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2024-05-06

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共8篇)

篇1: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彭佑明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南县,辖有乡镇12个、行政村304个、社区居委会33个,总人口68万,其中城镇人口14万。县委、县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精神,于2007年5月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近两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落实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办点、连片、带面的工作思路。通过各部门办点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农村社区示范村的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热情,突出了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努力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步达到了“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班子强”的目标,促进了全县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

一、主要做法

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明确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县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网络组织。在县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县12个乡镇,每个乡镇办好一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重点的南洲镇、茅草街镇等办好两个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建立好符合本村实际的社区平台。如南洲镇新港村,建立了新桥社区,辖1、8、9村民小组;新火社区,辖2、6、7村民小组;新建社区,辖3、4、5村民小组。茅草街镇新尚村也建立了天益社区(辖1、2、7、8村民小组)、普华社区(辖3、4、5、6村民小组)、普益社区(辖9、10、11、12村民小组)。同时,在建立好社区基础上,各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老年协会、维稳协会、计生协会、环卫协会、文体协会、科技协会等。仅南洲镇、茅草街镇的上述两个村设立的6个社区的组织网络,共有192人参加。分别制作悬挂了规范标牌12块,以及各类协会组织名单和工作职责也在6个农村社区的活动场所悬挂。在办好试点村后,将试点村作为示范村,推进农村社区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落实办点单位对农村社区示范村的投入。县委、县政府从县直和市属驻南单位中,挑选在资金上、人员上、项目上具有优势的单位在农村社区示范村驻村办点。如落实平整土地、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电力网改、村级学校改造、通村公路硬化、农村社区建设的改水改厕、沼气等项目15个,共投入资金273.8万元。其中县民政局25万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20万元,县国土局15万元等。31个单位在示范村的社区建设中,投入项目资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全年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和近期新农村社区整体建设规划。

(三)搞好农村社区新型农民培训。为切实抓好农村社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县成立了以分管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村办、农业局、民政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单位成员的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村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和转移安置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培训: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培训,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和县政府网站适时播刊报告农村病虫害的预防措施和农药品种的使用。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广播,由各乡镇专门安排时间,在广播中反复宣讲农技知识。三是充分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由农技、劳务、医疗、卫生、司法等部门人员在农村社区走村串户实地指导培训。四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基地培训,在培训农村社区农民技能的同时,认真学xxx省、市、县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农村社区村民科技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农村社区村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水平。据统计:农村社区新型农民培训1.5万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109人,村级干部培训361人。

(四)督办和协调农村社区项目的实施。为确保各农村社区示范村顺利完成全年项目建

设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明确专人负责,加强现场组织协调,在有利于整合资源、转变村镇组织职能,让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的同时,推进农村社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工作落实机制。各乡镇、县直单位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主要精力向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倾斜,研究、制定和完善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通过定目标任务、定牵头领导、定责任人员、定工作要求、定完成时间,使新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加强工作督查机制。各乡镇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靠近指挥、现场指导,深入村组进行督查,并适时组织召开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会、工作联系会、项目调度会等,以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加强工作评比验收。按照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内容,注重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环境、落实社区救助制度、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地开展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志愿者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适时检查,并组织现场观摩,对开展得好的予以通报表扬。

二、成效

通过近两年来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动员社会力量促进了社区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活动,尤其是依靠村民自我力量改善了环境,繁荣了农村基层文化,维护了社会治安,救助了困难群体,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强了村民自治工作,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改善了农村社区环境。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试点村都发动村民自觉在主要道路两旁及沟渠上种植了各种树木,美化绿化了居住环境。如南洲镇小港村社区村民,沿居民道路修建垃圾箱80个,投入资金4万元,净化了乡村卫生,改善了卫生环境条件。又如中鱼口乡五星村,户户村民自觉改造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成为远近闻名的卫生村、绿化村、文明村。

(二)改善了农村社区交通状况。以前各乡村的道路,很少有水泥路,大多是泥泞难行。现在,在农村社区实施的畅通工程,使农村社区的交通得到了彻底改善,每个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再也不见泥泞路了。如新港村社区,筹资33万元修建了1600米水泥路,家家户户都可以车进车出了。

(三)完善了农村社区的公益设施。农村社区试点村建设,使许多村完善了公益设施。如每个村均建立了村民学校,购置了桌椅。维修了村广播设施,维修架起了一些闲置的线路和广播喇叭。完善了村务公开栏的公开制度等。这些措施和做法,获得了社区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四)丰富了社区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农村社区试点村,各村先后投资10万余元,修建了农民文体广场,并开展了拔河、扭秧歌、唱地花鼓等文体活动,原来那些农闲时打牌赌博的现象没有了,人们都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如南洲镇大建村,经常开展村民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三月举办村民文化节,四乡八里的村民均前往参观。

(五)增修了农村社区富民工程。以前湖区村民烧柴草做饭,现在农村社区村民,家家户户修了沼气池,由有关部门补助,解决了做饭的难题。改厕改水改电等,都在各村实施,给村民带来了好的生活条件。许多村为了保障粮棉生产丰收,都积极兴修水利。如茅草街镇新尚村投资5万元,疏洗中心渠道5000米,还投资10万元完成了渠道护坡1500米。这些工程的修复,为今后村民的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浪拔湖乡白合洲村,积极平整田地,兴修水利设施,使村里田地如棋盘格,景象美如画,受到远近村民的赞扬。

(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区民主管理。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使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得到了加强,有效地促进了民主管理,使村委会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在的工作,一切村务由村民自主,积极参与,没有了过去那种“强制式的干部意愿”。广大村民有了自主权和发言权,村民的参政议政,有效地保证了社区村民民主权力的实施。同时,村委会依靠

村民的自主参与和监督,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区村风文明。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广大村民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得到加强和回归,人际关系、人与人、家与家、组与组、村与村,变得更为和谐。在社区村民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村民们健康向上的生活越来越好,落后的陋习已被摒弃。尤其是“五好家庭”、“十星级农户”的评比,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改善。科技信息的传播,为村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村民生产生活进一步稳定发展,为农村社区建设更添了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虽然全县新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和农村社区整体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个别地方和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工作进展不平衡。

二是个别农村社区村庄环境卫生工作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三是个别农村社区村的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后段工作安排:

一是突出新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中的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社区试点村、示范村的农民纯收入达到人平6000元以上,同比增长20%。

二是突出新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中的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工作,发挥村委会的带头作用,带领村民致富,搞好民主管理,做到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增强村民自治能力。

三是突出新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中的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使这一制度长效化。并丰富群众自发的娱乐活动,提高整体素质,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是突出新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作者单位:湖南南县民政局

篇2: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街道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针对社区机构密集、基层民主意识强烈、民间活动频繁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促进社会资源有效整合,激发了创造活力,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做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基础工作,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框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正确发展方向,街道把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高到构建和谐社区的高度,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真新街道社团组织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实施意见》、《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办法》及《社区民间组织分类培训发展计划》,将社区民间组织按不同性质,归类备案管理,为撑握和管理明确了方向。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程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上,建立了以街道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管理科、社区民间组织三级管理网络,并在民间组织中成立党支部,在群众团队中委派政治指导员,实现党的全覆盖,促使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各类民间组织及群众自发团队中建立了预警月上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了保证。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集聚社区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力量,通过政府宣传引导、活动吸引,招纳优秀人才,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民间组织中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引导社区开展活动,发挥社区骨干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特长,以一带十,以十带百,带动了社区业务、文体、教育、助老、助残等社区公益活动,发挥了社会自治服务的整体效应。

二、打造多样化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和谐社区新亮点 目前街道具有民非组织9家,群众活动团队99个,这些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在沟通民意、协调关系、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作用。

(一)互联、协商、共建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多年来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建立了共同建设社区工作网络,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共建活动,他们以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计划生育联管、环境建设联抓、社区团队联帮等共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600多件;为下岗人员送岗位500多人(次),化解社区矛盾50多起,结对帮扶困难人员350多人,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社区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街道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并建立了民间讲师团在所辖13个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了教学点(即市民学校);成立了老年书画协会;戏曲爱好者联合会,合唱团等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金沙绿地公园、社区健身路径为阵地周周有演示,月月有展示,以社区图书阅览室为依托,社区13个读书点为居民提供读书、看报,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自然形成了社区休闲圈、读书圈、健身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了真新和谐大家园的建立。

三、着力培育发展公益型服务民间组织,逐步向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街道党工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念,培育社会参与力量,探索为政府购买服务,重视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社区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真新街道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为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政事、政社分开提供了承接载体,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工作提供了舞台。

(一)社区指导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枢纽”

中心对街道内的社会团体和群众活动团队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队和群众自发团队的自治作用,鼓励其有偿服务,完成街道交办的社区服务和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同时协助居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动员社区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二)探索购买服务、促进社区工作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设置社区事务工作室(社工站)、人民调解工作室、救助评议工作室,群众文化团队工作室,自主创业工作室,通过承接街道各职能科室的社区工作相关事务,如:社工站主要以社区的用工管理;社工培训、考核、服务督导等社区事务;人民调解主要接待民间纠纷调解,化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救助评议主要以宣传救助政策、进行群众评议;群众文体主要对社区内文体团队的文体指导和预警工作,通过一年探索实践,中心各项工作着重将承接的业务精心策划,如社工管理通过新老社工牵手结对活动,新社工拜师结对,老社工牵手指导帮助,通过演示、带教、跟班作业,使新社工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救助评议开展了每月一次的阳光课堂,向社区内救助人员宣讲救助政策,化解了因不理解政策引发的救助矛盾。群众文体工作指导,通过对社区文体团队的指导开展了和谐大家园周周演,精彩奥运月月动活动,使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红红火火。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作为一家主要开展公益性,互益性活动的民非企事业单位,在协调社区利益,缓解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是政府的好帮手。

(一)拉近了政府与社区群众的距离,实现能深入到社会基层的民众中间,又能因政府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因而总能最先得到公众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反应,或传达给政府,使政府适时调整政策,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对社区居民利益的有效协调。

篇3: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从广意上看,温馨的社区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1.促进交流、加强沟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已经慢慢取代了以前的四合院,大平房,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住进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减少了邻里往来。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文化的人际沟通、审美导向、兴趣组合等功能就显现出来,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就能增进居民间的沟通,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亲情感,形成平等互助的邻里关系。休闲广场、小区游乐场、小区配套公园、棋牌室等公共设施也由此而生,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晨炼、健身、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2.团结互助,凝聚力量。前文已经提到,社区文化具有伦理暗示、价值认同、审美导向、兴趣组合等功能。营造温馨的社区文化,可以进一步增进陌生居民间的相互了解,认同彼此不同的生活习惯,化解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对于有困难的居民可以及时给予帮助,组织兴趣相同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一个团结、友爱、活力、互助的大家庭。

3.正确引导,共建文明。社区文化的内涵是社区精神,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社区精神的树立。一个社区的居民集体表现出来的主导性总体风貌,包括思维、观念、心态、道德、风尚等就是一种社区精神。温馨的社区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向上、向善、向美”为目标,着力培养居民的道德情操和现代公民意识。

4.积极创造,丰富人文。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充满活力,只有创造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的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有发挥的条件和空间,创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社区文化是否充满活力,主要的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人的文化创造力,始终把握“居民参与、人人享受”这一宗旨,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那么,该如何构建温馨社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打造安全、可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文化。

文化是民族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当前,社区文化安全要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其形式内容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导向;关注其整体数量上民族的和优秀的是否占主导地位;关注其有没有不安全的因素通过文化载体或项目进入社区;关注其是否始终引导和贯穿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关注其是否能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

2.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服务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有一种执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二是树立宽广的社区文化服务意识。在服务理念上,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内容上,贴近社区居民的各种文化需求;在服务的工作层面上,搭建居民喜闻乐见和参与的文化载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环境;三是提供更多的社区文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扎实稳步、持续有效地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环节上:制定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整体部署;注重配置社会各种资源,尽可能缓解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资源的匮乏问题;积极引进优秀文化资源,满足大众百姓多样性、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重视,建设了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广场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发挥了现有阵地设施的功能作用。但是,总的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仍相距甚远,社区基础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滞后。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基层文化站建设落后,阵地陈旧,设备器材残旧短缺,有的即使建成主体大楼,也因缺乏经费装修和购置设备设施,无法开展正常运作;文化馆、站人员编制被挪用的问题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未能把精力集中到群众文化事业上,致使工作不到位;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渴求越来越高,高层次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少,社区文化阵地不足,居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等等,要真正体现“先进文化”重要思想,还任重而道远。

篇4:构建和谐社区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社区新农村和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以和谐农村社区的建设为基础。本文分析论述了我国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几点对策,旨在为和谐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以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实现社会的和谐。

一、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社区组织定位不清

农村社区建设,使社区在定位上成为一个微观自治单元,社区中的协会、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成为村以下的一级自治组织,造成了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不相符合的问题。这让不少基层干部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十分困惑,十分不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社区组织作用发挥不出。譬如,社区组织若是扮演 “行政人员”的角色,奉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难以充分表达社区居民的心声,会使社区居民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或积极性不高,而社区组织自治职能也不能充分展现。

2、社区服务工作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出外务工,留守农村的老弱妇孺这类的社区弱势群体的比例较大,农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倾向于社会保障、养老及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由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落,政府的政策包括投入政策、组织政策却仍旧停留在便民利民服务的旧阶段,使社区服务的起点低、服务机制不灵活、服务质量偏低、服务项目不齐全等,社区服务形式过于单一,未能形成新的协调的服务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3、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在农村社区建设上,社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拨款,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又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使得农村社区的建设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影响了农村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农村经济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农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低,我国长期都由于政府主导甚至包办农村公共管理及服务,政府控制着组织、人员、制度、经费等各种资源,而社区组织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资源以及调动资源的能力,并且缺乏广泛的居民参与,因此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组织,难以担当起社区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任务。

4、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构建农村社区中,往往政府及有关部门热情高涨,而农村居民的“社区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较低,参与意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对社区建设被动参与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尽管农村社区居民对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同,但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却并不强烈。作为农村社区载体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农村居民的眼中似乎更多地成为了乡镇下派的工作任务执行者,而难以作为农村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不能担当整合社区居民利益的重任。调研发现,不少农村居民认为社区建设工作仅仅是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事,与己无关,许多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农村社区建设与居民对社区的热情、兴趣、参与是双向的,如果社区对居民关系不大,社区人怎么会热衷农村社区建设呢?

5、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落后

社区文化是基层群众文化,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在农村,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侵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农村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而且贫乏,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丰富的形式,缺乏创新,导致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未能起到整合社区成员的作用,也没能被社区成员共享。社区组织没能引导社区居民的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习惯,不能从多方面尤其是精神方面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促进新农村建设

和谐社区的维持和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社区的和谐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新的农村和谐社区实现社会和谐。

1、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明确社区组织服务三农的基本定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着重搞好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问题,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搞好农村环境,明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社区“硬件”升级。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把构建农村社区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明确了社区组织的地位以及社区工作的程序,农村社区建设才能有序展开。应从实际出发,加快研究与制订农村社区建设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农村社区的投入机制、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等一系列的政策,在优质“软件”的保证下规范和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好服务支持工作。

2、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要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前提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做到“村村都有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民的医疗状况,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只有在社会公共事业获得大力发展的条件下,社区组织应秉着“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建立多种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形式,形成良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

3、大力发展农村本土经济,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一要抓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明确结构调整的“主攻点”,坚持面向市场,找准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坚持依靠科技、抓住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不断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二要抓龙头企业,依托资源建龙头,借助外力兴龙头,培育扶持强龙头,强化合作促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抓劳务经济,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立足本土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培训提高创业能力,激发群众创业活力。四要抓县域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壮大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五要抓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农村金融、集体林权、户籍制度和农村综合改革等。?这样从各方面垒实农村本土经济,从而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所需资金支持。

4、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提高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社区好比一个大家庭,要靠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形成“家”的氛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只有农民的主动参与才能最终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技校、科技下乡等手段,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力争让更多的农民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在改善社会风尚、提高农民法制意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拥有主体性,使其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参与农村自治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联度、依存度。明显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新农村文明社区。

5、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群众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应加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以乡俗风情为结合点,通过各种讲座以及农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譬如传统节会活动等等),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展开知法守法、诚信理念、家庭美德、创业致富、富而思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提升农民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素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减少农村不安定因素,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李力: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么建——访经济学家韩俊,三农中国,2005—12—7。

[3]周志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出版社, 2008-8-1

篇5: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精神文明专题版报)

东铺头街道北桥社区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为出发点,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一手抓宣传一手抓活动,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充分肯定。

一手抓文明创建氛围的营造

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为此,北桥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提出了“社区是我家,文明创建靠大家”,“我为社区文明创建做贡献”等口号,充分调动社区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不断营造文明创建浓厚氛围。3月份,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怕文明创建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向辖区居民发放文明创建倡议书,文明创建应知应会知识等宣传材料,做到文明创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手抓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为进一步落实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会议精神,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高潮。

一、与共建单位联合开展了主题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活动。

二、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社区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成立了一支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每月开展文明劝导活动2次。

篇6: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雅畈镇在贯彻中央及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镇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还不能令人乐观,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镇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甚至是主要领导,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

各种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等制度尚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到位。部分村委在财务处置、土地转让款使用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了村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给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在制度建设上,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力,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反腐倡廉教育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法律和党纪方面的教育还不够;有的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对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缺乏了解,法制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还有的基层干部民主观念差,接受监督意识不强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剖析、整改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已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推进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就要长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雅畈镇党委从以下几方面做了重点落实:

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为此,镇党委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各项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订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与全镇37个村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党委不仅注重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基层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更主要的是注重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落实,明确各项领导的责任,做到各负其责。使目标责任落实到人,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形成了层层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和格局。

2、以完善基层党的纪律检查机制为核心,大力推进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制度,如会议制度、党内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议事制度、考核制度、招投标制度等;配齐配强人员。镇纪委设委员3人,其中纪委书记1名,主持镇纪委全面工作,侧重党风廉政、案件审理;专职副书记1名,按中层正职配备,具体负责执法监察,纠风治乱、资料统计;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工作,另外配备纪检干事一名;实现硬件标准化。专门为纪检成立了监察室,配备了电脑、打印

机、档案袋、电话等等,确保纪检工作有效展开;加强村级纪检组织建设。按照区纪委要求,在各村和企事业单位成立纪检组织,明确具体权责,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

二、完善制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的完成。

1、建立农村廉政建设预警机制。廉情预警机制是集收集、分析反馈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管理、严密完善的信息渠道、获取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及违法乱纪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反馈处理,然后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分类预警。廉政预警机制的建立主要是解决党风廉政的监督工作从被动、静态监督到主动、事前、动态监督的转变,从而更积极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

2、健全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今年我镇已党纪处理五人,其中两人开除党籍。

3制定机关干部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为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特制定《雅畈镇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村干部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雅畈镇机关干部考勤办法》、《机关干部职工假事制度》等制度,镇干部上、下班实行指纹签到。我镇还制定了严格的值班制度,每天四人值班,一名带班领导,无故不值班者,追究相应责任。

三、抓财政、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在全镇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专门设立村务公开牌,对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必须说明,做到收支一条线,一支笔审批,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镇机关的财务也实行公开化,设立财务公开栏。每季度按时对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上墙,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民主理财和群众参与意识,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严格控制非

生产性费用,禁止和杜绝村级招待费等不合理开支。

四、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查处违纪案件。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上墙公示,设立了举报箱,信访接待室。全面落实《关于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各级领导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成立信访领导小组,制定信访制度,坚持每一名领导干部轮流接待群众上访,坚持有访必查,有查必果的信访工作制度,将责任落到具体人员。把信访举报工作作为惩治腐败的前沿阵地,切实抓紧抓好,彻底解决农民上访难,解决问题难的问题,使农民上访事件得到了减少。把信访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根据信访举报的情况,对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和贪污行贿、挪用公款以及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厉惩治腐败行为;三是按照有关规定,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起到警示作用。

五、强化廉政知识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篇7:通过社区发展来促进新农村建设

彭大鹏

内容摘要: 在城乡统筹的条件下,以输入一定的资源为契机,以改善社区生活品质和提高社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育农民的合作能力为重点,推动农民充分参与,逐步提高村落社区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输血式”的新农村建设才能转变为“造血式”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社区发展;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国前,作为无产阶级最可靠同盟军的农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建国后,长期推行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模式,通过牺牲农村、限制农民流动来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推动了城市工业化,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福利和城市社会的稳定,而广大农村则仍长期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状态。直到几年前为连绵不绝的通货紧缩寻找对策的时候,才发觉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收入太少,70%的农民消费只占到全社会消费总量的30%多一些。欧洲人说,如果农村不能呼吸,城市也将窒息。持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惴惴不安。

邓小平曾就农村问题多次讲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①,“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②。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必须在三农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其中,关键是要减少农民,通过迅速城市化将农民转化为市民来实现。在未来50年内,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从现在的37%提高到75%,每年就需要大约有一千万到一千两百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即便如此,届时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乡村。如何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内缩小城乡差距,给那些城市之外的农村居民一个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及不算匮乏的精神生活,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现在,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从实际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需要上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关怀农村的时候了。正是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定。但是究竟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如何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深入扩展呢?我们认为,通过社区发展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是一条积极稳妥的道路。

一、经由社区发展激发农村持续活力

农村社区发展的当前含义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逐步改善外部宏观环境的同时,以输入一定的资源为契机,以改善社区生活品质和提高社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民充分参与,自主自为,最终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可持续内源发展的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把诸如修路、架桥等有形公共产品的供给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却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我们认为,始终以人为本,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宏观的社会发展规划,它不可能直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人,而社区发展则是一个可以有机联结其间的环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并不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全部,甚至远远不是,乡村社区发展是一个永续的创新过程,它不断为本地居民提供重新评估和规划自己生活的机会,不断唤醒被惯常的生存伦理所催眠的创造力。社区发展可以把输血式农村建设创造性地转化为造血式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内源化发展。

社区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重视个人及其权益是社区发展工作的起点,也是社区发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脱离了这一点,社区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社区集体利益不是抽象的,它首先是承认和保护个人利益而不是凭空地超越,只有这样的集体利益才是真实的,才能获得社区居民持续地支持和参与。社区发展是一个通过尊重个人权益来发育和提升社区意识的过程,以集体参与来鼓励居民识别和表达自身的需要,进而采取行动以实现它。

农民无论是与其他群体的力量对比上,还是在自身的自组织能力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而,与日益组织化的整个社会相比较,其劣势更为明显。农民精英外出经商或务工使得本就缺乏组织资源的农村社区结构呈现进一步疏松的趋势,这和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相背离的。承载社会发育的草根组织除了在农村生产经营领域的缺位之外,还体现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农村社会的发育可以改善他们的境遇。因此,乡村社区发展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建基于满足民众不虞匮乏和获得自尊为目的、始终开放着自身的变迁过程,是一个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理想主义下的狂躁的运动,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充满着艰辛和创造幸福的生产与生活实践。

社区参与既是社区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现代社区的发展则要求从传统的吸纳性参与向自主性参与转变。发展理论认为,作为外来的干预者与社区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对社区发展事务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充分赋权。农民才是村落社区的主人,只有他们的利益、价值得到了尊重,并体现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整个过程,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高涨起来,他们合作的意愿和技能才能得到启发和提高,他们的自我组织水平才能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改善,从而社区发展的能力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永不枯竭。

以完善公共设施为主的外部资源输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发展的契机和切入点。以社区生产生活为中心的农村公共工程建设不能绕开农民,让农民全面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中,并将这种参与例行化、网络化和自我组织化,以利于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建立于社会网络结构以及互惠规范与信任的基础之上、能够整合个体的生产力、协调组织集体行动的力量,它既是关系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也象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并且能够提高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也就是说,它既是实现个体利益的手段,也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提高社会效益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资本的主体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公民社会的成长。社会资本不仅表明着社会组织的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公民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公民风范的养成。丰沛的社会资本是公民社会的坚实基础,公民社会则是社会资本得以滋养和发展的温床,两者是互

相增强的关系。有活力的公民社会既是创造的源泉又能自我克制。公民社会中的个体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同时公民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组织能力,在团体层次上发展出了创新的机制,是促进结构变迁的重要力量。健康的公民社会愿意承担责任,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一个社区中,由公民社团所组成的公民参与网络越是密集,社区的公民就越是愿意互惠合作。只有通过社区发展来建设新农村才能使得被建设的农村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改善,还获得了最为关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二、以社区内合作为基础融入整个社会

在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今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自己的服务组织极为迫切。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合作社”等等。在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农企合作过程中,分散的农户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合作社能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改善其谈判地位。合作社扎根于社区,实行“一人一票、民主管理”,主要目的是为社员提供服务而不是象企业那样仅以赢利为目的,所以不会轻易变更运营的方向和地点,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就业和福利,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特殊经济组织。合作社处于农户、企业和政府之间,它的存在有利于市场的发育,有利于社区融入更为广阔的社会联系中去。目前,合作社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很小,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也很少,这是由政府的治理方式以及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所决定的。除了合作社之外,各专业协会也是城乡市场的中介,是经济上融入社会的桥梁。创造宽松环境,允许和鼓励农民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使初级产品增值的利润回归到农村社区居民手中;也应该允许农民成立自己的金融互助组织,只有农民才最了解农民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运作在成本上也是最具优势的,欧洲最大的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起初就是由农业信贷合作社发展起来的。把积极构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乡村建设的持续和深入开展。社区发展的实质是使一个个孤立的农村社区融入整个社会,而非为农民构筑起一个个世外桃源。当然,建立一个公平、开放、打破城乡分割和免除行政干预的全国统一市场是农村社区融入社会条件之一。“有农民而无农民社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非赢利组织的缺乏。应该鼓励农民成立社区内或跨社区的各种公益组织,这样,既丰富了农村生活,又和整个社会沟通了起来。马克思说,“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③。以农村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个培养农民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的过程。

由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是一个可由之展开社区建设的具体的切入点,是推动乡村社区变革的初始力量。对农村的公共工程投资以社区生产生活为中心,以吸收地方劳动力为主。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社区居民调查分析社区的资源和自身需要,自主提出革新计划与合作方式,自主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和评估,这样就为社区与人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过程中发育出来的成熟的农村社会是国家稳定和善治的基础。居于城市之外的农民虽然没有尝到多少现代化的物质果实,却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日益被现代的文化食粮所滋养着。传统的“生存原则”被现代性解构之

后,农民对民主,平等,权利的意识逐渐清晰了起来,甚至非常敏感。农民的法制意识也随之上升了,行政权威以及政治动员权威的效果下降了,靠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再动员整合已经分化了的社会。从近年不断增多的农民的各种表达符号中似乎也隐含着一条寻求基层组织制度重构的逻辑线索。在这么一个利益不断分化的时代,对有机整合的要求十分迫切,政治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有机整合的过程。而合作网络畅通、社会资本充沛的农村社区则是政治发展最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它能保证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理性、稳定和有序,并最终实现一个良好治理(善治)的格局。





三、新农村建设体现为差异化发展

贫穷的原因各各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多种多样。现代化不是一种僵硬的模式,任何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都是结合了本地的特殊性并把这种特殊性转化为现代化资源的过程。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么一个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机重组而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现代化过程。

差异化发展在村庄层面是指,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每个社区都应该有其基于这些条件之上的发展路径。社区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和问题正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它是社区发展的切入点,也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的起点。差异化发展在村庄内部的个人层面是指,虽然社区居民在公共资源的占有上是平等的,但社区的机制决不限制禀赋和资源各异的个人独具风格的发展。在公平的规则下,一部分人的快速发展会为他人和社区创造更大的空间。那些逃离了“把生存作为首要目的”④之困境的农民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转变为一个面向未来发展之熊彼特式企业家。这部分人退出农业经营减轻了农业内部的压力,还能为其他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种变迁实为在削弱农业内卷化的机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涌现了一些这样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虽然他们的前面还要加上“农民”两个字。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社区发展就是在营造一种创业氛围——一种鼓励个人创新发展的氛围。“农民”是被赋予的,它既是国家的定义又是历史演绎和社会结构的界定。“农民”,作为内化了的历史与社会现实结构,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经济伦理;在城乡整合以及乡村社区内部革新过程中这些沉淀了的惯习势必要被创新的潮流所冲刷并反过来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化发展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不是为了文化而存在,恰好相反,文化是为了人而存在。狭义的文化是一套行为系统,其核心是由一组传统观念,特别是由价值系统所构成。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大本营,它是适应农耕生产制度的产物,它已经深入到了人格系统,使知足、拒变、守旧成为主流,同时也养成了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传统作风。一百多年来的西风东渐不只在器物和制度层面上而且也在文化上侵入了“停滞的乡村生活”,特别是上个世纪的几次历史巨变早已使乡村文化支离破碎了。旧的没有去除,新的尚未建立,尴尬的文化生态使人们无所适从,社会失序与失范乃至道德滑坡在农村几成普遍现象。渗透进来的商业精神既找不到立脚的坚实基础,又无时不在权力的威压下缩头缩脚,破碎了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提供自我麻痹的保护,这真是一种痛楚的过程。安身立命的文化重建远急迫于寻求“亚洲的意义”或“中国的意义”,虽然后者在文明的层面上或更为宏大,但是,就从来就没有从容过的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却颇多奢侈的味道。破碎的乡村生活中仍然残留着逝去时代的基因,不管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新芽,只要是在各个具体的社区建设中获得了自然的发育机会,而非某种思想运动的催生,它就具有了成长的内在的合理性。千差万别的社区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建设中生发出多样性的社区文化或可预期。乡村社区建设就是为这些有差异的也因而丰富多彩的文化重生提供机会,但它极力避免统一的思想指导,它不寻求那种最高抽象的文化结果。这就是差异化发展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体现。



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支持体系

新农村建设试图从困扰整个中国健康稳定发展的“三农”问题上打开一个缺口,以期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可以看作是一个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再动员。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和机构来共同参与。

科研结构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担当起倡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曾认为中国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是个人权利和生命财产的稳定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于全体国民生命意识的甦醒。只有生命意识的甦醒才能使“人的个性伸展”成为可能,他在《中华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文中指出:“个性不立绝不是健全的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尊重,毕竟是永恒的真理”,个性的伸展以及社会对个性的尊重和保护从而使民族获得勃勃生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体是农民,但那时愚昧、贫困的农民却缺乏这样一种自我意识,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促进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命运。我们现在提倡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除了促进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承担着传输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传送适应现代社会的组织与管理知识以及生产技术知识和相关信息等。

各种非营利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大有用武之地。这里所说的非赢利组织主要是指专注于农村发展的机构,他们是个人、企业、城市社区等外部资源和农村社区联系的中介,同时也是推动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建设的专业组织。而且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各种合作形式由其自生自发所需时间太长,由政府推动,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由中立的非赢利专业机构来推动和组织,其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繁华都市与穷乡僻野的巨大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前者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后者的发展。提倡城乡社区结对建设不是那种流于形式的捐钱捐物,而是一种在专业机构参与评估和建议下进行的长久和互动的平等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有助于参与的双方开阔心胸和消除社会隔膜与裂痕。把各种行有余力的人都引入到能够增加农民福利的具体的建设行动中去,在农村社区内发现新的增长点(物质的和文化的),培植它,发展它。由于参与的力量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行业,他们带着不同的信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和农村社区的居民沟通,在比较中发掘社区的特色与优势,并在持续的交往中建立起城乡之间的诸多网络。新农村建设要为那些真诚的想为农民作点事的人提供一个有序参与的组织化平台。追逐着利益的城乡互动是一种常态,是基本的;基于关爱的奉献更是弥足珍贵的。让每一位公民无论住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给他的关怀与温暖,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政府是新农村建设最强有力的推动者,政府受到的挑战也是最大的。这表现在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上:从一个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

在新农村建设中和各方参与者平等的角色。农村社区建设同时也是基层政府转变职能革新自身以适应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成立一个沟通政府与民间、城市与乡村的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官民合作组织。该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非赢利组织(NPO)、社区代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的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它从政府预算中获得资金,但是不在政府编制序列之内。该机构按照现代NGO模式运作,施行透明管理,每一财政年度,由政府审计局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次审计。任何一个村都可以单独或与专业组织及研究机构向新农村建设委员会联合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申请书必须是社区居民充分参与下的结果,它既包括实体工程的计划,也要有未来全村的发展设计,它必须体现出村民合作的清晰脉络。乡村建设委员会根据提交上来的项目申请,实地考察,评估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质量以及后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决定是否投资;如果予以否决,必须给出详细的理由和改进的建议。这样的一种组织创新打破了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壁垒,既保障了由专业带来的效率,也能保证公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服务平台。

作者简介

彭大鹏,讲师,政治学博士,四川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区发展与地方治理

Tel028-8735***1169Mail:pover2000@gmail.com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43 号邮编:610072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② 同上;

③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8: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针对许多煤矿重大事故频发的状况, 在2005年9月份的时候, 国务出台了《关于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这一规定的颁布体现出了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注。为什么政府会这么重视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构建和谐氛围

我国的煤矿企业大多偏远, 且相对独立。因此, 大多数矿工都是以住矿为主, 鉴于此种原因, 矿区人对矿区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将煤矿和社区也就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安全, 如果能在煤矿社区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 那么对整个煤矿社区的安全生产就会更加的有利。

1.2 小家庭大社会

煤矿人以矿为家, 那么他们的家属也就在此安家落户了。这些家庭就像是社会的小小细胞, 它们一头连着煤矿, 一头也连着矿工, 同时, 他们也是构建和谐煤矿社区的主要动力, 煤矿社区从每一个家庭成员开始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当家庭都和谐了, 那么整个煤矿都和谐了, 从而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1.3 煤矿安全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煤矿社区建设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社区建设覆盖了煤矿工人的各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区域, 安全管理与安全建设都是构建和谐社区必不可少的要素。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保证了人员和社区的安全与和谐,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哲学思想。无论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还是安全社区的建设,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使用了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而安全社区的建设内容, 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在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相互融通的部分, 因此, 也能双管齐下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如何建设和谐煤矿社区

在一个社区的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麻烦, 如果社区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部门, 那么这些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但是如果社区的廉政文化建设不过关, 那么终究来看是对社区成员没有帮助, 因此, 廉政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 通过廉政建设, 能够让社区更具凝聚力, 这在社区建设中非常重要, 除廉政文化建设之外, 笔者认为还应当从社区的组织机构、社区情况分析和社区帮教机制等方面考虑, 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2.1 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安全煤矿社区的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在一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一个合理的领导组织, 统筹兼顾, 因此有必要加强领导制度的完善,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设立专人负责制, 这样才可以在问题发生后, 就知道找谁解决。那么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该如何建立呢?笔者认为, 可以先设立一个和谐社区促进会, 在促进会下再设立专人, 专门负责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对外接洽, 以此办法, 在碰到特定问题的时候, 社区成员就能够有目的地去寻找帮助, 从而让难题变得容易解决, 避免了走弯路。与此同时, 社区的组织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组建一些分工组, 这些分工组将社区的建设分成了各个部门, 每个部门都有它具体的职能, 从而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

2.2 全面分析社区情况

只有有的放矢, 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 对社区情况的全面分析的过程中, 要联合相关机构和部门, 对社区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调查, 综合分析社区的情况。只有分析了社区的具体情况, 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安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 应先对社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再进行详细规划, 社区诊断直接决定着创建安全社区的目标和方向。

2.3 完善安全帮教机制

煤矿生产中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 如何运用先进的方式和理念促进煤矿业的生产呢?通过家庭感染、家庭帮教的方法去形成企业人的安全意识, 当每个家庭都把这种感染法有效实践, 必将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常会看到企业悬挂的“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通过安全出勤的奖励, 来激励煤矿员工的一种安全责任感, 将安全与经济联系, 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 造成了损失, 算好账可以督促职工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家访等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也能支持煤矿上的工作。由于煤矿企业职工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针对这种情况, 就可以采用家庭谈心法, 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2.4 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建立了完善的机制还不足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宣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宣传可以让和谐之风流传开来, 那么对员工进行安全文化的培训也变得尤为重要。对煤矿员工和煤矿管理者进行安全培训主要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安全社区领导组成员的培训;第二层次对各个具体分工小组的专业化培训;第三层次是对全体社区成员的培训, 第三层培训的涉及面广, 因此也是最重要的。

2.5 推进社区廉政建设

安全社区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需要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那么资金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要素, 要想所有的工作都按原定计划进行, 党风廉政建设就必不可少。 (1) 强化领导。组建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能够带动社区成员, 共促社区建设, 促使社区形成一股和谐之风; (2) 提高认识, 通过举行听证会、评议会、监督会等形式加强廉政建设。社区应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一切力量, 共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每年企业要调拨一部分经费, 用于社区建设, 同时建设组成员要凭借着为社区成员谋福利的原则, 从而提升建设和谐社区的效益。

2.6 做好廉政文化延伸工作

廉政文化建设是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 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这对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若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廉贞文化有关的活动, 可以增强职工的法纪意识和廉政意识。比如, 可以开展“廉政警语”活动, 通过廉政警语的作用, 在领导干部中和普通员工中, 形成强烈的廉政意识, 用廉政的思想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开展“家庭助廉”建设,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员工的家属能够支持自己家人的工作, 让家庭和单位之间形成合力, 营造崇尚廉洁、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3 综述

构建和谐社会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充分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 其核心就是务实。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抓好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煤矿社区的员工和矿工的家庭成员, 对于营造和谐、富裕的社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总而言之, 廉政建设和安全意识教育, 在构建和谐煤矿社区中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煤矿社区是单位型社区, 如何将煤矿社区构建成一个和谐、富裕的新型社区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笔者将就如何以廉政文化为基石构建煤矿和谐社区,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煤矿社区,和谐社区,廉政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梁.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思考[J].冶金企业文化, 2010年01期.

[2]李国华.浅谈基层廉政文化建设[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年02期.

上一篇: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5则范文下一篇:少年维特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