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育智力

2024-05-24

钢琴教育智力(共8篇)

篇1:钢琴教育智力

宝宝智力教育的误区

过分溺爱: 由于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家长便把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都包办代替,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筋、不爱动手的习惯。由于他们缺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自我实践活动,所以,智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致使智力平平,甚至智力低下。

粗暴压制:也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旦违抗,就严厉教训;宝宝做的不够好或是犯了错误就发火、训斥,甚至打骂。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委委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

放任自流:也有许多做父母的,只知道为宝宝提供生活上的需要和保障,而对宝宝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学业、困难等一概不闻不问,致使一味的应付、搪塞。使宝宝的教育机会一次又一次的丧失,以至于宝宝的.智力发育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

望子成龙:还有的家长岁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应该明白宝宝的能力有限,请务必抛掉“鱼与熊掌” 兼得心态。

早教网知名专家温馨提示:不走出这些误区,就不可能取得宝宝智力教育的良好效果。

篇2:钢琴教育智力

轻度的智力落后(智商一般在50~69之间)、中度的智力落后(智商一般在25~49之间)和重度的智力落后(智商一般在25以下)。

由于智力落后儿童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因此,对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儿童应有不同的教育与训练要求。

对于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可通过特殊的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发展其身心机能和矫正不适当的行为,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

对于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除了进行符合他们接受水平的思想文化教育之外,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其感觉—运动的协调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重度智力落后的儿童的教育则属于护理教育,重点是训练他们能具备一些个人自理能力和通过手势、表情告诉他人一些与个人的安全有关的简单信息。

对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无论是弱智学校还是弱智班,都不必实行考试留级制度,教师主要是通过平时的观察、课堂提问和作业考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评价,制订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教学内容为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工、体育、劳动技能等,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强调劳动技术教育及音乐、体育、美术三科的教学。

国内外大量的实验表明,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动作技能的训练,都要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缺陷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因此,在特殊学校中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课堂教学也是采用以个别教育为主,以集体教育为辅的方法,针对其心理缺陷进行补偿教育。

在对这些智力落后儿童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地运用直观教学的原理,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其记忆能力;

三是要创造条件,提供情景,发展其言语能力;

四是通过具体运算来发展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3:语文教育与发展智力

(一) 发展观察力

观察是知识的来源, 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能力的强弱, 往往是智力水平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的观察方式方法, 制订观察计划, 练习写观察日记, 制订观察卡片, 口头描述观察结果等。

语文教材中大都是名家名篇, 它们必然反映作家的观察方式和观察能力。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作者观察得多么深入细致, 如对色彩的观察:蓝的天, 白的雪, 青黑的矮松, 暗黄的山, 绿的水, 红的屋顶, 灰色的树影, 微黄的阳光, 粉色的薄雪……这些色彩, 鲜明匀称, 宁静妩媚。写景先是从上往下, 再从下往上:周围小山的山尖—山坡—山腰—山下的水—水边的柳—半空中—天上层次井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有富有条理之后, 选择本地一个景点, 确定观察对象, 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或画一幅观察画,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细微处。

(二) 发展记忆力

记忆是智力活动的仓库, 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积累个人的直接经验或接受间接知识, 都需要记忆。

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古今中外, 很多名人学者都很注意用各种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比如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我每天做两种操, 一是早操, 一是记忆力操, 每天早上背书和外语单词, 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马克思的少年时代也喜欢背诵海涅、歌德等作家的作品, 目的同样是为了锻炼记忆力。中学生正值记忆高峰期, 通过背诵外语课文、名作佳篇等, 既可以锻炼记忆力, 又能增长知识、丰富词汇、陶冶情操, 还能提高写作能力。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黄金时间加强记忆力的锻炼, 每天都有一定的背诵任务, 而且要持之以恒。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需要记忆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 每天看半个小时。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一定会有很强的记忆力。

当然无论什么材料, 统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不仅记忆效果不佳, 而且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 发展想像力

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条件,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超越时空的界限, 使他们能“坐于室内而见海, 处于今而论久远”,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 学生通过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 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就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优美的散文与诗词, 文情并茂, 感染力极强, 具有很多发展学生想像力的潜在因素。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它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 创造一种静谧、恬淡、清幽的意境。教师要抓住文中寓意深长的抒情的景物和形象化的词语, 通过朗读、分析、诱发学生展开想像, 把学生带入作者妙手绘就的恬静、淡雅、高洁的意境。要发展想像力, 必须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的诱导物:一是借以抒发作者感情的景物;二是能够摹状这些景物的凝炼的词语;三是巧妙自然的联想。教师抓住这一系列诱导物, 步步引发, 使学生进入作品中的画面和意境, 跟着作者到月色中的荷塘周围去漫游, 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隽永的意境。

有些叙事的作品, 主要是根据作品的具体描写, 想像其中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行动、语言以及环境气氛和情节发展等。

(四) 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人们认识世界, 要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深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中去, 只有通过思维的作用, 依靠思维过程来完成。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重视思维过程教学, 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是关键。阅读教学的思维过程训练, 主要是理解、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等思维的训练过程。讲读教学, 不仅要学生懂得“是什么”, 如文章的中心和段意、人物的个性、思想意义等, 更重要的是懂得“为什么”, 如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谋篇布局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人物性格形成的背后因素等。譬如教《白杨礼赞》, 就要使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对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和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为什么安排在开头?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抓住课文的中心和要点, 而且还能使学生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一篇课文, 不论其篇幅长短, 结构繁简, 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把握作者的思路, 理清脉络, 抓住要点, 用一二句话能把它理清楚。尤其是议论文, 更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去寻找文章的脉络, 抓住矛盾与问题, 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 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搞通一个个概念、判断, 理解一层层的逻辑推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 训练学生的思路很重要。思路理清了, 就能写得有条有理, 不会东拉西扯, 颠三倒四了。有的学生思路紊乱, 前后脱节, 有的思路狭窄, 就事论事, 思路打不开。教师在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作文思路常用列提纲、表解以及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的分析和归纳, 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认真构思的习惯。

语文教学中, 往往对同一问题, 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解答。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各种思路, 寻求多种途径去解决, 使学生思想不禁锢于一隅, 借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 发展注意能力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一个注意力集中的人, 学习与工作事半功倍。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 首先是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需要通过训练来获得。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除了要抓住教材的特点, 充分运用作品的艺术特色, 想方设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外, 还可运用如下方法进行训练:

1. 立下积极目标、快速完成任务。

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后, 你就会发现, 你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集中注意力这种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变化, 学习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在背书、写作、阅读等语文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2. 排除外界干扰、专心完成任务。

毛泽东在年轻时为了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曾经给自己立下这样一个训练科目, 到城门洞里、车水马龙之处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这种抗拒环境干扰的能力, 需要训练。就是不管环境多么嘈杂, 要进入要阅读和学习的科目时, 能对周围的一切因素置若罔闻。这是可以训练成功的。教师可以在班里设专门的“抗干扰训练课”, 让学生在吵闹的操场上完成背诵或阅读的任务, 或者教师故意在讲台上读新闻、讲故事、放音乐等人为地制造干扰, 然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训练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3. 训练听力, 练做“盲人”。

盲人对声音特别敏感, 那是因为他们高度集中了听觉器官。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听力来发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朗诵、故事、新闻、音乐等, 先让学生听, 然后就里面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听才能正确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孤立地进行, 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有计划地进行。

篇4:钢琴学习与智力培养的关系

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对钢琴学习与智力开发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包含着正面观点,也包含着冷静、怀疑的观点。

1、支持观点

美国的Eric Jensen在《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①中认为音乐增强生物性生存力、有可预测的发展阶段、使认知系统获得加强、使情绪系统受到积极的影响、使感知运动得到发展、使应激反应系统得到强化、使记忆系统得以激活。

书中提到Shaw的研究小组(Graziano,Peterson & Shaw 1999)的实验:29个学生接受钢琴指导与数学视频游戏;29个学生接受基于计算机的英语训练与数学视频游戏;29个学生既没有钢琴指导,也没有数学视频游戏(控制组)。有两个小组接受了事先设计的旨在促进空间技能的数学视频游戏,结果是Shaw设计的旨在促进空间技能的数学视频游戏,使实验组的数学的分数比控制组提高了36%,但是,既参加数学视频游戏又接受钢琴课程的小组成绩比没有接受音乐指导的对照组还要高出15%。在对16个空间问题的回答上,钢琴组的分数显著地高出27%,这反映出发展的神经通路在性质上差异②。本书中虽然没有涉及脑学习机制的基本原理、概念或研究技术和方法,但是集中阐述了艺术教育与脑的学习的关系、在脑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从促进脑的角度出发,如何更好地进行艺术训练与指导、开展艺术教学与评价,带有强烈的教育情感和鲜明的教育主张。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你在艺术的帮助下可以取得很好甚至更好的成就”。

吴岩在《浅议钢琴教育对人脑智能的开发》③一文中,首先从钢琴弹奏时人的左右大脑参与活动产生均衡发展来加以论述;其次从人才学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钢琴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节奏感、表现力和掌握演奏方法的特殊技能教学……可以启发人脑智能。”本文通过“科学的角度、人才学的角度和对钢琴教学激发人脑智能发展的思考”三方面来进行论述。虽没有实际教学实验以及相关数据来论证,但是基于现代生物学、医学、人体科学来阐述左右大脑的分工,用著名人物都爱好音乐、会演奏音乐、创作音乐,来说明音乐对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

王源在他的文章《学习钢琴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④中阐述了和吴岩相同的观点:左右脑与躯体的神经联系是一种对应联系。指出“学习弹钢琴,是开发人的智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认为弹钢琴的孩子的反应比较敏捷,增强儿童的记忆能力,培养儿童的艺术思维能力促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以上三者的论述都以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钢琴学习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来进行论述。

2、怀疑观点

刘婴奇在《对音乐开发智力有关论说的几点看法》⑤中阐明了他的几个观点:

1、认为“音乐开发智力说的诸多论述中,或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智力概念的内涵,其所指似并无定一,论证中的‘智力针对也欠明确具体”。指出“智力内涵所指和研究中的‘智力针对上的盲目性,必然带来论证的盲目;盲目的论证,是不可能企望得出科学的结论的”。很明显,他认为需要对智力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如果智力包含着很多方面或者说包含很多种类的智力(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关系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关系智力等),那么音乐学习对开发智力某种作用是真对其中的那一种而言的。

2、提出在研究音乐学习对智力发展作用时,存在“智力观念上的偏狭性”。认为“于此所表现出的唯理性逻辑思维为偏狭智力观,可以说是音乐启智研究中关于智力认识方面的一个最大误区”。

3、指出音乐学习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在论证方面的科学性尚显不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系统。一个人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关乎生理心理、遗传变异、主观客观等多种变量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具体到某一个体对象,很难笼统地仅仅根据某种推论就断定说某一行为(如学习音乐)会在哪些方面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其智力发展水平”“至于那些学习音乐与文化课成绩及科学创造存在正相关的调查和举例,作为一种科学立论的论据,也是不甚充分”,指出存在“研究中操作方面的科学性问题”。

刘婴奇的文章中,体现出对音乐学习(从论述中可以发现更多的所指是钢琴学习)对智力开发作用保持中立、冷静的态度。

著名的音乐心理学者周海宏先生在1994年对参加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3442名琴童的调查统计中发现,97.5%的家长在“学琴目的”中的“开发智力”填写了十分同意与比较同意,仅有2.5%的家长填写“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没有人不同意。他指出儿童器乐学习的热潮,以及这种热潮的形成是基于多数家长与社会音乐教育界人士,将器乐学习当成一种功能强大、可多方受益、开发智力的工具所致。认为“现有的研究资料尚不足以使人信服地证明,器乐学习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器乐学习是否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与研究”。此后,他又采取抽样的方式对北京市一般学校(非重点小学)中四所小学的二至六年级698名学生再次进行调查并针对数字能力、言语能力、逻辑能力与空间能力四项被公认的智力指标进行测量测试。以《多水平认知能力测量》(Cognitive Abilities Test.Form 4,Multilevel Edition)为测量工具,形成《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报告》⑥。报告指出学琴可以开发智力的说法,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获得支持。在调查中发现星海杯儿童钢琴比赛获奖者文化课学习成绩都为班级前十名,但又提出不知是因为这些儿童由于学琴才学习好,还是由于本来智力突出所以才在学琴方面和文化学习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的疑问。

《对音乐开发智力有关论说的几点看法》和《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报告》都以智力概念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智力,只能是具体的,而不能是笼统的”(刘婴奇),“智力的构成与发展本身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智力概念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歧义” “全面地考察器乐学习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操作的”(周海宏)为依据,而没有对智力概念下明确定义。因此,也变成对各种现象的叙述,所测试测量的数据也变得有局限性。

二、关于钢琴学习与智力培养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回避智力的复杂性

“有人认为智力是个体有意识地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潜力、学习的潜在能力”“智力测验中所测得的那种心理品质”⑦,等等。这些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传统的智力测验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传统的智力测验只重视人类可以测验出来的能力及其测试方法,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就认为这种能力是不重要的。大量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十分相信这种“与生俱来的、原始的”能力。这种智力测验产生了统一的“学校教育”,认为应实施“一元化”的教育,用相同的课程、方式进行教学。衡量学习好坏的最佳手段是纸笔考试。与此相适应,智力测验所测试的学科就要是最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的学科,如语言、数学或逻辑等。这种传统的智力及测量理论在当今崇尚个性化发展的社会中无疑是落后的、不全面的。

而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观点,智力应该是广义的。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⑧认为智力有丰富的内涵,包括语言、数理、空间、节奏、运动、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存在九种智力。美国学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提出人生的“七大智慧” ⑨也反映出这样的多元智力观。对比传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体现出巨大优势,并按照这样的思路,智力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

从以上关于人们对智力概念的讨论中,多元智力理论以其发展性、相对全面性,而成为较易为人接受的智力理论。

支持观点持有者,虽然支持钢琴学习能够促进智力发展的结论,但是实验与测试仍只是在简单的几个项目上进行,或者只是通过其它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推理。

怀疑观点者,虽然同意对智力测量是复杂而又具体的,但却仍只是在“言语能力”“数字能力”“逻辑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几个方面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

因此,在这种多元智力理论引导下,首先应该研究智力测量有效性、全面性问题,并且严谨地多元性的进行测量;其次,应该研究如何对这些多元性的内涵进行相对有效的测试,即手段和方法。九种智力的测量总比达不到九种智力的测量要准确而全面;再次,研究智力水平的计算方法,比如是采用九种智力的平均值,还是采用对九种智力进行分类后的某一项分类值,抑或是平均值与分类值的综合。解决这些问题以后再来进行大量测量统计,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和结果。

2、模糊成就、能力、智力三者逻辑关系

智力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智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综合能力,是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内的综合能力。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智力、能力和成就固然在概念上区别分明,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不体现于具体成就的能力,很少有不通过一系列成就的积累而获得的能力,没有基本的智力何以能获得能力,三者之间既互为因果。但是,智力的缺陷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来弥补,从而获得成就,获得成就之后又不可否认其实际的生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三者之间又相对独立。这样一来,智力测量将变得更为复杂。

无论是持正面观点者,还是持怀疑态度者,都没有把智力放到这样的三者关系中,进行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讨论和研究。使各自结论或多或少的失去科学性、社会性、人本性等,而主观性、推理性增加。

调查中类似的学习钢琴与不学习钢琴在学习成绩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在没有解决好这三者之间关系之前,就会变成“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等类似问题的讨论之中。

3、忽视钢琴学习与智力发展关系的特殊性。

虽然现代自然科学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在多元智力理论前提下,对人的智力进行测量的难度极大。但是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人类的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当然包括智力。钢琴学习理当属于人类众多认知活动中的一种,完全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研究钢琴学习是否能够培养智力,促进智力发展,就好比在讨论一个人是否要“劳动”、一个儿童是否要进学校学习、人类是否要进行思维活动一样。但是,人们之所以多年来都在研究钢琴学习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并且还将继续研究下去,实际上是探求、证实肯定或者否定钢琴学习对智力发展的独特作用。在智力培养范畴里,这种独特作用应该体现出比其他一般性认知活动更多的优越性,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这种特殊性作用是否存在是众多研究者所忽视的。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钢琴学习与智力发展之间关系也将继续,这对钢琴学习和教学,乃至整个艺术教育都是极为有益而重要的。但是首先的解决准确或相对准确的智力的定义是当务之急,相关统计和测量要多元化、多方位的进行。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作为人类认知活动,钢琴学习对智力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有作用。之所以仍要继续讨论这种关系,是因为钢琴学习有可能存在比其它认知活动更加特殊的作用。

“多方位”的研究不仅包括钢琴学习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更要包括如何更好地实现这种关系,以及钢琴学习融入各种认知活动中的整体性才有可能发挥作用的问题。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不是孤立的,很难想像一个人只是单一的钢琴学习就能促进智力发展,以此才能理解调查得出的“钢琴学习和学得好人文化课学习成绩好”这一现象,才能正确处理好钢琴学习与智力、钢琴学习与其它认知活动、其它认知活动与智力这三对关系。

关于钢琴学习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在没有先进的类似脑成像技术参与的情况下,任何结论都带有主观臆断性。而一些跟踪调查得出统计学上的结论,但在人类尚未揭示大脑秘密的情况下,任何结论都带有片面性与偶然性。此外,研究如何体现这种功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本文为2006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钢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钢琴教育现状分析与教育普及对策》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美)Eric Jensen著,《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6页.

②同上第25页.

③吴岩《浅议钢琴教育对人脑智能的开发》,《钢琴艺术》1999年第5期.

④王源《学习钢琴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广播歌选》2007年第8期.

⑤刘婴奇《对音乐开发智力有关论说的几点看法》,《人民音乐》1998年第8期.

⑥周海宏《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2期.

⑦沈德力、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天津市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⑧(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著,《智能的结构》(1983年);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篇5:幼儿情感智力教育的方法

一、情感智力教育中几种不当类型

约翰・高持曼博士发现,在教导孩子情感智力而失败的父母存在着3种类型:

1.忽视型:对孩子的情绪表现不理不睬,既不鼓励积极情绪,也不疏导消极情绪,觉得这无关紧要。

2.反对型: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满,可能因此轻视、责备甚至惩罚他们.

3.放任型:接受并以同理心对待孩子的情绪,却对孩子不予指导。

约翰・高特曼指出,对待孩子的情绪情感不仅要重视,更要耐心地加以指导,从而使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指导步骤

约翰・高特曼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对儿童的情绪指导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1.觉察孩子的情绪。2.了解情绪是与孩子亲近或教与孩子的机会。3.以同理心去倾听,确认孩子的感受。4.协助孩子找寻言词来表达他正在体验的情绪。5.为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思索计谋的同时也要设定限制。

三、幼儿情感智力教育的方法

1.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和调控他人的情绪情感―― 移情法

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个体要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必须经过移情才能真正达到。移情法是让个体想伤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从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移情法表现为多种方法。幼儿园教育则多用“角色扮演法”,即个体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从而理解那个角色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2.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直接疏导法和间接教授法

在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方面,教育方法分为两类;直接疏导法和间接教授法。

直接疏导法是指成人直接帮助幼儿疏导情绪,使幼儿的情绪恢复常态。如与幼儿谈话、利用音乐感染等都届于此类方法,也可称无意转移法。

间接教授法则是指教给幼儿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使其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教幼儿放松的方法(深呼吸法)、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找好朋友说说等),此方法也可称有意转移法。

从长远来看,成人应更多地采用间接教授法,使幼儿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这会使幼儿终生受益。但幼儿期情绪情感的特点――易感染性,使直接疏导法应用起来也会比较有效和快捷。

四、适宜于幼儿的情绪调节方法

―般说来,人们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下多种:

认知训练法、音乐调节法、生物反馈法、颜色调节法、呼吸调整法、念动训练法、暗示调节法、表情调节法、放松调节法、体育活动调节法、系统脱敏法等等。

在幼儿教育巾,用得比较多的有:

1.认知训练法

也比较适宜于幼儿的情绪调节方法

大家知道,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认知是许多消极情绪的源泉,即所谓的“自寻烦恼”。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向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有 “自寻烦恼”倾向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或叫做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单向思维、以倘概全、不合理的归出力式等等,都是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表现。由于受遗传和本适宜的教育的影响,在有些幼儿身上也存在着这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们表现得还不很明显。比如,有些教儿喜欢钻“牛角尖儿”,有些幼儿比较偏激,这就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应引起成人的注意。

认知训练法的重点在―纠正幼儿不良的认知习惯和1.合理的思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等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合理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让他们看到事倩的后果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2.系统脱敏法

具体做法如下:先让有情绪障碍的人接近能引起微弱焦虑情绪的刺激,然后使患者放松,由于放松对焦虑的抑制作用,患者变得可以忍受厂。经过反复多次,这个刺激就不再引起焦虑反应。然后加大刺激且,再进行放松训练,最后达到对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对待为止*本书第四章中“她敢上充气玩具了”的案例中,教师就是采用了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比较适合治疗各种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比如动物恐怖症、黑暗恐怖症。

3.深呼吸法

这是呼吸调整法中的一种,即借助深呼吸使激动的情绪趋于平静o这种方法的生理学原理在于:深呼吸时,人呼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便作出保护性的抑制反应,这样人的紧张情绪就得以消除。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幼儿容易掌握。第三章中“萌萌该怎么办”的案例中,教师就是采用了深呼吸法。

4.音乐调节法和体育活动调节法

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调节人的倩绪的方法。共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借助于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转移、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对人的控制。这两种方法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从小就学习运用它们。

5.宣泄法

篇6:钢琴教育智力

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不可少的课程。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教育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向:要么是仍执著于传统的“教化”功能,要么受商品浪潮中功利主义的冲击,同时现行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多的功能性期望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过高、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历史课自身性质和特点在中学生心目中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的因素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完全符合中学生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素质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气力,一方面要加快历史教科书建设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学地编写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的、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帖精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尽快认真地严格地培训历史教师,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中学历史教育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和情操。因此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满足于静态地传授没有加工,仅经过粗略加工的知识,而应当努力从浩瀚无边的“死”的历史知识中弹奏出的一曲曲动人的魄启人心智的旋律,让这些知识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例如在运用唯物史观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时,既不能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忽视甚至否认其变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只看到经济基础对历史演变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以避免历史认识论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倾向,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具有“神”韵的历史知识,使其在学史、读史过程增益智慧。

历史教育的内容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迥然不同。它是从时间的纵向角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时间状态中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历史教育中的内容表现是一种人类过往的生存状态。因此,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一样,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揭示人类存在的时间意义。

当然,历史学中“过去”的意义不仅在过去,历史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历史知识的传授。因为过往的历史并不是像一具坏死的肌体,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它却以一种传统的力量汇入到人类的“现在时”、“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等一切时态之中。

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作为历史(学)的目的与归宿,同时也充当历史认识的逻辑起点。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同要求,认识主体确定了自身进行历史学实践的不同目的,而主体性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历史经验建构的多样性。

由此历史认识论必须遵循着从现在到过去的逆向时间顺序。这就是说,当现实存在物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过往时间太中的历史,不仅是因为人类当下生活的一切现实基础都与作为历史的“过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由于今天的人类与昨天或前天的人类,在本质上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与相通。

历史教育工作者作为对人类既往历史的解释者,他的工作不仅仅是要作一个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一位借助史识重构历史图景塑造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点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与其他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所担当的职责的不同之所在。然而,历史学虽不是人们所谓的“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有其独特的、崇高的、不可取代的价值。 积极、稳妥、逐步地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提倡各地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除语文、外语、数学等工具课以外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课制定出内容较现行中学教学大纲更加详细、要求更为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方便有条件的地区编写教科书。同时,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为他们比专业编辑更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进行教科书编辑的资格审查和教产书质量的审定把关,凡符合编辑教科书条件的人员,均应允许其按照科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编成后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脱离中学实际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会淘汰,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史学的永恒生命力在于它既能展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又可让人们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居今识古,彰往察来,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正如美国新史学创始人鲁滨逊所言的“历史这门学问,不但可以使工人得到一个社会进步和社会的未来的观念,并且可以对他提供某些事物的背景,使他可以在自己的环境里把这种知识利用起来,又可以丰富他的想象力,把他的思想扩大到工厂以外。”从这一角度讲,历史教育应把人类历史中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历史教育除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等等外,还可以使人们“变化气质”――如审慎、宽容、人道、同情、远见、开明等。

篇7: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吕大君

1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发掘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情商等。通过课堂音乐教育,既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创造力。对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2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注意力素质和提高记忆力

儿童在欣赏音乐旋律时,既要注意音乐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乐旋律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首先,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又要看着手中的谱子,还要倾听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音以及自己声音的音色。学钢琴的孩子,在弹奏音乐作品时,首先,认真的看着谱架上的谱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节奏和踏板的运用,还要注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自加拿大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者选择两组4~6岁的孩子,(WWW.FWSIR.COM)在一年中对他们进行4次测试。其中一组学习音乐,另一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结果发现,短短4个月后就有了变化。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个区别和声、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测试,和一个听完一列数字后必须记住并复述的记忆测试。经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记忆测验中的表现比那些没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要好。而且,他们在非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图形记忆、数字记忆以及整体智商等。研究者称,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结果让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教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们备受鼓舞。

3学习音乐能够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艺术结缘,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地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音乐等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从小与艺术结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强化,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启灵感的一把钥匙。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迪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常听音乐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情感,伴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逐渐飞向远方,和优美的乐声互相交融,成为一体。艺术之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与艺术接触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呼吸艺术世界中新鲜的空气,感受艺术王国中的鸟语花香,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启迪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通过长期的音乐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在训练演出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坚强的毅力,为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学习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篇8:重视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 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 因为熟悉旋律, 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 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 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 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

一、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

(一) 有助于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 是开发智力的基础。音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听辨、试唱和试奏的过程, 从单个音到和弦, 从单个声部到多个声部, 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视觉, 听觉以及口、手、脚、脑等器官都同时启动, 并且依靠大脑的紧张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例如, 幼儿在弹奏乐器的过程中, 两眼不但要同时看准高低音谱表中的旋律, 还要兼顾键盘上的音的位置。乐谱中很多符号是不断变化的, 幼儿必须在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两手的协调动作来完成, 而且还要认真领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感觉、知觉、联想等心理活动和理解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和锻炼, 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听觉的敏锐性, 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 促进了幼儿注意力的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 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 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中, 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 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 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 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 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 既要聆听主旋律, 又要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变化等等, 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三) 有利于幼儿记忆力的增强

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 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更多地依赖于表象, 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 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 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 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教师在教唱歌曲时, 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 这样幼儿兴趣很高, 很快记住了歌词, 增强了记忆力。

(四) 有益于幼儿的想象力拓展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形象, 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 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 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 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 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 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 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

(五) 突出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音乐课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幼儿, 教唱新歌时,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用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动作表演以感染幼儿, 启发他们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形象, 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唱歌曲时总要配合语言训练, 幼儿在音乐课中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语言, 正确理解歌词的内容, 必然会丰富幼儿的知识, 增加他们的词汇,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音乐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动力, 而语言的发展, 必然会促进幼儿思维中逻辑抽象成分的增长。

同时, 在音乐课中往往要启发幼儿对各种音乐进行比较, 而要比较就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在比较的基础上, 幼儿逐渐能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 能初步概括同类音乐的共同点, 找出不同种类音乐的差别, 在音乐欣赏课中, 借助语言的作用, 启发幼儿谈感受, 会提高幼儿的推理判断能力,

二、如何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 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 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 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 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 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 提出合适的要求, 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 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另外, 在音乐活动中, 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 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 树立自信心。

(二) 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 培养内在动机, 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 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 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 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 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

(三)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 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 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 都能予以肯定、鼓励, 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 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 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 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 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 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上一篇:微电影工作思路下一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