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2024-04-11

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开发区小园小学 张洁

教学分析:

《给予的故事》是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读懂这个故事很重要,师生要通过多媒体辅助,充分地阅读、思考和讨论,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品格,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及家人听。

2、以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为主,读中思、悟,理解“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小心翼翼……”等重点词语和重点语段。

3、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懂得其中的道理:相互给予,无私奉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讨论、交流、想象,如果这位旅行者没按纸条上说的去做,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教学方法:读中思、悟;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环境下复习生字、词,创设情境。通过画面展示、创设沙漠中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体会旅行者处境的艰险和求生欲望的强烈,从而理解旅行者把这壶救命之水倒入汲水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贵行为,进而实现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沙漠的故事《给予的故事》(给“给予”注音,强调)

二、点明课题中易混淆的字

教师课件出示:多音字“给”并分别组词,指导学生正确区别。(gěi 送给 递给 交给jǐ 给予 供给 补给)

三、学生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叙述故事

生找出关键词“濒临死亡 苦苦支撑 风吹日晒 摇摇欲坠 艰难抉择 小心翼翼 犹豫再三 置之度外”叙述情境。(指名说一说)

五、视觉感知,与文本撞击。

(知道汲水器是什么样的吗?是什么样的水壶?纸条是什么样?上面是怎么写的?)

1.师生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汲水器和水壶以及部分纸条引发兴趣。2.出示“纸条”上文字的内容。(学生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师问:看到纸条后,旅行者一开始是怎样的表现?(要求学生找出答案说出来或都读出来)后来,他是怎样抉择的呢?(生说)他最后在纸条上写了哪些话?(生读)你认为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六、师生总结全文

给予就是(信任 爱心 生命 责任 美好的世界)

师归纳:旅行者首先得到了别人的给予,而后冒着生命危险,把这壶救命水倒入了汲水器,最后自己尝到了甘美的泉水,又为别人留下了一壶救命水。相信别人,想着别人,舍己为人,甘于奉献,收获快乐。

七、师生一起完成课后题

八、课外阅读:高尔基的《给永远比拿愉快》(抓关键句子命题)

九、感悟诗歌诵读(情感升华)

十、结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十一、板书设计:

15、给予的故事

无私 奉献

收获快乐

十二.教学反思:《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给予的故事》这篇课文,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达到情感交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反复的品味,感受主人公关爱别人、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

放飞个性是成功的基础。“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因此,在入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把自己感 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加上批注。”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样一来,孩子的思维能够在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充分的发展。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给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的思维处在亢奋状态,不去打扰孩子。这是本节课得以顺畅的基础。

《祖父后园我》教学反思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从学生那灿烂的笑容中确信他们已经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感动。孩子们依然沉浸在作者的笑声里,和作者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味着生活中那浓浓的亲情。下课了,有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在模仿藏帽子的游戏,有的学生在描述着草帽插花的恶作剧,有的学生在讲述着自己的童年趣事……

回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要是由于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体会生活中的平淡与精彩。如在初读课文之前: 由于这篇课文的标题比较特殊,由祖父·后园·我三个词语构成,中间用两个间隔号连接,于是我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猜想:作者可能在文中写些什么?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之后,学生便带着积极的阅读渴望进行阅读思考,这样的课堂引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读文,你了解到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那些事情?然后通过介绍你喜欢的故事情节或是朗读认为有趣的段落,从而体会到

1、祖父具有怎样的特点?

2、后园是个怎样的地方?他为我的童年带来了些什么?

3、从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祖父.后园.我”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受到启发,从而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入情入境的朗读练习被忽视了,以至有个别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情景都没做到读通顺,更没做到感情朗读。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大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篇2: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2、3、能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濒临、支撑、抉择、犹豫再三”

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为什么?

2、故事不光有趣,它还通过生动的内容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人。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故事——给予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1、2、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其他正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强调易读错的字或词

平舌音——择前鼻音——濒翘舌音——撑、坠、置后鼻音——撑 多音字——给geiji

(3)强调字形

予——不能多撇注意和豫的区别岂——下面是自己的己,不要写成已

(4)通过各种方式理解词语

给予:给,使别人得到。

抉择:选择。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火垮下来。

置之度外: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表示不放在心上。

(5)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6)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A、学生分段读课文,在朗读中检查对生字的识记情况。

B、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一个旅行者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他忽然在一间屋子前发现了一个汲水器,一壶水和一张纸条,他面临生死抉择之时,选择了按照纸条上的留言去做,最后,他不仅喝到了甘美的泉水,又维护了诚信。)

三、课堂总结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它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你体会到了吗?好,那么就请你再次读课文吧,相信你一定会体会到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1、2、抄写生字、词语2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奉献、给予的快乐,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重要。

2、学会抓住故事的曲折点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奉献、给予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词串,理清脉络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15课,给予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为了检验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词语,请大家认识一下。

1、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

濒临死亡,苦苦支撑

发现小屋,满怀希望

滴水全无,气恼之极

发现纸条,犹豫再三

涌出泉水,痛痛快快

装满水壶,留下纸条

2、你能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些词语排排队吗?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谁能按照这样的顺序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情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这个故事。

1、濒临死亡,苦苦支撑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他放眼四周,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可他仍然苦苦支撑着,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1)指名学生读。

(2)说一说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濒临死亡”等词语,体会旅人遇到的困难;从“苦苦支撑”等词语理解旅人对生命的渴望。

预设:这个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2、发现小屋,满怀希望

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间小屋,便满怀希望地走了过去。

3、滴水全无,气恼之极

这是一间废弃的屋子,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找到了一个汲水器,于是,他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他气恼之极。质疑:他为什么气恼之极?

4、发现纸条,犹豫再三

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下面有一张纸条,写着:“要

先把这壶水灌进汲水器,才能打出水。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水。”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发现水壶里果然有满满的清水。

质疑:纸条和水壶是哪儿来的?他为什么要写这些话?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面对纸条,他有哪些选择?他会怎样选择?请你找出描写他心理活动的段落读一读。

怎么办?这位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汲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性命。

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艰难的抉择”——信任与不信任、喝水与倒水、生与死。

你认为他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讨论。

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老师深刻地感受到水对这位旅人来说是多么地重要!所以“犹豫再三”之后,他选择了相信纸条,终于下定决心按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在面临生死的抉择时,他最先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这种精神是什么?——先人后己,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别人找到生命的泉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给予

5、涌出泉水,痛痛快快

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是啊,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当他把满满的一壶清水倒进汲水器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指名学生读——齐读——读出高兴的心情,“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质疑“他为什么高兴?——因为他既帮助了别人,又挽救了自己。

6、装满水壶,留下纸条

休息了一会儿,这位在沙漠中找到水的人,把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师:这个人相信了纸条上的话,不但自己喝够了水,临走之前,还把壶装满水,也就是说,他答应了别人说的话,并且按照别人的要求做到了,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诚实、守信

在临走之前,他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他想把自己在沙漠中喝到水以后的快乐告诉后人——指名学生读加上的话,他想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告诉所有人——指名学生读,他想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心情告诉每一个人——全班齐读。

7、教师总结: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这种给予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在无声无息地传递着,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呢?老师教给你一个好方法——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板书回忆课文内容)

2、找准故事的曲折点(困难、挫折)和人物内心的曲折点(完成填空,理解曲折点),相信你会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

带领学生寻找故事的曲折点,完善板书内容

三、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四、板书设计

1、给予的故事

前人旅人后人

水纸条水纸条

无私奉献帮助别人

舍己为人快乐自己

信任诚实

2、给予的故事

小屋 希望水壶和纸条希望喝水痛快

滴水全无犹豫再三

篇3:《十二生肖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创设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让学生乐于表现

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交谈, 我设计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场白:老师和小朋友互相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属什么的。并问学生:是你们先说还是老师先说。学生最想了解老师, 都笑眯眯地说:“老师先说。”我就坦诚地向他们介绍, 我叫彭艳霞, 我今年28岁, 我是属兔的。这样就和孩子们缩短了距离, 学生就大胆地告诉别人:“我叫××, 我今年×岁, 我是属×的。”在学生读本课中的儿歌时, 我也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学生就在一种非常自愿、自然的状态下朗读儿歌, 很快就学会了儿歌。

二、教学过程层层深入, 富有节奏感

关于十二生肖, 同学们或多或少知道一点, 但是要能够了解十二生肖排列次序则是重点。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我着重采用引导、点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课文这一环节, 首先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看书, 并提出问题, 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点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重点要读出不同的感情和语气, 比如:猫询问时——糊涂天真的语气, 踏进庙门——悠然自得的语气, 得知受骗——怒火冲天的语气, 目的在于借助各种朗读方法, 使学生保持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三、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于幼儿来讲非常重要, 它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鼓励学生大胆地给每种动物编动作, 大胆地改编儿歌。不管学生编的动作像不像, 编的儿歌通不通顺, 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都给予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我在课堂上还先后采用了摘苹果, 背儿歌, 品读、精读重点句段, 分角色扮演十二生肖等多种形势进行教学。由于课前准备充分, 教学形式多样, 学生学习兴趣浓, 参与面广, 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十二生肖的排序, 积累了一些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故事成语, 并初步懂得了如何用十二生肖来记住人的出生年。

篇4:给予的故事

这则寓言讽刺了不劳而获只知索取而沾沾自喜的“乞丐”式人物,褒扬了为他人的幸福快乐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露珠”。

不久前又读到了一个关于给予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面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沮丧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日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故事说到这里,让我们来作点假设:假设之一,那个迷失了方向的人是前面故事中的“乞丐”,那么,他绝不会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他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把这壶水喝下去,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再说。他还可能把喝剩下的一点水从这里带走,至于以后来到这里的人再也抽不出水,那他可就管不着了。假设之二,那个迷失了方向的人是前文故事中的“露珠”,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按纸条上说的去做。他把那壶水灌进吸水器里。果然,吸水器里涌出了汩汩清泉,他可以痛痛快快地喝个够,然后把随身带的水袋和屋子里的水壶灌满水。他把水壶留在屋子里,然后带着水袋上路了……

篇5: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从学生的疑问之处入手,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很感人,重在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加上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所以,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明显,所以我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只是以这一问题为契机,从这一问题入手,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再细读文本,解决问题“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等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从小男孩的语言、神态、动作,还有保罗的内心变化感悟小男孩那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的美好心灵。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读、说、写结合,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文中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于是我在学生进入情境,对人物心灵有所感悟后,设计了这样几个让学生想的机会,如:圣诞节就要到了,当别的孩子在大街上奔跑、欢呼,在橱窗前挑选自己喜欢的礼物时,男孩的弟弟只能―――――,以此来体现保罗对弟弟的关爱,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给予的快乐。在交流“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保罗、男孩、弟弟在这个夜晚难忘的是什么呢?文中还有谁也在享受着给予的快乐呢?我们来找一下他们快乐的原因吧。出示句式进行训练:“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这样的说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领悟和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了“给予是快乐的”。让学生写写自己也曾因为帮助过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最后通过课后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更愉快》和课外阅读《感恩之心》和《乞丐》把学生引向课外,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加深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6:《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想象往往体现的是

学生超越文本的再创造,而阅读教学则是一种被引导的再创造。一篇课文作者会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这里的空白是指那种文章中没有描写出来的那部分,周逸老师在执教《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时巧妙的抓住了文章中的3处留白,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处是当保罗收到哥哥的礼物时,周围的朋友会对保罗说什么?在这里周老师师生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做保罗的朋友想对保罗说什么?这以设计是让学生从一个外人的角度去体会保罗收到礼物时的自豪心理和小男孩的羡慕的心理。第二处是当小男孩身患残疾的弟弟一个人在家时周老师让学生想一想他独自一个人会干些什么?学生有的说:“他在窗前望着外面玩耍的人。”有的说:“他在看着别人的圣诞礼物。”······从学生的精彩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体会到小男孩一个人在家的孤单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最后一处是文章想象空间最大的一处当三个人玩回来时,周老师巧妙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

他们回来后,假如我是保罗,我会对小男孩说:假如我是弟弟,我会对哥哥说:假如我是弟弟,我会对爸爸妈妈说:·····

篇7: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一个男孩非常喜欢保罗的新车,保罗请男孩,男孩要求保罗(),男孩背出()来看保罗的新车,保罗请男孩及男孩的弟弟(),保罗体会到()。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8:《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简评

“爱”的真谛是“奉献”,但就个人内心而言,爱其实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在“爱”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常常被困于固有的“道德标杆”的层面,而很少涉及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层面,因而往往陷于空洞说教,教育效果不理想。陈晓秋老师在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体悟“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的内心需要,其教学目标的定位恰如其分,教学效果也将印刻在学生内心深处,这样的教育是文本与人本有机结合的教育。

我个人一直信奉:内容决定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与文本的解读总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本次研讨会正值暑假,拉萨的三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四(上)册课本,对实验教材的本课内容不曾了解。陈晓秋老师巧妙地顺应课文内容的一波三折、出人意料之处,采用补白激趣、填空促思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甚至让学生确定课文题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营造了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互对话的生动课堂氛围。可谓适时利用教育时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该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读文质量“精”。在课堂时间配比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克服“生怕学生学不懂”的“为人师”心态,减少教师可有可无的讲解,主要作学习方法的指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读更贵在“精”,读悟结合,读有所获。

第二,课堂结构“简”。围绕主题,除却细枝末节的琐碎问题,找寻人文教育与语文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展开语文学习与训练。课堂结构主线明确,板块清晰。

第三,拓展阅读“宽”。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囿于课文的学习,而应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生发拓展新的学习内容。拓展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可以是人文主题的延伸,可以是情节内容的补充,可以是作家作品的赏读,也可以是语言训练的强化……以求拓宽视野和思维,把握学习方法。

篇9:《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 故事激趣,以听促思

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故事”,然后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老师讲故事可是有条件的哦!认真听,再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接着,我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讲完故事,我问:“现在,你知道了故事内容,但老师的要求是用一个词来概括。不容易哟!这样吧,稍微减轻点难度,请你填个空:这是一个关于______的故事。”(学生答后板书:争论的)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最爱。打破常规的读课文形式,变成老师讲故事,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光有兴趣不够,只有“听”也不够,必须听中有思,所以,我给学生加了个附带条件——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它能让学生集中精神,边听边思,既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又锻炼了概括能力,同时也巧妙地揭了题,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二、 个性阅读,以读促思

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老师讲的故事就在书上,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不过,还有要求,你必须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第二,争论肯定是各抒己见,那么,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增强己见,辩驳对方的?第三,当争持不下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第四,争论的结果怎样?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争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这很有技巧。课文中的故事清楚明白,而且老师刚讲了一遍,如何让他们再有阅读的兴趣呢?我通过上面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增强了阅读中的思维程度。这样,学生的读就有了目的,对故事也进行了再梳理。当学生交流时,我有意识地把故事中两人的观点和理由对比着板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 即时表演,以演促思

在学生基本弄清故事后,我又给他们设置新的任务:“你是不是觉得,故事中的兄弟俩很有个性,这次争论也很有趣?想不想来演一演?不过,要表演就不仅仅是说话了,还要有表情和举止。现在,请你从表演的角度再来读课文,圈画出相应的词句。”学生阅读后交流,老师板书重点词语,如“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等。

[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有新意?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把一个故事分两次阅读,第一次主要以明白争论过程,揣摩人物语气心理,读中理解人物个性为主;第二次则以把握人物表情动作,反映人物特点为主。因为任务各有侧重,所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比较高。特别是第二次阅读,唤起他们的新奇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积极探索怎样把兄弟俩和老者三个角色的形象通过表演反映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悟,使他们从“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

四、 畅所欲言,以论促思

当学生还沉浸在表演的快乐中时,我及时给予转换:“表演看过了,兄弟俩错在哪里?请大家来评判是非,允许你们‘争论’。当然,你可以参考课文中的观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有理由做支撑。”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已将课文中的那12个小圆点,即两个省略号给了生动的演绎。如此地有理有据,很会学习,很会思考,老师也要像课文中盛老师那样给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

[思考]这个环节是一次“思维风暴”,将学生读故事后的感悟勾勒了出来,并用“争论”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条理化。不同于一般的是,这里仍有着读和思,读课文中学生的发言,思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进行合理归纳,在散与聚的过程中,再一次进行思维的训练,这也对“感想”与“道理”进行了区分,处理好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矛盾。

篇10:《给予是快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篇11: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人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从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如出示描写保罗、男孩眼神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中,可以看出老师比较用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徐老师比较注重文本的情感发掘。徐老师从学生的根本出发,注重学生的感悟,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碰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解读文本。下面,我截取一个片段来谈谈我的看法:

获取——给予,一对截然相反的的词语,却都会给人带来快乐。保罗对小男孩有两次误解。镜头回放:

第一次误解: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这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让学生想像,补充省略号里的内容。学生有的说,保罗是这样猜小男孩的想法: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保罗错了!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我出示保罗和小男孩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比较“也有”和“也能”两个词,理解小男孩想当这样一个哥哥与小男孩想有这样一个哥哥之间的区别。这里,我耗时有点多,但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给予”与“获取”之间的区别,也让学生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本人觉得这个片段的处理上极为成功。她就通过两个词语的对比,把课文的重点轻易突破了,让学生明白“给予”也会是一种快乐。

篇12:给予树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尽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所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自主质疑,个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的教学中,我从金吉娅入手直奔重点段,抓住一个关键词“沉默不语”,一个重点句,深刻体会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这是我尝试对教材大胆取舍,从中选取了能体现金吉娅美好品质的三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上下联系,通过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课文一开始,我抓住金吉娅给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礼物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也是触摸人物心灵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思维有了方向,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个性了。随后抓重点词“沉默不语”——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促进发展,实现个性阅读。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透过神情想象了人物内心,体会了情感。从词入手,引导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词语背后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课标要求。最后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情朗读,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这节课的教学,我还有很多不足,如抓重点句“可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时,我意在挖掘学生的动情点,在体验中受到熏。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浅层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这一动情点,还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想象内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的同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触摸到了她善良的心灵。

篇13: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关键词:体育教学,HSE模式,意义

“HSE”理念的宗旨是确保安全、规避风险 , 其中Safety是核心是重中之重,Safety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近几年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层出不穷,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环境设施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发展的前景令人堪忧。我们说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强健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设施,这与管理学中“HSE”管理理念一脉相承。

1、“HSE”管理模式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1.1、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在“HSE”管理模式中,“H”是health的缩写,即健康。人体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学校体育教学中“H”(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为学习和生活打基础。

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具有科学性和规划性,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课程教学安排。我们说身体锻炼只有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才能起到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学校体育活动既是集体的实践活动,又是个体的实践活动,既能培养人的个性,又能培养人的集体团结性。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们树立“快乐运动,运动快乐”的乐观向 上的心态。在体育运动中排解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肯定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各种体育项目和运动比赛都需要组织和规划,在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得到锻炼,主观能动性得到大大地发挥,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们心理健康。

1.2、体育教学与安全教育

“S”(Safety)是“HSE”管理模式的核心 ,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根基。体育运动的激烈性、对抗性、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体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作为学校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体育教学的安全隐患是制约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人为因素有两个方面:老师和学生。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者, 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有着直接的关系。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安全意识薄弱,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度不够,表现为很多老师不注重运动前学生的热身运动,对于热身活动敷衍塞责,学生的各个关节没有活动开,导致在运动和专项练习中极容易出现肌肉拉伤;第二,技术动作的讲解和规范化有待提高,学生掌握不到科学、合理的动作要领,在这种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第三,体育教学忽视学生个体的承受能力和运动负荷能力, 这样不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而采用“一锅端”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3、体育教学与教学环境

“HSE”管理模式中的“E”是指环境 , 是“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通常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在教育领域的环境主要是指的人文环境,教学环境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成果到达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成果的收获,依据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现代化的体育物质环境包括完善的体育场馆, 如现代化的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以及室内体育场等,还包括符合要求的运动器材。另外体育教学中的班级规模也是体育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 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科学说来,在体育课堂上一个班级的规模不能过大,班级规模过大,班级人数太多,势必会使教师在教学中精力分散,顾此失彼,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而班级人数过多容易致使纪律涣散, 很多学生乘此机会浑水摸鱼, 教学成果难以保障。但是班级规模过小、人数太少,势必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可以这样说, 体育教学的物质设施环境一定程度的反映了这个学校的综合教学实力。

2、“HSE”管理模式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2.1、加快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健康第一”作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具有人文性、全面性、时代性特征,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型的健康教育观,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将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课程安排、运动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加强体育教学的安全教育力度

安全问题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受到学校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安全教育更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HSE”管理系统的核心。学校体育部门、体育教学者要加大体育教学的安全力度,加强安全教育,将“HSE”管理系统应用 到体育教 学中 ,将Safety理念贯穿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将体育教学的意外伤害事故降低到最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做起。

(1) 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 , 加强Safety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使Safety理念得到重视,深入人心。现阶段有些学校体育教学领域已引入了“HSE”管理模式,但是运行的不到位,没有将它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总的说来成效甚微。特别是Safety理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它通常只是以附带性意义出现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学校经常召开校园安全问题的会议,但会议大多是空喊口号,领导们只是做一些空洞的会议总结,学校安全问题毫无建树,安全事故依旧频仍。要改变这种状况,强化师生们的Safety理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练带讲的形式, 这样不仅能很快将安全问题落实到位, 还能有效规避形式主义的弊病。学校要定时对体育设施、运动器材进行安全检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

(2) 学校要紧抓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 严格、强化聘请教师的力度,体育教师必须是相关专业毕业,具备相应的体育教学资格水平,学校还定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考核和评估,以此来促使他们的提升自己,发挥他们在安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加快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渐加深,室内体育馆建设是必然趋势,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必经之路。室内体育馆建设是一项高额的资金耗费,如何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可以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由教育部门划拨专项资金。另外,学校也可以引进商业投资,使体育场馆走商业化道路,将体育设施面对社会开放,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增大体育经费的使用,是体育教学环境得到优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 如: 阳光校园体育运动会、校园足球赛、校园篮球运动会等,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3、小结

篇14:给予孩子教学式的帮助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安勇毅内心就这样自我对话:“工作忙的爸爸照样能当一个好爸爸,一样有时间培养孩子学习。”

安勇毅给予孩子的是教学式的帮助。

安勇毅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是个地道的农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拿着他的课本在看,拿他的作业本在看,说只要看看作业本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在用功。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安勇毅也学父亲,拿出孩子的作业本来看。只要孩子写得认真,他就很高兴。有一次看作业本,他问孩子为什么有很多题不做,安然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没有教,老师说过难的题可以不做,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做。”

他同事家的孩子也常说这样的话,同事遇到这样的问题大都揍孩子一顿、骂一顿了事,不给予真正的帮助。

安勇毅做孩子的难题,在紙上算了老半天才算出来。他感觉到孩子需要教学式的帮助,要给孩子示范如何解决难题。他想先让孩子自己做,不会的他就给孩子讲解,做完后孩子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安勇毅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不服气,说:“我们老师还没有要求呢,我不想做。”安勇毅可不会让孩子这句话吓倒,他说:“一个好的父亲对女儿的要求,总比女儿自己的要求要高,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父亲。”

这时候他就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我希望你以后再也不要说这句话。如果你只做简单的题,学习对你来说会越来越困难;如果你遇到难题及时克服它,你的学习能力就会增强。将来的生活也是如此,只挑简单的事来做的人,生活对于他来说是辛苦的。”

安勇毅在家,只要是孩子在写作业,他从不开电视,他会翻一翻孩子的课本,看看孩子的作业,把孩子额外做的作业记录下来。当孩子遇到难题,只要是安勇毅在家,他就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挑战性的题型。在与孩子一起做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孩子灌输正确的学习理念。

时间一长,安然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年三十晚上看书看得津津有味。

安然问爸爸:“你为什么不说你对我有帮助,每次有人夸我独立、不用大人操心时,你从不说实情。”安勇毅得意地对孩子说:“对学习有所了解的人,他们自然会明白家长的付出。那些认为不用管孩子的家长,就是我告诉他们我的付出,他们也不想听。”

上一篇: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特点下一篇:国家助学金获得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