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2024-04-11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精选8篇)

篇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部署和《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山东省实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方案》、(鲁政发[2004]43号印发)和《山东省学位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04]26号),特制定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以下简称“三创”精神和能力)为核心,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山东、提高山东经济社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本着“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健全体系,提高质量,适应需求”的方针,并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具有前瞻性,符合规律性。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真研究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特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用以指导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又高度融合,人才的培养已经由知识传承为主向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项目选题与实施,要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注重地方性、强化服务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要紧密围绕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丰富培养类别,提高培养质量,为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与改革,努力形成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4、注重融合性,彰显前沿性。各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是当代高科技与重大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此相适应。要重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鼓励相关学科及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的课题,有易于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强调实践性,重视可操作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实践与总结。一般不列纯理论研究项目。

6、注重示范性、增强导向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选题的重点,是那些具有较强推广意义的基础性、普遍适应性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或对于相关学科建设、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经过十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下述目标:

1、建立起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科与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导师队伍、科学实验与研究等支撑条件比较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它环节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根据“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探索与建立起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价体系、信息反馈的督导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的反映研究生教育运行动态,及时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形势、趋向和未来。

二、主要内容与形式

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通过以下4种形式予以实施和推动。

(一)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选题实行学校、省、国家三级立项制度。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要求,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范围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研究生培养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特别是优势与特色学科及相关支撑学科群的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学科结构优化的研究、建设与实践;

2、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组、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评议、导师回避、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等诸多单元的成熟运转,系统工程的研究、创新与实践,搭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3、专、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遴选、聘任、责任制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4、校校联合、学分互认、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与实验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全过程培养方案与途径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5、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激励、约束、监测、督导等科学运行机制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6、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及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7、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新型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8、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信息软件、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研究、建设与实践等。

(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

支持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有关用人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实际科研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在校研究生这一有生创新力量,提高社会相关单位创新竞争力的需要。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要充分重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科研力量强、实验设备先进的相关单位,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试验中心或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将有计划的建设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培养基地。

(三)设置奖励项目,强化激励机制

表彰和奖励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容造创新活动氛围,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推进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的基础上,设置有关奖励项目,创新激励机制。

1、继续推进每年一次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进一步激励和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对在校研究生在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与进步等方面的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奖励。2006年为首次,以后每年评选一次,与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评选同步进行。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

2、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该奖项与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致,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成果推荐参加国家级优秀成果评选。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3、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根据《山东省学位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04]26号)中有关“设立研究生优秀导师奖,对为研究生教育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的精神,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6年首次评选并进行表彰,以后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

4、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关键。为进一步调动和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积极性,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对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四)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以“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激励创新”为指导,有计划的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或联合举办为主。

举办学术论坛的目的,是要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论坛活动,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大力推进研究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坛活动围绕若干优势学科群进行。论坛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宣讲与张贴、学术沙龙、专家点评与咨询、专家学术报告、科技成果展示及有关参观交流活动等。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组织与管理工作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实施创新计划的经费,主要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并列入预算,省给予政策支持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广开门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

(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要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列入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重要议程。研究生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是主体、管理人员的创新与科学管理是保障。要充分重视与发挥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的主导、保障作用,激发、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采取有力政策和实施措施,充分调动和支持广大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与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定期表彰先进。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扎实推进各级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把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其他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与“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充分发挥各项重点建设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把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科研工作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实战与引领作用。以加强研究生“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篇2: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计划的通知》,中国海洋大学申报的14个项目中,有13项获得立项,其中资助项目7个,自筹经费项目6个。

20项目申报范围继续按《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原则与范围申报。同时,根据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把专业学位的.改革与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导师建设与管理,产学研的密切结合等作为研究与申报的重点领域。

从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已成功组织申报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共计70项,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预期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推广意义,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讯员:刘慧)

篇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从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 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本文在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笔录的基础上, 结合资料文献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对象为山东省职业院校部分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142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407份, 回收率为98%。

访谈法。分别对各所被调查学校的部分领导, 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2) 文献法。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资料, 以及在各学校查阅了近期教学文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所学校已经敞开大门面向社会,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为企业培养定向及时人才。实现了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2) 教学模式

现阶段, 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极高的期望, 山东省各所职业院校也有不同形式的探索, 有些学校已经逐步地改变了传统的上课方式。如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 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技术适应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 参与设计未来的技术和工作世界的能力。这一系列的尝试, 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 更加人性化。

(3) 教学内容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 各所学校基本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 教学内容从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转变为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课程, 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真正掌握各项技术。这一转变切实地丰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走出了职业院校学生“眼高手低”的窘境。

(4) 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向导, 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通过访谈了解到, 现阶段各院校的评价体系基本以校内评价为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行业岗位) 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专业设置变换率加快的事实, 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 诸如行业、企业对职教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 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贯彻了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实现了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2) 教学模式实施了工作过程导向、一体化教学等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效果良好。

(3) 山东省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上, 从理论目标的为主的课程内容转变为以实践为目标的技术课程内容。

(4) 教学评价忽略了外部评价。

2、建议

(1)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定位

摒弃注重理论的教学思想, 强调以人为本, 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的思想模式。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把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进个人能力, 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2) 以学生为本, 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强调一个“活”字, 让学生广泛参与, 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3) 以人为本, 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特别注重社会的需求。

(4) 改革学生学习评价 (考核) , 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使得评价体系, 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 (技职) 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C) , 2002.

[2]石伟平:《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国际背景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1998年03期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 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4:山东省民间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民间投资 非国有经济 投资环境

所谓民间投资是指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部分,包括联营、股份制、集体、个体和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规模比例扩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大幅提高,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山东省的民营经济在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资本规模大幅增加,不论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都创造了历史新高。

1 山东省民间投资的发展现状

在整体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山东民间投资接力政府投资,呈现强势活跃状态,国企大省山东的投资结构明显趋于优化。该省2012年前三季度,山东民间投资保持较强支撑,完成投资17339亿元,增长21.6%,占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80.1%。而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4932.6亿元,增长24.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2.8%。其基本情况如下:

1.1 民间投资领域广泛,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山东省的民间投资中,私营、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而个体经济投资比较集中在农业和住宅方面。现在随着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山东省对民间投资领域的限制已经越来越少,民间投资已经进入了该省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并且它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各种政策性住房。例如,蓬莱涌现出了海峰实业、民和股份、蔚阳集团、金宇置业等民营企业“新八仙”。已发展民间投资项目5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2个,总投资超过110亿元。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0%,占全部投资比重的近六成,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62%。放开民间投资则有助于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市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率。

1.2 民间投资结构优化,民生领域成投资热点。“新36条”发布之前,山东省民间投资向第二产业聚集,七成以上民间资本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占3.9%;“新36条”发布后,民间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1年上半年,在山东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完成8815.1亿元,增长26.6%,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9%;民生领域投资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77.2%。虽保持较快增长的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民生领域成为投资热点。而且,消费市场平稳扩大,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3.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1%,家具类增长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0.7%,汽车类增长23.2%。

1.3 准入领域细化,民间投资渠道畅通。2012年3月山东省出台《关于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该省将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吸引更多民间资本通过股权、债权方式流入实体经济。10月,山东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立足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准入障碍,完善提升民间投资水平的支持体系,建立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保障机制,制定了十个方面80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具体措施。

2 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

2.1 民间资本在重大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社会项目方面投入不足。虽然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对策,但是,一些垄断性行业如银行、证券、高新技术、社会民生等,对民间资本仍有严格限制。还有一些本应该是民间投资大有作为的领域,比如电力、卫生、铁路等,却由于体制的限制根本就无法进入。另外,该省还存在大量的民间资本只能拥挤在允许投资的少数行业内,造成过度竞争、重复建设,使资源不能通过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调整,无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

2.2 普通老百姓投资渠道匮乏。随着“4·12”国际金价创造30年来最大跌幅,“中国大妈”们以“买白菜”的气势抢购数百吨黄金,有力支撑起了不断走低的金价,一度创造了完胜华尔街大鳄的中国式神话。当然山东是黄金产品消费的大省,出现金店人山人海的情况,有的店店外排满人等候购买。然而,“美联储计划逐步退出QE(量化宽松)”消息以及美元的企稳又给金价狠狠一棒,让不少“中国大妈”在半山腰被套。透过这些真实抑或不真实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妈”所代表的是中国相当一部分腰包鼓起来、理财意识初步觉醒但却不具备专业素养、投资无门的普通散户。他们所折射出的,是汹涌的民间资本无处安放的尴尬,是普通百姓投资渠道匮乏的现实。

2.3 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不畅通存在问题。山东中小企业达50多家,占全省企业总量99%以上,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当中小企业自我积累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时,需要进行融资,民间投资的融资一般都是通过民间借贷,或是地下钱庄来筹集资金,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运营不善很可能面临沉重的还贷压力。这主要是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很难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造成的。

3 引导民间投资不断发展的建议

3.1 扩大民间投资的范围。目前我国对民营经济行业进入“明宽暗管”的现象十分严重。该省应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进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还有,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先要放开让民间资本进入,给国外企业国民待遇,也要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同时,要逐步建立政府退出机制,使政府从垄断行业中退出,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只要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政府尽量不要与之相竞争,避免产生投资的挤出效应。endprint

3.2 拓宽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民间投资要发展必须有相应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该省要适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典当行等机构数量,鼓励已设立的机构增资扩股,增强对民间资本的吸纳能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组设立,引导民间资本更多进入地方金融产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然人发起的方式,共同组建民间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为民营中小企业投资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业应创新融资模式,比如开办股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权和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模式。

3.3 拓宽投资渠道,健立健全金融体系,发展金融产品。一方面,政府应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体系,短期、中期、长期的产品相结合,让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投资者可以灵活选择。只有提供多种可靠的投资产品,民间的投资才会归于理性。另一方面,容许民间投资者在货币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决策权。进一步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而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机会。

3.4 加强政府服务功能。第一,提供法律保护和支持。加强对民间投资方面的立法,引导民间投资参与金融、保险、能源、城建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项目。每年,政府选择一批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让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第二,提供融资担保。可由政府牵头,与金融机构一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以弥补民营中小企业投资过程中信用不足的问题。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成立多种形式的民间投资服务机构,完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第三,要建立与完善民营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

总之,为了保证山东省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山东省应改变传统的思想认识观念,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促进投资市场开放公平的竞争;改善内部经营,提高民营经济本身的素质;不断构筑并完善对山东省民间投资的一系列社会服务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贯彻并落实山东省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等,从而促进山东省民间投资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晏露蓉,黄素英.民间投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6(10).

[2]杨国忠.我国民间资本投资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数学,2009(03).

[3]吴浩岭.民间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金融,2006(03).

篇5: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经过学校认真组织、评审和推荐,济南大学在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评选工作中,《面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协同发展的研究生多角度创新培养》等8个项目获得了立项,其中包括有资项目6项。截至目前,济南大学共承担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60项,在省内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旨在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为核心,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为提高我省经济社会竞争力而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

篇6: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关键词:农业会展;现状分析;对策措施

会展是各种会议、展览、展销活动的简称。农业会展以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花卉园艺、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种主题论坛、研讨会和各种类型的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等活动,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是促进消费者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农业会展经济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是农业市场经济和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旅游、贸易等产业一起必将成为颇具前景的朝阳产业。

一、山东农业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明显扩张

在整个会展业中农业会展业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山东的情况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山东农业会展业正处于酝酿起步阶段,由于对农业会展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低,再加上展馆数量少、面积小、设施不配套等原因,主要是组团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成就展等在北京举办的以展示成就为主的全国性展览,全国各地只是零星地举办一些小型展览,1997年山东的农业展览项目不足10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只有青岛国际渔业博览会一个,其他的均为区域性小型展览会。进入21世纪,山东农业会展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性展览的推动下,在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展览的带动下,在山东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据山东省农业展览馆初步统计,2009年在山东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达到31个,其中国际性展览3个、全国性展览6个、全省性展览7个、各地市区域性展览15个,展览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观众人数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观众达到了创纪录的171万人次。

(二)展览主办单一,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由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促销专项资金,多数的展览会、交易会等农产品促销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项补贴,另外,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推介产品,提高当地名特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快发展,组织了大量招商引资、展览展示、交易等展会活动。总地来说,办展主体以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为主,商协会为辅,展览公司只是参与其中的展台搭建、特装等,作为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则很少。在山东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农业展览办展主体基本上是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和山东省政府,全省性的展览主办方基本上是省政府有关厅局,市地区域性的展览主办单位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展览会的组织筹备和展会期间的活动安排也是以政府及部门为主。

(三)展览举办地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山东各市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农业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市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同整个会展业一样,山东的农业展览尤其是省级以上的大型展览举办地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东部经济发达的少数几个城市,西部仅有全国林产品交易会在菏泽市举办。

(四)展览直接经济效益低,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其他行业展览而言,山东农业展览直接收入都少得多,盈利能力有限。以展览的主要收入摊位费为例,比其他行业展览相比平均低29.1%(见表1),并且除摊位费以外其他方面的收入很少。根据会展经济的理论和山东省农业展览馆的调查,在目前农业会展行业的收费水平下,标准展位数量达到200个是展会盈亏的平衡点,这就意味这山东地方区域性农业展会基本上处于亏损的边缘,基本上无盈利可言,也说明山东农业会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农业展览还是一个弱势产业。

二、农业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展示和宣传农业农村经济成果的窗口。如何展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让全社会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服务“三农”,农业会展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事实证明,农业部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各省(市、区)举办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促进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展会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部近年来的农产品促销项目大都是通过展会形式得以实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大型农业展会,催生和促进了一大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强势龙头企业的兴起与提升,培育打造了一大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

第三,推动贸易,拉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农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展会本身的贸易成交额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于此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展会举办地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发展,按照展览业1:9的经济带动效应,对拉动地方内需起到了更大的杠杆作用。

第四,扩大国内外农业交流与合作。当今的会展业发展趋势是会议和展览联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展会为参展商、采购商、观众等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采购商选择产品,投资者挑选项目,观众认识新产品和新技术,各级政府了解农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促进全社会关注农业、支持农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业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农业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大大影响了农业展会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发挥。

第二,市场机制缺失,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许多展览流于形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

第三,规模小,档次低,重复办展。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展会效果不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而且对农业会展市场的正常培育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另外,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实际上,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据美国一项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因此,不能只注重展期内的效益和效果。

第五,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农业会展业的滞后性决定了短期内还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资金支持和补贴的形式扶持农业会展发展,同时要逐步培育会展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是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在农业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为本省企业提供出省、出国参展经费支持。借鉴德国等农业展览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农业机构,对走出去参展的农业企业在展位费用、物流、产品出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三是协助、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在采购商邀请、展会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与支持。

第二,发挥农业部门“搭台”的主要作用。随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卖难”的现象。加之,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农产品出口面临着许多困难。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会展业作为促进市场建设和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来抓,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农业展会布局和发展思路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展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快农业会展专业化建设,打造品牌展会。针对目前农业展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现有展会进行归类排队,提出布局合理的整合意见,发展有产业依托的展会,重点扶持和保护品牌展会。加强培训,培育专业会展人才,为农业会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四,积极培育农业会展市场,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会展业必然要从政府办展走向市场办展,政府应从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建立市场规范和鼓励市场自由竞争三方面着手,推动农业会展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不同所有制企业和资本进入农业会展行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解决管理观念滞后、展会效益低、内外两张皮等不利于展会发展的问题,促进农业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孔燕.关于农业类展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2、宋晓雁、武邦涛.农业会展的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4).

3、陆红.农业展会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促进作用[J].世界农业,2008(12).

4、马世俊.展会的作用及我国会展存在的问题[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8).

篇7: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2011年课题申请指南

本指南列出的课题是研究方向,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申报者主要围绕新形势下物理教学的新特点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下列方向选择课题,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研究基础,自行设计课题。

一、物理教学热点问题研究

1.初(高)中物理导学案编写研究

2.初(高)中物理学案导学研究

3.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

5.初(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研究

6.初(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7.初(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相异构想的研究

8.初(高)中生物理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9.初(高)中生物理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

10.初(高)中生物理学习中归因问题研究

11.初中生物理学习方式研究

12.高中生物理学习方式研究

13.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14.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5.科学素养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16.中学物理实验设计及教学研究

17.物理新教材的评价与研讨

18.物理考试评价研究

19.物理业余教育或物理竞赛培训研究

20.物理多样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二、物理教学行为研究

1.设问行为研究

2.讲解与点拨行为研究

3.演示实验行为研究

4.学生实验指导行为研究

5.即时评价行为研究

6.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研究

7.辅导答疑行为研究

8.反馈与矫正行为研究

9.情境创设行为研究

10.新课导入行为研究

11.合作学习中组织行为的研究

12.体态语应用研究

13.布置作业行为研究

三、新课程实施中不同物理课型教学研究

1.初(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2.初(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研究

3.初(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研究

4.初(高)中物理复习教学研究

5.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6.初(高)中物理讲评教学研究

四、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研究

1.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结构

2.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原则

3.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4.分析教材中培养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因素的方法

5.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评价

6.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

7.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中课题的选择研究

8.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学习模式研究

9.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10.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11.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12.物理实验探究与高(初)中生物理概念转变的研究

13.高(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4.高(初)中生物理教学中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15.高(初)中生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16.高(初)中生物理探究学习条件的研究

17.高(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8.高(初)中生评估能力的培养

19.高(初)中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20.高(初)中生进行物理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21.高(初)中生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22.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

23.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4.高(初)中物理教师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认识

25.学校领导对培养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认识

26.家长对培养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认识

27.社会对培养高(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认识

28.高(初)中物理×××课题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案例包括:典型的知识点教学案例、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题、典型的物理探究实验的研究)

五、个人正在研究的课题

个人正在从事研究的课题,也可以整理申报。

【说明】一个研究方向可以分解为多个课题

例如:初(高)中物理导学案编写研究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原则研究

初中物理导学案结构研究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方法研究

初中物理概念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规律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实验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复习课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习题课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课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农村(市区)初中物理概念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原则研究

高中物理导学案结构研究

高中物理导学案编写方法研究

高中物理概念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规律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学习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复习课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习题课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探究课导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

篇8: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现状

1.1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调查

不同的教学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至关重要, 特别是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进行积极地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传统教学思想只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 并没有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体质不能得以提升, 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就是新课改下所要求、强调下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对30所普通高校的100名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以及观摩上课实情, 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的运用不一。

在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调查中, 有27名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思想, 占调查体育教师总人数的27%;体育教学思想、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两用的体育教师人数56人, 占调查体育教师总人数的56%;把现代教学思想运用在教学中的有17人, 占调查体育教师总人数的17%。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有极少的体育教师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在旧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思想这一过渡阶段, 一半以上教师正在慢慢地转变旧的教学思想, 在旧的教学思想下慢慢地体会现代教学思想, 使现代教学思想体现在课堂上。

1.2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查

体育教育课程结构是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程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整体设计, 包括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教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等[1], 体育教育课的结构的实质是对整堂课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设计。传统体育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基本模式、体能发展模式、技能学习模式,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在传统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新添了几种模式, 主要包括:基本模式、体能发展模式、技能学习模式、运动参与模式、效果展示模式、自主学习模式 (见表2) 。

在调查中, 通过观察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 还有与体育教师的交流谈话, 发现体育教育课程三部分的结构形式存在着不少问题, 运用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教师有71人, 占调查体育教师总人数的71%;运用现代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有29人, 占调查体育教师总人数的29%。传统体育教学结构过于简单化、单一化、固定化, 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得一点都不灵活、过于死板,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结构并不科学, 只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忽视了学生的运动量。有的教师上课看起来学生们都很活跃, 但是对教学内容上过于盲目。上好一节课,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 但是并没有考虑大学生是否主动参加还是被动参加, 有的大学生能够实质性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来获得知识、愉悦身心、增强体质, 但是有的大学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参加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 并不能达到上体育课的目的, 目的性差并且活动后没有反思、体验, 一节课所组织的活动就是无效的、无价值的。调查中发现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中其教师组织的课堂密度不够, 学生运动量严重不足的现象。体育教育课上, 学生都能够参加是一件好事, 但是一节课, 学生并没有通过思考进行活动、没有为了参加活动出一点汗, 那么这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失败的。

1.3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机制的调查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评价, 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技能、要领、知识所做出的反应, 能够帮助学生即时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不足, 帮助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体育学习,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体育课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对于不同体质、不同素质的学生来说, 应该区别对待, 评价机制也应不同。但是,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往的评价方法中, 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比较单调贫乏, 普遍采用的是终结式评价, 以学生的最后成绩进行评价、给予成绩, 这样对于那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好, 但是进步很快的同学不公平, 忽视体育教学的提高过程, 不能以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样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改进教学的作用不大 (见表3) 。

由表3得知, 在评价方式方面, 教师评价学生仅用终结式评价的有66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6%;既运用过程式评价也运用终结式评价的有34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4%, 从这可以看出教师大多重视的是学生的最后成绩, 而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中的各个方面的进步并没有考虑。在评价内容方面, 能够根据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有62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2%;能够根据学生的情意表现进行评价的有22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2%;能够根据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的教师有26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6%。调查中的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终结式评价, 并且在教学中往往为了控制学生, 批评和指责大于表扬, 这样不但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消极作用。新课改下, 要求教师评价学生因人而异,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要注重最后的成绩, 还要注重学生在体育参与中的进步、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2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新课改进展缓慢的影响因素

2.1 对新课改的重视度不够

从上课课时数以及课外活动情况, 可以反映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如何, 课程表中的体育课外锻炼被其他形式代替, 或者被所谓的补课所代替。这主要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对新课改实施的重视度不够, 只是关注所谓的考研率, 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再者就是没有对体育教师进行新课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宣传教育, 是课外体育成了真正的自由活动课。

2.2 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新课程一再强调“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根据高校体育学科的特异性和需要,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场地、器材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 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但由于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相对落后于中心城市的高校, 体育教育资金相对紧张, 一些有限的体育经费还要用作它用, 以维持整个学校的开支。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远不如中心城市学校, 体育器材短缺现象仍旧严重, 由于体育教育经费不及时到位, 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经费紧张, 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以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外, 没有其他能力添置大型体育场馆设备 (如游泳馆和球类馆等) 。

3 结语

体育教育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作用,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很重要, 要养成让每个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特别重要。但是, 现在的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 更多的重视文化课学习, 忽视了学生身体方面的成长。针对这种现状, 当下课应对大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固然重要,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要。以此加深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完成规定课时任务, 对教师进行新课改精神教育, 从而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结构、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得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不足、思想落后, 新课改并未得到有效开展的结论, 并就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在教学思想、课程结构、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 为新课改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东,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徐欣, 李艾倩, 付晶晶.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8 (36) :55-56.

[2]王建.新改后大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衔接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7 (1) :106-111.

上一篇:白鼠压力实验:影响学习能力的黄金法则下一篇:责备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