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促进产业升级

2023-05-19

第一篇:智慧社区促进产业升级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松门镇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做法 松门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近年来,松门以全市“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战略部署以及东部大开发为机遇,积极发挥区域产业的引领和集聚作用,形成了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塑胶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凭借坚实的基础和投入的后发优势,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中心。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引领产业集聚

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实施“东扩南进西移北连”发展策略。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关系,抓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搞好功能区块划分,清晰地确定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与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配套,并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以产业发展程度和潜力来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拓展产业集聚

松门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驻东南工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现已供地3200多亩,引进企业47家,34家已投产,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入库税收4360万元。其中富岭塑胶、风驰机械、鑫欧机电、飞利浦等上亿元企业为整个集聚区的发展

提档升次。下阶段,该镇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未投产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形成集群优势,使之成为松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以临港经济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

松门镇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造船、修船、船用配件制造以及船舶交易等门类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该镇现有造船企业20家,生产能力达60万吨,所造船只品种涉及钢质渔轮、集装箱船、散货船、成品油船、运沙船、特种工程船等。其中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业务遍及瑞典、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成为浙江领先、台州第一的出口船舶制造企业。另外,浙江合兴、浙江振兴、台州腾龙、松门先锋等船舶修造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2010年船舶行业实现产值42.72亿元,增幅40.24%,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3.6%。

四、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优化产业集聚

松门镇所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捕捞、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钢质渔轮390只,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3.4万亩。松门白鲞、虾仁、泥蛏、墨鱼干畅销中外,该镇被命名为中国“白鲞之乡”,“泥蛏之乡”;2009年,松门白鲞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门鱼鲞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带动了加工农户5000多户,同时形成了鱼鲞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该镇也成为全国鱼鲞加工集中度最高的地区,2010年松门鱼鲞产值突破7亿元,占松门水产品总产值的26%,占全省水产干腌制品的30%左右。全镇现有水产冷冻企业68家,2010年水产冷冻企业产值13.22亿元,增幅29.05%。为了促

成城区鱼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搬迁和鱼鲞加工的行业集聚,水产加工园区已顺利完成选址。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开发洞下、龙门、沙镬岛的休闲旅游业,推进洞下海滨浴场的旅游景区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引导转产转业渔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五、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提升产业集聚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发挥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研究确定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引导、扶持;在此基础上,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展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协作力度,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知识人才援助。

三是创新环境机制。充分发挥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全面落实水、电、路等功能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种设备的监察和管理;建立面向集聚区的产业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二篇:加大科研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产业的现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而且相当一部分是高耗能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行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一些高耗能产业,时时要付出生态的代价。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走到了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只有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唯一出路,一些企业还是靠原来的生产惯性进行生产,没有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业。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出来制定一些政策进行引导。比如进行结构性减税,对一些技术先进的产品上市融资提供便利等等,这其实就是鼓励技术创新。

要实现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技术支撑。技术买不来,只能靠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得来的。需要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包括人才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使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从而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企业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是原来仅仅是加工,应该是从研发到加工,然后加工部门和用户再把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研发不是独立的,它是相互关联的。研发部门对加工部门有所指导,研发部门对用户使用也有所指导,同时加工部门可以把加工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用户也可以把使用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同时研发部门还应该实时了解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研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这样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就有了造血功能。

不单单鼓励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进行创新,同时对传统产业包括农业、传统工业也应该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节能、环保。通过先进技术、集约使用原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效能,同时使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比如,在农业方面,怎样培育优良品种、怎样使农业生产过程无公害、怎样使农业更节水、怎样对秸秆的利用、怎样应对蔬菜的生产暂时过剩问题、怎样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储存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研发的内容。

相信在国家的引导之下,企业自身创新驱动下,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突破下,中国一定能够走一条自己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来。

第三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县以“强工壮农”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升级,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超级稻方面: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比去年分别增长0.8%、2.5%,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广优质稻12.4万亩、超级稻5.4万亩,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3.3%、36.3%,比上年增长7.1%。在方家屯、扶罗等乡镇开展示范片建设,通过“基地+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种粮大户。今年将继续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力争优质稻面积达到12.5万亩,推广超级稻8万亩(其中优质超级稻3.6万亩)。 油菜方面: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油菜生产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强化组织,精细管理,积极落实油菜高产创建各项措施。分别建立了1.72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围绕示范片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169.1公斤,比2011年增产106.2公斤,平均亩增收509.7元,总增产值875.8万元。

旱杂粮方面:1.2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已全部播种移栽完毕,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可全面实现650公斤的

目标产量。在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下,各乡镇分别建立了1000亩示范片,开展了现场观摩和田间指导,促进了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金银花方面:根据我县实际,把发展金银花种植作为培育我县优势经作产业来抓。在李树乡建立了金银花苗木繁育基地86亩,努力提高本县金银花苗木供应能力。全年新造金银花面积3015亩,全年总种植面积达1.015万亩。大力推广金银花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努力提升金银花种植水平。全年共收获鲜花776吨,实现产值797.2万元。

蔬菜方面: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新建蔬菜基地3个、面积267亩。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各4个),其中3个绿色食品已通过了产地认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9.81万亩、1.0万亩。贡溪乡康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基地300亩,以种植茄子、香芋、南瓜、紫薯等品种为主。目前止,共收获蔬菜约450吨、紫薯30吨,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创收入112万元。

二、多措并举确保产业升级

为了更好的确保我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县农业局把农业产业化工作,当作目前工作的重点来抓。

1、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①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抓好高产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农办、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农机局、粮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涉及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高产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县农业局成立了高产创建工作实施小组,由局长任实施小组组长,粮油、土肥、植保、执法、科教、办公、财会等站(股、室)共同参与,主要负责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高产创建技术宣传与培训,开展现场观摩、田间指导和专家咨询,指导各乡镇高产创建工作、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初验,指导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等工作,确保高产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产创建示范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②加强督查,确保实效。为保障农业生产工作见实效,县农业局在播种、管理和收割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各乡镇的督促检查力度。在攻关活动期间,及时派出技术小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督查工作。同时,安排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联系乡镇,切实加强了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

2、认真开展“三项行动”,确保关键技术落到实处 ①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15名,以村为单位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据统计,全县共培训高产栽培技术1.35万余人次,同时,印发各类栽培技术资料2万余万份,发放技术明白卡,使农户家家都有张明白卡、户户都有个明白人,农民的种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②认真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为扩大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各乡镇分别开展1000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片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种植密度、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在示范片重点部位树立标牌,示范牌标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便于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记载和工作记录。

③认真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抓好高产创建的同时,加大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推广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均达100%。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大。由于人口增加,带动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农产品供给仍然偏紧。同时,耕地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保供给压力大。

二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力大。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

涨,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科技创新乏力,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指导。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我县着重实施的超级稻、金银花等产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部门指导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及企业经营水平。

二是推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知识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强化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加强对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生产,鼓励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合作社参与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强化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

三是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落实申报项目、品牌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开展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和评定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和外销平台建设,构建稳定的销售网络体系,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带动农副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实施订单农业,推广“基地+农户+公司”等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各项减负政策,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五是加强基层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适应农村发展形势,转变基层农经管理职能,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定期开展学习、研讨、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农经人员能力和素质。建立和完善开拓创新机制,提高推动农经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晃侗族自治县农业局

2012年5月15日

第四篇: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近几年来,惠东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工作如下:

1、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08年以来,我县共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3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惠东县鞋业技术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国家星火计划“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绿色环保、高性能、多功能、复合隔热保温外墙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彩色碳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重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县。以上项目的实施,引导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县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四季鲜公司通过“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研发出对应配套设备相对少以及余热、余冷循环回收充分利用的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及装备,省去了传统加工装备的锅炉等诸多附属设备,比

传统装备节能30%,既节能减排,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美新公司通过实施“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塑木生产线11条,塑木产量达到600吨/月,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50多种,解决了塑木发霉、虫蛀、开裂和易变形等常见问题,得到国外苛刻的检测机构SGS的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国外,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马铃薯产业通过“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果,在我县形成了马铃薯综合技术标准,增强了马铃薯作物抗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节约了肥料、农药等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带动我县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近几年来,我局重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带动区域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为止,我县组建了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各5家。其中,依托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塑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猪肉产品安全控制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研发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农业

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容大油墨(惠州)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惠州市创亿鑫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了黄埠鞋业、铁涌马铃薯、梁化蔬菜三个省级专业镇与平海海水养殖市级专业镇。通过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推动了各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与开发的主体。

3、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增强我县特色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我县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我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和院地合作。2009年,我局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就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签订了协议,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以及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2011年,我局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月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惠州市耐宝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与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月份,我局组织吉隆镇、黄埠镇各大中型制鞋企业技术骨干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鞋样设计培训,希望以这次培训为切入点,双方广泛开展多专业的培训活动,实现校企技术的对接,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组织组织美新塑木、澳达树熊、艾希

德药业、裕顺鞋业、九华农贸、奕达农贸、富盈玉米专业合作社、四季鲜、东进农牧等一批较具实力的企业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广东海洋大学、惠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致力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现共有10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派出了21位科技特派员和8名田园专家进驻我县14家企业,服务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长效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几年来,全县共实施了产学研结合项目33项,硕果累累。如瑞帝养殖场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实施“南美白对虾无病毒虾苗培育技术研究”,为我县对虾养殖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虾苗,养殖成活率95%以上,虾达到一级虾标准,无药物残留,符合出口欧盟国家的要求,促进了我县高位池养虾健康稳定发展;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出口冰鲜猪肉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改进了冰鲜肉的加工工艺,开发了符合出口标准的冰鲜肉产品,从而推动了我省肉类行业的技术进步;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废弃电子线路板回收残余粉末的综合利用”项目的攻关,使废弃电子线路板的残余废渣得到再生利用,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塑木复合材料产品,通过了要求严格苛刻的国际ICC、Warnock Hersey等机构的检测,长期批量出口欧美市场;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积极开展“环保

型高硬度高柔韧性自交联型复合改性聚氨酯水性乳液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使国内涂料及胶粘剂系列产品更加完善,带动国内涂料及胶粘剂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对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加大知识产权产出,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产出成为一个地区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助推作用。一是着力培养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带动企业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专利制度健全的企业,列为惠东县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企业,积极从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指导他们建章立制,把专利制度贯穿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将我县无专利企业纳入活动重点,用典型带动部分基础条件好、有潜力的企业,力争实现企业专利申请“零”的突破。2010年,实现“灭零”目标6个。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举办了两期知识产权实务培训,邀请市科学技术局的领导以及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对各镇(街道、度假区)、县直有关部门、企业分管科技、知识产权的领导、负责人等进行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企业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相关

政策和措施以及商标、专利的检索与申请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支持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项制度。制定并出台了《惠东县科技局专利奖励办法》。《办法》规定:给予国内或国(境)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种类型的专利不同额度的奖金奖励,以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自主创新,主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县专利拥有量。四是实施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2009年开始在黄埠镇实施省专项“鞋业专业镇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选择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的5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形成一批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着力营造知识产权示范镇的技术创新氛围,以知识产权示范镇为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136件,同比增长54.5%。

存在问题:

一是全县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仍有待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一些企业科技投入的意识也不强,企业R&D投入远低于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手段不足。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机构及中介机构仍不健全,面向行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乏力。四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多。五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第五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松阳茶业发展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区、瓯江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境内群山连绵,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农业生产特别是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 发展现状

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战略,把茶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县域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松阳茶叶面积达11.02万亩,2010年全县茶叶产量9100吨,产值6.43亿元。浙南茶叶市场2010年茶叶交易量5.12万吨,交易额17.8亿元,连续几年位居全省之首。目前,全县农业产值三分之一来自茶叶,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茶叶,全县人口三分之一从事茶叶。松阳县已确立了浙江茶乡、中国茶叶主要集散中心的地位,迈入全国产茶重点县之列,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和“浙江省茶叶强县” ;“松阳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并成为丽水市唯一一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松阳正向“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目标快步迈进。现将松阳近年茶产业发展概况综述如下:

二、 主要措施

1、以品质提升为根本,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品质是茶叶站稳市场脚跟的根本,而科技则是品质提升的保证。为引导松阳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在标准化建设上下工夫,专门成立了

1

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产业办公室。我们不断提高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品质量标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提高茶叶品质。一是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的目标, 制订颁布《松阳银猴系列茶》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 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大力实施无公害有机茶种植,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等先进技术,全力推广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全县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基地达5.3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达2465亩。二是推进茶叶品种结构调整。近五年松阳良种茶园面积平均每年以7000亩的速度在递增, 2010年底全县茶树良种率高达93.8%,促进了松阳茶产业的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茶类品种结构。在规模生产松阳银猴、银猴山兰、银猴龙剑等名茶的同时,成功开发银猴香茶生产,银猴香茶的规模生产促进了茶叶种植、加工、经营三者之间逐步分离,细化了产业分工,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松阳茶业效益。四是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县政府专门发文规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和使用一切茶树上禁止使用和控制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全县重点产茶乡镇建立了标准化建设绿色农资专卖部,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今年,我们全面推行茶叶统防统治工作,通过组建合作社,全县有5.4万亩茶园加入到合作社,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综合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茶叶的农药残留。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按职能分工对茶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建立质量问题追溯机制,成立了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对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施定期监控和抽检,确保松阳银猴系列茶产品生态特色在市场中体现的更加突出。五要重视培养茶叶人才。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育,打造“松阳茶师”劳务品牌,定期开展“种茶状元”、“采茶状元”、“制茶状元”评比活动,营造科技兴茶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

2、以典型带动为重点,实施“龙头兴茶”战略

松阳茶产业已经走出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基本形成了贯穿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但加工环节的相对薄弱和缺失,已经成为松阳茶产业从做大转向做优做强的瓶颈。为此,我们在扩大茶叶生产的同时,积极实施强龙兴农战略,努力转变生产方式,逐步实现茶产业发展由粗散向精深的转型,努力培育更多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全面开展了茶叶小作坊整治工作,有效改变了茶叶加工点多、散、乱、小的局面;重点扶持按无公害标准生产的茶叶加工企业,促进企业走规模发展之路,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质量。目前,松阳已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2家,省示范茶厂4家;有4家茶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1认证,22家茶叶生产企业已通过了QS认证,全县茶叶加工企业40%的茶青原料来自外地。在稳定松阳银猴茶、松阳香茶生产的基础上,我们还高度重视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启动了“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已有两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以生产速溶茶为主的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已投入生产。

3、以市场开拓为导向,实施“市场兴茶”战略

谁拥有市场,谁就能主导产业发展,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黄金定律。我们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紧紧依托“中国绿茶集散地”这个牌子,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成功培育了浙江省交易量最大的茶叶市场——浙南茶叶市场。2011年前8个月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4.63万吨,交易额22.31亿元,同比增长了10.21%和42.64%。市场辐射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茶叶基地100多万亩,被命名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浙江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根据茶叶生产特点,我们还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

3

了全国首创的茶青市场,全县90%以上青叶通过茶青市场流通,有效推进茶叶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建好、管好县内市场的同时,制订了扶持政策,鼓励茶商到省内外城市设立银猴茶专卖店,拓展银猴茶销售渠道。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石家庄、青岛等城市建立了50多家专卖店,与外地市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松阳银猴、松阳香茶与全国大市场的对接,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不断拓展松阳茶叶的营销市场空间。

4、以提高市场竞争为目的,实施“品牌兴茶”战略

我们在确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时,就考虑到想在竞争已非常激烈的名优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叫得响的品牌。松阳银猴茶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吸收传统精华,融入精湛的采制工艺,集生态早茶、文化名茶、精品绿茶于一体,被王家扬先生誉为“茶中瑰宝”。为提高松阳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我县将 “松阳银猴”作为全县茶叶的代言品牌,成功开发了银猴山兰、银猴龙剑、银猴白茶、银猴香茶等系列产品,为打造“银猴”大品牌确定了产品基础,引领松阳茶叶在市场打拼。我们每年投入巨资打造“银猴”品牌,组织企业到北京、兰州、沈阳、济南、杭州、宁波以及香港、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了一系列推介会、品尝会等推广活动。几年来,50余家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对“银猴”品牌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松阳银猴茶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在1929年活动首届西湖博览会金奖的基础上先后荣获了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华东十大名茶等多项殊荣;“松阳银猴白茶”成为了国务院紫光阁会议接待指定用茶;“松阳银猴”品牌被认定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茶叶区域品牌”,2010年品牌价值12.78亿元。 “松阳银猴”系列茶正日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松阳银猴茶多年出口德国,为加快松阳茶产业的

4

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以丰富内涵为目标,实施“文化兴茶”战略

文化是活的生命,有文化内涵的产业必定是有生命力的产业。为提高松阳银猴茶的市场美誉度,我们在充分挖掘松阳茶叶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松阳茶文化》一书,叫响“一千八百年历史文化名茶”的宣传口号。依托松阳“惟此桃花源”的优美生态自然风光,积极开展茶文化生态休闲游,启动了“百里茶乡、万亩现代茶叶观光示范园”项目建设,将饮茶品茶与休闲旅游、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使更多的人在松阳茶乡中“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连续几年联合国家、省、市权威部门在松阳举办了松阳银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四届中国茶商大会等全国性的茶事活动,借国际国内茶文化组织之力,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丰富“松阳银猴”的文化内涵。

三、 今后思路

总体而言,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松阳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当前茶产业依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竞争等众多压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设现代园区,推进基地升级。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生物、物理防控技术,实行茶叶统防统治;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选用有机专用肥,做到科学施治。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使散户种植的茶叶向大户、基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产业效益,最终实现基地升级。二是建设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升级。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园和茶叶初制加工园“两园”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浙江绿茶加工基地”,突破茶叶加工瓶颈,使松阳茶叶加工业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升松阳 5

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强产品研发,推进产品升级。在稳定以“松阳银猴”和“松阳香茶”为主的名优茶生产的基础上,重视低档茶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精深加工终端产品研发。在现有两家茶叶深加工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有实力的茶叶企业从事茶叶精深加工,加快培育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降低茶产业风险。四是健全市场网络,推进市场升级。充分发挥“中国绿茶集散地”的效应和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浙南茶叶市场,完善市场信息、物流、储运等功能,不断增强浙南茶叶市场的辐射能力,重点建好茶叶检测检测中心和浙南茶叶市场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平台,促进市场交易换代升级。继续鼓励松阳茶农、茶商走出去,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开设直销点,在巩固北京、山东等北方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北、西北潜在市场,完善市场网络,把松阳茶叶进一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五是打造公用名牌,推进品牌升级。充分运用中国茶商大会的成果,发挥“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以及“松阳银猴”全国农产品公用品牌百强的品牌效益,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做好 “松阳银猴”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和“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推广使用工作,形成以松阳银猴、银猴白茶、银猴龙剑、银猴山兰、银猴香茶为骨干、企业商标为基础的“松阳银猴”品牌体系,努力把“松阳银猴”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六是加快主体培育,推进主体升级。主要是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经营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强茶叶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茶农队伍,发展一批茶叶专业技术骨干,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

上一篇:综合医院医改工作总结下一篇: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