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2024-04-16

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精选8篇)

篇1: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寿昌社区弱势群体健康促进帮扶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工作。寿昌社区按照西关的要求,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为平台,从关爱弱势群体入手,对辖区内的弱势群体认真调查摸底,积极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搭建帮扶制度,加大帮扶力度。社区通过排查摸底,筛选出弱势群体名单,搭建“一对一”帮扶制度,将西关办事处分包社区的每一名在职党员与社区困难群众建立帮扶对子,主动从生活上关心,从行动上帮扶,将帮扶对象明确到户,帮扶措施细化到条,进一步增强在职党员为民服务意识。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关心弱势群体。在职党员将充分利用节假日,对帮扶对象进行定期上门走访了解生活、生产情况及其他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开展共建活动,提供就业岗位。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各种免费技能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户、失业人员以及有能力的青年人员参加应聘就业,增加工作收入。

寿昌社区 2014年1月10日寿昌社区弱势群体健康促进帮扶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工作,寿昌社区依托社区共建优势,推出了关爱弱势群体的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深化社区服务开辟了新路径。

帮扶新模式就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帮困,采取以社区为主渠道,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辅助,以经常性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扶手段为补充的全方位帮扶体系。

一、做好民情摸底,搭建三方互动平台

1、做好社情民意摸底。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现状,社区扎实开展入户走访,对贫困户、老年人、残疾人主动上门走访,逐一调查,并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和范围。

2、与辖区驻地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社区安排人力摸排辖区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各单位用工情况,人员需求及岗位要求。建立驻地单位民情联络员制度,并与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联络员为纽带发动驻地单位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使三方形成良好互动机制。

二、以“六员”为为基准点,全方位开展帮扶工作。

1、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低保专干将社区登记在册的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市、区政府规定操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张榜公示”原则,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同时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群众申请、办理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

2、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助医帮扶。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对低保和特困职工家庭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长期患大病人员实施“临时医疗救助”制度。对低保和特困职工家庭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大病、重病人员给予一定医疗救助。

3、加大残疾人管理服务。民政专干除确保辖区残疾人享受到相关的保障政策外,还与其他工作做好衔接,特别是加强与驻地单位的联系,积极为无工作的残疾人找到合适的工作,从根源上解决残疾人生活、就业问题。

4、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就业协理员认真落实市区相关政策,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开展转变就业观念教育,扶助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组织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公益性服务。同时,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沟通联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

5、共驻共建,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驻社区单位联络员在社区倡议下,驻社区单位都有专人负责与社区联系,向社区提供企业招聘信息。驻地单位联络员也会将社区困难群众信息提供给驻地单位,由驻地单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

6、发挥社区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的作用。社区志愿者队伍涵盖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家庭、学校、社区公益事业等各个方面。在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向有需求的社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寿昌社区 2013年1月20日

篇2: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城市是—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状况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开展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营造有益健康的环境,提高广大城市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SSA,对于减少和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对象包括社区内居民和社区所辖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司分为以下几种⑦:

(1)健康人群。根据健康的定义,健康人群应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无疾病和体弱),而且是处于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的人群。

(2)亚健康人群,指介于健康与患病之间的人群。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和药物的疗效,而是靠自身主动自觉地采纳健康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3)高危人群,是存在明显的对健康有害因素的人群,危险因素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这种疾病不仅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如高危家庭成员o

(4)脆弱人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社区得到重点保护的人群,如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

(5)病人及其家属。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包括常见病病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需急救的病人及他们的家属等。

篇3: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1 社区健康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现状

1.1 社区健康促进和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领域

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和组织等支持, 改变个体和群体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 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4]。老年人的健康促进主要包括五大行动领域:制订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 (健康教育) ;发展老年人个人技能;调整老年人卫生服务方向[5]。社区健康老年群体健康促进的顺利开展, 需要政府、社会多部门、健康老年群体共同参与, 在政策、环境、保健意识和行动、自我实现等方面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1.2 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相关研究

周菊芝等[6]以宁波市4所敬老院中43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日常行为能力和脑力训练、加强人际交往方面的护理干预, 研究发现, 干预组老年人的抑郁程度有所降低, 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魏咏兰等[7]通过对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控烟、营养、定期测血压、心理健康、合理运动等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 指出健康促进干预能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提高其生命质量;而林中等[8]在研究中也指出社区健康促进是促进社区老年人群健康、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发生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健康促进是维持和促进老年群体健康的首选策略。目前, 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健康促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促进护理干预方法、身体活动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同时也有对健康促进面临的问题的思考[9,10,11,12,13,14,15,16]。目前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研究中, 人们更多地关注已出现健康问题的老年人, 对健康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不够。

1.3健康老年群体健康促进开展方式

健康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对顺利实现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然而, 社区健康老年群体健康促进的关注活动大多通过健康教育进行, 主要内容包括饮食、运动作息制度、情绪调节、业余爱好培养、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预防以及如何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等[6,17]。已实现在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上进行干预, 但对健康老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足。

2 社区健康老年人健康促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区健康老年人保健意识相对薄弱

社区健康老年人对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相对缺乏, 致使自觉认为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 而不愿意接受“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教育模式[18], 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主要依托于社区医护人员, 且社区护士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相对不足[19], 不能营造出良好的健康保健氛围。规律锻炼是维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措施[20], 但许多老年人的锻炼依从性并不理想[21], 健康老年人对相应的健康促进活动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不高。

2.2 针对健康老年群体的健康促进训练用具缺乏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下降, 健康促进训练器作为社区行动的重要干预措施, 对老年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22], 尤其是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的健康促进设备将会更多的走向家庭、服务个体[23]。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适合老年群体使用的训练器具主要以作业疗法训练器为主, 包括治疗性用具 (如木钉盘主要改善手指的精细动作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自助具和矫形器、球类用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用具等[24,25],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使病、伤、残者康复或使已丧失的功能得到恢复和重建。现有的健康促进训练器主要针对不同程度失能的老年群体进行康复治疗, 且大都是简单机械的肢体训练, 训练方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缺乏趣味性, 无法满足老年人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层次健康水平的需求。同时针对健康老年群体的训练器则很少, 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领域中的强化社区行动环节不能得到有效干预和实施, 不能满足健康老年群体健康促进的需求。

2.3 社区医疗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健康促进的活动实施的主体, 目前仍存在医疗设施不完备, 医护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以及数量上有待提高等问题[26], 致使老年人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7]。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全、保健体系不明确[28], 老年人是当今医疗消费的弱势群体, 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已在大部分地区普及, 但一部分城镇老人和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仍然享受不到有力的医疗保障。医疗费用的上涨和经济困难是老年人未利用卫生资源的主要原因和就诊困难所在[29], 造成了部分老年人在健康体检、生病就诊等方面不积极主动, 对健康的关注度下降, 不利于健康促进的开展。

3 展望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探讨影响健康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危险因素, 探索促进老年群体健康的干预措施, 包括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为开展该群体的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帮助改善健康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和嗜好, 促进社区健康老年群体采取明智的行动, 有效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水平[30,31]。有研究显示, 应更多关注健康生活方式, 并在充分了解老人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基础上给予健康促进内容和形式上的个体化适配[32]。健康促进策略是提高社区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6], 在关注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 要加大对健康老年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技能、健康需求方向的关注, 注重针对健康老年群体的健康促进训练器具的研发, 开设更多的老年群体特长班和老年学校, 以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社区健康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和健康老年人长期共同努力, 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健康老年群体的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政策, 规范医疗体制建设, 完善老年医疗保健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载体, 健全养老设施和保健设备, 普及健康保健知识, 创造出良好保健氛围, 动员健康老年群体共同参与追求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健康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实现健康老龄化。

摘要:综述社区健康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研究展望。

篇4: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图书馆;社区健康促进;路向设想

我国提出的“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中,社区居民的医学健康知识普及率、知晓率和利用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这“三率”,有效发挥区域内医学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使之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实现高校与社区医学健康资源共享,节约社区医学健康教育投入成本,使医学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健康促进工作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双向提高的一个好的路向。本文试就邯郸医学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健康促进路向谈一些设想。

1 建设思路

1.1 体系建设

根据邯郸市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医学图书资源的现状,充分发挥区域内医学高校、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建立“一纵两横”的区域医学健康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1.1.1 “一纵”,以医学高校图书馆为龙头,医疗卫生机构图书室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图书室为基础的纵向的医学健康图书网络体系。医学高校图书馆为区域内提供有效的医学健康信息资源,并指导及服务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1.2 “两横”,一横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起医学图书室为本社区的居民提供医学健康资源及服务,重在引导社区居民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病保护意识,抵御迷信邪说的能力。使社区居民能够做到没病防病,有病合理就医,不盲目就医,不盲目用药,不盲目耗费家庭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横由医疗机构建起的医学图书室为就医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医学健康资源及服务,指导患者及家属进一步认识发生该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效提高防病能力。

1.2 馆室建设

医学高校图书馆建设规模。从建筑面积、馆藏图书、设备配备、管理人员、资金投入等方面,在保障本校所需的前提下,应留有或增加三分之一的规模量,以突出区域内医学图书服务体系的龙头作用和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功能。现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670席。图书馆拥有各类印刷型馆藏资源188万册,全文电子图书200万种,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馆内局域网齐备,检索配备齐全;图书馆现有在职职工113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34人;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大学本科53人。职工队伍的学科层次、专业知识结构、职称比例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现有规模基本可满足本校及区域内的指导及服务功能。

1.3 资源享用

就目前的基本情况而言,若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医学健康图书的阅借服务,必须建立资源共享的“三个渠道”。①资源互访机制。建立区域内医学健康图书有序的、规范的互借、互阅机制,有效利用区域内医学图书馆室的图书资源,以弥补社区单一图书室图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实现医学高校图书馆、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图书室“三位一体”的医学健康图书共享。②信息网络体系。目前,邯郸市及全国多数地方已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网络,以及医疗机构的农村合作医疗直报网络。可在此基础上,以医学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为基础,整合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区域内医学健康图书信息网络系统,以便于各医学健康图书馆室的信息资料查询及检索,以减少医学健康图书信息资源的浪费。

1.4 队伍建设

区域内各级医学健康图书管理人员及医学健康图书管理和科普推介专业队伍建设,是有效促进医学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健康宣传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这一队伍建设。医学高校图书馆已具备实力较强的管理及专业人员队伍。而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缺如。在专兼人员配备上,医疗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培医学院校新毕业的,并热爱医学健康图书管理及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的大中专学生,或年龄较高又愿意到图书室岗位的护理人员,从事医学健康图书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紧缺,可挑选较年轻的医护人员兼职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图书室管理,以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2 保障措施

2.1 领导体系

由邯郸市卫生局牵头,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配合,成立由市卫生局主管领导任组长,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主管领导任副组长,河北工程大学医學院图书馆领导、县(市、区)卫生局、各街道办事处、县区城关镇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医学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健康促进领导小组(下称高社健康促进小组)。高社健康促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处,由市卫生局基妇处长任主任,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主管馆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市卫生局、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具体研究制定系统的实施办法,定好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2.2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医学图书馆室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有效运转。特别是在管理和运行上,要规定系统内所有图书馆室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发放统一的借阅证,社区居民可用统一的借阅证在系统内任意图书馆室借阅图书,并可通借通还;文献资料实行统购统编,形成集团购买,以得到出版商的最大价格优惠;各馆室在一定的时间内应互换书刊,使馆室所有藏书不仅在本社区居民中流通,而且在整个社区图书馆室系统内流通,提高藏书的利用率,以满足更多居民的需求。

2.3效果评价

医学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健康促进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运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否坚持长期性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行,必须制定严格而行之有效的效果评价办法。

①行政促进。将本项工作列入市及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一项考

核内容,实行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年终总评、奖优促差。

②馆室促进。在区域内的医学图书馆室系统内,要定期开展

专业运行评价,及时发现和改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③社会促进。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高校图书馆定期向社会征求对医学图书馆室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对社会评价好的图书馆室表扬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图书馆室责令其改进,对好的建议研究具体落实。形成社会人人帮、图书为人人的良性运行局面。

就医学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健康促进的效益展望预测,至少可收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①健康知识普及率提高。按照“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要求,可在短期内有效达到健康知识普及率的要求。

②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区居民若有效掌握了必备的健康保健知识,可自觉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卫生的生活环境。

③就医成本有效降低。社区居民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可减少有病乱投医、有病投巫医、有病投远医的盲目就医和迷信“神医”的问题,可有效降低就医成本。

参考文献

【1】董倩.初级卫生保健.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3

【2】沈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

【3】齐向华.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库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

篇5: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一、概述

高血压是社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达1.6亿,世界患高血压的总人数则高达10亿。高血压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在各种心血管病中患病率最高。高血压可分为: ①原发性高血压:

原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 ②继发性高血压:

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1.肾实质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少年,有急性起病链球菌感染史,有发热、血尿、浮肿史,鉴别并不困难。慢性肾小球肾炎与原发性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者不易区别,但反复浮肿史、明显贫血、血浆蛋白低、蛋白尿出现早而血压升高相对轻、眼底病变不明显有利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糖尿病肾病,无论是1型或2型,均可发生肾损害而有高血压,肾小球硬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为主要的病理改变,早期肾功能正常,仅有微量白蛋白尿,血压也可能正常;病情发展,出现明显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时血压升高。

2.肾动脉狭窄

可为单侧或双侧性。病变性质可为先天性、炎症性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后者见于老年人,前两者主要见于青少年。反进展迅速的高血压或高血压突然加重,呈恶性高血压表现,药物治疗无效,均应怀疑本症。本症多有舒张压中、重度升高,体检时可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处闻及血管杂音。大剂量断层静脉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图有助于诊断,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3.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肿瘤可间歇或持续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反血压波动明显,阵发性血压增高伴心动过速、头痛、出汗、苍白症状,对一般降压药物无效,或高血压伴血糖升高、代谢亢进等表现者均应怀疑及本病。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症系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分泌过多醛固酮所致。临床上以长期高血压伴顽固的低血钾为特征,可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烦渴、多尿等。血压多为轻、中度增高。实验室检查有低血钾、高血钠、代谢性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尿醛固酮排泄增多等。螺内酯(安体疏通)试验阳性具有诊断价值。超声、放射性核素、此可作定位诊断。

5.库欣综合征

系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除高血压外,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毛发增多、血糖增高等特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6.主动脉缩窄

多数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少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所引起。特点为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呈甚至血压高于下肢的反常现象。在肩胛间区、胸骨旁、腋部可有侧支循环动脉的搏动和杂音或腹部听诊有血管杂音。胸部X线摄影可显示肋骨受侧支动脉侵蚀引起的切迹。

高血压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18周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如果连续三次不在同一天测量血压都超过正常标准,就可确定患高血压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类 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注:如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不在同一级别,则就高不就低 高血压分期:

1979年我国修订的高血压病临床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将高血压病分成三期。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第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从上述分期可见,第一期尚无器官的损伤,第二期已有器官损伤,但其功能尚可代偿,而第三期则损伤的器官功能已经失代偿。高血压病的主要危害及后果

1、一旦患病很难治愈,将终生接受治疗,并伴有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肾衰等严重并发症,会致死致残。

2、高血压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慢性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和持续性或骤然性血管高压。高血压既是动粥的原因之一,又可加速这一过程。

3、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4、50%~70%的冠心病患者伴有高血压

◆对脑:导致脑动脉硬化,易使脑部的细小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中风(脑卒中)◆对心:导致心脏负担变大,易引起左室肥厚,扩大,衰竭。加速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及狭窄,易导致心绞痛,严重时将导致心肌梗塞,危害生命

◆对肾:可导致肾动脉硬化而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流,易引起肾萎缩,肾机能不全,尿毒症等。

◆对眼:导致眼动脉硬化,出血。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我国的高血压具有以下流行特点: 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全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

②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③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三、高血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

1、不合理的膳食

不同的食物,对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摄入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过多的饱和脂肪酸,高盐饮食都可以使血压升高;研究表明部分个体中存在着盐敏感基因,盐敏感人群限制食盐摄入,降压效果明显。WHO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为不超过5克。

2、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者要高2—3倍,对于一些肥胖和超重的人,减肥可降低血压。常用的肥胖判定标准有: ①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的平方)22-23者为正常;≥24者为超重;≥27者为肥胖。

②腰围/臀围之比:男≥0.9;女≥0.85者为向心性肥胖。③理想体重估计值(kg)=(身高cm-105):>10%为超重;>20%为肥胖。

3、吸烟

吸烟可在短期内使血压急剧升高。高血压患者大量吸烟,心脏病及因心脏病致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吸烟与不吸烟人群比较,脑卒中发病危险性增加90%,冠心病发病危险性增加2.2倍。

4、饮酒

饮酒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呈直线关系,重度饮酒者或每日饮酒者比少饮酒者或不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1.5—2倍,减少饮酒量可以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5、精神紧张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都能成为紧张刺激,紧张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头部和肌肉血液供应增加、内脏血液供应减少,若过于强烈持久或反复发作,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

6、缺乏运动

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7、从医行为不良

不能遵照医嘱坚持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行为称为从医行为不良。高血压病相关的不良从医行为包括:①不定期测量血压;②出现病情变化不及时就医;③不能严格按医嘱坚持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8、家族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父母均患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双亲血压均正常,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

9、其他

(1)微量元素:钾、钙、镁摄入不足 ;锌/锂比值低;血铅高;(2)口服避孕药: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不服药者的2.59倍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干预中可以有所作为的部分,也称行为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从医行为不良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

四、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三级预防针对病人。

1、原级预防:是在青少年中开展高血压的预防,比如控制儿童肥胖等;

2、一级预防:是指已经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员的预防,其主要措施是:倡导合理的饮食机构,减肥、限制高盐饮食和高脂饮食,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坚持有氧运动,缓解心理压力等;

3、二级预防:是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高危人群确定标准:

●具有以下一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①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②超过标准体重20%者,包括少年儿童; ③有高血压病家族史;

④每天食盐量超过10克以上者;

⑤经常饮高度白酒,每天100克以上者;

⑥吸烟者,特别是每天吸20支以上,超过一年者; ⑦经常接触噪声、情绪不稳定者;

⑧连续口服避孕药物一年以上者;

⑨缺乏运动者。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检;“50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4、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随访,同时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五、高血压病的健康促进规划

规划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包括教育目标、行为目标和规划目标。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应特别强调政府的领导,社区群众的参与,这是高血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单靠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难以奏效的。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程序见14-1图。

六、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通过社区诊断,评估社区需求

(1)了解社区特定,社区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人群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其生活质量。

(2)了解影响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不运动、膳食不合理等。(3)了解高血压在该社区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患高血压病的主要行为和危险因素。(4)通过社区诊断,明确优先项目,确定优先项目的原则有三。①严重性:对人群健康威胁最严重的问题;②有效性:该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是有效的;③可行性:成本低,效益好,且是群众普遍关心和易于接受的。

2、确定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目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1)总体目标

总目标通常是远期、比较笼统的。如某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总体目标是降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具体目标

为实现总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具体目标必须回答6个问题,即某一项指标、在某范围内、某一目标人群、在多长的时间内、实现什么变化、变化程度有多大。①教育目标: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技巧等方面变化指标。如在干预一年后某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

②行为目标:干预对象行为变化指标,如在干预一年后某社区老年人吸烟率下降2%; ③健康指标: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变化指标,如在五年后某社区中年妇女高血压患病率下降2%。

3、确定目标人群

①一级目标人群:计划希望这些人群将实施所建议的健康行为。如高血压病人、家属、高血压的高危人群。②二级目标人群:对一级目标人群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或能激发教育和加强一级目标人群行为和信念的人,如医务人员、同伴、朋友等。

③三级目标人群:社区决策者、经济资助者及对计划的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

4、确定健康教育信息

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向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

(1)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随访和管理,通过健康教育让病人知道坚持按时服药和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良好的保健服务,预防病情恶化,预防复发,促进功能与心理康复。

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①控制体重与减肥,减少摄入热量。使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0—24。②合理膳食与限盐,减少脂肪,人均每日盐摄入量6克以下。③戒烟,限制饮酒,少饮咖啡。

④适量有氧运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⑤避免紧张刺激,松弛与应急处理训练,通过听音乐、练书法以及绘画等活动,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⑥定期测量血压,按医嘱服药,预防病情恶化,学会高血压紧急状态的识别、抢救、转诊。⑦药物的正确使用。

2)高危人群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疾病内容是:①生活方式干预,消除行为危险因素,减少患病的风险;②采取有效监测,定期测量血压,35岁以上一般人群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危人群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健康人群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使儿童从小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小预防高血压;促使“知、信、行”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矫正不良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健康人群预防高血压病的有关信息:

①控制体重与减肥,减少摄入的热量,适度增加有氧运动量,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②低盐饮食,人均每天摄盐量6克以下。③不吸烟,吸烟者劝其戒烟,限制饮酒。④合理膳食,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喝牛奶;不进食高脂饮食,对于胆固醇含量超过100毫克的食物,要尽量少吃;超过400毫克的,尽量不吃 ⑤适量有氧运动,学会一种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应持之以恒,保持理想体重。

⑥松弛与应急处理训练,通过气功、太极拳、听音乐、练书法与绘画等活动,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提高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应急水平,避免紧张刺激。

⑦定期测量血压,学会家庭内定期自测血压或定期到社康中心测量血压。

(4)加强对高血压病人最有影响力的人群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家属、亲朋好友、近邻、街道干部、医护人员等去影响病人,监督其从医行为,逐步改变不良习惯,常能取得良好习惯。

5、传播渠道与活动形式

①与新闻媒介合作,在电视台、电台、报刊上普及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②利用健康教育橱窗、墙报、展览等,普及高血压相关知识。③编印发放预防高血压健康教育资料、画册等。

④提供健康教育处方,围绕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结合就医对象的健康问题与特点,编写系列健康处方。

⑤针对不同人群,举办各种类型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⑥在每年的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开展健康咨询和义诊活动。⑦在病人候诊或输液时播放防治高血压卫生科教片。⑧举办高血压知识竞赛、烹调比赛、健身比赛等。⑨对重点病人实施跟踪监测、分类管理和健康教育。

⑩开展家庭病床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与家庭成员急救、护理、康复技能。

6、组织实施与评价

篇6: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健康和谐发展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和谐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融入廉政文化,在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时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中,可以有效地推动两项工作的同步前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七里河区的“廉政文化进社区启动仪式是于2009年5月8日在西湖公园举行的。我们社区按照西园街道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健全保障,为推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于2009年根据《西园街道关于深化“廉政清风进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我社区的活动实施方案,对深化“廉政清风进社区”活动的落实起了指导性作用。又建制定廉政文化“五进”工作计划,把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内容和载体以及工作要求等。同时,我们还按每年签订的“廉政清风进社区”责任书,每年把廉政工作完成情况作为社区的重点工作,确保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年年有新意、年年有落实。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一些同志认为廉政教育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二是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经费投入缺乏。社区工作经费本来就非常紧张,而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又没有专项投入,这给推动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对这些存在问题,我们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的渠道和办法,促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为此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一、丰富教育内容,营造良好氛围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场生动的实践,必须付诸于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在推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设计载体,丰富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认真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将廉政宣传教育纳入社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居民社区功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之中,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引领社区党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社区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如通过组织辖区西园小学“少年功德宣讲团”、亲情家庭助廉征文比赛等,深入社区宣传公民道德,让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进社区、进家庭,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社区积极拓展宣传阵地,在林家庄铁路小区宣传窗设立廉政文化

专栏,在西园小学社区阅览室开辟廉政文化图书角。积极举办廉政文艺活动。为了使广大社区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有一定规模且寓教于乐的廉政文艺活动。2009年共举办廉政文化展览,如结合每年在西园街道开展的“廉政清风进西园”活动举办了“林家庄社区廉政文化图片展”反腐倡廉书画巡回展等活动,林家庄社区廉政作品展,把优秀作品挂在铁路小区院内,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又提高了群众的道德修养。

二进一步抓好廉政文化进社区阵地建设,突出实效性。林家庄社区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地开展廉政文化景观建设。通过联合铁路小区在小区内构建了造型精致的廉政清风亭、清风池和图文并茂的廉政公益广告、寓意深刻的廉政宣传画等为点缀,形成与社区环境相协调的廉政文化氛围,使廉政文化自然融入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和行为习惯之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自2009年我社区实施“廉政清风进社区”活动以来,我社区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倡导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法治观,让社区群众经常感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增强创新性。廉政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按

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抓试点、抓示范、抓典型,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路子。为贯彻落实市纪委和区委及街道党工委的工作要求,2009年林家庄社区开展了“清风进社区”工作。在林家庄社区党支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社区积极思考,努力开拓,我社区开展的“亲情服务六个一”即:一个楼道、一个楼院、一支队伍、一张服务卡、一条格言、一件实事。从创建特色楼道做起,一直渗透到社区的千家万户。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工作经验,全面推动社区廉政文化活动开展,进一步把社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努力为提升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水平提供新鲜经验。我社区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着力创新,扎实开展创建工作,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区抓典型促进特色,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使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凝聚本社区的特色,充分利用 “社区亲情服务队”等新型载体,使廉政文化以社区为基点,延伸到更多的社会层面。

(四)、注重统筹结合,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注意节俭性。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坚持以统筹的理念来谋划、以结合的思路来拓展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使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焕发生机和

活力。一是结合加强社区党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纳入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格局来部署和展开,紧密联系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尤其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社区通过组织社区党员学党章、学先进,开展理想信念、党纪条规专题教育等,引导他们模范遵纪守法,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社区在实施基层廉洁工程中,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了社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促进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结合创建文明社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实现了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与社区文明创建的良好性互动、协调发展。林家庄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阵地、载体和活动,既反映了反腐倡廉的特质,又富含社区文明建设的内容,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创建,引导广大社区群众讲文明、扬正气、树新风。把廉政文化建设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中来审视,在满足群众的愿望、需求上下功夫,大力倡导公益精神、慈善精神、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整合社区关系、舒缓社区冲突、增进社区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社区和谐发展。我社区根据社区群众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准结合点,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要通过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社区还针对困难群众多的情况,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篇7:城乡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社区健康教育(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人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社区健康促进(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则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降低本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社区健康促进的两大构成要素是:健康教育及其他能促使行为和社区环境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任务的集中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是基本的综合的连续的卫生保健服务,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对象,为人们提供包括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医疗和社区康复等全面服务。围绕“建设健康社区”这一目标,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从整体上对社区群众的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其范围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个人、家庭、群体身心健康,贯穿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各个方面。它既适用于急、慢性疾病的防治,又适用于社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既可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又可促进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提高,为社区人民创造健康的社区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卫生

健康教育任务

目标人群

具体服务项目 服务职能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健康咨询

全体居民

预防保健知识传播

系统教育

全体居民

知识传播、技能培训

行为矫正

高危人群

患者

随诊教育、解答就医疑问 家庭病床

患者

家庭、自我保护指导

慢性病综合防治

控制危险因素

全体居民

多种形式教育

健康咨询

全体居民

坐堂、电话或上门服务

健康指导

全体居民

坐堂、电话或上门服务

行为矫正

高危人群、患者

门诊或上门服务

就医指导

患者

门诊或上门服务

家庭病床

患者

上门服务

临终关怀

晚期患者

门诊或上门服务

死亡教育

妇幼保健

系统教育

青春期、婚前、孕期、围产期 分阶段知识传播、技能培训

哺乳期、更年期妇女

老年保健

健康指导

60岁以上老年人

定期教育与自我保健指导

就医指导

社区卫生信息管理

健康教育计划

重点人群、家庭

需求评估、危险因素监测、评价

二、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的意义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基层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初级卫生保健,是由整个卫生保健系统的基层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直接服务于社区群众,又有赖于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通过健康教育,把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方针、政策告诉广大群众,同时人人明确自己在健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服务范围,以社区健康为目标,实施以预防为主,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层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

健康教育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一些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城乡人民的健康。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增高的主因。解决行为和生活方式问题不能依靠医药,只能靠综合性社会干预。我国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开展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健康需求的有效途径。

(三)节约卫生资源的需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事业,一分投入可以获得百分收益。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花1美元用于患者健康教育,就可以节约6美元的医药费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卫生资源不充足的国家,基层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四)提高家庭和群体自我保健能力的必要途径

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做出与健康有关的决定。自我保健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然而,自我保健不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才能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习俗中存在的愚昧落后。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社区群众的卫生文化水平,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城乡基层健康教育的使命,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六)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增强体魄,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去掌握健康知识,并付诸行动,我们就必须强调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三、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社区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决定了组织管理工作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社区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具体有以下内容:

1.建立政府领导,卫生、文教、宣传、广电、农业、妇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小组,统筹基层健康教育工作。

2.建立和完善基层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3.指导、协调网络内各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各单位积极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制定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康教育工作档案。5.制定有益于社区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和规章制度。6.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规划),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7.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筹集必要的工作经费。

8.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区。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日常工作中普遍应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培养和发现健康教育先进典型,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区对于总结经验,指导全局,推动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健康教育活动是基层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基本职责和义务,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点: 1.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

2.以“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平台,开展农村基层健康教育 3.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4.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 5.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

6.卫生纪念日、活动日(周、月)的健康教育活动

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程序

(一)需求评估

开展活动之初,通过定量和定性调查,对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增长和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政策,人群文化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状况,目标人群健康知识和行为状况、主要健康问题和群众对卫生知识需求等进行分析评估。

(二)找出主要健康问题,确定教育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针对危害当地人群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突发传染病,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身体、社会、情绪和智力因素,以及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经济、环境、生活方式、卫生服务、个体行为、文化风俗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

(三)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

结合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以及当地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卫生知识需求、主要健康问题等,动员基层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参与者支持和帮助制定项目计划,并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工作目标。

(四)确定核心信息

根据国家重大卫生问题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核心信息,结合当地居民健康知识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确定本地的核心信息内容。

(五)选择传播形式

在基层不同地区开展健康知识传播,要适应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风俗习惯、年龄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法;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作用,对编发的健康知识传播材料,按照分析需求(确定信息)、制定计划、形成初稿、进行传播材料预试验、制作发放、评价的步骤进行。

(六)开展人员培训

(七)执行工作计划,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组织协调多部门,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工作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当地现有条件和资源,面向广大群众和特定的目标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八)进行督导与评估

五、社区健康教育策略

(一)社区组织与动员 1.开发领导,实现行政干预

2.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3.依靠家庭力量,实施健康教育 4.广泛动员群众,促使人人参与

(二)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直接相关的社区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 2.财力资源 3.物力资源 4.信息资源

(三)健康信息传播

1.信息传播在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与意义 2.社区中的健康传播过程 3.传播策略的选择

(四)社会教育与培训

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属非正规性的普及教育,系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措施对社会人群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城镇、农村居民中的成人群体,一般是通过系统的组织学习小组、举办讲习班、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完成。

培训(training)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进行系统培养与训练的过程,是对社区人才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员执行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六、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心。城市的卫生状况是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城市大都具有工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特点,形成了许多社会卫生问题。因此,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 1.社区常见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重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总结世界各国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控制慢病危险因素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慢病社区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行为危险因素。②普及慢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主要包括: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早期症状及表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意义,家庭用药及护理知识,心脑血管意外的家庭急救等。③增强从医行为,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如定期体检,积极参加健康咨询、疾病普查普治,遵医嘱坚持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做慢病社区三级预防的积极参与者和接受者。(2)提高警惕,防范新老传染病

由于国际间交往的快速增加,城市过分拥挤,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处理和加工食品的方式变化,社会人群中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以及滥用抗生素而出现抗药性等诸多因素,造成新出现或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HIV感染者、性病、乙型肝炎、戊型肝炎、结核病等,这些病已构成对居民健康的极大威胁,应加强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的宣传教育。(3)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意外伤亡,如交通事故、劳动损伤、溺水、自杀等,是当前造成青年人死亡和病残的最常见的原因。教育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2.家庭健康教育

(1)家庭饮食卫生与营养。包括膳食的合理搭配,食物的合理烹调,定时定量饮食,炊具、食具的简易消毒方法,碘盐的保管与食用,夏季食品的简易冷藏和贮存方法,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常见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等。

(2)家庭急救与护理。家庭急救知识应包括烧、烫伤、触电、跌伤等意外事故的简易急救方法和处理原则,人工呼吸操作方法,家庭中常用药物的保存与使用方法,以及血压计、体温表的使用方法等。

(3)居室??合理布局,居室装修的卫生问题;居室采光照明的卫生要求及对健康的影响;冬季取暖应注意的问题如预防煤气中毒、减少煤烟污染等。

(4)生殖健康教育。包括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性生活知识等。

(5)家庭心理卫生教育。家庭生活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家庭心理卫生教育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家庭的发展经过创立期、生育期、学龄期、创业期、空巢期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责任,如果家庭成员适应或处理不当,便会产生相应的健康问题。根据家庭发展阶段与问题,适时提供咨询和指导协助家庭成员正确解决面临的问题。例如,独生子女教育,正确对待与处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气氛,防治和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促进家庭心理健康。3.创建健康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宣传与动员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城市创卫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4.社会卫生公德与卫生法规教育

学习、掌握有关城市卫生管理的法规,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法制意识,提高搞好城市卫生管理的自觉性和自治力。

(二)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方法 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如下途径:

(1)建立完整的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包括医疗保健记录、双向转诊纪录、健康教育培训记录等。

(2)进行社区主要疾病高危人群监测及健康教育。

(3)建立驻社区单位(学校、工厂、机关等)定向健康教育服务。(4)开展家庭病床健康教育。

2.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普及医学科学知识 由于城市社区的居住活动范围相对集中,经济,文化,娱乐条件较好,社区居民文化水平较高,适合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1)积极争取当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闭路电视等开辟健康教育专栏节目和公益广告,向群众普及医学科学知识。

(2)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如卫生宣传橱窗、卫生宣传栏,结合社区中心卫生工作和季节性疾病防治,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制作活动的卫生宣传展牌,到各街道和居民小区流动展出,方便灵活,经济可行。

(3)组织文化、教育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

(4)利用街道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与培训。3.开展“卫生科普一条街”活动

4.结合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5.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小区

健康教育示范小区的组织实施如下:

(1)建立社区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或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将健康教育考评纳入目标管理。(2)建立健全社区健康教育网络,培训骨干人员,宣传与动员群众。

(3)创建文明卫生的社区环境,提供健康教育设施、场所、健康教育材料,营造健康教育氛围。(4)完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以行政、组织、社区规范、评an>

篇8:促进社区健康的措施

当今全球人类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影响人类身体和精神健康的疾病呈逐渐上升趋势。

在身体健康方面,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敌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慢性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占人类死亡总数的60%,且呈迅速增加之势,今后10年将增加17%[1]。

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2]。

而在精神健康方面,世界范围取样调查发现,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失眠和焦虑等,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0-20%[3]。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精神疾病以约20%的比例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4]。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 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1/4[5]。

不难发现,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问题已愈演愈烈,产生的后果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抗击健康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刻不容缓。

2 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是诱发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

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问题的产生,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但社会压力加大、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减少等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才是其直接诱因(图1)。从医学角度看,虽然慢性与精神疾病不会立即致命,却是人类健康长期的潜在隐患。

2.1 缺乏体力活动对健康的影响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类体力活动量逐渐减少。已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过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参与运动、缺乏体力活动、依赖机动车出行等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产生慢性疾病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6,7]。同时,冠心病和癌症等许多身体疾病,也与过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参与运动的生活习惯和一些慢性疾病有关[6]。

2.2 缺乏社会交往对健康的影响

交往是人类基本需求,人们通过相互交流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人在工作学习中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加之城市未能构筑有吸引力的公共交往场所,使人群的情感交流逐渐减少。已有研究表明,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引发诸如癌症、早产、抑郁症等疾[8]。这种危害甚至超过吸烟、肥胖、高血压、肺结核、冠心病等疾病,增加自杀、精神分裂症、婚前怀孕、醉酒等不利健康的行为[6]。长期以往,不但会严重影响精神健康,还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给社会安定带来极大隐患。

2.3 过度社会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压力导致的失落、抑郁、烦躁、焦虑或紧张情绪已成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是引发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个体及社会群体生活安宁的重要原因[9]。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高楼林立,人不易亲近自然环境,心理压力难以释放,往往容易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10]。

由此可见,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给人群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亟需我们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探索促进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

3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研究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群健康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可知,人群体力活动的增加、社会交往的增加以及精神压力的缓解将会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社区作为人群居住生活以及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单元与空间载体,其环境的优劣会对人群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3.1 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

探寻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需要对环境整体把握,要涵盖构成社区环境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交通环境、游憩环境、建筑环境和绿地环境。

1)社区交通环境是能够影响人交通出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即现代人群采用徒步、自行车、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等方式出行所必需的车行道路、步行路径、交通设施等;2)社区游憩环境是人群在闲暇时光参与休闲游憩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户外运动场地、体育健身设施、以及社区公园广场中的活动场地、嬉戏水体、游戏沙坑等;3)社区建筑环境是建筑及其周围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环境要素,是人由社区公共空间到建筑室内环境的过渡空间,反映了建筑与街道、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4)社区绿地环境是社区以植物绿化为主体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景观绿化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绿地及立体绿化设施等。

3.2 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

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段指导社区环境建设,从而有效影响和引导人群的行为活动,并最终促进人群的健康。

健康促进作用的指导性目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来实现增加人群体力活动的目标,从而促进人群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交往空间来实现增加人群的社会交往活动、缓解精神压力的目标,从而促进人群的精神健康。在这一作用过程中,社区交通环境能够发挥为人群创造活动机会的作用,而社区游憩、建筑和绿地环境则能在为人群创造活动机会和创造交往空间两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图2)。

3.3 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效果

长期以来,大量关于社区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证明,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促进人群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并在一些方面有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3.3.1 社区交通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交通环境方面的研究表明,适于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慢速出行方式的环境能为人群创造更多体力活动机会,增加人群日常体力活动量,促进人群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居住在街区连通程度更高的社区,以及具有适于步行及骑车的道路设施的社区,人们趋向于步行和骑车的频率更高[11];而如果居民在通勤中主动选择步行或自行车,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下降11%~31%,患糖尿病的几率会下降31%[12]。国际间的比较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在德国、丹麦和荷兰等自行车相关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国家,有更多的人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大运量公共交通出行,其国内肥胖人群的比例就相对较低[13,14]。

3.3.2 社区游憩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游憩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创造活动机会与交往空间以促进身体与精神健康。一方面,完善的社区游憩环境有利于人群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体力活动。研究表明,休闲设施、娱乐设施和公园在增加人们体力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因此使人变得更健康[15]。社区公园等休闲游憩设施的布置与环境设计能够帮助人达到健康专家建议的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量[16]。

另一方面,社区游憩环境也是促进不同人群相互交往的重要外部环境。如果社区游憩环境设计考虑不同人群对于游憩场所和设施的不同需求,将有利于提高人群对环境的使用频率与时间,增加人群交往的机会。

3.3.3 社区建筑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建筑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效果也体现在身体与精神健康两方面。现代生活方式使我们每天大量时间是在建筑内或临近建筑的室外场地度过,然而当前社区比较关注建筑本身的开发与建造,对建筑环境主动建构的意识不足。

事实上,已有证据表明在建筑尺度上的一些环境优化措施能够促进人的体力活动,例如在建筑内外增加便利的运动设施、设计美观的楼梯以及有针对性的提醒标语[17];包含街道照明、长凳、喷泉和自行车停车架在内的建筑场地步行便利设施也能够促进步行活动[18]。

而在人群交往方面,建筑布局则会发挥作用。如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建筑面向街道和公共空间,能够增加人偶然相遇的机会,从而创造人群交流活动,培育彼此之间的亲切感,提升社区整体活力。

3.3.4 社区绿地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效果

社区绿地环境同样能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促进人群健康。一方面,社区绿地环境可以增加居民体育锻炼的几率。据统计,自然环境良好的住区居民参与身体锻炼的概率,比自然环境不太好的住区居民高3倍,发生肥胖的概率低40%[19]。

另一方面,绿地环境在增进社会交往、缓解精神压力、改善情感方面也有积极作用。蕾切尔·康普兰与斯蒂芬·康普兰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和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分别从恢复注意力、缓解疲劳和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出发,提出自然环境对人群心理与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公园绿地使用者的调查同样显示,60.47% 的人认为绿地在消除疲劳(注意力等精神疲劳和体力疲劳)方面效果较好[20],97.4% 的人认为绿地对改善心情有积极影响[6];也有研究显示绿地环境有利于增进社区交往,促进社区归属感的形成[21],改善人群精神健康水平[22]。

可以发现,从交通、游憩、建筑和绿地环境出发建设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能够在人群身心两方面起到积极的效果,通过规划手段合理引导社区环境建设是促进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

4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策略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将根据其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功能完善的游憩环境、友好开放的建筑环境和多样和谐的绿地环境,为促进人群参加体力活动、增加社会交往、缓解精神压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图3)。

4.1 鼓励慢行优先,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交通环境规划应当注重人性化的交通环境感知,鼓励慢行优先,缓解人车矛盾现象,实现社区交通环境的便捷性、安全性与舒适性,其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要点:

1)连通的慢行网络:建立相互连通的步行路径和自行车道,提高慢行网络密度;串联小块的绿化和活动场地,合理布置广场与街道空间。2)便捷的慢行转换:合理布局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点,建立与步行、自行车的无缝对接。3) 人车协调的设计:协调人车关系,利用街道家具、树木植被作为缓冲地带分离行人与机动车,提供按安全的过街通道;通过交通稳静化措施降低机动车速与噪声; 考虑弱势群体需求,完善无障碍设施。4)舒适的慢行设施:选取适宜的慢行路径铺地材质,布置景观绿化;沿路布置路灯、长凳、环艺小品、垃圾桶等便利设施;设置足够的自行车停放设施。

4.2 满足多元需求,营造功能完善的游憩环境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游憩环境规划应当摒弃展示视觉美感的规划目标,注重游憩功能的实现,强调人性化、参与性的场所营造,同时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和地域文化特征,其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要点:

1)可达的游憩场地:游憩场地与设施要方便人群到达和使用。2)多元需求的设计:布置针对儿童、老年人的公园广场、活动场地,利用丰富的地面标记和喷涂激发群体参与性活动。3)地域特征的设计:游憩空间要满足居民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偏好;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元素与景观,如树林、草丛、池塘,甚至是可供攀爬的岩石与草坡。4)完善的游憩设施:布置路灯、喷泉、卫生间和座椅等便利设施,提高人群使用舒适度,增加逗留时间。

4.3倡导运动健康,营建友好开放的建筑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建筑环境规划应当注重环境的开放性,营造有吸引力的建筑室外空间,倡导运动健康的理念。建筑环境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建筑设施等方面:

1)面向街道的建筑:社区建筑应该尽量面向街道和公共空间,增加建筑入口数量,以增强建筑吸引力,引起居民对街道生活和社区公共交往活动的关注。2)倡导运动的空间:将无实际功能的室外空间改造成为活动场地,摆放体育锻炼设施;将庭院、露台设计为人群活动空间。3)倡导运动的设施:重视楼梯良好的可达性与可视性,增加自然采光,设置标识系统来鼓励楼梯的使用;设置安全的自行车停放设施;建筑沿街外立面增设遮阳棚、雨棚、透明装饰等,改善街道步行环境。

4.4 亲近生态自然,塑造多样和谐的绿地环境

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绿地环境规划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避免生态环境建设停留于社区美化。在满足人群需求的同时引入参与体验式设计,拉近人与自然环境的距离,使自然环境融入社区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发挥自然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其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要点:

1)可接近的绿地环境:提供人群参与式绿地空间,如园艺花园、屋顶农田。2)原生态的绿地环境:保持地区原有自然生态要素,绿化种植选取乡土植物, 增进环境的亲和感。3)多样化的绿地环境:改善建筑屋顶、墙面、阳台、庭院的绿化环境,增加人群接触绿化环境的机会。4)多功能的绿地环境:结合绿地布置步行路径、活动空间、休息设施等,实现绿地环境与人群活动的功能复合。

5结语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证实良好的社区环境在促进人群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效果,并为建设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提供了切实的支持与指导。不可否认, 从物质环境角度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段引导建设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是有效缓解当前严峻健康态势的重要途径。

图表来源

图1-3:作者自绘

摘要:现代城市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严峻挑战,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呈逐步上升趋势,城市人群面临的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健康困扰日益凸显。本文认为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其重要诱因;同时在分析社区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的基础上,提出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是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途径,并从交通环境、游憩环境、建筑环境和绿地环境四个要素出发对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规划策略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蛇头与蛇尾蛇作文下一篇:网络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