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教学主线设计

2024-04-16

窗的教学主线设计(精选6篇)

篇1:窗的教学主线设计

课文窗的教学设计

说明:本教案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备课,环节齐全,抓住小小说的特点,即讲解了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涉及小小说的特点。获市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

(2)积累深刻而优美的语言。

(3)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教程与方法

(1)阅读小说时,将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抓住情感因素,借助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小说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2、语言精练、含蓄。

3、领悟小说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盼望台。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小小说

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出其中道理。对于小小说的称呼有很多,有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千字小说等。

2、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

(1)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点字词。

(2)说说发生在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

3、梳理结构

[学生活动]

请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对小说进行梳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点拨]开端(1~3),写两人关系友好。

发展(4~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8~12),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13~15),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小组合作讨论;

(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2)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3)看到窗外世界的病人,为什么要栩栩如生地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这位病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另一位病人看到只是光秃秃的地堵墙?

[点拨](1)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

(2)靠窗的病人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不靠窗的病人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3)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生存下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的人。

(4)因为他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牺牲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就算他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他也不会同别人分享,这就是丑恶的人性。

2、探讨小说的主题,精妙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说最后说:“他看到的中介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十分震惊吧?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

[点拨]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灵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不会有春天,所以也看不到春天。另一位病人,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地关闭着的,他的心中横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而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3、赏析文中精炼、含蓄的语言

[学生活动]小说全文中只有1300多字,但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而有波澜,且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请举例说明。

[点拨]可以从词语及句子两方面举例。

四、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文中只有1300多字,但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而有波澜,且内涵丰富。通过对同病房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五、课堂练习

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位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

六、作业

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七、板书设计

篇2:窗的教学主线设计

但凡一篇或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样,我认为任何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何为“教学主线”?我认为教学主线应该是教师在自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中的合理建议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思路。可以说,没有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围绕文路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老先生早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那么就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的文路是:白杨的外形→白杨的特征→爸爸的心愿。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征,最后领悟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根据文路和学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是:通过“高大挺秀”一词和爸爸介绍白杨特点一段话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插叙以及对爸爸神情变化描写的句子,领悟爸爸的心愿,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边疆建设者的高大形象。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二、由课题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抓住了课题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以课题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主线,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易于突出课文的重点,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就可以紧扣住“毁灭”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圆明园会遭到毁灭?是被谁 毁灭的?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准确地抓住题眼,学生就可以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熏陶。又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围绕课题中的“和”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主线: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在教材中,能够围绕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草船借箭》等等,这些课文都可以由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为后面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关键句子设计教学主线

有些课文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含义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主线,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它是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针对这句话来设计主线,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1、那里盛产水果。

2、那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3、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因此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这

句话来设计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句中两处“鸟的天堂”各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特点;第三步,通过阅读作者对亲眼所见鸟儿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第四步,由鸟儿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教材中好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关键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等。

四、由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

过渡段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对过渡段作用的形象比喻。过渡段文字虽然不多,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就够了,但它在全篇的结构中却不能少。正由于过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可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就有这么两句话:“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两句话在文章的三个小故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线索:第一步,可问,蔺相如立了什么功,分别是怎么立的?第二步,课文中为什么要有这两句话?如果删去这两句话行吗?通过学习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这两句话看似不起眼,其实在课文中起着连贯全文的作用;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完壁归赵”,才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会让他随赵王出行到渑池会见秦王;也正是因为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出众的胆识与大无畏的气概,镇服了霸气十足的秦王,为赵王挽回了一国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赵王对他赞赏有加,封他

做了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使得廉颇心理失衡,从而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过渡段都能这样进行教学的,要视具体情况而论,但是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能够启发我们利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的。

五、围绕插图设计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在教学中,它往往被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能够给教学增色不少。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们可出首先出示放大的插图,问学生:插图中满头银发的是谁?当学生回答是大娘后,再问:大娘是个怎样的人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而了解到大娘为了志愿军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接着再回到插图上,问:手捧鲜花的小姑娘是谁?她在想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个小姑娘就是小金花,她是多么坚强。然后再次回到插图上,问:拄着双拐,背着女孩的又是谁?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的难点——朝中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

又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插图画了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我就是引导学生由图切入抓住主线展开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插图说出图意后,我请学生说说他们此时对老汉的认识,有学生说到“勇敢、临危不惧、有威信”等词,我一一板书下来,并相机问学生:“课文中描述的老汉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的

描写可以具体感受到?“这时学生就可以围绕此条主线读书、思考,进一步加深感悟,领会中心。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本中有插图的课文很多,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主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六、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落花生》一文,课后就有这么几道习题: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2、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再抄写下来。

(1)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题是关于通过归纳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加以解决;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了解花生的品质,从而领悟出做人的道理。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生活,针对“应该做怎样的人”畅谈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3:也谈教学主线的设计

先说“从文章内容角度构思教学主线”。当前, 不少教师往往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构思教学主线。教记事的课文, 便以理解文中的事件作为教学重点和教学主线, 如教《草船借箭》, 便以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如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主线;教写景的课文, 便以课文写了哪些景物作为教学重点和教学主线;教说明文, 便以解读说明的内容为重点和主线。总之, 他们把理解、深究课文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而忘记了阅读教学自身的使命: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这样教, 是“教教材”, 难免丢失阅读教学的根本, 成为一种高耗低效的教学。

再说“从文章情感角度构思教学主线”。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设计阅读教学, 也是不少教师青睐的一种设计思路。上课要有情感, 要以情动人, 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 上课要有情感, 与“以文章情感为教学主线”不是一回事。“以文章情感为教学主线”, 那么, 你的教学必然自始至终围着情感转, 难免在情感上深挖细究, 而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则处于从属、陪衬的位置, 处于分散、零星的状态, 难有实效。但是,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收获情感, 它必须“言”“意”兼得, “言”“情”兼得。即使教一些情感性强的课文, 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情感教育课, 而要以“悟情”作为教学主线, 从词、句、段、篇中“悟”出文章隐含的情感, 并领会悟情的方法, 提高悟情的能力。

教课文, 以什么为主线, 应该因课而异, 因文而异, 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但是, 大的原则是有的。这个大的原则, 我认为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特别是把培养阅读能力 (包括习惯) 作为教学重点, 并围绕重点来设计教学主线。那么, 提出这样的设计原则, 有什么依据呢?

一、从语文教学目的来看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基本内容, 即课标中的两个“使”: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简言之, 一个是语文能力, 另一个是人文素养。那么, 这两个目的, 应该以何者为重点呢?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这“着重”二字。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是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此, 不管教什么课文, 都应该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作为核心。人文素养并非不重要, 只是从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来看, 它应该渗透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从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拟制的阶段目标, 具体而又明确, 其篇幅占课标总篇幅的40%以上, 是课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通观年段目标, 我们可以发现, 它主要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以小学5~6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为例, 共11条, 每一条都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 其他目标如情感、态度、方法、知识等, 只是一种渗透。设计阅读教学的主线, 理所当然应该以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你的教学主线如果远离了课标指定的目标, 那么这样的教学主线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三、从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目的有质的区别。一般性阅读, 如成人的阅读, 或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 或以消遣逸情为主要目的。阅读教学则不然, 它以教会阅读、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它虽然也要捕捉信息、体会感情, 但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本领, 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因此,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 把课文作为例子, 用课文来教会学生阅读, 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在教会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渗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 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教, 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 阅读教学应该牢牢抓住培养语文能力这个重点形成教学主线。具体到每篇课文应以培养什么语文能力为重点和主线, 则应考虑多种因素:一是年段目标, 二是教材意图, 三是课文特点, 四是学生实际。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 在确定主要目标的前提下, 形成合理的教学主线。而且, 教每一册教材时, 都应有一个通盘计划:以课标的年段阅读目标为基本依据, 结合教材和课文特点, 把培养语文能力的各项要求分配到相关的课文之中, 作为课文的教学重点, 然后以此为依据形成教学主线。

现以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为例具体说明。这篇课文较长, 又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标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 教这篇课文可以确定培养语文能力的三个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 (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 也是阅读该组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 还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 适合培养速读能力) ;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 (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 又是该组课文要求重点训练的项目, 还因为细节描写是课文的突出特点) ;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感情的能力, 重在练笔 (读写结合) 。

教这篇课文可分三课时, 每课时可重点培养一种语文能力, 并形成相关的教学主线。第一课时, 以培养速读能力为主要目标, 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一条教学主线。速读能力, 不是简单地快读一两遍就能形成的, 而要设计成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 进行扩大视幅、快速捕捉信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的训练。第二课时, 以品细节、悟情感为主要目标, 并以此为依据形成教学主线, 侧重理解、品味有关嘎羧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 领悟这些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可考虑先抓住一两个典型句子去品, 归纳方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找重点词句去品, 从而形成一条举一反三的教学思路。这样教, 学生在品细节方面会有显著收获, 在情感体验方面也会有所感悟, 一举两得。第三课时, 以学习用细节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并以此为依据形成教学主线。可结合学习课文设计新的情境, 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文章, 写后交流评价。这个写的过程, 既是读写结合的过程, 又是“言”、“意”结合的过程。

总之, 这样设计教学主线, 每课都有一个培养语文能力的侧重点, 使学生得言得意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篇4:如何设计地理教学主线*

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整个地理教材的总的主线。传统地理教材是要素和部门罗列式的,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忽略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这种“八股”式地理教学很难发展学生智力。新教材都注意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自然地理的学习同时渗透着人文地理的内容,突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着重说明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和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按“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三个视角展开教学,尤其适合区域地理内容。以“日本”为例,日本多火山地震使得房屋建筑特别注重防震设计,多山的地形又造成农业利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克服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岛国、多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海运和加工出口型贸易。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地理教材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尤其国土整治、区域发展等内容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组织编排,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区域发展的措施。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适合诸如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首先让学生了解资源的特征和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资源利用的现状;然后对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滥采滥用矿产资源等不良行为进行批判,认识其危害性;最后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途径。

三、以空间延展为主线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1]针对面状地理事物(地形区、行政区、气候区、工农业区等)描述轮廓特征、分布范围及区域差异;针对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划界线、海岸线等)确定走向和分布特征;针对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描述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以空间延展为教学主线可以纬度为参照、以经度为参照、以空间方位为参照、以相对位置为参照、以垂直方向为参照、以人为划定界限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并展开学习[2]。例如,“五带划分”按面状事物由低纬到高纬的纬度顺序教学;“黄河治理”可按线状事物——河流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空间方位顺序教学;“中国城市”可按点状事物——人口数量过千万、过百万……的顺序教学。

四、以时间发展为主线

任何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这就要求在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域差异性,同时又要研究地理事物在纵向发展上的时间承接性,按时间序列来认识地理事物,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过去——现在——将来”。例如,人类对宇宙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从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到人类进入太空进行宇宙空间探索的过程。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方式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及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世界工业发展进程和布局类型的变化过程,人口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等都以时间发展为教学主线。

五、以国情国策为主线

国情知识是地理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国情,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基本国策是指国家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策略,是全国人民工作和行为的准则,如我国人口政策,改革开放政策,保护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的政策等,国情国策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联。

以国情国策为教学主线,可按“知国情——懂国策——见行动”的步骤进行。尤其中国地理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国情国策教育的因素,如“中国的人口”,教材前三个框题是我国人口国情——数量世界第一、增长速度快、分布疏密不均;最后一个框题是我国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然后介绍具体行动措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六、以思维逻辑为主线

又称“6W”主线(Who-Where-When-What-Why-How),Who(谁),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样),Why(为什么),How(怎么做),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在质疑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了深刻理解。

学习区域地理时常用此法,谁——地理对象,在哪里——地理位置,什么时候——发生时间,什么样——区域特征,为什么——地理成因,怎么做——区域发展措施。

七、以活动操作为主线

俗话说,要知梨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动手做,才能品尝知识的味道。动手实践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有很多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活动案例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等。

活动操作主线按照“准备——指导——制作——评价”思路展开教学。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课前师生准备好制作用品,课上教师提出制作要求与方法,然后学生分组制作,最后展示作品,相互评价总结制作经验。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掌握了经纬线的分布规律和地球仪的构造。

八、以生活情境为主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生活情境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是以旅游情境作为主线开展学习。如巴西之旅,以游览国吃、喝、玩、乐的娱乐活动作为主线,喝——咖啡、橙汁;吃国宴——烤牛肉;玩——游山玩水,动植物王国;乐——足球、桑巴舞;然后以旅游活动进入新课学习。

九、以学习方法为主线

1.综合分析的主线

地理学综合性原理指出:在一个区域中当地理环境的主导要素一定时,其他诸要素与之相适应,因而只要抓住主导要素的特征,综合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能窥其一而知其全貌。如“干旱的西北地区”主导因素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区域特征是干旱,其他因素如植被、河流等都打上了干旱的烙印。

2.比较的主线

将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及特征整理比较,理解区域差异及规律。如“南北两极地区”,突出了不同区域之间对比方法的应用;“经线与纬线”就长度、度数、指示方向等对比学习。

3.读图用图的主线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会判读地图、运用地图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技能。如“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以怎样阅读气候资料统计图贯穿整个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读图归纳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袁孝亭.地理空间要素与空间思维PPT.东北师范大学.

篇5: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教学设计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必修一

科学发展观是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 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88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信息一:漫画《一字之差》思考: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

到“中国创造”? 关键词:创新。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89

信息四:视频——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引出: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90最后一段,填写如下问题,并划出课本上相应文字。)

4、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⑴意义: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⑵要求:必须着力推进 绿色 发展、循环 发展、低碳 发展,形成 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 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 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归纳: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核心位置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主攻方向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途径

5、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策

◆典例分析◆——直通高考(2013江苏高考)

背景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

【课堂小结】结构图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快

篇三:4.10.2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教案(新人教必修1)第2课时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教材分析】

本课书共分两目。第一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第二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介绍具体措施和要求。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通过阅读课件中列举的材料和漫画,结合课本和学案,学生可以理解和识记科学发

展观的地位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的相关内容。

3、通过本课书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和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能力目标

5、通过对片面发展观及其消极后果的了解,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辩

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6、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

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教学难点】

篇6:以话题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Grammar: The Emphatic Pattern Teaching aims: 1.let the ss.Know the grammar.2.make the ss.master how to use the grammar 3.enlarge the ss’knowledge about the Olympic Game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The use of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emphatic pattern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The use of the emphatic pattern 2.not until used in the grammar Teaching methods :

Multi-media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lead-in

Show some the sports meetings’ pictures to let ss.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hen introduce the grammar.Step2.grammar

1.Explain and summarize the grammar rules with the help of the two sentences about the sports meeting and their changed forms China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in 2008.It was China that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in 2008.It was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at China held in Beijing in 2008.It was in Beijing that Chinese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2008.It was in 2008 that Chinese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Rio in 2016.It is the 31th Olympic Games that will be held in Rio in 2016.It is in Rio tha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2016.It is in 2016 tha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Rio.2.ask the ss.to do some exercises with the help of some sentences about the sports meeting and the Olympic Games.3.强调句型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般疑问句的强调:

Is /was it +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 +剩余部分 1)Does every country want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s it every country that wants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s it the Olympic Games that every country want to hold? 2)Will the 31th Olympic Games be held in Rio?

Is i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that will be held in Rio?

Is it in Rio tha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3)Were women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ancient times?

Was it women that/who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ancient times?

Was it the Olympic Games that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in ancient times?

Was it in ancient times that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4)Did LiuXiang take part in the 29th Olympic Games ?

Was it LiuXiang that /who took part in the 29th Olympic Games ?

Was it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at LiuXiang took part in ?

4.特殊疑问句的强调:

特殊疑问词+ is /was it that/who/whom +剩余部分 1)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

How often is it that 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 2)How many main sets are there in the Olympic Games?

How many main sets is it that there are in the Olympic Games?

3)Which sports do you like best? Which sports is it that you like best? 4)When and where were the 30th Olympic Games held ? When and where was it that the 30th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 5)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 ? Where was it that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ed? 注意:

1.在此结构中, be 动词必须是单数,因为主语是it.连接词必须是that(指人时可以是who/ whom)2.主谓一致 ,在强调句型中,被强调部分作主语时,其形式必须与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eg: It is your father that/whom is wrong this time.It is John and his parents that/who have come to China.3.固定句型:

It was not until+时间状语/状语从句+that-----

eg: ⑴It was not until his father came that the boy began to do his homework.⑵It was not until 12 o’clock that he arrived home.4.答语:强调句型的答语也应是强调句型。

——Is it you that /who like sports?

——Yes, it is(不用we do)Step3.Practice 1.It was __ the city was liberated__his father was born.A.when;that B.that;when C.that;that

D.when;when

2.It was ______ the next morning that I began to think about where I was going.A.before

B.After

C.When

D.not until 3.It ______ her brother ______ she will borrow the money.A.is from…that

B.is …who C.is…whom D.is…that

4.It ______ on the telephone that I spoke to my wife in New Zealand.A.is

B.was

C.are

D.were 5.It was yesterday__ I saw him in our school.A.when

B.which

C.on which

D.that 6.It was in the village____he grew up.A.where

B.which

C.in which

D.that 7.—Why was __ you lost all your keys?

—It was because of my carelessness.(09山东)

A.that

B.what C.it that D.one 8.It was in Beihai Park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09安徽)

A.where;that B.that;that

C.where;when

D.that;when 9.I don’t mind her criticizing me ,but __is how she does it that I object to.(09湖南)

A.it

B.that

C.this

D.which

10.It is ___you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hows ___a smart student you are.(09河南)

A.what,what

B.how.what C.how ,that

D.that.what 11.I don’t know how many years ago __people began to stay at home and civilization began.(08重庆)A.it was when B.it was that C.was it that D.was it when Step 4.Summary

Let several ss.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Step 5.Homework

上一篇:用点面结合写拔河比赛下一篇:发烧初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