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课后练习题

2024-04-08

木笛课后练习题(共14篇)

篇1:木笛课后练习题

习题精选

我会连

玫瑰花里的字应该怎么读?快快连一连吧!

答案:

我会说

我会写

答案:

浇水 安静 微笑 哥哥 弟弟

我知道

玫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主要有红色、黄色和白色等颜色。玫瑰花代表着幸福,全世界的人都很喜欢它。

互动天地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和同学议一议,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由教师根据当地情况定花名),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查查有关的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然后可按自己编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或表演。

扩展资料

玫瑰节

每年六月初,在巴尔干往南的山谷里,红、黄、白等各种玫瑰竞相开放,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成千上万的游客赶往这里用各种形式欢庆保加利亚的“玫瑰节”。

保加利亚是世界著名的玫瑰之乡,那里玫瑰花的种植面积、品种数量居世界首位,而且还盛产珍贵的玫瑰油。所以保加利亚人民对玫瑰有很深的感情,不但封玫瑰为国花,还把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定为了“玫瑰节”。

春天的第一朵花

天气凉了,漂亮的蝴蝶想,我该睡觉了。她就去找树缝,找呀找,刚找到树缝,小松鼠花花看见了,不由地叫起来:“哇,多美丽的蝴蝶呀!能让我看你跳舞吗?”

蝴蝶想,如果我不跳,花花会失望的。于是,她就跳了起来,舞步轻盈如风,飘飘如云。小松鼠花花眼都看花了,他不停地喝彩:“太棒了!太棒了!”

花花的叫声惊动了其他小松鼠。他们对蝴蝶说:“请你再跳一个舞给我们看看,行吗?”

“好吧!”蝴蝶很疲倦了,她只想睡觉,可是为了不让小松鼠们失望,她还是跳了起来。跳呀跳呀,一个又一个,小松鼠们不停地为她喝彩叫好„„蝴蝶跳着跳着,终于睡着了。咦,她怎么啦?小松鼠们惊讶了。他们赶紧把蝴蝶送到动物医院。山鸡医生查了查,笑起来:“她太累了,她睡着了。”

“她睡着了,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呢?”

“她要睡一个冬天呢!”

“肯定是什么特别的原因,才会使蝴蝶在跳舞时睡着了。”小松鼠们谈论着。

“对呀,她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她的舞姿才这样的。”小松鼠花花想起来了,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讲给山鸡医生听。医生听了也很感动:“你们要好好地保护她,让她安全过冬。”

“放心吧,我们会做到的。”小松鼠们说。

小松鼠们将蝴蝶放在花花的家里,大家轮流陪着她,每天都在她床前唱歌。他们说:“蝴蝶在睡梦里一定会听到我们的歌声的。”

过了一天又一天,当春风吹散了冬天的雪花时,蝴蝶在小松鼠们的歌声中醒来了。她一看到小松鼠花花,马上想起了睡觉前的事,便一跃而起说:“花花,是你陪了我一个冬天?”

“不,是我们——所有看你跳舞的小松鼠。”花花说。

小松鼠们听到了响声,都把头探了进来:“啊,你醒过来了!”

蝴蝶很感动,她一边说谢谢,一边跳起了轻盈的舞,小松鼠们伴着她的舞步唱起歌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友谊像花朵一样开放了„„”

春天里第一朵美丽的花绽开在小松鼠花花的家里,瞧,这花儿有多美呀!

【迁移导读】

春天的第一朵花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迎春花,嘻嘻,那你可错了,文章中说的是蝴蝶呢。因为她心灵美得像花一样,为了小伙伴的快乐,她不惜一切,心灵不美吗?她的模样也像一朵花。再加上她在春天醒来得早,难怪作者要说她是春天的第一朵花呢。

篇2:木笛课后练习题

几乎几位茶几几个

尽管尽力尽头尽量

闷热闷了很久烦闷纳闷

二、拼拼写写。

shìyànzhǐdàiwúlùnzhènɡshí

()()()()

tuīcèquèshíyántúchāochánɡ

()()()()

三、在意思相同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加“√”

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它们飞得这么低,能看到遥远的家。()

四、连一连,唱反调。

陌生超常逆风遥远增加

附近顺风熟悉减少平常

五、作者从试验中得了什么结论?作者试验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蜜蜂有超常的记忆力。()

2、蜜蜂跳摆尾舞,给同伴的信息是: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

七、阅读小能手。

蚂蚁的趣闻

蚂蚁经常到离巢(cháo)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施拖)不回去,就急忙找“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者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衔(xián)一块带回去,或是同心(胁协)力把食物运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信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的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就摆动(得地)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辩辨)别方向,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面留下一种气味,回来的时候,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读读写写。

(1)蚂蚁是靠什么来把信息通知给同伴的呢?

呢?

(2)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味口,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如果……就……

3、短文介绍了蚂蚁的三大趣闻,即:

(1)蚂蚁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同心协力运回巢。

(2)

篇3:木笛课后练习题

综观这些课后习题, 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夯实语文基础。

不论在哪个年段,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一课的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均有朗读课文, 第二题均为用钢笔描红临帖, 第三题大多为常用词语的训练。这些练习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工具性, 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和书写, 读好书, 写好字, 夯实语文基础。

2.重视读写结合。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设计, 兼顾了理解和表达, 很多课文出现了读写结合的练习题。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后练习4: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诺贝尔》课后练习4: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 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这样的练习题在整册教材中出现7次, 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把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在阅读中学会表达, 在表达中加深理解, 读写结合这类习题的设计使之相辅相成。

3.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标指出, 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以, 很多课后习题还直接对本年段、本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变色龙》课后练习3: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莫高窟》课后练习4: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天火之谜》课后练习4:按照分好的段落, 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综观这些习题, 都是在教学生学习概括的基本方法。编者从整体把握, 分步骤进行。先根据段意分段, 再编写提纲, 然后按分好的段落选择文中语句概括段意。这样的设计, 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分散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这样的设计与编排可谓匠心独运、用心良苦。

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该怎样用好课后习题呢?

1.制订教学目标。

李海林老师说过: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 在相当程度上, 是由助读系统、作业系统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和学生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练习题。小学语文教材中, 教学目标都是以暗线的形式编排在课后习题中。以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该课课后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默读课文,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4) 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深入研读文本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制订本课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感受父子情深。 (2) 读懂高尔基写的信的意思, 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 (3) 能写好一封回信, 书写格式正确, 内容具体。这样的教学目标, 涵盖了朗读与背诵、理解与感悟、表达与写作诸方面的要求, 符合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注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在以往听课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目标定位只是第一、二个, 忽视了第三个目标的落实。其实,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弱于理解能力, 写好这封回信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 其实学生会的反复教, 不会的又不教, 这样的课堂是高耗低效的, 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把力气花在学生不会的知识点上, 让学生由不会到会, 由不知到知。如果能正确把握与运用课后习题, 就会使教学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确定重点难点。

奥斯贝尔曾说过: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 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制订教学目标后, 还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们还应区分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时,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还有哪些不会, 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这个时候, 我们不妨“动手试一试”, 自己做一做。同样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四道课后习题中, 其中最难完成的就是“写一封回信”, 这就是教学难点,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这一封回信, 必须要花费一节课时间。而第三题“摘抄最值得积累的语句”, 读读课文就会发现, 首先是第四、五自然段, 因为写得很美。还有就是高尔基的一封信, 因为信里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教学重点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朗读、感悟、理解、积累。其实很多课文的教学重、难点都可以用“做一做课后习题”的方法确定下来, 既贴合学生的实际, 又易于操作。

3.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制订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落实这些课后习题的过程。还是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这些教学过程是不可少的: (1) 自读品悟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美景,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作者的写法。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 学会积累与表达。 (2) 在教师的引导下, 读懂信的意思, 明白为什么“给, 永远比拿愉快”。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给”是什么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给”又是指什么呢。 (3) 指导学生写好一封回信。这样的教学过程, 条理非常清楚,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而这样的教学过程, 就是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设计的。

4.指导学习方法。

我们教学中常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而很多课后习题的设计, 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金蝉脱壳》一课的课后练习4是这样设计的: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 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这样的设计, 给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 也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习题的要求, 按“画语句———读一读———写批注———谈感受”的步骤, 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而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是高年段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 也渐渐掌握了理解与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会怎样去学懂一篇课文, 怎样去感悟赏析语言文字。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样的教与学, 才是真正有效的。

5.进行预习反馈。

篇4:对一道课后练习题的商榷

关键词:温度;酶活性;曲线;饱和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习题拓展题的第1题第(2)问(第86页):

图1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如图1)

教师教学用书给的参考答案如下: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身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如图2)

按照教师用书的答案来讲,温度升高10℃,B点将往正下方移动。但笔者认为,B点将往左下方移动,理由如下:

1.B点表示酶作用的饱和点,即单位体积、一定浓度溶液中的酶全部被底物饱和,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生成,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2.与底物相比较,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只比底物稍大一些,一个巨大的酶结构对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要的。

3.酶一般是蛋白质,温度过高,蛋白质的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即发生变性,这样肯定会影响到酶活性部位的构象,影响酶活性,本题中在最适温度的基础上升高10℃,酶活性部位的构象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酶促反应速率变慢,既然如此,同样体积浓度溶液中能发挥作用的没活性部位就更少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更容易达到饱和,或者说,只需较少的底物(反应物)就可使同体积浓度酶溶液中的所有酶达到饱和,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故B点应往左下方移动。

另外,题目的问法不够严谨。本题中绘制反应速率—底物浓度曲线的数据是在最适度下,测定若干个梯度浓度下的反应速率。按照原题: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理解为只在A点时将温度升高10℃,A点以后的实验还是最适温度,则曲线只在A下移。

显然出题人的意思是A点及之后的试管温度都升高10℃。

因此,笔者认为,第86页拓展题第1题第(2)问的题目应该为:如果在A点及以后的底物浓度下,温度都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参考答案改为: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B点往左下方移动。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最适温度,酶的结构遭到不可逆的破坏,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会变慢。曲线图应改为:(图3)

参考文献: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355-379.

篇5:蜜蜂课后练习题

背bēi()闷mēn()尽jǐn()

bèi()mèn()jìn()

二、形近字组词

论()验()超()

抢()脸()起()

辫()测()括()

辨()侧()扩()

三、近义词

准确—()辨认—()

几乎—()推测—()

四、反义词

准确—()减少—()

陌生—()超常—()

五、选词填空

无论…总是…尽管…仍然…不是…而是…只要…就…

1、()天气很冷,爷爷()一早就起床跑步。

2、()被抛弃到哪里,它们()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六、阅读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从这句话我感悟到作者法布尔以后我也要。

★ 三年级语文《蜜蜂》练习题

★ 蜜蜂作文

★ 蜜蜂教案

★ 蜜蜂读后感

★ 蜜蜂教学设计

篇6:《穷人》课后练习题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课前练习

一、步步踩实。想想下面的字哪部分容易写错,再在田字格内抄写一个,默写一个。

二、读准字音。(请在正确读音下划上----)

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qiǎnɡ qiánɡ)填饱肚子。

2.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mú mó)样。

3.魁梧(wǔ wú)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来。

4.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quán juǎn)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

三、送词回家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服 舒适 舒畅)。

2.桑娜(倾听 聆听 偷听)着风暴的声音。

3.是啊,是啊,丈夫(喃喃 悄悄 愤愤)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课堂练习

一、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写出下面省略号的作用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2.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三、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你提出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是:

四、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请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抄在下面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篇7:《瀑布》课后练习题

( ) ( ) ( ) ( ) ( ) ( ) ( ) ( )

叠叠 涌上 岸滩 比喻 千丈青山 仰望 伟大 屏

二、比一比,组成词。

仰( ) 屏( ) 浪( ) 瀑( )

柳( ) 拼( ) 朗( ) 暴( )

三、选词填空。

一道一道道 一阵一阵阵 一朵一朵朵

一闪电 一()白银

一()风一()歌声

一()浪花 一()浪花

四、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屏 一( )松 一( )风

篇8: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使用策略摭谈

一、课后练习使用现状分析

笔者发现,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后练习使用的“应试性”

有很多语文教师知道课后练习的存在的意义, 但是他们往往担心当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者是相似的题目, 担心因为自己课堂上“不讲”而导致学生失分, 出于这样的考虑, 他们流于形式, 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重点、不加区别、逐一讲解。为了练习而练习, 为了考试而练习, 使课后练习与课文教学完全隔离开来。这样做, 弱化了课后练习的指导, 既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学的效果又不理想。

2.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对于练习的安排, 随意性很大。他们常常很认真地钻研教材, 设计教案, 却将课后练习放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若是课堂上剩余时间多, 则多讲一些, 多练一些;若是剩余时间少, 就少讲甚至不讲, 任由学生自己处理。这样忽视课后练习的作用, 随意、盲目地处理课后练习, 课堂效果往往也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3.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准确把握课后练习, 在使用课后练习时, 通常只选择做一些客观题目, 对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则视而不见。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 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 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不如不做———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的认识, 其结果是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课后练习的内容与类型

翻开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课文后面的作业练习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 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 培养语感, 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 继续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 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子,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 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 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四是阅读训练, 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 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 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 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立意、写法等, 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练习的设计始终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以利于学生迁移、积累、运用, 通过语文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整合策略

(1) 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通过研究和实践,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该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例如《沙漠中的绿洲》课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文中的词语可供选择。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愿望,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教学目标 (3) 与课后练习 (4) 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 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课后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有效载体。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的教学,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例如, 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课后练习中, 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研读过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指导, 必定能达成训练目标。

2. 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喜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但是学生的预习往往像蜻蜓点水, 只是读读课文、抄抄词语, 预习流于形式。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预习, 并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 拓展策略

(1) 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 23篇精读课文安排了5次练笔的练习, 可见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机融入了习作训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所学, 将“写”落到实处。例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有一道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 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在课后练习中, 编者通常还安排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例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人类的“老师”》这一课中, 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那么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会很大。

篇9: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母鸡》课后练习题

一、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如怨( yuàn yuān )如诉 可恶( è wǜ ) 一撮( cuō zuǒ )儿毛 辛( xīn xīng )苦

二、说说下面几个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选其中的一个仿写一句话。

1.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

2.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 ( )

3.它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 )

仿写句子: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它永远不( )公鸡,有时候却( )最忠厚的鸭子。

2.它教鸡雏们( )、( ),( ),一天不知道教多少次。

篇11:《太阳》课后练习题

一、拼一拼,写一写。

chà shì zhuāng jia cún

( )不多 摄( )度 ( ) 生( )

fán zhí shū jiào yù

( ) ( )菜 比( ) ( )防

二、想一想,填一填

氐——(亻 )———(低) 家———( )———( )

直———( )———( ) 交———( )———( )

三、想一想,连一连。

美丽的 关系 治疗 探索

温暖的 地球 吸收 疾病

密切的 世界 凝成 热量

神秘的` 阳光 继续 水滴

四、填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太阳( )离我们很远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

五、课文再现。

太阳离我们有( )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年。

篇12:太阳课后练习题

yè mù jiàng lín nián líng gū jì

二、先比一比,然后组词。

暮( )散( )澡( )项( )

幕( )撒( )藻( )顶( )

三、黄金搭档,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夜空( )的月光( )的景色

( )的遐想( )的阳光( )的水藻

( )的天空( )的月球( )的努力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 )

2.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 )

3.月球表面全是水。( )

4.研究结果表明,月球上不可能出现过火山活动。( )

五、读片断,完成问题。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永远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1.找出这段话的两组反义词。

—()( )—()

2.这段话从正面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句子是

从反面说两者关系的句子是

3.用上“如果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写一句话。

六、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太阳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

光球层厚约5000千米,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我们所见到的太阳光,几乎全是由光球发出的。光球球面上很不平静,气体不断地上升和下降,像海洋中起伏的波浪一样。从光球表面到20xx千米高度为色球层,色球上玫瑰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日珥的形状变化万千,有的像浮云,有的像喷泉,还有的像圆环、像拱桥、像火舌、像篱笆……。日珥的数目和面积都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且随黑子相对数而变化。色球层之外为日冕层,它延伸到数倍太阳半径处。这里是太阳风产生的地方。通过太阳风,太阳平均每小时要把3000吨左右的物质抛向宇宙,速度可达300万千米/小时。

1.仔细读短文,填写下表。

名称

分层距离

特点

2.读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注意加点的词语。先想一想,再画一画,最后照样子试着写一句话。

篇13:把课后习题“用到极致”

一、课后练习, 构建有效课堂的起点

1.研读课后练习, 确定教学思路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该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确定教学思路。

例如,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习题4是这样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他既然那么喜欢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这篇课文正是通过这种情节的矛盾冲突展开的。因此,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个习题展开设计 (用“”画出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句子, 可以在书旁写写批注) , 旨在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小组交流:淤既然彭德怀那么喜欢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于从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彭德怀疼爱士兵?

教学中, 我还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 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让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怀, 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以上教学流程以统领全文的思考问题展开, 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依托课后练习, 指导课前预习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喜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但苦于不得法, 学生的预习似蜻蜓点水, 只是读读课文, 抄抄字词, 既不思亦不问, 预习流于形式。现行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的, 强化了导学功能,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若能在课前针对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就能使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明白预习是必做的“功课”, 让预习更有效。如立足“用钢笔描红、临写”, 培养学生的正确书写习惯;依托“读一读, 抄一抄”等类型的习题, 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并理解词语;借助课后思考题, 促进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含义。

例如, 《安塞腰鼓》课后的第4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 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对这道题理解了, 就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在自主预习这类习题时, 虽不能完全正确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 但已为课前交流和课上质疑做好了进一步的学习准备。

二、课后练习, 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点

1.利用课后练习, 强化学生的朗读

小学教材的课后练习中, 读书均放在了首位, 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 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这样编排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训练、语言积累运用、语感培养、情感熏陶的重视。正因为如此, 我们可以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之前。

例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背诵第2自然段。”围绕这一练习,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肖邦告别亲人的, 用心读, 细心归纳。再通过齐读, 引读, 指名读, 评价读, 创设情境读等多种读书形式, 最后提出参考性的记忆线索:告别亲友离华沙寅师生咏唱送别曲寅老师叮嘱送礼物寅肖邦接杯登车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从而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标。

2.善用课后练习, 深化学生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 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 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寻求到最佳切入点, 力求抓住文章的中心。聪明的教师肯定会根据课后习题取舍。因此, 课后习题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

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 我就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读句子, 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 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 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2) 弥留之际, 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喃喃地说:“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时, 结合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利用课后练习, 习得作文的方法

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基本都是编者依据课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结合课文特点, 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习题有机融入其中, 引领学生细细揣摩, 领会句子的独特魅力。

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 我就抓住课后习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种情景‘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 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组织学生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本、复述等多种形式, 具体感悟课文内容, 引领学生沉入文本, 步步领悟, 体会其中的奇特。然后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蝉尾出壳的情景”。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观察仔细, 学生也最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动物活动, 结合想象和联想, 抓住一系列动词, 描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细节。

4.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写法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火烧云》一文, 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 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教学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 而后进行仿写。

又如盛新凤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时引导学生:“书读着读着, 却又感到越读越厚, 好多话作者想说却没说出来, 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 行吗?”然后出示练习纸:伐木工人要砍大树, 大树对伐木工人说:“_______。”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好像在说:“_______。”唱完歌, 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 好像在说:“。”教者设计的这一练习, 有机地把读书与创造思维结合, 把读书与说写结合起来, 这样的扩展想象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听、说、读、写能力。

篇14:活用课后练习

一、披文入情,探文章构思之精巧

披文入情,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意义在于训练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本文思考练习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但这个问题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教学中,笔者对这个问题稍做了改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导入: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如果有一天,我们以记者、摄影师的身份到那儿去旅行,然后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或是拍一段视频、一组图片,你会怎么写,怎么拍?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生1:我会先介绍威尼斯的概况。(板书:概况)

生2:应该描述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让读者或是观众知道这就是小艇。(板书:描述样子)

生3:还应该写一写自己乘坐小艇的感受。(板书:乘坐感受)

生4:在这座水上城市,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写。(板书:日常生活中的小艇)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作家马克·吐温是怎样写的,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5:作者是按照“首先……接着……”的顺序写的。

师:看来我们这些小摄影师、小旅行家的想法与大作家的思路高度吻合。

这样一改,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而且训练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潜心涵泳,品语言文字之精妙

积累词句、揣摩語言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后第二题(读下面的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

正是围绕这个方面设计的。

教学中如果直接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显得有些突兀。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很多人没有机会去威尼斯一睹小艇的风采,小旅行家、小摄影师们,谁来向大家介绍小艇的样子?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先独立学习、批注,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以下是交流的片段。

生1(背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

师:你真棒,这么快就会背诵了。这样的描写好不好?

生2:这样写突出了小艇又窄又深、两头翘起、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生3:我发现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如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天边的新月、田沟里的水蛇等。读完这一段,我脑子里仿佛看到了小艇的样子。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来,我们一起背一背。

这个教学环节按照“自由读——再现描述——交流评析——集体背诵”的流程,引导学生在复述、想象、理解、评析的基础上背诵,可谓事半功倍。此外,将思考练习变式表述,与上一个教学环节气韵相通,无突兀之感。

三、读写结合,赏异域文化之精彩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思考练习中的小练笔正是围绕这方面安排的: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这道题目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教师拓宽了要求:除家乡的一处景物外,也可以是旅游过的一处风景名胜,或是从电视、网络上欣赏到的一处美景。此外,教师还补充了一道综合性学习作业:办一份手抄报或电子小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威尼斯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这样的设计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读为写奠定了基础,写是读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武穴市梅川镇小学)

上一篇:小区宽带接入施工方案下一篇:修文县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