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企业消防管理规定

2022-11-25

第一篇:港口企业消防管理规定

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策论文

一、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和类别港口企业属于重资产型企业,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资产回报周期长、后续保养维护成本高、场地内频繁移动等显著特征。根据以上特征,表1是对一个年产能约150万TEU集装箱港口,固定资产的基本配置和分类。根据各类资产特征和所占比重,可看到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码头主体工程和机械设备两类。港口企业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高;同时港口连续生产的特点,决定对固定资产完好率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保养维护成本的高昂和管理难度加大。

二、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固定资产前期管理规划不强,导致后续运营成本增大

固定资产前期管理,指港口的码头或设备等资产,从规划开始,经过选型、招标、设计、安装(建造)等均要符合规划要求和生产需要。一旦投资规划等前期管理过程缺乏市场调研,没能购置到最新最好的资产,固定资产很可能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预期投产或不符合生产需要,将导致使用资产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资产后期管理工作祸患无穷,大大增加后期的运行成本。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现象严重,实物管理缺失

资产账簿设置不健全,仅凭资产财务账管理实物,没有建立明细实物台账和卡片;维修、调拨、报废等审批流程不清晰;固定资产未统一编号和粘贴标识;对于堆场、库场、隔离网、道路等地点或面积不断变化的资产,缺乏跟踪管理,无法核实现有状态,与财务账一一核对;没有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出现损坏或丢失,没有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台账和进行账务处理。

(三)日常管理仍为手工方式,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以养代修”意识不强

1.虽然有“以养代修”意识,实际上难以操作和执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带来了设备维护思路的改变,港口企业基本形成“预防为主,以养代修”的意识,但是由于行业高度竞争性、缺乏有利管理工具、意识未得到全面贯彻,设备管理往往忙于作业,无暇顾及原定的保养维修计划。

2.设备管理,诸如库存管理、保养管理、跟踪管理等仍使用传统手工工具,或单个功能实现信息化,未对接所有设备管理功能,导致有计划无法时时跟进、实施,较难实现固定资产全面信息化管理。

(四)没有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评价考核体系

虽然部分港口企业开始重视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建立了单机核算体系。但是这一核算方式仅建立初步雏形,不成体系,例如不同公司有不同核算方式,港口行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形成;成本单机核算是对历史成本的平均分摊,仅为事后统计分析,对设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诊断结果不具有太大指导意义;资产效益评价指标以定性评价为主,指标单一,无法全方位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效果和效率。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集中,由一个部门或岗位即担任实物管理又担任账务管理;或同时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维修等多个职能,没有设定不相容岗位相互监督。另外,也存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分散,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阻碍,固定资产整体产出效率偏低。

(六)对固定资产和运行成本核算没有考虑港口特殊性,未能正确反映当期经营损益,会计信息失真

资产使用多年前的历史成本计价,未能时时反映当期固定资产真实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量难度较大,容易导致人为调节利润;折旧政策和年限没有行业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后续维修维护成本等计量随意资本化,导致资产叠加,虚增资产规模,不能正确反映真实损益水平。

三、加强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由于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的以上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港口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定义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运行效率标杆,跟踪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和生产周期,在保障固定资产有效运行前提下,降低资产运行成本。

(一)建立“1+3”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基础

“1+3”指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晰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审批流程等三个管理基础,从而建立三层管理、交叉监督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第一层:将固定资产实物和账务分开管理;第二层: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分为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和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第三层:对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按照港口企业不同种类的资产和技术专业性,分为设备资产管理、IT资产管理和其他资产管理。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事前规范、事中控制环节及事后评估与分析

1.港口资产的前期管理是资产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港口企业每年运营成本的高低。因此应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审,严格审查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首先要服从于港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防止过高标准的投资采购;其次要充分考虑生产、技术、财务、安保等各方要求,统筹选取性价比高的采购,防止资源浪费;再次要全程严格监控规划、招标、设计、采购等每一个环节,防止不合理支出和利益输出行为,防止不合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增加、减少、维修、更新改造、盘点、投资资金等规定严格审批流程,监督相关费用发生,健全责任人奖惩制度,完善有效的事中管理机制,建立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等基本管理制度。对于机械设备要在企业全面灌输“以养代修”日常管理理念,通过完善设备诊断技术和使用成熟的经验数据,提前预估和消灭设备隐患。

(三)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后评估和责任追踪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体系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应包括前期研究、决策、建设、运营、后评价等各个环节。后评价方法为逻辑框架法,即通过投入、产出、直接目的、宏观影响4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对已经完成的投资项目所进行的一种系统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与原科研报告的产能、效率、效益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比较,反映实际运营与科研决策的差距、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后评估成果迅速反馈,加以运用。该成果既可用于调整投资计划和在建项目,完善已建成项目;还可直接复制到类似新项目;同时也是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从固定资产技术状态、成本效益及发展变动趋势等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和考核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

3.通过单机成本核算建立单机效率和运行成本标杆,以便设备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发现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为设备使用及维修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和分析基础,提出了改善意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港口企业的效益。具体方法:(1)成本归集对象:岸桥、门机、场桥、正面吊、堆高机、拖车6类;(2)成本归集项目:直接成本,指可以全部或大部分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人工、外判劳务、职工福利、材料、燃料、电费、维保费、折旧费8个成本项目;营运间接费用,是指全部或大部分不能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保险费、劳保费、消防安全费、事故损失费、租赁费、疏浚费、物业管理费等7个成本项目。(3)成本归集方法:以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对象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采取一定的方法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间接费用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

(四)引入领先的资产管理工具,借鉴成功的资产管理经验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为EAM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我国的宁波港、上海SCT等港口企业已成功上线,该系统串联资产的维护计划和跟踪管理、备品备件管理、采购供应商管理、维护成本控制和资金占用管理、资产使用和运营成本深度钻取分析等各个功能,实现高度集成,并可时时展现动态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过标杆建立提供事前预警。

(五)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制度,谨慎合理使用公允价值理念,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1.建立港口企业的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防止随意资本化行为,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要求后续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原值20%以上,同时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将后续支出资本化。账务处理上,应将替换掉的资产原值及已计提的累积折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然后将新替换资产的价值添加到固定资产成本中。

2.由于港口企业一般属于长期经营,原有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已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规范运用,可以真实有效反映资产带给企业的真实利益。尤其在对于港口并购、非货币性交易等经营行为中,大胆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既要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又要防止任意使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因此要着重于现在和未来,根据港口企业地理位置、作业装卸类别、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价值,港口行业也要构建港口企业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用客观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等。

3.港口行业要按照资产的不同类别,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在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残值率等方面统一标准。

第二篇:关于港口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及改进的思考

邹先平 郭 云

(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 营口 115007)

摘要

港口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国家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物流行业的税收政策,对进一步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港口物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税收管理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现状分析,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港口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是陆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多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近几年来,国家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物流行业的税收政策,对进一步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拟就港口物流行业的税收管理特点、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对推动港口物流税收可持续增长提出几点建议。

一、港口物流行业的税收管理特点

港口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一环,既不同于生产制造业,也与一般的服务性企业有所区别。港口物流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税收管理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1、港口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财产税额比重较大。

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港口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大、价值大、构成相对分散,是企业营运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是港口占用土地面积较大,一般中型港口的土地面积在5-10平方公里。二是港口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包括港务设施、库场设施、装卸机械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每个大型海港的码头资产投资都上亿元,特别是港务设施、装卸机械设备、房屋建筑物的价值较大。

由于港口固定资产比重大,其与资产相关是税收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在总税收的比重较大,一般可占到总税收额的20%以上。

2、港口物流多环节、跨领域,决定了其涉税种类齐全。 现代港口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陆交通枢纽,它已经成为支持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大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全世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中心环节。大多数重要港口均位于海、陆、空三位一体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上,其商品原材料从开采到生产加工、配送营销,直至废物处理可形成一条典型的“物流”供应链。而且现代港口还纷纷建立保税仓储,利用港口资源开展贸易业务。

由于港口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多个环节,其税收基本涉及到了我国现行的绝大部分税种,主要的税种有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税、契税等,这样无疑增加了税收管理难度。

3、运输车船流动性较强,贸易转手频繁,管控难度大。 所谓“车儿满地跑,船儿水上漂”,纳税人的去向随车船而定,纳税人的流向十分难以确定。随着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一些货主利用港区货物进行贸易业务正在逐步兴起中,一些货主为了避免繁琐的入户、过户手续,往往私自达成转卖协议,不办理过户手续,造成所有人与使用人不符,纳税人很难确定。这些都给港口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港口物流行业的税收现状

为了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于2009年4月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所提出的9项政策措施中第3项涉及到税收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贡献,港口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所受益。现就港口行业主要税种税收政策及税收优惠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1、营业税

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和装卸搬运归入“交通运输业”税目,税率为3%;邮电通信业,税率为3%;代理业、仓储业、设计、咨询等归入“服务业”税目,税率为5%;兼营不同应税项目,应分别核算,否则从高适用税率。

为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试点物流企业采取差额纳营业税的政策。主要是:试点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运输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征收营业税;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仓储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仓储合作方的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上述两项要求使得试点物流企业在其经营中可以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物流服务费用进行抵扣,减少了试点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无疑是一项鼓励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好政策。

目前对该项物流差额纳税政策采取的是试点办法,有部分港口作为试点企业,但并不是所有港口企业都可以享受,试点港口物流企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大;而且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执行标准,这样执行容易造成税收壁垒、影响税收的公平性。

2、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属地方税种,各地区根据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征收标准,各港口仓储用地一般在4-6元/平.年,港区内的公路、铁路、绿化地带均应照章纳税,不得减免。由于港口所占面积较大,土地使用税在总税额中的比重较大。

目前,港口物流业运用到的土地使用税减免优惠政策主要有:(1)按(89)国税地字第123号,对港口的码头(即泊位,包括岸边码头,伸入水中的浮码头,堤岸,堤坝,栈桥等)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2)对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享受免缴5—10年土地使用税。(3)对于各类危险品仓库,厂房所需的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暂免征收土地使用税。这项政策对油品码头公司的罐区等土地可以办理减免。

3、房产税 房产税按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种方式,从价计征的按房产原值扣除一定比例后按1.2%计征;从租计征的按租金的12%计征。

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将地价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宗地容积率大于等于0.5的,将全部土地价值计入房产原值。

4、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额的25%计征。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经省发改委以上审批的万吨级沿海港口码头项目,自项目取得第一笔收入起其企业所得税享受“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三、港口物流行业税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港口物流业迅猛发展,港口成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点。但国家对港口物流业的税收征管变化不大,没有及时作出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了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缺乏港口经济税收优惠。

现有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港口物流业的不多,没有充分利用税收杠杆,在对港口、物流技术改善、物流结构调整、物流企业规模扩张等方面予以税收扶持,限制港口经济、物流业竞争力的提高。

2、税负不

一、重复征税。

重复纳税是目前存在于港口物流行业税收方面的最重要也是最为不合理的问题,已经对港口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物流配送业务领域、仓储租赁业务领域、代收代缴费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现代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动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基础之上。现行税制把一体化经济运行过程各个环节人为割裂开,一方面不利港口经济、物流企业开展一体化运作;另一方面高税率限制了港口经济、物流企业发展。

3、港口物流企业综合税负相对偏高。

众所周知,港口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不高。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仓储业务利润率仅为2.6%,而物流企业毛利一般仅在4%-6%,税后纯利只有1%-3%,但仓储及其他物流服务却使用5%的税率,比运输业税率还高出2个百分点。这使得很多物流企业难以尽快通过自身积累获得快速发展,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

4、港口仓储物流服务中土地使用税负担较重。

在物流活动中,仓储与分拨、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是整体物流服务的关键环节。在属性上,是属于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基础,由于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同时与国民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但是在我国土地使用税的征收上却未能体现出这种差别,港口行业的减免政策较少,高额的土地使用税占总税额的比重较大,也给低盈利的港口物流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5、所得税属地缴纳不符合现代港口物流业域发展的特点。 由于港口竞争加剧,港口在不同的内陆城市设局布点、建立内陆港,港口物流业呈现跨区域发展的特点。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经营条件不同,常常出现在一个公司范围内,部分区域公司盈利而另一部分区域公司亏损的局面。但目前我国执行的属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许多集团型企业无法做到企业内部盈亏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四、加强港口物流税收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港口物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依据税收公平,避免重复征税,与现行税制相协调,支持物流业发展、涵养税源、强化征管的四项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大港口物流业税收优惠力度。

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对公益性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全额税收优惠,采用投资抵免办法,即投资主体投资于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其投资额允许抵减企业所得税税基。其他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对进行技术改造购进固定资产,在增值税方面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允许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法,降低计税依据数额;对企业处置不需用固定资产,如尚未提足折旧,允许报废时一次性提足,计入税前利润;允许用新增所得税额抵免一定数额投资额,降低所得税负担。

2、适当降低港口物流服务的营业税税率。

建议考虑适当降低港口物流业务中仓储、分拨等业务的营业税税率。将此部分业务作为特殊服务业看待,对物流业务各环节实行从低统一税率,参照现行物流运输业税率3%征收,以利公平税负。对物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经营等具有增值特点的服务,建议设置合理的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

3、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不断深入,政府更加重视鼓励支持港口业发展。各港口所在城市均提出了“以港兴市,港兴市兴”的发展战略,港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实现地方政府对港口寄予的厚望,担负地方经济发展振兴的重任,建议地方政府加强港口土地使用税征收管理,在土地使用税政策上给予减征或免征照顾,把港口做大做强,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回报社会。

4、制定税率统一税负。

港口经济、物流企业可以是资产型企业,也可以是非资产型企业。事实上,有物流资产的物流企业更具有优势,拥有资产优势的以运输、仓储起家的“混合型”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更大。我国的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也应该用协议、合作、联盟等方式展开协作,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予配套扶持,比如,合资合作的物流企业所得税税率采用低税率,提供代理服务的物流企业采用3%的营业税税率,鼓励仓库的租赁使用,可以减征或免征租赁收入的营业税,房产税采用按房产余值的1.5%计税,租用仓库支出可以一次性计入费用,降低所得税税基等。

5、全面执行港口物流营业税差额纳税方法。

由于目前物流差额交纳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仅限于部分试点企业,绝大部分企业还是执行全额纳税的政策,对增加物流成本、限制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不利影响。建议国家在总结近几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在全体物流业推开,让广大物流行业充分受益。

针对物流外包业务快速增长与对零散社会物流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的需求现状,建议在重新核定营业税计征基数的基础上,明确物流外包业务营业税的差额纳税界定方法与计算方法,将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用外包的方法,采用垫付款形式支付的运输、仓储、包装、分拣、加工等业务过程的成本作为抵扣部分看待。在营业税执行差额纳税的同时,将附加在营业税的城市建设、教育等附加税也同样按差额纳税,以维护税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6、规范统一所得税管理。

很多港口物流企业都跨区经营和建立物流服务网站,为了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企业,一是为各类港口物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结合内、外资所得税改革,统一内、外资港口物流企业所得税,对于新办的各类港口物流企业均可享受一定期限所得税优惠,突破原来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内资)或货运行业限制;二是对港口物流企业确属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开发费,可以比照工业企业享受技术开发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的合理政策,以促进物流企业加大对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

第三篇:港口消防监督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港口消防监督管理,保障港口、船舶运输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六十八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港口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沿海和内河港口(以下简称港口);

二、在港口水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

三、港口内的一切单位和人员。

第四条 港口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办法实施消防监督。

港口公安机关要设置消防监督机构,配备消防监督员。消防监督员的配备应根据实际需要,本着从严掌握的精神,控制在职工总数的2‰以内。

第二章 火灾预防

第五条 港口规划建设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港口码头时,必须执行有关消防法规,会同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制定水域陆域消防站(包括消防艇专用码头)、消防供水、消防通讯和消防通道等消防设施的具体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应纳入港口建设总体规划。消防设施的建设应与港口建设同步进行。

第六条 港口码头原有消防设施不足或者不适应消防要求的,港口规划建设部门应按照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建议进行改造或者增设。

第七条 港口区域内建设工程的防火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油品码头的防火设计,必须执行《石油库设计规范》和《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严格防火防爆安全标准。

在港口区域内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独立经营的企业,其建筑工程或从国外引进工程项目的防火设计,必须符合我国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防火设计,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审查批准后才准施工。

第八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防火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同时要负责做好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九条 工程竣工时,由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负责验收。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在建筑审核业务技术方面予以指导。重点工程的防火设计,同时报部消防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条 未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港区内搭建临时工棚和易燃建筑。 第十一条 港口装卸、储存、运输、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交通部《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

一、运载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车辆进出港口,必须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危险货物准运证,并主动接受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监督和门卫的检查;

二、装卸、储存易燃易爆危险货物,应使用专用码头、仓库、货场;

三、装卸易燃易爆危险货物使用的机械、工属具,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四、易燃易爆危险货物应分类储存,留有安全间距,严禁将产生物理、化学反应的货物混装混放。遇水燃烧、禁冻、禁晒的危险货物,严禁在露天、低温、高温处存放;

五、从事易燃易爆危险货物装卸、运输、管理人员,应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物理、化学性能,要经过防火防爆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由所在单位安全技术部门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位工作,还应严格执行防火防爆制度,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二条 港区内的生产、生活用电设备,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严禁违章用电。

第十三条 进入港区仓库、货场、危险品作业现场的机动车辆,必须配戴火星消除装置和灭火器材。

第十四条 进入港口装卸作业区或仓库、货场、油区、油库以及登轮作业的人员,严禁携带火种。

第十五条 港区内严禁燃放焰火、鞭炮、严禁在禁烟场所吸烟。

第十六条 采用有火灾危险性的新设备、新工艺和可燃易燃物资材料的单位,必须按照研制部门提供的预防火灾的具体办法,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并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认可。

第十七条 严格明火作业审批制度,实行动火管制。

在港口码头、港作船舶等非消防重点处所进行的一般性明火作业,由港口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审批,报消防监督机关备案;在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处所和消防重点部位 进行动火作业,必须报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批准。

在港口水域锚泊、作业的运输船舶进行电气焊割等明火作业,按照交通部有关规定,报经港务监督(港航监督)部门批准,向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备案;对火灾危险性

大的明火作业,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应积极参加动火方案研究,并实行消防监督。

第十八条 对消防安全措施不落实,有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的明火作业,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应责令其停止作业。

第十九条 审批部门要设立专人负责动火审批工作。负责动火审批的人员,必须具 备防火防爆知识。因审批不当或违章作业而发生火灾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 进行明火作业,必须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需要动用明火的单位、船舶,应按规定向主管动火审批部门申报;

二、动火单位应指派专人到动火现场看护,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三、审批部门应派人到动火现场进行检查;

四、对危险性大的明火作业,港口公安消防部门应派消防车、船实施现场监护。

第二十一条 港口客运部门应增设专(兼)职危险品检查员,配备必须的安全检测仪器,对旅客携带和托运的行李进行检查,严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站、上船。

第二十二条 在港口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载运危险货物,必须具备适载条件,严格执行《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设备和器材。按照危险货物性质,合理配载。

二、装载危险货物船舶的船员,必须经过船舶消防业务知识培训,了解和掌握危险货物的性质、防火措施及灭火方法;

三、港口货商或生产调度部门应在作业前向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提供所载危险货物的名称、性质、数量以及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

四、凡装载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船舶,在装卸作业或通过港区特定水域时,必须接受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监督。

第二十三条 港口所属单位及驻港单位,要建立健全防火组织,全面实行逐级防火责任制,把防火安全工作纳入经营管理之中。可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防火负责人,协助行政主要负责人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发的消防法令和规章制度;

二、把消防工作列入工作、生产、施工、运输、经营管理的内容;

三、组织制订防火安全制度,组织实施逐级防火责任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

四、组织防火宣传教育,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五、组织防火安全检查,负责整改火险隐患,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完善消防设施;

六、经常了解、掌握消防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解决消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七、领导企业专职和义务消防组织;

八、组织制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灭火方案,带领职工扑救火灾,保护火灾现场.

九、追查处理火警事故,协助调查火灾原因;

十、负责消防奖惩事宜。

第二十四条 港口所属单位及驻港单位,应根据防火、灭火的需要,配置相应种类、数量的消防器

2 材、设备和设施,并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和补充更新,使之完好有效。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维护消防设施。不准损坏和擅自挪用消防设备、器材,不准埋压和圈占消防水源,不准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铁路机车、车厢不准甩放在消防通道上。基建维修、电力部门,在维修道路影响消防通行以及停电、停水、切断通讯线路时,必须事先通知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

第二十六条 专用消防车、船以及其他消防器材、设备和设施,除抢险救灾外,不得用于与消防无关的方面。

第三章 消防组织

第二十七条 沿海开放港口和内河重点港口应设立港口公安消防队,负责对港口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和港区内的设施、物品发生火灾的扑救。

消防站的布局、装备标准应按交通部发布的《港口消防站布局与建设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 大型油库、危险品仓库、大型物资仓库以及地处偏远、规模较大的厂、站,要建立企业专职消防队,由单位防火负责人领导,并接受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业务指导。企业专职消防队的建立和撤销,应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批准。

第二十九条 港口所属基层生产部门,应在编制内设立相应数量的专职或兼职防火员。防火员在单位防火负责人和管区派出所防火民警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日常防火安全工作。

第三十条 拖消两用船是港口公安消防队扑救船舶火灾的辅助力量。平时由生产部门管理使用,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负责消防业务指导。灭火时服从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统一调动、指挥。船员要经常进行消防业务学习和演练,提高灭火技能。船上消防系统要经常维修保养,灭火药剂要配足,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十一条 港口各单位应加强群防群消,建立义务消防组织。由单位防火负责人领导,接受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业务指导。

第四章 火灾扑救

第三十二条 任何人在港区内发现火警,都应立即向港口公安消防队或当地公安消防队准确地报警。通讯部门应当优先传递火警、火灾信息,不得延误。

第三十三条 港口消防队接到报警后,消防车须在五分钟内到达起火现场;消防船应在五分钟内启航,以最快速度赶赴火场。其他车辆、船舶应为其让路。

第三十四条 船舶、水上设施发生火灾时,由海上安全指挥部或海上安全监督部门统一组织力量施救。火场的扑救工作,由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指挥,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服从调动。扑救船舶火灾时,应吸收船方人员参加,共同研究制定灭火方案,避免扩大损失。港口陆域发生火灾,由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统一指挥扑救,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给予协助。没有建立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公安消防队的港口,由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指挥火场扑救工作。

第三十五条 扑救火灾时,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有权调用一切交通工具和抢救力量。

第三十六条 参加扑救火灾的单位和人员,都必须服从火场指挥员的统一指挥。港口公安交通管理、港务监督(港航监督)和治安管理人员应当负责维护秩序,疏散车辆、船舶及人员,必要时可实行交通管制。

第三十七条 港口公安消防队参加扑救有保险的外单位的火灾中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以及对火灾原因进行技术鉴定的费用,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从保险公司偿付的施救费中予以补偿。对在港外籍船舶(包括挂外国旗的远洋租船)和在国外投保火险的国内运输船舶火灾扑救收费,按交通部《关于航行国际航线船舶消防费收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参加扑救火灾或消防训练中受伤致残或牺牲的非国家职工,其医疗费用和抚恤待遇,由起火单位或者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国家职工的医药费用和抚恤待遇,由职工所在单位负责,同时执行消防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

第五章 消防监督

第三十九条 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职责是:

一、负责督促港口各单位制定消防安全办法和技术标准,并负责审查、监督实行;

二、负责港口公安消防队伍的组织领导,对专职、义务消防队和专职、兼职防火员的业务指导;

三、负责日常的防火安全检查,并对查出的重大火险隐患及时向有关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发出《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必要时,可传唤有关人员,督促整改火险隐患。

四、对不执行《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单位,消防监督机关有权责令其停工、停产、停业,限期整改。造成一定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五、负责港区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和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以及参加竣工验收;

六、负责港区明火作业审批或监督;

七、对危险货物装卸、运输、储存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对装(卸)载危险物品的船舶进行消防监督、护航;

八、对在港口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实施消防监督;

九、对辖区单位的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的配备、管理、维修保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负责起火原因的调查。在港船舶火灾的调查,要吸收船方、港监、船检等部门参加,联合进行调查,作出火因技术鉴定,并根据事故性质、情节和后果,对有关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一、负责辖区火灾事故的统计报告;

十二、负责对消防器材、设备等的规格、性能进行检查;

十三、负责考查评定、奖励在防火、灭火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处罚违反消防法规的单位和责任者。

第四十条 消防监督员的主要职责:

一、依照消防法规,对管辖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督促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制度;

二、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

三、对管区内建筑施工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四、协助管区内消防重点单位制定防火安全制度和灭火应急方案;

五、对管区单位的职工群众进行安全防火宣传教育,普及防火、灭火知识,及时制止各种违法违章行为,消除火险隐患;

六、指导管区单位的专职和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活动;

七、对管区单位的消防器材、设备、设施的配备、管理等,进行检查;

八、对管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措施;

九、参加管区内发生的火警火灾事故的调查、勘查和鉴定,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一条 港口公安消防监督员执行消防监督任务,必须着制式警服,佩戴消防监督臂章,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十二条 各港区派出所应设专职防火民警,负责辖区日常消防安全工作。业务上接受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指导。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三条 在消防工作中,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一、全面达到公安部规定的消防十项标准,积极整改火险隐患,成绩显著,一年内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单位;

二、在扑救火灾中,积极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成绩突出的;

三、在危急时刻,防止了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或发生火灾后能及时报警、予以扑救,减少损失的;

四、及时发现和消除重大火险隐患,避免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

五、及时提供和反映情况,对查明起火原因有突出贡献的;

六、在消防安全设施、技术装备上有重大革新及发明创造,成绩显著的;

七、在消防工作中的其他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四十四条 在消防工作中有贡献的或者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由行政、主管部门或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给予表彰、奖励。奖励经费由奖励单位从安全奖励基金中开支。

第四十五条 对违反消防法规和本办法的人员(包括外籍船员和人员),港口公安机关除依照《中

4 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外,有下列行为之

一、情节较严重的,由本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一、施工人员不按照防火设计进行施工的;

二、防火负责人不履行职责的;

三、值班人员擅离职守或失职的;

四、不按照规定进行生产作业,违章蛮干的;

五、对火险隐患拒绝整改或拖延整改的。

第四十六条 消防监督员玩忽职守、有严重失职行为的,由港口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撤消其监督员资格。

第四十七条 违反消防法规和本办法,情节严重,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肇事者和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各港口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防火管理规定,并报交通部备案。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八八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第四篇:港口消防监督实施办法

【颁布单位】交通部 【颁布日期】1988.07.05 【生效日期】1988.08.01 【失效日期】 【时 效 性】有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港口消防监督管理,保障港口、船舶运输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六十八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港口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沿海和内河港口(以下简称港口);

二、在港口水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

三、港口内的一切单位和人员。

第四条 港口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办法实施消防监督。

港口公安机关要设置消防监督机构,配备消防监督员。消防监督员的配备应根据实际需要,本着从严掌握的精神,控制在职工总数的2‰以内。

第二章 火灾预防

第五条 港口规划建设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港口码头时,必须执行有关消防法规,会同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制定水域陆域消防站(包括消防艇专用码头)、消防供水、消防通讯和消防通道等消防设施的具体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应纳入港口建设总体规划。消防设施的建设应与港口建设同步进行。

第六条 港口码头原有消防设施不足或者不适应消防要求的,港口规划建设部门应按照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建议进行改造或者增设。

第七条 港口区域内建设工程的防火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油品码头的防火设计,必须执行《石油库设计规范》和《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严格防火防爆安全标准。

在港口区域内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独立经营的企业,其建筑工程或从国外引进工程项目的防火设计,必须符合我国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防火设计,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审查批准后才准施工。

第八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防火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同时要负责做好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九条 工程竣工时,由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负责验收。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在建筑审核业务技术方面予以指导。重点工程的防火设计,同时报部消防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条 未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港区内搭建临时工棚和易燃建筑。

第十一条 港口装卸、储存、运输、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交通部《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

一、运载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车辆进出港口,必须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危险货物准运证,并主动接受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监督和门卫的检查;

二、装卸、储存易燃易爆危险货物,应使用专用码头、仓库、货场;

三、装卸易燃易爆危险货物使用的机械、工属具,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四、易燃易爆危险货物应分类储存,留有安全间距,严禁将产生物理、化学反应的货物混装混放。遇水燃烧、禁冻、禁晒的危险货物,严禁在露天、低温、高温处存放;

五、从事易燃易爆危险货物装卸、运输、管理人员,应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物理、化学性能,要经过防火防爆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由所在单位安全技术部门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位工作,还应严格执行防火防爆制度,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二条 港区内的生产、生活用电设备,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严禁违章用电。

第十三条 进入港区仓库、货场、危险品作业现场的机动车辆,必须配戴火星消除装置和灭火器材。

第十四条 进入港口装卸作业区或仓库、货场、油区、油库以及登轮作业的人员,严禁携带火种。

第十五条 港区内严禁燃放焰火、鞭炮、严禁在禁烟场所吸烟。

第十六条 采用有火灾危险性的新设备、新工艺和可燃易燃物资材料的单位,必须按照研制部门提供的预防火灾的具体办法,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并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认可。

第十七条 严格明火作业审批制度,实行动火管制。

在港口码头、港作船舶等非消防重点处所进行的一般性明火作业,由港口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审批,报消防监督机关备案;在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处所和消防重点部位进行动火作业,必须报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批准。 在港口水域锚泊、作业的运输船舶进行电气焊割等明火作业,按照交通部有关规定,报经港务监督(港航监督)部门批准,向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备案;对火灾危险性大的明火作业,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应积极参加动火方案研究,并实行消防监督。

第十八条 对消防安全措施不落实,有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的明火作业,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应责令其停止作业。

第十九条 审批部门要设立专人负责动火审批工作。负责动火审批的人员,必须具备防火防爆知识。因审批不当或违章作业而发生火灾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 进行明火作业,必须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需要动用明火的单位、船舶,应按规定向主管动火审批部门申报;

二、动火单位应指派专人到动火现场看护,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三、审批部门应派人到动火现场进行检查;

四、对危险性大的明火作业,港口公安消防部门应派消防车、船实施现场监护。

第二十一条 港口客运部门应增设专(兼)职危险品检查员,配备必须的安全检测仪器,对旅客携带和托运的行李进行检查,严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站、上船。

第二十二条 在港口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载运危险货物,必须具备适载条件,严格执行《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设备和器材。按照危险货物性质,合理配载。

二、装载危险货物船舶的船员,必须经过船舶消防业务知识培训,了解和掌握危险货物的性质、防火措施及灭火方法;

三、港口货商或生产调度部门应在作业前向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提供所载危险货物的名称、性质、数量以及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

四、凡装载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船舶,在装卸作业或通过港区特定水域时,必须接受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监督。

第二十三条 港口所属单位及驻港单位,要建立健全防火组织,全面实行逐级防火责任制,把防火安全工作纳入经营管理之中。可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防火负责人,协助行政主要负责人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发的消防法令和规章制度;

二、把消防工作列入工作、生产、施工、运输、经营管理的内容;

三、组织制订防火安全制度,组织实施逐级防火责任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

四、组织防火宣传教育,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五、组织防火安全检查,负责整改火险隐患,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完善消防设施;

六、经常了解、掌握消防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解决消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七、领导企业专职和义务消防组织;

八、组织制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灭火方案,带领职工扑救火灾,保护火灾现场;

九、追查处理火警事故,协助调查火灾原因;

十、负责消防奖惩事宜。

第二十四条 港口所属单位及驻港单位,应根据防火、灭火的需要,配置相应种类、数量的消防器材、设备和设施,并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和补充更新,使之完好有效。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维护消防设施。不准损坏和擅自挪用消防设备、器材,不准埋压和圈占消防水源,不准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铁路机车、车厢不准甩放在消防通道上。

基建维修、电力部门,在维修道路影响消防通行以及停电、停水、切断通讯线路时,必须事先通知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

第二十六条 专用消防车、船以及其他消防器材、设备和设施,除抢险救灾外,不得用于与消防无关的方面。

第三章 消防组织

第二十七条 沿海开放港口和内河重点港口应设立港口公安消防队,负责对港口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和港区内的设施、物品发生火灾的扑救。

消防站的布局、装备标准应按交通部发布的《港口消防站布局与建设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 大型油库、危险品仓库、大型物资仓库以及地处偏远、规模较大的厂、站,要建立企业专职消防队,由单位防火负责人领导,并接受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业务指导。

企业专职消防队的建立和撤销,应经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批准。 第二十九条 港口所属基层生产部门,应在编制内设立相应数量的专职或兼职防火员。防火员在单位防火负责人和管区派出所防火民警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日常防火安全工作。

第三十条 拖消两用船是港口公安消防队扑救船舶火灾的辅助力量。平时由生产部门管理使用,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负责消防业务指导。灭火时服从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统一调动、指挥。船员要经常进行消防业务学习和演练,提高灭火技能。船上消防系统要经常维修保养,灭火药剂要配足,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十一条 港口各单位应加强群防群消,建立义务消防组织。由单位防火负责人领导,接受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业务指导。

第四章 火灾扑救

第三十二条 任何人在港区内发现火警,都应立即向港口公安消防队或当地公安消防队准确地报警。

通讯部门应当优先传递火警、火灾信息,不得延误。

第三十三条 港口消防队接到报警后,消防车须在五分钟内到达起火现场;消防船应在五分钟内启航,以最快速度赶赴火场。其他车辆、船舶应为其让路。

第三十四条 船舶、水上设施发生火灾时,由海上安全指挥部或海上安全监督部门统一组织力量施救。火场的扑救工作,由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指挥,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服从调动。扑救船舶火灾时,应吸收船方人员参加,共同研究制定灭火方案,避免扩大损失。

港口陆域发生火灾,由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统一指挥扑救,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给予协助。没有建立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公安消防队的港口,由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指挥火场扑救工作。

第三十五条 扑救火灾时,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有权调用一切交通工具和抢救力量。

第三十六条 参加扑救火灾的单位和人员,都必须服从火场指挥员的统一指挥。港口公安交通管理、港务监督(港航监督)和治安管理人员应当负责维护秩序,疏散车辆、船舶及人员,必要时可实行交通管制。

第三十七条 港口公安消防队参加扑救有保险的外单位的火灾中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以及对火灾原因进行技术鉴定的费用,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从保险公司偿付的施救费中予以补偿。

对在港外籍船舶(包括挂外国旗的远洋租船)和在国外投保火险的国内运输船舶火灾扑救收费,按交通部《关于航行国际航线船舶消防费收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参加扑救火灾或消防训练中受伤致残或牺牲的非国家职工,其医疗费用和抚恤待遇,由起火单位或者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国家职工的医药费用和抚恤待遇,由职工所在单位负责,同时执行消防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

第五章 消防监督

第三十九条 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职责是:

一、负责督促港口各单位制定消防安全办法和技术标准,并负责审查、监督实行;

二、负责港口公安消防队伍的组织领导,对专职、义务消防队和专职、兼职防火员的业务指导;

三、负责日常的防火安全检查,并对查出的重大火险隐患及时向有关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发出《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必要时,可传唤有关人员,督促整改火险隐患。

四、对不执行《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单位,消防监督机关有权责令其停工、停产、停业,限期整改。造成一定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五、负责港区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和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以及参加竣工验收;

六、负责港区明火作业审批或监督;

七、对危险货物装卸、运输、储存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对装(卸)载危险物品的船舶进行消防监督、护航;

八、对在港口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中外民用船舶实施消防监督;

九、对辖区单位的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的配备、管理、维修保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负责起火原因的调查。在港船舶火灾的调查,要吸收船方、港监、船检等部门参加,联合进行调查,作出火因技术鉴定,并根据事故性质、情节和后果,对有关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十一、负责辖区火灾事故的统计报告;

十二、负责对消防器材、设备等的规格、性能进行检查;

十三、负责考查评定、奖励在防火、灭火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处罚违反消防法规的单位和责任者。

第四十条 消防监督员的主要职责:

一、依照消防法规,对管辖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督促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制度;

二、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

三、对管区内建筑施工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四、协助管区内消防重点单位制定防火安全制度和灭火应急方案;

五、对管区单位的职工群众进行安全防火宣传教育,普及防火、灭火知识,及时制止各种违法违章行为,消除火险隐患;

六、指导管区单位的专职和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活动;

七、对管区单位的消防器材、设备、设施的配备、管理等,进行检查;

八、对管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措施;

九、参加管区内发生的火警火灾事故的调查、勘查和鉴定,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一条 港口公安消防监督员执行消防监督任务,必须着制式警服,佩戴消防监督臂章,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十二条 各港区派出所应设专职防火民警,负责辖区日常消防安全工作。业务上接受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指导。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三条 在消防工作中,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一、全面达到公安部规定的消防十项标准,积极整改火险隐患,成绩显著,一年内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单位;

二、在扑救火灾中,积极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成绩突出的;

三、在危急时刻,防止了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或发生火灾后能及时报警、予以扑救,减少损失的;

四、及时发现和消除重大火险隐患,避免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

五、及时提供和反映情况,对查明起火原因有突出贡献的;

六、在消防安全设施、技术装备上有重大革新及发明创造,成绩显著的;

七、在消防工作中的其他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四十四条 在消防工作中有贡献的或者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由行政、主管部门或港口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给予表彰、奖励。奖励经费由奖励单位从安全奖励基金中开支。

第四十五条 对违反消防法规和本办法的人员(包括外籍船员和人员),港口公安机关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外,有下列行为之

一、情节较严重的,由本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一、施工人员不按照防火设计进行施工的;

二、防火负责人不履行职责的;

三、值班人员擅离职守或失职的;

四、不按照规定进行生产作业,违章蛮干的;

五、对火险隐患拒绝整改或拖延整改的。

第四十六条 消防监督员玩忽职守、有严重失职行为的,由港口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撤消其监督员资格。

第四十七条 违反消防法规和本办法,情节严重,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肇事者和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各港口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防火管理规定,并报交通部备案。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八八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创新企业文化载体 推进和谐港口建设

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即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上紧密围绕集团中心工作,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全员幸福感为工作主线,通过企业文化的深植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载体,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幸福感,为推进和谐港口建设做了有益尝试。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港口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准则,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没有员工精神和文化上的和谐,企业的和谐发展就没有思想根基,建设和谐港口也就无从谈起。就企业文化与和谐港口的关系来讲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企业文化是员工广泛认同并积极参与的和谐文化;其次,企业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坚实基础;然后,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最后,只有运用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载体,才能构建稳定发展的和谐港口。

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公司在企业文化上,首先针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借助外脑采用信息采集、走访记录、调查问卷等专业方法和工作程序,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出具《企业文化现状诊断及价值观报告》;其次,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诉求和基本内涵,总结、提炼出富有公司特色的、被员工、市场、社会认同的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再次,建

1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编制企业文化发展纲要,为今后一段时期公司企业文化工作做好铺垫、指明方向。公司在集团文化理念的感召下,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集团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最终形成了大家拥有共识的企业文化。

三、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创新形式

(一)丰富思想教育形式,增强企业文化吸引力

思想素质教育是企业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不断创新思想素质教育模式,吸引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中来。

1.充分利用青年宣讲队,选派5名优秀宣讲员分别到机关部室、基层队站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宣讲,引导员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抢抓机遇,将思想教育转化为生产动力;

2.举办“天津港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战略解读”管理论坛分享活动,邀请集团部室领导进行专题讲座,使中层干部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3.邀请全国劳模孔祥瑞以“敬业、奉献、团队、管理”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增强员工的思想凝聚力和岗位创造力,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 企业文化的实力水平,最终的衡量标准则是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的水平,公司在员工素质建设上以“三个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员工能力素质。

1.岗位责任意识提升,即中层干部由权利向责任、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开展了“走基层、转现场、改作风、树正气”

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中层干部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2.岗位技能水平提升,即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开展了“场桥司机升岸桥司机”、“维修工升工程师”的培训和考核,为员工职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打开了通道;

3.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即在关联岗位中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如看勾手与岸桥司机、维修工与工程师、班组与班组之间进行团队协作训练,旨在打造一支令行禁止、配合默契、行动高效的作业团队。

(三)打造品牌企业文化活动,增强企业文化辐射力 企业文化活动是是调动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几年来,公司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活动内容,并逐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打造出具有公司特色的职工文化品牌。

1.开展以“我们是一家人”为主题的员工家属开发日活动。在去年连续举办了三次家属开放日的基础上,今年又连续开展了以“快乐‘六一’,伴我成长”和“员工子女大学生社会实践”等为主题的员工家属开放日活动,搭建了公司与员工家属交流感情的平台,使员工家属为家人在公司奉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成为支持员工安心工作的坚强后盾;

2.持续开展员工沙龙活动,在原有的文学沙龙、环保沙

龙、安全沙龙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书法沙龙、摄影沙龙和垂钓沙龙,进一步丰富了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交流,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3.广泛开展全员健身活动,公司投入资金修建了文化广场,增添了篮球场、广播体操台等健身设施,组织员工开展趣味运动会、篮球赛,坚持每天做工间广播体操,并举办广播操比赛等健身活动,活跃了员工文化娱乐生活,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4.坚持开展读书活动,为鼓励员工爱读书、读好书,公司又投入近3万元增添职工书屋书籍,藏书量达到3000册,并组织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员工自觉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取得的效果

通过实施“理念认同-能力提升-品牌活动”的三步走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进一步增强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了员工幸福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荣获“集团先进党委”荣誉称号,通过扎实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企业文化活动载体,大家感受到了为企业服务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增强,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二是生产效率稳步提升,在八月份集团组织的劳动竞赛中,公司打破了公司投产以来船时效率记录,超公司历史最高水平15%,作业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赢得了客户的认同与好评;

三是荣获“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公司将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相结合,以文化建设促安全管理,进而提高公司安全管控水平,成为全国港口行业里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秉承“正德同心”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做好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营造企业与员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文化促和谐、促发展,为推进和谐港口建设不断努力。

上一篇:观看违法乱纪心得体会下一篇:高考思想品德鉴定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