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

2024-05-07

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精选8篇)

篇1: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

关于山东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一)我省粮食仓储及物流发展现状

1、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存放、集中管理”。全省粮食仓储企业951户、库区1783个,其中国有企业525户、库区1222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万吨,其中平房仓1617万吨,占总有效仓容的86%;1998年以后新建有效仓容1221万吨,占总有效仓容量的65%。近年来,我省在完成国家承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济南、青岛、枣庄等市新建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的地方储备库,东营、威海等7市实现了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

2、仓储节能减排能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科学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开发了承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粮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全省90%的地方储备粮仓房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规范化管理。2009年,我省19个粮食储备库被评为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库,数量居全国第一。

3、“四散化”储运能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围绕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我省在加强7个国家级粮食物流内陆节点城市和1个沿海节点城市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粮食收发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全省50%以上的仓储企业具备了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四散化”储运成为我省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全省28户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2户拥有粮食专用码头。

(二)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共有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4家,占5.1%;外商投资企业62家,占5.9%;民营企业942家,占89%,民营企业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2009年,1058家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58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1、加工转化实力增强,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2009年全省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米面油加工能力达到3880万吨,专用粉、营养强化粉产量不断增加,食用植物油中一、二级油所占比重达68.6%。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

2、研发创新能力增强,粮油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在玉米加工、大豆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方面,加强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粮油资源利用率。2009年,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达8亿元,获得专利159件。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粮油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09年,全省新上粮油加工项目54个,总投资32.3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3家,过50亿的5家,过10亿的33家。2009年,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19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利税24.6亿元。各地实行退城进郊战略,在粮食主产区或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了一批集加工、配送、质检、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9万亩,投资规模75亿元,2009年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利税20.5亿元。

4、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新型粮油供销网络初步建立。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全省城镇便民粮油供应店6029个,从业人员

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全省“十佳”粮油快餐连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利税6864万元,连锁店1493家;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粮油食品经营量80亿斤,城乡粮油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仓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地方储备粮库集中存放有效仓容不足。目前有10个市的25万吨市级储备、38个县(市、区)的50万吨地方储备分散储存在200多个基层收纳库里,而且这些基层收纳库设施条件较差,给储备粮管理带来隐患。二是库点建设布局不够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按行政区划布局的仓库建设已不适应当前调控、应急保障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粮食主产区和中心城区仓容偏紧,政府调控所需的现代化骨干粮库较少。三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能力需要提高。我省符合现代化粮库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占总仓容的16%,仓库建筑普遍老化,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设施自我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省内流通量和跨省流通量每年均达到3000万吨以上,但符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发展尚未起步,省内为数较少的小型物流项目,仅能满足地方区域性粮食收发需要。二是散粮接卸能力不够强。粮食仓储设施、装卸运输设备和检验设施不能满足散粮流通的需要,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储运全面实现“四散化”。我省现有的仓型主要为平房仓,不适应规模化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而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10%。比如,作为我省吨粮大市的德州市,其适

合散粮装卸的立筒仓仅有1.28万吨,占总仓容的1.60%。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覆盖全省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市场各自为战,粮食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未得到全面体现。

(三)粮油加工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一是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布局分散,多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在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力、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二是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为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资源,国内外许多跨国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而我省作为粮油生产大省,粮油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粮食产业链短,对粮油资源和粮油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尤其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很少主动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的研发投入,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推广普及,制约了粮油加工产业向高、精、尖层面拓展,给我省粮油加工产销网络的未来布局带来了深层次隐忧。三是食用油加工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外资开始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ABCD”四大跨国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外资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其中我省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省油脂加工能力的40.8%,造成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四是产品质量检测环节相对薄弱。粮油监测业务没有普及,粮油加工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方面缺少有效制约,原粮监测与粮油食品监测体系缺少应有的链接,使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非常突出,粮油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三、加快我省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必须突出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在确保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粮油流通大省、加工大省和食品大省。

(一)统筹规划,高点定位,改善粮食仓储布局。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原则,采取“财政扶持、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方式,突出“四散化”储运和科学储粮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大力提升粮食仓储流通效能。一是支持储备粮集中管理建设。根据我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对收购集中、储存量大和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修建改造,尽快实现集中储存管理。二是支持建立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机制。鼓励地方储备粮库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扶持有重要科研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储粮项目研究。三是支持合作建库。引导市县探索吸纳社会资金,走合作建库的路子,充分发挥仓库资产的效益,切实解决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

(二)实施“送粮仓下乡”工程,鼓励科学储粮。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按照全省农户15%的比例,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部分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送粮仓下乡,建立农户产后减损体系。据测算,使用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可使储粮损失率降低5%,每口示范仓减少储粮损失50公斤。按照每仓价值420元计算,省级投入3亿元,可拉动10亿元其他资金的投入,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储粮损失1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

(三)搭建平台,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支持建设具备交易、仓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及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油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作为担负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设施,促进全面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粮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应用投入,支持企业在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支持粮油食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粮油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强引导,促进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选择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为单位)具有相当规模、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作为支持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引导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企业巨头,促进建立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尤其注重扶持国有粮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渗透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六)创建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放心粮油”品牌认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居民厨房工程”、“放心早餐工程”等粮油品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我省“放心粮油”生产配送销售网络,逐步建立安全的粮油供应渠道。一方面,鼓励粮食企业利用城区网点资源优势,投资改造现有粮店、粮食仓库和其它经营设施,完善市区粮油食品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引导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积极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开设粮油兑换点、便利店,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

(七)加强监管,确保粮油食品安全。发挥第三方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在质量保证链中的作用,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一方面,支持建立连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内检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加工到出厂面市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加工、不出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形成粮油食品检测监管合力,实施从原粮流通到食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和有关中介机构在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促进建立粮油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相关监测机构配备高科技快速监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监测和追溯信息平台,促进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

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篇2: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必然存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到2020年,国内主粮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5000万吨。

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而同年我国三大谷物和大豆的总进口量合计为7439.14万吨,同比增长6.85%.从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包括几大主粮在内的谷物净进口666万吨,同比增长86%。

因而,粮食安全须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粮食安全形势逼人,但中央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完全切中肯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央密集地表态,都将确保粮食安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激增的粮食进口量正在考验“中国人的饭碗”。

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也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原因是:其一,如果中国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其二,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量农民失业。

农产品生产如此增长还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二是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后,由于其饮食结构的变化,新增了消费量;三是粮食的用途越来越广。

缺口必然存在,进口不能依赖,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哪?那就是科技支撑,惟有依靠科技支撑才能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中国三大主粮的单产水平,其增产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

靠什么来提高农业效率?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等等。诸如此类的政策主张不一而足。但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能力关键要摒弃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否则我们的农业科技进步只能裹足不前。因而依靠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安全不只是战略口号,而是战略体系,需要系统、全面、深入地实践。

篇3: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

关键词: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1 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东部,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和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建设所在地, 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全市总面积3121km2, 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20个乡镇 (办、处、区) , 总人口4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境内有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 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水库。丹江口市是全国移民大市,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淹没各类用地1.73万hm2, 全市粮食生产元气大伤, 库区农民一度出现“吃粮靠供应, 用钱靠救济”的困难局面。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98万hm2, 总产13.24万t。财政总收入17.89亿元, 其中地区一般性预算收入11.98亿元, 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达到第28位。

2 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措施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同时, 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积聚并大力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 全市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丰收,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 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最为严重并需要坚决遏制的是, 近几年耕地大量被占, 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最为根本并需要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 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 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 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 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 就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1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根据调查, 随着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兴起以及其它行业对粮食需求的增加, 全市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目前, 全市年人平消费粮食在500㎏左右, 需要的生产能力为23万t, 全市目前粮食生产能力仅有13万t, 供需相差10万t, 而且今后这种矛盾还会继续加深。

2.2 耕地面积刚性下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 全市将淹没各类用地1.73万hm2, 其中淹没耕地3867hm2, 占现有耕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 仅此全市粮食将减产近3万t, 加上供需相差的10万t, 全市粮食缺口将达到13万t。全市粮食短缺的局面将更加严重, 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2.3 土地薄瘠抗灾力弱

全市70%的旱地为坡地, 耕层浅, 土层瘠薄, 土壤肥力低;而水田中低产冷浸田、缺水干旱田仍有30%~40%, 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综合历年生产水平, 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单产仅270㎏、水稻单产460㎏、玉米单产200㎏, 不及全省及周边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同时, 历年粮食生产均受到旱涝灾害的袭击, 作物受灾面积近2万hm2, 其中成灾面积1.33万hm2, 年损失粮食3000万㎏。

2.4 水利设施问题严重

一是小型及塘堰淤积严重, 库容和蓄水量小, 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二是渠系不配套, 年久失修;三是渠道清淤不彻底, 渠系淤塞无衬砌, 渗漏严重, 水量浪费大;四是大部分地块基本是“靠天产粮”, 无任何水利设施。截至2011年,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300hm2, 节水灌溉面积3000hm2。

2.5 种粮成本高、效益低

综合调查表明, 粮食价格偏低, 生产资料上涨, 生产用工费用提高, 是导致目前全市种植粮食效益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现在种植667㎡水稻, 单产按300公斤计算, 亩纯收入仅在280元左右, 种植667㎡水稻, 单产按500㎏计算, 纯收入也仅在600元左右。效益的下降, 成本的上升, 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 使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处于崩溃的边缘。

3 粮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粮食需求市场的刚性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刚性下降, 使粮食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确保满足城乡群众对粮食的需求, 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二是种粮效益的不断下滑, 要求我们不断通过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力生产率,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率;三是农田基本设施的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 要求我们通过争取国家粮食生产项目的投入, 积极完善配套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 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四是丹江口大坝加高, 我市3334hm2好田好地 (大部分为水田) 被淹没, 同时还有5.4万移民后靠, 需要大量生产用地安置, 因此实施粮食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可以整治培肥提高现有耕地肥力水平,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是移民“移得走、住得稳、生活有保障”的坚实基础;五是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所在地, 加快实施粮食产业项目, 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减少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保障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良水质, 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六是丹江口市是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之一, 也是国家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倾斜县 (市) ;七是加快推进丹江口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4 粮食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加强粮食产业化的领导,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市政府应成立粮食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 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推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同时, 制定粮食产业化发展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为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并且把粮食产业化发展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统一谋划, 统筹安排, 推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4.2 抓好种植业板块基地建设

(1) 建设3334hm2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片; (2) 建设1.33万hm2优质专用小麦高产示范片; (3) 建设3334hm2高淀粉红薯示范片; (4) 建设5334hm2优质玉米示范片; (5) 建设3334hm2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4.3 扩大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规模, 增加资金投入额度

目前, 我市共承担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 其中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 地点分别在习家店镇及蒿坪镇, 面积1400hm2;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 地点分别在习家店镇及六里坪镇, 面积1400hm2;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 地点分别在凉水河镇及盐池河镇, 面积1333hm2。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耕地的淹没以及全市粮食缺口的实际,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发挥巨大的农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唯一出路就是粮棉油作物的高产创建。2009年, 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小麦、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 通过3年的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2012年我市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产达386kg, 同比全市小麦单产270㎏, 增116㎏, 增幅达43%;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单产达672㎏, 同比全市水稻平均单产460㎏, 每667㎡增221㎏, 增幅达46%;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单产达626㎏, 同比全市玉米单产200㎏, 增幅达213%。通过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 不仅增加了小麦、水稻、玉米产量, 改善了小麦、水稻、玉米品质,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辐射带动了全市农民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的积极性, 提升了全市小麦、水稻、玉米生产的科技水平。

结合全市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 建议在我市新增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5个, 面积共计2000hm2;在目前1334hm2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 将全市其余1.2万hm2小麦全部纳入高产创建示范片范畴。通过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全市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 粮食缺口、粮食安全问题将迎刃而解。

4.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1) 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 实行统一供种。在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区实行统一供种, 确保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2) 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要通过阳光工程、科技入户等形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年培训达到5万人次以上, 实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 确保科技助农增收、致富; (3) 推广八大实用高效技术。一是推广小麦免耕覆盖轻简化栽培技术;二是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施肥技术;三是推广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四是推广地膜水稻湿润栽培技术;五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六是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七是推广地膜覆盖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八是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4.5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市农田水利设施依然问题严重, 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渠系不配套, 年久失修, 水量浪费大, 灌溉及防止洪涝灾害功能不强, 需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2~3年内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334hm2, 其中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34hm2, 恢复面积1334hm2。新建小型引水堰18口, 新增蓄水容积5.5万m3;新建和改造塘坝48口, 新增蓄水容积20万m3;衬砌渠道131条、177km;新建排水沟37条、35km。确保农田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4.6 加大农产品的开发力度, 提高经济效益

篇4:山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键词:山东省;花生;产业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33-04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花生体系创新团队项目。

作者简介:杨洁(1979—),女,山东临沭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研究。E-mail:amber1026@163.com。

通信作者:季明川,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研究。E-mail:jmc6667@163.com。花生是山东省四大农作物之一,面积仅次于小麦和玉米,與棉花相近,是山东主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作物。“山东大花生”历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山东花生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山东花生产量的增减,不仅对山东省农业和农民增收有直接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的花生供给状况和我国花生的对外贸易形势;因此,研究山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不仅为下一步花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花生产业链条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山东省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山东省位于34°25′~38°23′N、114°36′~112°43′E,东西长约700 km,南北宽约420 km,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山东省花生种植遍及全省各地,主要分布于胶东丘陵、鲁中南山区和鲁西、鲁北平原区。山东省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和盐土,分别约占耕地面积的395%、29.2%、21.2%、4.5%和3.9%,除盐土外,其余土壤类型均有花生栽培,适于种植花生的耕地约有240万hm2[1]。

山东省年平均气温12~14 ℃,≥15 ℃期间的日数为 150 d 左右,无霜期180~220 d,≥0 ℃的平均积温4 200~5 100 ℃,全省最热月份一般在7月,日平均温度多在24~26 ℃,胶东半岛东部最热月份出现在8月。

山东省平均降水量在550~950 mm,相对变率在15%~20%,绝对变率全省各地均在100 mm以上,主要花生产区县(市)花生生育期间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700 mm,但分布很不均匀,季、月相对变率很大,旱涝现象时有发生;一般春季(3—5月)偏少,多在50~120 mm,夏季(6—8月)偏多,多在300~600 mm,9月份时多时少,平均80 mm以上。

山东省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 300~2 900 h,年日照百分率50%~65%,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81~544 kJ/(cm2·年)之间,花生生长季节的太阳总辐射量以5—6月最高,为54~67 kJ/(cm2·年),7—8月为42~58.6 kJ/(cm2·年),9月为42 kJ/(cm2·年)。年平均气温≥15 ℃期间的生理辐射为117~150 kJ/cm2。

2山东省近10年花生产业发展分析

山东省是我国花生生产大省,20世纪播种面积一直占全国播种面积的20%以上,在1990年以前,比重一直居于25%以上(图1);1995年以前,山东省花生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30%以上,1996年以后下降至30%以下,并且整体发展趋势是缓慢下降(图2);但山东省花生的单产水平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单产水平[2-3]。

3山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3.1山东省花生的种植区域分布

根据山东省的自然条件和花生分布情况,花生主要集中分布于3个产区(表1、图3)。

3.1.1胶东丘陵区该区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等市的全部及潍坊市的部分县(市),为山东省的主要花生产区,栽培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近41%,总产占全省总产的42%左右,以春花生为主,部分麦田套作花生。

3.1.2鲁中南山区该区包括临沂、日照等市的全部和泰安、济宁、淄博、莱芜等市的部分地区,栽培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近43%,总产占全省的45%左右。种植花生的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既有山岭梯田、河床沙地,也有风沙地,以春花生为主,部分麦田套作和夏直播花生。

3.1.3鲁西、鲁北黄河沙土区该区包括聊城、菏泽、德州、济南、滨州等市的全部及淄博、济宁、枣庄等市的部分地区,栽培制度多为一年二熟制,以麦田套作和夏直播花生为主。

3.2山东省花生的产量区域分布

山东省花生的单产水平稳居全国首位,但单产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潍坊、临沂、青岛、德州、济宁、日照6市单产均超过4 500 kg/hm2,泰安、枣庄、烟台、菏泽4市单产在4 000~4 500 kg/hm2,滨州、莱芜2市单产均低于3 000 kg/hm2。单产水平最高的潍坊市(4 989 kg/hm2)与单产水平最低的莱芜市(2 568 kg/hm2)单产相差2 421 kg/hm2,前者的单产是后者的约2倍(图4)。

3.3山东省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

3.3.1育种技术综合实力强栽培技术的变革与进步为花生栽培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花生专业研究机构,建有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花生分中心、国家花生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花生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花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在花生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现收集保

nlc202309041403

存花生种质资源4 000余份,占全国保存花生种质数量的50%以上,育成、推广花生新品种50多個,累计推广面积占全国的45% 以上,科研育种实力强大。

3.3.2栽培技术效能高首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普及广,山东省覆膜花生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其次麦油两熟技术不断完善,随着小麦机收面积的扩大,为夏直播花生适时直播提供了条件,花生夏直播成为山东省麦油两熟的主要种植方式,缓解了粮油争地矛盾;最后机械化生产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青岛、烟台基本实现机械播种覆膜,威海、日照等地机械播种覆膜达60%以上[4],而全省的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已在30%以上。

3.3.3花生生产高产潜力大山东省花生生产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近5年以来,山东省花生平均单产水平均在 4 000 kg/hm2,某些高产区域更是达到了近5 000 kg/hm2,远高于全国花生平均单产3 400 kg/hm2,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个别高产片区单产已达9 000 kg/hm2以上,较大面积可达到7 500 kg/hm2,可见山东省花生高产潜力巨大。

3.4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山东省各地市均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花生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3.4.1优化品种布局鲁东重点选用符合传统出口大花生要求的新品种,搭配种植高产、高油大花生品种;鲁中南主要选用高产、高油大花生新品种,不断加大优质食用型和商品性状优良的加工型新品种试验示范力度;鲁西南主要选用高产、高油大花生新品种,不断加大含油量高、增产潜力大和综合抗性好的花生新品种试验示范力度,逐步形成高油花生优势区。在推广种植大花生品种的基础上,各地均结合生产实际,搭配推广小花生品种。

3.4.2结合花生良种补贴项目,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结合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建立健全花生良种繁育体系,每个项目县补贴品种不超过5个,每个乡镇不超过3个,按1 ∶10面积比例建设好原种和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下一年补贴用种的质量和数量。

3.4.3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严格精选种子,确保种子质量达到标准种子精选做好“一晒两选”,做到一、二级种子分别播种。种子大小越匀越好,发芽率≥95%,纯度≥98%。

4山东省花生的综合利用途径逐步拓宽

4.1出口创汇

山东省是中国花生产品出口第一大省,2001—2007年,山东省带壳花生、去壳花生、花生油、花生饼的出口金额占中国出口总金额的份额分别为72.5%、77.6%、48.7%、928%[5]。近几年,山东省花生及制品出口年均600 kt左右,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左右,2011年山东省出口花生创汇更是超过9亿美元。

4.2花生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

近几年,花生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除传统的花生食品种类外,大量花生新产品纷纷推向市场,如花生饮料、花生组织蛋白、花生酱和花生糖果等。随着花生生产和油脂加工业的发展,花生饼粕及其秸秆等产量增加,传统上多用于加工制作饲料和肥料,现在也开始用于食用粉的制作。花生壳的开发用途也越来越广,除了提取淀粉、配制饲料外,还用于制作纤维板和培育食用菌。

5存在问题

5.1产量持续下降

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花生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2003年以来,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连续6年持续下降,2009年降至最低点。随着国家和省里对花生产业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花生高产标准田等系列工程的创建与实施,2010年花生种植面积略有回升,但由于单产水平提高缓慢,总产量仍是持续下降趋势。2000—2011年山东省花生生产情况见表2。

5.2农药残留超标

花生病虫草鼠等多种有害生物呈逐年上升趋势,给花生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再加上部分农民盲目、滥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结果造成花生出口受阻,严重影响出口创汇。

5.3品种更新缓慢,混杂退化

近年来,虽然科研单位培育出了很多优良花生品种,但并没有在生产上得到快速推广。农民选用种子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跟从性,一般自繁自用或自由串换,种性混杂退化,造成增产潜力小,病害发生概率高。

5.4花生合作社徒有虚名

山东省已有相当数量的花生合作社,但其动机鲜有为农民谋福利、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部分合作社的动机都是为了向国家争取政策和补贴,经济目标更明确。

5.5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

生产运输交易过程管理不善,造成活虫侵害或者霉变。出口花生制品中每年都有被检出黄曲霉毒素含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象。

5.6花生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不健全

虽然规模化花生加工企业逐渐增多,但深加工比率太少,在花生加工、流通环节上依然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真正的研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加工企业加工技术水平较低,造成资源性浪费较大,整体经济效益差。

5.7标准化集成技术应用不到位,花生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山东省区域性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有些地区农田基础条件建设相对薄弱;在技术应用上,缺少专业技术指导,存在花生播种和收获偏早、残膜污染土壤等问题。

6结语

针对山东省花生的生产现状,要创新山东省花生产业体系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山东省花生种植、生产、加工、贸易等相关领域的大环境,加强科技资源与生产单位的优势互补,有效发挥山东省花生产业的资源优势,调整花生生产布局,多元化推进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加强花生的安全性生产和加工,完善和延伸花生产业体系链条,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花生产业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书波. 中国花生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山东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11.

[3]山东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12.

[4]万书波,王才斌,郭峰,等. 山东花生产业现状、问题及“十二五”发展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1(1):114-118.

[5]李广前.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李万青.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及提升路径——基于金砖国家农业基本状况的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37-439.

篇5: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

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高速增长的山东省规划并启动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工程,以满足物质丰裕之后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拉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乘着市场经济的东风,近些年山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新兴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已初步形成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1%,比2004年的3.1%增加2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232亿元,同比增长16.8%。青岛、济南、威海、烟台4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山东省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目标,并且规划了“三区、三园、三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三区”是以青岛为龙头的东部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中部省会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枢纽的西部儒学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园”是鲁文化产业园区、齐文化产业园区、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三带”是黄河文化产业带、运河文化产业带和滨海文化产业带。在产业结构上,山东省优先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分销、文化演艺、动漫、文化旅游、体育、广告会展、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10大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2012年8月1日,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山东省力争完成文化改革发展九项重点任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前瞻网《2013-2017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定义、分类、构成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然后重点介绍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的现状、山东省文化细分行业概况及山东省主要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建设及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做了细致介绍,最后分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篇6:山东快书:大老刘(粮食企业)

大 老 刘

储备库有个大老刘

大老刘,爱喝酒,爱显牛

话说一天中午头

大老刘,下了班车

哼着小曲往家走

白: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

嗳,小曲哼的味挺够

大老刘,哼着小曲往家走

迎面过来酒朋友

这个说:大老刘,咱们去喝几杯酒

那个说大老刘 咱们哥俩叙叙旧

大老刘,嘴上说:

这两天有病在忌口

医生规定不喝酒(手势拒绝状)

脚却跟着人家走

几人上了小酒楼

六个小菜端上头

要了二瓶烧刀酒

哥几个 你一杯来我一口

推杯换盏喝起酒

大老刘,酒瘾上来不好受

端起酒杯猛喝酒

(做喝酒动作,显示出十分享受的样子,啊,)

嗳,越喝感觉不对头

这哥几个,往日喝酒话凭稠

个个喋喋说不休

可今天,个个端杯喝闷酒

个个愁云锁眉头

大老刘,正在捉磨事原由

这时有人开了口

(白)你还不知道吧 大老刘

我们今天喝闷酒

只是以酒来解愁

我们单位不行了

孩子上学钱不够

一日三餐难糊口

眼看日子没法走

愁得整天直挠头

大老刘,好久没有叙叙旧

你们单位啥势头

问到单位啥势头

一种自豪拥心头

大老刘,放下酒杯开了口

我们单位形势好

多亏有个好领导

这在新乡也难找

熟懂经营百里挑

擅长经营出奇招

粮食购销成绩大

引资扩建更不小

花园单位新面貌

气势磅礴真叫好

仓房建设刚搞好

我们领导 高瞻远瞩站得高

千辛万苦弄指标

远到上海把人找

跑到安阳找挂靠

储备指标才办到

这工作,没有二招只能瞧

好事成双传捷报

三万吨指标又来到

我们单位步步高

这形势可吓坏了,空军后勤的领导

直把魏主任来找

魏主任,你行行好

仓库发展慢点搞

现在把我们吞并了,我这领导可咋搞

这个师长没到头

到时提前把人走

军民共建是一家

鱼水情深都知晓

等我转业时间到

你们再并好不好?

我们的领导能力高

对职工兄弟姐妹一样好

职工疾苦记得牢

专门买车跑公交

上班把你接到库

下班把你送到家

车上冬暖夏凉有空调

倾盆大雨淋不着

凛冽寒风吹不着

处处心中装职工

这样的领导哪里找

我们领导又说了

将来单位发展了

弄架a-380空中客车跑一跑

到时放假时间到

让全体职工 世界各地瞧一瞧

先去新马泰,后去柬埔寨

法国、英国马尔代

美国,日本和文莱

春节放假比较长,加足油,跑趟长途去月球

领导心中装职工

职工心中有杆称

这个说:领导对咱这么亲

不好好干亏良心

事事都得给她脸贴金

那个说:领导对咱那么亲

知恩必报传古今

事事得让她放宽心

全库干部和职工

人人工作干劲疯

不怕大雨和寒风

不怕热来不怕冷

不怕艰苦和活重

人人工作干不停

人人都是主人翁

你再看,仓库到外去比赛

次次都把奖杯捧

仓库每次受检查

回回都把表扬拿

仓库收粮下任务

争先恐后齐忙碌

为了仓库忘小家

十天半月忘回家

单说那个郭新红

虽说是个小姑娘

几万元钱身上扛

只身就把市场闯

浚县、延津到滑县

粮食收上几万万

当时没有火车头

要不然,一列的粮食就拉库里头

你想想,要不是仓库利益心中放

那有这么胆大能干的小姑娘

大老刘,话越说越兴头

事越说越是牛

那几个酒朋友

听的一个个

一个劲的咋 舌头

“咋,咋,咋”

你们领导真是好

你们职工真是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你们单位,创光辉业绩在今朝

大老刘啊大老刘,你真是

血把东西俏命头

好事都和你碰头

不行,不行 你得多喝几杯酒

大老刘听这话

心里美的笑开口

一股豪气上心头

三都三,六那个六

大老刘,输了喝上一杯酒

赢了喝上一杯酒

输赢都得喝几口

时间不过半钟头

大老刘,直觉得

头重脚轻长舌头 喂

你们哥几个咋都是

四肢胳膊两个头

天花板也直晃悠

我的妈,要地震快点走

一起身来没站好,出溜跌到桌下头

哥几个见这势头

忙把大老刘送到家门口

大老刘,晃晃悠悠大声吼:

“开门”(做打门状,醉酒 状)

老婆见了大老刘

满身臭气喝醉酒

一股怒气上心头

天天喝这死猫尿

那天喝死你才好受

大老刘,张口打个酒咯喽,(白)嗯――――

你不是说,咱家谁挣钱多谁是头

想当初,我挣钱比你少

你天天让把地扫

天天得把恶水倒

现在我工资比你高

你看这事怎么着

以前农奴受苦劳

现在翻身解放了

不就喝点小烧刀

你嚎什么嚎

现在我还说明了

我有一个好领导

效益一年更比一年好

我们领导己把决心表

下半年我们工资还得高

年底红包更大了

这还不算拉倒

到年底

女职工人人发个服务生

男职工人人发个大美女

你还敢管我啊

你 你 你 是去是留得思考

老婆见他喝醉了

胡言乱语瞎胡闹

灵机一动有妙招

(白)大老刘,你看咱家那钟表

离你上班还有几秒

你上班不说那迟到

中午喝醉事不小

停止工作没的跑

按规定年终 红包、美女全报销

我看啊,你离下岗不远了

喝了二两死猫尿

竟然把那离婚闹

现在就回娘家去

谁不离婚 谁算孬

大老刘,一听这话傻了眼

酒 劲一下全跑了

急急忙忙班上跑

嘴上还直是个叫

老婆老婆你真好

没你我就活不了

我这人,爱显牛的老毛病

明天我要全改掉

我回来还干老本行‘

明天还把恶水倒!

这正是:企业领导好、企业职工好

企业前景好

篇7: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摘要]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增产余地有限,我省综合改革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刚性增长,居民对粮食消费品质要求提高等,我省粮食供需、质量安全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一、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大粮食角度看,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而粮食生产、收购与储备、加工销售等三大环节是重中之重,只有完善三大板块结构,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收储方面,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国储、临储、地储等各级储备,花费高昂的收购费用、储存费用利息、价格补差,只鼓励增产,没有考虑提质增效,致使储粮“库满为患”,而市场流通新粮严重不足,且粮食品种调剂失衡,进口大幅增加,难以适应国内供需结构变化的新形势。

粮食加工销售方面,我省属粮食主销区,粮食加工行业采购、加工、销售各环节成本高、利润率低、行业比较效益差;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仓容与资金匮缺、产业链单

一、精深加工不够、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强调亩产效益,对属微利的粮食行业重视不够,沟通渠道不畅,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靠不上边;由于收储政策使市场粮源不畅,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使粮食加工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每年都有一些企业倒闭关门。

二、以市场为导向扶持粮食产业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构筑高层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此粮食行业应依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民营粮食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各级粮食部门要真正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理念,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把粮食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作为粮食工作的对象,服务好农民、粮食企业、消费者,特别是服务好民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2、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农户在非优势区域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

3、全省粮食行业以增加优质粮油供给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好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我省围绕“发挥山西杂粮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集中开发小杂粮,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开发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山西粮食产业竞争力。抓住品牌带动,发挥杂粮纯优势,做强小米大产业,集中打造“山西小米”品牌,以全省之力打造“绿色、营养、保健、好吃”的优质山西小米,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区域公共品牌。强化产业脱贫,山西贫困区与杂粮资源富集区重合度高达70%,促进粮食发展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融合,扶持贫困县的杂粮加工,助农增收脱贫。

4、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储备业务。地方储备粮部分品种、部分计划的轮储、代储、代轮换、代加工可通过竞争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和仓储难题、丰富粮源、增加效益,又可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粮食库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确保品质。如民营企业就近选择仓库自己收粮,一年一度包轮换粮食,符合当地订单政策收购的粮食,同样给予订单奖励。入库粮食符合储备标准,资金视同储备粮由农发行给予贷款,企业支付保证金,库存由储备粮公司管理,这样企业就能收购自己想要的粮源,储备粮也不用愁拍卖问题,卖不起价,减少储备轮换价差,这是能双赢的合作。

篇8:山东省粮食产业现状

1 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分析

1.1 消费场所齐备, 消费群体稳定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在身心上承受着沉重负担, 但他们的生活观念和健康意识也同时发生了很大转变, 他们已经把健康看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休闲体育这种极其符合时代要求的休闲运动不但可以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 使大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 而且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由感、独立感、自我价值感和更加乐观的态度, 在满足了大学生对运动的自然需求同时体味无穷的运动乐趣, 赐予他们更为融洽的社会关系和更为和谐的大学生活。山东省高校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有其特有的优势。首先,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近年来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虽然在整体上山东省高校的休闲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或地市的高校尚有一定差距, 但是各种休闲体育场馆、设施基本齐备, 这为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其次, 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消费对象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 消费群体比较稳定。山东省各高校的办学规模往往最少几千人、最多几万人, 客观上讲, 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同时, 随着大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及他们对休闲体育认识的深入, 大学生逐渐增多在休闲体育消费上的投入, 为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开发创造了好的条件[1]。

1.2 公益性为主, 赢利性为辅

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高校的责任, 高校休闲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首先要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体育经营由于要求必须是有助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的行为, 所以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呈现出以福利体育为主, 商业体育为辅的特点。福利体育不仅包括免费体育, 也包括低于产品成本收费的优惠体育[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高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满足于开展福利体育, 这些高校在体育商业领域把部分体育场馆、设施拿出来进行了浅尝, 但这种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在这个阶段中, 它还仅是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一种辅助形式。

2 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力度不够, 发展模式封闭

随着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使用条件的改善, 山东省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健身俱乐部等健身场馆开放或出租收人, 游泳池收入为主的高校各占66%和40%。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仍在培育阶段, 对主体的投入不足、积极性也不高, 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只处于浅层次的经营阶段, 如国家投资并建成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出租或有偿指导等, 涉及到的人群也只有在校师生、少数市民, 而这些单一的资金投入与服务对象非常不利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受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以教学和训练为目的思想的束缚和山东省休闲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事实的限制, 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本校师生或员工, 缺乏与社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再加上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和体育教师对其重视的不足, 市场结构、层次、技术、管理、服务水平及消费群体的局限性, 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开发模式单一、路子窄、办法少。

2.2 场馆设施投入不足, 有限资源闲置现象突出

体育场、馆设施是山东省高校开发休闲体育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近10年来, 山东省高校扩招人数大幅上升, 各种体育设施、器材历史欠帐太多, 80%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未能达到上述要求, 且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 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 还有近10%的高校还没有体育馆或健身馆, 60%的高校还没有标准室内游泳馆, 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在日常仅能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 而满足不了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展, 这些学校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也被直接影响到。一些高校虽然拥有了体育馆或健身馆, 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只在上体育课、训练或比赛的时候开放, 在课余时间、休息日、节假日、放假期间闲置现象严重, 从而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2.3 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形不成规模效益

发展和壮大高校休闲体育产业, 必须依赖运作资金的投入以及市场的培育与发展[3]。目前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场、馆、设施建设经费的筹措主要依附于国家行政部门的有限财政拨款, 体育商业赞助也仅限于高校竞技体育比赛, 体育赛事的承办更是“无利可图”。各高校没有把自身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 更无法依据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运作, 其结果是不但阻碍了体育教师开拓进取的精神, 也挫伤了经营者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这也是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市场化不能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高校体育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 增强体质, 培养跨世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以教育、培养和发展身体为总目标[4];这些都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其实也只能在高校这一小领域实施, 而不是在全社会, 对外的联系也几乎为零。这些因素决定了高校体育的市场窄、效益低、外界投资少等特点, 这些都限制了高校体育全面走向市场。

3 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3.1 转换经营理念, 引入市场机制

发展高校休闲体育产业, 不但推动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很好发展, 而且还解决了高校体育资金短缺带来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山东省各高校无论是校级领导, 还是体育学院领导或教师, 要及时转变观念, 把高校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事业进行对待, 树立休闲体育产业化意识和服务, 与社会建立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 建立效益机制, 合理配制资源要素, 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体育资源利用率, 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程, 实现教学与创收的双赢。首先, 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和丰富的基础设施都集高校于一体, 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院系要充分的发挥其人才和设施的优势, 让大量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业中, 并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和比赛任务的基础上, 向社会开展优质的有偿服务, 逐步做到全面开放, 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专业性的服务指导, 提高大家的健身质量。其次, 在当前高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下, 可广泛吸收社会资本, 采取有偿、资助、联办、共享等方式, 大力推进高校和社区健身消费活动, 加快高校休闲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再次, 在管理上, 高校的决策者应对体育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非常清楚, 避免很多或无人管理的现象。最后, 在经营里面经营者要充分享用自己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避免行政上的过多干预, 要以独立方式运作, 在深入调查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特征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的开发适合在校学生、员工, 社会群体等不同经济水平的休闲体育项目。

3.2 加快人才培育力度, 不断完善产业结构

为促进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各高校要加强对休闲体育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并对休闲体育的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重构, 达到产业要素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流动性。首先, 休闲体育市场人力资源短缺与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都需要解决, 这也是休闲体育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各高校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育;其次, 各个高校都应该培养自己的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也可以让选派人员到有体育管理专业的学校或到发展较好的实体休闲体育产业去进修、实习, 使其学习、掌握现代休闲体育管理和休闲体育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进体育市场的成功人才, 让高校休闲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并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直接的双赢, 最后, 在高校休闲体育逐渐市场化的过程中, 经营者要根据在校生规模和区域体育人口消费的结构特点, 细致并深入的研究大学生和区域大众的的体育消费形式与体育消费档次, 从而及时调整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

摘要: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逐渐升级和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 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 表现出了一种以福利性为主, 以商业性为辅,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从休闲体育的产业化角度探讨了山东省高校发展休闲体育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发展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提出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高校,休闲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申秀芝.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现状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9) .

[2]赵美环.高校体育产业化对全民健身的作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

[3]王明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9 (1) .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要不断完善自己下一篇:医院新闻稿范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