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2024-05-14

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于一部新法更是如此。监督法是人大常委会行权履职的尚方宝剑,因此,监督法颁布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大常委会每届都举办规模较大的监督法培训班,对相关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还多途径、多形式地对监督法进行系统宣传,对监督法在鼎城区的有效贯彻实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监督法实施多年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第一,我们应该对照监督法,把那些还没有完全达到监督法规定的做法统一到监督法的要求上来,做好“规定动作”,切实做到有法必依。第二,对监督法还未规定或未能具体规定的工作要有足够认识,对做和不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要有清醒的判断,那就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创新“自选动作”。

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是学好监督法,认真理解立法背景和立法本意,把思想统一到监督法的精神实质上来。认真对照监督法就会发现,监督法颁布之前,甚至可以说在实施后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区人大常委会还是“一府两院“,在实践中都有不少做法与监督法的规定是不完全一致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对照监督法,笔者认为有些地方在实际监督工作中打了一些折扣,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方面还不规范。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监督法的一项新规定。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过去也有类似的做法,但不够规范。从选择议题的途径、形成工作计划到会前、会中、会后的做法都与法律规定有一定差距。会前,没有坚持专项工作报告应在人大常委会召开前送给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监督法规定,“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十日送交常委会,并于七日前送给每位组成人员,这一点以前没有做到,实际做法是大部分材料要在会上才发,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听、现看、现说,审议发言很难有品位、上档次,影响审议质量。会中,安排听取的议题多,安排审议的议题少,形不成审议意见。会后,满足于文来文往,缺乏强有力的督办机制。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对于专项工作报告,都应“听取和审议”,而不能只简单地“听取”。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之后出台的《鼎城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工作规程》已予以明确,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做得更加规范。

二是在向社会公开方面还不到位。按照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的计划、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报告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等,均应向社会公布。这方面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还未完全做到,与法律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按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换届之后,区人大常委会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鼎城人大》简报、鼎城人大网、常委会公报、区有线电视等尽可能使人大的工作尤其是监督工作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监督。

三是在“一府两院”列席会议和向常委会报告工作的做法上还有待改进。监督法规定常委会会议上的报告人应是“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政府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常委会报告。以往鼎城区人大一贯的做法是“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报告的少,委托副职和部门负责人报告的多,甚至有些时候部门负责人又委托给部门的副职或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向常委会报告,举行常委会会议时,法定出席、列席会议的人员也没有做到应到尽到,从事人大工作的人员“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现象司空见惯,代会、请假、开会中途退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与法律本意相悖,应该予以改进和规范。

四是在审议意见的形成、制文、送达、催办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审议意见是监督法作出的新规定。监督法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都涉及到审议意见的问题,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四种报告即专项工作报告、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后,均要整理审议意见,交由“一府两院”研究处理。从鼎城区人大以往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常委会审议议题都形成审议意见,对主任会议讨论部分全区有影响的大事都形成主任会议交办函或主任会议纪要,效果比较好。但议题还比较宽泛,在督办、承办、结果处理等环节上还比较粗糙,落实情况还不够好,不能件件都按时回复办理结果,对很多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一般都只听取不审议,形成的审议意见还比较少。这也可能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审议意见怎么形成、怎么书写、怎么送达以及怎么办理、怎么反馈等监督法未作出具体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在执法检查的程序上还不严谨。监督法规定,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常委会审议。以往鼎城区人大的做法是不提出正规的检查报告,在常委会上主要听取“一府两院”的报告,同时相对应的工委非正式汇报执法检查情况,有“雨过地皮湿”之嫌。对执法检查,监督法第四章作了详细规定,即:确定议题,制定计划,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并公布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执法检查;撰写执法检查报告;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交办报告和审议意见;公布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及处理情况。这 7个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是在法律监督方面尚属空白。过去我们常常把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视为法律监督,这是不妥的。监督总的来说分两种,一是工作监督,一是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所谓法律监督,就是不论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是同级政府,如果他们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规、规章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决定、命令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有权力、有责任予以撤销,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所以,执法检查仍然属于工作监督的范畴,这也说明多年来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并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前些年,在借鉴省、市人大常委会做法的前提下,结合鼎城区实际,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并行文下发,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一府两院”报送备案审查文件逐步形成习惯。

学习监督法,会发现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问题有,完全没有规定的问题也有。这是监督法实施时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无论是人大工作者还是人大代表最为关注的恐怕是监督法没有作出规定的事项。我国立法的一贯做法是先实践,摸索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再进行立法,这也比较符合实践论原理。另外,监督法并不是一部全面的授权法,也不是实体法,而是一部规范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程序法,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人大有监督“一府两院”的权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可以探索如何行使这些权力。所以,不能说法律没有规定的做法就一定不能再做,做了就违法,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近些年,许多地方如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在各城区街道办事处设立的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就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之外创新的一种工作机制,这种做法虽然法律依据不够充分,但十分必要。还有鼎城区推行的代表向选民述职、选民评议代表等有创意的工作在法律文本中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已将向宪法宣誓确定为“规定动作”,还有许多地方为端正会风,提高常委会会议实效而作出的对法定出席和列席人员两次无故缺会将受质询、三次无故缺会将提撤职案的规定对提高到会率,端正会风无疑起到重要作用。鼎城区用“加减乘除”四法改会风的做法也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的认同。实践已经证明这些创新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笔者认为,监督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不能做,在符合法律精神、遵循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继续进行监督工作的有益探索。

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要把人大制度理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基层人大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去完善、发展理论。因此,贯彻实施监督法,一方面要把那些还没有做到的事情提高到监督法的层面上来,依法做好“规定动作”,这就叫“坚持”。另一方面要以监督法为起点,对法律还未能涉及或未能细化的工作继续进行大胆探索,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创新“自选动作”,为法律的修改完善积累经验,待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规范,这才叫“完善”,坚持是完善的基础,完善是坚持的深化,二者都建立在提高认识、增加知识、增强胆识的基础之上,唯有做到两者的辩证有机统一,才是真正地在自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沈国华)

篇2: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海门市烟草专卖局 徐建春

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工作越来越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面对行业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各种诱惑,能够自觉接受监督,严格廉洁自律,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冲击,挡不往诱惑,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通过观看《算好人生三笔帐,拒腐防变保清廉》,结合笔者所在行业干部违法违纪引发的思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到位。本文试对领导干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高。一是监督客体主动接受监督不强,存在不必、不愿、不要思想。有些领导干部自认为觉悟高、水平高、能力强,有自控能力,不会犯错误,不必接受监督。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对自己进行监督是在挑毛病,接受监督有失尊严,把监督看成是“不信任”、“不团结”,不愿意接受监督。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权力观不正确,拥权自用,以权谋私,拒绝接受监督。二是监督主体存在不想、不敢、不能的消极畏难思想。班子成员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情面不想监督,内部监督机构因受制于领导而不敢监督。普通职工因对领导的履职情况不甚了解而不能监督。三思想认识错位。系统内部腐败亚文化悄然盛行,存在“笑廉不笑贪”的怪现象。认为那些敢滥用权力的人,也就是思想开放,会办事、干大事的人,而那些遵纪守法,老老实实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保守派,致使监督氛围淡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2、监督机制不畅。作为党内监督职能部门的纪检监察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烟草系统也不例外。内部纪检监察机构,其工作经费由同级管理,其人、财、物权都集中在主要监督对象的同级党组织手中,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依附性太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致使监督工作难以到位。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长期以来,烟草系统更多地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忽略了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制度较少。监督内容往往偏重于对资金、基建、大宗物资的采购等的监督,但对领导干部个人的作风建设、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则较少。

3、监督措施不力。一是监督范围不广不深,现有的监督手段主要针对八小时以内、工作圈范围,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还是一个空白,而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往往发生在这些监督的真空地带。二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已经不少,但可操作性强的不多,许多制度缺乏后续措施。三是惩处不到位。一些单位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后,有的为了所谓的队伍的整体形象,有的囿于情面,有的甚至担心 “拔出萝卜带出泥”,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往往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低廉的腐败成本使惩戒失去了威慑作用。

4、监督合力不强。一是内部监督不能体现整体联动性。近年来,系统越来越重视各种监督措施、监督力量的综合使

用,内部有纪委监督、审计监督、下级监督。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各监督主体往往只针对不同对象和环节分别开展单项的、分散的监督,监督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不能将对事权、财权、人权、物权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既分化了监督力量,又分割了监督信息,还增加了监督成本,难以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外部监督力量分散。各种监督形式未能在整体上协调互动,难以形成合力。媒体监督、群众监督往往配合不够紧密,各监督部门在监督上各自为阵,单独作战,相互联系松散,行不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三是专门监督的硬度不够。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更偏重于对党政机关的监督。但作为市、县一级的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其专门实施的监督还远远不够,以致被监督对象并不把纪检监察的专门监督当一回事。

二、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要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拓展途径三个方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

1、要坚持夯实基础抓监督,让廉政意识在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一要打造学习环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灌输和法纪强化,特别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的学习,在思想意识上解决“取什么价值,做什么人”的问题,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价值观。二要优化文化环境。文化是决定个人或单位工作环境、行为习惯、行业风气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在廉政文化环境上解决“建什么关系、交什么朋友”的问题,把思想道德、文明健康和价值取向作为廉政教育和文化宣传的主题,通过系统内部文化环境的建

设和优化,扩大廉政文化的教育层面,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教育面,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要提升教育功效,坚持廉政文化的渗透性、教育的主题性、内容的多元性和形式的活泼性,使领导干部时刻算好经济账、法纪账、感情账、政绩账,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三要净化思想环境。在思想上重点解决“行什么权力,立什么观念”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正面引导,培养人格魅力。坚持树立先进典型,提升品格修养,正确对待利益得失,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2、要坚持完善制度抓监督,让廉政制度在每一项工作中得到落实。体制、机制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一层面所能解决的,但作为一个单位,建章立制、规范制度却是必须的。制度不到位,直接涣散和削弱的是廉政意识的培养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因此,要积极探索廉政规律,不断创新廉政制度。一要保证廉政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必须从组织上、时空上、程序上等到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规范。二是要实现廉政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清理和整合,认真分解上级制度的内容,明确执行制度的具体责任主体,并配套以相关的保护和激励措施,防止制度之间相互“打架”。三要发挥廉政制度建设的权威性。杜绝制度执行中的“对上不对下、对人不对己、对事不对权”现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要坚持拓展载体抓监督,让廉政监督以多种形式得到体现。首先要加大公开力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健全企务公开制度,只要不涉及泄密问题都要公开。改变局内人知之不多,局外人知之甚少,普通干部群众无从知晓的状

篇3:对实施有效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的法规运行机制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公平与正义———社会由法律规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同样的游戏规则适合所有的人, 不存在任何享有法外权利的特殊阶层, 也不存在任何不受法律保护的阶层。

舆论监督应加强在依法治国总体框架内的机制建设。舆论监督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和维护, 形成舆论监督权, 使舆论监督的理论深入人心。一般而言, 舆论监督权应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多方面, 这在《世界人权宣言》序言第二段和第二十九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也有所体现。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乃至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 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 人们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主张, 政要官员、“名人”等公众人物的社会活动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社会监督, 才能有效地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抨击社会丑恶现象。而在我国, 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新闻法, 明确规定舆论监督的范围和权限, 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

舆论监督应加强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总体框架内的制度建设。作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环节之一的舆论监督, 其本身需要进行制度建设, 使之真正成为一项制度, 加以确立、规范和坚持。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 它应纳入各级党委、纪委的工作日程之中;其次, 它应成为人大实施监督工作的强有力的助手;再次, 它应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 成为政府开展工作的帮手;最后, 它应该成为人民群众实现民主监督, 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渠道加以明确和保证。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舆论监督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要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舆论监督应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实行舆论监督是我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对此, 党的一系列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2003年颁布的《党内监督条例》, 明确地将“舆论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在《条例》中加以强调。在2004年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又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然而现实中, 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 经常会受到各种阻碍。有时, 舆论监督尚未开始, 层层“招呼”就打过来了。有时, 记者的采访刚结束, 电话或专人就到了报社电台电视台, 使舆论监督面临重重压力。要杜绝和防范这种反常情况, 就特别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的理解、保护和大力支持。

舆论监督应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舆论本来就强调群众的参与性。我们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始终强调和保护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 强调和保护人民群众批评建议的权利。舆论监督能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是这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下去的关键。

群众在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群众对丑恶现象的公开揭露、抨击, 使坏人坏事成为众矢之的;二是通过群众对传媒披露的劣行的剖析、抨击, 有助于壮大舆论监督的声势, 增强其威慑力;三是通过群众的再监督、跟踪监督, 不仅有助于舆论监督的深入开展, 也有利于被监督单位和个人的自我纠正。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中得到证明。中央电视台1998年7月2日的《时空报道》介绍了河南省新郑市的“群众监督会”。在这个市的“群众监督会”的监督下, 一些党政机关部门的超标轿车和违纪使用的“大哥大”被处理了, 得来的钱办了一所“廉政希望小学”。也是在这个“群众监督会”的监督评议下, 11名“赃官”被罢免了职务。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 这样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尽管这不是典型意义的舆论监督,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明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必须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依法办事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搞好舆论监督, 同样必须遵守这条原则。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舆论监督进行肯定。我们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监督, 必须努力寻找法律的保护, 并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有权依法进行舆论监督。作为新闻记者首先是普通公民, 自然应该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普通公民的权利, 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公民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的规定, 实际上是对新闻记者舆论监督权的肯定。这样, 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 也是赋予每个新闻记者的权利。例如, 法律规定公民有权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新闻记者有权旁听这些案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记者的这些权利都不能干涉。

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只有报道事实的权利, 没有对事实进行裁判的权利。近几年来, “新闻官司”有增多趋势。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是因为我们的舆论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是我们的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充当起“判官”的角色。他们在提供事实的同时, 又对事实进行了判断, 这往往会导致侵权。这类案例的发生告诉我们, 在实施舆论监督时, 要“多一些依法之心, 少一点‘无冕之王’之气;多一些心平气和, 少一点偏激浮躁;多一些技巧性、专业性, 少一点简单草率”。 (1)

在很多“新闻官司”中, 新闻记者往往是因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被告上法庭并败诉的。其实, 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隐私权是有明确的法律保护的, 记者只要多一点法律知识, 就不会导致侵权。另外, 我们有些传媒比较喜欢“造势”, 根据自己的好恶对事实作出判断, 例如对一些法院未审结的案件进行报道时, 不顾及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的情感, 有意无意地造成某种舆论环境, 导致了法院在审判那些已经被传媒广泛报道过的案件时承受舆论环境的压力, 甚至导致某些案件无从得到公正的审判。可见, 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反而干扰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要努力学习各种法律知识, 防止舆论监督触犯法律的禁区。法律是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最有效的护身符。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新闻记者法律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记者即使不能成为熟知法律的专家, 也应该成为了解相关法律的守法者。譬如, 我国一直强调“司法公正”, 反对“司法腐败”, 并强调将舆论监督作为保证“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 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必须注意:不侵害国家的秘密和个人的隐私;客观报道司法调查和司法审理的过程;用合法手段获得新闻素材。

为了更好地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权益, 支持舆论监督, 1998年8月18日, 中国记协在京召开了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会议, 同时宣布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整个新闻界甚至全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并以团体的名义开始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提供帮助, 这对于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谨防滥用舆论监督权

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要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一方面, 党和政府是一切新闻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 对新闻媒体进行政治领导, 我国的许多新闻媒体本身就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机关台”;另一方面, 党和政府又为新闻媒体的创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提供了制度、法律甚至经济等保障, 所以, 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党的组织和干部要接受舆论监督。《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国宪法和法律又肯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批评建议权利等。《党内监督条例》还明确把党和党的组织接受舆论监督写进了党的文件。所以, 党的组织和干部要能够接受舆论监督。从另一个方面讲, 我们的党一贯坚持“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的道理, 我们的党组织和党的干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 可以保证党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使自己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坚持舆论监督, 也是保证端正党风、防止腐败现象出现的一项重要措施。

舆论监督应该是建设性的。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11月28日新闻工作研讨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社会生活有光明面, 也有阴暗面。阴暗面的情况、性质也各不相同, 对于企图颠覆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推倒共产党领导的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问题, 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 目的是打击敌对势力;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 也应揭露和批评, 但这种揭露和批评是‘恨铁不成钢’, 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对于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只要是善意的、有益于改进工作的批评, 我们都应该热忱欢迎。”这段话是非常精辟的。目前, 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时所涉及的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 所以应该是善意的、建设性的, 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原主持人方宏进曾经说过:“我们现在不是生活在一个有巨大的反对力量存在的社会里面, 有一个岌岌可危的政府, 好像我们找到了政府和老百姓的信息沟通渠道, 就说明我们很有本事。在目前社会环境中, 找到政府和老百姓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把老百姓的意见和政府的解决办法联系起来, 促进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是媒介理所当然应该做而且完全做得到的事情。” (2) 正因为党和政府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新闻媒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强调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应该是善意的和建设性的。

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讲究艺术性。怎样搞好舆论监督?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曾提出了“八个必须”和“一个牢记”, 即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必须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实事求是, 准确无误;必须注意内外有别;必须有所节制, 注意适量;必须注意连续性;必须注意批评内容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同时, 要牢记把新闻舆论工作置于党、政府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他还进一步指出:搞舆论监督, 光靠激情不行, 要讲原则、讲策略、讲艺术、讲方法。具体地讲, 一要坚持真理, 出于公心。要有纯正的工作动机, 敢于坚持真理, 仗义执言, 不徇私情, 公正公平。二要服务大局, 改进工作。要把党和国家的大局放在心上, 着力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三要实事求是, 把握好度。事实一定要搞准确, 绝不能搞虚的假的, 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要把握好分寸, 注意发稿的数量和密度, 选择恰当的发稿时机。四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要把道理讲清楚、讲准确, 要与人为善, 惩前毖后, 不训人, 不整人。五要字斟句酌, 严密无隙。避免因措辞不当、表述不妥, 被人抓住把柄, 做反面文章。六要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从工作之初, 就要有“吃官司”的准备, 千方百计做到自己监督的内容符合法律, 有根有据。七要积极引导, 善始善终。要把监督的事情向好的方向引导,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把监督的结果告诉读者和观众。 (3) 他的这些论述, 对于广大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搞好舆论监督, 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总之, 舆论监督, 作为一种运用新闻媒体干预社会的政治现象, 它将对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光明的社会, 舆论监督是我们驱散天空中阴霾的有力武器。目前,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实施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但坚冰已打破, 航向已确定, 道路已畅通, 我们的前景充满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贺卫方:《司法理念与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270页。

[2]孙克文主编:《焦点外的时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204页。

篇4:关于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思考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代表公众的根本利益,以准确尖锐的曝光揭露,唤起公众的警醒与正视,净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维系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国家快速而健康地发展。它有宣泄公共情绪,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清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的奇妙功能。正因为如此,新闻舆论监督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既然舆论监督在新闻宣传中地位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同志不愿谈论甚至不敢开展舆论监督呢?这是因为舆论监督是一根敏感神经,一拨动它,就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响。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愿意被监督,不愿意听逆耳之言;有的领导甚至认为舆论监督是给他们脸上“抹黑”,于是乎领导开脱者有之,登门求情者有之,指责“失实”者有之,投诉告状者有之。这就造成了记者采访难、取材难、获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难、解决问题更难,以至于批评报道似乎成为谁也不敢跨越的“雷池”。但是,我们大众传播工具应当敢于触及这根敏感的神经,并从改善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出发,把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向健康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发挥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容的关系。就舆论的传播功能讲,一是引导,二是监督。引导和监督密切联系,引导包含着监督因素,监督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作为新闻媒体宣传中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同样是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前几年,许昌的小造纸厂被中央及省市等媒体曝光以后,许昌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关停了几百家小造纸企业,扶持培育了河南宏伟实业等几家大型造纸企业,生产能力达近100万吨,不仅彻底杜绝了小造纸厂污染的难题,而且使造纸行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今年6月份,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到许昌采访,对长葛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转的问题进行曝光后,许昌市政府和长葛市政府很快对此问题进行了处理,并采取措施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

在新闻媒体宣传中,如何搞好舆论监督中的批评报道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冲突加剧,各种矛盾凸显,舆论导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舆论监督正是强化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应遵行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导向性。舆论监督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而是要从新闻的重要性和工作的指导性出发,选择监督报道的案例和报道角度。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导向性为着眼点,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装着改革开放的大局。批评类报道反响大,一有线索容易兴奋,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有全局观念、越要冷静,不能因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忘了大局、忘了导向。要预测批评报道播出之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还是会引起社会动荡、引起连锁反应。报道的效果一定要积极,使群众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所以,一些短时期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不利于解决的问题,都不应选择。能不能对解决问题产生积极作用、是否有利于安定团结,是确定选题的一条重要依据。

二是政策性。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基本依据,揭露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做法,促进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讲政治、讲政策,也要讲策略,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任意上纲,不要说过头话,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在提出的时候,不要先下结论,结论让处理问题的机关和领导去做。特别涉及地方党委、政府和公、检、法、司部门的批评报道要特别慎重,切忌以偏赅全;多征求上级领导的意见,以便全面地了解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是典型性。这是个分寸问题,也是个新闻价值问题。我们目前处在发展转折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复杂多样,作为广播电视宣传,选题上立足要高。这不是说非要选择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说要典型,事情可以小,但必须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有针对性,有新闻价值。选题的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是客观性。批评报道必须强调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个事件发生,往往是众说纷纭,事件双方各执一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持这样的态度:当事双方可以充分陈述各自的意见,把事实摆清楚,记者不去谴责哪一方,以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实际上,是非已在其中,因为记者的选材、角度等方面已有倾向性在其中,公众是不难分辨其中的是非曲直的。另外,在内容上一定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说法,结论由权威部门去做,记者不当裁判员。批评报道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新闻事实,做到以理服人,促进问题的解决。当然,批评报道往往难免有不同意见,但只要我们把基本事实把握准确,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是完整性。对曝光的问题要进行追踪报道,一追到底,做到有批评、有反响、有结果。

总之,舆论监督,任重道远。新闻媒体一定要以輿论导向为着眼点,按照“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唱响主旋律,不要搞噪音;要注意社会效益,不要见利忘义;要内外有别,不要随心所欲;要‘聚焦’不要‘散光’;要狠抓落实,不要搞花架子”的原则,做好舆论监督。这样,新闻媒体宣传中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新闻媒体宣传也才能搞得更加生动活泼、生气蓬勃。

(作者系许昌人民广播电台党支部书记)

篇5:浅谈对权力实施有效监督的思考

实践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极易走向腐败”。这些年来,各单位、各部门在如何搞好对权力的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的监督体系。如何搞好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建议。

一、监督方式要从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运行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的范围要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民主测评、专项调查、诫勉谈话、来信回复等多种形式监督转化,改变以往陈旧的工作方式,真正形成让群众对干部立体开放式监督的工作格局,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内“透视”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二、监督过程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化。长期以来,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即干部出现了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主动监督?可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从加强党性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素质监督;二是

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三是从遏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等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通过对干部行为的全方位规范和约束,可以起到事前、事中预防的作用。

三、监督措施要由单一型监督向复合型监督延伸。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特别要进一步改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坚持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防止和克服干部在任虚假繁荣,离任留下一片萧条的现象。

篇6:关于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施意见

中共广兴镇委员会

关于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施意见

各村(居)、镇属相关部门:

为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健全组织机构,有效推进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各级政协设立专门的民主监督工作委员会,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协委员,成立民主监督小组,明确规定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监督内容等,使民主监督有章可循,把委员个人的监督行为提升为政协组织的监督行为。并在政协机关增设配套的办事机构,配备精干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使民主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推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要

保证政协委员的知情权,为他们提供更多阅读文件、参加会议、了解情况的机会,知情才能参政,知情才能监督。其次是要完善协商监督制度,在人民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督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强化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制订民主监督纪律和程序,建立和加强政协专、兼职监督队伍。确立共产党领导监督的地位,促进各级政协有组织地参与监督,共同行使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力。

增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互动、沟通。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把各方面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才能切实提高监督实效。必须把民主监督和执政党的党内监督、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不断延伸和拓展,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建议研究制定关于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专门性法律,将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以法律的形式对政协的民主监督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使民主监督工作有法可依,具备法律约束力。

在人民政协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民主监督机制。建议尽快在人民政协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的民主监督机制,在公众密切关注的重大事件调查过程中,要利用政协的人才优势,协助有关部门

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确保重大突发事件能得到迅速、妥善、公正的处理,防止调查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情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把重大突发事件的民主监督与反映社情民意结合起来,在事件发生后及时组织调研、考察,采取到法院听取案件审理、听取通报、座谈、登门拜访、接待群众来访反映等多种形式,了解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通报会、协商会等会议,陈述和表达观点、建议,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政协信息载体的辐射面、社会影响力,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

加强人民政协对公共财政的民主监督力度。建议建立向政协通报公共财政情况的制度。省财政部门应主动向省政协常委会通报公共财政有关情况,每年定期通报,形成制度。建立向政协征询有关公共财政意见的机制。政协会议也应该了解和讨论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提出各种批评和建议,有关部门也应该到会听取政协委员对公共财政的意见。这是公共财政监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民主形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让政协委员履行对公共财政的民主监督。省政协委员来自全省各地,统一召开会议征询意见不现实也难操作,可以在每年省两会召开前,提前一两个月分组到各市进行政协委员民主恳谈,听取委员们对全省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恳谈会,并不需要针对全面的预算,可以就一些花钱比较多的部门预算拉出来,比如交通、建设、水利、教育等等,让委员们了解预算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此页无内容)

篇7: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采用特定问题调查这一法定形式,对社会反响强烈的具体案件实施监督,是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成立以来的首次,这是个案监督形式的的一次勇敢尝试和重大突破。这一成功的实践为个案监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

一、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法律规定的强硬的人大监督形式

所谓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为查证某个重大问题而依法定程序组织的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会;第五十二条规定:主任会议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提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全体会议决定。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代表中提名,提请全体会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从法律规定可以看出,这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强硬的监督措施,它的特点在于:一是特定问题调查不同于人大的一般调查,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的活动。二是特定问题也不同于一般问题,它是指某项特殊或重大的问题。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汪伦才案件”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正是因为这一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上述特性。“汪伦才案件”缘于1996年11月肥东县财办下属企业负责人汪伦才与承包人王某某因承包结算引起的争吵撕拉案件。这起原本普通的民事纠纷,由于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个别司法人员在办案中置公民权益于不顾,不能公正司法,致使案件性质变为刑事案件,历时三年多才作出终审裁定,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伤害。虽最终裁定受害人无罪,但有关部门不追究作假诬陷者的法律责任,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应有赔偿;案件涉及市、县两级公、检、法机关以及市、县两级卫生部门和法医鉴定单位,涉案面广,社会影响大。我市人大常委会正是抓住了“汪伦才案件”的这些典型性,运用特定问题调查这一监督形式实施监督。其目的不是单纯为一个案件或给汪伦才一个说法,旨在通过这一案件的调查和深入剖析,找出我市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监督和促进司法部门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和公正司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二、依法办事是成立特委会监督案件必须坚持的原则

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包括权力机关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自觉做到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权威。作为行使立法和监督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治国中起主导作用,更应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监督。

一是坚持依法开展监督的原则。监督个案重在事实和证据,关键是证据要有法律效力。特委会的调查非一般意义上的调查,要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仅需要取证的方式符合法律程序,更需要使证据符合法律要求、具有法律效力。特委会对“汪伦才案件”中的关键证据的查证,一方面请公安刑侦人员参加,一方面走访多名专家,并到省和国家级的司法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取证,使得证据的取得符合程序,经得起推敲,为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案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坚持事后监督的原则。人大对司法机关具体案件的监督,其法律界限就是不妨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我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在司法机关对“汪伦才案件”最终裁定后实施的监督。因此不仅没有代替或干扰司法机关独立办案,而且充分运用法律规定的间接手段达到监督目的。这一点也得到司法部门、法学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

三是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这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人大个案监督工作的公正性、权威性的关键。我市人大常委会在特委会的提起、组织、调查、处理等四个环节的决策上,都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集体审议决定,杜绝了监督行为个人意志化。

四是不直接处理问题的原则。人大要做到监督不越位,就不能代行行政、检察和审判机关的权力,否则就会出现职责不清、越俎代庖情况。汪伦才案件特委会在实施调查时,只查与案件有关的问题,对于其他问题只听不查或建议依法举报,由有关部门另案处理。查清问题后,涉及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只在特委会的调查报告中提出处理意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后,交由“一府两院”处理,对处理不到位的,再通过审议意见书的形式督促“一府两院”进行整改,并要求报送处理结果。

三、严谨细致是特委会开展工作必须坚持的作风

坚持严谨细致的作风,既反映的是工作态度,也体现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人大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人大行使监督权力的法定形式,其监督的对象是本行政区域内重大违法失职事件或其他重大事件。因此,更应自觉坚持严谨细致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查清案情真相,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一是强化组织。特委会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清案情,特委会成员和工作人员的配备十分关键。为此,要选择那些业务素质好、政治素质高、纪律观念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同志组成调查组。我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案情的需要,挑选有多年司法领导工作经验的同志和相关工作委员会领导及法律工作者共8人组成了特委会。特委会成员专业结构互补,彼此团结协作,有效地完成了任务。

二是精心准备。特委会监督是事后监督,开始监督距案发时间一般都较长,加上特委会监督的案件案情往往也比较复杂,这就给特委会的调查取证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调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制定调查方案、落实调查经费和交通工具等。为了保证特委会投入工作后能在计划的时间内查清案件真相,我市人大常委会给特委会的工作以极大的支持,不仅在经费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还邀请法律界的专家给调查组集体“充电”。特委会为保证初战必胜,也没在急于行动,而是先关起门来研究“战略战术”,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调查取证方案。明确了调查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定出应对措施。由于准备工作扎实有效,为下一步的调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深入细致调查。特委会调查的事项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个人的行为,调查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抵触和人为设置的障碍,如果只是在浮在表面查,很难查到案件的真实情况,必须深入进去刨根问底,方能查清案件的来龙去脉,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负的责任。为查清“汪伦才案件”的真相,特委会调阅了肥东县公安局、县法院、县检察院以及合肥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法医室近20册案件卷宗;分析对比了公安、检察部门当时所作的40多人次的证人、证言笔录;先后听取了合肥市、肥东县有关部门关于案件办理情况和肥东县财办对“汪案”善后工作处理意见的汇报,以及肥东县医院对另一当事人诊疗情况的说明;对案件主要承办人、案件当事人进行了集体或个别调查。调查范围涉及10多个单位、50多人次和十几名法医学专家。为确定另一当事人是否因“脾破裂”而造成轻伤,特委会成员专门携带其病史资料和有关案件卷宗,远赴上海,请国家司法部授权进行刑事科学鉴定的单位-华东政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对王的伤情进行鉴定。经过两个多月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查清了整个案情。

四、对特定问题调查的处理要跟踪监督到底

人大运用特委会监督具体案件,其目的就是保证错案和执法过错得到依法查处和纠正,使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得到依法处理,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不查处或查处不力,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就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个案监督就会半途而废,就起不到教育和警示作用。汪伦才案件特委会经过两个月深入细致的调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汪伦才案件调查报告》,明确提出五条处理意见。根据调查报告和委员的审议意见,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汪伦才案件调查报告的决议》,既增强了监督的刚性和力度,便于执行机关把握处理的尺度,又便于权力机关跟踪监督。在“一府两院”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贯彻落实人大决议情况后,市人大常委会又作出了《对“一府两院”贯彻落实〈关于汪伦才案件调查报告的决议〉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意见”对“一府两院”落实决议充分肯定的同时,针对少数部门认识不到位、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又提出四条处理意见,要求“一府两院”认真办理,并将办理结果报下次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督促下,“一府两院”分别落实了人大常委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篇8: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1. 个人思想认识差异导致对实施党内监督缺乏主动性。一是一些重点监督对象缺乏必备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还不能从思想深处领会到为谁执政、怎么执政、靠谁执政的真谛, 存在不愿意接受党内监督、抵触党内监督、回避党内监督的现象。甚至个别主要领导因自身存在问题, 或因本位主义和好人思想而在党内监督问题上不愿提、不敢提、不敢管、不敢碰硬;二是一些主要领导和党员干部普遍存在认识误区, 认为开展党内监督是纪检机关的工作, 作为其他组织和个人无需参与, 从而使党内监督的民主性和普遍性受到制约和影响。

2. 缺乏刚性具体的操作细则使党内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 试行) 》是实施党内监督的基础性法规, 条例只是对重点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工作做出了原则性规范, 需要各级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刚性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而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些重点监督对象往往习惯于特殊地位带来的特殊权利, 不愿被具体规定所监督和束缚, 因此不愿意组织制定妨碍自己特殊权利行使的党内监督管理办法, 或制定管理办法时避重就轻, 导致党内监督管理工作因缺乏刚性规定而流于形式。

3. 党内民主不能有效落实使党内监督工作缺乏透明性。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 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 决定着党内监督的实现程度。从中央到地方为切实实现党内民主做了许多扎实而具体的工作, 如大家熟知的“四项干部监督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等, 着力保障下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干部对重点对象行使权力情况具有知情权。但不难发现, 这些知情权更多体现为结果告知, 对于权力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过程环节却缺乏必要的公开和透明。

4. 监督管理体制导致对重点对象的党内监督出现盲区。从当前管理体制上看, 各级党委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为一体。作为监督者, 党委领导班子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 能够统揽全局、顶层设计、全面领导和统筹监督, 对于党内监督方向和监督制度制定起到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政治的不坚定和思想认识的偏差容易使具体制度有失公允。而作为被监督者, 受上级组织和同级纪委监督, 纪委干部的切身利益由同级党委来决定, 这种管理体制使同级监督受到削弱。

二、强化对党内监督重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的对策

1. 强化思想意识引导, 提高党员干部参与党内监督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重点监督对象的头脑, 强化思想和意识层面的教育引导, 使他们牢记宗旨意识,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树立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意识, 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提高重点监督对象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推动经济利社会发展能力, 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各级党委要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聪明才智, 从人员配备到制度制定都要创造条件, 营造党内民主氛围, 激发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和党内监督的热情, 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的发挥。

2. 健全细化相关制度, 强化对重点监督对象实施有效监督的刚性规范。一是成立或授权制定党内法规的具体机构, 对各级党组织制定的法规政策做横向和纵向的评估和审查, 提高科学性和可行性, 避免出现冲突和交叉。要做好对刚性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价, 保证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二是强调主要领导是重要决策的责任主体, 尤其是对关系到政策性、全局性、长远性、重要性的如地区发展规划、大项目建设、干部选拔任用等问题, 一定要严格按照集体决策的规定程序执行;三是通过量化并细化针对重点监督对象、重大事项、事项重点环节的监督规定, 从程序和权力监督角度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 通过民主讨论、票决制等避免过程腐败和重大失误发生, 做好过程纪实和结果公示。

3. 加强党内民主公开, 提高对重点对象实施党内监督的民主性公开性。要通过党内民主, 保证重点对象接受同级纪委、基层党委和普通党员的监督。一是要确保重点监督对象的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接受普通党员的有效监督, 凡属重大问题、敏感问题, 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的, 都应该严格执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 要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规定;二是要明确党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和程序, 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渠道、优化公开方式, 通过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 保证下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对重点监督对象行使权力情况有更多了解;三是要明确和强化对党务信息公开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明确监督主体和监督程序, 明确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方式和处罚办法, 实现依法监督。

4. 严格落实监督机制, 保证对重点对象的党内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对重点对象的监督机制, 保证党内监督落到实处, 发挥作用。一是上级党组织、纪检机关和同级纪检机关要对规范重点对象的决策议事规则进行审核, 保证机制或规则的合理性、严密性和可行性, 从源头上进行有效遏制。二是强化对重点对象权力运行过程的全程监督, 对重要决策的监督要做到事前提醒, 全过程监督, 保证程序合理、过程透明、结果公正, 决策科学;三是要严肃追究重点监督对象违反规定的行为。上级党组织和同级纪检机关要加大对相关党组织履行党内民主、执行决策议事规则和党务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 并要形成常态, 对违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处罚, 保证法律法规的权威。

参考文献

[1]梁松, 陈雯雯.近十五年党内监督发展历程研究综述[J].黑河学报, 2015 (07) .

上一篇:羽毛球高远球课堂教学反思下一篇:勤劳的彼得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