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产业发展

2024-05-19

山东产业发展(共6篇)

篇1:山东产业发展

摘要 :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山东民俗文化的内涵,重视山东民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的效益。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端午节“小长假”即将来临,济南很多景区,纷纷策划推出与民俗有关的活动。工作人员为游客精心扎制香囊,并制作端午粽子美食,还组织划船比赛,邀请演艺团体进行歌舞表演等,庆祝古老的端午节[1]。可见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民俗文化旅游,尤其是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它的发展是怎样,对经济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具备民族地域性、审美观赏价值、民族文化内涵三大特点。

2、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2]。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出求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民俗的娱乐性 [3]。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宏伟,会让游客内心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充分满足了精神需求。

3、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不过,在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像深圳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24个村寨全部按照1比1的比例修建,他们从基层机构到每个村寨的头头,都是名副其实的民俗专家,表演者和操作者大都是原汁原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

这是比较易于操作的民俗旅游形式。它主要是把各种民俗器物陈列、展览给旅游者观赏。主要有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山东省已经有170多个博物馆,不仅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名列前茅,而且种类齐全。各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自然、科技、艺术、人物、民俗及遗址博物馆应有尽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的“博物馆旅游网”。除了上文提及的外,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也是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二)节庆民俗旅游

这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主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如双休日、黄金周等)。山东主要的旅游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大明湖荷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民俗文化庙会、荣成国际渔民节等。

(三)婚俗旅游

对于旅游者来说,婚俗旅游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观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亲自参与婚俗活动。新婚旅游是山东婚俗旅游中的主体,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旅游者表演山东传统婚礼,二是为旅游者举办山东传统的结婚典礼,它富有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新郎家设在孔府饭店,新娘家设在阙里宾舍,按鲁国传统婚仪举行婚礼,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煞是热闹。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的婚礼。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和青云山民俗旅乐园等地也为游客操办婚礼,表示抢新娘等活动。

(四)渔家乐

“渔家乐”在长岛、威海和日照开展得较好。长岛县是山东唯一海岛县,其“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和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则推出了以“吃渔家饭,乘渔家船,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威海的环翠区、荣成河口、石岛等地也开展了“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垂钓、赶海等渔家生活民俗旅游。

(五)农家乐

山东的“农家乐”民俗旅游颇负盛名,旅游者可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活,欣赏农家小戏,参观民俗博物馆,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乐”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得较好。地处内陆地区的安丘、泰安、枣庄、临沂等地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家乐”民俗旅游。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推出的“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泰安的埠阳庄也开展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民俗旅游活动。近年来,枣庄、临沂也开展示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如峄城“万亩石榴园”内的王府山村、蒙阴的桃花峪村和八达峪村等。

(六)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

本类以民居建筑为基础,包括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形式。比如济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淄博的原山等地。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或景区还不多,但发展潜力很大。

4、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模式

1、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各重点旅游城市需率先建成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增强科技支撑和游客自助服务功能。在城市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消费街区等城市旅游集散地科学布局旅游厕所,设置多语种的旅游交通标识,2、乡村旅游方面,打造一批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旅游业将带头保护一批原生态的海岸、湖泊、山岳、乡村类项目,以高度的生态自觉积极融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住房建设等部门和行业,打造山东生态旅游的新形象、新优势。

3、发展旅游经济,即眼球经济和形象经济,“泉城济南”、“中华泰山天下泰安”、“仙境烟台”、“文化济宁”、“走遍四海还是威海”、“亲情沂蒙”、德州“中国太阳城”、聊城“江北水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等一批城市旅游形象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5、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的经济效益、在山东,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连续四年数千亿元的旅游投资开始产生综合效益,旅游业拉动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山东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满足消费需求,全省累计完成旅游投资1230亿元,枣庄台儿庄古城、青岛方特欢乐世界、海泉湾、德州齐河泉城极地海洋世界、济南万达城市综合体、恒隆广场、烟台亚沙会配套项目建成开业。与此同时,山东越来越注重深化与大旅行社的战略合作,“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汇”的成功创办,成为旅游引导消费的品牌节事。2012年的贺年会,每天拉动各类消费收益超10亿元,带动交通、文化、商贸、体育等消费快速增长。

6、山东民俗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1、山东潍坊围绕风筝、年画、剪纸等主打产品,在品种、花色和规格等方面进行了突破,获取不错的经济利益,尝到了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甜头。

2、山东青岛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胶州的明代城隍庙、崂山的道教文化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胶州秧歌,胶南剪纸等,节庆活动众多,像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庙会,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市内拥有众多的德式建筑,还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的八大关建筑群。青岛的名俗文化旅游带动了青岛经济的发展,使青岛为众人所知。

篇2:山东产业发展

关于印发《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1〕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始终把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省政府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省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0年年底,《妇女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

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普及程度提高,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妇女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时期妇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女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历史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的陈规陋习尚未消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在一些领域未能完全实现,妇女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妇女在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发展,也影响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妇女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将妇女发展融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保障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妇女在全面参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着眼妇女发展需求,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2.坚持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两性社会地位差距。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妇女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妇女发展差距。

4.坚持妇女参与,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

二、总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地方法规和公共政策,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公共卫生优质服务,妇女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妇女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决策与管理,妇女参政比例和决策水平明显提高;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妇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妇女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妇女生存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妇女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9/10万以下,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3)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4)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50%以上。提高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5)妇女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与性病感染得到控制。

(6)减少妇女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7)以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幼卫生的支持力度,保障妇女整个生命周期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

化卫生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健全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妇幼卫生服务。保障流动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2)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加强基层产科建设,加大妇幼保健人员医疗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依法开展孕前保健服务,做好孕前卫生咨询、卫生指导和孕前医学检查。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5%以上;孕早期检查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高危孕产妇的筛查,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

(3)创造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普及自然分娩知识,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孕产妇树立正确生育观,科学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围产保健工作规范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

(4)加强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宣传普及妇女健康知识,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妇女常见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医改方案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服务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认真执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确保用人单位每年安排本单位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县级人民政府至少每两年安排生活困难的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每年对65周岁以上老年妇女免费进行一次查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贫困妇女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提供帮助。

(5)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对妇女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把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母婴传播纳入妇幼卫生常规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提供规范化的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积极实施医疗救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6)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互补、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为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强化男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5%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宣传普及妇女营养保健知识,加强合理膳食指导,提倡科学的膳食结构。面向孕妇、乳母贫血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倡导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合理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素。大力推进妇女健身示范站点争创和基层妇女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妇女健身活动。

(8)提高精神卫生工作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对精神卫生

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妇女不同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普及妇女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9)加强对妇女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加强对与妇女健康有关的食品、药品、卫生用品、保健品、化妆品、服装的质量检测和卫生监督,定期组织质量标准检查。

(二)妇女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法规、规划、政策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

(2)适龄女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

(3)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

(4)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

(5)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6)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8)成人妇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左右。

2.策略措施。

(1)教育工作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有关教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和评估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改善教育管理者的性别结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层的妇女比例。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性别结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鼓励更多妇女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2)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抓好农村和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

以资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证农村适龄女童入园。

(3)保障适龄女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制定支持贫困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防止女童辍学制度。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5)提高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水平。保障妇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保持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的男女比例均衡。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妇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落实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政策。

(6)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在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符合条件的妇女平等享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完善相关资助政策,为失业妇女、贫困妇女、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造条件。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妇女利用网络媒体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多样化教育模式,满足妇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巩固扫盲成果。

(三)妇女与经济。

1.主要目标。

(1)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妇女新增劳动力就业增加。

(2)城镇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稳定在40%以上,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

(3)创业人员中妇女比例不断提高。

(4)提高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比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不低于35%。

(5)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6)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

(7)妇女贫困率明显降低,贫困妇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力度。把性别平等理念纳入经济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妇女平等获得资本、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权利。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禁止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岗位外拒绝录用妇女、提高妇女录用标准、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妇女结婚和生育的违法行为。

(3)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在任何行业、职业中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的劳动者获取同等劳动报酬。

(4)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妇女就业。优化妇女就业结构,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行业就业。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援助,帮扶失业妇女、失地妇女就业和再就业。

(5)促进女大学生更加充分就业。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就业见习与培训、基层服务项目等计划,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和服务,为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6)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妇女比例。完善妇女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妇女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

(7)促进农村妇女持续增收。实施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振兴规划,提高农村妇女从事高效特色农业的收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家庭工副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创造适宜农村妇女就业的岗位,增加农村妇女非农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制约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

制度障碍,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妇女工资性收入。

(8)依法维护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加大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妇女健康的保护力度,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止职业病危害纳入劳动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内容,严肃查处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案件,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主要目标。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选举时,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不低于30%。各级人大妇女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各级政协妇女委员要占一定比例。

(2)公务员中的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3)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各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并逐步增加。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配备女干部。

(4)担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5)省、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县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数量在2010年基础上有所增加;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首先配备女干部。

(6)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县(市、区)不少于20%。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7)提高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妇女比例。

(8)村(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成员。村(居)民委员会党支部成员中妇女比例和妇女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比例提高。

(9)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10)各级妇女联合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妇女组织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提高。

2.策略措施。

(1)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制定和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法规政策,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职工代表等妇女比例作出规定,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2)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妇女参与民主管理。加强对女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女干部综合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

(3)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加强对公务员录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保障妇女平等参加公务员考选。

(4)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规划,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比例。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女干部力度,将更多优秀女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5)促进妇女参与企事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更多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6)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指导,严格程序,确保村(居)民委员会中有妇女成员,保障妇女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宣传普及保障妇女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法律法规,加大培养农村优秀妇女人才工作力度,为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7)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利益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8)发挥妇女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制定涉及妇女权益的法规政策时,充分听取妇联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妇女人才库建设,把妇女人才库作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选拔领导干部时,重视妇联组织、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主要目标。

(1)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城乡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享有率和城乡妇女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乡妇女,城乡妇女医疗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3)城镇妇女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

(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妇女覆盖率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大幅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

(5)保障特困妇女依法享有社会救助。

(6)妇女家务劳动负担减轻,男女自我支配时间差距缩小。

2.策略措施。

(1)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保障。

(2)建立统筹城乡的生育保障制度。贯彻实施《山东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将各类企业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全省实现市级统筹和生育津贴社会化发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生育保障水平。

(3)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妇女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制度保障能力。

(4)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妇女养老保障享有率。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建立

政府为城乡散居“三无”和低保家庭等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增强社区养老照护能力,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提高失业妇女基本保障水平。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民工中妇女从业人员为重点,提高失业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工作机制。

(6)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实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妇女应保尽保。推行分类施保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贫困妇女、单亲贫困妇女给予重点保障。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鼓励社会各类慈善基金组织建立专项救助基金,为特困妇女提供救助。完善扶持贫困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7)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在社区优先发展方便家庭生活的公共服务。将发展家庭服务业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扶持发展各类便民服务站点,加快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倡导夫妻共同承担子女教育、家庭事务管理、家务劳动等家庭责任,减少妇女家务劳动时间。

(六)妇女与法律。

1.主要目标。

(1)促进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

(2)地方性法规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3)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增强。

(4)保护妇女人身权利。

(5)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6)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7)保障农村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平等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保障妇女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针对妇女权益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保障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财产、婚姻家庭等权利。

(2)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性别平等审查。在制定地方性法规过程中,对违反性别平等原则的内容进行审查和清理。

(3)保障妇女的立法参与权利。拓展妇联组织和其他妇女组织参与立法的途径,引导和鼓励妇女参与立法,发表意见和建议。

(4)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推动解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

(5)宣传普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将维护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纳入全民普法规划,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制定妇女“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妇女依法维权能力。

(6)加强对立法、司法、执法人员社会性别理论教育和培训。逐步推动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司法考试内容和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常规培训,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和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7)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强奸、拐卖妇女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等犯罪行为,提高破案率。依法查处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8)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机制。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家庭暴力报警服务全覆盖。在设区市救助站设立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庇护所,救助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家庭暴力的意识,提高妇女自我保护能力。

(9)维护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财产权益。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继承等家庭财产案件中,体现男女平等。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考虑婚姻关系续存期间妇女在照顾家庭上投入的劳动、妇女离婚后的生存发展以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实现公平补偿。

(10)保障农村妇女的经济收益权。完善和落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管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备案审查和纠错制度,清理与法律法规冲突、损害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严肃查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生产经营、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分配等合法权益的案件。

(11)保障妇女举报、控告、申诉等权利。司法机关及时受理侵害妇女权益案件的举报、控告、申诉。健全信访接待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和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案件。完善符合妇女特点的刑事惩罚和教育措施。

(12)加强对妇女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完善基层妇女维权站(点)、妇女法律服务热线、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家庭暴力致伤鉴定中心等各类妇女法律救助和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为经济困难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救助的妇女提供司法救助。

(七)妇女与环境。

1.主要目标。

(1)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两性和谐的社会环境。

(2)性别平等原则在环境与发展、文化与传媒等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

(3)提高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水平和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

(4)完善传媒领域男女平等的监管机制。

(5)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6)降低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程度。

(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9)倡导妇女参与节能减排,实践低碳生活。

(10)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满足妇女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灾中的特殊需求。

2.策略措施。

(1)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论的深入研究,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各级干部的培训规划。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创建两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2)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进行性别分析、评估,促进妇女参与有关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

(3)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建设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研究的相关项目和课题。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专业和社会性别学课程,培养女性学和社会性别研究专业人才。

(4)加强对媒体传播社会性别意识的引导与管理。制定和落实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和传媒政策,正确反映两性的不同影响和需求。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损害妇女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5)宣传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分展示妇女参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大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引导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6)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开展以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倡树婚育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7)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数据库,从性别视角分析评估饮用水、室内空气污染和生活、工业、农业等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

(8)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集中供水系统建设,提高饮水工程和供水量标准。强化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饮用水安全监管和社会化服务。

(9)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程度,推动城镇公共厕所厕位比例与妇女需求相适应。将改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自觉改厕,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在城镇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妇女生理特点,确定合理的男女厕位比例。

(10)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能力,引导和组织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11)满足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需求。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灾区妇女的生产自救和就业指导。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妇女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四)保障妇女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妇女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和妇联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妇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妇女发展项目,为妇女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

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妇女生存、保护、发展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和妇女理论研究,掌握妇女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妇女的作用,听取妇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妇女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妇女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妇女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妇女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本规划所指儿童为出生至未满18周岁人口。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儿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措施。《儿童纲要》实施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发展。截止2010年年底,《儿童纲要》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儿童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权益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儿童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社会意识明显增强,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儿童优先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儿童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儿童发展不均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儿童在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儿童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儿童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保障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规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2.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3.儿童平等发展原则。为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4.儿童参与原则。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总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建立完善儿童法律保护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优化儿童发展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实现。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

(3)预防和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和蔓延。

(4)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11种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达到90%以上。

(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控制在1‰以下。

(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7)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中小学生贫血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9)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0)减少儿童因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

(11)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及格率达到90%以上。

(12)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禁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

(15)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2.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保障力度。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规定和现行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强化儿童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卫生保障水平。

(2)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完善以三级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婚前医学检查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产前筛查率达到5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建立残疾儿童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干预体系。

(3)降低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大力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疾病死亡率。

(4)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系统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5)预防、控制儿童疾病。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疾病预防基本知识,提高儿童疾病预防技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服务,并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范畴。

(6)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倡导母乳喂养,严格执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推行爱婴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普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继续推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范围。宣传普及碘缺乏和碘过量知识,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7)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计划,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预防儿童伤害事故发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减少各类灾害对儿童的影响,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救助服务。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实现学生健康体检网络化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定期组织开展儿童体质监测。加强儿童膳食、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指导,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恒牙/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学校保证中小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学校、幼儿园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兼顾儿童健身需求,为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9)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禁烟、禁毒、防病宣传教育。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杜绝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诱骗儿童吸毒的违法犯罪行为。

(10)提高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儿童心理科(门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加强儿童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减少儿童精神疾病发生。

(11)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建立儿童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正确观念,做出知情选择。

(12)加强儿童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提高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婴幼儿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质量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认证,定期开展儿童食品、药品、用品、游乐设施质量安全检查。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等环境污染和工业、生活、农村面源污染,建立环境污染暴露监测网,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率先在县(市、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设区市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所有中小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8)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在2012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

(2)促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3)支持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发展公益性托儿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场所,为0-3岁儿童家庭提供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构建多种形式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4)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分别达到总数的70%。每个县级政府至少建设一所达到省级标准的实验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建设一所通过省级认定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建好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兴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保障流动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5)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我省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6)保障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在社区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制定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保证流动儿童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7)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规模,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8)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鼓励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9万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发展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

(1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制定实施《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问责制度。实施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1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依据,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2)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3)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提供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宿舍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儿童与福利。

1.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

(2)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为贫困、残疾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

(4)保障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适龄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的家庭寄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服务机构数量。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适龄就业等权利。

2.策略措施。

(1)提高儿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资金投入,实

现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标准。

(2)健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手术”、“唇腭裂患儿重生行动”、“齐鲁福彩助残行动”等孤残儿童专项福利救助活动,开展儿童重大疾病救助试点,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探索建立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改善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营养状况。

(5)提高孤儿福利水平。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对孤儿参加城镇儿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政府补贴。建立替代养护制度,完善福利保障措施,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父母是重度残疾的儿童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模式。推行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倡导社会助养。

(7)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0-6岁残疾儿童特别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给予政府补贴。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建立发展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10)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每个设区市有一所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基地,每个县(市、区)单独或依托县

级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一所儿童福利院,依托社区服务设施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保障。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1.主要目标。

(1)完善和落实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3)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4)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5)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6)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7)保障儿童的合法财产权益。

(8)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

(9)保障儿童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0)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1)建立与完善适合儿童的司法体系。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保障儿童权益的立法调研,制定和完善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加大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保护儿童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继续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开展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专项执法检查。

(3)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简化、规范登记程序,确保出生儿童依法获得合法公民权利。

(4)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建立有利于女童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奖励生育女童家庭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生育女童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5)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加强保护儿童监护权的宣传,提高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落实监护人资格撤销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6)保护儿童人身权利。依法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和胁迫、诱骗、利用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为被解救儿童提供心理康复服务。

(7)加强对儿童财产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8)建立健全监督和惩罚违法使用童工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加强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司法救助。

(10)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重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回访和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

(11)加强对儿童的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指定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加强少年法庭或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合议庭建设,落实民事、刑事、行政统一的综合化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坚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原则,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完善司法分流措施,推行非审判处置方式。逐步实现犯罪前科有限消灭,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期

满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中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与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五)儿童与社会环境。

1.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提升儿童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提供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产品。

(4)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5)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儿童图书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6)设区市和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7)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社会事务的权利。

(8)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2.策略措施。

(1)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儿童优先、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优先发展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完善适应城乡、区域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培养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倡导平

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3)优化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鼓励创作优秀儿童作品,宣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丰富儿童精神生活。制定实施传播优秀儿童作品的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打击非法出版物,减少色情、暴力等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

(4)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儿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和烟酒广告的播出。禁止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5)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采取有效防控和监管措施,强化网络监控平台建设,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儿童的伤害。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依法查处接纳儿童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行为。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6)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管控力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段设立治安岗亭,增设报警点,加大对重点地区、路段和易发案件部位的监控和巡逻密度。加强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禁设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子游戏、营业性歌舞娱乐等场所。

(7)加强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图书等公益性场馆设施建设,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8)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对儿童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加街道和乡镇综合服务机构承担儿童服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创建以娱乐、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儿童之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

(9)优化儿童阅读环境。推广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制,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开展图书阅读活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10)保障儿童发表意见的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策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增加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事务。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儿童合法权利。

(四)保障儿童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儿童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儿童发展项目,为儿童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汇报、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儿童优先”原则,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

研究和理论研究,掌握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儿童发展和儿童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作用,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监测组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主题词:妇女 儿童 发展 规划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篇3:山东产业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全省文化发展相关数据的计量分析, 对全省文化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具体指标体系构建上, 在参考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从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和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经济社会效应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计量方法选择上, 以层次分析法为主,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后,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并验证矩阵一致性,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见表1) 。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1. 原始指标处理及评价结果

以2006年数据为基期, 对4年来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并以指标权重对无量纲数据进行加权后, 将评价结果转换为发展速度 (见表2) 。

(单位:%)

2. 评价结果分析 (1) 发展优势

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看, 山东文化产业实力提升迅速, 2009年综合实力指数较2006年提升47.1%。从一级指标评价结果看, 总量规模和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经济社会效应三项指标提升速度均超过25%, 处于较快发展时期。其中, 投入水平指标提升最快, 4年上升82.9%, 年均提升22.3%;总量规模和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效应分别提升41.1%和28.7%, 年均提升分别为12.2%、8.8%。

(1) 总量规模持续扩张, 产业结构渐趋优化。2006年~2009年, 山东文化产业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齐头并进, 提升速度分别为40.9%、41.5%, 年均提升12.1%、12.3%, 均达到较高水平。

从总量规模看, 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指标———文化产业增加值明显上升, 由604.4亿元增加到1040.4亿元, 增长72.1%, 年均增速19.8%;文化产业活动单位数由30349个逐年增至38994个, 增长28.5%;从业人员数由105.1万人增至121.0万人, 增长15.1%。发展规模效应凸显, 平均单个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创造增加值由199.1万元增至266.8万元, 增长3成;平均单个从业人员创造增加值由5.7万元增至8.6万元, 增长近5成。

从产业结构看, 文化产业核心层 (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 和外围层 (主要包括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济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 实现增加值占总体比重由29.6%逐年上升至44.3%, 提高14.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相关层 (主要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实现增加值占比相应减少, 由70.4%减少到55.7%。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充分显示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结构趋于优化、凸显文化内核的新动向。

(2) 政府投入大幅增加, 社会资本占据主导。投入水平的快速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从二级指标看, 政府投入提升43.9%, 社会投资提升115.9%, 年均提升速度分别为12.9%、29.2%。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显现。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文化与传媒支出37.8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2%, 投入总量较2007年增加11.5亿元, 增长43.7%, 年均增速19.9%。

社会资本投入规模持续高速扩张, 4年来提升一倍有余, 达115.9%。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3427个, 项目完成投资额1196.2亿元, 分别是2007年的2.0倍、2.3倍, 平均单个项目完成投资3490.5万元, 比2007年增长13.1%。从资金来源看, 2007年~2009年, 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一直未超过5%, 分别为1.6%、3.8%、3.7%;自筹资金占比则稳定在70%以上, 分别为72.9%、74.2%、77.7%, 说明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3) 经济效应提升较快, 社会效应有所改善。近年来, 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2006年~2009年, 山东文化产业经济社会效应一级指标提升28.5%, 其中, 经济效应提升较快, 为48.2%;社会效应提升7.2%。

反映经济效应的四项三级指标中有三项总体趋势上升。其中, 文化产业现价增加值对全省经济贡献率指标提升最快, 从2.53%增至5.14%, 提高了2.6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量从84.3亿元增至138.7亿元, 现价增长64.5%, 年均增速18.1%, 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由0.37个百分点增至0.49个百分点。

反映社会效应的六项三级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文化基础建设成效明显, 基层文化站个数及人员数在六项指标中提升最快, 为19.2%。其中, 基层文化站个数由1857个增至1867个, 增长0.5%, 人员数由3330人增至4593人, 增速37.9%。公共图书馆个数及藏书量指标提升明显, 为14.2%。其中, 公共图书馆个数由143个增至150个, 增加7个;藏书量由2846万册增加到3515.3万册, 增长23.5%。文化馆个数及人员数基本保持稳定, 由158个、3058人增加到158个、3115人。艺术表演效益大幅提升, 平均单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由42.5万元增至49.4万元, 增长16.3%;平均单个艺术表演人员创收由8024元增至9285元, 增长15.7%。广电、出版事业有所发展,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由96.2%、96.3%扩大到98.0%、97.9%, 分别提高1.8、1.6个百分点;图书、报纸、期刊种数及总印数提升3.7%, 其中, 报纸总印数和图书种数增加最快, 分别增长26.2%、8.5%。

(2) 存在问题

(1) 投入水平与产出水平增速不协调, 投入产出比较低。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虽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但各一级指标发展不均衡, 投入水平提升速度一直高于另两项指标。2007年~2009年, 全省文化产业投入水平以年均35.2%的速度提升, 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投资发展迅猛, 2008、2009两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均增长45%以上, 分别达47.4%和63.3%;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速也在35%以上, 分别为35.8%和38.7%。与此同时, 反映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情况的总量规模和产业结构一级指标年均提升速度仅为12.2%, 远低于投入水平年均提升幅度。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提升速度更为平缓, 一级指标年均提升仅8.8%, 其中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效应的核心指标———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 在2008年、2009年不升反降, 分别比上年下降22.7%、16.8%, 造成2009年该指标绝对量比2006年减少了0.27万元。以2006年为基期, 全省文化产业投入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 总量规模和产业结构在2007年~2009年分别相应提升1.10、0.93和0.77个点, 经济社会效应相应提升1.12、1.00和0.70个点。可见近两年来, 山东文化产业投资的产出效率逐年降低。

(2) 经济效应发展不稳定, 指标数值波动较大。经济效应共包括增加值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经济增长和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四项三级指标。其中前三项总体趋势上升, 尤其是2006年~2008年逐年上升且增速较快, 年均增速分别达49.2%、46.5%和33.6%, 但在2009年分别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增加值增量下降最快, 比上年绝对量减少了49亿元, 下降26.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经济增长分别减少了0.29和0.17个百分点。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4年来总体趋势下降, 除2007年增加0.21万元外, 2008、2009年均呈下降趋势, 两年分别下降22.7%、16.8%。从长期来看, 经济效应指标的发展稳定性有待提高。

(3) 社会效应提升速度相对缓慢, 经济、社会效应发展不均衡。社会效应是全省文化产业提升速度最为缓慢的二级指标, 提升速度仅7.2%, 远落后于全省文化产业整体水平。除社会效应指标外, 其余二级指标增速均在40%以上。社会效应下辖六项三级指标在2006年~2009年提升速度均未超过20%, 其中基层文化站个数及人员数、公共图书馆个数及人员数增速在10%以上, 分别达19.2%和14.2%, 其余四项提升速度均在6%以下, 其中提升最慢的文化馆个数及人员数增速仅0.9%。

三、对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 促进科技、人才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提高文化产业投资产出效益

科技和人才是文化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提高文化投资产出能力的重要手段。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7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中, 对通过国家认定且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今后应继续加大在投资、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诸方面对文化高新技术的优惠力度, 鼓励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和照排技术、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等, 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 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抓紧培养和引进各领域各门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以及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文化建设急需人才, 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人才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2.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随着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 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应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要大力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 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继续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 对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网络基础;加快完善文化产业链, 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体闲等产业联动发展, 同时, 还要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紧密结合, 以不断提高山东文化产业的关联度, 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企业“走出去”战略

篇4:山东产业发展

“E矿山”在央企全面推广 ?

信息化为矿工安全提供贴心保护

2012年,山东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逐步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山东移动研发的“E矿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促建“智慧矿山”, “打开手机,矿井下50多个摄像头的监控画面就可以实时查看。”济三煤矿管理人员对记者说。

“E矿山”是将传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与矿山现有信息化系统紧密融合,集成矿井人员定位、安全数据监测、视频监控、生产日报、产量统计、安全预警、信息发布、车辆管理八大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了用手机等无线终端实时掌握煤矿企业“产、运、销”等环节信息,并对企业进行指挥调度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截至目前,山东移动研发的“E矿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兖矿集团济三煤矿、淄矿集团许厂煤矿等167家矿业企业及涉危企业中成功应用,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示范工程在中央企业中推广。此外,“E矿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还被评为山东省物联网应用重点示范工程,获得“中国城市信息化技术创新奖”。

服务支柱产业

综合性解决方案助力“数字油田”建设

在石油产业中信息化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前景。山东移动为中国石油胜利油田提供了以信息化改造升级油田生产和管理模式,远程监控采油信息,助力“数字油田”建设。

针对石油行业特殊需求,山东移动为胜利油田定制了基于无线网络的集团客户数据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包括野外施工数据上报与信息查询系统和油田、油井注水远程监控系统等。

“以前要十几个人好几天才能完成的测试工作量,现在一个人坐在机房里一两个小时就轻松搞定,哪里出了问题,一目了然。”过去常年奔波于野外油井的油田工人讲。

目前,油田、油井注水远程监控系统已在胜利油田安装并投入使用700个。通过工艺流程自动监控、设备运行预警保护、生产参数动态优化等配套应用,胜利油田的机采系统效率提高了6.6%,注水系统效率提高了13.7%,输油泵机组平均运效提高了12.1%,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石油石化行业进一步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温度自动控制 报表及时生成

信息化让企业节能增效

在产业发展中,总有一些关键环节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而移动信息化瞄准的恰恰就是这些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实现关键环节的自动化,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和工作效率。

“宏昌冷库,温度0.1℃,超过阙值0.0℃”,济宁市金乡宏昌果菜有限公司的冷库管理人员手机上突然接到一条短信。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通过手机他可以随时检查冷库内的温控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及时将温度调整至规定的范围内。

山东移动通过全新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冷库温度控制问题,可通过传感器对冷库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综合指标进行监测,可自动实现制冷设备和排风系统的启动。同时,该系统可随时将库内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数值等报警短信发送到业主手机上,有效实现无人值守、手机端24小时监控。据初步统计,使用物联网冷库自动监控系统可节约运营成本20%~30%,节电25%以上。

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山东移动还推出了“企业移动营销管理系统”、“移动OA系统”、“移动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移动邮件服务系统”等针对性的信息化应用,使信息化切实融入到企业的办公、生产经营、售后服务等流程中,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每天要求全国各地的业务员将销售情况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信息员的手机上,信息员每天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将销量情况通过人工整理形成报表上报给相关领导。由于销售点多又是人工统计,极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还经常因为报表上报不及时给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山东移动与福田合作开发了移动进销存采集系统,现在分布在各地的业务员每天将所管销网点的进货量、销售量、库存量通过手机短信上传至总部,总部电脑接收数据后自动统计分析,在一天之内就可将全国各网点的进销存情况汇总,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物资成本。

产品智能化 服务网络化

“智能芯”提升制造业管理水平

依托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集成,山东移动助力制造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使产品“智能化”、服务“网络化”。

中国重汽是车载机械行业的代表企业,库存盘点困难、经销商拖欠售款和物流过程中私运私活等问题一度困扰企业的发展。

“我们集团几千辆库存车遍及全国各地,都在外面放着,平均每辆车的底价达到25万元,总和能有近10亿元,清点起来绝非一件易事。”中国重汽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每次库存盘点都要派专人到各处进行清查,需要用三四个月才能将库存盘点完毕,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花费了很多时间,经销商销售款无法及时监控回收。”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山东移动和重汽联合研发了“一线通”无线码枪业务。各地网点每月只需在特定时间内将车辆上的条码通过手持机扫描并上传至总部的物流中心,总部电脑接收数据后自动统计分析并生成结果,短时间内就可将全国各分公司的库存情况汇总,有效监控了经销商销售和回款情况。

目前重汽已开通7000多部“一线通”终端,为8000多车辆安装了无线智能电脑。企业可随时监控经销商销售情况,盘库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月缩短至几秒钟,回款率由30%提高至98%,每年回款金额提升上亿元。同时有效预防了配送车辆未按指定路线行驶问题,每年可使物流配送成本降低40%,年库存成本节省上亿元。

由山东移动日照分公司承建的日照市旅游船定位系统成功上线运行。自2013年7月份起,对辖区10~12客座旅游船、娱乐用帆船GPS定位终端进行了安装测试,全部安装完毕后,纳入平台监控的船只数量将达到150艘。

旅游船GPS定位系统由实时定位、轨迹回放、报警功能等模块组成,可设置超速报警、区域报警、偏航报警等电子警察功能。该系统的安装使用丰富了海事安全监管手段,扩大了电子监控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应急搜救、事故调查、超速超航区等违法行为取证以及远程库区船监管,极大地提升了海事部门对辖区旅游船的安全监管能力。同时,旅游船公司可通过该系统更准确掌握公司船舶运营情况,有效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

随着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体会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和便捷。

篇5: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核心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外围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相关层)等九大门类。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对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出了重要部署。山东省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突出表现为:

1、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全省文化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604.4亿元,占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占GDP的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5.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

1.8 %。

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的比例为16︰14︰70。

3、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省依据特色区域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

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形成了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一批著名节会品牌。《上学路上》、《大染坊》、《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山东汉子》等戏剧作品,《大羽华裳》、《蒙山沂水》、《泉城写意》、《杏坛圣梦》等演艺项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山东省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2万多个,涵盖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等领域。拥有从业人员10余万人,创造增加值52.11亿元,比去年增加23.7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山东省GDP的增长速度。可见文化产业在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一)制定《山东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分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将按照“三区、三园、三带”的构架展开,构建全省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三区”是指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突出滨海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泰安、淄博、德州、莱芜、滨州,突出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孙子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枢纽,包括临沂、枣庄、聊城、菏泽,突出孔子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西部文化产

业集聚区。“三园”,是指通过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开发孔子文化产品系列、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等措施,建设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的鲁文化产业园区;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资源,突出齐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联线,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三带”,是指以黄河为轴线,以两翼广大地区为腹地,整合开发黄河沿线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加强沿线文化产业区域协作,建成文化生产力高度聚集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轴线,以运河两翼广大地区为发展空间,以沿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点,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建成集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运河文化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全省沿岸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滨海文化产业带。根据山东省实际,《规划》确定了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印刷发行业、文化演艺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体育产业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重点突破内容产业、优先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在音像连锁经营方面,先后扶持发展了山东爱书人、山东新华书店、山东邮政和青岛音像总汇等4条音像制品连锁经营网络,已在全省建立连锁门店2570家,部分连锁企业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经营网络,全省大中城市正版音像制品占有率达到75%以上,全省音像制品连锁门店占全国门店总量的38%,山东省的音像市场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和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

在网络服务业方面,借鉴音像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的经验,运用市场机制改善网吧市场结构,引导其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经竞标、筛选,扶持建立了北京博文实达、北京瑞得、山东网通、山东万佳、山东中鲁、山东爱书人等六大连锁企业,目前已经建立起直营店100多家,加盟店800多家,带动了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全省网吧保有量达9600多家,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文明网吧、绿色网吧越来越多,守法经营成为网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在演艺业方面,一是自2006年7月开始启动泉城大舞台系列演出活动,到目前,共演出曲艺晚会160余场(大观园“茗曲阁”),戏剧50余场(历山剧院),音乐、歌舞晚会12场(山东剧院),观众达6万余人次。先后组织了著名艺术家刘文金先生《泰山魂》大型民族音乐晚会、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和郭德纲等优秀相声演员参演的《新春大拜年,相声喜乐会》等演出活动。通过泉城大舞台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省城济南“天天有电影、周周有戏剧、月月有音乐会”的目标,以此培育省城演艺市场,带动全省演艺业的整体繁荣。二是策划组织《大羽华裳—中国戏曲服饰展演》。山东艺术研究所自2006年初成立戏曲服饰研究开发中心启动大羽华裳演出项目,充分挖掘戏曲服饰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投资860万元,在国内一流的厂家制作各种戏曲服饰近300套,聘请一流的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师,打造了国内首部戏曲服饰秀《大羽华裳》,先后参加首届山东文博会演出,晋京在保利大剧院演出,并应邀赴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演出活动,受到好评。

在电影业方面,为培育电影市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发行放映机制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院线制,培育、发展了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和青岛银星电影院线;另一方面,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城市影院改造。新世纪电影城、鲁信影城、烟台影城、济宁影城和青岛汇泉影城等现代化影城,运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呈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济宁电影公司已经完成完全的公司化改造,将于近期正式挂牌。山东省两条院线的年票房已达5000万元。

(三)完善管理机制,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省各级着眼于运用政策导向培育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重点,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山东文博会。06年文博会期间,参观文博会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6.5万人次,合同类项目签约有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融资总额217亿元。本次文博会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与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等十大文化产业论坛。通过本届文博会还收集了10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在山东文博会网站予以公布和宣传推介。今后山东文博会将每两年举办一次,打造成山东省长期的文化品牌。二是为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文化行政部门的产业管理职责,省政府批准单独设立文化厅产业处,并由文化厅牵头建立了动漫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全省各地在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统计体系,下放管理权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三是各地普遍加大了扶持和引导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大多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积极推进“网吧”监控平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管中心的联网运行。开展执法专项整治活动,组织了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集中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一是制定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了2007的评选命名工作。自04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山东省先后由文化部命名了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文化街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胶南达尼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我们根据文化部的规定印发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评选2007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通知》,并在《大众日报》正式发布公告,全文刊登了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范围、基本条件、申报程序、评审程序和管理机制等问题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评选命名了山东省首批45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其中,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于今年5月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四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二是加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山东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于今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各市文化局分管局长、文化产业科(处)长、部分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基层文化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目前,山大、海大、山师、艺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为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省文化厅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本科班,首届录取了500名,于近日开学。山东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够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育;

三是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山东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产业相关层占的比重过大(70%),而核心层、外围层仅占30%。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六是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上,缺少精品力作,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适应。很多文化项目市场运作手段欠缺,政府干预色彩较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七是文化产业管理协调机构不健全,很多地方的文化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管理工作。八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工作重点?

文化产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是服务业中亟待加强的薄弱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组建山东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

二、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游戏业、艺术培训业、音像业、电影放映业、动漫业、古玩和艺术品业等重点行业门类,通过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命名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力争用几年的努力,扶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日前已获文化部正式命名,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和规划实施,吸引相关生产要素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导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资源,加快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三区、三园、三带”建设。三是落实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引导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已有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用好、用足、用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供贴息、奖励、资助等政策扶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保险服务。

篇6:山东寿光支队发展历程

三、王云生、李文、王培汉、王文轩为委员。12月29日,八支队正式在牛头镇举行武装起义。随后,八支队进行编队,全支队共700人,编为一、三、五、七和特务队5个中队。起义后不久,山东省委派红军干部韩明柱到八支队担任支队副指挥,加强了军事领导力量。此后经过三里庄战斗、三合庄收编伪军一部和傅家庄整编,力量迅速壮大,军威日渐远扬,不仅寿光境内的抗日力量向其靠拢,就是附近县的抗日武装也前往集结。到1938年3月,八支队发展到2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

七支队由蔡家栏子起义组建。1937年11月,中共鲁东工委在博山成立后,书记鹿省三回到潍县、昌邑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经过认真发动,于1938年1月27日拂晓在潍北蔡家栏子举行起义。部队名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起义战士共300多人,编为三个中队。七支队在昌邑瓦城、潍北南阳村、潍县肖家营等地活动,打过胜仗,也遭受过重大挫折。鹿省三等分析了几经挫折的原因和教训后,决定去寿光调八支队前来昌潍,帮助七支队打开局面。同时,七支队在昌邑县西部永安村进行整编,张鸿礼任代理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王一之任政治部主任,刘光汉任参谋长。部队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中队。整编之后,七支队转移到瓦城一带,准备迎接八支队的到来。

 昌北会师 东征西战 1938年3月24日,八支队2000多名指战员在鹿省

三、马保

三、张文通、韩明柱率领下,离开寿光到达昌邑北部的马渠村,与七支队一部会师,然后携手北进到七支队的发源地之一瓦城。在鹿省三主持下,鲁东工委于4月5日召集两支队干部会议,讨论合编和东去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统一指挥七、八支队,由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鹿省三兼任政委,张文通任副政委(后鹿省三牺牲,张文通接任政委),张鸿礼、王云生分任七、八支队队长。

会后,七、八支队立即东进平度、掖县、黄县地区,并于4月中旬与黄县已经建立的八路军三支队取得联系,里应外合,智取黄县城,收编国民党王景宋部,缴获长短枪3000多支,弹药无数,七、八支队指战员无一伤亡。随后,又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收编了设在龙口镇的国民党公安武装和水上警察队。

七、八支队解放黄县城、收编龙口武装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抗战情绪,许多胶东青年、昌潍青年纷纷参军,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钢枪5000多支。

1938年9月下旬,根据省委指示,七、八支队离开了征战3个多月的胶东战场,挥师清河,与中共清河特委领导下的清河三支队携手作战,奔袭焦家桥,夜袭周村镇,胜利地粉碎了当地日伪军对清河地区的“扫荡”。但在蒙家庄战斗中,七、八支队副指挥韩明柱不幸壮烈牺牲。

 1938年底,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山东分局,并派张经武等率领一批干部来到鲁中,筹建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分局指示,七、八支队速过铁路南下,参加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的斗争。12月中旬,部队经过紧张的思想动员和整顿后,告别了清河地区的父老乡亲,从淄河一带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胶济铁 路,沿淄河急速南下,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从此,这支迎着抗日的烽火揭竿而起,在鲁东、胶东大地转战一年之久的人民抗日游击队,跨入八路军正规部队行列,成为活跃在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注解:山东纵队: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和山东各地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10多支起义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5月由山东省委改称),根据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山东的基本武装应组建成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番号的指示,陆续将各地起义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12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所辖部队有:由沂水、莒县地区之第2支队一部改编的第2支队;由清河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改编的第3支队;由鲁中区的原第4支队(后改称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编成的第4支队;由胶东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的第5支队;由泰(山)西区抗敌自卫团及汶上县游击武装合编的第6支队;原鲁东抗日游击指挥部所辖第7、第8支队;原第4支队一部编成的第12支队;鲁南起义武装部队编成的人民抗日义勇军第1总队;由微山湖以西地区起义武装组建的人民抗日义勇军第2总队改编的挺进支队;由邳县游击武装编成的陇海南进支队;临郯独立团及纵队直属特务团、军政干部学校和工厂、医院等,共2.45万人。)

1939年1月,挺进支队与进入湖西的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支队合编(仍称苏鲁豫支队),归第115师建制。2~5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山东纵队进行了以整编和部队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期整军。第4支队编成1个基干团(仍称第4支队);第5支队编为第13、第15团;第7、第8支队与第2、第9支队(1939年1月由安丘、莒县抗日武装编成)合并为第1支队;第5支队第61团与第12支队合编为新的第2支队;临郯独立团编入陇海南进支队;津浦支队1个营与第3支队、第7、第8支队各一部合编为山东纵队特务团。整编后,山东纵队辖第1、第2、第3、第4、第5、第6支队,陇海南进支队,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一度改称直辖第4团)和纵队特务团等。此后,山东纵队同入鲁的第115师并肩作战,巩固与扩大了山东各抗日根据地。5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第1纵队,山东纵队归第1纵队统一指挥。6月,王建安任山东纵队副指挥。8月起,山东纵队进行第二期整军,其间成立了胶东军区。10月,山东纵队与第1纵队机关合并,仍保留山东纵队番号。同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津浦支队调归山东纵队建制,编入第2支队;直辖第4团改称苏鲁支队。

1940年3月,第6支队、苏鲁支队调归第115师建制。4月,以山东纵队特务团为基础,组建成第9支队,进入日照、莒县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此时,山东纵队进行第三期整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8月,陇海南进支队编入八路军第5纵队。9月,山东纵队进行第四期整军,所属部队整编为4个旅、3个支队、2个团:第1旅由第1支队第1、第3团和第4支队第1、第2团编成,第2旅由第2、第9支队编成,第3旅由第3支队编成,第5旅由第5支队编成;第1支队由沂蒙区基干武装编成,第4支队保留,第5支队由第3军区(胶东)编成;纵队直辖特务第1、第2团。此时,山东纵队所属部队连同军政干部学校等共5.1万余人。

1941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和大规模的“扫荡”,在山东的国民党顽军也配合日伪军夹击八路军。山东纵队与第115师相互协同,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和反“治安强化运动”斗争。同时团结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共同抗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4月,以纵队特务第2团1个营等为骨干重建了蒙山支队(原称蒙山独立支队),活动在沂蒙南部地区。6月,山东纵队进行以克服分散主义、地域观念、实现正规化为中心的第五期整军。通过前后5期整军,部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第115师首长指挥,山东纵队军政委员会和第115师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同月,组建第4旅,活动于泰山地区;第4支队改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第1支队改为鲁中军区第2军分区。9月,纵队特务第1、第2团编入第1旅。11~12月间,山东纵队协同第115师在沂蒙山区挫败了日伪军5万余人的“铁壁合围”大“扫荡”。1942年8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主力军地方化的指示,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区,山东纵队后勤机关与第115师后勤机关合并。以纵队机关一部组建鲁中军区,第1旅改归第115师建制,第2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机关,第3旅机关改为清河军区机关,第4旅机关与鲁中第1军分区合并,第5旅直属山东军区,归胶东军区指挥,第5支队机关改为胶东军区机关。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山东军区与第115师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

山东纵队从1938年12月成立至1943年3月,共作战4500余次,歼灭日伪军9万余人,部队发展到6万余人。

山东纵队第1旅简介

1940年9月18日根据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计划,鲁中区一、四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1旅,旅长王建安,政委周赤萍,副旅长廖容标,参谋长钱钧,政治部主任汪洋。下辖四个团:1支队1团为1旅1团,团长李福泽,政委王文轩;4支队1团为1旅2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4支队2团为1旅3团,团长陈明,政委陈宏;1支队3团为1旅4团,团长刘毓泉,政委王文介。旅部和2团、3团驻防泰山 区,1团、4团坚持在沂蒙山区。

1941年8月1旅3团、4团调出组建山东纵队第4旅,为4旅第10团、11团。第1旅旅部移防沂蒙山区,山东纵队特务1团、特务2团合编为第3团归第1旅建制。3团后移防鲁南。1旅此时辖1团、2团、3团。

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以原纵队机关的大部分为基础组建鲁中军区。山东纵队第1旅改编为115师教导第1旅,2团调归鲁中军区为军区直属团,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原孙继先的津浦支队)调归教1旅建制,教1旅下辖1团、3团、4团。1团、4团仍在鲁中区活动,3团仍在鲁南。1943年3月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教1旅番号撤销,旅部机关大部充实到鲁中军区,1团、4团调归鲁中军区,与2团同为鲁中军区三大主力团。3团调归鲁南军区建制。

山东纵队第1旅是山东地方党和人民输送给我军的精华。从该旅走出的六个团,后来都成为我军战功卓著的主力团。1团后为118师 352团,是著名的铁拳团;2团后为118师353团与352团共同撑起暴风雨部队的大旗,使118师成为四野头等主力师;3团后为65师194团,是三野第一主力师的主力团;4团后为76师226团,是三野头等主力师的第一主力团;10团后为76师227团,是三野头等主力师的主力团;11团后为77师229团,是该师的主力团。这六个团都擅长爆破攻坚,2团是山东部队爆破运动的先锋。

鲁中军区第三师

由鲁中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王建安(兼),政治委员周赤萍,副师长胡奇才,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文轩。辖第七团,由鲁中第一团改称,团长钟本才,政治委员李改;第八团,由鲁中第二团改称,团长叶荫庭,政治委员胡寅;第九团,由特务营、边防独立营、蒙阴独立营编成,团长汤景仲、岳峻,政治委员苟在松。

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三纵在一代名将韩先楚的率领下打了不少好仗,被对手廖耀湘称为“旋风纵队”。纵观三纵的战史亮点,先是在南满顽强的坚持战斗,在东北陷入危局的关键时候,取得四保临江之战的胜利,从此扭转了东北战局,美名扬天下。在东北秋季攻势中,采用“掏心”战术,部队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奔袭威远堡,全歼国民党军第一一六师。在冬季攻势作战中,配合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新五军。一九四八年三月,三纵作为主攻部队攻克四平。辽沈战役时,三纵是攻打锦州的五把尖刀之一,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攻克锦州国军最坚固的防御要塞,即锦州城外配水池和亮马山,突破锦州城墙,为锦州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辽西会战中,三纵的表现最为出色,该部以机智的动作勇猛穿插,先是将敌新三军斩为数段歼之,同时果断向敌纵深攻击,并连续摧毁敌新一军、新六军及廖兵团指挥部,顿使敌军指挥系统完全瘫痪,十万敌军处于极度混乱状态,为全歼国军 “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为辽西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东北全境解放后,挥师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之后南下作战一直打到海南,不受华野攻金门失利的影响,坚决跨海作战,解放了海南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 原代号81054部队,现代号为65631部队,属沈阳军区,军部驻地为辽宁省锦州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

1945年8月中旬,遵照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大反攻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部队8个团1.3万余人挺进东北,其中第16军分区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11~12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山东军区第3师、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进至辽宁省辽阳、鞍山地区。1946年1月,第21、第23旅及第3师、警备第3旅在辽阳、本溪地区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关兼,程世才任司令员(后张学思),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以山东军区第3师为主改编为第7旅;以冀热辽军区第21旅为主改编为第8旅;以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冀热辽军区第23旅合编为第9旅,共2.6万余人。7月各旅改称师。11月,纵队机关与辽东军区领导机关分编。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后曾国华)兼参谋长(后罗文任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刘西元)。随后,第3纵队参加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1947年5月~1948年3月,参加1947年东北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其间,纵队开展诉苦教育,效果显著,其经验经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批转全军,后发展成为全军性的用“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方法进行的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1月,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3~8月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1月参加辽沈战役,在攻克义县后,担任主攻锦州的任务。接着与兄弟部队一起,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兵团司令官廖耀湘。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仍属东北野战军领导。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7、第8、第9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1师依次改称第118、第119、第120、第153师,全军共5.9万余人。12月~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一起执行包围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北平和平解放后,第118师参加北平入城式。同月,第40军执行对国民党军第101军军部的改编任务,后随第12兵团执行先遣任务,由北平南下。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4~5月参加渡江战役,与第43军一起进行汉浔间渡江作战,解放华中重镇武汉市。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7月,第40军参加湘赣战役。9~10月,编入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在衡宝战役中担负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第7军军部及4个精锐师。11~12月,归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参加广西战役,连续21昼夜追击国民党军,全歼其第125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950年3~5月,在第15兵团指挥下参加海南岛战役,先以小部队偷渡,所辖第118师为进攻海口的主力,后以大部队强渡登陆成功,并向榆林、三亚方向追击撤逃的国民党军,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海南岛。第352团第1营后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渡海先锋营”称号6月,第40军奉命进至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地区,编入东北边防军。40军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队,1950年10月19日由辽宁安东跨过鸭绿江。其时的军长是生的威风凛凛的温玉成。1953年7月,第40军由朝鲜回国后便长期驻守在辽宁省锦州市。

在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期间,第40军曾被确定为纵深防御的重点军团。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所辖步兵第120师在震后参与了抗震救灾的一线工作,下属的第358团第1连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称号。1984年,邓小平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后,第40军于1985年被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

1985年陆军第40军改编为陆军第40集团军,辖步兵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并编入坦克第5师、炮兵旅(48军第143师-〉炮兵第21师(火箭炮)-〉炮兵第11师(榴弹炮)->40军炮兵旅)和高炮旅。步兵第120师于1996年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后,第40集团军全军旅团化。步兵第118、第119师则改为摩步旅,坦克第5师改编为装甲旅。2003年,省军区摩步191旅转隶该军。

第40军历任军长

军长:韩先楚上将

罗舜初中将 温玉成中将 徐国初少将 吴 忠少将 邓岳少将

马卫华

郑志士

朱玉荣 李 刚 李连秀

何道泉少将

吴家民少将

第40军历任政委

袁升平中将

蔡正国少将

刘振华少将

王淮湘 展 明 谭顺田 郑顺周少将 曹惠臣少将 彭晓枫少将

解放军第40军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年8月1日,由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11、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

1945年8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

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万余人。1948年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此役,第3纵队共歼国民党军3.9万余人,俘国民党军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在辽宁省锦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7师改称第118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第8师改称第119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120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3师,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5.9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先遣部队进至河北香河地区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包围、分割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2月,第40军由北平向华中、华南进军,3月,编入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5月,与第43军一起参加汉浔间渡江作战,解放华中重镇武汉等10余个市县。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1950年3月与公安总队合并,9月改为公安第9师)。7月,参加湘赣战役。9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担任中路军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主力第7军军部及4个精锐师。11至12月,在第4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广西战役,连续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21昼夜,全歼其第125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2月底,转隶第4野战军第15兵团领导。1950年3至5月初,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该军先以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首批偷渡成功,后以组织加强团正面偷渡及军主力强渡成功,最后与第43军、琼崖纵队等部一起乘胜追击,解放了海南岛。此役,第40军共歼国民党军第3舰队中将司令王恩华以下官兵1.4万余人。1950年6至7月,奉命进至辽宁安东(令丹东)地区,调归东北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第40军涌现出“登陆先锋营”等战斗集体及“全面功臣”赵兴元、独胆英雄陈树棠等一批英模人物。

1950年10月19日,第40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其时温玉成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阵地反击作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以南、两水洞、温井、温井以东、古场等地连战皆捷,打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受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通令嘉奖,毛泽东主席也从国内致电祝贺。在第二次战役中,第4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而后又截歼逃敌,并收复了镇南浦、铁原、新溪等重要城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战斗中涌现出王学凤、刘维汉、支全胜、王庆琳、孔繁玉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3年7月,第40军从朝鲜回国。

1953年7月,第40军由朝鲜回国后便长期驻守在辽宁省锦州市。在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期间,第40军曾被确定为纵深防御的重点军团。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所辖步兵第120师在震后参与了抗震救灾的一线工作,下属的第358团第1连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

军部位于辽宁锦州,隶属沈阳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40军改编的,辖118,119,120三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5师、炮兵旅(原炮兵第11师缩编)和高炮旅。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120师于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第40集团军全军旅团化。步兵第118、第119师则改为摩步旅,坦克第5师改编为装甲旅。

所属各部沿革

第118师的前身是1940年9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19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3年3月番号撤销,旅机关编入鲁中军区机关。1945年8月中旬组建山东军区第3师(师部由鲁中军区机关一部组成),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该师是山东纵队的精华,部队作风强悍,进攻、防御、攻坚、野战兼备,突击力强大,是南满的主力师,有暴风雨部队的美称,部队战斗力超强,是4野头等主力师。

352团的前身是1937年12月28日由牛头镇起义的抗日武装组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第8支队,1938年底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1939年3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1940年3月整编为山东纵队第1支队第1团,1940年9月中旬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第1团,19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第1团,19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1团,1945年8月中旬编入山东军区第3师为第7团,1946年1月随所在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第19团,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第19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19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2团。该团是山东纵队的第一主力团,是山东军区的十三个主力团的一员,部队骁勇善战,作风勇猛皮实,战斗力超强,是军、师主力团,也是4野最强的主力团之一,有铁拳团的美誉。

353团的前身是1938年元旦由徂徕山起义的抗日武装组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1938年底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940年5月整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第1团,1940年9月中旬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第2团,19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为直属第2团,19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2团,1945年8月中旬编入山东军区第3师为第8团,1946年1月随所在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第20团(原8团3营留山东与警2旅5团2营对调),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3团。该团是山东纵队的老部队,是山东军区爆破技术运用的最早、最成功的团队,是山东军区十三个主力团之一,部队作风顽强,战斗力超强,是军、师主力团也是4野最强的主力团之一。

354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由本溪煤矿我方及国民党军被俘人员自发组成的工人纠察队,后改编为冀热辽16分区特务第2团,1945年9月下旬编入冀热辽16军分区21旅为第62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第21团(2营系山东3师8团3营),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第21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1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4团。

第119师的前身是以冀东暴动队伍组建的八路军第4纵队苏陈支队,1939年1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2团,1940年7月改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分区第12团,1944年7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12团,1945年9月下旬扩编为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该师是最先进入东北的部队,成长进步很快,作风勇猛,战斗力很强是军主力师。

355团的前身是由鲁中军区特务营、边联独立营、蒙阴独立营(分别为该团第1、2、3营)于1945年8月合编的山东军区第3师第9团,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第22团(第1、2营系原9团第1、3营原9团2营编入第24团为第3营,第3营系原21旅61团3营)。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第22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2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5团。该团是鲁中军区的老部队,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356团的前身是以冀东暴动队伍组建的八路军第4纵队苏陈支队,1939年1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2团,1940年7月改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分区第12团,1944年7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12团,1945年9月下旬团机关大部扩编为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旅部,团机关之一部及部队改称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第12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第23团,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第23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3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6团。该团是冀东军区的老部队,曾配合苏军攻克山海关,部队基础较好,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357团的前身是由抚顺煤矿我军及国民党军被俘人员自发组织的工人纠察队,1945年8月改编为冀热辽第16军分区特务第3团,9月18日编入冀热辽16军分区21旅为第61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第24团(第3营系原山东3师9团2营,原第3营编入第22团为第3营),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第24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4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7团。

第120师的前身是于1946年1月由山东军区警3旅及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合编而成的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1946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

358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由鲁中军区第3分区特务营、独立大队、费北独立营(分别为第1、2、3营)合编的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第8团,同年11月与调往东北的警2旅第6团合编为新的警3旅仍为第8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为第25团,1946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第25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第25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8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359团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第26团,该团是以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66团1、3营、68团四个连为基础,并将山东军区警3旅第6团第2营编入(拆散营建制,三个连分别为该团第1、4、7连)而组建的。1946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第26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第26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9团。

360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由鲁中军区第2分区特务营、沂中独立营、沂中县各区中队(分别为第1、2、3营)合编的山东军区警备第2旅第6团,同年11月与调往东北的警3旅第8团合编为新的警3旅仍为第6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为第27团(第2营系原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68团第2营,原第2营编入第26团),1946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第27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第27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参加了四保临江,东北的夏、秋、冬季的攻势作战,辽沈,平津,海南等战役及抗美援朝,是最早入朝的四个主力军之一。部队作风勇猛,机动能力强,是4野主力军,也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军之一。有旋风纵队的美称。

五井战役

五井镇坐落在潍坊市临朐县城西南15公里。

1939年10月25日凌晨,驻临朐的日军40余人纠集大批伪军于凌晨2时许向五井镇发起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

当时敌人从东门和北门同时发起进攻,并且很快强占了城外的莲花山制高点,企图对五井镇形成合围之势。时任一支队副司令员的钱钧在分析敌情后做出决定:先以少数兵力牵制日军,集中大部兵力围歼伪军,待击溃伪军后,再集中全部力量包围日军,争取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让敌人有来无回。

根据部署,守城的战士在城墙上向伪军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不给日军当炮灰”等口号,以瓦解敌人。同时,另一部趁机迂回到敌后。在八路军的前后夹击下,伪军大队长被击毙,其余伪军慌忙后撤,撇下日军逃跑了。

下午3点,在东门进攻的日军敌人见大势已去,便组织撤退,企图撤至松林坟地与那里的敌人汇合。

此时,我援兵赶到,并迅速发起总攻,最终全歼日军。

五井战役前后经过17个小时,除少数伪军逃走外,来犯日军全部被歼灭,共毙日军30余名,伪军40余名,日军守备队长有田小队长岩井和石日等均被击毙。

战败日军留下感谢信

五井战役结束后,我军将日军尸体抬到路旁,同时给驻临朐的日军送去了一封信:

临朐日本驻军部队长殿下:

贵军于 25日在五井与我军激战终日,贵军官兵全部阵亡,尸体俱全,现安放在五井莲花山庙前,希望接函后酌情处理。如需帮者,愿尽力为之。查日军侵华以来,遭遇中国人民之坚决抗击。我军配合人民,持久抗战,誓死打败日军,收复失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静候明察。

日军搬走战死土兵尸体后,也留下了一封信:

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麾下:贵军人道主义,本军钦佩。留下的尸体完整无损,特致谢意。

三里庄战役

1937年12月29日,中共寿光县委在牛头镇举起反抗日本侵略的义旗,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之后,八支队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辗转寿光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1月9日,日军占领了寿光,并继续向东入侵胶东地区。潍(县)博(兴)公路成为日军输送军队和物资的重要交通线,日军的汽车天天在公路上横冲直撞。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八支队指挥部决定伏击敌人汽车,打响抗战的第一枪。

八支队没有贸然行事,先派特务队对潍博公路寿光地段进行侦察。通过侦察,掌握解了日军每天来往的规律。2月初,八支队进驻寿光城西北十余里的罗桥村。为打好这一仗,指挥部决定选拔五六十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组成突击队,由副指挥韩明柱带领,在寿光城与三里庄之间的公路上进行伏击,总指挥马保三率大部队在后接应。突击队成立后,马保

三、韩明柱进行了战前动员,并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2月5日夜,突击队开始行动,拂晓前进入伏击阵地。突击队员们在韩明柱指挥下在三里庄以东公路北侧埋伏,指挥所和预备队则隐蔽在南关阁子上。2月初的气温很低,寒风刺骨,参战指挥员全然不顾。

7时许,一辆日军中型吉普车自东向西驶来。当汽车进入伏击地段,韩指挥一声:“打!”游击队员一齐开火,子弹带着战士们的怒火向汽车射去,敌汽车驾驶员应声毙命。失去控制的汽车向西跑出百余步,最后栽入公路南侧的沟中。突击队员们们顾不得冻得发麻发僵的双腿,猛虎下山似地向敌人发起了冲锋。他们冲到汽车跟前时,一个日军军官抡起东洋刀,向冲在前面的一中队副队长王其金迎面砍来。王其金眼疾手快,抡起鬼头大刀奋力一拨,敌人劈了个空。特务队分队长杨成吉趁机照敌人劈头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另一名日军军官见势不妙,夹尾巴狗似的窜向公路南边的一块墓地,借着坟茔的掩护,向三里庄村内逃去,突击队员刘心斋等在后面紧紧追赶,将其击成重伤。日军军官逃进村里后,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发现。蜂拥而来的村民们手持铁锨、叉子等把鬼子团团围住,一会儿就把鬼子打死了,战斗胜利结束。

这一战,旗开得胜,击毙日军官兵3名,缴获军用汽车一辆,长短枪4枝,战刀两把及部分军用物资。

战斗结束后,突击队员从当地借来两头牛拉着汽车向罗桥村转移,沿途群众倾村而出,纷纷争看缴获的汽车等战利品,场面十分热烈。一连几日,八支队在罗桥、夏家店子等村召开军民祝捷联欢大会,八支队领导马保

三、张文通、韩明柱、杨涤生等领导人站在汽车上向群众讲演,号召群众参军参战,献枪献弹,支援八支队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三里庄伏击日军的胜利喜讯迅速传遍了寿光城南北及临近各县,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群众从国民党军四处溃散和八路军打鬼子的鲜明对比中,认识了八路军。八支队的声望迅速提升。群众自动掀起劳军热潮,他们给八支队送来白面、酒肉表示慰劳,有的捐献枪支、子弹。同时,掀起了参军热潮,不少青年自带马匹、枪支等投奔八支队。有的青年硬是住在部队不走,等着参军。寿光境内的不少小股抗日武装纷纷向八支队靠拢,附近县的一些抗日武装也陆续前来汇合。广饶县党组织领导的一支30余人的抗日队伍,在王兆进、吕中和带领下加入八支队,被编入第三中队。中共益都县委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分别在陈淑俊、齐秀堂领导下加入八支队,被编为第十二支队。八支队的队伍迅速壮大。

三里庄伏击战在潍坊大地上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用铁的事实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谬论,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潍坊人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纪念。

回忆录

在遍及齐鲁大地的抗日烽火中,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有一支队伍横空出世,引人注目。1937年11月9日,日军越过黄河,自西向东,横扫山东。在日寇抵进寿光县境时,国民政府闻风而逃,日军未遇任何抵抗。然而此时,在寿光北部的牛头镇,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农民,商人,学生,旧军人揭竿而起,在12月29日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拉起一支号称700人的队伍,竖起了抗日的大旗,尽管这帮农民祖祖辈辈刀耕火种,没人扛过枪,没人打过仗,没人懂军事,但他们凭着一腔热血,握紧大刀长矛,决心要保家乡卫国家。马保三,这位快60岁的老人,当地大家族的家长,26年就入党的老党员,把自家粮仓打开,把所有财产贡献给这支队伍,全家老小跟着队伍抗日。牛头镇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群情奋腾,忙里忙外,热情接待各地带着大刀长矛,背着干粮来集合的抗日战士。

1938年1月9日,日军进逼寿光县境。延安派来参加过长征的红小鬼,21岁的韩明柱和山东省委的一个干部路过寿光城被正要逃跑的国民党县长扣押,他们说要投奔寿光马保三的抗日队伍,反共的县长更是不准放人。很快国民党县长下令弃城逃跑,望风而走。这天傍晚,日军第一次进占寿光城。国民党警备队中的两个共产党员乘逃跑的队伍混乱之际,串联队伍中愿意抗日,不愿逃跑的十几个人趁乱带上枪支,解救出被扣压的两个同志直奔牛头镇。韩明柱的到来,令全队上下喜出望外,欢腾雀跃。韩明柱,河南新县人,1929年入党,参加红军,历任连指导员,营政委,115师685团政委,红军干部,正规部队出身,对部队建设和作战指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此时受派来寿光领导武装斗争。八支队的基本队伍都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青壮年农民,一腔热血来抗日,缺乏基本的军事知识,只有几十杆钢枪和一些土枪,以及一些大刀长矛。他的领导者大部分都是象毛泽东一样出身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后义无反顾的参加革命,动员宣传群众抗日救亡,但也没受过军事训练。八支队的领导者们立即任命韩明柱为副指挥,按照红军建制进行整编,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展军事训练。他带领这群农民开展各种操练,教他们地形地物的利用和各种战术,讲解毛泽东的对日战略战术,讲解对日作战不能硬打硬拼,要用伏击,游击战术,要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这些闻所未闻的讲解,令这些终日在田间耕作,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战士大大开阔了眼界,培育起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这支农民起义军渐渐露出了杀气,要亮剑杀人,打击侵略军了!韩明柱,就象一粒火种,点燃了沉寂的古老土地,引领着这群觉醒的农民走上抗日战场,开始了他们那一代人传奇的人生经历,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家园和祖国,创造了全民抗战的世界奇迹。

日军自1月9日进占寿光城,次日东去青岛烟台方向,一路上并无中国军队抵抗,认为寿光已被占领,因此,日军汽车在横贯寿光的沧潍公路上昼夜运送军队和物资,肆无忌惮。国民党土顽部队远离公路,避敌自保。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人民的抗日信心,八支队决定伏击日寇军车,以振民气。2月5日晨,韩明柱带领40名战士冒着刺骨的寒风,埋伏在寿光城南关冰霜覆盖的公路沟里。这些热血男儿静静的卧倒在北中国的土地上,战斗前的紧张和兴奋使他们忘记了严寒,警惕地观察着公路远方的动静。冬日里的清晨异常安静,远方的村庄还在袅袅升起的晨雾中安睡,人们哪里知道锋利的大刀已然出鞘,要斩杀敌寇,血祭战旗了!当三辆日军汽车拉开距离从东面开过来时,他们集中火力向中间的那辆估计是指挥官乘坐的中吉普车开火。敌驾驶员被击毙,车前轮被击中泄气,一头扎进南侧的公路沟。三个战士手提大刀,勇猛的冲过去,与日军搏斗,当场劈死一名军官。另一名军官逃出车外,窜入南边的村落,开枪打死一名村民,躲藏在民宅中,被闻讯赶来的群众手持铁锨、粪叉围困,乱棒打死。前面的卡车见事不妙,不敢恋战,加大油门向西跑了。后面的卡车掉头跑回潍县。

寿光县志记载:这次战斗击毙日寇士兵一名,军官两名:电讯联队长腾田[从缴获金笔上的刻字得知],工兵少尉成田吉[从死者所带铜牌上得知]。缴获军用指挥车一辆,长短枪各一支,指挥刀两把和部分军用物资。

八支队借来两头牛,把汽车拖上,在各地召开祝捷大会,展览缴获的日军枪支、指挥刀、军大衣等战利品,发表演讲,告诉群众日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一定能战胜侵略者。

这次战斗的胜利,群情振奋,军威大振,大大激发了民众抗日热忱,临近各县百姓当做传奇神话争相传送。很多人自带粮食,自带各式刀枪武器,踊跃报名参军。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发展到2000余人,把寿光建成了抗日根据地。

1938年3月,胶东各县共产党的抗日力量较弱,处境困难。为扭转不利局面,上级决定调这支出人意料的迅速发展强大的八支队东征,支援胶东作战,扩大队伍。对中国人来说,乡土观念是最重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啊。尤其是这些刚刚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民们,谁也不愿离开故土,到人地两生,老辈上称做“东县”的地方去,那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

司令马保三,这个大家族的老人,首先说服了全家人,除老年人和部分壮年,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其余年轻的儿女,年少的孙子,都随军东去。他慷慨激昂,动员部队,说明抗日起义决不是只守家门,目的是打日本鬼子,哪里有日本鬼子就到哪里打,日本鬼子赶不走,家乡也难保。3月的一天,吃过早饭后,八支队集合整队,出发东征。这支寿光农民的子弟兵,穿着各色各样的服装,有的背着钢枪,有的背插大刀,扛着长矛,举着红旗,唱着战歌,威武雄壮的奔赴抗日战场。

这支英雄的寿光子弟兵,越战越勇,越挫越强,从寿光打到胶东,打下了胶东根据地,发展到6000多人,还有了机枪。又奉命从胶东回师西进,打到淄博,进攻周村城日军,打击土顽部队,威震齐鲁大地,和当地部队一起开辟了清河根据地。38年底,他们前往沂蒙山根据地,汇入了八路军的正规野战部队,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这些寿光的子弟兵,在多年的残酷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很多人包括韩明柱英勇牺牲。山东的八路军迅速发展壮大,在国民党正规军败退到微山湖以西,始终无力收复失地后,勇敢地担负起山东抗战的主力。八路军生长于人民之中,看不见又无处不在,抓住机会就是一击,你打他是无踪影,他打你是一阵风。八路越打越多,日军损失惨重又赶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兵力不足,气焰一下就下来了。

八年抗战,寿光县先后组建起八支队、清东独立团、昌潍独立团等4支整建制部队,有28000多人参军。县大队、区中队、民兵等地方武装,有56000多人参战。抗战胜利前山东八路军已经发展到27万余人,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多。

1955年授衔时,共和国将星中有赵一萍、王文轩、王文介三名寿光籍少将。后又有马冠

上一篇:小学汉字拼音《b p m f》教学设计下一篇:运动会广播稿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