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形成了“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种所得税并存的现状。将所得税分设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主要是考虑我国开放初期,有利于吸引外资,鼓励外资机构来华投资。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中处于与流转税并重地位。2001年,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9%。

第三,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为流转税及所得税的必要辅助税种。

第四,税务征管实行分级财政管理,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税收征管体系和金库体系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及收入入库工作。

二、我国税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包括简化税制、提高税收比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建立双主体税制模式。可是,简单的税种合并,并不能代表征纳制度、程序、手续的简化;税收比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连年下滑;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技术更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碍潜在的经济增长;流转税比重过大,并没有形成双主体税制,特别是增值税一项收入就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3%(1995年),税收很难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的杠杆。在所得税会计制度尚未建立,个人收入福利化的情况下,全面实施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值得怀疑。地下经济活动猖獗,工资之外的福利分配日益普遍,逃税行为有增无减,特别是假造、倒买倒卖增值税发票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都说明了新税制的副产品是不合意的。

首先,生产型增值税抑制投资增长,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流转税中消费税及营业税的有关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税制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不符合世贸规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抑制国内投资,影响企业深化改革。

再次,个人所得税税制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很不适应,其组织收入与调节分配的功能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收入阶层调节不力;二是在个人所得税制中,还存在着应税所得额确定不合理,不能适应收入形式分配多元化的现实及申报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税收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税法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多数税收法律法规是以条例的形式发布,很少有正式立法;同时,由于立法层次低、立法程序难以保证,法律漏洞问题严重。

三、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税制改革是否成功,需要用三个标准来判断:

第一,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

第二,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

第三,税制改革产生的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这些副产品是指税制改革所产生的(可能预测到也可能没有预测到的)主要影响,在估价这些影响时,加之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税制改革明显地加重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那么,这项税制改革是否成功,就取决于对这种收入分配状况的价值判断。

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我国要真正实现成功的税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下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税制模式。根据税收理论,一般认为商品税有助于提高效率,所得税有助于促进公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政策目标。

1、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建立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优化流转税体系

第一,改革增值税。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购入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并允许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加速更新设备和积极采用新技术,也有利于减少资源配置中的税收扭曲、公平税负。目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个行业已经开始试行消费型增值税,待总结经验和时机成熟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同时,要拓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并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能够顺利连接。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税率,以充分发挥税收中性的作用。

第二,改革营业税。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按照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第三产业(主要是单环节经营的服务业),全部征收营业税。同时简化税目税率,以促进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但为了保持对某些行业的特殊税收调节,可以对这些行业实行幅度比例税率,其中奢侈性消费项目税率还应当从高。

第三,改革消费税。调整征税范围。对酒精、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等普通消费品停止征税;对一些收入一般的消费者极少问津的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和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征税,并课征高税率,这不仅符合优化商品税理论的原则,也能加强消费税的调节力度。

(2)优化所得税体系,增强其经济调控功能

首先,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适当降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使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展开竞争。税收优惠应按照产业性优惠政策为主、区域性优惠政策为辅,间接优惠方式为主、直接优惠方式为辅的原则,把优惠的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并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特定扣除、亏损弥补等多种优惠方式,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改革个人所得税。一是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二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将纳税人界定为中等以上收入者。费用扣除项目应综合考虑纳税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情况,以及子女受教育支出等因素,同时适当考虑纳税人配偶收入的情况,并设置费用扣除随物价变动而相应调整的规范方法,以便更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三是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拓宽税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同时简并税率档次,并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度降低税收负担,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再次,开征社会保障税。彻底取消各种社保的统筹收费,设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项目,以雇员的工资总额为计税依据,由单位和单位雇员按同一比例税率共同承担,个体经营者以其收入总额计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为财政实施转移支付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来源,是配合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良好工具。

2、规范税费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

名目繁多的收费,严重侵蚀了税基,不仅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而且对经济产生了极强的扭曲作用,不利于税收公平和效率两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对某些具有合理性但不宜改为税的费,可继续采取收费形式,但管理办法和制度一定要加以完善,而且要尽可能转为预算内的规费形式。对具有税的性质的合理性的收费,加快创造条件改为开征新的税种。

3、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它以知识、技术、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则是个人创新和创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但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有效地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税制改革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创建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如中小企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税收抵免;允许企业设立科研开发费用和风险准备金,并可在税前扣除;加速先进设备的折旧等等,其实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改革方向是不谋而合的。另外,要大力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制定企业对科研人才培训投入支出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个人的专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因科技创新所获得合法的个人高收入不采取税收歧视,适用低的边际税率,这也是符合优化所得税理论最高收入边际税率应下降的理论。

4、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可考虑建立绿色环保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污染,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环保税在设计上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减少污染,进行绿色产品生产,提高环保生产技术,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我国税制改革配套措施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划分税权必须先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税权与事权相适应。税权的划分和下放也必须通过宪法或建立相关法律加以固定,并制定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

(2)加强征收管理。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能力对税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十分重要,因此,强化征收管理能力也是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7: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

一、我国采用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所引起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分类税制造成纳税不公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征收的税制,是将纳税对象分成十一类,对不同种类的应税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的不同的征收方式进行征收。

首先,在现行所得税税制之下,无法对纳税对象的各类应纳所得进行汇总,不能综合衡量纳税对象在一定期间的综合收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评估纳税对象的税负承受能力,往往可能会造成征收不公,甚至会引发纳税对象的避税动机。

其次,分类税制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区分不同种类,对不同种类的应纳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标准和扣除标准,这样的标准使得收入来源多但是收入分散的纳税对象能够分散扣除,从而减少纳税。

针对上述两点,以及我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通常比较分散而我国的中、低收入阶层却通常是依靠单一的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的现状。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十一种分类使得收入分散但总和水平高的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反而低于收入集中但总和水平低的纳税人。这样不仅违背了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初衷,而且甚至可能会人为地造成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分类税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高收入阶层通过打散自己的收入来源以规避纳税,这样不仅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流失,而且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很不好。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中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费用扣除简单,缺乏不合理性,不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采用的事单一、简单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申报,没有考虑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如个人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老人的赡养费、子女的教育费、住房、医疗以及下岗、失业等情况。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对净收入所得征税的特征不明显,没有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如我国居民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对所有的居民纳税人都是相同的,均为3500元每月。这种一刀切的费用扣除标准实际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公平,对农民和城市职工来说,生存条件及社会保障存在很大差异,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同样为3500元。再者,若两人工资相同,但家庭负担不同,如存在三口之家与五口之家的区别,那么两人承受的负担完全不同,但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却是一样的,与个人生计以及家庭抚养有关的费用均未进行合理扣除,这是不公平的。

2.费用扣除缺乏灵活性,不同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

对于占我国居民主体的工薪阶层来说,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资薪金收入。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定额扣除法”计算纳税人的生计费用扣除,这种费用扣除方法比较简单,征纳双方都易于掌握,但是这种方法也有许多很明显的缺点。

首先,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没有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从而不能适应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情况;其次,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按月计征的征税办法,在年终没有进行汇算清缴(除特殊行业外)。这种征税办法不能适应一些特殊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波动所带来的纳税人各月份之间收入的不均衡,容易造成纳税人税收负担的不平衡;最后,我国对于费用扣除制度的改革存在治标不治本、缺乏法律稳定性的问题。对于我国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要么是较长一段时期不变而造成费用扣除标准严重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要么是两年之内调整频率过快。对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进行适当的改革调整,其政策目的是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但是这种目的的实现是以频繁修改法律,破坏税法的稳定性为代价的。

(三)现行的征税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主要采用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分类计税”加“自行申报”的模式对于税源的控制比较有利,但同时对征管部门来说却充满挑战,增加了税收征管的成本和征管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中国现行的源泉扣缴制度虽然控制了税源,提高了征税效率,降低了征税成本。但是在实际征税时中,会存在很多代扣代缴单位协助纳税人逃避税款的现象,比如部分单位存在分解收入,规避税收的现象。很多单位在发放工资时,由于每次发放的数额不多,就没有将当月分次发放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税,造成适用的税率级次很低或者根本没有达到起征点。通过这种分散的方式化整为零,或者是没有把各种形式的收入所得合并,使部分收入处于税收征管范围之外。同时实行源泉扣缴无法促进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不利于推行自行申报的征税方式。

篇8:我国税制改革与实践

1. 社会保障税的发展引人瞩目。

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对工资、薪金所征收的一种特定税收, 税款实行专款专用。不仅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的工薪收入者, 社会保障税税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而且, 社会保障税在一些国家中已成为头号税种, 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及其比重的不断提高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新的变化。总体来讲,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佳筹备方式的社会保险税, 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并且经济发达国家保障的覆盖面和征收率还有进一步扩大和提高的趋势。

2. 环境保护税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市场上获得优势, 环保产业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又一热点。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有力手段, 被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 政府广泛运用于促进环境与资源保护、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纵观这些国家的环保税收, 都是依据“谁污染, 谁纳税”的原则设置的, 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 其可征范围极为广泛。并且都把环保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基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 使税收在环保和环保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征收的环保税概括起来主要有: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垃圾税、固体废物税、噪音税。此外, 许多国家还积极采用税收减免和优惠等政策, 鼓励企业节约资源, 积极治理污染, 鼓励科研单位加强节能和治理污染的科技开发。这样, 既可以减少发展经济对环境的破坏, 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又可以变废为宝, 提高综合效益。

3. 税收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了税收全球化 (或者一体化)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各国税制趋同。 (2) 税收协调加强。 (3) 税收征管趋同。随着国际税收协定签订国的增加和协定内容的细化, 以及信息联络的加强和征管手段电脑化, 都促使税收征管制度向先进科学化方向发展。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由社会中介部门代理办税制度。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 都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负责从事纳税申报、评税、稽核、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从事行政管理以及统计各方面的工作。正是由于税收征管的社会化, 手段全面的电脑化, 使税收征管的效率非常之高。

4. 电子商务带来新的税收挑战。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数字通信手段为基础、依靠网络来完成产品交易全过程的经营方式, 从商品的浏览、选择一直到订货、付款均采用电子手段进行交易。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主张对网上交易“网开一面”, 不开征新税或附加税以修补来处理网络贸易引发的税收问题。在税收管辖权分配问题上, 各国应加强合作与协调。

5. 国涉外税收管理与反避税力度普遍加强。

随着跨国贸易的增多, 各国普遍加强了对涉外税收的管理与反避税力度。法国和墨西哥、法国和瑞典缔结了防止关税偷漏的协定。日本也对防止利用“避税港”进行偷漏的规定做了修订。美国则更早就提出了对“避税港”交易加强税收审计的意见, 加拿大财政部对利用“避税港”进行精心安排, 包括对利息支出、财产转让国际偷漏税, 采取防范的对策。

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税制

1. 完善我国税收政策。

国家应把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盘考虑, 建立起运用包括税收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机制, 并根据经济运行走势及时地调整税收政策, 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 国家还应把税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对于拟通过税制改革达到的各种目标加以权衡, 对各税种的地位、作用和税种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 在进一步改善税制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税制的简化。当前我国现行税制改革所植根的客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出台的一些税收政策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尤其是中国加入W T O后, 更有必要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 把中国的税制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进一步增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加速我国税制与国际接轨。

在开放经济环境中, 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国界的经济全球化, 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税收国际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应把强化和完善税收的征管工作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通过简化税制和办税程序来方便税收征管,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而且对税法的宣传、教育、税收电算化等方面的工作也十分重视。此外, 我国还要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税收征管制度, 即从宣传教育、申报纳税、立案稽查、依法处理, 都有一套比较严密、规范的制度, 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同时税收征管制度依托的技术装备水平要不断提高, 我国应借鉴外国经验, 逐步实现税收电算化。

3.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加快研究税收领域的新问题。

我国应积极借鉴各国经验, 认真总结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成果, 加快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 尽快开征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同时尽快采取措施, 逐步将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社会保障费统筹起来, 统一开征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保障税, 建立起专税专用的收支体系。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挑战, 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税收协调, 以减少税制对资源跨国的扭曲和促进国家之间税收利益的公平分配。

税制改革是一个漫长和永久的话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关键是要适应经济的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潮流, 合乎世界性税制改革使税制趋同的实际, 建立良好的构架, 给税制的变通留有空间, 以使税收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我国也不断对税收制度进行的改革。研究我国的税制改革, 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 同时放眼世界, 进行税制改革, 使税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促进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经济,税制,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志楣: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再就业基地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流程下一篇:开展党员教育专题座谈会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