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的故事教学反思

2024-05-03

元帅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元帅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一:元帅的故事 教案

《元帅的故事》教案

(一)班语文刘育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扁担、异常、满头大汗、敬爱”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革命先辈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

3、学习朱德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革命先辈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朱德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八单元“尊重与平等”主题下的第二篇课文《元帅的故事》。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拍摄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图片中的这根扁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元帅的故事》的第一篇《朱德的扁担》。

二、整体感知,词语学习;

1、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述说 博物馆 扁担 担心削 艰苦奋斗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且能在词语中发现本文的两个多音字: 担、削,会注音组词。

2、自读课文,思考:

战士们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了几次?朱德同志又重新削了几次?

三、了解课文背景:

1928年4月,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和毛泽东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就把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的想拔掉它。他们在两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对根据地实行了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这时,从山下秘密挑粮上山就成了红军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走入课文,分析内容: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红军战士们在挑粮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山高路险

(学生从文中找对应句子: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就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肩上挑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

(多媒体展示当年红军挑粮小道的图片,展示路况,让学生感受挑粮的困难。)情景想象:

烈日炎炎时,红军战士挑粮会?? 刮风下雨时,红军战士挑粮会??

2、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普通战士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你从文中的那些橘子可以看出来?

年龄大(已经四十多岁了)、工作繁忙(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

你从文中那个词可以知道朱德军长挑粮不是偶然的?他是怎说的?

总是,他说’:“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啊!”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朱德认为自己和战士是平等的,就应该这样做,不因为自己是军长,也不因为自己比别人负的责任大,就可以享有特权。

3、(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看朱德准备挑粮了,看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朱德在扁担上写字,原因是战士们藏他的扁担。

①读课文的4—7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从这个“藏”字你能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怎么样的感情?

“藏”体现了战士们对他的关心、爱护;“不藏”体现了对他的敬爱。②从文中你可以感受到朱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五、延伸拓展:

1、你从朱德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2、分析本文的文体和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以后写作打下 基础。

六、作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注的的故事,请下去之后看《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

七、板书设计:

起因 生活艰苦下山挑粮

经过 藏(关心)——削——再削

结果 不藏(敬爱)

《元帅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班语文刘育

《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它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写出朱德的故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喜

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山高路险”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 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将文章学习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是我在听了张娟老师的课之后,受到的启发,因为之前我一直在想,光是单纯的课文分析是不行的,所以在最后讲文章的结构时,刚好可以和以前的习作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组织。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感觉学生好像有点疲惫,也或许是我课前对纪律强调的太多,所以上课气氛没有以前那样好。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没有讲文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点到,使学生不能全方位的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太过繁琐,是此次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误,原来我总担心写的太少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故事情节并不难,即使让他们复述都可以。在听了白老师的意见后,我如醍醐灌顶,恍然醒悟,原本简洁明了的几个重点字的板书却硬是让我花花绿绿的写了半黑板,以后应该在这个方面注意。

五、多媒体的使用。可能是我以前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次数不是很多,在课件上不能吸引学生,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丰富的视觉感受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展示课文的画面。而我这次的课件很简单,远不能和其他老师的相比,我觉得以后还要向别的老师学习,加强这方面的技能训练。篇二:元帅的故事_教案

《元帅的故事》教案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扁担、异常、满头大汗、敬爱”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革命先辈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

3、学习朱德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革命先辈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朱德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八单元“尊重与平等”主题下的第二篇课文《元帅的故事》。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拍摄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图片中的这根扁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元帅的故事》的第一篇《朱德的扁担》。

二、整体感知,词语学习;

1、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述说 博物馆 扁担 担心削 艰苦奋斗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且能在词语中发现本文的两个多音字: 担、削,会注音组词。

2、自读课文,思考:

战士们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了几次?朱德同志又重新削了几次?

三、了解课文背景:

1928年4月,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和毛泽东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就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的想拔掉它。他们在两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对根据地实行了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这时,从山下秘密挑粮上山就成了红军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走入课文,分析内容: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红军战士们在挑粮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山高路险

(学生从文中找对应句子: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就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肩上挑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

(多媒体展示当年红军挑粮小道的图片,展示路况,让学生感受挑粮的困难。)情景想象:

烈日炎炎时,红军战士挑粮会?? 刮风下雨时,红军战士挑粮会??

2、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普通战士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你从文中的那些橘子可以看出来?

年龄大(已经四十多岁了)、工作繁忙(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

你从文中那个词可以知道朱德军长挑粮不是偶然的?他是怎说的?

总是,他说’:“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啊!”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朱德认为自己和战士是平等的,就应该这样做,不因为自己是军长,也不因为自己比别人负的责任大,就可以享有特权。

3、(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看朱德准备挑粮了,看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朱德在扁担上写字,原因是战士们藏他的扁担。①读课文的4—7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从这个“藏”字你能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怎么样的感情?

“藏”体现了战士们对他的关心、爱护;“不藏”体现了对他的敬爱。

②从文中你可以感受到朱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五、延伸拓展:

1、你从朱德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2、分析本文的文体和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

六、作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注的的故事,请下去之后看《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

七、板书设计:

起因 生活艰苦下山挑粮

经过 藏(关心)——削——再削

结果 不藏(敬爱)

《元帅的故事》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它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写出朱德的故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喜

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山高路险”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将文章学习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是我在听了张娟老师的课之后,受到的启发,因为之前我一直在想,光是单纯的课文分析是不行的,所以在最后讲文章的结构时,刚好可以和以前的习作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组织。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感觉学生好像有点疲惫,也或许是我课前对纪律强调的太多,所以上课气氛没有以前那样好。忧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没有讲文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点到,使学生不能全方位的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太过繁琐,是此次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误,原来我总担心写的太少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故事情节并不难,即使让他们复述都可以。在听了白老师的意见后,我如醍醐灌顶,恍然醒悟,原本简洁明了的几个重点字的板书却硬是让我花花绿绿的写了半黑板,以后应该在这个方面注意。

五、多媒体的使用。可能是我以前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次数不是很多,在课件上不能吸引学生,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丰富的视觉感受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展示课文的画面。而我这次的课件很简单,远不能和其他老师的相比,我觉得以后还要向别的老师学习,加强这方面的技能训练。篇三:元帅的故事_教案

《元帅的故事》教案

《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一、介绍十大元帅,简介朱德,导入新课。

1、出示ppt,师介绍十大元帅。板书“元帅的故事”。

2、简介朱德。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3、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挑东西、抬东西?? 4:以前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运送一些物品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拍摄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图片中的这根扁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元帅的故事》的第一篇《朱德的扁担》。再读课题

了解课文背景:

1928年4月,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和毛泽东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就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的想拔掉它。他们在两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对根据地实行了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这时,从山下秘密挑粮上山就成了红军的一项重要任务。

整体感知,词语学习;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自读课文,思考:

战士们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了几次?朱德同志又重新削了几次?

走入课文,分析内容:

战士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在挑粮时遇到了那些困难?山高路险

(从文中找对应句子: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就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肩上挑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

想象情景: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_____________;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______________;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普通战士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你从文中的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年龄大(已经四十多岁了)

工作繁忙(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战士纷纷劝他不要挑粮,但他是怎说的?怎么做?

(“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啊!”第二天又出现在队伍中)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朱德认为自己和战士是平等的,就应该这样做,不因为自己是军长,也不因为自己比别人负的责任大,就可以享有特权。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看朱德准备挑粮了,看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朱德在扁担上写字,为什么?原因是战士们藏他的扁担。

不听劝告,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这个“妙计”是什么?

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这个个“藏”字,让你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怎么样的感情?(板书:关心朱德的身体)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不藏”体现了对他的敬爱。)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

尊重战士,与战士平等相处。(板书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

你认为朱德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五、总结:

通过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有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作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注的的故事,请回去之后看《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老前辈朱德同志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一位革命前辈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规矩不能有”,请大家一起来读读题目。

相信很多同学都预习了这篇文章,你们说说这篇文章是关于那位革命前辈的故事。学生:彭德怀。

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出示彭德怀的图片)那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介绍彭德怀?

引导学生观察本课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 学生:这是彭德怀说的一句话。

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

他对谁说了这句话? “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相信同学们学习完课文后就会明白的。

二、初步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试一试。3.出示生字,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读。

细读感悟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彭德怀是个什么人呢?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警卫员在怎么做的?(按有关规定首长出行的规定报告有关部门部门)彭总又是怎样做的(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

他为什么要这样?(不愿意让别人认出来,不愿意打扰群众。)

如果他穿着军装,坐着汽车到公园门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过渡:警卫员赶紧通知有关部门,让他们知道安排接待首长,彭总生怕惊动了任何人,早早下车,走路到公园,但结果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公园写着休息,彭总离开了公园。)

彭总高高兴兴地来到公园,结果却是愤怒地离开了公园,从哪儿看出他的愤怒,找出相应句子。

1、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人员:“你们搞的什么鬼?”

搞鬼是什么意思?(暗中做手脚。))边读边想象一下彭总的动作,再来读这句话。从这句话我们看得出彭总他??(不高兴了。)

2、“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彭总的愤怒?

(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看看这句话用了几个问号?他是要工作人员回答他的问题吗?(不是,是在批评人。)这种说话方式叫“质问”,也叫责问,板书“质问。”看似在问,其实是在批评。

(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想想,当时彭总的声音大不大,可以把这个“说”换成什么?(叫、喊、吼??)相机让学生冲着所有人叫喊叫喊,冲着所有人吼一吼。再来看原句:我们知道彭总非常生气,但课文却没有用“吼”,“喊”等词语,而是用“说”,为什么?为了注意影响,彭总没有大喊大叫,但并不代表他不生气,他的声音不大,但平静中透着威严,读??;彭总的声音不大,但平静中透着愤怒,再读??

3、“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除了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彭总的愤怒,彭总的哪个行为也让你感受到了他的愤怒?(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所以,我们把这句话加上。

阅读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能更好地体会,加深理解,现在,你就是彭总,自己试试怎么读这段话。

你生怕就打扰了群众游园,现在却发现他们赶跑了群众,只接待你一个人,你生气-----(生读。)

你多么希望能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和人民群众一起游园啊,他们却赶跑了群众,闭园接待你,你愤怒------(生读。)

那么这个规矩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那些工作人员把群众赶跑了接待彭总。)文中有一句更简单的话说了这个意思,你能找到吗?(板书:闭园接待首长。)把这个意思加到题目中读,生读:闭园接待首长这个规矩不能有。

那工作人员为什么要闭园接待首长?

(为了彭总的安全,为了彭总游园游得高兴,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等。)

由此看来,闭园接待彭总也是应该的,是符合规定的,但彭总却说---------生读:“这个规矩不能有”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公园是大家的,不是彭总来了,别人就不能来等。)相机板书:不搞特殊化。

是啊,在彭总看来,虽然他是个大官,但他和人民群众是平等的,不能搞特殊化,所以,他说------生读:这个规矩不能有。

3.工作人员奉上级通知,闭园接待首长,却遭到了彭总严厉的批评。从中我们感受到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集体反馈:公私分明,关心群众,不搞特殊,待人平等)多么朴实的彭总,把自己放在和百姓平等的位置上,不搞特殊化,如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难怪那么多人都亲切称呼他为彭总

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规矩——闭园接待首长

不能有——不搞特殊化

“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一块()的事,赞扬了朱德()的高尚品质。“这个规矩不能有”的故事颂扬了彭德怀()的品质。

篇2:元帅的故事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

教材分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起到山下挑粮。课文以小见大,以“朱德的扁担”为题,围绕“挑粮”这一中心事件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战争故事,缺乏感性认识,在讲解《朱德的扁担》的时候要适当渗透革命教育。《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只有了解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朱德这个人物对于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在上课前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有关朱德的故事、图片,了解他的事迹,对他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学习课文来进一步了解这一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十大元帅,简介朱德,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师介绍十大元帅。板书“元帅的故事”。

2、简介朱德。板书“朱德”。指导学习生字:朱(认读字音,识记字形。)

3、补全课题,板书:朱德的扁担

4、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生:扁担

板书“扁担”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挑东西、抬东西„„

老师:以前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运送一些物品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

5、齐读课题。

6、简介背景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壮大革命力量。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获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上山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正音:

zhūdébiǎndanliángshiyībǎiláijīnduìwǔ

朱德扁担粮食一百来斤队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一)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板书:关心朱德的身体)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学生看书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出示)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二)体会“同甘共苦”

1、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路,就是空手下山上山都很吃力,肩上跳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

(1)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会有多远?(相当于从学校到市区要走一个来回)

(2)山高路险:什么是山高路险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险”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_____________;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______________;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战士们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可每次挑粮他总是跟大家一起去。

2、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

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军长,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

(课件出示):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3、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4、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三)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战士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是怎样说的呢?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交流)

课件出示:他摇了摇头,笑着说:“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呀!”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军长和战士是平等的)

(四)体会“削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2、大家为什么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

3、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一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指名回答,(齐读)没过几天„„

所以(引读):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4、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

尊重战士,与战士平等相处。(板书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

5、你认为朱德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

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

五、总结:

通过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我们一样受到教育,和我们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十大元帅的故事,把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板书设计:

尊重与平等

元帅的故事

朱德的扁担

藏削

篇3:《十二生肖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创设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让学生乐于表现

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交谈, 我设计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场白:老师和小朋友互相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属什么的。并问学生:是你们先说还是老师先说。学生最想了解老师, 都笑眯眯地说:“老师先说。”我就坦诚地向他们介绍, 我叫彭艳霞, 我今年28岁, 我是属兔的。这样就和孩子们缩短了距离, 学生就大胆地告诉别人:“我叫××, 我今年×岁, 我是属×的。”在学生读本课中的儿歌时, 我也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学生就在一种非常自愿、自然的状态下朗读儿歌, 很快就学会了儿歌。

二、教学过程层层深入, 富有节奏感

关于十二生肖, 同学们或多或少知道一点, 但是要能够了解十二生肖排列次序则是重点。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我着重采用引导、点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课文这一环节, 首先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看书, 并提出问题, 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点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重点要读出不同的感情和语气, 比如:猫询问时——糊涂天真的语气, 踏进庙门——悠然自得的语气, 得知受骗——怒火冲天的语气, 目的在于借助各种朗读方法, 使学生保持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三、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于幼儿来讲非常重要, 它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鼓励学生大胆地给每种动物编动作, 大胆地改编儿歌。不管学生编的动作像不像, 编的儿歌通不通顺, 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都给予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我在课堂上还先后采用了摘苹果, 背儿歌, 品读、精读重点句段, 分角色扮演十二生肖等多种形势进行教学。由于课前准备充分, 教学形式多样, 学生学习兴趣浓, 参与面广, 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十二生肖的排序, 积累了一些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故事成语, 并初步懂得了如何用十二生肖来记住人的出生年。

篇4:《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 故事激趣,以听促思

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故事”,然后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老师讲故事可是有条件的哦!认真听,再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接着,我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讲完故事,我问:“现在,你知道了故事内容,但老师的要求是用一个词来概括。不容易哟!这样吧,稍微减轻点难度,请你填个空:这是一个关于______的故事。”(学生答后板书:争论的)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最爱。打破常规的读课文形式,变成老师讲故事,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光有兴趣不够,只有“听”也不够,必须听中有思,所以,我给学生加了个附带条件——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它能让学生集中精神,边听边思,既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又锻炼了概括能力,同时也巧妙地揭了题,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二、 个性阅读,以读促思

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老师讲的故事就在书上,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不过,还有要求,你必须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第二,争论肯定是各抒己见,那么,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增强己见,辩驳对方的?第三,当争持不下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第四,争论的结果怎样?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争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这很有技巧。课文中的故事清楚明白,而且老师刚讲了一遍,如何让他们再有阅读的兴趣呢?我通过上面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增强了阅读中的思维程度。这样,学生的读就有了目的,对故事也进行了再梳理。当学生交流时,我有意识地把故事中两人的观点和理由对比着板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 即时表演,以演促思

在学生基本弄清故事后,我又给他们设置新的任务:“你是不是觉得,故事中的兄弟俩很有个性,这次争论也很有趣?想不想来演一演?不过,要表演就不仅仅是说话了,还要有表情和举止。现在,请你从表演的角度再来读课文,圈画出相应的词句。”学生阅读后交流,老师板书重点词语,如“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等。

[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有新意?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把一个故事分两次阅读,第一次主要以明白争论过程,揣摩人物语气心理,读中理解人物个性为主;第二次则以把握人物表情动作,反映人物特点为主。因为任务各有侧重,所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比较高。特别是第二次阅读,唤起他们的新奇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积极探索怎样把兄弟俩和老者三个角色的形象通过表演反映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悟,使他们从“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

四、 畅所欲言,以论促思

当学生还沉浸在表演的快乐中时,我及时给予转换:“表演看过了,兄弟俩错在哪里?请大家来评判是非,允许你们‘争论’。当然,你可以参考课文中的观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有理由做支撑。”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已将课文中的那12个小圆点,即两个省略号给了生动的演绎。如此地有理有据,很会学习,很会思考,老师也要像课文中盛老师那样给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

[思考]这个环节是一次“思维风暴”,将学生读故事后的感悟勾勒了出来,并用“争论”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条理化。不同于一般的是,这里仍有着读和思,读课文中学生的发言,思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进行合理归纳,在散与聚的过程中,再一次进行思维的训练,这也对“感想”与“道理”进行了区分,处理好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矛盾。

篇5:元帅的故事

学段:小学 年级:三年级 学科:语文 单元:第八单元(尊重与平等)课题:《 元帅的故事》 课型:新授课

主备学校:内官中心小学 主备人:凌巧红 初审人:白彦斌 冯玉红

终审人:王玲 合作团队:语文备课三组

【导学目标】

1.会写“朱、粮”等9个一类生字,会认“帅、扁”等10个二类生字。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导学重点】

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导学难点】

熟读课文体会伟人的优秀品质。【导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朱德的扁担》。【导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积累本课的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军长与大家一起艰苦奋斗的精神。【导学重点】

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导学难点】

熟读课文体会伟人的优秀品质。

学 案

【预习案】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圈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制作朱德元帅的资料小卡片。【探究案】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军长的扁担藏起来?表现出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感?

2、面对战士们的“妙计”,朱德是怎样做的?

3、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你觉得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元帅? 【训练案】

完成本课练习册

六、(2)题。

导学案

【导学流程】

一、问题直接引入(约3分钟)

1、你知道我们共和国的哪些元帅?指名回答。

2、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朱德元帅的故事,教师板书:朱德的扁担。

二、检查预习(7分钟)

1、交流资料卡。

(1)、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卡。(2)、教师补充。

2、每组的四号读下面词语

扁担 井冈山 朱德 艰苦奋斗

(注意:对学生读不准的词语教师要重点强调。)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讲述了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 一起挑粮的故事。

(学生读完后,指名完成上面的思考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约2分钟)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军长的扁担藏起来?表现出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感?

(2)、面对战士们的“妙计”,朱德是怎样做的?

(3)、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你觉得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元帅?

2、学生先在小组内学习,最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教师完成板书。

五、课堂达标(约10分钟)完成本课练习册

六、(2)题。

1、学生自主做题。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存在问题的题教师重点指导。

七、作业设计(约3分钟)

1、感情读文。

2、预习《这个规矩不能有》,完成以下问题并写在预习本上。

1、找出文中生字新词,抄写在预习本中。

2、、制作彭德怀元帅的资料卡。

板书设计 :

朱德的扁担

军长坚持和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导学重点】 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导学难点】

熟读课文体会伟人的优秀品质。

学 案

【预习案】

1、找出文中生字新词,抄写在预习本中。

2、、制作彭德怀的资料卡。【探究案】

1、“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

2、读了课文你觉得彭总是一个怎样的元帅? 【训练案】

1、完成“语文天地”读一读中的仿写课文。

2、完成本课练习册六(1)、七题。

导学案

【导学流程】

一、直接引入(约3分钟)

1、教师:昨天我们了解了朱德元帅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了解另一位元帅的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2、教师板书:“这个规矩不能有”,思考: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引导。)

二、检查预习(约7分钟)

1、交流资料卡。

(1)、学生展示直自己的资料卡。(2)、教师补充。

2、每组的四号读下面词语

规矩 将领 职务 模样 搞鬼 纳闷 辩解 逛公园(注意:对学生读不准的词语教师要重点强调。)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约2分钟)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2)、读了课文你觉得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元帅?你想对彭总说什么?

2、学生先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懂的在组内交流讨论。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总结全文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达标(约10分钟)

1、完成“语文天地”读一读的仿写课文。

2、完成本课练习册六(1)、七题。(1)、学生自主做题。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存在问题的题教师重点指导。

七、布置预习作业(约3分钟)在预习本上工整书写“语文天地”之“日积月累”。

1、选字填空。

2、读一读,写一写加点的词语。

3、填一填,组成词语。

4、读一读,填一填,表达尊重与平等。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搞特殊化→以身作则

篇6:陈毅元帅三则小故事

(一)1928年冬,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到二十八团传达红四军军委会议精神。他赶了一夜路,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二十八团党代表何长工笑着说:“陈毅同志,今天我请客。”这话被侦察班的战士听到了,其中有几个从旧军队改编过来的战士议论开了:“听见没有,陈主任来了,就特别招待”。“当官的总比当兵的吃的好一点嘛!”“不会吧,”另一个战士严肃地说:“前不久,我们不是听说人家讲过陈主任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故事吗?”

大家想起了那个故事:陈毅带着队伍来到一座高山上,正值下大雪,陈毅和战士们一样,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几天喝不上一口粥。这时炊事班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点米,大家高兴地围过去,七嘴八舌,都说应该给陈毅同志做一碗白米饭吃。陈毅却坚持要炊事员把这点米和野菜拌在一起煮,大家一样,都吃野菜拌饭。

“百闻不如一见,这回我们要亲眼看看”。大家把脚步放得很轻,赶至团部窗外,透过薄薄的窗户纸往里看,只见何长工拿出一个小纸包,笑着说:“吃吧,这东西你一定爱吃。”陈毅问:“什么呀?” “这是冬天最好的“补品。”我是湖南人,你是四川人,我晓得,都是爱吃这种“补品”的。”陈毅看了看小包里的东西,笑道:“我们一起补吧。”

他们究竟吃的是什么?有的战士急不可耐地用手指戳破窗户纸,一看全愣了,原来,陈毅、何长工和大家一样,吃的是南瓜汤、红米饭,小纸包里的是一些辣椒面„„

(二)谈起陈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满腔热血的好男儿。他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甘愿牺牲自己的人。

与社会作斗争时期,陈毅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外国人恨铁如钢。有一次与几个好友搭火车去上海,当他们走上码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突然发现在这“风景画”中居然有外国列强的旗帜,这是陈毅十分恼火,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容得外国列强的铁蹄任意践踏呢?他们回到客栈,这时联系船票的人回来了,他说:“有三家,一家是日本人办的,为旅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为旅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亏了本,什么都不送。”

有的人说:“坐外国人的吧,还能捞点东西.”

这时陈毅开口了,做中国人的火车!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出卖自己的国家。

是啊!世界上能有几个像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得“洋装虽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呢?所以,朋友振作起来吧,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奋斗吧!(三)1958年2月11日,毛泽东亲自发布命令,免去周恩来兼任的外交部长职务,任命陈毅兼外交部部长。

陈毅的外交智慧令人惊叹、折服。据《陈毅年谱》,1959年10月2日,陈毅智驳苏共中央总书记辩赫鲁晓夫曾是当年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当时,时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活动。苏联老大哥的老大来了,自然要好好接待。毛泽东、周恩来专门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谈。作为外交部长,陈毅自然少不了。

在会谈中,赫鲁晓夫不时指责中国大陆1 958年炮击金门是“冒险”的行,是“好战”的表现,是对“对亚洲和平不负责任”。陪在一边的陈毅坐不住了,忍不住进行了反驳。赫鲁晓夫招架不住,急不择言地说:“好,我知道你是个元帅,我是个中将,军事上我得听你元帅的,但现在在党内我是第一书记,你只是政治局委员,你应当听我的。”

陈毅依然不饶,不客气地回答赫鲁晓夫,“什么第一书记,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这是两个党在谈问题嘛?”

篇7:名人故事素材:中国十大元帅林彪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篇8:贺龙元帅的体育奇缘

1896年3月22日, 贺龙诞生于湖南桑植洪家关的一个农民家庭, 也是这一年, 第一届奥运会于4月6日至15日在希腊雅典举行, 这种巧合仿佛注定了他的一生和体育结缘。贺龙4岁时就跟随祖父贺良仕练拳习武, 经多年磨炼, 养成了他的豪爽侠义之气。贺龙特别喜爱运动, 这与他的家传不无关系。贺龙的祖人能文能武, 其祖父贺良仕是个能挽硬弓、驭烈马的武举人;父亲贺士道亦继承家传武艺, 爱管不平事。贺龙6岁便学会了游泳, 经常到家门外不远的玉泉河里戏水玩耍。稍大一点, 就敢从几人高的大桥上跳下深潭, 一口气钻进河水里潜游很远。他幼年最喜爱的运动是骑马, 他抓住鬃毛跳上光滑的马背, 一声吆喝, 纵马飞奔。他14岁时因生活所迫开始跑码头、赶马帮。他选择这种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 也显示出他喜好运动的性格。

二、贺龙在抗战时期成立的“战斗篮球队”与一场“史无前例”的篮球赛

贺龙参加革命以后, 对体育事业的兴趣和支持是有增无减。1937年末, 贺龙领导的120师里来了大批从国民党统治区投奔共产党的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工作一空下来, 就在县城里的小操场上打篮球。贺龙看见后称赞这是件好事, 决定要在师司政机关成立篮球队。有些同志不理解:“现在光打仗就够忙够累了。还干体育这号事做啥!”但贺龙的想法与众不同, 他说“:我们军队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不落后, 体育就比较差。战士们的身体不很好, 这是问题。我们的生活应该活跃一些才行……”1937年8月6日, 他在《新中华报》上发表文章, 提出了“开展体育运动, 为打败法西斯服务”。1938年初, 120师的篮球队成立了。在为球队起名字时, 贺龙说“:红军有过‘战斗球队’、‘战斗剧社’。八路军嘛, 还是要战斗。这个篮球队就叫‘战斗篮球队’吧。”官兵们利用空闲时间, 在驻地附近开辟了一块场地, 篮球架和篮球筐也是自己制造的, 一个球打得补了又补。“战斗篮球队”成立后, 120师体育运动空前活跃, 每到战斗、工作的间隙, 就经常可以看到大家活跃奔跑的身影。球不够用了, 人们就用烂棉花、旧布缝制一个简易的篮球, 球破了就自己动手再补。贺龙还鼓励战士们不仅要打篮球, 还要广泛开展排球、游泳、骑马、刺杀、投弹、爬山等多项体育活动, 在全师上下形成一个锻炼身体, 打击敌人的气氛。1939年4月23日, 120师与精锐的日军吉田大队在河间东北的齐会村展开厮杀。在战斗打响之前, 有些缺乏战斗经验的战士有点紧张。贺龙却满不在乎, 他来到师部篮球队住处, 鼓励小伙子们打一场球。激烈的战斗就在身边, 远处时而还有炮弹落下。篮球队员们从未在这种情景下打过球, 贺龙却笑眯眯地让大家安心打球, 还不时给队员们指点战术动作, 呐喊助威。贺龙镇定自若的英雄气概, 使大家备受鼓舞, 球打得更热火朝天了。黄昏时分, 八路军发起了猛烈

反击。经过3昼夜

育奇缘会村激战, 战斗中歼敌八路军在齐

700余人, 缴获了

薇娜大量武器、弹药。

中共中央书记处

专门致电嘉奖贺龙。这场“史无前例”的球赛, 至今仍传为佳话。

三、建国初期贺龙在西南军区成立的体工队与贺龙的体育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 很多人认为体育工作不应该成为重点。然而, 贺龙、邓小平力排众议, 在1951年10月, 支持成立了西南军区体工队 (又称“战斗队”) , 这是新中国第一支专业体工队。贺龙深知一支优秀的队伍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于是被誉为“神投手”的篮球运动员张之槐被任命为西南军区“战斗队”队长。但此时已担任了西南军区司令部干部处处长的张之槐, 觉得自己不适合再搞体育工作, 所以迟迟未到任。为此, 贺龙在一次为“战斗队”召开的庆功会上, 当着军区司政后机关部以上领导干部的面, 严厉地批评了张之槐。贺龙说:请你当队长你不来, 是嫌我这个“战斗队”队长职务小啊?外国人不是叫我们“东亚病夫”吗?我们在座的同志都有责任把体育工作搞好, 我们也要成为体育大国。你不要以为你这个干部处处长权力大, 你要是看不起体育工作, 不愿意当“战斗队”的队长, 我照样给你撤了!这可是贺龙到西南后第一次发脾气。贺龙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让张之槐深感愧疚, 第二天就来到“战斗队”上任。30多年后, 张之槐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仍然感慨万端:“那次, 贺总讲了一个小时的话, 批评我就有40分钟。他对体育那么重视, 让人不忍心不干。他那样信任你, 你不干出一番成绩, 对不起贺总司令啊!”。在贺龙和邓小平的提议下, 1952年5月4日, 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在重庆大田湾广场召开了。50年代初期, 全国都在积极地举办运动会, 但是大区里边举办运动会的只有西南军区一个。开幕式结束后, 贺龙健步走到球场中央, 为第一场足球比赛抬脚开球。

四、贺龙为新中国体育运动发展不拘一格地广揽人才

新中国在完善政治体制的过程中, 创立了国家体委, 贺龙任国家体委主任、党委第一书记, 当时中国的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是屈指可数。贺龙为发展我国体育运动, 不拘一格地延揽人才, 他大胆地选用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 很快建立起了新中国的体育队伍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 用人是重视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国家游泳队建队时, 对有台湾亲属的涂广斌能否入队, 有不同意见。在贺龙的过问下, 涂广斌最终成了国家游泳队的正式成员。后来涂广斌担任教练, 培养出了穆祥雄等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经贺龙提议, 游泳运动员吴传玉被选为新中国运动员中的第一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贺龙对傅其芳的关怀, 在体育界一直被传为美谈。傅其芳在香港因击败过英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李奇和伯格曼而出名。他曾向有关方面表示希望代表新中国打乒乓球。贺龙闻讯后, 同国家体委的领导人商量决定, 欢迎傅其芳回来。1953年春天, 傅其芳回到了祖国大陆。1954年, 他在布达佩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 获得男子单打第三名,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上一篇:“妇幼保健管治年度工作计划”医院工作计划下一篇:党风廉政教育月 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