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2024-05-10

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通用6篇)

篇1: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刘佐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各条战线都在努力奋斗,税务战线也是如此。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改革税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应当尽早从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基点应当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经济,研究税收。

一、世界经济与各国税制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研究我国的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研究世界经济和各国税制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了相对独立、相对开放的“一超多强”经济实体。

在多极化格局中,经济的作用大大增强。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之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势都在发展,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增强,国际经济法规进一步完善,国际经贸信息迅速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对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各国税制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各国税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税负总水平(此处指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同)总体稳定,略有上升。发达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多在30%至40%之间,少数国家低于30%或者超过40%,多数国家税负总水平变化不大。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多在10%至20%之间,个别国家低于10%,也有一些国家超过20%,多数国家税负总水平变化不大。但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税负总水平普遍上升较多,如韩国、泰国等。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相得益彰。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仍然以直接税为主体,直接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60%至80%之间。但是有许多国家也很重视流转税的作用,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20%至40%之间。少数国家的间接税已经与直接税旗鼓相当,有的甚至前者已经超过了后者。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仍然以间接税为主体,间接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35%至70%之间。但是直接税收入也已经占到一定的比重,多在20%至45%之间。

(三)增值税普遍推行。1990年,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只有50多个,到1996年已达100多个。新增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遍布世界各地。各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多在10%至20%之间,有些欧洲国家超过20%,也有些国家不足10%。在推崇增值税的中性作用的同时,各国依然十分重视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

(四)所得税趋于稳定。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保持在30%至40%之间,少数国家低于30%,也有少数国家使用高于40%的税率。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保持在35%至50%之间,也有少数国家超过50%或者不超过30%。

(五)社会保障税地位提高。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普遍上升,多在30%至50%之间。在不少国家中,这种税已经超过个人所得税而成为第一号税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发展很不均衡。在欧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此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5%至35%,其他国家或是在10%以下,或是没有开征此税。但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中,此税收入的比重普遍上升。

(六)关税普遍逐步削减。

(七)税收一体化(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八)注意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我国经济和税制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税制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与世界经济和各国税制的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必须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认清其发展方向。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八五”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九五”时期(1996年至2000年)至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时期我国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全面改革了流转税;分步改革了企业所得税;统一了个人所得税;调整了特别目的税和地方税。“八五”期间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成功在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没有引起社会、经济的震荡;规范了税收分配关系,促进了税收增长,同时总体上没有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税制趋于规范、简化、公平,符合国际惯例,职能作用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税制改革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现行税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会给税制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完善税制还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

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制结构还不够理想;各税种特别是主要税种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需要继续加强;征收管理必须大力强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给税制、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提出的问题更多,例如:

(一)经济结构、税源结构变化。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其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较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同时,不同经济成分相互渗透的混合型企业大量增加。从分配结构上来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下降,企业、个人所占的比重上升,其中个人所占的比重上升很快,所占份额已经很大。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扩大。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以至悬殊。深入研究经济生活中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及其引起的税源变化,对于合理地设计税制,正确地制定税收政策,加强对纳税人和税源的科学管理,十分重要。

(二)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首先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分配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等。其次是国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如农业、外贸、科技、教育、文化、民政、就业、环保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在税收工作中必须坚决地全面贯彻,并应当注意方式与方法,力争最佳效果。

(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热点的出现。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应当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宏观调控功能,配合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关于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对我国下一步的税制改革,我认为应当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通过合理调整税负,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各个税种,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征收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把我国的税制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真正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合理调整税负

1.影响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与程度、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国民负税能力增强的基础,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任务繁重,而目前税收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偏低(不足60%),非税收入比重偏高。

2.衡量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高低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将本国的税负总水平与其他国家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目前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不低于3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低于15%,而我国的全部税收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多一点。

纵向比较是指与本国不同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80年代中期的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负总水平曾经达到20%以上,随后逐年下降;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这种状况仍未扭转,1996年已经降至10.2%。其原因是:在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时,国家采取了不少减税让利的措施;国内生产总值中存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税产值和低税产值;作为国民经济骨干力量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很不理想;预算管理方面问题不少;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着薄弱环节;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字中存在某些虚假成分。

税负总水平下降过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应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格局,扩大税基,加强管理,采取措施,在近期内将我国的税负总水平逐步提高到20%以上。

1、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入制度,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将所有财政性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加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的比重;财政性的各种基金、收费应当尽量并入税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分配的方式上;宜多采用共享税方式,以有利于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坚决制止截留税收的现象;精兵简政,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强预算资金使用管理。

2、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现行税种,开征必要的新税种,适时适当调整税收政策。

3、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4、狠抓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优化税制结构

1、从总体上说,应当在合理设置税种的前提下实现税制的简化。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制已经趋于简化。但是,税种重复与缺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应当适时加以合理调整。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和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对某些特定目的税开征的必要性和征税效果应当重新认真研究,权衡利弊后决定取舍;适时开征一些必要的新税,如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经过上述调整,由中央立法的税有十来种即可,其中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

2、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逐步提高前者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后者的比重。这一比例的调整不能简单地通过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方式去实现,而要从总体税负调整的角度出发,通过增量的安排去实现。例如,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转化为直接税,开征社会保障税,扩大资源税和财产税,加强和改进所得税等等。同时,要着眼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规范地方税,提高地方税收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适当地将一部分地方税的立法权下放到省级。地方税的主体应当是:地方所得税(包括地方企业所得税和地方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税收。

(三)完善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分步实现对所有商品和劳务统一征收增值税;分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税率暂时维持0、13%、17%三档;适时清理过多的税收优惠;适当加大地方共享收入的比重。

2、消费税:适时合理调整征税范围;对于高档消费品和高消费行为按照高税率征税;允许各地征收一定比例的消费税地方附加;实行价外税;改生产环节征税为零售环节征税;将此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拿大头。

3、企业所得税:统一企业所得税,合理确定税基,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或者有区别的比例税率,中小企业的税率水平可以定为20%左右,大企业不超过33%;妥善处理优惠待遇;用税率分享的方式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4、个人所得税:逐步推行按年计征的综合所得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合理确定税基;适当调整

税率的结构和水平,最高税率不超过50%,用税率分享方式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5、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适当调整税率。

6、关税:逐步降低税率总水平,调整税制结构;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

(四)加强宏观调控要提高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保证国家必需的财力;通过调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别;完善涉外税收政策,促进对外开放;搞好政策协调,配合其他改革;坚持公平税负、促进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

(五)强化征收管理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行计算机化管理;逐步形成网络;为纳税人提供优良服务,特别要加强税收宣传;严惩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者;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改进税务机关的工作作风;加强税务机关与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努力降低税收成本。

篇2: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我国税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财政学1140102号曹木贤摘 要:税收制度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固定标准强制,无尝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为政府履行职能、筹集收入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税制设计,可以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国际税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拓宽税基简化税制、减轻税负、突出环保、强化调控,其中,税收宏观调控和税收中立并重是最基本特征。其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在于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绿色税制、改革完善主要税

种等。

关键词:税收制度 税制改革 国际税制 方案

一、引言—— 什么是税制改革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税制改革,是对税收制度的变革,有两种形式:一

是指对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环境既定税收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之处进行修补,二是指对税收

(一)税收制度与改革

制度的重新构造。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商品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和其他税种为必要的补充的混合税制模式。在这种的税制结构下,地方税源主要来自于投资形成的工业企业流转税,并

且各地产业结构呈严重趋同现象。基于这种弊端,地方政府总是试图操控价格、产出和投资,此种行为方式往往类同于经营一个大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最划算、最省

(二)我国税制结构

力的地方发展模式,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三)我国税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税制体系格局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确立起来的,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和国内经济发展,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税收在发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收入分配、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调控经济过热或过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的主体税种增值税仍为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税收1.税收调控经济的功能还比较弱

在引导企业技术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方面仍有缺陷。

2.税收的法治化程度较低为防止政府公权对私人产权的肆意侵犯,民主国家一般均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即“有税必须立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的原则,并且这一原则大都写入了宪法。

而我国宪法中关于税收的条款仅为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找不到关于纳税人权利的相关规定。从理论上讲,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税收要素和税收程序法的基本方面,均由立法机关立法,税收征管程序中的具体问

题由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法规来规范。从我国目前各税种的法律层次来看,大多数是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层次较低。

二、国际税制改革基本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发达国家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纷纷对税制结构进行调

整,出现了所得税比重下降,社会保险税和一般商品税比重上升的趋势。进入21世纪

(一)税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以后,税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在一些国家呈加快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西方各国财政状况的逐步好转,一些国家在税制改革中相应加大了对税收优惠措施的运用,造成了税收收入规模的下降。以所得税为例,大多数发达国家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在削减低档税率的同时降低最高税率。降低所得税

(二)拓宽税基、降低税率,各国宏观税负出现下降趋势

率造成的收入损失,又通过扩大所得税税基而得到部分补偿。

一般情况下,政府课税的税基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消费,而政府无论对哪种税基课税,都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本的税负高并不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特

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一国对资本和经营所得课征高税,就会导致或加

剧本国资本以及所得税税基的外流。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降低资

(三)减轻资本税收负担

本的税负。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出现资源过度使用引发的资源

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税收是政府矫正负外部性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通过相关的(四)加强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

税收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国际税制改革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目前,从我国中央税收收入结构看,过多依赖于增值税;从地方税收收入结构看,主体税种不够明确。因此,首先,应加快现行税种的改革,在增值税转型的基础上,不

断提高所得税比重。其次,将现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合并,统一开征物业税。最后,开征一些新的税种,主要是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与税、环境

(一)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

保护税等。

(二)要重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进一步完善流转税

我国的税收制度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差别是流转税在税制中占主导地位,这种税

制结构最大的缺陷是公平性有所欠缺,但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流转税来缓解这个矛盾。可

以考虑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调整增值税的税率结构;二是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加大征收力度。

(三)完善绿色税制 绿色税制,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而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强化纳

税人环境保护行为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中,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等。这些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家总税收收入的8%左右。虽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其力度远远不够。因此

宜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

一方面调整现行的资源税,根据资源的价格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另一方面,引进新的环境税,如排污税,同时加大对环保工程和绿色投资项目的税收优惠力度。

四、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

应当将主要的收入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的收入合并在一起,实行1.综合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

而以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及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

等不能经常和连续取得的所得,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中分离出来。股息、红利、偶然

所得等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在实现环节征税,仍可实行代扣代缴制。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可作为财产税的组成部分,在其相关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进行纳税。这样做,即不减少我国的总体税收收入,又能简化征缴程序,提高征收效率,提高监管2.分类所得税制

效果,对纳税人来说,降低了自行申报的复杂性,个税自行申报将更加简便易行。

(二)逐步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目前,我国个税主要采用源泉扣缴法。当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由收入的发放者作

为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然后集中向税务部门缴纳,这样将个税税源控制责任由税务部

门转移给扣缴义务人,导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无法全面掌握,使个人所得税

税源的监控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在源泉扣缴方法下人们获得的是税后收入,主要关心

自己最终拿到多少钱,倒淡化了自己被扣缴了多少税、将来这些税款怎么使用,这就降

低了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自行申报则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1.源泉扣缴法人们的纳税意识,以及更好地行使和维护纳税人权利。

2.个人应缴税额

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后,纳税人自行申报时只需将个人取得的上述五种收入进行加总,进行费用的扣除,再选择相应的税率即可算出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股息、红利、偶然所得,在实现环节征税,实行代扣代缴制,保证了国库的收入,避免了税款的流失。而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在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即合同双方取得相应的权力的同时缴纳税款,即强化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力,又实现了税款的征收,实现了税收的高效率。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减少了个税应税项目,减少了征收管理的范围,降低了工作的强度,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到监管的其它方

面,可以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得到更好的效果。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前提是掌握纳税人,尤其是高收入个人的收入情况,即有效地实施税源监控。理论上讲规定个税自行申报,有助于培养纳税意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但现阶段立刻全面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应率先在国家公务员中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然

后在大型企业、上市和控股公司以及垄断型行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推广,当老百姓3.税源监管的平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税收制度可以向全民“自行申报”扩大。

(三)逐步过渡到以家庭为纳税单位(1)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相

(2)在一些发达国家,个税的申报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

(3)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非常重,对家庭行为的调节成为调节

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本点,因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

上。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允许将家庭部分支出如孩子的教育支出、家庭总人口1.税收征收以家庭为主同的个人所得税负担,更好的实现收入、税负的横向公平。额。纳税人可以选择以个人身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申报的。的医疗支出、保险及养老支出纳入扣除范围,以鼓励夫妻合并申报。2.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要克服两个难点

(2)是税务机关还暂时做不到对纳税人的家庭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尽管如此改革(1)是会削弱或扭曲目前广泛实行的代扣代缴制度,会增加征管的难度,但税制的这种改革方向更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降低税率

(1)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并不是指个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原则上应当是对净所

得征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根据纳税人所得的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1.对净所得征税

三种扣除办法,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必要生活费用,采取“定额扣除”的(2)费联动调整机制,每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同时,将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支出和纳税人未成年子女、老人及无生活能力且无救

2.征税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资调整情况及物价指数变

化情况,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对生活费用扣除额是否应该采取一刀切的问题,学术界存

(2)实事求是来讲,中国各省市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基本生活费用存在较大差异,应当允许各地区确定不同的生活费用扣除额,不应该搞一刀切。但问题是一旦允许

各地区生活费用扣除额进行上下浮动,各地区往往就会不受任何制约,往往会超过浮动

(3)2002年以前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种,那时法律上允许存在搞一些地方差异。

2002年后个人所得税是共享税种,为了保证税政、税权的统一性,也为了尽可能使纳税

(4)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家庭负担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险、养老等重要支出,3.全新的税率体系

如果我国的税制设计真正实行应税收入重新界定、并且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

(1)应将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加总,仍然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因为超额累进税

率的设计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收入越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也越多,从而使中低收(2)现行45%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个人最高边际税率应确定为25%-35%为宜。

借鉴国际经验,税率的级数不应超过5档。可以考虑两档税率或实行三档税率,实行两办法。济补助的需赡养亲属的支出纳入到扣除范围内,以真实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在争议。的范围,使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反而加大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差距。人的税负比较公平,统一的生活费用扣除额是相对正确的做法。以家庭人口数量为系数,进行一定比例的扣除,减少因此出现的不公平程度。报,那么就需要设计一套相应的全新的税率体系。入者负担较少的个人所得税,高收入者负担较多的个人所得税。

档税率分别是10%和25%;实行三档税率分别是10%、20%和30%。

五.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1.国家和各地方应制定与征管法配套实施的法规、规章和范性文件,从而大体形成了以税收征收管理法为“母法”,以税收征收管理各专门法和单行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税

2.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征纳程序必须在法律上作出具体、明

(一)建立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收征管法律框架。确的规定;

3.坚持依法征管原则,就明确要求有关税收征管的规则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加以确

定,要提高税收征管立法层次。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条件。强调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以及

(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4.税务机关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权力,但同时也设定了采进行税务检查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

1.纳税人权利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必要的保护。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在规定了

2.主要表现

(1)规定了税款延期缴纳制度。

(2)建立了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不当造成纳税人损失的赔偿制度。

(3)延长了纳税人申请退税的法定期间。

(4)赋予了纳税人对复议的选择权等。税务机关的征税权力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时,也明确了纳税人享有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了税收法律责任制度

1.对偷税、抗税、骗税、欠税及偷税罪等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具体的规定。

2.不断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促进公平税收。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地的发展,这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畅向丽,从世界性税制改革看我国税制改革取向[J].中国国情国力。2007(11)

[2]韩函、李莜。浅析我国税制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7(05)

[3]于淼,从西方国家税制看我国税制改革的五大走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4)

[4]张艨,我国税制改革有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09(13)

[6]刘磊著,税收控制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

篇3: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

一、把握税制改革的三大关键

税制改革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 带有典型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经过了起源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 无论是中国, 还是整个世界, 都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抓住世界经济步入新的上升周期的有利时机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取得了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长足进步。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逐步变化,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加快转变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形成了倒逼机制。长期通过耗用大量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换取的经济总量扩张, 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 各类约束性矛盾日趋突出的状态下无法延续。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之路不可持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得不偿失。与此同时, 现实的能源危机加剧, 资源短缺明显, 环境压力日增, 已经令我们不得不高度警醒。当前唯一可行的选择是, 投资当前与投资未来并重, 走节能环保道路, 取低碳经济模式。税制改革需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以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税制改革要紧扣收入分配这一职能。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增长之后, 人们发现我们社会的收入分配出现了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比例在持续下降, 国家和企业收入比例则有所上升;在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不同个体的收入差距在扩大。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比重”不断下降, 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下降。在当前的财税制度中, 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存在着重劳动所得调节、轻资本所得调节, 重收入调节、轻财产调节的问题, 对高收入群体调控不力;转移支付规模在增加, 但直接落到居民身上的比例还不大, 一些惠民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公开程度不够, 监督不足。同时旨在破除现实“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城镇化将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对于现实的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财政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上至决策层, 下至普通百姓, 一再发出尽快出台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强烈信号和呼吁。这不仅是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被确诊为我国内需不足的深层根源之一, 更是因为日趋尖锐化的收入分配矛盾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所有这些, 都在强化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紧迫感, 要求甚至逼迫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此在新一轮税改中必须突出收入分配这一税收职能, 通过完善流转税制度, 调节不同行业的利润水平;同时运用税收杠杆, 直接调节居民收入, 从而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居民收入分配公平, 充分发挥税收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税制改革要凸显结构性减税这一政策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收入占比不宜再做较大较快提升, 稳定目前税负水平并做些结构性的调整是目前的现实选择。2003年以来, 我国的GDP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 但财政税收的年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速10至20个百分点。这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所罕见, 在世界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在我国, 财政收入大约占GDP的20%, 加上未纳入预算的大量预算外收入, 政府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就更高。在这一形势下税改应侧重于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合理调节政府收入结构, 减税政策的安排应着力促进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 突出体现积极支持实体经济自主创新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支持促进就业和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目前, 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营改增”将有利于减轻服务业税负,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 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 延长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将明显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 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二、遵循税制改革的三原则

公平和效率的结合。自亚当·斯密以来, 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指导税制的税收原则, 而得到大家公认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从理论上讲, 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 应使二者兼顾, 不能偏废。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 必然要有所侧重。税制改革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无论以损害效率为代价还是以损害公平为代价, 这样的税制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税制设计既要对现有的缺陷进行根本性变革, 但又不能偏废其中一方, 以免未来又会出现类似的不良后果。目前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税收体系的公平性不足, 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等众多维度的考虑, 这将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短期与长期的结合。税制结构调整既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社会矛盾, 适当地进行微调, 但是短期的调整主要还是以政策调整来实现的, 政策调整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对经济留有后患。税制改革主要着眼于长期的、根本性的、结构性的调整为主, 需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出发进行税制设计。按照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制机制的要求, 在深化税制改革进程中, 可以考虑将一些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税收政策作为长期制度安排。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改革资源税, 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措施, 将更加凸显减税政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引导作用。

依法治税和民主理税的结合。税收法定主义要求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中国目前的税收法律级次普遍偏低, 少数税种经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多数为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也不多见。税收立法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人大要更多地参与税制改革进程,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依法治税。同时随着税制结构变化以及纳税人主体意识的提高, 税收征收必须要充分体现民主, 扩大宣传、普及税法知识, 让民众参与税收征管既可以对政府的监督又可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降低征管成本, “纳税为国, 服务为民”将成为新的共识, 民主理税必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缓解公众对税收增加的忧虑。

三、处理好税制改革中的三大关系

税收的收入职能和调节职能的关系。税收自产生之日起, 就具备了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 并且是其最基本的职能。税收作为国家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 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 也改变了各阶级、阶层、社会成员及各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因此, 国家有目的的利用税收体现其有关的社会经济政策, 通过对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的调节, 使他们的微观经济行为尽可能符合国家预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以有助于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从而使税收成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现代税收的职能包括组织收入、调节分配和稳定经济, 以此标准对照现行税收制度所发挥的作用, 不无遗憾地看到, 在组织收入方面现行税制的作用是非常卓越的, 在稳定经济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显然不够。目前我国税收的连年高速增长引发了人们对宏观税负的担忧。过低的税负无力提供足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过高的税负将会伤害经济的活力。税制改革一定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 通过税制改革, 适度扩大税基、清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费改税, 在加强征管的前提下, 确保税收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相互协调, 充分发挥好税收的各项职能。

税制改革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税制改革包含了宏观税负、税制结构、税种及征管等改革内容, 因此在税制改革中必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不能出于局部利益考虑进行设计, 从而牺牲了全局和整体利益。税制设计必须坚持从整体出发来改革局部, 这样才能实现最后的协同效应, 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最优。各个税种的改革要统筹协调推进。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税制改革不单单是税收的事情, 还需要和宏观经济、社会管理、财政体制等诸多领域进行结合, 统筹考虑各类改革, 尤其是要将税制改革和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完善紧密结合, 以税制改革推进整体财政改革乃至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

税制改革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现行的税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设置的。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 地方政府的收支状态就处在持续恶化过程中, 金融危机的产生进一步恶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2008年底以来, 中央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 要求地方政府自筹其中的配套资金, 对地方财政收支形成了新的压力。目前地方税没有主体税种, 解决这个问题, 要改革和完善的内容有许多。如何给予地方足够多的税收自主权, 培育地方税收体系将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中, 开征保有环节房产税非常重要, 因为它既涉及收入差距调节, 又涉及地方主体税种。自2003年起国家税务总局在房地产税制改革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应在试点基础上, 分步征收房地产税, 力争稳步推进并尽快完成这项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税制, 建立起支撑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完善地方税体系, 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 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 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加快资源税改革,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必须抓住机遇, 对税制进行科学细致的顶层设计, 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我国税制建设和改革发展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税收的职能作用就会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发挥。

摘要:税制改革事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是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 从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现有税制, 从宏观视角出发, 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应重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税和收入分配三大主线, 遵循公平和效率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依法治税和民主治税相结合的原则, 处理好税收的收入和调节职能、税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此来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篇4: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经济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3年的62%。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适宜的税制环境,上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税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和矛盾也较为突出。通过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制安排倾向于制造业,制造业采用增值税,增值税对产业分工有保持“中性”的特点;而服务业采用具有重复征收性质的营业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中间环节少时,重复征税的问题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分工协作成为趋势,流转环节增多,使得重复征税问题愈发突出。重复征税抑制了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包、转包和外包,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上海较为典型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之后,重复征税问题有所缓解,但受试点行业局限和地区局限影响,抵扣链条还不系统、不完整,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

(二)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趋势明显,需要解决流转税制不统一问题

产业间流转税制不统一,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使生产企业选择将服务职能内置化,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限制了制造企业外购生产性服务需求。以研发机构为例,如果其研发成果缴纳营业税,这些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将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愿意让研发中心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阻碍了主辅分离和做大、做强。在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虽然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操作中部分企业主辅分离后,由于一些分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难以达到原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无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积极性。

(三)服务业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需要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

当前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由平台型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成为趋势。其商业模式很多具有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性强的特征,很多属于交钥匙工程,即一家总揽,多家合作完成,这种模式覆盖行业广,关联方众多,很难用现有的行业分类进行准确界定。在税务实践中,对这类涉及多个行业的业务,跨越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媒体平台、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其中既有属于增值税征收的内容,又有征营业税的劳务,如何界定、如何征管较为困难,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带来困惑。

(四)服务贸易国际化趋势明显,需要改革服务出口税制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用原则,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货物出口退税政策,但对服务出口退税问题,除了近期对先进技术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可以免征外,其余均按规定征收,没有获得与货物出口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出口贸易与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不对等,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不利于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上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涉及服务使用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

(五)服务业高薪酬待遇、高人力成本趋势明显,需要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税制设计

现代服务业较多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香港、新加坡的2倍以上。以上海为例,一位年收入200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要缴纳个税70万,税负率在35%左右,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往往采取境外付薪方式避税。高税率一方面制约了国际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流失了税收收入。从企业角度,上海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导致税负增加。

(六)工业用地向生产性服务业用地转型趋势明显,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大城市近郊区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工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在规划调整为商办用地情况下,企业如需突破原合同约定提升容积率,土地须由政府收储后再进行招拍挂。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除了政策性搬迁外,被征地企业的动迁补偿款不享受所得税减免或缓交优惠,而这部分税费在企业的动迁补偿诉求中一般也转嫁给了动迁方;而被征地企业在后续的买地、买房过程中,还将承担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诸多税收。总体看,土地二次转让涉及二笔税费,重复交税,推高成本,造成了政府收不回土地,规划难以落地,企业也缺乏转型积极性的困局。

二、对策建议

从上海在发展服务经济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创新面临着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服务经济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初现端倪,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就必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发挥税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效应

进一步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近期把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后,研究把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类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纳入试点。加快拓展改革试点区域范围,扩大受益面,促进区域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细化部分应税服务的范围界定,促进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针对工业用地转为生产性服务业用地过程中税负重的情况,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环节的“营改增”,降低土地流转税负成本,建立有利于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引逼机制。endprint

(二)统一服务业与工商业税法

改变工商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继续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向增值税一元税制转变。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与工商业联动发展提供税收制度保障,促进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适当简化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减轻服务业税负负担,切实减少制约创新和阻碍城市转型的不利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向境外提供服务贸易实施免税或零税率的政策措施,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三)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按照量能负担原则,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功能发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的个税政策,对国际化人才,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少高端人才被迫外流、侵蚀税基的现象。

(四)规范优惠政策,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

清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和各种地方“土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理想的服务业增值税制也是力求减免税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链条中断的现象,确保其公平、规范。应破除观念误区,引导各地不再追求税负洼地,而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对服务业新业态遇到的开票问题、资质问题等实际困难,按照问题导向,以案例法的方式,在不违背现行税法原则的前提下,逐一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完善分税制征管体制,探索国、地税综合征管,借鉴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做法,加大国税局、地税局机构整合力度,重新划分纳税人管理权限,以此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提升管理和稽查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完善公共信用平台,推动包括税务在内的各类政府公共信息、垄断行业信息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怡建,蒋颖.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科学发展,2013(1)

[2]曹海娟,胡怡建.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

[3]储敏伟 等.关于“适应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4)

[4]田锦尘.关于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认识和体会[J].宏观经济管理,2014(2)

篇5:加入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

加入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

加入WTO后,WTO规则对我国现行税制构成新的`挑战和压力,具体分析这一要求对税制产生的影响,应对挑战,主动调整改革现行税制已成为当前财税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现行税制中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与WTO规则要求相距甚远,针对这些缺陷,适应WTO规则要求,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税制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方向.

作 者:杨霞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刊 名: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FOR MANAGERS IN FINANCE AND TRADE年,卷(期):200217(1)分类号:F810.422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WTO规则 税制改革

篇6:关于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就新形势下深化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应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的税制改革;在财政资源的统筹配置中考虑税制改革成本,把税制改革纳入公共财政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同步实施税收征管改革,实现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良性互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制改革统筹设计稳步实施

一、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这是在全面总结1994年税制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反映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税收制度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第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迫切要求改革现行税制,创新税制体系。与10年前相比,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开始实施;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结构性过剩,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抑制通货膨胀转移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和全球产业调整趋势的带动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保证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最大利益,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现行税制所包含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残留和经济过热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虽然1998年以后我国陆续对税收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是税制总体框架和政策基本取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税制不统一、税基不规范、税率不合理、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内外二元”、“城乡二元”的税制格局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这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只有通过全面深化税制改革,消除现行税制弊端,创新税收制度体系,营造统一、公平、透明、规范的税收政策环境,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税收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关注重大民生问题,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迫切要求调整税收政策取向,强化税收调节功能。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三农”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现行税

制格局制约了税收政策取向的调整,导致税收政策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不仅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反向调节。因此,为更好地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使税收政策更紧密地与中央的宏观政策保持一致,就必须通过深化税制改革,进一步突出税收政策关注民生的取向。

第三,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优化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求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实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主要内容,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财政风险积聚、政府投资边际效应递减等方面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为切实贯彻中央提出的坚持和完善扩大内需的方针,就需要调整和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将重点从扩大政府支出转向优化供给结构、刺激市场需求等方面。这就要求进一步突出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重要工具的地位,发挥税收政策在启动民间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外贸出口、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之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着力形成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可行性

第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税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税收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源泉。从2000~2003年看,税收收入(含农业税收,不含关税,未扣除出口退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2%、19%、13%和20%,年增收额分别为2396亿元、2529亿元、2088亿元和3458亿元,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增收额分别占各年增收额的61%、29%、48%和44%.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GDP再翻两番的目标,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GDP年均增长率可望保持7%甚至更高的水平,税收收入也将因此保持相应的增长势头,从而能有效地缓解甚至消化改革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第二,税收征管效能的提高为税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税各项措施的全面推行和征管改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税收征管的效能有了较大提高,对税收增收的作用逐步显现。在2000~2003年的税收增长额中,综合性征管因素分别占到26%、45%、56%和45%.这说明,当前我国税收正步入一个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以法治环境优化、征管手段改进和征管机制完善为依托的增长阶段。随着“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全面铺开,随着相关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启动,可以预期,上述综合性征管因素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发挥,这将为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管理基础。

第三,当前的税负状况为税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2003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7.5%.这一水平,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属偏低,但是在世界性减税浪潮兴起的背景下,我国税收收入持续快速的增长使这一差距正逐渐缩小。如果剔除社会保障费因素,我国现有的宏观税负水平已经超过了1999年日本16.4%的水平,接近美国21.6%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税外收费状况,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不低的。同时,从边际税负的角度看,近几年我国宏观边际税负水平(即新增税收收入占新增GDP的百分比)已处高位,2000~2003年分别为32%、32%、40%和37%.这说明,税收在新增GDP的分配中已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因此,通过实施税制改革,对纳税人的负担结构和负担水平进行合理调整并适度降低,是具有一定的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

为贯彻落实《决定》的精神和部署,需要对新时期税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予以明确。对此,笔者认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应当强调:适应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税制要素,优化税制结构,营造统一、公平、规范、透明的税收制度环境,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为使税制改革方案更加切合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更加体现时代的特征,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统一内外税制,统一城乡税制,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原则、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规范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消除现行税制存在的对不同经济主体的不同税收待遇,实现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税收待遇平等、税收负担公平,以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二,优化税制,明晰税权。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科学构建税制结构模式,合理选择主体税种和税种类别;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和规范相应的税制要素,提高税法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划分,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在统一税政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三,规范政府分配方式。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从收入的角度看,就是要大力实施税费改革,清费立税,进一步确立税收在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第四,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力求使改革后的税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纳双方税收成本。

第五,促进税收与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强化税收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确保税收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或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实现税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策略思考

第一,需要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的税制改革。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避免年度之间财政收入的大起大落,税制改革措施的推出必须在收入的增减方向和时间的进度安排上统筹协调。这种协调既体现在一个税种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税种之间。对于单个税种,在全方位改革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对某些税制要素进行局部调整,逐步予以推进。对于不同税种,在综合考虑改革的迫切性和改革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搭配,选择恰当时机予以实施。

第二,需要在财政资源的统筹配置中考虑税制改革成本,把税制改革纳入公共财政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进行结构性的税制改革,从财政角度看,既有减收的因素,也有增收的因素。虽然改革初期财政会面临暂时性减收,但是减收的幅度可以通过策略性安排加以控制。一方面,分步实施税制改革,注意增税政策、减税政策与不同年份财政收支规模的合理搭配,使税制改革对财政的影响控制在财力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可以在财政支出预算总体框架中事先安排税制改革成本,统筹配置财政资源,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使国家财政由于税制改革而承受的压力得以有序释放。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适当运用国债资金,弥补因减税而导致的财政缺口。通过这种策略性的安排,财政上耗用的只是机会成本,并不实际表现为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不会直接损及有关方面的既得利益,而税制改革的力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却能较好地统一起来,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三,需要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领域的改革。虽然可以通过税制改革方案的具体设计,尽可能减轻税制改革对相关行业、部门和地区利益的影响,但是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部门、地区的利益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这些负面影响,平衡由于改革产生的利益不均,就需要其他相关领域通过体制或制度上的改革予以配套。总体来看,分税制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制度与税制改革的联系最为紧密,需要配套加以改革,否则势必会影响税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税费改革必然会涉及部门之间利益的调整,这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改革加以协调。

第四,需要同步实施税收征管改革,实现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良性互动。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现实的征管能力,但与此同时,税收征管水平也应该根据税制发展的要求加以积极地改进。新时期深化税制改革将使税收制度朝着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有的征管理念、征管条件、征管手段和征管技术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确保税制改革的实施到位。

绿色税收的启示

根据一般性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在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然而,自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经济”问题开始,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效果较为显著。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

到目前为止,关于绿色税收组成问题的讨论还没达成共识,但现有的定义至少都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

2.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对汽油征收的消费税)。

3.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

4.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由于缺乏公认可接受的定义,已经使得对于这种税收的一贯性分类划分方法变得复杂化。但经合组织(OECD)正和其他一些机构在共同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二、国家如何使用绿色税收

由经合组织199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对其成员国中19个发达国家而言,从绿色税收中获得的收入所占各自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大约为2%。(见下页图表,其使用了较为广泛的定义,包括所有对产品征收的、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其中丹麦以绿色税收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而列居首位,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希腊、荷兰、挪威和葡萄牙,都略低于这个水平。墨西哥和美国是这组中比例最低的两个国家,贡献率只有1%左右。

同样有数据表明,在工业化国家中,不含铅汽油从开征绿色税收中获得的收益最多。事实上,对含铅汽油征税在1999年总收入增长的原因中大约起到40%的作用,接下来是对摩托车征税的效果,促进了20%以上的增长。综合起来说,根据经合组织的资料,对石油、柴油燃料和机动车辆的销售及使用所征收的税收增长占所有环境税收相关收入的91%还多。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总体上来说,从单纯排放量征税对于税收增长的程度是相当适度的,但进一步研究各个国家的趋势--特别是那些被称作“生态税收领导者”的国家--揭示了根据排放量收的税能产生效益可观的收入。除了这些显著的发展成果外,任何对广泛意义上的绿色税收采取强硬的、总体性的改革都只限于这些为数不多的国家。

这些改革起源的发达国家又能被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所谓的“生态税收领导者”,包括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他们从根本上改革其税收体系以依赖于快速增长的环境税收。第二类是指澳大利亚、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和瑞士,他们正在该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重大成绩。

三、从生态税收领导国获得的经验

总体上来说,生态税收领导者尝试着采取三种方法改革环境税收:取消或调整不合理的补贴和税收准备,出于对环境方面考虑的因素而重组税收结构,以及开征新的绿色税收。在这些国家中另一种趋势是完善绿色税收以组成更广泛更基础的国家税收政策改革的一部分。

在回顾了生态税收领导国最近的经验后,我们可以得出六个主要的观察结果:

1.生态税收领导者并不是在真空中实行绿色税收的改革。更确切的说,他们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可能违背一些国际协定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提倡消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这样一种公共背景。

2.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已经变成了所有生态税收改革的共同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现,达到环境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对二氧化碳这种造成温室效应最主要气体的目标排放量进行征税。但是由于很难精确的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税收被指定于排放这种气体产品的估计碳含量。因此,在实践中,这些税总是以产品税或以纯排放税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即使是在“生态税收领导者”国家之间,税率变化也很大,其中尤以挪威和瑞典的税率最高。

3.这儿讨论的绿色税收改革,通常都是在收入中性的背景下进行的。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改革能起到双重作用:既能改善环境条件,又能利用积累的资金缓解由其他税收--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就业的税收引起的不合理地方。如绿色税收的开征允许丹麦削减针对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的边际税率,而瑞典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所得税主要程度上的一般性减少。

4.在缺乏补偿措施的情况下,绿色税收可能会影响国际竞争。这种论点甚至引起某些生态税收领导国也赋予一些严重产生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者以免税的优惠,虽然这些免税倾向于弱化税收偿付和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例如芬兰已经对电力部门的含碳气体排放免予征税;丹麦在某些情况下,已经用自愿的协定取代了税收;挪威针对逐渐下降的对石油部门的投资,决定重新考虑对

含碳产品的征税问题。因此,政策在绿色税收真正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介于环境目标和工业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已经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5.研究显示公共承认绿色税收的回归性。但是在他们当前的水平下,生态税收通常意义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主要的回归性影响。此外,绿色税收的分配结果应该联系他们取代的税收和产生的有关环境提高来衡量。

6.一个典型的生态税收完全能包括缺乏其他类型税收的贸易,但由于大部分生态税收的目标是消除和减少自身的税基,所以经常会产生环境保护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举例来说,对含铅汽油征收的高额消费税引起了这种燃料在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市场上的消失,但也正如这个例子所示,生态税收可能通过给消费者使用清洁替代品以激励来改变消费模式(在这里是改变的汽油消费量),与此同时,保持一个相当大并且比较稳定的税基不变(在此例中是指针对不含铅汽油而言)。

上一篇:愉快的校园生活作文300字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