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2024-04-09

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精选8篇)

篇1: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天津港北疆港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钢铁、粮食、商品汽车等货类运输;

南疆港区以煤炭、铁矿石石油及制品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

东疆港区以集装箱为主,兼顾客运;

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近期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等临港工业发展,以杂货运输为主;

南港港区东部区域将建设成为为南港工业区提供港口配套的天津港南部主力港区,近期以干散货运输为主。

港口概念:港口是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门户。人们通常说的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以及货物和旅客集散,并为船舶提供补给、修理等技术服务和生活服务的运输枢纽。现代港口的概念还应包含在内陆的航空港口,即空港。

港口物流: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港口功能的演变趋势:第一代港口 20世纪50年代以前 集装装卸储存

第二代港口20世纪80年代以前 高品质工业和服务业方向发展

第三、四代港口20世纪80年代至今 现代物流中心,物流服务全球化全程化低廉化敏捷化个性化,装卸运输功能,工业功能,商业投资功能,信息功能

港口集疏运的概念:广义概念:“集”就是收集、聚集,通过各种运输方式把货物聚集到港口待运;“疏”就是疏散、疏解,将货物通过各种运输工具疏散到目的地。

集疏运是整个港口的生产过程,包括内陆运输、港口装卸、海上运输,港口只是整个集疏运网络的一个节点。

港口集疏运的概念:狭义概念:“集”是从发货人指定场所处将出口的货物运至港口,待装箱后集中堆放在码头的前沿或码头附近的堆场;“疏”是将进口货物从船上卸下,堆放在码头前沿或码头附近的堆场,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运至收人指定的目的地。

港口集疏运的构成:港口码头:枢纽港、干线港、支线港。港口腹地:港口客货集散所及的地区。集疏运方式和设施: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线;国际货运站、中转站。集疏运节点

集疏运节点:集疏运节点是集疏运网络中连接集疏运线路的交接之处。

集疏运节点的主要功能:1.衔接功能2.信息功能3.管理功能

保税物流与保税区物流:保税是滞后纳税或滞后核销,是海关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范围的应税进口货物暂缓征税,当货物离开该特定区域、特定范围时,根据货物的真实流向决定征税与否。对货物的保税可减少经营者的流动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保税货物,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港口物流的功能:运输中转功能,装卸搬运功能,仓储功能,堆场功能,配送功能,加工、包装、,分拣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保税功能,其他服务功能(简答)

港口物流规划原则:协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前瞻性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税物流园区的优势:政策优势:进区退税、区内企业税费和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适度放宽外汇管理。功能提升,通关便捷(简答)

物联网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智能闸口自动化,物流运输实时监控系统,集装箱视频识别及验残系统,智能堆场通信及定位系统,港口机械调度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简答)

自由贸易区:本案例所指的自由贸易区是指在本国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

篇2: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港口物流是以港口作为物流的中心节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转运、报关、联检、金融服务、信息处理及增值服务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物流环节,为用户提供多功能、无缝连接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或物流解决方案的过程。

由于港口物流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港口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更需要加强港口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时务必要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本文是结合港口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能力要求,构建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相应建设内容。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培养目标。港口物流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港口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港口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代理、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能力要求。根据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港口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港口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真正能适应现代港口物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性人才,必须在掌握港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在此基础上,参与现实港口物流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港口物流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港口物流专业学生解决港口物流问题的重要载体。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社会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港口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大学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港口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港口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对港口物流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

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港口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实施方法

港口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港口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港口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港口物流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我校港口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运代理”、“港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

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我校的港口物流实验室、仓储配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每章必须有引导案例。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4]主要有港口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

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个学期,第一次学年论文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第二次学年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

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港口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校与宁波港集团、大榭码头、货代公司、船公司、物流公司等港口相关企业签订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每年暑假,我校挑选部分优秀的学生去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在岗实习。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宁波工程学院也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物流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电子商务设计大赛等竞赛,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

课外报考各种物流相关证书,例如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国际货代上岗证、单证员证书、国家助理物流师证书等,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3: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由于港口物流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 港口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 更需要加强港口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培养学生时务必要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本文是结合港口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能力要求, 构建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提出相应建设内容。

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培养目标。港口物流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系统地掌握港口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 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能够从事港口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代理、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能力要求。根据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港口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港口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 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真正能适应现代港口物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性人才, 必须在掌握港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 在此基础上, 参与现实港口物流问题的调研, 解决现实的港口物流问题。因此, 实践教学是港口物流专业学生解决港口物流问题的重要载体。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社会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结合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港口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

实践环节贯穿整个大学教学环节中, 每个实践环节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 港口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港口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 对港口物流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 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 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港口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 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 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实施方法

港口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港口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港口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港口物流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我校港口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 如“国际货运代理”、“港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 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 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 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我校的港口物流实验室、仓储配送实验室、R F 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 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 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 每章必须有引导案例。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物流系统观念, 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主要有港口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

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 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个学期, 第一次学年论文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 第二次学年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选题, 撰写小论文, 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

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 提高学生对港口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 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 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 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 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 我校与宁波港集团、大榭码头、货代公司、船公司、物流公司等港口相关企业签订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 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 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 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每年暑假, 我校挑选部分优秀的学生去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在岗实习。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 它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 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 宁波工程学院也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物流竞赛, 例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电子商务设计大赛等竞赛, 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同时, 也鼓励学生课外报考各种物流相关证书, 例如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国际货代上岗证、单证员证书、国家助理物流师证书等, 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4: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关键词]基于需求分析;物流英语教学;航空港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体化、集装箱化的发展以及陆上交通方式的方便快捷,各地的港口都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时间、成本和服务成为港口竞争 的三个主要方面。在现代港口城市发展中港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港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港口服务业人员和客户双方必须要进行沟通,这就使得一直以來作为国际语言存在的英语语言技能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较好英语能力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大, 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所面临的前景却非常严峻,用人单位为找不到具有较好英语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烦恼,然而大量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物流英语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基于此,本文以郑州“航空港”物流产业为例,基于需求分析来探讨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一、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人才市场中缺乏精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原因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行的高校强调通才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楚、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一般外语教学区别不大、专业性不强,因此,所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地达到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标准,进而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专业性不强

当今国内外的物流实践发展非常迅速,而现行的物流英语的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多由从事语言教学的学者编写,其中的内容往往与物流工作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时效性较差,有一些甚至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

(三)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师资方面有欠缺

目前,很多高职类从事物流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学英语出身,其本身对物流知识知之甚少,以至于学校里既懂英语又懂物流的教师严重缺乏。这就导致在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对英语的讲解,从而忽略了对物流专业英语知识的讲解。

二、基于需求分析推进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优化

(一)基于郑州航空港对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和订单培养模式

郑州航空港正以空前的速度建设和发展着,高职院校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与航空港有关部门、企业开展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无疑会形成双赢局面。航空港可以及时补充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可以拓展产学合作的实训模式,增加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训素质得以强化。在郑州航空港这个宽泛的商业经济发展空间里,河南高职高校有更多机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要广开思路,积极转型,多种途径办学。

(二)基于郑州航空港对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强化物流英语教材的选择

准确把握物流英语教材集专业物流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开发出英语语言表达规范、体现物流专业知识特点、符合国内物流发展水平且能够反映国外物流发展实践的高水平教材。同时,根据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随时选用、补充一些较新的原版外文教学材料,一些反映国外物流发展方向的期刊文章,体现国外物流行业政策调整的物流公司操作实践的杂志文章,以保证内容的前瞻性及语言的时代性,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拓展学习者的物流专业信息,同时也培养学习者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基于物流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分析,物流专业英语教材还应突出交际性原则,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充实听说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例如国际物流中的订单操作,让学习者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实践书本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实践货物流通的环节和流程,在教学中熟悉流程,加深专业知识的记忆,使学习和实务模拟相互促进。但是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整个情景模拟的规范性,否则容易让学习者产生错误的认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三)基于郑州航空港对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培养高水平的物流专业教师

物流英语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往往需要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优势才能够胜任,因此,物流英语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英语和物流的专业知识。当前,培养适合航空经济背景的创新物流外语人才的师资力量匮乏。优秀的外语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面向郑州航空港物流人才的根本保障。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应用型本科外语教师要至少掌握一门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应对 ESP 教学。此外,作为高水平面向郑州航空港物流人才的培养者,外语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自觉地培养自身的物流专业能力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建设一支既精通外语又熟悉物流专业知识、人文素质深厚、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思路清晰的高水平的物流专业教师。

总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将物流英语作为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加以重视并支持其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物流英语课程应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满足 目标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尹轶群.基于需求分析的高校港口物流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以大连港口物流产业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

[2]佟云.高职物流专业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实践教学,2012(36).

篇5: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秦皇岛港口协会 赵相英

二○○八年三月十三日

自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等六部委局于2001年3月1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我国港口行业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改进运输组织管理,创新港口物流模式,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尽管目前现代港口物流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传统港口物流只负责货物的装卸、仓储和转运,将货物转运出港口就算完成了任务。而现代港口物流,根据客户要求,负责港口物流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协作配合和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将货物由供应地向需求地快捷、准时、经济的空间位移,实现货物的“门到门”运输,将装卸、仓储、运输、配送、加工、信息处理等方面有机结合,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我国的传统港口物流具有许多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一是GDP中的物流费用要求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一些先进国家发展现代物流,使物流费用逐渐降低。美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保持在11.4—11.7%之间,而进入世纪最后十年,这一比重有了明显下降,由11%以上下降到10%左右,甚至达到了9.9%。我

国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4年为18.8%,2005年降为18.6%,比美国高出近一倍。因此,必须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货物全程物流费用。二是生产成本要求发展现代港口物流。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环节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仅占5%,其余时间都用于仓储、装卸、运输等环节,物流费用平均占到生产成本的40%以上,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对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三是港口装卸运输成本要求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目前港口特别是装卸设备技术含量低的港口装卸成本比较高,要求港口企业管理精益化,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装卸运输环节,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货物在港口装卸运输的物流费用。四是港口竞争要求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目前港口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物流链之间的竞争,货主运输货物的取向是货物由起运地到目的地的整个物流链的效率、物流费用、物流时间、物流信息服务等诸多情况,因此,港口已由纯粹竞争转变为物流链的协作竞争,港口由“独奏”变为“大合唱”,发展“一条龙”运输大协作,提高整个物流链运输效率,达到物流链各节点的共赢。

目前我国发展着的现代港口物流是港口发展的趋势,是港口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也是衡量一个港口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港口物流向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现代港口物流链长。港口企业在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中,转变传统港口物流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经

营行为,为发展垮地区的长途货物运输创造了条件。秦皇岛港在“北煤南运”中,实施“码头经营商和综合物流提供商”的发展战略,在港口物流链上下游的关键环节,采取投资参股、控股、兼并、契约、委托等方式,构建港口可控制的物流链,疏通港口上下游物流通道,发展跨地区的长途物流,使陕西、山西、内蒙运到秦皇岛港的煤炭,由传统港口物流中途需要倒运3—4次,运输时间长、煤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而转变为现代港口物流煤炭运输可直达秦皇岛港,车船换装运到江苏、浙江省的电厂与煤炭客户,实现了陆海对接,无缝衔接,因而秦皇岛港成为“北煤南运”的枢纽港,发挥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优势,达到了共赢。

二、现代港口物流多功能。根据客户要求,实行物流个性化、柔性化、差异化、敏捷化,加强同终端物流、干线物流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现代物流链的多功能,为物流加工、包装、配送、拆装箱、代买代卖、商品展览、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链咨询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物流的增值服务。如秦皇岛港建立了煤炭交易市场,举办煤炭展销,煤炭用户不用去煤矿在秦皇岛港就可以看到山西、内蒙、陕西等省市生产的各种煤炭品种和质量,并负责代售、代运、代结算;煤炭用户要求运煤重量准确,秦皇岛港投资840多万元,从国外购置了先进的动态轨道衡,实行煤炭车进港全部过磅,保证了煤运重量准确;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二氧化硫等物质排放量,煤炭用户要求煤炭含硫量要符合国内外标准,秦皇岛港组织专家对进港煤炭采样化验鉴定,运用计算机准确地配制优质低硫、经济适

用的优质煤,受到煤炭用户的青睐,成为煤炭市场的畅销货,供不应求,提高了煤炭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现代港口物流效率高。在“北煤南运”中,秦皇岛港创新港口物流模式,实行煤矿、铁路、港口、航运战略联盟,签定协议,充分发挥各种物流设施和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实现了运输无缝衔接,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和综合运输效率。如秦皇岛港向有关煤矿和铁路派驻在人员,协同所在单位按客户要求向秦皇岛港发运煤炭;在秦皇岛港实行港口、铁路、煤矿、航运单位联合办公,做到及时卸车装船,货物不在港口停留,迅速转运;航运单位实行运煤船舶“定航次、定时间、定煤种、定运量”“四定”的“准班轮”运输,实现陆海对接;船舶接卸港采取各种运输方式,及时分流煤炭,做到“门到门”运输。从而避免了煤矿和铁路发运到港口的煤炭因不符合煤炭用户要求而在港积压和船舶在港等货现象,加快了煤炭、车辆、船舶周转,缩短了煤炭在途时间,较传统港口煤运效率提高21%,秦皇岛港占“北煤南运”港口总运量的50%。

四、现代港口物流费用低。现代港口物流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许多货物车船直接换装,实现“零仓储”和“门到门”运输,减少了货物在途时间,加快了货物周转,大幅度降低了物流费用。因而秦皇岛港煤炭运输链,在全国港口煤炭运输中独居优势,煤炭装卸价格最低,全国港口煤炭装卸价格协调会议上,许多港口要求秦皇岛港提高煤炭装卸价格,以减少其他港口装卸煤炭价格高的压力。石家庄至天津港的集装箱运输,将传统港口物流发展为现代港口物流,实现

集装箱运输陆海对接,减少了运输环节,缩短了集装箱在途时间,每标箱费用较原传统港口物流费用降低了约300元。

五、现代港口物流信息技术先进。先进信息技术是现代港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也是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就不可能有物流链长、节点多的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企业,都积极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无线终端、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既可以优化港口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相关港口、海关、货主、承运商、商检、卫检、银行、保险连接,对货物运输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六、现代港口物流吸引临港产业集群。现代港口物流具有物流效率高、费用低等优势,促使港口在空间和功能上逐步向外扩展,对外资和内陆产业有很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强化了现代物流产业与其周围腹地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吸附度,带动运输业、船舶修造业、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等产业的大发展,经济集聚,产业派生,形成临港产业集群。而临港产业的发展又为现代港口物流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货源,共生共长,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篇6:港口物流论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学;海洋经济;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策略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港口服务业是海洋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港口物流服务创新可以改善港口的市场运作效益和内部成本效益,使港口获得新的竞争优势[1]。在海洋经济战略背景下深入研究港口服务创新策略,对于提升现代港口整体服务水平,成功融入海洋经济发展带,成为和保持国际物流枢纽港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宁波—舟山港是浙江港口的龙头,开展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物流创新是提升浙江港口竞争力的重中之重[2]。

基于现代港口竞争实质,对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的内涵作了界定,重点提出海洋经济战略下港口物流服务创新五大策略。

1 海洋经济与港口物流服务创新

1.1 浙江海洋经济

20xx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海洋经济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以宁波、舟山为中心,以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3]。

浙江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强项是海洋服务业,而海洋服务业最具优势的就是港口物流业。

1.2 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的涵义

随着供应链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港口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港口被认为是集合了绝大部分供应链流程的综合物流中心,港口功能也正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演变[4]。现代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港口物流服务水平,而非港口费率和装卸效率等传统因素[5]。

港口物流服务创新就是指港口运用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借助新的物流技术,开辟新的物流服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产生新的物流服务价值。

2 浙江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和重要性

2.1 浙江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的内外驱动力

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是港口进行物流服务创新的基础。纵观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结合浙江海洋经济战略构想的提出背景,浙江港口进行物流服务创新的基本驱动力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外部驱动力。

2)“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内部驱动力。

2.1.1 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国内产业转型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国际贸易量的萎缩和需求结构的快速调整,给浙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从促进海洋生态建设到六大海洋牧场的建设规划,从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宁波杭州湾新区到打造长三角资源配置中心的梅山保税港区,从培育临港工业循环发展到拓展港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浙江正通过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海洋产业,全面推进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

这为浙江港口物流服务创新活动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其重要的外部驱动力。

2.1.2 “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的构建建设

“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的实质是突破传统港口中转和产品分拨运输功能的限制,向提供全方位附加值功能的方向来推进浙江港口的发展,其目标是把浙江港口建设成为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服务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2.2 港口物流服务创新对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由于客户对于多样化的定制产品或服务需求不断上升,港口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结点,必须通过创新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而港口物流服务的创新被认为是港口取得竞争优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6]。

浙江港口要建设成为海洋经济良性发展的运作平台,就必须通过创新,在服务理念、服务技术、服务流程、服务管理、服务品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不同于竞争者的服务产品,吸引更多的货源和船舶挂靠。

3 港口物流服务创新的策略

现代港口作为提供各种物流增值活动的服务场所,汇集了各种运输方式,也聚集了各个供应链渠道成员。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浙江港口群,面对强大的全球码头运营商和航运集团的竞争,必须通过柔性化、定制化、可视化、联运化以及网络化的物流服务创新策略来提升竞争力,集聚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要素,从而打造国际综合枢纽型、要素资源集聚型的现代贸易物流港。

3.1 基于客户分类的港口物流柔性化服务策略

柔性化的港口物流服务策略强调的是港口根据不同客户类型的需求特征,在提供各种物流服务过程中,面对短期内无法预测的需求、供应和环境的变化,能积极主动地做出迅速且有效的响应。港口物流服务柔性化是港口应对供应链全球化和复杂化的重要策略,也是港口物流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形态[7]。

面对迅速演变的全球竞争,在静态环境中建立的港口物流静态能力已经无法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港口物流动态能力的培养[8]。浙江港口有效实施柔性化的港口物流服务创新,首先应对港口提供物流服务的对象分成三大类:船公司、腹地货主企业和国际采购商;其次,针对船公司、腹地货主企业和国际采购商的不同物流服务需求,制定不同的港口物流服务细则;再次,根据运行状况和关系程度,分别对船公司、腹地货主企业和国际采购商进行关键客户、潜力客户和普通客户的划分。对于如中外运、马士基或国际大型采购商等关键客户的需求,港口应建立动态的、敏捷响应的完全柔性化的物流服务机制,即在物流需求管理、采购管理、配送方式和增值服务品种等各方面进行柔性化服务,以持续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对于普通客户,港口可以按照其固有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提供常规的一般柔性化服务,如固定的配送时间和配送路线等,以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潜在客户,因其具备转变成关键客户的潜能,港口可以采取有限柔性化的服务策略[9],即介于完全柔性化和一般柔性化之间的部分柔性化服务(见图1)。因此,根据不同的客户性质,灵活地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是浙江港口进行柔性化服务创新的关键,也是确保在较长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3.2 基于客户关联的港口物流定制化服务策略

以客户为导向的物流服务不是一个新的服务理念,但却没有广泛应用于具体的物流服务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服务提供商缺乏对于客户所需求的服务进行准确定位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服务提供商无法持续、主动地对于服务产品进行更新,以满足当前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以客户关联为导向的定制化物流服务策略强调的是港口通过与客户建立关联,对客户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并联合客户共同更新物流服务产品、共同创造新的服务价值[10],从而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港口进行定制化服务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1)加强沟通与了解。通过为腹地货主企业建立档案、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货主企业资源数据库、与货主企业进行对话等手段,让彼此之间对于需求和能力的了解更加深入。

2)共同参与服务革新。一方面使货主企业知晓浙江港口物流服务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有效地调整港口物流服务策略以适应货主企业需求的变化。

3)共同创造服务价值。共同实现港口物流服务价值,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港口向货主企业提供港口物流服务。

通过以客户关联为导向的定制化物流服务创新策略,提高了腹地货主企业对浙江港口的信任,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从而提升了浙江港口的竞争力。

3.3 基于信息技术革新的港口物流可视化服务策略

随着全球物流业务快包的迅速蔓延,供应链成员要求供应链流程可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港口物流可视化服务创新强调港口作为整合的物流中心,要借助于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让上、下游客户不仅掌握货物进出港口的实时状态信息,而且要与供应链成员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转换,实现供应链整体效能最大化。

浙江港口进行可视化物流服务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建立现代港口物流虚拟可视化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海港及腹地无水港的物流业务过程进行可视化实时动态监控。

2)利用多维无线射频技术,实现港口物流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交互、港口物流企业与政府相关各部门间的电子政务交互,并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将分散的运输和港口物流资源有效地整合到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上,为腹地制造企业、国外大型采购商等客户提供可视化采购、可视化贸易、可视化金融、可视化电子通关等“一站式”服务。

3.4 基于越库作业理念的港口物流联运化服务策略

货物的有效流动不仅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有关,而且与港口在整个配送网络中的有效运作有关[11]。双向的港口物流系统要求港口具备较佳的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协调、交换和合作的能力[12]。联运化物流服务策略强调的是港口作为综合物流中心,充分发挥越库作业的优点,为腹地货主企业或海外大型采购商提供多种运输的规划和优化组合服务,真正实现各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见图3)。

浙江港口有效实施联运化物流服务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利用宁波—舟山港的港口资源优势与大型航运公司和多式联运营运商之间进行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主动担当起各种运输方式的汇编者或组合者角色。

2)为长三角地区的货主企业提供货物整合和国内多种运输的优化组合服务。

3)为海外大型采购商提供货物整合和国际多种运输的优化组合服务。联运化的港口物流服务加速了货物在港区内的有效流动,为腹地和海外客户减少了物流成本,降低了多式联运的复杂性和风险,缩短了订货前置期,发挥了全球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3.5 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港口物流网络化服务策略随着全球供应链的纵深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已经从简单的线性关系,演变成有多条供应链组成的星罗棋布式的网络关系[13]。港口作为多条供应链的成员,其面对的不仅仅是货主或货代、船公司或船代这些直接使用港口的客户,而是包括了那些所有经港口流通产品的直接或间接使用者。在这个网络中,一个业务流程的输出是另一个业务流程的输入,网络成员彼此之间是持续的相互依存的关系[14](见图4)。

在海洋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温台港和嘉兴港为两翼的浙江港口体系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港口物流网络化服务的创新:

1)选择与造船企业及船公司合作,加强精品船型的研发,以提高浙江港口集疏运体系的竞争力。

2)可选择与旅游、娱乐休闲等公司合作,开发滨海游乐项目,提高浙江港口综合配套服务竞争力。

3)与腹地食品制造业和保健品制造业合作,发展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海洋食品产业、海洋保健品产业等特色产业,以拓宽浙江港口的物流服务领域。

4 结 语

篇7:港口物流论文

一、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我国拥有 1.8万千米的海岸线,11万千米的内河航道,承担着 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 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 1460多个商港,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已占世界亿吨大港的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 140多个,已与 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 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与美国、欧洲、亚洲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流量。目前,在世界港口集装箱运量排名榜中,香港、上海、深圳三地稳居二至四位。中国已占到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的近1/4。2006年,中国沿海港口吞吐量超过 1亿吨的港口达到 12个,其中上海超过 5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且随着中国进入重工化阶段后对大宗货物的需求飙升,中国内地港口运输量急剧增长。我国已形成环渤海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等地区的五大港口群;亿吨级大港均在积极筹划其跳跃式发展的蓝图,中小港口也望在中国港口发展的大潮中把握机遇。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局面,各港口群间相互争夺货源,竞争异常激烈。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将进一步加剧港口间的恶性竞争,甚至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区域范围内缺乏合理分工,重复建设严重,远未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我国五大区域港口群 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主要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服务于中国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其中辽宁沿海港口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营口港为主,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秦皇岛港为主,山东沿海港口群以青岛、烟台、日照港为主。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以厦门、福州港为主,服务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内陆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由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组成,依托香港经济、贸易、金融、信息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在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同时,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港为主,服务于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加强广东省和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

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组成,以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服务于西部地区开发,为海南省扩大与岛外的物资交流提供运输保障。

三、五大港口群特点

1.环渤海地区港口群: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其腹地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东北、华北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虽说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由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冶金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对港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潜力。统计显示,环渤海港口群腹地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04年开始超越珠三角和长三角,而且该趋势仍在继续中。同时,2001-2005年期间,环渤海投资增速也连续五年超过25%。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环渤海区域未来经济长期增长打下基础。

2.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 ⑴发展速度快。不仅原中央所属的港口规划起点高,基建力度大,设施上马快,投产运营好,不少地方港口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也异乎寻常。以深圳的蛇口、赤湾、妈湾等港区为例,都是10年之间拔地而起的;其他如珠海、惠州、中山、茂名、南海等港口同样成长迅速,这些地方港口的功能、规模和效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成为港口群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⑵大小港口各显其能。虽然珠三角具有良好的建港资源,但各地在建设和发展港口的进程中,不是盲目拔高自己,求大求全,而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港口所处的位置、进出货物的数量和流向,因地制宜地建设相应等级的码头(泊位)。除广州、深圳等港口大进、大出、大手笔外,其他像中山、太平、南海的集装箱码头,茂名的原油码头,都是小中见大的典范。⑶多力并举。港口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低,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除保证重点外,难以满足众多港口的建设需要。珠三角港口的建设则依靠社会力量,倡导多元投资,鼓励货主自建,改变了计划经济的单一建港模式,如深圳港的蛇口、赤湾、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广州港的电厂码头,珠海高揽港区的油品码头等,都是多渠道建设港口的丰硕成果。⑷功能配套。广东省港口体系已基本形成,在能源、建材、粮食、化肥、滚装、集装箱运输等接卸、转运方面,做到了大中小结合,普通与专业结合,海港与河港结合。⑸一类、二类开放口岸并重。珠三角港口群中的一类口岸,担当了外贸货物进出口的主角。二类口岸则凭借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众多小船来往其间航程短、时间少、成本低、效率高、机动灵活的优势,一类、二类口岸既各显“神通”,又相互支持、互补。3.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 东南沿海港口群全部集中于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优良深水港湾众多的福建省,由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等港组成。

4.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 珠江有八大口入海,河网水系发达,港口众多,水上交通极为便利。珠江三角洲为我国最早成功推行改革

开放立起思想思想港口区开

篇8:港口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 “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 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 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芜湖居中靠东、临江近海,横跨长江两岸,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突出,港口航运比较发达,是长江经济大动脉中的重要通道。2010年,国务院批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定芜湖市为承接产业转移双核心城市之一。2011年,国务院又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2013年,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编制 《推动长江经济支撑带转型升级综合发展指导意见》 从六个方面再造长江经济带。这些将极大地促进芜湖港口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芜湖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长江主枢纽港之一,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安徽省对外开放的窗口、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同时也是长江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可常年靠泊5 000t级海船, 中水期可靠泊万吨级海船。芜湖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内河航运大市之一。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水运企业共计355家,其中航运企业201家,港口企业55家,航运服务业99家。水运从业人数2.5万人。2013年全市完成水路运输货运量8 937万吨, 水路货物周转量527.45亿吨公里。无论是水运企业的数量、规模,还是营运船舶数、单船平均载重吨、船舶总载重吨,多年来均位居安徽省首位和全国内河港口城市前列。中远、中海、中外运等大型船公司在芜湖均设有分支机构。芜湖航运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在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拥有船舶交易、船舶配件、船舶修造、船员培训及劳务、船代货代、评估咨询、 金融保险等结构多样的航运服务企业600余个,并在沿江形成集聚。

然而,芜湖市发展港口物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港口服务功能相对单一,集聚和辐射能力有限,现代物流发展相对滞后;航运企业多而不优,运力大而不强,存在结构性矛盾;航运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早,数量众多,但基本上以船舶交易、船舶维修、船员培训、船代货代等低端业务为主,航运经纪、船舶租赁、金融保险、仲裁担保、信息咨询、高级船员培训及劳务等高端航运服务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满足芜湖港口物流行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需求,配合物流公司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物流市场宏观环境与微观因素多样变化的背景下,大力培养面向港口物流的专业型物流人才是急需的。安徽师范大学自2010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将港口物流作为教学与研究重点内容之一,致力于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物流服务是不断革新和发展的项目,面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对学生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势在必行。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2.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就是以研究为主的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的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2.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研究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学生是主体,支持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和创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以及引导。研究型教学模式过程控制具有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时间的开放。另外,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合乎探究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教室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开放信息场所,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散。通过研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面向港口物流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系统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专业,与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联系非常紧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截止目前,全国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约有40%的高校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大多采用“完全理论教学”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式。

3.1传统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影响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目前的大学物流教学课堂中,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相对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学生的学习理念里缺乏主动思考,他们会比较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甚少质疑和提出自己的想法。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针对不同物流系统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3.2较少的课堂互动影响研究型教学的效果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堂内容,但学生依然比较缺乏学习热情。一方面原因在于物流的核心概念大多较为抽象且难理解,物流流程较为复杂,若没有实际操作和演示资料,仅凭教师口头表述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整个实际过程;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的主动表达需求较弱。这样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教学过程中缺乏本土化物流案例

在物流教学案例素材的选择上, 教师选择的大多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大企业的相关案例, 学生缺乏代入感, 很难融入到案例中去。同时,教师也很难掌握更多的有关案例的详实信息, 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不得不经常进行假设, 致使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甚理想。

3.4适应研究型教学的考核方式尚不成熟

教学评价是影响教学模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是以学科期末考试分数这单一指标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成绩的优劣,评价范围较窄。反映在实践中,学生往往通过强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慢慢养成了认为最后通过强制记忆就能通过考试的习惯性思维,而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

3.5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

物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并突出其实践应用性,用扎实的物流理论指导物流实践,用丰富的物流实践完善物流理论。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对实践教育环节的要求很高。然而,目前大多院校仍然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物流人才。

4面向港口物流的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需要教师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这对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研究型教学时,应充分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校企合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针对一些前沿性的学科问题,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中以课题案例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本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1转变教学观念,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思维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型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4.1.1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教材和教师的课件,甚至挑剔教材和课件,以加深对学习知识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鉴于物流学科的交叉性和发展性,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在《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研读课本,抱着“求证”的态度查阅文献。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指出教材中的不妥之处(包括印刷错误、提法不当、归纳不全面等),讲授过程中对不妥之处做出强调与评述,考试过程中把这些不妥之处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4.1.2推动学生融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教学方式,笔者所教授《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很多是学生自发搜集的,《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中学生对实际案例的介绍和讨论也是积极踊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研究型的学习姿态不断拓展知识面。

“学会学习”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方法与策略。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现象、事实、概念、原理等描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发现与思考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态度和技能,强调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应用和素质培养。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科学合理,以学生为本,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2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善用启发式课堂教学

4.2.1善于运用小组讨论,结合启发式教学。

从实践来看,在研究型教学中选择较多的是小组学习形式。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笔者也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参加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到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整个过程都是小组独立完成,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并在结题验收中得到充分肯定,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在不同阶段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不同问题,问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课后作业提出解决方案,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路,当堂或在下堂课中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并举一反三,延伸和拓展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

4.2.2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研究型教学应分层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型教学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做法都没有标准答案。物流管理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就是师生互动,互动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中应开设不同层次的研讨课,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读、写、听、说、辩论技巧、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进行训练,研讨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分析;教师在课前做好对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课堂上有效推动研讨的持续进行,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问题。

4.3注重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激发学生的整体建构能力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相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针对物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案例场景。案例选择可选用新鲜的案例,尽量不用已过时或非常成熟的案例。用具体实例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把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拟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提供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导和规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

重要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上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新的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解决。实践证明,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港口运输”时,以芜湖港建设为例,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充分、大胆设想,拟出相关芜湖港口运输规划方案,使课堂讲授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由此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4.4改变成绩评定标准,丰富考核形式

4.4.1建设多样化、过程化的考核体系。

研究型教学的考核体系应是一个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应从以知识测量为主向以能力测量为主转变,要多角度、多层面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中不同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推进考核方式、方法多样化。

4.4.2促进考试方式多元化。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考核过程是一个继续研究学习的过程,考试方式应改变笔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充分考虑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下工作等因素的量化方法和权重关系。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如何去做,评价学生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只要研究方法得当,研究过程有理有据就是成功,而不去评价其成果是否具有重大价值,是否完全正确。

对于讲授讨论型课程,考试成绩由试卷成绩、小组讨论、课程论文、随机回答问题等综合构成;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变应试过程为研究学习过程,题目要符合教学大纲、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出题的思路明确、参考答案正确、有一定的难度,强调题目的原创性、综合性,并要求对所出题目就其知识点、出题思路、创新性、参考答案进行答辩。

4.5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加强校企合作层次,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1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共同监督管理。

在建设安徽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芜湖的港口和物流企业都非常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了解港口物流行业,学校可以和芜湖港口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合作办学。通过这种方式,在技术人员、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了解和熟悉港口作业的流程并接触到港口物流的管理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和企业人员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5.2引企入校,拓宽融通通道。

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打造订单式培养;企业可将密集劳动项目外包,例如,逢“双十一”,可让学生实地实际地参与感受公司运营业务;学校也可设置企业分部。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派人员参与其中,共同把学生培养成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港口等用人单位从不同侧面观察了解学生,挑选并培养自己满意的人才。通过这种教学和实践模式,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4.6加强相关师资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6.1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得比较晚,直至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开设此专业。目前专业的任课教师大部分是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所以相对缺乏港口物流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管理经验。高校应组织鼓励专职教师多参加和专业相关联的培训,同时,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践经验,进而培养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非常有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4.6.2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必须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或聘用高职称的外校教师或者具有丰富港口物流经验的企业人员,可以加强本校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把企业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引进课程教学中来。

5小结

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力。它应当而且可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框架,对专业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改革起到必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摘要:2015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芜湖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文章在剖析芜湖港建设皖江航运枢纽的背景下培养面向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从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注重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改变成绩评定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层次、加强相关师资团队建设等六个方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框架,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上一篇:动漫大鱼海棠观后感电影巨作下一篇:一年级读书手抄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