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备件库存管理论文

2022-04-17

设备密集、标准繁多、数据量大、流程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钢铁行业的设备管理系统实施并非易事,马钢的经验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成立于1958年的马钢是一家典型的老牌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传统十大钢厂之一。1993年,作为全国9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同时在中国香港和上海上市之后,马钢从此变成了一家国际上市公司。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港口备件库存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港口备件库存管理论文 篇1:

浅谈企业中选矿设备管理及维修存在的问题

【摘要】结合某国外选矿厂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在选矿厂设备管理和维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为选矿厂进行设备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维修;选矿

最近几年,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在我国经常被人提及,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即国有企业体制面临着改革,名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待改变,中国目前急需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不过无论采用那种管理模式,构建和运作才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原则和依据;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管理的内容和体系必须也要进行改变。目前我国现代化进行的非常迅速,使用的设备也更加复杂,那么就需要系统的设备管理方法,设备管理已经成为了综合性的、系统的管理学科,本文就是基于此对选矿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选矿设备的管理作一定的指导。

1.某国外铅锌矿选矿厂简介

该国外铅锌矿选矿厂,位于距离该国南部港口城市200公里的山谷中,该项目完全由中方自主投资、建设和经营。该选矿厂于2005年8月开始正式施工,2008年7月建成投产,全厂职工约200人,技术力量雄厚,其中高级工程师两人,其他各种工程技术人员10余人人,年处理铅锌矿石33万吨,年产45%~50%铅精矿4000吨,40%~45%锌精矿35000吨。

2.设备管理分析

2.1备件计划管理分析

备件计划管理主要是备件计划人员来预测备件的需求量,并按照该企业的生产能力、维修能力、设备维修计划以及备件供应等情况制定备件的订货、生产、供应以及储存等计划;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所有计划工作的实施、组织以及检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设备的维修管理的顺利进行[1]。

目前选矿厂的备件计划主要是由车间来编制的,实行点检定修制度,按照不同的工序,来安排不同的设备检查员,如表1所示,设备点检员通常会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来确定备件的需求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区域设备点检员对自己所管区域的各种设备性能、原理、结构等很了解,能很好掌握这些设备的运行好坏,并且也能很好的制定出检修计划,还能按照库存情况和消耗情况等计算出备件需求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适用性,基本还是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的。

2.2备件库存管理分析

备件库存管理的任务通常有两种:一是保养、维护好备件;二是将备件的库存剩余数量及时向设备管理人员汇报和反馈[2]。

通过对上述选矿厂的库存管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下面几个方面:

(1)备件库存品种种类不清。要想明确知道库存备件的种类,那么必须做到,在能保证及时供应维修需求时,尽可能的减少备件的剩余量和剩余种类,最好可以把这些备件和其他的产品分开来放,例如材料、低值易耗品、大修专用件和工具等产品。但是目前选矿厂备件储备库房一般都没达到这种要求,而是把常用件和报废备件、合格品和不合格品相互混合堆放;日常备件和大修专用件区分不清;把那些其它材料、低值易耗品以及其它工具等也作为备件来储备。

(2)备件库存定额不科学。备件库存费用很高的另外的一个原因是备件储备定额不合理。有时最低和最高的定额都偏高。有时一些备件没有库存定额,但是库存管理者随意进行采购,随意进行存放。

(3)备件编码不规范。备件编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是备件管理工作中能否做好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做好备件管理任务的开始。备件编码必须遵守的原则是,要进行一一对应的原则。除此之外,备件编码还要具有分类的功能。

3.设备维修管理问题分析

设备维修管理中最好要的是要根据设备的消耗以及磨损情况,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来对各种设备合理的维修,并制定出详细的维修计划并最后实施维修[3]。选矿厂通常采用的维修方式有两种,即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有時也会把两种方式结合使用。

事后维修主要是指设备坏了之后才进行修理,没有坏的设备就不进行修理的一种方法,对于那些非主要设备,有很多多于的设备,有些是坏了后维修费用也不高的设备,事后维修可以很大限度的延长设备的利用时间和利用效率,这种维修方式往往很经济、很实惠,所以选矿厂生产维修体系经常把事后维修作为一种经常采用的主要维修方式。

预防维修主要是按照设备磨损的情况以及磨损的规律来制定维修措施。一般通过周期性的检查、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维修计划的设备维修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非计划的故障停机时间损失,也大大减少了因故障引起的批量设备的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从而避免潜在故障在发展为功能故障过程中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连锁损坏效应,所以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维修费用。预防维修使设备检修从技术和备件上更有准备,从而减少了设备停机时间。该选矿厂的大修、中修和小修,主要采用预防维修方式,这样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故障停机而引起的非计划停机的损失。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设备,例如细碎机、球磨机、破碎机等大型设备,这种设备的维修费用很高,维修时间通常也较长,维修工作强度大,并且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相互配合才能进行维修,很难在短时间完成维修的任务,并且还要专门制定维修计划来排除潜在故障,提高设备的可靠度。

4.结语

本文根据某国外铅锌矿选矿厂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选矿企业的特点和设备管理发展趋势,详细分析了选矿厂的设备管理中和设备维修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构建了选矿厂设备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文彪.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M].1992,145-156.

[2]李德源,杨华龙.现代设备经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3-6.

[3]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5.

作者:高源 张国建

港口备件库存管理论文 篇2:

将设备管理进行到底

设备密集、标准繁多、数据量大、流程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钢铁行业的设备管理系统实施并非易事,马钢的经验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成立于1958年的马钢是一家典型的老牌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传统十大钢厂之一。1993年,作为全国9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同时在中国香港和上海上市之后,马钢从此变成了一家国际上市公司。马钢在上市之后,开始进入了一个飞速成长期。经过“九五”和“十五”两个阶段的建设,马钢已经形成了1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其轮、型、线、板四条产品线都有着国内一流的技术水平。

自2001年以来,马钢陆续实施了以冷、热轧薄板项目为龙头的钢铁主业结构调整,引进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及装备,生产流程开始变得更加紧密化、连续化和快速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直接暴露出了传统生产控制技术及管理模式的不足,信息流、管理流渐渐开始滞后,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那些花大价钱引进的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线也难以充分发挥效用。这些问题促使马钢开始考虑信息化的建设。

1998年,马钢开始做公司的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其间接触了许多IT厂商和咨询公司,整体规划稿修改了十几次,公司层面的会议也讨论了三次,但公司领导一直觉得不理想,觉得一下子从整个公司的管理架构层面上开始信息化建设不太踏实。于是,马钢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从马钢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以架构在新建的两个轧钢厂和原来条件比较好的一个型材厂之上的产销一体化为契机,采用SAP的套装软件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尝试。

在实施了ERP系统之后,为了引入国际领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建立全新的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及备件仓储管理等主要内容在内的设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管理现代化,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产管理模式锻造企业内力,帮助马钢股份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其持续盈利能力。在2005年马钢与MRO软件公司(现在已经被IBM公司收购)携手合作,利用Maximo系统平台,正式启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EAM)的项目建设。

试点实施-重点突破-分步进行

钢铁行业属于设备密集的行业。首先,设备量很大而且种类非常多,不光有炼钢炼铁的设备,还有供电供气供水的设备,还有自己的港口,设备非常多元化。另一个特点就是备件类型多样化。由于设备多,因此备件的类型也非常多样化,既有标准型的,还有很多非标准件。第三,标准繁多,马钢对于检修的管理非常严格,整个过程按照标准化作业,比如有点检、检修、润滑等四大标准。点检的方式和时间都是严格规定的。第四,管理流程长而复杂。马钢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国企,管理架构非常复杂,首先是公司层面的设备部,然后有很多工厂的设备保障部,下面还有一些分厂,这样就会造成管理流程很长,很复杂。

因此,EAM项目也遇到不少的难点:由于设备密集,标准繁多,决定了基础数据量大,数据规范性差,收集难度大。比如有些设备是进口件,很难查到是什么型号,因此对于数据的采集来说难度很大;另一个难点就是由于业务流程相对复杂,马钢的业务经过层层审批,审批流程很长。

针对马钢的特点以及项目遇到的难点,马钢EAM项目采取了“试点实施,重点突破,分步进行”的策略,首先选定条件比较好的试点单位进行实施,在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如果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再进行推广,整个集团都实施以后再进行总体的优化。对于比较突出的数据问题,专门成了一个数据小组,对数据的规范化进行把控。数据的标准很严格,每个分厂设备厂长负责,会被考核。订立很多规范,必须按照规范来操作,在数据采集中哪些项目是必须要填的,都有严格规定,这样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对于业务流程长的问题,整个公司层面也进行了管理上的革新,对流程进行了梳理,采取了作业长制,进行扁平化管理,解决了这个问题。试点项目的进程时间表如表1所示。项目的实施功能包括了设备检修、设备运行、润滑点检管理等内容,具体见表2所示。

在系统运营支持方面,建立了二级的维护管理体制,公司级系统管理员有5人,主要负责业务流程的优化、系统新功能的开发、疑难问题的解决,以及建立新用户、配置权限,基础数据的维护等工作。厂级系统管理员每个厂设了1~2人,主要负责现场解决本厂用户的问题,汇总本厂的用户反馈、需求,报给公司级系统管理员,起到一个用户与是用户与公司级系统管理员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还建立了培训机制,包括了基础数据收集培训以及系统操作培训等。

彰显成效-进行到底

经过了近两年多的摸索和实践,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全公司统一备件编码规范,确立了编码原则,降低了重码率,同时缩短了备件编码申请周期;建立起全公司完整的设备树,设备树是按照生产工艺建立起来的,包括了全部生产线,同时保证设备与备件的挂接;整合了全公司的库房,实现了公司级的库存管理,备件资源可以进行共享,提高了备件的上机率,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

标准作业计划的使用,使维修计划的制定更方便、快捷;建立了点检、润滑管理系统;简化了各业务审批流程,使得备件编码及备件采购周期大大缩短,而且申请人能实时跟踪采购处理的状况;统计报表的建立,使得可以准确地统计生产线停机时间、停机原因,以及维修成本和库存出入库。最终实现了从点检到备件采购及库存管理的闭环运行,如图1所示。

信息化的建设永远没有终点。马钢对EAM项目又提出了未来的推进计划,希望可以在基础数据的工作方面做得更好,建立设备、位置数据定义规范,完善设备的四大标准。同时不断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将整个系统向全公司其他各总厂推广,最终建立起全公司资产和设备管理的统一平台。在报表方面,继续开发管理层面的报表,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完成Maximo系统跟ERP系统的接口,从而实现数据的同步,将马钢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者:王培培

港口备件库存管理论文 篇3:

基于VMI式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摘要:针对我军现行保障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VMI保障模式的物流中心设计。并针对物流中心对其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提高我军保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VMI;物流中心;信息系统

Key words: VMI; logistic center; information system

0引言

在近年来的军事革命浪潮中,高技术战争装备保障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使高技术战争装备保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战场信息化的趋势对未来战争装备保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装备保障观念、理论、模式和保障方式,引起装备保障方面的深刻变革。为了能够跟上战场迅速变化的步伐,装备保障领域掀起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即精确保障革命。我军正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精确保障理论,构建装备精确保障模式,对我军更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一种新型的保障模式下对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我军装备保障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一直稳步前进。与过去相比,我军装备保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新世纪信息化战争的环境,对比世界先进水平的军事装备保障和管理,我们以后的路还很长。当前我军装备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保障模式陈旧,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我军的传统保障基于机械化条件下的物流技术,以抗敌摩托化、机械化部队进攻为内容的坚守防御作战为目的,按三军建制独立、持久保障,实行多级库存和“采办、运输、储存、分发”的串行运作模式,根据部队的申请由各保障梯次逐级向前供应。往往通过增加保障机构和修建更多仓库来增加预置储备,谋求规模数量优势,导致摊子过大,造成极高的保障成本和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三军基本自成体系,保障过程封闭、信息共享和军地兼容的层次偏低;保障体系的组织结构垂直突兀、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叠、手段落后,指挥协调困难,系统内耗严重。

1.2装备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快速的信息资源响应

当前我军的装备由于体制的原因,没有在全军范围内进行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规划。导致了各个作战单位的装备信息复杂难明,指挥机关不能有效地明确下级作战单位所属装备的有效信息和作战实力。从而导致在战备阶段要么保障不足,要么保障过分,装备的费效比始终保持在低水平层面上。尤其在跨越区域的联合作战当中,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保障单位在保障不同的战区的单位时总会出现保障不力的情况。使得装备的效用大打折扣。

2VMI式的装备精确保障

早在20世纪80年代,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已开始运用。VMI的精确定义是指供应商库存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批发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分销商、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主要思想就是实施供应厂商一体化,在这种方式下,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下游提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一种更合理的发货方式,既满足下游提货方需求,同时又使自己的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成本降低,实现VMI下的双赢。

在我军现行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下,VMI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和运用的保障模式,它的优点在于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只要把原有的保障规模和系统进行升级,利用现有的库存和保障力量,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建设逐步实现后勤保障装备系统集成,各部队的资源需求适时可知,实现战场后勤保障资源透明可视,后勤保障活动精确可控。

在战场物资精确保障中可借鉴地方物流中VMI模式,把各作战部队后勤部门所负责的物资补给和库存交由野战配送中心统一管理和调配。作战部队后勤部门和野战仓库都作为野战配送中心网络这一“大供应商”的终端节点,根据“供应商”的任务分配,各节点保障力量将自身仓库中的指定物资通过指定的路线在指定时间配送到指定地点。接收部队只需对野战配送中心主动送来的各种物资进行确认,并向“供应商”及时反馈收货情况,物资库存与消耗即可。

VMI式战场后勤装备物资精确保障是对战场资源的精确统筹分配,在各部队现有保障能力基础上通过主动配送代替被动的库存。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需求预测系统,查明部队需求,根据战场实际境况选择最优的物资配送路线。通过单一物资和多物资混装配车减少运输成本,实现跨业务跨建制的全战场后勤资源最优化调配。

3物流中心的提出

战场后勤物资保障涉及的部门多、组织协调任务重,尤其是按照信息一体化作战要求对现有后勤保障业务流程重组时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各单位、各部门利益的调整,既不能单纯依靠一般号召,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命令和形式达到建设的目的。必须要有权威机构来实施运力和物资统一的分配和调用。通过使部分物资在配送中心上多“呆”一些时间,以便按其目的地进行分装,而不是将发往各地的某类物资装在一个集装箱里,以及快速分拣出目的地明确的物资,整装在一起并优先发运,实现节约后勤资源和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保障。本文主要是就装备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建设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装备物流中心是指接受处置下游用户(部队)的订货信息,对上游供应单位的批量货物进行集中存储、加工等作业,并向下游用户进行批量转运的设施和机构,是指组织、衔接、调节和管理物流活动的据点。装备物流信息系统就是集成物流中心的各项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响应和处理装备的各种信息,实现物流中心职能的系统。

4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建立装备物流信息系统,就是通过掌握充分准确的装备物流信息,进行正确决策和准确实施。准确信息包括资源信息、需求信息、实际运作信息等各类信息。正确决策和准确实施包括通过判断事务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实现准确控制。对于我军装备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装备物流的“全程可视化”是建设的理想状态。

4.1.1资源信息可视化

要实现装备物流可视化,必须首先了解我军拥有哪些装备和资源、物质储备结构和布局,物资存储的数量、质量和品类;必须了解我军运力资源,车辆、码头、舰船、火车、飞机的数量和性能参数、分布情况;必须了解我军港口、码头、机场的位置和作业能力;必须了解我国物流资源现状,包括工厂、交通运输线路、后备资源和保障力量等。这些信息是装备物流的基础,没有这些信息的可视化也就没有装备物流的可视化。

4.1.2需求信息可视化

装备物流是在供需双方之间的中间环节,供方是始点,只有始点或是只有终点是无法进行装备物流保障的。仅仅掌握保障资源信息而不了解实际需求,无从保障;仅仅了解部队而不了解物资资源,也无法进行保障。因此要求装备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时刻掌握部队需要什么、部队有什么物资,才能实现装备物流的可视化。

4.1.3保障过程的可视化

对于装备物流来讲,物流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是在物流保障活动开始后,是相对静止的信息,而保障过程中,在运物资的情况却是相对动态的过程。对于动态信息的把握和控制,是装备物流的重要环节,动态信息的失控会给装备物流保障带来严重的损失。装备物流物资采集、运输、仓储、包装、分配等一系列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是真正建立一座装备物流保障需求和保障资源之间的可视化“桥梁”。物流保障过程的可视化,处理包括在运物资即流体的可视化,还要包括运载工具即载体的可视化,物质和载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信息的可视化,物流保障过程中控制过程的可视化。

4.1.4保障规律的可视化

装备物流资源信息、需求信息、保障过程信息,处于一个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因此对装备物流的信息把握,也是动态的过程。装备物流的任务和最理想的目标现实供应和需求的完全重叠,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曲线越接近,系统越完美。通过对装备物流资源信息、需求信息、保障过程信息的掌握,通过历史数据和数学模型相结合,将装备物资消耗规律、分布规律、流通规律等实现可视化,为适时管理、控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4.2装备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建设的要求,实现各模块可视化的目标,现在对物流中心信息系统进行分层次分模块的设计。

4.2.1总体设计

将信息系统的主要实现功能置于第一层面,主要包括进销存子模块、客户管理子模块、物资管理子模块、物流管理子模块、系统管理子模块。如图1所示。

其中,进销存管理子模块主要负责装备的进货、分发、库存方面的管理;物资管理子模块主要负责对装备的基本信息、备件信息、仓库信息方面的管理;客户信息子模块主要负责中心保障区域内的各个作战单元的基本信息管理,包括人员、装备、担负的任务,需要保障的装备基本信息管理,和客户保障满意度方面的管理;物流管理子模块主要负责中心与保障单位之间的配送信息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物流部门内部管理、运输路线方面的管理;系统管理子模块主要负责数据库数据的备份与还原、权限设置等信息管理。

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每个模块都有相应重叠的部分,另外有些模块不适合放入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因此按照层次和模块进行分化和综合,将其分为若干更小的模块,便于系统总体的设计和维护。下面就把每个模块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4.2.2各个模块分析与设计

经过将每个子模块进行细化和分解综合,分为下面八个模块:物资管理模块、客户管理模块、人员管理模块、信息查询管理模块、系统维护管理模块、托运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物资管理模块,掌管装备物资的各种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备件信息等;客户管理模块,主要是对保障中心下属作战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所属装备、人员、作战任务和保障合格度的信息。这两个模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是整个保障中心信息系统的主要信息模块,需要对其做最为全面的分析和设计。其他七个模块为辅助模块,设计的复杂性没有前两个高,相对也更加容易实现。其中人员管理子模块和系统维护子模块是中心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信息查询模块主要提供对内和对下属单位的信息查询功能,是整个查询系统的集成,包括物资信息、客户信息和基本信息的查询,主要为决策者对信息中心的信息提供宏观上的认知。其他几个子模块是将主层次模块中剩余的不容易归类的分化,提供各自功能。其主要的功能如图2所示:

5结束语

良好的物流中心是提高保障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良好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又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物流中心运作的效率。因此,合理有效地设计和建设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我军目前保障体制中的不足出发,提出了VMI模式下的精确保障方法,并根据此模式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从而为提高保障模式,增强保障能力打下了基础,实现保障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国银,余鑫,徐雪刚. 基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装备精确保障及发展对策[J]. 地面防空武器,2005(3):44-48.

[2] 马士华. VMI的理念与应用[J]. 信息与电脑,2005(8):106-109.

[3] 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 Logistical Management, The Inter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M]. MeGraw-Hill Companies, 1998.

[4] 刘楠,肖侃. VMI式战场后勤物资精确保障的可行性研究[J]. 物流技术,2007,26(2):209-212.

[5] 王丰,姜大力,杨西龙. 现代军事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作者:窦云杰 王上军

上一篇:学科教学教育性再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