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标准

2024-04-18

定性标准(通用6篇)

篇1:定性标准

进一步理解计量标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概要] 计量不仅保证着产品的一致性和互换性,而且对于保证产品的优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量过程可以溯源到统一的标准,而统一的标准就是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最重要的指标是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计量标准 准确性 稳定性

随着近代大规模机械生产的发展,对零件提出了互换性要求,这就要有统一的几何量标准。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也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质量(mass)标准的要求。一旦这些标准建立了起来,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的测量过程就有了统一的依据,测量的数值结果可以相互比较。也就是说,测量过程可以溯源到统一的标准。这种可以溯源到统一标准的测量就称为计量,而统一的标准就是计量标准。

20世纪中,工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计量不仅保证着产品的一致性和互换性,而且对于保证产品的优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中的各种工艺过程日益精密化和严格化,产品的质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各种生产厂商不断努力加强这种过程,以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求得企业发展。大生产在各种领域形成了买方市场,激烈的竞争就围绕着产品的质量展开。所以有人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产品质量竞争的时代。在检验产品的各方面性能时,计量标准起着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度的关键作用。因此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量测试工作。朱镕基总理曾指出过,原材料、工艺和计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三大要素。

20世纪的另一重大特征是高新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航天技术、超导技术、纳米材料等等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面貌。近年来环境、食品、农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求计量测试技术提供各种各样的环境检测服务,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切实的根据。在上述高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精密实验无不需要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为实验的准确性提供保证。同时新兴技术往往也提出建立新的计量标准、发展新型测量技术的要求。

因此,现代计量工作在多方面发挥着其社会功能。在过去的20世纪中,计

量基准经历了从实物基准到量子基准的提升,准确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适应了社会对计量工作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高要求。

经典计量与实物基准

计量标准一般先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取得统一,以促进该国的生产和贸易的发展。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的计量标准(统一度量衡)是历史上我国对计量事业的重要贡献。18世纪以后由于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在欧洲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计量单位制——米制,确定了以米、千克、秒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经过一百多年,此种单位制已发展成为目前国际上一致公认的国际单位制SI。其中规定了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7个基本单位,其它各种单位则由这7个基本单位导出。由于7个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中给出了它们的严格定义及准确复现单位的方法。用于保存和复现基本单位的装置就是准确度等级最高的计量标准——计量基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各国建立起了经典的计量基准。这些计量基准一般是根据经典物理学的原理,用某种特别稳定的实物来实现,故称为实物基准。例如一个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的铂铱合金圆柱——千克原器砝码的质量就定义为质量单位千克,按X型铂铱合金米尺的刻线间距离定义长度单位米,用一组饱和式韦斯顿标准电池的端电压的平均值保持电压单位伏特,用一组标准电阻线圈的电阻平均值保持电阻单位等等。

计量基准是保证整个计量工作准确度的基础。但也正是由于其重要性,不能轻易使用。为了使产业界能够使用准确的计量量值,需要建立一种量值传递检定网。以最常见的称重计量为例,最高等级的质量计量基准是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原器。每数年一次各国的中央计量机构把它们的国家基准千克砝码运到巴黎与砝码原器进行比对以得到各国基准砝码的准确量值,然后再由各国自行向下传递质量量值。我国则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等各极计量机构。这些计量机构都保存着它们的标准砝码,并按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企业的金字塔式的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依次向下传递量值,开展日常的计量检定工作。

19世纪以来,各国的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给产业界提供了计量服务,确实在帮助产业界提升产品品质的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科技及工农业 的发展,这样的传统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开始反映出下列的不足之处:

(1)最高的计量基准为某种实物(例如千克砝码原器是一个铂铱合金圆柱体),就有其固有的缺点。尽管这些实物基准是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材料及工艺制成,在当时也满足了对于计量基准的准确度及稳定性的要求,但是这样的实物基准一旦制成后,总会有一些不易控制的物理、化学过程使它的特性发生缓慢的变化,因而它所保存的量值也会有所改变。以上述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原器为例,它会缓慢地吸附在其表面及内部的气体、表面沾上的微尘、甚至多年使用中形成的磨损及划痕都会使其质量发生变化。而且此种逐年积累的变化的准确数量也很难确切查明。

(2)最高等级的实物计量基准全世界只有一个或一套,一旦由于天灾、战争或其他原因发生意外损坏,就无法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制出来,原来连续保存的单位量值也会因此中断。

(3)量值传递检定系统繁杂而庞大,从最高等级的实物基准到具体应用场所,量值要经过多次传递,准确度也必然会有所下降。

上述问题已经使传统的量值传递检定系统日益不能适应需要。近年来与传统的实物基准完全不同的量子计量基准的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量子计量基准的发展

量子物理学是20世纪初人们在对光辐射以及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量子物理学阐明了各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微观粒子的态和能级的概念。按照量子物理学,宏观物体中的微观粒子如果处于相同的态,其能量有相同的确定值,也就是处于同一能级上。当粒子在不同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将伴随着吸收或发射能量等于能级差△E的电磁波能量子,也就是光子。而且电磁波频率ν与△E之间满足普朗克公式,即两者之间成正比,比例系数为普朗克常数h。也就是说,电磁波的频率反映了能级差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物体中基本粒子的能级结构与物体的宏观参数,如形状、体积、质量等等并无明显关系。因此,即使物体的宏观参数随时间发生了缓慢变化,也不会影响物体中微观粒子的量子跃迁过程。这样,如果利用量子跃迁现象来复现计量单位,就可以从原则上消除各种宏观参数不稳定产生的影响,所复现的计量单位不再会

发生缓慢漂移,计量基准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可以达到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一点是量子跃迁现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原理相同的装置重复产生,而实物基准是特定的物体,一旦由于事故而毁伤,就不可能再准确复制。因此用量子跃迁复现计量单位对于保持计是基准量值的高度连续性也有重大的价值。习惯上,此类用量子现象复现量值的计量基准统称为量子计量基准。

第一个付诸实用的量子计量基准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采用的86Kr光波长度基准。其原理是利用

Kr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所发射的光波的波长作为长度基准。此种基准不同于原来的X形原器米尺实物基准那样,长度量值受环境温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其准确度比实物基准高出近两个数量级,达到10-9量级。第二个量子计量基准,也是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一种量子计量基准,是1967年在国际上正式启用的铯原子钟。此种基准用铯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之间的量子跃迁所发射和吸收的无线电微波的高准确频率作为频率和时间的基准,以代替原来用地球的周期运动导出的天文时间基准。尽管地球这个实物庞大无比,但其各种宏观参数亦在缓慢地变化,因而其运动的稳定性并不算很高,仅为10-8量级。而近年来铯原子钟的准确度已达到10-14量级,比地球运动的稳定性高了5到6个数量级,几百万年才有可能相差一秒,充分说明了量子计量基准的重大优越性。铯原子钟研制的巨大成功在天文学、通信技术乃至全球定位技术、导弹发射等军事应用方面均得到了卓越的应用。最近有人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用钙离子的长寿命能级之间的量子跃迁,可把原子钟的准确度再提高一步,达到10-15量级。一些其他更有前途的方案,如激光冷却的铯原子喷泉等,也在发展之中。近年来由于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长寿命能级的知识不断增加,制成了一系列极稳定的激光器,其波长的稳定性达到10-12量级,并于1983年替代了86Kr光波长度基准面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量子长度基准。与20世纪上半叶还在使用的X型原器米尺实物基准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随着人们对各种量子跃迁的认识不断深入,量子计量基准已不再局限于复现长度与时间这两种基本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学的量子计量基准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两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发现导致了约瑟夫森电压量子基准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的建立。198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已建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在世界范围内启用约瑟夫森电压标准及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以代替原来 的由标准的电池和标准电阻维持的实物基准,并给出这两种新标准中所涉及的约瑟夫森常数KJ及冯克里青常数RK的国际推荐值。从几年来的实践结果来看,198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建议是十分有效的。采用新方法后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的稳定性和复现准确度提高了两到三个数量级。

目前,各国的计量研究院正在努力攻克经典计量学中的顽固堡垒——用某种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尚在使用的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实物基准。此实物基准是上一世纪制成的,当时估计其准确度为10-9量级,在19世纪的各种计量基准中首屈一指。可惜的是其后陆续发现了不少因素会使其保存的质量量值不断发生变化。例如该砝码尽管不易氧化,但其表面仍会吸附一些肉眼无法察觉的气体分子和其他杂物,甚至其内部也会吸附氢气等气体。这些过程使该砝码质量的增加量可能已达到十多微克(1×10-8以上)。仔细的清洗过程可以减少此种被吸附的杂物,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生类似过程。为了摆脱此种困境,亦应该用某种适当的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这一已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实物基准。目前对这一十分迫切的课题已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例如用高度提纯的硅晶体中的硅原子质量作为新的量子质量基准就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其关键步骤是实际计数出硅晶体中原子的数目。但这一方案虽经多年探索,准确度还只达到10-8量级,尚未能直接取代铂铱合金砝码。还有一种办法是利用约瑟夫森电压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导出量子电功率基准,再经过速度及重力导出质量量值。从原则上说也算是一种量子质量基准。尽管这种方案构思十分巧妙,但稍嫌复杂,目前的准确度也只能达到10-8量级。国际计量局已明确号召各国的计量科学家用各种各样的方案来攻克量子质量基准这一难关,但要见到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可能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提高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是一项非常艰难、复杂的重大工程,经过百多年的努力,计量基准才逐渐进入量子计量标准时代。在新世纪各国激烈的技术竞争中,量子计量基准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篇2:定性标准

整体而言,绩效指标可分为结果性指标和过程驱动性指标,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汇总,越是上级的员工,越是关注其结果性指标,因为企业的中高层员工拥有一定的重新组合资源、流程的权力,可以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多采用结果性指标对该类员工进行考核,对于结果性指标,一般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比较容易进行计算和评估;越是下级的员工,除了个别能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的员工,大部分员工的工作过程严格受控,自由度较小,企业出于提高效率、保障质量的考虑,一般会对工作过程的开展界定相对明确的规则,中基层员工需要在规则、程序的要求下开展具体的工作,因此对该类员工的考核,多会采用过程控制性指标,部分过程控制性指标也可采用量化方式的进行考核,但对大部分的过程控制类指标而言,由于其产出标准并容易直接衡量,而且如果非要加以衡量的话,可能需要投入过大的管理成本,因此一般会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定性指标一般会采用文字性叙述,相对模糊,不同人员由于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同一描述可能产出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在具体操作时员工定性评估会产生的较大的偏差,导致绩效考核的失效,基于此,企业管理者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降低定性指标的模糊性并加强其可操作性的定性指标评估方法,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定性指标的评估标准设计进行一定的探讨。

1、明确定性指标评估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管理大师皮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绩效指标正是基于此思想而设立,绩效指标是对企业关键价值活动的衡量,指标的名称、定义决定了指标考核的维度,也决定了当前考核阶段员工应该努力的方向;指标的目标值和考核标准则是用来对员工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对于定量标准,可以在期初设置目标值和考核标准,从而在期末可以比较容易计算出具体的考核得分,由于是采用数据规则,结果一般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但对于定性指标而言,由于很难采用非常明晰的规则来进行考核等级的区分,因而在考核时容易引起不同意见,但不管怎样,定性指标还是对工作开展情况的衡量,只不过其所考核的工作活动成果不太容易衡量或者短期内难以有效衡量,但基于绩效指标设置的初衷,定性指标还是可以从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的,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任何工作都可以从时间、风险、成本、阶段产出等角度来加以衡量(考虑到成本不是工作活动过程的关键衡量要素,因此下表中并未列出)的;从结果评价来看,工作活动的结果可以从产出的质量、数量、成本和风险角度进行衡量。

2、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定性工作的分类

从大的方向讲,定性指标的衡量可以从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两方面进行衡量,不过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划分,在具体的企业绩效管理实务中,企业管理者还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将定性工作活动进行适当的划分,并为这些定性工作活动设定针对性的考核标准,从而确保在企业层面该类工作活动的考核标准是相对一致的,降低未来评估过程因尺度不一而导致的风险,并为具体的评估操作提供便利性,

下表为某一企业中的定性工作的划分示例,其将企业中常见的定性工作按照日常事务性工作、单一技术服务性工作任务、单一项目型工作任务、多个工作任务执行情况、某类政策执行情况、某一职能工作开展情况和团队建设情况划分为7类,并明确了对每一类工作的主要考核维度。

3、设计具体的评估标准

在对企业定性工作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明确各类定性工作的考核标准,设置各个考核等级所对应的行为描述,在具体考核标准的划分上,原则上采用5分制,以3分作为现实目标值,5分作为理想目标值,1分为最低目标值,在针对各个具体指标的考核标准设置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现状,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标准划分方式,可以采用3分制、4分制等相对容易区分的方式,下面以“日常事务性工作”和“多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两类定性工作为例来说明具体考核等级的设置方式。

1)日常事务性工作

对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其特点是发生频率较高,动作相对简单且有严格的程序、规则要求,工作成效也相对衡量,因此可以从各项事务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和执行差错情况进行考核,结合这两方面的考量。

2)多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

对于“多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结合上表中对定性工作活动的划分,可以看出,其是对多个非常规工作活动的考核,该类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远大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例如专项调研报告的编写或专项财务分析工作等,该类工作任务的产出并没有明确一致的标准,需要具体执行者在工作开展期间需要一定的分析、创造,进而使得该工作的产出满足其客户的需求,同时由于是对多个工作任务的考核,因此可以在综合评价多个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评价。

上述两个例子只是对企业设置定性指标考核标准的简单说明,只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概念上的指导,企业在具体设置的定性指标考核标准时,还需要结合企业各类工作任务当前开展的现实情况进行一些细化的工作,例如明确各个考核等级所具体对应的次数,以使最终的考核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操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定性指标所考核的本来就是相对难以有效衡量的工作任务,因此在考核标准上也不宜过度追求“量化”,量化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绩效考核操作,但是过于追求量化则容易失去绩效指标设置的本身意义,例如即使明确了每个考核标准所对应的差错次数,但由于每次工作任务的不确定程度不一,员工在消除不确定性所投入的资源、时间、精力也不一样,完成按照次数来进行绩效评价则意味着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忽略了这种投入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有失公正,因此对于定性指标,必须要明白,采用行为描述或者尽量量化的考核标准设置是为了降低评估标准的模糊性,消除评估时可能产出的较大偏差,便于评估操作,而不是为了追求其量化表达。

篇3:全球第一个稳定性肥料标准将出台

《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已经得到国家工信部的批准, 在明年6月份前后即将出台, 这是国际上首个稳定性肥料的行业标准。专家表示, 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稳定性肥料作为新兴产业开始壮大。

据介绍, 稳定性肥料属于一种新型复合肥料, 其中经特殊工艺加入了脲酶抑制剂 (或硝化抑制剂) , 施入土壤后能通过脲酶抑制尿素的水解以及通过硝化抑制剂抑制铵态氮的硝化, 并活化土壤中的磷元素, 提高氮磷利用率, 延长肥效, 从而做到一次施肥不用追肥。与普通化肥相比, 施用120天时, 稳定性肥料的有效氮含量提高60%~120%, 可将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2%~45%。

稳定性肥料可以改善国内用肥长期存在的施肥量大、利用率低, 尤其是氮磷利用率偏低的现状, 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2~15个百分点。他介绍说, 普通氮肥中氮的释放期约为45天, 利用率低于30%, 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更污染了生态环境。经试验, 稳定性肥料120天持续有效, 能满足绝大多数农作物全生长周期的养分需求, 可节肥20%~30%, 同时平均亩产提高18.5%, 其中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产量可提高20%以上。目前, 全国各地已有稳定性长效缓释复合肥示范田6.5万亩以上, 示范基地200多个, 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耕地面积2400多万亩。

篇4:定性标准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武汉 430056)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重卡出口俄罗斯贸易一度停滞,但自2010年10月以来,俄罗斯市场开始回暖,仅2011年1~4月,俄罗斯的卡车进口量就达到了2.55万辆,其中大部分是自卸车。研究俄罗斯法规标准,并获得俄罗斯出口认证,是打算出口卡车至俄罗斯的汽车厂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本文结合某6×4重型自卸车的试验情况,对俄罗斯出口认证中涉及操纵稳定性的部分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获得俄罗斯出口认证的风险程度。

1 操纵稳定性法规概述

“GOST R 52302-2004道路车辆操纵稳定性技术需求和试验方法”一共包含八个试验项目(见表1),涉及除重型挂车和重型半挂车之外的所有M、N、O类车辆。每一个项目都设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限值。其中方向盘作用力测量方法与评价限值与E-MARK认证中对整车转向系统的测试方法与评价限值完全一样,属于强制满足类。“台架侧翻”试验、方向盘角阶越试验、“转向”试验、“移线“试验四项与“GOST R 720-2009轮式车辆的安全技术法规”中涉及操纵稳定性部分的试验方法和评价限值完全一样,也是属于强制满足类。而运行使用条件下“行驶”试验期间车辆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项目是主观评价项目,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标准中对操作项目定义宽泛,随意性大,故标准将此项列为推荐项目,且评价限值较低,即使是驾驶员开始感觉一些小的困难,已经感觉到车辆对操控动作的反应(开始的力矩和幅度)和他们希望的出现了某些不一致,车辆的性能也是能够满足标准要求的。

表1 试验项目

重型自卸车的法规允许最大总质量都在20吨以上,6×4车型一般为 25吨,8×4车型一般为 31吨,属于N3。在进行试验时,标准将此类车定义为专用车,重型自卸车一般运输的物品多为渣土、矿石等密度较大的货物。俄罗斯认证中心在进行该重型自卸车试验时,装载物为沙袋,装载质量即为汽车最大总质量。

2 操纵稳定性法规分项解读

2.1 方向盘作用力测量

方向盘作用力测量试验的目的是评价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操纵方向盘的力的大小。现在的重型自卸车全部都装备动力转向系统,且在实际使用中,整车总质量会达到40吨以上,转向桥的轴重能够达到15吨左右,设计时转向系统的速比较大,如该6×4重型自卸车的转向系统的速比就达到了24。而在操纵稳定性试验时的整车质量为法规允许最大总质量,转向桥的轴重只有7吨左右。因此在有助力转向的情况下,实测值会远远小于限值,不通过的风险很小。而在模拟转向系统故障失效时,方向盘作用力则很有可能超出限值,风险大。如该重型自卸车在有助力转向部分的试验轻松通过(见表2),而模拟助力转向故障时的试验通过的则很勉强。这是因为重型自卸车转向阻力大,回正力矩也大,在无助力时,操纵方向盘需要的力就很大。而8×4重型自卸车要通过无助力测试则更加困难,风险更大。

表2 方向盘作用力测量试验结果

2.2 转向稳定性试验

转向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评价自卸车的转向回正能力和稳定性。标准要求松开转向盘后,方向盘转向角不应增大,在返回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振荡,且6秒内回到中间位置的方向盘转向角的最小值不超过车辆沿着半径50m的圆周运动时对应的方向盘转向角的30%。在进行该项目时,确定方向盘零度位置非常重要,建议应该在高速行驶时(车速60 km/h以上),松开方向盘,车辆沿直线行驶,无跑偏时设定方向盘的零度位置。只要前轮定位参数没有大的问题,如主销内倾角在7°左右,主销后倾角在5°左右,那么不通过该项目的风险很小。该重型自卸车的转向回正能力和稳定性能都非常好 (见图 1)。

2.3 “台架侧翻”试验

“台架侧翻”试验的目的是评价整车横向静态的稳定性。整车横向静态稳定性与整车重心高度、悬架刚度及轮胎等有关。为了满足用户超载的需求,重型自卸车的悬架刚度通常都较大,在极限状态时的簧上质量侧倾角都不大。如该重型自卸车在极限状态时的簧上质量侧倾角为2.1°,远小于标准中对应的8.3°的限值要求。为了在路况复杂的工地上具有良好的通过性,重型自卸车的离地间隙较大。在满载状态时,重心高度较高,如该重型自卸车在满载时的重心高度就达到了1.77m。标准中的静态稳定角限值是根据静态稳定性系数的不同而不同的一组函数关系式,大致在21°~35°之间。总的来说,标准对整车横向静态稳定性的要求还是比较宽松的。不通过的风险小。如该重型自卸车的静态极限稳定角为28.6°(见图2),远大于标准中21.9°的限值。

2.4 方向盘角阶越试验

方向盘角阶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整车正常行驶时的转向稳定性、车辆对方向盘操纵的随动性和敏感性。标准并没有像国标“GB/T 6323.6-19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稳态回转试验”那样单独利用稳态回转试验方法来确定不足转向度,而是利用整车在1 m/s2、2 m/s2的侧向加速度时的方向盘转角(见表3)来评估不足转向度是否符合要求。方向盘转角的限值范围较宽,只要车辆具有不足转向特性,那么不通过的风险就很小,如该重型自卸车在侧向加速度1 m/s2时的方向盘转角为36.1°,而限值为31.5°~48.4°,在侧向加速度2 m/s2时的方向盘转角为 77.6°,而限值为 57.3°~96.8°。

表3 方向盘转角评价

标准还要求重型自卸车在2m/s2的稳定侧向加速度试验循环下的横摆角速度超调量不能大于稳定时的横摆角速度值的10%,也就是横摆角速度超调量不能超过0.7°/s(见图3),同时方向盘转角达到稳定值50%的时间和车辆横摆角速度达到稳定值90%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2s。重型自卸车都装有动力转向系统,大部分为液压助力,反应没有电动助力或者齿轮齿条传动那样快速,因此基本都不会有横摆角速度超调量出现,该重型自卸车出现了0.4°/s的横摆角速度超调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方向盘转角在稳定期逐渐有7°左右的回调所致,由于测试设备的缺陷,该回调无法消除。液压助力转向反应虽然慢,但是也足够满足反应时间的要求,不通过的风险小。如该重型自卸车的反应时间为0.6 s,远远小于2 s的限值要求。

2.5 “转向”和“移线”试验

“转向”和“移线”试验的目的都是考核车辆在极限行驶工况下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其中“转向”试验主要是模拟车辆在转弯时极限工况下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而“移线”试验主要是模拟车辆突然变道时极限工况下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这两种工况与实际正常使用工况非常接近。标准都要求在试验期间车辆任何一侧的所有车轮都不应脱离路面。虽然说是极限工况,标准同时规定可以在高于标准值5%的车速下结束试验。重型自卸车35 m半径圆“转向”试验的标准车速为46 km/h,试验时的车速只需达到50 km/h就能满足要求,20 m间距“移线”试验的标准车速为54 km/h,试验时的车速只需达到60 km/h就能满足要求。在试验时车辆的瞬时最大侧向加速度也只是4.9 m/s2左右,侧倾角一般都不大,不通过的风险小。如该重型自卸车在35 m半径圆“转向”试验中的最大车身侧倾角也仅为4.5°,在20 m间距“移线”试验中的最大车身侧倾角也仅为3.7°,在试验中,车辆转向也没有出现振荡的现象。

2.6 “直线”行驶试验

“直线”行驶试验的目的是评价车辆在维持直线行驶时的方向盘校正转向平均角速度。这与整车行驶是否跑偏、正常行驶时的方向盘反作用力是否过小、转向系的自由行程是否过大以及转向系的装配情况有关。标准要求重型自卸车的方向盘较正转向平均角速度值不能大于14°/s。这个限值是非常宽松的,对于刚出厂的新车而言,如果前轮定位调整适当,不通过的风险很小。如该重型自卸车的方向盘较正转向平均角速度值为9.6°/s。需要注意的是,测力方向盘的固定方式十分重要。由于重型自卸车的车身振动较大,使用以机械方式固定力矩、角度传感器的测力方向盘结构形式比使用以细绳捆绑方式固定力矩、角度传感器的测力方向盘结构形式能获得更加准确的试验结果。如果能移除原车方向盘,将测力方向盘固定在转向柱的花键上,试验结果就更准确了。方向盘校正转向平均角速度值超标在许多情况下不是车辆自身的性能原因,而是测力方向盘的原因。

3 结论

俄罗斯操纵稳定性法规 “GOSTR 52302-2004道路车辆操纵稳定性技术需求和试验方法”对试验方法描述清晰、评价限值明确,每一项试验都有相应的限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重型自卸车通过该法规的风险不大。风险偏大的项目就只有在无助力时的方向盘操纵力一项,需要获得俄罗斯出口认证的厂家在设计整车时应该考虑。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已经通过俄罗斯出口认证的厂家认为通过俄罗斯操纵稳定性法规风险不大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将货箱加长、加大,而认证试验与用户实际使用工况是有很大差异的,造成车辆翻车,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口碑。

[1]GOSTR 52302-2004,道路车辆操纵稳定性技术需求和试验方法[S].

[2] GOSTR 720-2009,轮式车辆的安全技术法规[S].

篇5:定性标准

(一)信息科技治理(15分)1.信息科技治理组织架构(8分)

(1)是否确立董事会、高管层信息科技管理职责。(2)是否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体系。

(3)是否建立完善合规的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以及信息科技三道防线的实际运作。

(4)是否明确信息科技治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治理。

评分原则:(1)考察董事会、高管层的信息科技治理职责是否完整,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不经董事会审批,或者本年内董事会会议不形成信息科技工作决议的此项最高得分4分。

(2)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制度的起草、发布、修订等工作流程,信息科技管理制度是否涵盖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运行、信息安全、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等领域。

(3)考察是否明确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科技风险监督的“三道防线”职责,“三道防线”部门设置是否合规;是否设立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高管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并定期向高管层汇报工作。

(4)考察商业银行是否以正式制度(文件)明确信息科技治理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治理;是否制定了信息科技治理运作效果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价。

2.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的专业支持和匹配度(7分)(1)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发展战略的匹配度。

(2)信息科技人员、信息科技投入等与业务发展的匹配度(定量)。

(3)董事会、高管层等决策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科技专业知识能力。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明确、可实施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是否定期评价信息科技战略规划实施效果,建立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调一致机制。

(2)考察信息科技人员数量、信息科技人员占比、信息科技投入占比与商业银行发展水平是否匹配,低于同质同类商业银行平均值的此项酌情扣分;考察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的支撑与匹配程度。

(3)考察具有信息科技管理经验的高管人员在董事会、决策层是否具有一定的占比;是否设立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重大决策,首席信息官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科技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12分)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6分)

(1)是否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2)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仍在信息科技部门的此项得分不超过3分。

(2)考察风险管理部门中是否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

(3)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覆盖是否全面。

2.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日常运作(6分)(1)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流程和方法是否完善。(2)是否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识别和监测机制。(3)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得到合理运用。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置等工作机制;信息科技风险评级和风险分析工作中是否开展业务影响分析工作,是否进行风险级别划分,并有风险级别划分标准。

(2)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关键风险点指标,风险监测指标是否定期评审、改进,风险监测结果是否向有关部门及高管层报告等。

(3)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损失评估及处置机制。

(三)信息科技审计(10分)1.信息科技风险监督体系(4分)

是否建立信息科技审计体系,以及信息科技审计体系的合理性。

评分原则:(1)商业银行是否将信息科技审计工作纳入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范畴;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纳入信息科技审计相关内容,包括审计依据、标准和方法等内容;是否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审计活动;发生信息科技重大突发事件时,内审部门是否介入调查;是否对信息科技重大项目实施财务审计。

(2)考察信息科技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汇报路线的合理性。2.信息科技内外部审计(6分)(1)信息科技审计覆盖率。(定量)(2)信息科技审计整改率。(定量)(3)信息科技专项审计占比。(定量)

评分原则:(1)考察近三年信息科技审计覆盖率,包括信息科技内外审一级分支机构覆盖率及重要信息系统覆盖率。

【一级分支机构覆盖率】=【已开展全面信息科技审计的一级分支机构数】/【一级分支机构总数】*100% 【重要信息系统覆盖率】=【已开展信息科技审计的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重大项目数】/【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重大项目总数】*100%(2)考察近两年信息科技内(外)审整改率。

【信息科技内(外)审整改率】=【信息科技内(外)审报告中发现问题已完成整改的问题数量】/【信息科技内(外)审报告中发现问题的总和】*100%(3)考察近两年内(外)审工作中信息科技专项审计占比。【信息科技专项审计占比】=【信息科技专项审计次数】/【全部审计次数】*100%

(四)信息安全管理(14分)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8分)(1)是否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3)电子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合理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及制度体系。

(2)考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完整,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完善。

物理安全:中心机房及重点区域是否有环境监测、巡检、报警等安全防控措施,环境监测覆盖范围是否完备等。

网络安全:是否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是否有完备的网络边界策略等。

数据安全:是否有重要或敏感数据的定义标准和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是否有生产数据提取、使用、销毁等环节的安全防护措施。

终端安全:是否有终端安全防控措施,桌面终端是否安装病毒防护及防火墙软件,病毒库是否定期更新,桌面终端移动介质使用管理,设备管理,行为审计等。

访问控制:是否建立物理和逻辑访问控制策略;中心机房等重要区域门禁系统认证方式及进出访问安全控制策略是否合理;重要信息系统逻辑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完善,包括权限管理、密码策略等。

(3)电子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电子银行系统是否定期开展渗透性测试;是否有客户端安全防控措施;是否有强制双因素身份认证;是否有客户敏感信息防护措施等。

2.信息安全管理执行力(6分)

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当年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情况。评分原则:(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定期评价并修订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各项措施是否严格落实,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2)当年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情情况,事件发生次数可与同质同类机构平均值比较,并根据事件的负面影响程度进行酌情扣分。

(五)信息系统开发及测试(12分)1.信息科技项目管理体系(6分)

是否有完善的信息科技项目管理组织和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管理制度;是否有规范化的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了规范的项目管理组织、制度和流程,明确需求管理、开发管理、质量保障、问题管理、版本管理、项目后评价等职责;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严重缺失的此项最高2分。

(2)考察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是否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或外购、测试、试运行、部署、维护和退出等环节,系统开发方法是否与信息科技项目的规模、性质和复杂度相匹配。

2.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6分)

(1)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各重要环节是否开展风险管控。(2)信息科技项目重点环节的风险管控情况。评分原则:(1)考察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是否涵盖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各重要环节,如需求分析阶段是否有业务部门提出明确的风险控制要求,是否有应急恢复目标、灾难恢复目标、数据管理目标等要求,信息科技审计人员或信息安全人员是否参加项目阶段评审,风险管理组织是否开展阶段风险评估等。

(2)是否建立必要的安全隔离措施,包括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有效隔离,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管理职能相分离,应用程序开发和维护人员未经允许不可进入生产系统等。

(3)考察业务部门在信息系统开发及测试各阶段的参与度。业务部门是否参与需求分析、测试、项目各阶段质量评审、用户验收测试、项目后评价等;已完成开发和测试环境的程序或系统配置变更应用到生产系统前是否经业务部门批准。

(4)考察重要信息系统源代码控制率(定量)。【重要信息系统源代码控制率】=【机构拥有全部源代码且具备后续自主维护开发能力、外部机构人员未经授权不能访问系统源代码进行功能定制扩展的重要信息系统数】/【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00%

(六)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15分)1.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体系(8分)是否建立信息科技运行维护管理体系。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有规范的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流程,并制定详尽的信息科技运行操作说明。

(2)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流程是否涵盖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容量管理、变更管理、服务水平管理、可用性管理等。

(3)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体系是否定期评价并修订完善。

2.信息科技运行维护运作(7分)

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各流程运作是否规范。

评分原则:(1)是否采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措施提高运行与维护管理效率,完善运行与维护管理流程。

(2)信息科技内部是否有岗位制约机制,如信息科技运行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分离等。

(3)是否有容量规划,重要信息系统性能和容量设置是否恰当,性能和容量变更机制是否合理。

(4)考察重要信息系统服务可用率(定量)。

【重要信息系统服务可用率】=【计划提供服务总时间-计划停止服务时间-非计划停止服务时间】/【计划提供服务总时间】*100%(5)考察核心业务系统交易成功率(定量)。

【核心业务系统交易成功率】=【核心业务系统生产交易成功笔数】/【核心业务系统生产交易总笔数】*100%(6)考察重要信息系统监控覆盖率(定量)。

【重要信息系统监控覆盖率】=【实施应用级监控的重要信息系统数】/【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00%

(七)业务连续性管理(12分)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7分)

(1)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健全;

(2)是否开展业务影响分析,并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业务连续性演练及改进情况;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评分原则:(1)是否建立日常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是否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和制度,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职责是否清晰完善。

(2)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参与部门设置是否合理;业务连续性管理主管部门为信息科技部门,且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不包含主要业务部门的此项得分不超过2分。

(3)是否完成所有重要业务影响分析,明确业务恢复优先级和恢复目标;是否制定所有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计划,相关资源建设是否到位;是否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并评估改进,是否对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进行审计;是否有健全的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2.业务连续性管理日常运作效果(5分)(1)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是否与业务发展匹配;(2)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定量)

评分原则:(1)考察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当前及未来几年业务发展需要,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建设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要求;

(2)考察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指标。

【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纳入同城/异地灾备、灾备级别为应用级/数据级且演练评估结果为真实接管生产的重要信息系统数】/【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00%

(八)信息科技外包管理(10分)1.外包管理组织架构和外包战略(2分)

是否建立清晰、合理的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制定外包战略。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清晰的外包管理组织架构;是否明确高管层、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主管部门和执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的评估和审计工作。

(2)是否制定与自身规模、市场地位相适应的外包战略;是否有针对性地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降低对服务提供商的依赖。

2.信息科技外包管理(4分)

(1)是否开展外包风险评估及外包服务商尽职调查。(2)外包合同内容是否完整。(3)外包服务监督与评价。

评分原则:(1)考察外包项目立项前是否进行风险评估;是否有合理的外包服务商准入标准;重要的服务提供商是否开展尽职调查。

(2)是否签订外包合同,外包合同内容是否包括对外包服务商的必要约束条款。

(3)是否对外包服务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评价,督促不断提升外包服务水平;是否建立恰当的应急预案,应对外包服务商可能出现的重大缺失。

3.跨境及非驻场外包管理(2分)(1)跨境外包风险管理。

(2)非驻场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及执行效果。评分原则:(1)存在跨境外包服务的,考察外包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跨境外包带来的国别风险,风险处置措施是否恰当。

(2)存在非驻场外包服务的,是否建立非驻场外包服务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标准和机制,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控、法律合规等方面是否有对服务提供商的风险管理要求。

4.重点外包服务机构管理(2分)(1)重点外包服务商的认定。(2)对重点外包服务商的管理要求。

评分原则:(1)是否制定重点外包服务商认定标准,建立明确的重点外包服务商清单,是否对重点外包服务商的组织架构、服务管理体系、技术服务能力、资质等进行考察和跟踪。

(2)是否对重点外包服务商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九)信息科技监管重大关注事项 1.信息科技治理结构重大变化

出现信息科技管理组织架构、信息科技高管层和科技部门负责人异常调整、信息科技战略重大变动等情况,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的,视负面影响情况,每种扣3-5分。本指标最高扣10分。

2.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

发生一起《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试行)》(银监办发„2008‟53号)定义的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或两起(含)以上较大突发事件的,且认定商业银行在突发事件中负有管理责任,评级最高为三级。

3.涉及信息科技的案件

发生涉及信息科技案件的,视认定的商业银行责任和案件负面舆情影响,每起案件扣5-10分,最高扣20分。

4.存在严重违反相关信息科技监管法规制度的行为 对于在遵守信息科技监管相关规章制度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商业银行,如在评级内因信息科技事件受到20万元以上的监管处罚,评级结果最高为4级。

5.现场检查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

篇6:定性标准

您好!接到关于反映两轮摩托车违章吊销驾驶证的问题。现回复如下:根据诉求件反映的闽AHU553号两轮摩托车的交通违法处罚的情况,交巡大队查询了该车 的车籍。闽AHU553号两轮摩托车的初次登记时间是1999年3月26日,年检有效期至2006年3月31日。根据《机动车报废标准》,该车的使用年限 为10年,至2009年3月25日止。根据福建省交警总队闽交警安〔2007〕1号《关于对逾期未年检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如何定性的批复》:“…年限已达到 报废标准,但未达到强制报废年限的,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关于对达到〈汽车报废标准〉规定的使用年限未办理延缓报废手续的车辆如何定性的批复》(公交管 〔2003〕58号),一律按报废车辆的有关规定处理。”的精神,闽AHU553号两轮摩托车从2009年3月25日以后未参加特检即属于报废车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条规定:驾驶拼装的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 废。对驾驶前款所列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因此,诉求人的驾驶证被吊销是因为驾驶的属于报废的车 辆,而不是因为闯禁行等原因。

上一篇:杨智慧 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下一篇:五年级音乐的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