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课后练习题

2024-04-22

竹石课后练习题(通用14篇)

篇1:竹石课后练习题

竹石课后练习题

一、照样子选字填空,组成词语。

麻 磨

雀 ()面 ()难

艰 坚

()难 ()硬 ()苦

击 出

()现 打() ()发 ()鼓传花

二、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浪费—— 伟大——

简单—— 清闲——

四、快乐阅读。

宽容

我正忙地做着课堂作业,坐在前面的陈颖(yǐng)彬同学转过身对我说:“小茵(yīn),你有没有新本子,借我一本好吗?”

我的思路被打断了火气一下子冒了上来我把笔一扔瞪了她一眼气呼呼地说我求你不要问这问那行不行你好烦啊

颖彬嘴唇(chún)蠕(rú)动了一下,无可奈何地把身子扭了回去。

我继续做作业,忽然发现钢笔没墨水了。向周围要好的同学,可他们都没有多余的钢笔。我想向颖彬借,可是想到刚才我对她的态度,又不敢开口了,我想,即使她有多余的钢笔,她肯借给我吗?

没有时间磨蹭了,我硬着头皮,用小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她说:“颖彬,借支钢笔给我好吗?”

颖彬听后,爽快地从笔盒里拿出一支钢笔,微笑着递给我。

接过她的笔,我为她能够宽容别人而佩服她,也为自己对她的粗暴态度而感到羞愧。

1.短文共有段话,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

2.“我”对颖彬的.态度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用“——”画出相关句子来。

3.颖彬对“我”的态度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用“﹏﹏”画出相关的句子来。

篇2:竹石课后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焚烧(fán

fēn)

碎身(suì

shuì)千磨(mó

mé)

坚劲(jìn

jìnɡ)任尔(rèn

rén)

烈火(lèi

liè)

二、根据诗意选择带点字、词的正确解释。

1、烈火焚烧若等闲().A、如果 B、好像 C、你

2、要留清白在人间()..A、高尚节操 B干净,没有污染、3、任尔东西南北风().A、承受 B、任凭 C、无论

三、默写《竹石》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石灰吟》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竹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它的石头。()

3、《竹石》的作者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他的竹子也画得好。()

4、“千磨万击还坚劲”是赞扬石灰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特点。()

五、课文整体感知。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看起来写的是______(人 物 景),实际上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表达方法叫____________。例如:作者用竹子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用石灰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表现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情操。

六、课外阅读。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诗人苏轼,他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________________》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________来了,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焚烧(fán

fēn)

碎身(suì

shuì)千磨(mó

mé)

坚劲(jìn

jìnɡ)任尔(rèn

rén)

烈火(lèi

liè)

二、根据诗意选择带点字、词的正确解释。

1、烈火焚烧若.等闲(B)A、如果 B、好像 C、你

2、要留清白..在人间(A)A、高尚节操 B干净,没有污染、3、任.尔东西南北风(B)A、承受 B、任凭 C、无论

三、默写《竹石》这首诗。

_咬定青山不放松_,_立根原在破岩中_。_千磨万击还坚劲_,_任尔东西南北风_。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石灰吟》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竹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它的石头。(×)

3、《竹石》的作者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他的竹子也画得好。(√)

4、“千磨万击还坚劲”是赞扬石灰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特点。(×)

五、课文整体感知。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看起来写的是_物_(人 物 景),实际上是在_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_。

这种表达方法叫_托物言志_。例如:作者用竹子_坚忍不拔_的特点表达自己_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_的精神;用石灰_甘愿粉身碎骨_的特点,来表现自己_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_ 的情操。

六、课外阅读。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宋_代的诗人苏轼,他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_三苏_”。

篇3:竹石课后练习题

综观这些课后习题, 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夯实语文基础。

不论在哪个年段,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一课的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均有朗读课文, 第二题均为用钢笔描红临帖, 第三题大多为常用词语的训练。这些练习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工具性, 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和书写, 读好书, 写好字, 夯实语文基础。

2.重视读写结合。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设计, 兼顾了理解和表达, 很多课文出现了读写结合的练习题。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后练习4: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诺贝尔》课后练习4: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 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这样的练习题在整册教材中出现7次, 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把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在阅读中学会表达, 在表达中加深理解, 读写结合这类习题的设计使之相辅相成。

3.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标指出, 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以, 很多课后习题还直接对本年段、本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变色龙》课后练习3: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莫高窟》课后练习4: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天火之谜》课后练习4:按照分好的段落, 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综观这些习题, 都是在教学生学习概括的基本方法。编者从整体把握, 分步骤进行。先根据段意分段, 再编写提纲, 然后按分好的段落选择文中语句概括段意。这样的设计, 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分散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这样的设计与编排可谓匠心独运、用心良苦。

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该怎样用好课后习题呢?

1.制订教学目标。

李海林老师说过: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 在相当程度上, 是由助读系统、作业系统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和学生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练习题。小学语文教材中, 教学目标都是以暗线的形式编排在课后习题中。以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该课课后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默读课文,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4) 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深入研读文本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制订本课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感受父子情深。 (2) 读懂高尔基写的信的意思, 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 (3) 能写好一封回信, 书写格式正确, 内容具体。这样的教学目标, 涵盖了朗读与背诵、理解与感悟、表达与写作诸方面的要求, 符合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注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在以往听课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目标定位只是第一、二个, 忽视了第三个目标的落实。其实,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弱于理解能力, 写好这封回信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 其实学生会的反复教, 不会的又不教, 这样的课堂是高耗低效的, 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把力气花在学生不会的知识点上, 让学生由不会到会, 由不知到知。如果能正确把握与运用课后习题, 就会使教学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确定重点难点。

奥斯贝尔曾说过: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 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制订教学目标后, 还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们还应区分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时,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还有哪些不会, 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这个时候, 我们不妨“动手试一试”, 自己做一做。同样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四道课后习题中, 其中最难完成的就是“写一封回信”, 这就是教学难点,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这一封回信, 必须要花费一节课时间。而第三题“摘抄最值得积累的语句”, 读读课文就会发现, 首先是第四、五自然段, 因为写得很美。还有就是高尔基的一封信, 因为信里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教学重点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朗读、感悟、理解、积累。其实很多课文的教学重、难点都可以用“做一做课后习题”的方法确定下来, 既贴合学生的实际, 又易于操作。

3.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制订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落实这些课后习题的过程。还是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这些教学过程是不可少的: (1) 自读品悟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美景,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作者的写法。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 学会积累与表达。 (2) 在教师的引导下, 读懂信的意思, 明白为什么“给, 永远比拿愉快”。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给”是什么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给”又是指什么呢。 (3) 指导学生写好一封回信。这样的教学过程, 条理非常清楚,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而这样的教学过程, 就是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设计的。

4.指导学习方法。

我们教学中常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而很多课后习题的设计, 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金蝉脱壳》一课的课后练习4是这样设计的: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 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这样的设计, 给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 也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习题的要求, 按“画语句———读一读———写批注———谈感受”的步骤, 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而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是高年段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 也渐渐掌握了理解与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会怎样去学懂一篇课文, 怎样去感悟赏析语言文字。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样的教与学, 才是真正有效的。

5.进行预习反馈。

篇4:对一道课后练习题的商榷

关键词:温度;酶活性;曲线;饱和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习题拓展题的第1题第(2)问(第86页):

图1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如图1)

教师教学用书给的参考答案如下: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身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如图2)

按照教师用书的答案来讲,温度升高10℃,B点将往正下方移动。但笔者认为,B点将往左下方移动,理由如下:

1.B点表示酶作用的饱和点,即单位体积、一定浓度溶液中的酶全部被底物饱和,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生成,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2.与底物相比较,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只比底物稍大一些,一个巨大的酶结构对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要的。

3.酶一般是蛋白质,温度过高,蛋白质的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即发生变性,这样肯定会影响到酶活性部位的构象,影响酶活性,本题中在最适温度的基础上升高10℃,酶活性部位的构象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酶促反应速率变慢,既然如此,同样体积浓度溶液中能发挥作用的没活性部位就更少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更容易达到饱和,或者说,只需较少的底物(反应物)就可使同体积浓度酶溶液中的所有酶达到饱和,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故B点应往左下方移动。

另外,题目的问法不够严谨。本题中绘制反应速率—底物浓度曲线的数据是在最适度下,测定若干个梯度浓度下的反应速率。按照原题: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理解为只在A点时将温度升高10℃,A点以后的实验还是最适温度,则曲线只在A下移。

显然出题人的意思是A点及之后的试管温度都升高10℃。

因此,笔者认为,第86页拓展题第1题第(2)问的题目应该为:如果在A点及以后的底物浓度下,温度都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参考答案改为: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B点往左下方移动。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最适温度,酶的结构遭到不可逆的破坏,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会变慢。曲线图应改为:(图3)

参考文献: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355-379.

篇5:《蜜蜂》课后练习题

翘舌音的字:

我会填

闷mēn ( ) 尽jìn( )

mèn ( ) jǐn( )

火眼金睛

括( )坚( )试( )蜂( )测( )扩( )艰( )释( )锋( )侧( )

找朋友

近义词:推测--( ) 激动--( )反义词:陌生--( ) 减少--( )

我能排

按照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把正确的顺序写下来。

1.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2.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3.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5.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6.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篇6:《山雨》课后练习题

一、照样子写词语

水淋淋( )( )( )( )

沙啦啦( )( )( )( )

丁冬丁冬( )( )( )( )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 )( )

调 难 几

( )( )( )( )( )(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鸟儿叫声婉转。( )

2.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

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诱人的花香。

小珍起身到花坛边儿,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花蕾。( )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①此时,小珍想起了教语文的张老师,她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 )记得有一次她牙疼,连续三天晚上彻夜未眼,但每天仍然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里,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用新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了老师,就轻手轻脚地来到窗前,踮起脚把花放在窗台上,让淡淡的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下。②这时,老师闻到了一股花香,推开窗户,发现窗台上放着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家的路上,小珍想:老师用汗水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不正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吗?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优秀人才。

1.按地点的转换用“‖”将短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文中加点①的句子,是写“实在事物”,还是“联想”,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3.文中加点②句子,是写人物“外表”还是“内心活动”,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4.在文前的( )里给短文加恰当的文题

篇7:《穷人》课后练习题

莓()虑()魁()填()搁()霉()虚()槐()镇()隔(),蓬()篷()杳()沓(纷至沓来)

二、体会省略号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③表示语意的跳跃;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______的品质。

2、第19节中“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这句中,桑娜沉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渔夫沉默的原因是他仍在与大风浪搏斗的恐惧中,妻子不说话,他也不说话。

3、第22节“桑娜沉默了。”一句中,桑娜是第二次沉默。这次沉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桑娜两次沉默的原因虽然不一样,但是,都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同时描写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____________,“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___________,“嗯,是个问题!”说明渔夫__________________,“嗯,你看怎么办?”表示渔夫__________。

5、一个“熬”字,说明了渔夫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好了过___________的日子,付出更多的辛劳。说明他与桑娜一样,有着一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善良的心。

6、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篇8: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使用策略摭谈

一、课后练习使用现状分析

笔者发现,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后练习使用的“应试性”

有很多语文教师知道课后练习的存在的意义, 但是他们往往担心当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者是相似的题目, 担心因为自己课堂上“不讲”而导致学生失分, 出于这样的考虑, 他们流于形式, 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重点、不加区别、逐一讲解。为了练习而练习, 为了考试而练习, 使课后练习与课文教学完全隔离开来。这样做, 弱化了课后练习的指导, 既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学的效果又不理想。

2.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对于练习的安排, 随意性很大。他们常常很认真地钻研教材, 设计教案, 却将课后练习放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若是课堂上剩余时间多, 则多讲一些, 多练一些;若是剩余时间少, 就少讲甚至不讲, 任由学生自己处理。这样忽视课后练习的作用, 随意、盲目地处理课后练习, 课堂效果往往也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3.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准确把握课后练习, 在使用课后练习时, 通常只选择做一些客观题目, 对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则视而不见。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 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 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不如不做———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的认识, 其结果是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课后练习的内容与类型

翻开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课文后面的作业练习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 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 培养语感, 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 继续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 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子,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 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 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四是阅读训练, 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 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 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 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立意、写法等, 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练习的设计始终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以利于学生迁移、积累、运用, 通过语文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整合策略

(1) 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通过研究和实践,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该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例如《沙漠中的绿洲》课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文中的词语可供选择。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愿望,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教学目标 (3) 与课后练习 (4) 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 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课后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有效载体。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的教学,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例如, 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课后练习中, 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研读过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指导, 必定能达成训练目标。

2. 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喜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但是学生的预习往往像蜻蜓点水, 只是读读课文、抄抄词语, 预习流于形式。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预习, 并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 拓展策略

(1) 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 23篇精读课文安排了5次练笔的练习, 可见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机融入了习作训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所学, 将“写”落到实处。例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有一道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 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在课后练习中, 编者通常还安排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例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人类的“老师”》这一课中, 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那么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会很大。

篇9: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白杨》课后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ɡ xī chā zuǐ fǔ mō xīn jiānɡ

二、下面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面打“√”,在错字上面画“○”,并改在括号里。

1、混黄一体高大挺秀茫茫戈壁

2、风砂雨雪界限清析飞快闪过

3、抚模孩子望着窗外一丝微笑

4、陷入沉思举着雨伞新疆戈壁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课后练习题:为自己去争论达到消除误会的目的。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一文的作者是,课文采用了的写法,以白杨树来比喻。全文按照的思路,歌颂了。

2、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把把撑开的。

3、爸爸的微笑,脸色变得。他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长出粗壮的枝干。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那么,不,也不。”

五、品味探究

1、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微笑”是因为 。

(2)课文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 。

答案:

1、(1)想到孩子们也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篇11:除法课后练习题

(1)134×16=

804

134

938

(2)我国的花卉品种丰富,百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大约是百合花品种的17倍,杜鹃花大约有多少个品种?

40×17=680(个)

答:杜鹃花大约有680个品种。

(3)400×50的末尾有3个0。()

二、基础题

(1)计算。

375×68=268÷53=

(2)填空。

1.笔算270×20时,先算27×2=(),再在积得末尾添()个0。

2.69×21≈12000,方框里最小填(),最大填()。

3.两个因数的积是810,这两个数各自扩大10倍后,相乘的积是()。

(3)解决问题。

1.小林家的果园今年收了310千克梨,收得苹果是梨的19倍。大约收了多少千克苹果?

2.一辆长途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三、拓展题。

篇12:太阳课后练习题

ɡuǒyuányīnwèixiàoliǎnyánɡɡuānɡ

()()()

二、连线

金黄的水果

香甜的阳光

温暖的季节

多彩的落叶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的落叶_______的水果春天是个_______的季节

篇13:把课后习题“用到极致”

一、课后练习, 构建有效课堂的起点

1.研读课后练习, 确定教学思路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该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确定教学思路。

例如,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习题4是这样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他既然那么喜欢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这篇课文正是通过这种情节的矛盾冲突展开的。因此,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个习题展开设计 (用“”画出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句子, 可以在书旁写写批注) , 旨在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小组交流:淤既然彭德怀那么喜欢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于从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彭德怀疼爱士兵?

教学中, 我还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 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让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怀, 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以上教学流程以统领全文的思考问题展开, 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依托课后练习, 指导课前预习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喜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但苦于不得法, 学生的预习似蜻蜓点水, 只是读读课文, 抄抄字词, 既不思亦不问, 预习流于形式。现行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的, 强化了导学功能,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若能在课前针对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就能使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明白预习是必做的“功课”, 让预习更有效。如立足“用钢笔描红、临写”, 培养学生的正确书写习惯;依托“读一读, 抄一抄”等类型的习题, 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并理解词语;借助课后思考题, 促进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含义。

例如, 《安塞腰鼓》课后的第4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 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对这道题理解了, 就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在自主预习这类习题时, 虽不能完全正确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 但已为课前交流和课上质疑做好了进一步的学习准备。

二、课后练习, 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点

1.利用课后练习, 强化学生的朗读

小学教材的课后练习中, 读书均放在了首位, 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 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这样编排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训练、语言积累运用、语感培养、情感熏陶的重视。正因为如此, 我们可以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之前。

例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背诵第2自然段。”围绕这一练习,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肖邦告别亲人的, 用心读, 细心归纳。再通过齐读, 引读, 指名读, 评价读, 创设情境读等多种读书形式, 最后提出参考性的记忆线索:告别亲友离华沙寅师生咏唱送别曲寅老师叮嘱送礼物寅肖邦接杯登车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从而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标。

2.善用课后练习, 深化学生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 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 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寻求到最佳切入点, 力求抓住文章的中心。聪明的教师肯定会根据课后习题取舍。因此, 课后习题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

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 我就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读句子, 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 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 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2) 弥留之际, 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喃喃地说:“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时, 结合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利用课后练习, 习得作文的方法

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基本都是编者依据课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结合课文特点, 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习题有机融入其中, 引领学生细细揣摩, 领会句子的独特魅力。

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 我就抓住课后习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种情景‘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 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组织学生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本、复述等多种形式, 具体感悟课文内容, 引领学生沉入文本, 步步领悟, 体会其中的奇特。然后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蝉尾出壳的情景”。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观察仔细, 学生也最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动物活动, 结合想象和联想, 抓住一系列动词, 描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细节。

4.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写法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火烧云》一文, 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 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教学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 而后进行仿写。

又如盛新凤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时引导学生:“书读着读着, 却又感到越读越厚, 好多话作者想说却没说出来, 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 行吗?”然后出示练习纸:伐木工人要砍大树, 大树对伐木工人说:“_______。”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好像在说:“_______。”唱完歌, 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 好像在说:“。”教者设计的这一练习, 有机地把读书与创造思维结合, 把读书与说写结合起来, 这样的扩展想象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听、说、读、写能力。

篇14:活用课后练习

一、披文入情,探文章构思之精巧

披文入情,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意义在于训练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本文思考练习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但这个问题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教学中,笔者对这个问题稍做了改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导入: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如果有一天,我们以记者、摄影师的身份到那儿去旅行,然后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或是拍一段视频、一组图片,你会怎么写,怎么拍?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生1:我会先介绍威尼斯的概况。(板书:概况)

生2:应该描述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让读者或是观众知道这就是小艇。(板书:描述样子)

生3:还应该写一写自己乘坐小艇的感受。(板书:乘坐感受)

生4:在这座水上城市,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写。(板书:日常生活中的小艇)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作家马克·吐温是怎样写的,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5:作者是按照“首先……接着……”的顺序写的。

师:看来我们这些小摄影师、小旅行家的想法与大作家的思路高度吻合。

这样一改,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而且训练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潜心涵泳,品语言文字之精妙

积累词句、揣摩語言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后第二题(读下面的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

正是围绕这个方面设计的。

教学中如果直接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显得有些突兀。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很多人没有机会去威尼斯一睹小艇的风采,小旅行家、小摄影师们,谁来向大家介绍小艇的样子?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先独立学习、批注,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以下是交流的片段。

生1(背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

师:你真棒,这么快就会背诵了。这样的描写好不好?

生2:这样写突出了小艇又窄又深、两头翘起、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生3:我发现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如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天边的新月、田沟里的水蛇等。读完这一段,我脑子里仿佛看到了小艇的样子。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来,我们一起背一背。

这个教学环节按照“自由读——再现描述——交流评析——集体背诵”的流程,引导学生在复述、想象、理解、评析的基础上背诵,可谓事半功倍。此外,将思考练习变式表述,与上一个教学环节气韵相通,无突兀之感。

三、读写结合,赏异域文化之精彩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思考练习中的小练笔正是围绕这方面安排的: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这道题目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教师拓宽了要求:除家乡的一处景物外,也可以是旅游过的一处风景名胜,或是从电视、网络上欣赏到的一处美景。此外,教师还补充了一道综合性学习作业:办一份手抄报或电子小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威尼斯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这样的设计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读为写奠定了基础,写是读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武穴市梅川镇小学)

上一篇:2019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校园招聘:职业发展空间大吗?下一篇:群众路线如何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