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

2024-04-30

山东省经济(精选十篇)

山东省经济 篇1

然而, 在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关键之一就是区域不平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拉大, 既会影响地区经济的运行健康, 也会影响到地区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面对新世纪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 关乎我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进一步建设“大而强, 富而美”和谐新山东的全局。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模糊”检索关键词“山东区域经济差异”, 2000-2013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 有57篇, 而且经过筛选后, 与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的文章集中在2007年以后, 剩余28篇,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赵明华, 郑元文, 2013) ;“精确”检索后, 只有一篇“区域经济差异趋势研究:收敛抑或发散——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杨冬梅, 2010) 。说明针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国内学者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 主要应用指标有: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水平等;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 主要是采用测度指标有:标准差、极差、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选取不同时间、地域空间, 采用不同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就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基于AHP模型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 对山东省2007-2011年五年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做以详细的分析和描绘, 力求客观得到山东省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为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提供帮助。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 数据来源。查阅2008-2012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国家地理网, 获取2007-2011年主要社会、经济、卫生、环境等指标数据, 并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便于统计分析。

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SDA)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是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结合, 主要包含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自回归分析等方法, 其综合考虑了时间和地域因素, 因此成为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

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个变量的观测值之间因观测点在空间上邻近而形成的相关性, 是认识空间格局的有效手段。空间格局是观测属性及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其具体计算公式可以查阅时涛等《省区文化软实力时空演变的空间统计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13 (19) ) 。

3. 基于AHP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即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一般要求, 又必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的特点, 能够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区际差异, 本文从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3个大类, 经济水平、社会水平等10个小类, 合计51个观测指标, 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详细内容参见胡忠俊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统计与决策, 2008 (20) ) 。并计算了2007-2011年山东省17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

4. 应用软件。应用Arc GIS10.1、DPS13.0等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统计分析

计算2007-2011年山东省17地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均值为0.417, 画一条趋势线, 线上显示其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青岛、济南、烟台、临沂、泰安、德州、滨州、菏泽等地市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发展势头, 这与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其它地市或多或少都存在时间演变, 但是变化不明显。以济南为政治中心的省会都市圈, 以青岛、烟台等地市为中心的蓝色经济带, 以滨州等地市为中心的泛黄经济区, 以临沂、菏泽为龙头的鲁南经济圈, 形成了一定的区域集聚性, 形成俱乐部趋同态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标准差 (SD) 从2007年的0.093下降到2010年的0.069, 然后又上升到2011年0.082, 出现先降后升的“V”型态势;变异系数 (CV) 由2007年的0.0229下升到2010年的0.159, 然后上升到2011年0.187, 出现先降后升的“V”型态势。出现了1个剪刀差。2009年的SD减小但是CV却变大, 分析其原因是2009年10月11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开幕, 我省为承办全运会各地的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空前高涨, 地市间的SD减小, 但是由于地市间本身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 两者一比, SD还是很大的, 导致CV在2009年达到一个极大值。总体来看, 17地市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有缩小的趋势, 但是2011年有所变化。

四、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ESDA分析

1. 全局自相关分析 (Global Moran's I) 。

2007-2011年间, 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Global Moran's I及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值计算结果显示, 除2010年外, 2007-2011年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Global Moran's I均接近E (I) =-1/ (n-1) =-1/16=-0.0625, |Z|<1.64, P>0.10, 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 整体呈现出随机空间格局态势;2010年则表现为离散格局。

2. 局部自相关分析 (Local Moran's I) 。

2007-2011年间, 济南、淄博、烟台、威海、莱芜等5地市的Local Moran's I随时间发生变化幅度存在显著区际差异。其余12地市的Local Moran's I变化幅度不大。

3. 空间异质性 (LISA) 。

从图1 (A) 中的趋势线可以看出, 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局部自相关指数呈现弱负相关关系。其中, 济南、青岛、烟台、菏泽以及借助小商品批发发展起来的临沂, 空间异质性突出, 形成一定的区域极化作用。在山东省政府提出的“三个突破”战略的贯彻实施下, 济南、烟台两市迅速崛起为新的发展热点区, 并带动了菏泽地区的崛起, 东中西部联动发展。位于省会都市圈核心的济南市, 积极发挥其省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效应, 能够进一步激发圈内人力、科技、交通等的潜能优势, 促进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从图1 (B) 中的趋势线可以看出, 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局部自相关指数呈现弱正相关关系, 即微弱的集聚格局。其中, 以济南中心的省会城市群, 以青岛、烟台为中心的蓝色半岛经济区, 形成俱乐部趋同现象。从集聚图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济南省会城市群也初见规模, 并带动“一体两翼”全面发展。在“一体”的强力带动下, 淄博、潍坊两市逐步实现由HL向HH的转型;“两翼”中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条交通线使得泛黄经济带、蓝色半岛经济区连成一片, 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推动山东经济发展, 尤其是沿线的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经济的提升和崛起, 真正呈现“一体”带动“两翼”的格局。

从图1 (C) 中的趋势线可以看出, 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局部自相关指数呈现弱负相关关系。其中, 济南、青岛、菏泽空间异质性突出, 形成一定的极化作用。这跟2007的情况非常相似。说明虽然济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高, 但其对周围地市的辐射作用却是不甚明显, 甚至极化作用有明显趋势。这非但不利于周围地市的发展, 而且对济南自身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协调济南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对于地区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济南都市圈提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所在。

五、结论

2007-2011年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不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 既不综合表现为趋同也不综合表现为趋异,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为随机空间格局;济南、淄博、东营、烟台、威海、莱芜、滨州等七地市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 存在显著区际差异。作为蓝色半岛经济区龙头的青岛市, 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周边地市的辐射作用, 但是ESDA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济南市作为省会, 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也并不突出, 缺乏像上海那样带动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势拉动作用, 在相比较周边较弱地市, 显示出一定极化作用, 个别年份比较明显。在突破西部战略的正确指引下, 鲁西南的菏泽市新世纪以来奋起直追, 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但由于自身天赋秉义的落后, 后发力量不足。

纵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在时间维度上没有突出表现出收敛态势, 在空间维度上却表现出强者更强、弱者偏弱两极分化的地域性发展态势, 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青岛、济南两市凭借自身人文及区位优势, 综合实力最强, 成为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核心, 而鲁西南却没有一个大城市能够起到区域龙头带动作用, 仅靠地理位置的认为划分, 使得城市群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 其经济圈内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突出, 辐射拉动能力较弱, 这些因素影响制约着山东省城市化整体水平及社会经济均衡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AHP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应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 对2007-2011年山东省四大经济圈五年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做以详细的分析, 力求客观描绘山东省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为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提供帮助。

关键词:ESDA,四大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时间演变,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赵明华, 郑元文.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 (1) :79-85.

[2]杨冬梅.区域经济差异趋势研究:收敛抑或发散——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3) :113-116

[3]马建堂, 贺晓东, 杨开忠.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506-509.杨开忠.迈向空间一体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132-135.

[4]魏后凯.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经济研究, 1992 (4) :61-65.

[5]陈秀山, 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5) :117-129.

[6]曲鲁宁.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8) :59-61.

[7]时涛.省区文化软实力的空间统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3 (19) :P84-86.

山东省经济 篇2

关键词:山东 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沿海经济省份,山东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来抓,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历经32年的发展,山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已接近千亿美元台阶,达到931.7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约46倍。因此,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 篇3

关键词:山东省;科技投入;经济增长;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06—02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而科技发展又依赖于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相关要素德投入,亦即科技发展深刻依赖于经济发展。因此,探讨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指标选取

目前在我国,通常使用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来衡量科技经费投入。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笼统,不能反应科技投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装备投入等几个方面综合反应科技投入,当三者者投入比例合理时共同促进科技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应分别体现上述三方面科技投入的规模、水平、强度等方面的数量特征。

人力投入是科技发展进而也是科技投入的基础方面,人力投入指标选取要充分考虑科技人力总量多寡和科技人力层次结构:其一,选取全社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用以反映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和科技人力素质;其二,选取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总量、R&D人员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每百万人口R&D人员,用以反映科技人力投入的规模、强度和水平。

财力投入反映在总量、水平以及投入强度等方面:一是科技活动经费总额和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分别反映科技财力投入的总量和水平;二是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用以测度科技财力投入强度。

装备投入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生产企业的装备水平,生产设备装备水平直接体现企业的科技水平与实力。鉴于资料可得性且不失一般性,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设备原值反映企业的生产设备的投入状况。由于微电子控制生产设备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关键作用,以工业微电子控制生产设备原值及比率反映企业的生产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为消除上述所列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以及科技装备投入等指标进行简化。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对于原先提出的所有变量,建立尽可能少的新变量,使得这些新变量是两两不相关的,而且这些新变量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

设X=(X1 ,…,Xp)′是p维随机向量,满足:均值E(X)=μ,协方差矩阵D(X)=∑x,作线性变换,则:

方差Var(Zi )=a′i∑ai ,(i=1,2,…,p)

协方差Cov(Zi,Zj )=a′i∑aj ,(i,j=1,2,…,p)

设定∑x的特征值为λ1≥λ2≥…≥λp≥0,a1 ,a2 ,…,ap 为相应的单位正交特征向量,则X的第i主成分为:

Zi=a′iX(i=1,2,…,p)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Zij=(i=1,2,…,n;j=1,2,…,m)

其中,j=Xij,Sj=(Xij-ij)2(i=1,2,…,n;j=1,2,…,m)

借助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求得主成分个数及其贡献率。本研究中,采用1996—2007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作为原始数据,从计算结果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对科技人力投入的贡献率达81.289%,科技活动经费总额(R&D支出)对科技财力投入的贡献率达99.998%,大中型企业的生产设备原值对科技设备投入的贡献率达86.159%,因此,本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科技活动经费总额和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原值代表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和科技设备投入。

二、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评价法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

1.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

设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为Y0(t )={x0(1),x0(2),…,x0 (n)},n为指数个数;比较数列为Yi (t )={xi (1),xi (2),…,xi (n)},i=1,2,3,…,m;t=1,2,3,…,n。

那么,Z0与Zi在k点的关联测度值:(ρ为分辨率系数,0≤ρ≤1)

φ(K)=[2],

Z0与Zi的灰色关联度为:

ηi=φ(K)

2.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步骤

(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这里,Y0 (t )代表经济增长数列,X0为GDP值;Yi(t )为科技投入数列,X1指科技活动人员数,X2指科技活动经费总额(R&D支出),X3指企业的生产设备原值。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即: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计算Y0与Yi在k点的关联度。

(4)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即Y0与Yi的关联度ηi。

三、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灰色关联分析

将山东省历年的科技投入指标与山东省的历年的GDP指数做灰色关联度分析,考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根据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测算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

其次,将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再次,计算各时点的关联系数。

取ρ=0.5,① 则各时点的关联系数。

最后,计算Y0与Yi的关联度。

用λ1、λ2、λ3分别表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R&D经费支出以及大中型企业设备价值与GDP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如下:

λ1=φ01(k)=0.59,关联性②中。

① λ2=φ02(k)=0.78,关联性强。

λ3=φ03(k)=0.71,关联性强。

计算结果显示,λ1<λ3<λ2,且λ1明显小于λ2及λ3,而λ2略小于λ3。说明,在1996—2007年间,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各构成方面的灰色关联度存在差异,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与GDP的关联度明显低于科技经费总额及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说明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和企业的装备情况与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

四、结论

由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科技投入的三个因素中,以R&D支出為代表的科技财力投入与经济增长最为密切,企业装备水平次之,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小。

从计算结果看,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较弱。但是,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投入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来看科技人力投入形成异质性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终极推动力,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建议山东省总体上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向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财力投入倾斜,注重科技人力投入以形成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的人力资本基础,注重以R&D为主体的科技财力投入以尽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注释:

①灰色关联分析中,辨别系数取值范围一般在0~1之间,多用0.5,研究表明辨别系数是动态的,取值大小与具体研究问题有关。

②可以将关联度分级为:0.35~0.65属于中等关联度,0.65~0.85属于较强关联度。

参考文献:

[1]高惠璇.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3-302.

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篇4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GDP 从 1978 年的 225.45 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31072.06 亿元,年均增长率在10% 以上。对于经济增长,有众多的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科技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等。

1.1 资本主要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0- 2008 年,年均增长率为 26.24%,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8 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5435.93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9.68%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3.4%,拉动经济增长 5.2 个百分点,投资成为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从山东省的劳动力投入状况分析,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与其他省份相比,高素质人才相对欠缺,劳动力投入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偏高,2008 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达 37.4%,而第二三产业分别为 31.6%和 31%,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须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投入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1.2 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不断优化升级,促进了先进科技的引进与使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是与经济更为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相比,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农业产值比重偏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结构问题。

1.3 科技进步明显,2008 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2330 项,专利授予量达 26688 项,科技活动人员为 366120 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 21 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上升。

1.4 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同时也归功于由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及以市场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山东省贸易和投资的升级,产权制度多元化、经济运行市场化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扩大了经济整体规模。

1.5 近年来,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协调,消费需求加快,2008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2.2% ,比投资的 贡 献 率 高 出8.8% ,拉动经济增长 6.4 个百分点,比投资拉动高1.2 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0381.2 亿元,增长 23.0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拉动力显著提升。

2 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选择资本、劳动力,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及制度因素作为影响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具体指标选择如下:物质资本方面,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1;人力资本方面选取各级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X2、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人)X3;劳动力方面选取年末就业人员数(万人)X4;产业结构方面选取第二产业就业比重(%)X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6;消费水平方面选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X7;科技因素方面选取年度专利授权数(项)X8、科技活动人员数(人)X9、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万元)X10;制度因素方面从市场化水平(%)X11 与对外开放水平(%)X12 两方面选取。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选取 2001- 2008 年 8 年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

3 灰色关联理论及实证分析

3.1 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关联理论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分析系统中主行为序列和相关行为序列曲线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为其基本思想,是以关联度计算为基本手段的一种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刘思峰、郭天榜,1991)。所谓关联度即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其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计算和步骤:

(1) 确定参考数据列和比较数据列

参考数据列:

比较数据列:

(2)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均值化变换、初值化变换及标准化变换,本文中主要采取均值化变换的方法。

(3) 计算差数列

(4) 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5) 计算关联系数、关联度

关联系数:

需要计算关联度,来集中反映某一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程度:

根据上述理论,以山东省

2001- 2008 考数列,以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各年度的数据为比较数列。依据上述方法、步骤计算关联系数,如下表:表 1 山东省 2001-2008 年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灰色关联系数

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求出表 1 中各指标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度专利授权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别为 0.85、0.82、0.81、0.79、0.77,表明这五项指标与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均促进了山东省经济的增长,也即推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科技教育因素、物质资本投入及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制度因素、劳动力投入及人力资本投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较小。

通过以上分析,山东省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是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大量增加资本投入来实现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相对较低。近年来,山东省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发能力的增强,虽然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加强,但是与北京、上海等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山东省的科技进步因素的推动作用显然较小。因此,未来推进技术进步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 对策建议

首先,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外资对于高新技术开发环节的投资,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植优势产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发展;其次,加快制度创新和人才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点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合理引进配置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集聚;第三,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视推进高科技低能耗工业的发展,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最后,注重保持投资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强化政策对投资的引导,引导资金投向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一些重点领域,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保证。

摘要: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表明, 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科技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选取以上指标,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增长与各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物质资本投入、科技因素及消费水平的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提出了更好的运用这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增长,灰色关联

参考文献

[1]范玉波.山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学习, 2007 (9) .

[2]侯风云等.山东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7) .

[3]缪春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7) .

[4]申宝辉.山东省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9 (19) .

[5]宋廷山.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及计算机实现[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

[6]王燕杰.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1) .

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篇5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优势,并仔细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进一步建设富而强的山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actuality,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road of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carrys out some advances to build a richer and stronger Shandong.Key words: Shandong provence;economic;society;development

引言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是一个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虽然山东经济发展收获颇丰,十分迅速但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经济国际化的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某些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是摆在山东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山东必须面对的挑战。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越走越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由大到强新的历史跨越,是山东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山东省自然地理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是中国沿海12个省市之一。地理范围介于北纬34度22.9分—38度24.0分,东经114度47.5分—122度42.3分之间。省境南北最长约40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公里。全省陆地面积约1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0—14.2摄氏度之间,四季分明。地质基础古老,以平原丘陵为主。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山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经济大省,虽然近代国家经济重心南移,但山东在建国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发展的依然很快,在全国的地位依然很重要。目前山东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比较大,在全国占突出的地位,经济结构也得到了初步的优化和调整。基础设施也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人口总规模趋向稳定,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2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2.2.1资源与环境中的优势领域

一个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如何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通过分析判断,我们认为山东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资源。山东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域,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 17%,居全国第二位;浅海海域面积17多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有16处主要海湾,有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这些都是其它省份所无法比拟的。辽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资源丰度居全国首位。

(2)矿产资源。全省目前已发现的矿藏资源达128种,占全国矿产品70%以上,所有矿产资源的总潜在价值达4.33万亿元。其中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采的矿藏就有74种,其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黄金、自然硫、石膏的储量居全国首位。

(3)旅游资源。山东可谓自然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全省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7处。丰富的人文资源同雄伟壮丽的地貌景观相结合,更突出了山东旅资源丰富多彩的特色。

(4)地理区位。从自然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黄河下,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为山东成为农业大省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海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沿海,面向浩瀚的大海,与日韩隔海相望,是全国重要的对外经贸口岸;背靠广阔的内陆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日韩等东亚经济强国的结合部,有着特殊的过境优势和地缘优势。从经济地理位置上看,优势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山东地处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核心地带,又属于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南面与长江三角洲毗邻,北面与京津冀相邻。二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布局规划,济南、青岛城市经济圈即胶济产业带是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圈之产业带是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圈之一,是全国唯一的属于省内相对独立的城市经济圈。三是随着国家蓝黄战略的实施,山东省的发展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市场空间。山东人口多,市场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山东经济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技术、各种商品及生产要素都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市场空间巨大,这对周边省份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山东的市场建设和市场条件也较好,全省各类人才、技术、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都比较齐全。

(6)人文环境。山东古为齐鲁之帮,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儒学的摇篮、黄河文明的渊源地和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2.2.2基础设施中的优势领域

(1)交通运输。山东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省内铁路、公路密集,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全国铁路大动脉的广、沪、九纵贯山东的南北,胶济,充石铁路横穿山东的东西;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均已开通国际航班;省属远洋船队可航行到世界300多个港口。随着南北沪高速铁路、沪高速公路、东西胶济高速铁路、充石复线和其他横向高速公路的建成,全国最密集的高速交通枢纽有可能在山东率先形成。

(2)电力供给。山东的电力供给居全国前列,山东电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内独立的纯火电网,目前的总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6%,年发电能力也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已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并已形成了完整的发、供、输、变、配电系统。

2.2.3经济建设中的优势领域

(1)经济总量。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经济总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经济总量优势,使未来经济发展有坚实后盾。

(2)农业。山东农副产品资源相当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增加值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另外,山东农业发展的后备资源也比较丰富,目前全省共有未利用土地170多万公顷,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就达60多万公顷,开发前景极为广阔。尤其是近几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业产业化,使山东农业的优势地位进一 步增强,并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显示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3)基础工业。山东是全国有名的基础工业大省,主要工业原材料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不但有力地支撑了山东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4)家用电器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是山东工业的强项,有多种品种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优势,如海尔、海信、小鸭和澳柯玛等都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品牌,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2.2.4社会发展中的优势领域

(1)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传统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自古就有忠厚勤劳、能吃苦、谦虚谨慎、思想品德高尚、注重礼尚往来等优秀品质,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处于时代前端的英雄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精神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上下会治安及会环境稳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动力足。

(2)社会保障。虽然山东的会保障工作总体水平较为滞后,但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而言,仍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工作的加快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和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保障条件。

2.2.5科技事业中的优势领域

(1)科技成果数量。山东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成果问世,高居全国榜首,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批准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也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最多的省份。

(2)海洋科技。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大批专门研究海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云集山东。据统计,山东的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

(3)新兴科技。山东的新兴科技在全国颇有优势,新兴科技企业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国经济的所有行业,尤其在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最为集中,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3 现今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基础条件,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

2.3.1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东西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区位及东西部平衡发展来看,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2010年山东省总的GDP为3.9787亿元,排在浙江和江苏之后,为全国第三位,但人均却只有4.2万,在全国排第9位。而且山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造成全省城镇化率仅为48.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腾飞的主要羁绊。

山东东部的济南、淄博、潍坊、烟台、青岛、威海、东营、日照8个市经济比较发达,平均城市化水平以达到46%。而中西部(另外9个市)经济欠发达,平均城市化水平只28%。虽然中西部人口数量多于东部,城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等项指标均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山东东强西弱,尤其是菏泽还被称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城市”。

2.3.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层次低。

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加工增值程度较低,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于广东、江苏、浙江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三省958元、1042元和1986元。服务业发展不快且行业层次较低;工业资源开采和粗加工比重过大而技术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装备制造业规模比重较小,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1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而且战线分布过长,经营领域过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其中个体私营所占比重仅为26.1%,低于浙江省17.4个百分点。外向型经济的比重明显偏低,实际利用外资很少。

2.3.3高等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我省在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山东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

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适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区域及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教育还很薄弱。人才开发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我省的人才总量、素质与结构,只能适应传统产业的发展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升级、建设制造业强省、实现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大教育模式和体系还未形成。

2.3.4城市建设功能雷同,浪费较大。

当前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仍然处在靠加大建设,扩大投资,以城市规模带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城市经济效益差,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低。而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追求行政单元的“小而全”,造成产业同构,功能雷同,重复建设等弊端,各区之间缺少合理的功能分工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造成了千城一面,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的大量存在,建筑质量往往无法保证,使得浪费问题严重。

2.4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1)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

(2)加强新农村建设。

(3)改造传统产业:冶金、造纸、化工、纺织等。

(4)大力配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5)积极发展建筑业。

(6)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7)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8)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3.1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要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引导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强化对区域空间开发秩序的引导,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既保持东部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保持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为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追求更大比较利益,克服资源和环境约束,我省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性转变,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增加个人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形成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保护环境,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3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4 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要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源,妥善应对开放风险和挑战,切实提高

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3.5 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加快建设文明山东、平安山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总结

预计到2020年,山东城镇化水平有望达到60%,届时将新增城镇人口1200万。对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在今后的建设中,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何抓住发展优势克服制约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主要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实现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星洲,邵波,赵延德.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10.5

【2】 迟树功等.山东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2

【3】 倪永康.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政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6

山东省十年经济发展成就与原因探究 篇6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发展

一、山东省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概述

(一)山东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截止2011年底,山东省全省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4542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973.8亿元、24037.4亿元、17418.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4.0%、11.7%、11.3%。山东省近10年产业结构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2:54.2:36.6调整为8.8:52.9:38.3。山东省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260元,增长9.9%。

(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截止到2011年底为止,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了135.9万人,并且城镇就业人口也有所增加,据统计,增加了118.7万人。山东省连续十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就业人口都保持着增长态势,并且增长都过百万。山东省近十年不仅改变了就业增加人数,还使55万的人口由失业状态改为再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再就业的人数达到11.85万。

(三)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截止2011年底,山东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上涨了4.7%和5.9%。呈现出一种倒V型的走势。服务项目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3.5%和5.6%。服务项目和商品的价格也一直保持着上涨的趋势。其中居民的消费价格上涨仍然是主要因素,比如食品类的商品价格上涨11.3%,拉动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总水平的3.2个百分点。再比如农业生产资料和居住类价格、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了11.1%、5.8%、6.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1个百分点。

(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成效明显

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重点区域经济带动其他区域经济。截止到2011年底,山东的半岛蓝色区域经济区的生产总值达到21395.1亿元,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产总值达到6522.7亿元,胶东半岛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的生产总值达17175.2亿元,鲁南经济区域生产总值达9918.6亿元,济南省会城市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达到16276.2亿元,重点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力,使县域的经济过30亿元的21个以上。

(五)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出、海洋渔业总产出、海洋化工产业总产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总产出都有了很快的增长,截至2011年底,总产出分别达到7892.9亿元、2388.2亿元、663.3亿元、441.0亿元,与上年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17.2%、16.7%、17.4%、16.4%。海洋的服务业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其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出、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出分别达到1917.1亿元、655.8亿元,分别增长了19.1%、11.1%。除此之外,新型的海洋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气海生物医药业和海洋电力业总产出分别为81.1亿元、6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9%、1.1倍。海洋资源的利用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海洋的石油产量达到297.0万吨,增长4.4%。

(六)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山东省近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截止2011年底,投资总额达到23279.1亿元,在这其中,农村、城镇投资总额达到4432.3亿元、18846.8亿元,分别增长了23.2%、22.1%。

(七)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

山东省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近十年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2011年底,增加值分别达到了2255.0亿元、70.1亿元、891.0亿元、61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7%、9.9%、2.5%、4.4%。与此同时,也带动了相应的服务业,其增加值达到143.4亿元,增长7.0%。粮食也连续10年实现增产,目前为止,粮食的总产量达到了4426.3万吨,比上年增长2.1%。山东省的畜牧业,例如肉、蛋、奶等产品的产量也连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农业的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安全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总面积43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650.0万亩,增长6.1%;绿色食品基地面积867.0万亩,增长6.1%;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667个,总数达到5786个。

二、山东省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贡献

十年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山东省全省人民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

(一)解放思想,推动加快发展

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环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

将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落实到实处,注意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努力打造出制造业强省,促进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协调平稳的发展,与此同时,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促进了山东省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

重点注意外贸和高新技术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注意扶持重点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以及重点品牌,重点突出青岛市的龙头带头作用,逐渐的带动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发展,不断的促进山东省全省的经济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维护人民的利益

山东省政府一直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路水电医学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真正的得到更多的优惠,将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落到实处。

(五)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

不断加强对山东省的建设,不断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山东省内形成良好的风气,齐心协力促进山东省的发展。

(六)政府比较务实,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实施政府工作提速,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环环相扣抓实施,不間断地抓重点促全面,不断完善激励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全省上下思路清、工作细,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不断的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调控物价的任务依然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重大决策贯彻落实。

山东省近十年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01年的9438亿元增加到2011年4.5万亿元,增长了将近4倍。外资的使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年累计共785亿美元,进出口额也翻了3番,由2001年的28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300亿美元。对外投资额也由2001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7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0倍。入世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入世的十年成为山东省的黄金十年。

参考文献:

1.刘丽.2009年山东经济发展形势及2010年展望[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21).

2.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1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J].山东省统计局,2012(2).

3.侯长蓬.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对象的各级各地区领导人进行的审计,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根据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可分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 主要审计是否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确保其提供相关资料内容的真实性、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并增加绩效、经营结果是否正确、管理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效益;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主要审计其任职时间范围内的营业成果的真实性、经济相关事项核算的合法合规性、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的具体情况。

二、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一) 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1995年, 山东省针对党政部门被审计对象的经济监督和管理体系逐渐产生,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山东省已构建比较完备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审计厅近日公布了2015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2015年是山东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步入全覆盖常态化的第一年, 聚集经济“责任”, 审计对象包括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 省直部门单位, 高校负责人, 国企、金融机构领导人等119名省管领导干部, 着重揭示了决策失当、监管不严、执行不力等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 查出这119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各类违规问题金额163.92亿元, 损失浪费金额38.51亿元, 并按照规定, 分别界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并计划2016年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境外审计零的突破, 将首次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二) 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1.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公开不足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道路上, 山东省尚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目前, 从项目立项安排阶段过程中, 相关计划的内容只对部分相关人员公开, 部分单位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还不完全了解, 其计划的最终明确相对来说也是相当封闭的;在计划实施阶段看, 审计、纪检、组织等部门派人参加相关会议, 并对会议内容提出各个部门的的建议和要求, 审计程序的后续工作完全由审计组全权处理。山东省提交的审计结果尚不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更未能在全社会公开, 审计成果利用水平还很低, 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发展还不够完善。

2. 经济责任审计尚未与绩效审计深度融合

绩效审计是监督管理部门运用相关职业手段对某些经济事项进行专业评价, 其侧重点偏向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积极影响。我国相关机构规定要求建立我国绩效审计的相关制度, 健全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但这一目标目前并未实现。根据规划, 山东省审计厅也制定了一系列同期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并对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高其中心地位, 明确要求山东省全面、直接、规范的实施绩效审计工作, 开启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可行性的新模式。

3. 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监督和检查成果的利用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效果影响非常大, 而监督和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主要由评价指标来决定, 但目前为止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出台相关文件。山东省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 虽然各县都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关评价指标, 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山东省已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项研究课题小组, 重点研究评价内容、监督和检查范围、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以及成果利用, 但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4. 审计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存在差距

首先, 山东省相关工作人员数量的总量远远低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工作人数;其次, 从队伍结构上分析, 一是信息化水平方面较低, 二是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相对来单一, 专业性人才严重缺乏;最后, 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广泛性, 对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恐怕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目前, 山东省的相关部门所有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来说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阻碍其更好的发展。

三、国内外经济责任审计借鉴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 在当前国际审计中被称为绩效审计, 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 美国、英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理论方面非常完备, 在实践方面更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一) 美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借鉴

1.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政府审计改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国家。

其较早进行了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政府职能转变, 审计人员的构成不是政府内部的会计人员, 更不是纯粹的监督者, 而是在国家管理中占有很高地位的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2. 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确立模式。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实行三权分立, 这项制度的存在使国家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权力相互制约的状态。美国审计总署是议会的下属部门, 其工作主要内容是对议会进行审计, 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其审计过程完全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 有关监督检查结果的相关信息直接对外公开。

3. 以完善的法律和准则作为审计的依据。

美国审计部门一直不断出台一系列的相关监督和检查的规定, 使其工作在各个环节都更加明确、具体和细致, 为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英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借鉴

作为国际上较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国家之一, 英国通过其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 使得其在各个方面更加的完善, 提高其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体系, 将其建设的更加科学合理。

1. 法律依据及基本原则。

英国审计手册中对绩效审计提出了基本原则要求:专业胜任能力水平、公开公正性、严密谨慎性、客观评价原则性等。

2. 考评的对象和实施方式。

为努力保证公共支出目标的更好实现, 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等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对象主要针对政府部门及其管理项目。

3. 考评内容。

考评的具体内容包括:a.对支出项目的效果考评;b.对支出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考评;c.对支出相关项目进行“3E”考评;d.对其社会影响的效果进行考评。

4.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不设置固定的评价标准, 灵活选取具体审计对象的行业标准、公众调查结果或专家研究成果作为评价标准。

四、推动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的策略

(一) 审计信息公开,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开放

经济审计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之一, 因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成为审计信息公开中最具政治现实意义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在这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提高政府的威信, 可以从其项目的立项环节和实施环节努力。

针对其监督管理事项立项过程中的问题, 更加广泛的吸取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意见。不仅要通过常规的问卷调查、调研等方式征求意见, 更应该开拓创新, 通过更广阔的网络媒体等渠道收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公民参与度。

在监督管理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提高相关信息的公布范围, 提高工作信息的透明度, 纪检监察机构等相关部门要全程参与审计工作, 其他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分派相关人员参与, 加强工作中的交流与协作, 以促进工作更好更快的完成。

(二) 着力研究制定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不断积累实践探索的经验, 积极创新, 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把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各级部门的党委书记;各部门的政府首长;所有党政机关的主要责任人;各类医疗单位主要责任人;各类教育单位主要干部;其他各部门事业团体和组织主要负责人;国企主要领导人;司法部门主要负责人;人大、政协领导干部。针对不同类别的工作对象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监督和管理。

2. 根据工作要求, 设定科学合理、客观公平的审计评价指标。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相关要求, 密切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根据各类被审计对象的工作特点, 为各指标赋予大小不同的分值。

(三)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融合发展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在绩效方面的不断发展, 就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不同努力。

1.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评价体系的同时, 完善绩效审计的相关指标, 使其更加系统、全面、具体。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参考指标, 不断促进其发展。

2. 提高经济责任绩效性。

我国绩效管理起步较晚, 加速其在绩效方面工作的进展, 核查专业计量数据和原始统计数据, 分析判断数据指标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还能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 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1. 加速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 改善人员构成。

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其综合能力, 扩展工作人员的专业范围, 提高其整体结构。提高审计不断专业专门化建设的速度, 提高行业门槛, 加快实行职业资格制度, 减少政策性安置对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冲击。

2. 加速审计干部培训体系建设。

根据工作需要, 加强其相关专业工作方面的培训, 提高其工作能力。拓展专业培训的范围、工作信息化、思维能力培养等。选派优秀工作人员到上级相关部门培训学习, 开阔视野、增强见识、提升整体实力。

3. 改进审计干部管理, 形成争先创优的好环境。

按照干部管理政策的相关规定, 努力创造公平合理, 奖惩分明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成果的认识, 建立竞争、鼓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努力成才的感情、争先创优的激情。

摘要:本文以经济责任审计为研究对象, 根据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情况, 指出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 借鉴国内外经济责任审计的先进经验, 提出推动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谌慧.基于国家治理的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 2013.

[2]杜艳林.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05) .

[3]刘芳雨, 文海涛.国外绩效审计相关问题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内容选择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环境法

一、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紧迫性

工业革命, 一方面使人类社会得以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产生了诸如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问题, 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 提出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 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使人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 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全国如此, 山东省亦不例外。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 经济效益不高, 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我省经济高位运行, 使得资源环境压力很大, 污染严重。

故在国家级层面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和专项法规尚未系统出台的情况下, 研究山东省地理资源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探讨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内容选择, 提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立法建议成为本文的立足点。

二、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内容选择

1.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职能, 明晰责权分工

循环经济立法首先要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统一的协调管理职能, 明确各主要部门的职责分工, 以保障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使他们能够密切配合, 全局统一, 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循环经济的作用。

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认为:地方人民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 负责有关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循环经济主要涉及环保和经济建设项目的审批、规划, 所以我国现在对循环经济行使职权的主要部门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环保局。但现在二者权限分工并不明确, 循环经济法草案界定二者职责时也没有具体规定, 容易事实上也确实会存在相互推诿或者争夺权力的现象, 本人认为应当设立专门的循环经济管理部门, 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由其统一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机构体系下, 我省人民政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本级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权限, 并组织协调个各个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因为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管理、规划和推进方面, 除主管部门外, 还涉及财政、税收等许多行政部门的工作。所以, 本级政府应当明确他们的权责, 加强他们的协作, 这对发展我省循环经济极为重要。

2. 加强政府导向, 保障政府强制管理和经济刺激职能

山东省建设循环型社会, 需要政府、生产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在三者之中, 政府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最重要的一环, 决定着循环型社会的成败。科学的政府决策通过引导、规范企业行为, 使企业逐步融入循环经济模式中;科学的决策能够引导绿色消费,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政府决策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适当的政府自身行为亦能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故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是推进循环型社会进程的方式之一, 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采取强制管理和经济刺激等, 构建一整套的完善的制度进行政策引导。把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 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限制和制裁。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 控制生产和消费总规模, 严格审批制度, 尽量控制新的生产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存在的环境风险;严加监督管理, 控制社会消费, 其中特别是新增消费物品、新的消费方式, 新增消费能力的环境风险。”

3. 加强科技支撑, 鼓励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的发展, 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包括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我省可以组织有关行政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研究组, 将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

我省各级政府应从政策和经济上对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给予大力扶持。科技工作者应当担负起知识经济赋予的重任, 研发建立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等产业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急需的循环型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开发推广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广泛采用符合我省省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加强研制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高科技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对于已经研究开发取得专利的循环经济技术, 政府鼓励推广利用。国外和外省的取得专利的循环经济技术, 我们应当积极引进, 并进一步研究开发。

4.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科学解决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垃圾分类收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山东省政府可以出资聘请科研人员研制多分口垃圾箱, 每个分口处注明回收的垃圾类别, 垃圾箱顶部可以设计成大花盆形状, 上面种植鲜花, 一方面美化环境, 另一方面分类回收垃圾, 只有这样, 才能使生活垃圾真正实现资源化, 做到物尽其用。

政府一方面出资更换公用分类垃圾设施, 另一方面强行要求每家住户低价购买家庭型分类垃圾设施, 差额由政府补足。加强对公用垃圾箱的监管, 如果发现有人向公用垃圾箱乱投垃圾, 政府有权予以经济处罚, 所收费用可以作为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使用。

实行垃圾收费制度, 这样可以鼓励人们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控制垃圾量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关键。首先, 在生产产品时, 进行科学设计, 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资源, 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商品, 设计产品应当尽可能使之可以回收利用;限制一次性包装物的使用, 鼓励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禁止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包装物。对于废物, 应当最大限度的使之再次资源化。对于确实无利用价值的废弃物, 应当做无害化处理。

5. 实行政府补贴和低息贷款等财政措施,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作为调整经济的杠杆, 山东省政府性补贴和低息贷款等行为, 可以引导社会投资, 通过经济刺激, 可以促进我省循环产业链的发展。“首先应当取消和减少危害环境、浪费资源产业项目的财政补贴;其次要建立环境保护基金, 该基金应由地方环保投资、环保费、环保税、环境贷款和环保赠款等组成, 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主要用于环保领域先进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或以赠款、贴息贷款等形式向有关企业、单位提供经济支持。”

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七章的鼓励政策中, 关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 税收优惠的规定, 投资的经济倾斜, 价格和收费等的规定, 都是对通过财政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的规定。山东省政府应当通过对具体运作规则的制定, 使这些财政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6. 重视法律责任, 建构责任体系

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的集中表现就是由国家机关依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人根据其违法性质、危害后果、主观因素的不同予以制裁, 违法者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健全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制度, 重视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是切实保障循环经济法有效实施的方式之一。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主体应当具有广泛性, 凡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违反相关法律, 不作为或违法作为, 其失职行为给国家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行政机关、直接责任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生产者、销售者不依法清洁生产或不依法承担废弃物回收再处理责任,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日常采购中违反循环经济法规定的绿色采购比例, 广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对经济环境造成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的, 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本人认为, 循环经济的法律责任应当形成完整的责任体系, 将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有机结合起来。行政责任, 不应当仅体现对违法的行政机关、企业组织追究责任, 还应当包括对直接责任人员和普通公民的行政处罚 (包括行政拘留) 。山东省循环经济法规属于地方刑法规, 我们无权制定刑事责任。在我国的循环经济法生效后, 我省循环经济法规的法律责任应当适用我国法律的规定。我们只能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 加强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文同爱郑荷花: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风险防范原则的适用[A].曹建.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出版, 2005.790

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篇9

1993-2012年间, 山东省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5.74%、51.97%、2.30%, 期间山东省GDP增长率平均为12.82%, 三者平均拉动百分点分别为5.83、6.70、0.3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山东省经济增长以投资和消费拉动为主, 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的特征, 投资的贡献率比消费的贡献率高出6.24个百分点。1993-2002年间, 消费和投资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差不大, 各有年份领先, 但2003-2012年间, 投资的贡献率基本大于消费 (除2008年外) , 尤其是2009年至今, 投资的贡献率高出消费平均20个百分点。尤其是2009年以来, 山东投资强度不断加大, 投资率不断提高, 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处于60%以上, 其中2013年达66.3%, 较江苏、广东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9.3、22.6和11.9个百分点, 山东经济发展已经对投资形成了较强的依赖。 (表1)

二、投资率居高不下, 但回报率逐年走低

随着投资规模扩大, 投资产出效率逐步走低,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日趋减弱。2013年, 山东全社会投资总额达36789.1亿元, 占全国的8.2%, 投资总量在全国排第1位。但受资本边际报酬率递减影响, 投资对山东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已经由2009年的8.1%降至2013年的6.3%, 年均降幅达0.45个百分点。 (图1, 图2)

三、消费率明显偏低, 总体带动能力较弱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 山东省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以1978年为基期年, 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进行处理扣除价格的影响因素, 2012年的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6.83亿元, 是1978年的64.68倍,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3.16%。但从消费率看, 根据国际一般规律, 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左右时, 消费率一般为61%。2013年山东人均GDP已达9200美元左右, 但消费率却比国际平均水平低了将近20个百分点。由于消费率偏低, 近年来消费对山东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持续下滑, 2013年仅带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图3, 图4)

四、外资外贸规模偏小, 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随着山东省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经济的发展, 山东省的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 由1978年的6.51%提高至2013年的30.7%, 但较全国平均水平仍低15.6个百分点。同时, 与江苏、广东等相比, 山东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吸引外资规模都明显偏小。2013年山东对外贸易规模仅为江苏的48.4%, 广东的24.4%, 差距明显。 (图5, 图6)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投入, 尤其是资本贡献。但是, 随着投资效率的降低, 依靠大规模投资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在缩小,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任务繁重, 困难增多, 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下一步, 如何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上, 扩大消费需求, 一步提高开放开发水平, 成为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春艳, 穆新伟, 刘淑娟.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差异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 21 (3)

[2]赵传松, 任建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4) :44-46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趋势研究 篇10

1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1.1 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之间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衡现象。它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山东省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在发展速度、发展内容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共同发展。

1.2 山东省区域差异的测度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Gini C根据Lorenz曲线构造的一个用来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程度的测度指数。在实际计算中,人们常常用幂函数,即y=xβ拟合Lorenz曲线。这样,吉尼系数的计算公式表示为:undefined。式中,G为吉尼系数;β为幂指数的最小二乘拟和值,即undefined。式中,xi为第i个区域单元GDP从小到大的累积百分率;yi为相应区域单元人口的累积百分率;k为研究区域所包含的区域单元个数。以每一个市为区域单元,运用以上公式计算可得到山东省1978年以来各年的基尼系数(表1)。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区域差异的变动趋势,绘制了反映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折线图(图1)。

1.3 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轨迹

从表1和图1可见,山东省的经济差异在1978—2010年的总体是波动变大的趋势,但是不同的时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又是不同的。图1明显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3年)。该阶段的特征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缩小。基尼系数由0.151906下降到0.116034。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束缚多年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而乡镇企业刚刚兴起,经济总量不大,因此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对缩小。第二阶段(1984—1991年)。该阶段的区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迅速崛起,以比农业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大量财富,极大地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1989年春夏的政治风波与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导致逐渐繁荣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下滑,东部沿海地区增长势头放缓,区域差距趋于缩小,但相对于第一阶段仍有所提高。第三阶段(1992—2010年)。该阶段的特征是区域经济差异期初迅速扩大,后逐渐有所下降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东部继续高速发展,而西部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相比东部地区则不能同步。

注:资料来源于1979—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2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收敛性分析

2.1 R/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R/S分析法或重标极差法由著名学者赫斯特提出。假设有一个时间序列,由n个数值组成:x=x1,x2,…,xn,其平均值xm=(x1+x2+…,+xn)/n,标准差undefined,累积离差undefined,极差undefined,则重标极差R/ S的表达式为R/S=nH。式中,H为赫斯特指数(或赫斯特系数)。赫斯特指数的计算公式:H=ln(R/S)/ln (n)。在某些文献中定义分维数为:D=2-H。赫斯特指数是一个统计量,它可分为3 种类型:①H=0.5,表示序列是随机的,其所对应的事件是随机的和不相关的,即现在的状态不会影响将来。②0≤H<0.5,表示一种反持久性的时间序列,经常被称为“均值回复”。③0.5

2.2 赫斯特指数H的结果分析

以前面计算出的基尼系数作为研究对象的数据支撑,进行分形R/S分析。从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可以发现,1991年和2004年存在明显的拐点。为了计算比较短过程与长过程的收敛或发散差异,本文分三个阶段估算1978—2010年、1991—2010年、2004—2010年区域经济差异指标In(R/S)与Inn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区域基尼系数R/S分析结果为:①1978—2010年ln(R/S)=-0.733193+0.959028 ln n,t=(-14.02110)(49.50180),R2=0.988703、F=2450.428、H=0.959028。②1991—2010年:ln(R/S)=-0.595715+0.812397,ln n t=(-19.86570)(60.40749),R2=0.995906、F=3649.065、H=0.812397。③2004—2010年:ln (R/S)=-0.480915+0.723750 ln n,t=(-8.112215)(15.19878),R2=0.987125、F=231.0028、H=0.723750。

上述三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90%以上,模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系数t检验和显著性F统计检验均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由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分形R/S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基尼系数的赫斯特指数H值都大于0.5,接近或比较接近于1。这说明在1978—201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满足赫斯特(Hurst)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量指标随时间变化,在统计上表现出明显的正自相关性特征,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即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没有表现出收敛(趋同),而是呈现出发散(趋异)的态势。②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未来的发展演变趋势与过去具有相同趋向,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继续发散。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分段的H指数值可见,1991—2010年的H值比1978—2010年的H值小,这说明自1991年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年均增量不断下降,区域差异有减小的趋势。未来的20年间,山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相对变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会呈现出强劲的发散性。而且2004—2010年的经济发展差异收敛(趋同的)③从分维值D来考察发现,1978—2010年的D值和1991—2010年间的D值比较接近于1.5,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差异演变趋势较规则,显示出较强的正相关性(持续性)。

总之,不管是H指数还是分维值D的分形分析表明,尽管短期内区域差异的发散性有减弱趋势,尤其是在最近五年内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在1978—2010年、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演变中,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不仅没有收敛(趋同)的迹象还表现出较强的发散性(趋异),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措施,遏制这种持续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发散趋势,积极探寻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转折点,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3 小结

结合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为了有重点、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将山东省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半岛经济区、省会经济区、鲁西南经济区、鲁北经济区。实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立足各地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着眼于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竞争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半岛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区的带动和脊梁作用。其次,加快东西结合步伐,加大政府资金扶持投入力度,努力振兴鲁西南经济。鲁西南经济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红色土地,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拥有山东省80%的煤炭资源,建材、金矿、铁矿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东西结合步伐,加大政府资金扶持投入力度,努力振兴鲁西南经济,对实现山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山东省各个经济区要加强联合,相互补充和协调发展,使各个区域经济特色更加鲜明,比较优势更易发挥,每一个板块都通过港口、高速公路和铁路连为一体,山东省将成为一个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和快速发展的新山东。

参考文献

[1]杨冬梅.区域经济差异趋势研究:收敛抑或发散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3):78-81.

[2]时亚栋.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60-62.

[3]卢艳,徐建华.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与收敛性的R/S分析[J].人文地理,2003,(2):45-48.

[4]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53-57.

[5]姬广青.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论,2009,(2):72-75.

[6]李晓建,乔家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46-49.

[7]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2):123-134.

[8]李晓建,周雄飞,郑纯辉.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2):59-63.

[9]刘旭华,王劲峰,孟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4,(4):25-29.

上一篇:新一轮中国热的背后下一篇:教育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