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融资途径现状、问题及展望

2022-09-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我国的经济也在高速发展中, 中国企业发展也极为迅速,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数量巨多, 占我国所有企业数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但是不仅仅是我国的企业和经济在发展, 当今的国际贸易规模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与此同时, 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大或小, 但是都对我国一大部分的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 并从中找出问题, 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中国企业融资途径

企业要融到资还是需要不少智慧的, 首先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融资需求, 然后是了解市场各个融资渠道特点, 其次要了解不同融资方式的要求。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企业融资首先一般会选择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完后, 若有不够的, 才进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对比外部融资, 它的优点在于:内部融资的成本、风险都是最小的且资金使用方便;负债比率提高增加企业财务和破产风险;保密性较好。企业内部融资的大部分来源为企业积聚来的净利润、员工筹集的资金、亲戚朋友的借款。现今我国企业内部融资比例过大, 这使得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影响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仅靠内部融资是不现实的, 还需要依靠着外部融资的力量。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分为:银行贷款、股市融资、发行债券、外商直接投资、民间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其中银行贷款算是企业最常用的筹资方式, 之所以广为所用, 其优点在于资金成本比较低、筹集速度较快、弹性灵活, 并且保密性很强。融资的顺序一般为间接融资, 然后股票融资, 最后发行债券。但是我国发行债券的要求比较严格, 这也导致融资市场融资渠道结构失衡的现象, 就最近几年的调查显示, 企业融资的渠道大部分还是来自企业内部融资和银行借款, 但是对比以前, 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中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供给总量的短缺与供给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类为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中外合资 (外资) , 近几十年来, 我国私营企业增长最为迅速,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从中国工业总产值构成中, 国有经济大幅下降, 私有经济上涨占比五分之四左右。由数据可看出私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是因为国有银行贷款条件比较高, 商业银行融资条件也比较高, 不能满足企业筹资急、使用频繁、筹集快的资金需求特点。另外, 本身有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取得贷款更为轻松, 但是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前期的企业来说, 资金需求量大但是难以筹集贷款。所以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首为资金供给不足与供给结构的失衡。

(二) 融资体系还不完善

间接融资比重太高, 直接融资中企业债券比重太低, 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原因在于中国现在直接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 直接融资的体系还不太完善, 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 而且股票、债券发行也具有政策性歧视。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必须股本不低于5000万元, 并且营业三年以上, 这三年还要连续盈利, 不得亏损。企业上市门槛如此之高, 不仅审批程序严格, 而且上市费用极高, 这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并处于发展前期的中小企业来说, 融资成本就太高了, 这使得我国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融资效率太低。如今我国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于银行借款, 导致企业债务负担重。在全社会投资资金中, 储蓄资金发挥着主要作用。储蓄资金又大部分集中在银行中, 这就造成过于聚集的风险隐患。并且银行体系资金闲置、使用效率低, 所以, 扩大融资渠道, 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 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度大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不论是促进经济增长还是扩大就业, 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 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的问题, 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缺少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缺乏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受上市条件的限制难以进入股票市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大部分发行者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在现行金融体系中, 多半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 缺少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即便有, 但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也不能真正对中小企业开放。就连之前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民生银行, 因为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等原因, 也迫使对中小企业趋于严格, 变得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区别了。由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 贷款也受到了限制, 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而且贷款手续复杂, 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也导致贷款受到限制。还有就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家族企业, 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内部管理机制不合理, 缺乏监管机构, 使得财务不公开透明化。其次是由于自身规模小, 信用较低, 这也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四) 融资方式过于单一

我国企业大部分筹集资金是依靠银行借款和间接融资, 这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银行有很大的依赖性。目前, 我国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直接融资比重过低, 严重滞后股票市场的发展。又由于其他融资方式, 比如发行股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等方式的条件要求门槛又较高, 导致企业也只能将目标转向银行, 使得融资结构严重不平衡, 也让中小企业处于尴尬的位置, 高不成低不就, 难以做大做强。如此单一的融资方式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 也加大了企业财务的风险。造成这种现象其主要还是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 缺乏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最近国家也有出台政策, 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通过减免税收、扩宽融资渠道等方式, 但是效果甚微。

三、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未来展望

(一) 内源融资还有待改善

结合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内源融资过低问题是相关企业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我国的内源融资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从中可以看出来我国企业的生产累计资金不足, 使得企业在发展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同时我国的折旧率和企业税负对于我国的内源资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 内源过低的状况在将来一定会得到及时的改善。相关企业在拟定改善计划时, 可借鉴国内外企业对内源融资问题改善进行探索与实践时获得的宝贵经验, 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拟定合理的计划并付诸实践。

(二) 直接融资比重将有所上升, 公司债将成主要融资渠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的企业融资方式曾经一度是银行贷款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 这就导致了目前我国企业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局面, 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了的问题。其次, 由于我国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规模大小不易, 所以他们对于资金的需求也都不尽相同, 而能够包容不同规模企业的资本市场才是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应适应不同需求的企业融资要求, 为这些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在将来, 直接融资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 充分的发展资本市场已经成立许多企业的共识。其次, 公司债将成为直接融资主要渠道。公司债是指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来发行债券的方式向社会筹集的债务, 发行公司债券只针对股份公司, 筹集的对象为不确定的社会大众。前几年, 我国情况刚好与发达国家债务融资的规模要远大于股权融资的情况相反, 近来有所好转。公司债券的发行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金融投资工具, 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其次, 由于公司债券是一种相对于稳定的收益证券, 其风险和收益水平都比较平均, 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工具。

(三) 租赁市场稳步发展, 金融租赁逐渐被重视起来

现代租赁业务包括直接融资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这三种方式。直接融资租赁可解决承租人固定投资的问题, 并和其他金融工具综合运用, 发挥作用。转租赁可控制资产负债率, 从而降低承租企业债务风险。售后回租是指承租人将其拥有的设备出售给出租人, 然后承租人再从出租人手里将出售给出租人的设备重新租回来的一种租赁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企业可以在短期内筹到资金且不失去对设备的使用权, 其次还可以盘活企业的资产存量。售后回租的缺点在于必须建立在现代租赁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之上。我国虽就建立了租赁公司, 但我国的现代租赁业务规模较小, 租赁方式单一, 特别体现在回租业务上, 因此, 我们目前的首要工作是要加大宣传现代租赁业务, 让我国的租赁业和企业加快转变观念, 促进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因此, 培养一个多元化的融资市场, 拓宽多种融资渠道是我国目前发展企业融资的大方向。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有所上升, 这无疑这显示我国融资市场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对外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 针对我国企业融资现状和所产生的问题, 进行分析, 尤其是对我国中小企业在金融贸易中的潜力进行挖掘, 发现我国企业在融资中还存在着直接融资比重过重和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并对未来我国企业融资状况进行展望, 预示我国融资市场的发展前景将会一片大好。

摘要:中国企业融资途径主要是以间接贷款为主要方式, 还包括民间融资、股票融资、企业债券等等多种方式。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还存在着直接融资比重过重,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本文就中国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特点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并指出了中国企业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企业,融资途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苟雪莉, 朱黄俪, 花蕾等.普惠金融体系下上海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研究及前景展望[J].科技创业月刊, 2015, 28 (21) :29-30.

[2] 朱腾飞.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与未来展望及其金融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 7 (5) :215-216.

上一篇:谈谈体育课中如何尝试“课堂个性化教学”下一篇:让“唱读讲传”之花开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