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棉花产业调研报告

2024-05-04

山东棉花产业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山东棉花产业调研报告

山东棉花市场调查报告

自国家取消棉花临储政策以来,棉花价格持续回落,跌至2.90元/500克,今年山东省临清市籽棉收购价格有所上涨,目前收购价格为3.60元/500克,三级皮棉价格为15200元/吨左右,再加上今年临清市棉花普遍减产,棉农惜售心理增加,棉花收购商态势积极,棉纺织企业受销售不旺、产品积压等原因影响,还是采取理性收购的经营策略,对棉花市场持观望态度。

为了深入了解新棉生产成本、市场供需等情况,根据要求,临清市物价局组织人员分别对农户、棉加工及纺织企业等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临清市棉花生产基本情况

临清市素有棉乡之称,为山东省棉花出口基地,气候及土壤等条件较适合棉花生长,多年以来的种植也使得棉农拥有丰富的棉田管理经验,但是受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棉花的质量及产量不高,同时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市场需求低迷等因素也严重影响棉农收益,使得棉花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临清市春播棉花种植面积为10.6万亩,20为8.45万亩,20为6.3万亩。20为万亩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棉花播种面积以每年二十多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从调查的几位农户看,也有一位表示明年不再种棉花。

种植棉花用工较多,机械化程度较低,今年产量偏低,按当前价格计算,产值也为1600元左右,扣除成本与去年比收益略有增加。但棉花是经济作物,其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近两年玉米价格持续低迷,但种粮机械化程度较高,用工较少,可以同时兼职打工,而打工的收入要比种粮高的`多。目前的棉花价格让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严重受挫,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收益不理想等因素使得不少农户改种粮食。

二、棉花种植收益情况

亩均产量减少。从所调查农户数据看,今年临清市棉花平均亩产约为433斤,与去年相比减少了10.7%,产量低于前几年水平。据了解主要原因是8月份棉花吐絮时,阴雨天气较多,造成棉桃脱落、长虫。导致减产,质量平均衣分为37-38%之间,质量以白棉三级为主。

亩均成本略有下降。今年临清市棉花亩均生产成本为1358,同比减少了0.7%,其中拉动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棉花种植每亩家庭用工一般为22-23个工左右。目前临清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劳动力价格明显上升。拉低成本下降的因素是化肥成本下降,主要是今年化肥价格持续走低,农户在化肥的品种及数量上也做了调整,另外,今年有几家农户机收费用为0,导致平均机收费用大幅降低。

籽棉价格上涨,总产值相较去年略有上升。自临储政策取消后,去年棉花价格交由市场调节,受纺织企业不景气、皮棉库存高企等因素影响,籽棉价格一路下跌,目前价格仅为2.90-3.00元/500克。今年内地棉卖方被动的态势有所改变,新棉上市后,棉花市场价格出现稳定上涨,起初收购价格为3.20元/500克,目前涨至3.60-3.70元/500克,收储方态度较为积极,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略有减产部分棉农也惜售不卖。如果按当前价格计算产值,平均每亩为160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13.7%。

亩均收益有所增加。综合以上情况,虽然产量下滑,但由于成本下降、产值上涨。亩均净收益相较去年有所增加。但与前几年比仍有差距,从所调查农户看,20亩均净收益为403元,年为2,年收益仅为几十元,有几户甚至呈现负收益。今年收益约为150元左右。

三、棉花市场收购进度及库存、效益情况

今年新棉上市以来,棉加工企业收购姿态较为积极,另一方面棉农仍存在惜售和观望心理,棉花市场交易平淡,棉花收储量较去年略有起色。据一家棉加工企业经理介绍,去年棉花收购价格不断下降,成为近几年来最低的一年,棉花收购价格为2.90-3.00元/500克,(折皮棉成本价约13000元/吨),而同期市场皮棉价格也约为13000元/吨,再加上人工等费用,加工的越多亏的越多,而今年目前皮棉价格为15200元左右,价格略低于新疆棉。相较之下,进口棉优势不再明显。且年新疆运输新政从严治理,导致运输能力不足,运价明显上涨,导致短期内内地棉供应略为紧张,导致近期棉价格上涨,不过后期价格会有所松动,一方面随着12月到来,运输情况会逐步缓解,内地新疆棉供应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公布储备棉轮出时间,再加上收购商一直盼望的纺企高峰并未如期到来。中间商的挺价心理有所松动,据了解,所调查农户中有两户出售。

四、棉纺织企业产品价格、效益等情况

今年皮棉价格有所上涨,去年同期价格约为13000元/吨,今年目前皮棉价格约为15200元/吨,涨幅为16.9%。但纺织业由于受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对原料需求平淡。一些小型纺织业由于受技术、管理等原因被市场逐步淘汰。这也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促进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发展。同时在经营中也会更加注重生产质量,激励技术进步,注重防控风险、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各方对后期棉价走势的看法

目前棉农有两户出售,占所调查农户的40%,尽管今年棉花价格高于去年,但部分棉农观望、惜售心理仍然严重;一方面是收购商虽然态度较为积极,但由于纺织企业的需求不高。收购仍较为谨慎。各棉企认为,在当前国内棉花库存高企、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巨量国储库存仍有待进一步消化,棉花终端需求不旺,棉花短期内保持平淡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六、棉花生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棉农每亩棉花有235元的补贴,但依然无法完全保障棉农利益,棉农种植积极性明显降低,同时随着棉花面积的急剧下滑,棉加工企业也面临转产的难题,按照目前情况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广规模种植、降低棉花种植成本。随着棉价回归市场调节,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无利可图,新形势下种植只有走规模化、机械化的道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品质。现新疆的棉花产业也在向集约规模化发展,临清市物价局也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种植方式,促进棉花规模化种植,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建议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对棉农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引导棉农科学种植,提高种棉水平,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临清市棉花在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鼓励植棉散户弃棉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目前棉花库存压力巨大,同时棉花需求量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需要几年的时候来逐渐消耗,新疆作为国家棉花目标价格管理试点地区,植棉优势明显,成为国家保证棉花供应基本安全的基地,这种情况下,建议临清市除个别只适宜种植棉花的地块外,鼓励棉农转变观念,改种其它经济作物来保障农民收益。

三是随着内地棉花生产流通的减少,棉加工企业转产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加快棉加工企业转产的步伐;一方面建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促进纺织企业和棉加工企业通过合作、合资、改制等方式,积极棉花生产和流通领域延伸,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优质棉供应基地建设。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2:山东棉花产业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准确分析判断后期棉价走势,按照滨州市物价局《关于开展棉花市场价格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山东省无棣县物价局于12月1日至3日对全县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纺纱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今年我县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单产增加,价格回升,棉农收入微增。

一、近三年来无棣县棉花生产基本情况

2014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籽棉221公斤,总产7735万公斤。

2015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籽184.5公斤,总产5535万公斤。

全县棉花种植面积25万亩,平均亩产籽棉224公斤,总产5600万公斤。

二、今年棉花价格行情

今年无棣县新棉上市收购开称价格为3.2元/斤,之后慢慢走高,二级棉收购价格最高为3.8元/斤,目前棉质下降,价格在3.60元/斤左右震荡,较去年同期的3.0元/斤上涨20%。

三、棉花生产成本

今年棉花生产成本较去年略有下降。棉花直接种植成本为478.37元/亩(种子74.82元,浇地39.67元,喷药107.14元、施肥156.87元、地膜27.54元、机械作业费72.33元),比上年减少21.63 元,降幅为4.33%。主要表现在:

(1)农资价格有所下降。4月底5月初,我县尿素价格为1.45元/公斤,较去年的1.75元/公斤下降7.64%;复合肥2.2元/公斤,较去年2.7元/公斤下降18.52%。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充足,国际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走低趋势,使得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农膜与农药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2)种子价格较去年略有下降。今年我县种棉每亩种子花费74.82元 ,较去年减少0.34元,主要原因是今年棉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棉花种子价格下降。

(3)机械作业费、采摘费用与去年基本持平。农户的机械作业费主要为机械播种,后期管理大多数农户靠人工操作。今年机械耕地30元/亩、播种30元/亩,人工拾棉成本为1.4元/公斤,较去年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县争取到了实行土地深松补贴政策,三年免费为农户深松一次,这样耕地费相应的就减少了。

四、植棉收益。按每亩产棉224公斤,棉价3.6/斤元计算,每亩的毛收入为1612.8元,去除直接成本478.37元,人工成本1000元和包地成本150元,无利可言。若棉农种自己的地,不算人工费,扣除直接成本,每亩收益在1134元左右。

五、存在的问题。全县的植棉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由54.8万亩缩小到今年的25万亩,种植面积减少了54.4%。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棉花价格持续走低,棉农收益减少,极大的损伤了棉农的积极性,加上种植棉花费工费时,大部分农户纷纷调整种植面积,全县产棉量大大缩水。棉纺企业反映,收购的棉花不够用,企业吃不饱现象严重,经常停工,价格的低迷,也有些棉农存有惜售心理,小屯村的棉农们就放着一直没卖,这也导致了货源的紧张。而从纺织厂了解到,今后的棉价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棉织行业需求后劲不足,国际市场用棉量少,对棉价并不是很看好。

六、几点建议:

一是促进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因此,应加大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平台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棉农收益,提高棉农种棉积极性。让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以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农收益。

二是建立棉花预警预测机制。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滞后性,农民缺乏科学的信息参考来决定生产,容易出现“棉贱伤农”的局面,不利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因此,应尽快建立棉花的预警预测机制,引导农民理性种植。同时,加强棉农生产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国际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信息。

篇3: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2010年12月,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鲁政发[2010]114号) 发布实施以来, 全省上下高度重视, 积极开展《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一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

(一)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行动迅速、措施到位。各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 自觉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 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物联网发展工作, 制定发展规划或相关文件, 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济南市提出以“数字泉城”建设为着力点, 以促进两化融合为抓手, 狠抓物联网在各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应用, 全面推进济南物联网产业发展。潍坊市以应用为牵引, 以潍柴动力和力德电器为主体开展“智能工业”示范工程, 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得利斯集团为主体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工程, 以田润物流为主体开展“智能物流”示范工程, 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召开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展示会议和“数字矿山”暨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推进会议, 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协会, 并大力规划实施“65168工程”, 通过设立济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物联网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以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功能园区等措施, 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和影响国内外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淄博、东营、烟台、日照等市也都采取编制产业专题规划、组建物联网行业协会、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等措施, 有力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 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二) 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目前, 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 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 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济南市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地的优势, 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 积极构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围绕打造“智慧威海”, 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示范工程实施为牵引、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 着力推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打造融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潍坊高新区计划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平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和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手段, 实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的目标, 建成重要的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

(三) 相关部门工作积极主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 省经信委等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 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认真抓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目前, 共征集示范项目100多项, 其中济南银泉科技公司的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公司的HOSPOT物联网浏览器、海尔集团物联网数字社区及智能家居示范工程、青岛港基于RFID技术的港口国际物流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二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和认定管理办法》 (鲁经信信推字[2011]183号) , 并选定济南、潍坊、威海、济宁、日照等5个“基础条件好、项目可行度高、具有试点 (示范) 效应”的市进行专业性基地建设试点。三是研究制定物联网行业发展技术和方案标准。组织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标准化院、中创公司等单位, 从物联网传感、传输、应用等各个层面, 开展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 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 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四是探索建立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省计算中心的“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山东联通公司的高标准电信级IDC机房、山东电信公司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山东智慧物联网研究院、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应用中间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全部面向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设备租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 成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工程逐步扩大、效果显著。《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后, “智慧矿山”、智能交通等12大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 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 提升了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 推进了全省物联网示范先行区建设步伐。特别是2011年8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省“智慧矿山”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现场推广会议, 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亲自到会并讲话, 介绍、推广了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与枣矿集团合作建设的“智慧矿山”模式, 在全省工矿企业掀起了一股物联网技术应用热潮。截至目前, “智慧矿山”方案已在全省20多家煤矿和非煤矿山得到应用, 提高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方便了矿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二、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 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 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据统计, 2010年全省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2011年底预计可达到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

1.集成电路产业。

一是山东省集成电路设计已有良好基础。拥有济南、青岛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济南作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拥有8家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若干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企业。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单位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各类智能卡等领域已形成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其中, 山东华芯收购奇梦达西安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我省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能力, 其自主研发的65纳米存储器成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制造产业开始起步。2010年山东华芯公司成功收购海外一条十二英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并计划于今年正式投产, 下一步计划在济南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器工程中心和规模化封测生产基地。淄博IC卡封装测试产能居全国前两位, 聚集了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淄博凯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和RFID生产企业。东营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快速恢复二极管等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和生产领域形成优势, 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智能芯片产业的条件。我省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 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厨房电器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与太阳能发电等产业迅速发展, 机械、汽车、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这些都为物联网智能芯片及智能化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 我省物联网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已开始启动并加快推进, 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积极规划和投资发展智能芯片产业, 越来越多的国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大公司正在积极与我省开展交流合作。

2.RFID产业。

山东省从事RFID产业的企业近百家, 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已基本形成了以RFID芯片设计、电子标签封装和印刷、RFID读写机具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方面, 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 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 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技术方面, 拥有的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是省标准化研究院) 和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 中创软件、烟台东方电子等企业的RFID中间件技术较为领先, 北洋集团拥有国际先进的RFID标签打印机和通道天线技术, 神思电子掌握高频读写机具新技术, 莱芜杰讯电子拥有超高频RFID产品的研制技术实力, 淄博泰宝拥有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多个专利, 东港印务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德国妙莎电子封装生产线的企业。

3.传感器产业。

一是整个产业已具规模。目前, 山东省直接从事传感器产业领域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科研机构、企业达100余家。产品种类涉及热敏、湿敏、气敏、光敏、力敏、速度、加速度、振动等几十种类型。2010年, 传感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截止目前, 我省传感器产业相关成果累计达500余项, 申请专利230余项, 部分单位成为国家传感器材料及元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会员或牵头单位。其中, 威海的磁电式传感器、新型石油地震勘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石油地质勘探用传感器;淄博的压力传感器、敏感传感器、双元双补偿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以及电子陶瓷传感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物传感器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产品为国内首创, 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初步呈现区域分类聚集态势。已初步形成了6大传感器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传感器企业集群、淄博电子陶瓷传感器企业集群、济南工业测量应用传感器企业集群、威海打印设备传感器企业集群、烟台石英晶体传感器产业集群、济宁-泰安矿用安全系统传感器企业集群。

4.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

全省电信行业WCDMA/TD-CDMA/CDMA2000无线接入方式已覆盖全省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和大部分的行政村、高速客运铁路、部分高速公路及大部分旅游景点, 共建设WCDMA/TD-CDMA/CDMA2000基站约4.03万个, WLAN覆盖热点数量超过8000个。截至2010年底,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 居全国第二位, 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山东省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万, 年均增长超过80%, 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千万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 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 以推进M2M业务发展。海信、浪潮等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 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

5.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2010年, 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 居全国第4位, 其中物联网相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一是中创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物联网中间件及云端软件智能处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 目前已列入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其中, “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 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 项目总投资8.8亿元, 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二是软件即服务 (SaaS) 、云计算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 “神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营, 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 省科学院与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 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 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 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约了整体投资。三是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新趋势。以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地纬软件、蓝光软件等企业为代表, 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 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 开发成本降低37%, 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二) 存在问题。

目前,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导入期, 与构筑“智慧山东”的目标任务相比, 既存在商业模式未定、技术标准不一等共性问题, 同时在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机制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⒈规划较为滞后, 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和措施, 但截止目前仅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7市制定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其他市和绝大多数县 (市、区) 均未制定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同时, 诸多行业层面也大多存在规划缺乏、思路模糊以及发展战略不清晰、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智慧山东”战略的有效实施。比如, 山东作为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大省, 至今尚未制定统一的“智慧矿山”专项规划, 也未出台针对煤矿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政策导向的指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⒉应用领域不广, 总体上数量不多、层次偏低。目前山东省虽然已出现一些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案例, 但是总体上仍存在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等问题, 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 不足以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即使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智慧矿山”和“智能公交”这两个领域, 相关企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信息化建设这个层面, 工作上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的技术应用, 远未将物联网当作大战略和新产业来发展、去推动。同时, 行业壁垒也是影响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领域的闭环应用很难兼容, 信息也难以共享。例如, 煤矿企业和运营商一致反映, 由于受制于煤安标志认证, 许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没法进入井下安装使用, 影响了“智慧矿山”的建设效果。

⒊企业规模偏小, 产业链不完备, 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集成、集群、集聚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我省物联网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不明晰, 主要产品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 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 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联动效应不足, 实现集成集群集聚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 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 不利于培育市场规模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⒋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 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省在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基础技术和高精度技术方面进步很大, 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发展, 总体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现象, 远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导致RFID、传感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 当市场需求出现时无法快速跟进。另外, 当前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标准规范缺失, 传感单元品种繁多, 各自制定的标准数量很多且彼此难以协调, 这种现象也限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三、推动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 全国各地物联网发展基本上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 山东具有一定的发展先机和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使物联网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和助推器。

(一) 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核心技术是第一支撑, 核心产业是第一基础。要立足我省现有技术优势, 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 通过政府扶持、引导, 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高端计算设备、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 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专利, 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同时, 推动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技术合作, 进行补充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 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

2.深化“产学研”机制。

从体系构建、合作模式、政策和法规体系、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着手, 构建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合作机构。整合优势资源, 推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和实施试点示范应用项目, 支撑我省物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 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科学制定标准体系。

从趋势上看, 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 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 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 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今后几年,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 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 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当前, 我省应着重在优势行业和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 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 要采取开放的态度, 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 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到国际国内各项标准制定工作当中, 实现合作共赢。

4.加快支撑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四是面向重点领域, 依托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 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基地, 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保障我省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的规范化发展。

(二) 创新商业模式, 积极探索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化新路径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 在每一个层面上, 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 从而导致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从物联网广泛的应用看, 当前和今后物联网产业将可能会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一是政府买单模式。政府为关系物联网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 有助于产业化过程中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二是免费模式。即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用或提供免费服务, 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 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客户, 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三是运营商推动模式。运营商依据客户市场的共性需求特征, 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运营商的运营服务能力, 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 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 直接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改变。四是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厂商作为系统的实施方, 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形成智能化服务方案, 如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五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碎片化, 大大小小企业众多, 物联网应用难以规模化, 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这样的行业标准化推进难度非常大,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 提供相应的行业共性平台服务。

目前, 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民生领域的政府推动和能源企业与运营商共同探索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和商业模式。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市场的日益壮大, 其他几种商业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甚至有更新的模式逐渐出现, 广大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因此, 广大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 要牢牢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提前在新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新定位, 努力向可提供成体系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应用集成商、能够提供成套服务的公共服务运营商以及利用某一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跨领域跨行业服务的新兴企业转变。

(三) 加快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 培育发展物联网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⒈加快形成产业布局。从全省层面, 要突出自主创新, 选择2—3个设区市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聚集区;突出产业支撑, 选择4—5个设区市发展产业支撑区;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 明确重点发展领域, 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 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 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 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各市应有重点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⒉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逐步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 引导各类物联网企业集聚, 延伸产业链, 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 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针对现有的信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打造重点物联网基地, 每年选取1-2个产业园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促进实现其他各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调动企业积极性, 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 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 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以浪潮、海信、北洋等企业为重点, 着力打造一批物联网国内领先企业, 力争在芯片、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以中创软件、济南银泉科技、华东电子等企业为重点, 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等行业技术应用领域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四)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促进山东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产业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 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物联网产业的推进策略上, 应充分考虑到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一是推进物联网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针对山东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控制水平, 形成传统制造业更高精度、更可靠的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一方面, 大力研发和引进微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 提升物联网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选择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进行典型示范, 推动企业对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实践, 扩大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二是加快物联网在节能减排监测控制领域应用, 利用物联网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性。可选择化工、纺织印染、冶炼等能耗较大或排放较重的行业, 加强物联网在能耗监测和排污监测的应用, 使企业和节能减排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监测数据, 并及时调整控制方案。三是根据现有条件, 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 大力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智能物流, 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五) 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 努力促进物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向物联网产业倾斜, 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基地, 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 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确保有效实施。

⒉推进部门合作。物联网涉及产业链众多, 应用领域遍及安防、交通、物流、医疗、电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中, 很难有单一企业独立完成整个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另外, 物联网的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 但这些行业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因此, 像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与新兴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 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 促进资源共享, 才能有效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同时, 要加强部省合作, 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 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⒊加大产业政策支持。要完善政策导向, 研究制定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级专项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给予重点支持, 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要进行优先认定, 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要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 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 切实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企业, 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篇4: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将大幅减少

分析师:范群英

山东省采用抽样调查法对全省8个棉花主产市2011年棉粮种植效益、2012年植棉意向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省植棉面积将大幅减少,减幅为13.6%,按2011年省统计局初步统计植棉面积1128.9万亩,推测全省2012年植棉面积约975.4万亩,比去年减少13.5%。

今年山东省棉花价格持续走低。目前每公斤籽棉平均售价7.47元,较去年同期每公斤籽棉平均售价11.4元降34.5%,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目前,已售籽棉约占总产量的53.2%。

根据8个主产棉市的调查结果分析,预计2012年植棉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幅在13.5%左右。其中鲁西北棉区的德州市面积减幅最大,为20.3%,潍坊市、济南市面积减幅分别是6.6%、8.8%,其它植棉市面积减10%-20%。

2012年山东省植棉面积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1.效益因素。2011年棉花价格大起大落,受市场影响大,较2010年棉价大幅降低,远低于棉农的心理预期。

2.成本因素。植棉用工多、投资大、成本高。

3.政策因素。近几年国家对种粮政策倾斜,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亩补贴金额达100元以上;植棉仅有棉花良种补贴,每亩棉田仅补贴15元,相对于几十元一斤的杂交种、新品种来讲,所占比例太小,与整个植棉成本比较更显得微不足道,在调动农民植棉积极性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4.风险因素。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天气、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二是国家政策。自1999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价格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主导,棉农要承担相对较大的价格风险。三是国际经济形势。由于棉花产业链长,国际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棉纺织品的出口,从而影响到用棉的多少。因此,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对棉农的利益构成风险。

建议:

1.统筹粮棉发展,加大对棉花的政策扶持力度。

2.搞好宏观调控,稳定国内棉花价格和农民植棉收入。一是制定合理的收储价。要充分考虑到棉农的生产成本与种粮农民的比较效益以及收购、加工各环节的合理利润等相关因素,真正发挥收储价保护棉农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增强棉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通过合理确定进口配额,调整发放时期和进口关税,在保证国内纺织用棉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三是继续实施棉花良种补贴,提高补贴标准。

3.加大对棉花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扩大棉花高产创建规模,增加创建资金,支持棉花新品种、新技术和棉花生产机械的研发。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

春播临近河南主要农资价格上涨

分析师:魏 萍

随着气温的回暖,河南省春耕备播和小麦追肥即将展开,主要肥料市场逐渐恢复交易,个别肥料价格已有上涨苗头。

据监测:氯化钾、磷酸二铵、钙镁磷肥、复合肥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市场价格分别为3492.44元/吨、3597.36元/吨、848.22元/吨、3192.28元/吨,环比分别上涨4.59%、1.29%、0.36%、0.01%,同比分别上涨9.65%、11.11%、31.56%、15.74%;尿素、碳酸氢铵价格略有下降,市场价格分别为2287.53元/吨、761.06元/吨,环比分别略降0.48%、0.29%,同比分别上涨9.37%、9.40%。2月8日国家上调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300元,河南省0号农用柴油每升平均上调0.26元,当前全省平均价格7.45元/升,环比上涨0.39%,同比上涨5.40%。

2月份以来,河南省各地陆续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百日行动”,全省农业部门与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密切协作,重点整治化肥、种子、农药,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农资消费安全,确保全省春耕备播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篇5: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些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30多年来从事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长期跟踪调研民间手工艺发展情况,2006年以来以山东为重点,就全国285个生产专业村进行调研,对37项农村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其调研表明,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实例

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民自明代起从事风筝副业生产,任凭风吹浪打,这一传统技艺沿袭至今,杨家埠村现有风筝生产从业户80家,从业农民550人。45岁风筝艺人杨洪伟说,她雇了三四个人,她的作坊主要制作传统风筝,像蝴蝶、蜻蜓、老鹰、凤凰等等,因为是纯手工生产,一年也就是生产四五千只左右,基本上每只都试飞,保证质量,一年收入七八万块钱,挺满意的。据潍坊杨家埠村村委会统计,2009年全村扎制风筝650万只,实现产值3300万元,风筝艺人人均收入1.2万元,普遍高于潍坊市农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

不仅仅是潍坊风筝,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发现:临沂草柳编织、菏泽曹县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菏泽巨野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呈现出艺术化产业形态,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和菏泽鄄城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及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

发展农村手艺产业,最直接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现代产业机制、传统文化资源、现有人力资源的融合和发展。

“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能再获新生。山东临沂柳编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揉入现代创意创新,突破传统柳编农用、日用筐篮的功能和样式,转化为现代文化消费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园艺、装饰、旅游休闲和宠物用品等7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国内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2009年,临沂柳编手艺产业产值近6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

作为传统手工艺大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专家点评

潘鲁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突出体现了富民惠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同时,作为一条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创意创新的文化道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促进手工艺产业成为农村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

2.不再离乡离土的新生活

实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中国结艺人谢印芳说,“我今年41岁,村里很多家庭妇女都编中国结,平时有家务活,农忙得下地,有空的时候就在家里编,我编10年了,一年能编个1万多块钱。”她说,在家编中国结都是计件,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年纪轻点的每月能拿到1600块钱,年纪大的,手脚没那么快了,也能挣1200块钱,不需要出去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上不愁了。就连村里一些个腿脚不灵便的孤寡老人,也都能编,编着不费劲,也很好学,一学就能会。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问题专家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城市化,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自1989年首次“民工潮”出现,到2010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4亿人,片面地“城市化”流动将造成农村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城市,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农民工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居民福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面临局限;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老人、孩子比例较大,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而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

能否进一步探索劳动力的转化路径,能否在本土也能解决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广泛分布于临沭、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覆盖13个乡镇,100多个专业村,有柳编经销公司802家,带动25万农民从事生产;

而潍坊杨家埠村风筝产业,不仅带动本村从业艺人致富,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落的农民从业,包括季节性生产的艺人和常年生产、专职经营的艺人等……

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就地发展以手艺为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是现实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致富,具有突出的民生意义,而且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为驱动,激发传统文化和农民的创造活力,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新生与重构。

手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是农业生产之外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重要的生产形式。在今天这种生产形式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让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用离乡离土的出门打工,在自己家就也能体面地获得手艺,也能致富,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专家点评

潘鲁生: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但地域意义上的“农村”面积仍达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20倍,农村人口众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广大农民潜移默化承传的知识和技能,就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地对优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不能再以“城市文化下乡”的形式,以城市文化建构农村文化,那么实现的往往不是统筹发展的目标,而是伴随农村人力和文化资源流失造成新的断层。所以,农村有自身的文化资源,数千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艺文化等应当加以传承,在生产生活相联系、农村和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涉及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前沿信息技术、加强文化认同等,是动态的、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实例

山东菏泽巨野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民画师继承当地书画传统和牡丹文化资源,发展起工笔绘画产业。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个,专业户400个,农民画师6300余人,全国书画市场80%以上的工笔牡丹作品出自巨野农民画师之手。20世纪70年代,一批全国知名画家慕名到菏泽画牡丹,为菏泽营造了浓郁的牡丹绘画艺术氛围,现在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巨野相关绘画产值达1.2亿元。

农村手艺产业是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富矿,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创富性较强,发挥手艺产业“原生态”和“原创意”特点,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进一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山东省的一些农村开始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挖掘的深度,开发主题性手艺创意。并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同时,可牵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两翼齐飞。

事实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当前农业不仅要面对耕种问题,还要考虑运输、加工、流通等问题,不仅要投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还需组合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要素。而且其产业化发展往往不再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体,还需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运转经营。所面对的也不只是国内环境、国内市场、国内资源,还有国际大环境。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搭建“招商引资”、“公共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展示交易”以及“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平台,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以保障其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全局出发,充分整合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创造良好的发展机

制和环境,将从整体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

总体上看,无论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产业联动、文化与经济协调的意义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生态和产业要素等更全面的意义上发掘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机构调整所能实现的更大的社会效益。(本报记者张玉玲本报通讯员殷波)

◆专家点评

篇6: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核心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外围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相关层)等九大门类。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对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出了重要部署。山东省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突出表现为:

1、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全省文化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604.4亿元,占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占GDP的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5.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

1.8 %。

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的比例为16︰14︰70。

3、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省依据特色区域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

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形成了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一批著名节会品牌。《上学路上》、《大染坊》、《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山东汉子》等戏剧作品,《大羽华裳》、《蒙山沂水》、《泉城写意》、《杏坛圣梦》等演艺项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山东省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2万多个,涵盖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等领域。拥有从业人员10余万人,创造增加值52.11亿元,比去年增加23.7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山东省GDP的增长速度。可见文化产业在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一)制定《山东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分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将按照“三区、三园、三带”的构架展开,构建全省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三区”是指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突出滨海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泰安、淄博、德州、莱芜、滨州,突出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孙子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枢纽,包括临沂、枣庄、聊城、菏泽,突出孔子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西部文化产

业集聚区。“三园”,是指通过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开发孔子文化产品系列、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等措施,建设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的鲁文化产业园区;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资源,突出齐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联线,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三带”,是指以黄河为轴线,以两翼广大地区为腹地,整合开发黄河沿线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加强沿线文化产业区域协作,建成文化生产力高度聚集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轴线,以运河两翼广大地区为发展空间,以沿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点,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建成集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运河文化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全省沿岸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滨海文化产业带。根据山东省实际,《规划》确定了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印刷发行业、文化演艺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体育产业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重点突破内容产业、优先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在音像连锁经营方面,先后扶持发展了山东爱书人、山东新华书店、山东邮政和青岛音像总汇等4条音像制品连锁经营网络,已在全省建立连锁门店2570家,部分连锁企业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经营网络,全省大中城市正版音像制品占有率达到75%以上,全省音像制品连锁门店占全国门店总量的38%,山东省的音像市场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和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

在网络服务业方面,借鉴音像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的经验,运用市场机制改善网吧市场结构,引导其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经竞标、筛选,扶持建立了北京博文实达、北京瑞得、山东网通、山东万佳、山东中鲁、山东爱书人等六大连锁企业,目前已经建立起直营店100多家,加盟店800多家,带动了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全省网吧保有量达9600多家,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文明网吧、绿色网吧越来越多,守法经营成为网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在演艺业方面,一是自2006年7月开始启动泉城大舞台系列演出活动,到目前,共演出曲艺晚会160余场(大观园“茗曲阁”),戏剧50余场(历山剧院),音乐、歌舞晚会12场(山东剧院),观众达6万余人次。先后组织了著名艺术家刘文金先生《泰山魂》大型民族音乐晚会、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和郭德纲等优秀相声演员参演的《新春大拜年,相声喜乐会》等演出活动。通过泉城大舞台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省城济南“天天有电影、周周有戏剧、月月有音乐会”的目标,以此培育省城演艺市场,带动全省演艺业的整体繁荣。二是策划组织《大羽华裳—中国戏曲服饰展演》。山东艺术研究所自2006年初成立戏曲服饰研究开发中心启动大羽华裳演出项目,充分挖掘戏曲服饰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投资860万元,在国内一流的厂家制作各种戏曲服饰近300套,聘请一流的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师,打造了国内首部戏曲服饰秀《大羽华裳》,先后参加首届山东文博会演出,晋京在保利大剧院演出,并应邀赴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演出活动,受到好评。

在电影业方面,为培育电影市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发行放映机制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院线制,培育、发展了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和青岛银星电影院线;另一方面,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城市影院改造。新世纪电影城、鲁信影城、烟台影城、济宁影城和青岛汇泉影城等现代化影城,运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呈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济宁电影公司已经完成完全的公司化改造,将于近期正式挂牌。山东省两条院线的年票房已达5000万元。

(三)完善管理机制,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省各级着眼于运用政策导向培育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重点,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山东文博会。06年文博会期间,参观文博会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6.5万人次,合同类项目签约有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融资总额217亿元。本次文博会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与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等十大文化产业论坛。通过本届文博会还收集了10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在山东文博会网站予以公布和宣传推介。今后山东文博会将每两年举办一次,打造成山东省长期的文化品牌。二是为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文化行政部门的产业管理职责,省政府批准单独设立文化厅产业处,并由文化厅牵头建立了动漫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全省各地在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统计体系,下放管理权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三是各地普遍加大了扶持和引导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大多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积极推进“网吧”监控平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管中心的联网运行。开展执法专项整治活动,组织了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集中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一是制定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了2007的评选命名工作。自04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山东省先后由文化部命名了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文化街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胶南达尼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我们根据文化部的规定印发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评选2007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通知》,并在《大众日报》正式发布公告,全文刊登了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范围、基本条件、申报程序、评审程序和管理机制等问题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评选命名了山东省首批45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其中,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于今年5月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四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二是加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山东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于今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各市文化局分管局长、文化产业科(处)长、部分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基层文化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目前,山大、海大、山师、艺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为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省文化厅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本科班,首届录取了500名,于近日开学。山东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够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育;

三是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山东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产业相关层占的比重过大(70%),而核心层、外围层仅占30%。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六是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上,缺少精品力作,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适应。很多文化项目市场运作手段欠缺,政府干预色彩较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七是文化产业管理协调机构不健全,很多地方的文化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管理工作。八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工作重点?

文化产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是服务业中亟待加强的薄弱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组建山东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

二、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游戏业、艺术培训业、音像业、电影放映业、动漫业、古玩和艺术品业等重点行业门类,通过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命名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力争用几年的努力,扶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日前已获文化部正式命名,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和规划实施,吸引相关生产要素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导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资源,加快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三区、三园、三带”建设。三是落实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引导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已有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用好、用足、用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供贴息、奖励、资助等政策扶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保险服务。

上一篇:有关狗的成语下一篇:做红薯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