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线设计案例

2024-05-14

教学主线设计案例(通用6篇)

篇1:教学主线设计案例

如何设计教学主线

但凡一篇或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样,我认为任何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何为“教学主线”?我认为教学主线应该是教师在自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中的合理建议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思路。可以说,没有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围绕文路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老先生早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那么就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的文路是:白杨的外形→白杨的特征→爸爸的心愿。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征,最后领悟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根据文路和学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是:通过“高大挺秀”一词和爸爸介绍白杨特点一段话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插叙以及对爸爸神情变化描写的句子,领悟爸爸的心愿,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边疆建设者的高大形象。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二、由课题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抓住了课题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以课题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主线,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易于突出课文的重点,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就可以紧扣住“毁灭”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圆明园会遭到毁灭?是被谁 毁灭的?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准确地抓住题眼,学生就可以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熏陶。又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围绕课题中的“和”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主线: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在教材中,能够围绕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草船借箭》等等,这些课文都可以由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为后面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关键句子设计教学主线

有些课文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含义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主线,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它是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针对这句话来设计主线,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1、那里盛产水果。

2、那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3、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因此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这

句话来设计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句中两处“鸟的天堂”各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特点;第三步,通过阅读作者对亲眼所见鸟儿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第四步,由鸟儿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教材中好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关键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等。

四、由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

过渡段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对过渡段作用的形象比喻。过渡段文字虽然不多,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就够了,但它在全篇的结构中却不能少。正由于过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可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就有这么两句话:“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两句话在文章的三个小故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线索:第一步,可问,蔺相如立了什么功,分别是怎么立的?第二步,课文中为什么要有这两句话?如果删去这两句话行吗?通过学习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这两句话看似不起眼,其实在课文中起着连贯全文的作用;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完壁归赵”,才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会让他随赵王出行到渑池会见秦王;也正是因为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出众的胆识与大无畏的气概,镇服了霸气十足的秦王,为赵王挽回了一国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赵王对他赞赏有加,封他

做了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使得廉颇心理失衡,从而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过渡段都能这样进行教学的,要视具体情况而论,但是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能够启发我们利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的。

五、围绕插图设计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在教学中,它往往被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能够给教学增色不少。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们可出首先出示放大的插图,问学生:插图中满头银发的是谁?当学生回答是大娘后,再问:大娘是个怎样的人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而了解到大娘为了志愿军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接着再回到插图上,问:手捧鲜花的小姑娘是谁?她在想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个小姑娘就是小金花,她是多么坚强。然后再次回到插图上,问:拄着双拐,背着女孩的又是谁?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的难点——朝中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

又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插图画了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我就是引导学生由图切入抓住主线展开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插图说出图意后,我请学生说说他们此时对老汉的认识,有学生说到“勇敢、临危不惧、有威信”等词,我一一板书下来,并相机问学生:“课文中描述的老汉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的

描写可以具体感受到?“这时学生就可以围绕此条主线读书、思考,进一步加深感悟,领会中心。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本中有插图的课文很多,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主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六、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落花生》一文,课后就有这么几道习题: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2、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再抄写下来。

(1)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题是关于通过归纳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加以解决;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了解花生的品质,从而领悟出做人的道理。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生活,针对“应该做怎样的人”畅谈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呢?教材的钻研和课前的预设应当是最重要的环节了。只要我们教师肯钻研,认真备课,深入思考,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在备课时就设计出合理而清晰的教学主线,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减少许多繁琐的东西,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教学主线设计案例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积累,学习古诗已经是非常寻常的事了,对于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基础还是不错的,在之前的《陋室铭》、《爱莲说》中已经初步了解了象征等表现手法,并且上学期学过了借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因此对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移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背诵、默写这首诗。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深切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心系人民、思念亲人的思想 感情。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解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导入

1、同学们,我们昨天刚刚学习了杜甫的诗《望岳》,通过上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作者的信息,大家能给老师说一下吗?

(在此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提到: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等零零散散的信息)——由于了解杜甫的相关信息也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此学生就复习了课文同时加深的印象

2、嗯,大家说的很好,杜甫是一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社会历史现实的一面镜子,在“开元盛世”时写的诗例如《望岳》是满腔激情,壮志凌云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但《春望》却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当时作者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们通过《春望》去了解吧!——社会背景的了解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必须了解。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诗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的悲愤、感伤的情绪,体会朗读节奏,并且纠正字音)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同学们,现在大家自己自由朗读《春望》,参照注释,展开联想和想像,将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出来。

现在,同学们给老师讲一下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诗人抒发的情绪情感又是怎样的?

(学生大致会回答:都城被攻破、草木深深、荒凉、冷清,战祸连绵、诗人思念担心家人安危)

2、3、大家已经能整体上把握这首诗了,现在,我们再来逐字逐句感知一下这首诗,大家先朗读一遍!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由于学生边远山村的孩子基础差,必须得逐句讲解)

老师:同学们这首诗的体裁呢是一首五言律诗,同学们律诗的每一句分别叫做什么?

同学:(因为 上一首《望岳》中教过,学生会回答:首联-----尾联)老师:同学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同学告诉老师从首联中作者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景物后作者心情又如何呢?首联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沦陷的都城,深深的草木;感慨、哀伤

教师:对,诗人春日远眺看到的是破败的、繁华不再长满荒草的都城,满眼的荒凉冷落,作者心情是感伤、悲痛的,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亲人离散。这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老师:那颔联中写到了什么?

学生:写了流泪的“花”和惊乱的“鸟”。

老师: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把花鸟拟人化了,赋予了花鸟以人的感情,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作者为“感、恨”的主体 ②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老师:颈联又给我们叙述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战火连绵,家书值万金

老师: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用“万金”比喻家书的珍贵,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嗯,大家接着继续看尾联又写了什么? 学生:头发花白,插不住发簪了

老师:诗人自己的肖像描写,诗人举手搔头,意欲解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用具体的形象写出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的程度之深!满腔愁绪难以排遣愁白了头。

4、好的现在呢大家详细了解了诗作的具体内容,大家现在朗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小组讨论来尝试归纳诗文的主旨.(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上来归纳分析)

(在学生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陈述意见)

四、教师呈现完整的主旨:

《春望》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五、诗歌艺术特色?

(同学们,大家认为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觉得写的好在什么地方?)

(在学生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陈述意见后教师给以点拨做出归纳)㈠ 借景抒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㈡

移情于物

诗人感叹时事而观花时,好像花儿也在流泪;怨恨别离时,那好像也在悲鸣,在诗人心里,花儿有情感,它会感伤流泪;鸟儿也有感情,它会悲伤鸣啼。这种不正面描写,而采用侧面描写方法——移情的手法,不但把无情之物赋予人的情感,而且推己及物,无生命之物都被感动了,这样更加有助于提高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强烈性,增强诗人情感的悲戚与深沉,更能表现出诗歌意境的高远,提高了诗歌的审美艺术效果。

(三)对偶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让学生自己去找对偶的对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此课所选取的教学资源:

篇3:教学主线设计案例

在高三第一轮单元复习中, 如何实现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能力, 是一直困扰高考历史教学实践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关注基本史实, 另一种是过于拔高理论教学。我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应在复习基本史实的前提下,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求各阶段各历史事件发展的焦点, 理出一条贯穿各事件的主线, 并以此主线、焦点继续拓展, 展开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做到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本人曾经开过一节公开课, 课题为《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就此模式进行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理清基本史实

1.请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史实。

2.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列出袁世凯、孙中山等两派人物的各种活动, 即对史实进行基本分类, 然后整理学生的板书情况。

袁世凯等人的活动:

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袁世凯等人的活动:

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3.教师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例如:“二次革命”的性质、发动及其失败原因。

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本节课把基本史实分列为两类, 你分类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学生解答, 老师归纳:分为袁方和孙方两派, 他们分别代表封建主义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 从而揭示他们的阶级本质。

2.仔细研究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再把基本史实细分为相对的四类史实:袁专制活动与孙反专制活动, 袁复辟活动与孙领导人民反复辟活动。经过这样的分析与铺垫, 下一个问题就会呼之欲出了。

3.引导学生探求此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

设计三个小问题:

(1) 袁孙双方围绕什么而展开斗争?

即围绕政体的形式而斗争, 政体演变的轨迹是: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 (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

(2) 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实质是什么?

双方斗争的焦点、实质是: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

(3) 此斗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即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个小问题的探讨, 层层递进, 力图抓住此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即以袁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孙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围绕着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所展开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当时参加的各派人物所作所为都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这样各类史实就像一颗颗珍珠, 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就是这条主线。通过揭示这条主线, 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此阶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4.从以上史实来看革命派斗争方式的演变及决定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斗争方式的演变:运用法律手段 (颁布《临时约法》) ———议会斗争 (政党政治, 改组国民党等) ———武装斗争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决定其演变的原因:袁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 导致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 最终双方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阶级矛盾。直接触发事件:“宋教仁案”。

5.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 本节课几个重要人物有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等。选取“袁世凯”作为学习的重点, 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

请学生概述袁世凯的一生。

(1) 告密者:出卖维新派。 (2) 刽子手:镇压义和团运动。 (3) 篡权者: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4) 卖国者:签订《二十一条》。 (5) 复辟者:复辟帝制, 并镇压护国运动。

6.引导学生去仔细研究板书中的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探求“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学生们通过讨论, 归纳总结出几条原因:

(1) 根本原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全国人民反对,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 重要原因:孙中山的倡导, 革命派的进攻, 形成全国大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3) 国际原因:帝国主义的放弃。

(4) 内部原因:袁世凯内部的分裂, 众叛亲离 (段祺瑞等的反对)

7.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袁世凯复辟及其失败说明的道理”。

学生讨论并总结一些认识:

(1) 辛亥革命不彻底, 封建军阀、封建思想、封建自然经济等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2) 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并且威力强大。

(3) 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这是随之而来的国民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8.如何看待“护国运动的结果”?

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成功了, 有的说失败了, 而且他们还列出各自的理由。

一派说:护国运动组织的护国军, 打败了北洋军,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所以说“成功”;另一派说:护国运动的直接革命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 虽然袁失败了, 但取而代之的依然是军阀的独裁专制政权, 并未实现民主共和制, 对外也未取得反帝的胜利, 即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根本未完成, 所以说“失败”。

更有部分学生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新生事物的成长是曲折发展, 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前途是光明的。要全面地评价“护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并反问:“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难道不具有曲折性吗?”

这部分学生的反问正好把讨论推进到世界史范畴了, 也把历史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到世界史, 联系“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1.最能体现曲折发展的革命例子是:早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引导学生回顾史实, 并总结中外资产阶级革命“曲折性”的共同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2.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政权、法国拿破仑的独裁政权和中国袁世凯的独裁政权的性质是否一致并阐述各自的理由。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并且最终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三个政权的性质是不同的。英法政权是资产阶级政权, 而袁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政权。并且学生们阐述了理由:评判一个政权的性质的标准, 关键是理解该政权所采取的各项内外政策、颁布的法律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即可判断其政权的性质。

请学生归纳“袁世凯政权的各项内外政策”, 进而完全揭示了袁政权的反动本质。

(1) 政治上:独裁专制, 复辟帝制。

(2) 经济上: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

(3) 军事上:镇压民主共和运动。

(4) 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5) 对外上:签订《二十一条》, 对外妥协卖国。

【教学反思】

1.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并紧紧扣住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来展开教学, 这样就能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 迅速提升学生的历史解析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 使历史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其实关键在于教学问题的设计上, 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本节课书本上的基本史实出发, 论从史出;而且问题之间要有一个层次性, 做到层层递进, 最终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 即全面评价袁的统治”。

篇4:如何设计地理教学主线*

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整个地理教材的总的主线。传统地理教材是要素和部门罗列式的,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忽略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这种“八股”式地理教学很难发展学生智力。新教材都注意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自然地理的学习同时渗透着人文地理的内容,突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着重说明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和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按“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三个视角展开教学,尤其适合区域地理内容。以“日本”为例,日本多火山地震使得房屋建筑特别注重防震设计,多山的地形又造成农业利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克服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岛国、多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海运和加工出口型贸易。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地理教材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尤其国土整治、区域发展等内容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组织编排,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区域发展的措施。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适合诸如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首先让学生了解资源的特征和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资源利用的现状;然后对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滥采滥用矿产资源等不良行为进行批判,认识其危害性;最后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途径。

三、以空间延展为主线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1]针对面状地理事物(地形区、行政区、气候区、工农业区等)描述轮廓特征、分布范围及区域差异;针对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划界线、海岸线等)确定走向和分布特征;针对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描述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以空间延展为教学主线可以纬度为参照、以经度为参照、以空间方位为参照、以相对位置为参照、以垂直方向为参照、以人为划定界限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并展开学习[2]。例如,“五带划分”按面状事物由低纬到高纬的纬度顺序教学;“黄河治理”可按线状事物——河流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空间方位顺序教学;“中国城市”可按点状事物——人口数量过千万、过百万……的顺序教学。

四、以时间发展为主线

任何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这就要求在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域差异性,同时又要研究地理事物在纵向发展上的时间承接性,按时间序列来认识地理事物,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过去——现在——将来”。例如,人类对宇宙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从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到人类进入太空进行宇宙空间探索的过程。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方式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及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世界工业发展进程和布局类型的变化过程,人口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等都以时间发展为教学主线。

五、以国情国策为主线

国情知识是地理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国情,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基本国策是指国家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策略,是全国人民工作和行为的准则,如我国人口政策,改革开放政策,保护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的政策等,国情国策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联。

以国情国策为教学主线,可按“知国情——懂国策——见行动”的步骤进行。尤其中国地理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国情国策教育的因素,如“中国的人口”,教材前三个框题是我国人口国情——数量世界第一、增长速度快、分布疏密不均;最后一个框题是我国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然后介绍具体行动措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六、以思维逻辑为主线

又称“6W”主线(Who-Where-When-What-Why-How),Who(谁),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样),Why(为什么),How(怎么做),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在质疑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了深刻理解。

学习区域地理时常用此法,谁——地理对象,在哪里——地理位置,什么时候——发生时间,什么样——区域特征,为什么——地理成因,怎么做——区域发展措施。

七、以活动操作为主线

俗话说,要知梨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动手做,才能品尝知识的味道。动手实践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有很多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活动案例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等。

活动操作主线按照“准备——指导——制作——评价”思路展开教学。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课前师生准备好制作用品,课上教师提出制作要求与方法,然后学生分组制作,最后展示作品,相互评价总结制作经验。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掌握了经纬线的分布规律和地球仪的构造。

八、以生活情境为主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生活情境为主线的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是以旅游情境作为主线开展学习。如巴西之旅,以游览国吃、喝、玩、乐的娱乐活动作为主线,喝——咖啡、橙汁;吃国宴——烤牛肉;玩——游山玩水,动植物王国;乐——足球、桑巴舞;然后以旅游活动进入新课学习。

九、以学习方法为主线

1.综合分析的主线

地理学综合性原理指出:在一个区域中当地理环境的主导要素一定时,其他诸要素与之相适应,因而只要抓住主导要素的特征,综合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能窥其一而知其全貌。如“干旱的西北地区”主导因素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区域特征是干旱,其他因素如植被、河流等都打上了干旱的烙印。

2.比较的主线

将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及特征整理比较,理解区域差异及规律。如“南北两极地区”,突出了不同区域之间对比方法的应用;“经线与纬线”就长度、度数、指示方向等对比学习。

3.读图用图的主线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会判读地图、运用地图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技能。如“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以怎样阅读气候资料统计图贯穿整个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读图归纳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袁孝亭.地理空间要素与空间思维PPT.东北师范大学.

篇5: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两目。第一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第二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介绍具体措施和要求。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学情分析】

本课位于高一政治必修一的第十课,这时候高一学生的积累量已经开始增多,开始关注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需要教师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资源,但多数知识点仍以教师讲解为主,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以让学生知道为限。【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和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片面发展观及其消极后果的了解,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教学重点】

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教学难点】

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体味发展之痛> 大家觉得今年咱们县的天气情况怎么样啊?是啊,在网络上大家这样调侃雾霾天气: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上海人也这样描述现在的天气: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听歌的同时关注一下歌词,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可以前后之间讨论一下。学生回答

(原因:工业废气的排放:工业发展了环境也破坏了;汽车尾气,2015年,我国的汽车销量突破2500万辆,连续六年局全球第一;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今年东北地区的雾霾尤其严重;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燃放烟花„„)

雾霾的危害你知道吗?(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高速封路、车站机场停运、影响国际形象:离我们最近的日本韩国本国发生雾霾天气就说是我们中国的雾霾飘到他们那里去了,所以雾霾都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形象了„„)

提出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质量和环境效益和生态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观。

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呢?

教师展示幻灯片: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节选: 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板书)1.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那么,我们如何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呢?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已经做了预习,(出示)大家先用两分钟的时间再读读教材88页的内容。

(1)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教师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经济发展,而是不仅仅关注经济更加关注社会的理性发展,是一种遵循规律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2)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教师总结:这一条特别强调“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教师总结:全面协调五位一体总布局,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协调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教师总结:统筹兼顾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2.应用小测试: 我们来看个小测试:

展示材料——W市政府采取了一下措施①把民生幸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29项惠民政策,实施了8大类民生项目。②将文明品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优势,巩固文明城市三连冠和城乡一体化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教育等方面增创新优势。③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把稳定企业经营作为首要任务,出台了促进外贸增长、开拓国内市场等一系列政策,加大资金、劳动力、电力等生产要素保障力度,努力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平稳。④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问题:W市政府的措施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同桌之间可以商量一下。教师评价。注意: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把原理和材料紧密结合,最好是先陈述原理,再结合材料。

出示答案。

①出台惠民政策,实施民生项目,将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城乡一体化成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均衡体现了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③采取系列措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体现了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④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加强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3.思维提升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发展原则和理念,上节课我们也了解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近年来,宁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举全县之力打造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和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两大发展平台,突出了加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走出了一条既体现时代特色、又独具宁阳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补充图片)

教师过渡: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几个探究活动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板书)

过渡:教材上有四个探究活动,课前老师把大家分成了四个组,现在每个组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对应的活动:(课件出示四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根据教材88页的材料(下),讨论一下我国应怎样提高创新能力,在哪些领域创新?创新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二:根据89页的材料,讨论我国应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探究三:结合90页的内容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谈谈应该怎样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探究四:从国家、企业、个人的角度讨论应如何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组:评委,对组长的发言进行补充和评价。(分组讨论5分钟)讨论结果展示:

(一)展示材料,开展探究活动一:

组长代表回答。其他组同学可以进行评价或补充。教师展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一:(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重要性: 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具体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你知道我们国家都在哪些领域有所创新呢?

(出示中国的一些先进技术图片:水稻、高铁、航天)补充:互联网大会的最新视频资料。

小结: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抓住机遇,发挥创新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

(二)展示材料,开展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内需拉动作用小。材料二:我国产能消耗远超世界。

二组代表回答。五组同学进行评价或补充。教师展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二:(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①重要性: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具体要求:一个立足点:

两个更多依靠: 新“四化”道路: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教师总结:经济结构调整,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等多个方面。表扬二组。

(三)展示材料,开展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图片。城乡对比图片。

结合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提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三组代表回答。

教师展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三:(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①重要性: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具体要求:坚持走“两化”道路:

坚持一个方针: 形成新型关系:

补充:中国最富裕的六个村的图片资料。华西村:大楼由200位华西村最富有的村民每人投资1000万元兴建;

南岭村:这个村非常注重人才,除了重金留住外来人才,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性给予1--50万元奖励,每月再发放生活补贴500元。

西塘村:2000多位村民中,70%住上了这样的三层别墅,每个村民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个家庭还享受农业补贴和水电补贴。村里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老年公寓,超过73岁的老年人每个月交100块钱就可入住。

航民村:可谓“家家住洋楼,户户有车库”。航民村的800亩土地,则由23个农业工人用现代化机械生产,产出的大米统一收购,按每公斤一元的价格向村民销售。

滕头村:5A级景区,每个村民每月可领1000元福利金。借环境优势,滕头村开发了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出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年吸引60万游客,仅门票收入就达555万元。

九星村: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之外,还实现了人人有股份,从村民变成股民。

小结:纵观这些福利惊人的村镇,不难发现:它们通常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并不完全依托农业致富,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是它们得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展示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四:

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出示环境破坏图片。

思考:我国应怎样改变这一状况? 四组代表回答。

教师展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四: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重要性: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②具体要求:着力推进“三个”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小结: 可以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期待美好未来>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年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提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概括有三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围绕着一个主题--科学发展观和一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共同探讨,我们来看一下知识结构:

结束语:科学发展成就民族振兴,围绕主线实现中国梦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承担起建设栋梁的重任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每一支笔„„

五、课后作业: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篇6: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句话道出了凡是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如果教者抓住这条红线,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这条教学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就如同文章的思路贯穿文章始终一样。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混乱,主线不明,那么课堂教学必定失败。既然教学主线(思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呢?我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比较好。

1、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设计教学主线。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它反映了作者巧妙的结构布局,材料的剪裁,详略的安排,情感的变化。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教学《小石潭记》,其文路为: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如何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再深入理解、观赏小石潭时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领悟作者在小石潭感受到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氛围,最终达到对一喜一忧的深入理解。根据文路和学路,我设计的教学主线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在永州的山水中探幽取胜时不经意之间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景物很有个性特色。再引导学生学习“石潭游鱼”的特写镜头,明白作者的“所乐”,最后理解小石潭的氛围。结合背景领悟作者由“乐”转“忧”的原因,深深明白,贬官永州凄苦忧伤是他生活的主调,寄情于美丽的山光水色,暂时忘记了心头的忧伤、愁苦,但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这种忧伤愁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2、由标题设计教学主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就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利用标题来组织文章主线,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斑羚飞渡》就可以紧扣题目中的“飞渡”设计教学主线,组织问题系统。围绕飞渡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陷入困境,延续种族)(2)斑羚是怎样飞渡的?(分成老少两拨,牺牲老斑羚,拯救小斑羚)(3)飞渡时斑羚们的表现如何?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4)斑羚飞渡的结果怎样(5)从斑羚飞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们身上什么精神品格?抓住标题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很多,像《再塑生命》可紧扣“再塑”二字来设计教学主线;《敬畏自然》可紧扣“敬畏”来组织教学主线;《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可扣住“消失”来安排教学主线。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3、由画龙点睛的警句设计教学主线。警句即文章中表明作者观点、看法、感受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教学主线,就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满井游记》中,描绘了满井的大好春色后作者发出感慨“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在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深入自然,寄情山水,与大自然相贴近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教师可围绕这句话来组织教学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城居者不知春的原因”――“余寒犹厉,冻风始作”。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郊田以外的大好春光”从“土膏、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毛羽鳞鬣”的描写中可见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春的足迹已遍布各处。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明的志向――寄情山水,厌倦官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抒发。好多课文都有类似这样的警句。例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我们教者要充分发挥这些警句的作用,利用他们来组织教学主线,设计相应问题,激活课堂气氛。

4、用课后习题设计教学主线。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教授课文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自读课文,教??根据这些问题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例如《旅鼠之谜》课后有这么两个问题:

(1)阅读课文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2)课文说“人类应该从旅鼠身上学习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课文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步:利用第一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掌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第二步:利用第二个问题把握文章主旨――人类应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控制人口增长。

这样的设计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5、由作者的感情变化来设计教学主线。作者写一篇文章都是投入了一定感情,随着内容变化,情感也跌宕起伏。抓住感情变化这一主线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就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起伏变化设计教学思路。讨厌长妈妈(喜欢切切查查,搬弄是非,睡觉爱摆“大”字等)――产生敬意(给我讲长毛故事)――敬意消失(谋害我的隐鼠)――产生新的敬意(买《山海经》)――表达深切怀念和感激。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掌握“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和“我”之间发生的事,又让人领会到“长妈妈”的精神品格,我对“长妈妈”感情的主基调,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结构美。类似文章还有《蝉》:先讨厌蝉――再改变看法――最后赞颂蝉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

上一篇: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下一篇:世界环境日优秀演讲稿3分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