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学谈

2024-05-11

争论的故事教学谈(共12篇)

篇1:争论的故事教学谈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江阴市实验小学 李红霞

[案例再现]

师:谁能把盛老师的故事表演出来?下面分小组准备。

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表演之前的一个小组:

生1:我表演哥哥。

生2:不行,哥哥是主要角色,你还是表演村里人吧!

生1:我觉得我能表演好。

生3:凭你,作业老是不写,成绩也是倒数。别要砸了咱小组的表演。

生4:就这么定了,你表演村里人。

生1低下头,不再作声。

……

师:课文学完了,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在这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分小组积极讨论。

发言之前的一个小组讨论情况:

生1: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时机。因为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生2:做事情最关键的是要先做起来,我们可以在做中体会其中的道理、奥妙。

生3:做事要抓住时机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弟俩,要学会质疑。

生1:你的说法不对,学会质疑不应在这个时候。

生3:大雁飞走了,还会再来。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射下来。

生2:关键课文中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生4:当我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除了需要学会请教别人,还需要全面地去分析问题。

生:(众笑)这根本不是课文中要告诉我们的呀!

小组汇报的时候,这一组的答案只有两个:生1、生2。

……

[反思认识]

合作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但我们往往注重的是这种表面形式,却很少有人虑及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意志等。这些都使得合作性学习的实效受到了挑战:学习者是否积极参与了,他们的群体是否善于合作,他们是否能在合作中体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合作是否建立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以上的这则案例无疑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想,谈合作性学习,必须得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习者自主参与、畅所欲言。不管是优等生,潜能生;强势学生,弱势学生。谈合作性学习,还需注重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模式。不仅要帮助学生创设民主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让学生锤炼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渐渐变得自立、自信、自爱。

篇2:争论的故事教学谈

生:他们吵完架后,大雁都飞走了。

生:在他们吵架时,大雁已经飞走了。

师:课文中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时机。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生:他这样争论下去,等他们有结论的时候,大雁都已经飞走了。

生:大雁飞走了,他们的争论也就没有用了。

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生:(齐答)还不如先把大雁射下来。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太笨了,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他们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着该怎么吃?

生:对呀,他们应该先做起来再说。

生:我也从兄弟俩争论中明白,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向说出自己见解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这么多,真是不错!老师很佩服大家。课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引读课文中学生说的观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所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因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生:因为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学们说的达到了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生:……

师:是的。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达到了盛老师预期所要得结果,所以她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篇3:《争论的故事》教学

1.能正确认读课后的9个四会字和2个二会字,尤其关注“剖”的读音,正确书写“聚”,理解“煮”和“烤”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随课文理解“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的意思,认识“删节号”。

3.能准确理解“争论”的意思,结合词语理解故事,分角色朗读故事,习得“争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理解课题,听“争论的故事”

1.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引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

2. 教师总结:

刚才你们是很友好地在讨论,但如果一个人坚决反对别人的意见,强调自己的意见时,那就不能叫“讨论”,只能叫“争论”了。(板书:争论。然后教师写“争”的古字,一边写,一边解释其含义: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都在抢同一个鼎。“争”就是抢,就是互不相让的意思,所以“争论”就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3. 教师引出课文就是一个关于争论的故事,出示课题。(板书:争论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辨析“讨论”和“争论”这两个词语,然后顺势引出“争”的古字,理解“争论”的准确含义。从随意的谈话开始,逐步走向课题,让导入环节也弥漫语文味。】

二、读中理清文脉,读“争论的故事”

1. 教师指导学生打开书,自学生字词,给每一小节标上小节号,自己大声地读两遍课文。

2. 教师出示四组词语:

指名学生开火车读,关注“剖”的读音、“嫩”和“笨”的前鼻韵、“烟熏火燎”的读音。

重点指导生字“聚”的字形。“聚”的古字下半部分是三个人,表示很多人聚到一起,现在用六笔组成三个“人”字。

3.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小节在讲争论的故事。

教师把前半部分概括为“讲故事”。(板书:讲故事)引导学生用相似的结构概括课文的后半部分。(根据学生的答案板书)

课文的第二部分从哪里到哪里?引发学生与教师答案的矛盾。(板书:…………)告知学生这是删节号,由两个省略号组成,表示删掉了大段的文章,在课文中就是指同学们说的话。删节号这一节也是一个小节,所以课文共有12个小节。

【设计意图:词串的排列包含了我尝试对生字词结构化的处理,第一行是后鼻韵的生字,第二行是文中大雁的烹饪方式,第三行是前鼻韵的生字,第四行是课文中难读的四字词语。既融合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又呈现出类结构的处理。三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起始阶段,这篇文本非常适合小标题的概括,我希望通过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小标题概括的转化路径。】

三、角色朗读对话,讲“争论的故事”

1. 教师请学生分小节读故事部分,引导其余学生思考:谁在争论?争论什么?结果呢?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板书:煮烤)

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交流“煮”和“烤”的区别。一方面是插图显示的烧法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同样表示“火”的意思,但部首的形式不同。

师小结:不同的烧法,肯定是不同的味道。兄弟俩各执己见,不免“争论”起来。

3. 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出“争论”的感觉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争论一段的标点,感叹号和反问号是为了加强语气;争论时要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反驳意见。

4. 教师变成文中的角色,和学生争论,并适度拓展,让学生将从文本的语言中习得的争论方式转变为现场的争论。

5. 师小结: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个不停,这就是———“争论不休”。(出示:争论不休。理解“休”的意思为“停止,停下”。)

6.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场争论是怎么结束的?出示老人的话。练习朗读。

师小结:煮好的一半给哥哥吃,烤好的一半给弟弟吃,哥哥弟弟都很满意,这就是“两全其美”。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在哪里?练习朗读“无影无踪”。

8. 教师指导学生循着三个主问题“谁在争论?争论什么?结果呢?”复述故事。

9. 师收尾: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悟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争论”是本文故事内容的核心主题。我想抓住文本中描写争论的对话部分,让学生在朗读中习得,在习得中运用,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从同桌争论到生生争论再到师生争论,不仅是互动对象的变化,更想体现目标维度的升级。在熟读之后,故事内容清晰了,故事角色形象了,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就更为顺利。】

四、推荐课外阅读,寻“争论的故事”

教师推荐清朝时的一本书《笑林广记》给学生。这本书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笑话,笑过之后,还会给人很多启发。《争论的故事》就来源于此。

篇4:《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 故事激趣,以听促思

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故事”,然后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老师讲故事可是有条件的哦!认真听,再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接着,我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讲完故事,我问:“现在,你知道了故事内容,但老师的要求是用一个词来概括。不容易哟!这样吧,稍微减轻点难度,请你填个空:这是一个关于______的故事。”(学生答后板书:争论的)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最爱。打破常规的读课文形式,变成老师讲故事,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光有兴趣不够,只有“听”也不够,必须听中有思,所以,我给学生加了个附带条件——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它能让学生集中精神,边听边思,既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又锻炼了概括能力,同时也巧妙地揭了题,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二、 个性阅读,以读促思

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老师讲的故事就在书上,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不过,还有要求,你必须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第二,争论肯定是各抒己见,那么,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增强己见,辩驳对方的?第三,当争持不下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第四,争论的结果怎样?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争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这很有技巧。课文中的故事清楚明白,而且老师刚讲了一遍,如何让他们再有阅读的兴趣呢?我通过上面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增强了阅读中的思维程度。这样,学生的读就有了目的,对故事也进行了再梳理。当学生交流时,我有意识地把故事中两人的观点和理由对比着板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 即时表演,以演促思

在学生基本弄清故事后,我又给他们设置新的任务:“你是不是觉得,故事中的兄弟俩很有个性,这次争论也很有趣?想不想来演一演?不过,要表演就不仅仅是说话了,还要有表情和举止。现在,请你从表演的角度再来读课文,圈画出相应的词句。”学生阅读后交流,老师板书重点词语,如“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等。

[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有新意?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把一个故事分两次阅读,第一次主要以明白争论过程,揣摩人物语气心理,读中理解人物个性为主;第二次则以把握人物表情动作,反映人物特点为主。因为任务各有侧重,所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比较高。特别是第二次阅读,唤起他们的新奇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积极探索怎样把兄弟俩和老者三个角色的形象通过表演反映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悟,使他们从“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

四、 畅所欲言,以论促思

当学生还沉浸在表演的快乐中时,我及时给予转换:“表演看过了,兄弟俩错在哪里?请大家来评判是非,允许你们‘争论’。当然,你可以参考课文中的观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有理由做支撑。”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已将课文中的那12个小圆点,即两个省略号给了生动的演绎。如此地有理有据,很会学习,很会思考,老师也要像课文中盛老师那样给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

[思考]这个环节是一次“思维风暴”,将学生读故事后的感悟勾勒了出来,并用“争论”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条理化。不同于一般的是,这里仍有着读和思,读课文中学生的发言,思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进行合理归纳,在散与聚的过程中,再一次进行思维的训练,这也对“感想”与“道理”进行了区分,处理好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矛盾。

篇5:《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底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理论认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语文学习。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围绕兄弟俩怎样争论、争论了几次 展开讨论,并让学生尽情地演。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导学生尽情饰演兄弟二人的对话部分,通过学生表演——改进——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争论而面红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2、朗读体会法:“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争论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对话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角色朗读、情境表演中感受故事内容,品读文章。

3、互动教学法:在整堂课中都穿插设计了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表演、交流、评价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使用技巧有待提高。

篇6:《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回想这节课的教学,自我觉得也不是一无是处。先说说,通过努力,自己已经做到的:

一、钻研文本,整体把握。

《争论的故事》一文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兄弟俩的争论,二是学生的讨论。教学时,不可只顾突出争论,而忽略了讨论。争论是因,讨论是果;争论是现象,讨论是感悟;争论是讨论的基础。课始,我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让学生说话,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课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感悟道理。从板书上,就可以看出我整堂课整体的脉络。

二、真实对话,扎实品词。

本文中,有几个需重点把握的词语,如“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以教学“争论不休”为例,我通过与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学生自然而然引入争论的情境,水到渠成的完成了争论不休整个词语意思的把握。紧接着出现“休”意项的选择,学生轻松掌握。

在教学“两全其美”时,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于老人的.建议,兄弟俩满意吗?”引出对“两全其美”的理解,不露痕迹,顺其自然。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堂驾驭力的不足,自信心的不足,这节课最终还是留下很多遗憾。

1、指导朗读不到位。本文中,兄弟俩争论的经过是重点之一,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语气。当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一反课前我与他们接触时踊跃发言的状态时,我阵脚大乱,不知道从何处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朗读,不知道让学生在对比中去读出语气。自己总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学生的习得效果不言自明,那是一个差。

篇7:《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教学难点】

能自主读出对话中的争论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测生字词:

同学们,今天咱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默写课文中的词。(1)第一个,争论的近义词,注意,必须是课文中的。(争辩)

(2)文中的哥哥看到大雁想要煮着吃,那弟弟呢?——一个字,默下来。(烤)(3)因为他觉得这样吃,皮香肉嫩,默写——皮香肉嫩。(皮香肉嫩)

(4)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纷纷说了感想,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请默写第四个词。(聚精会神)(5)还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最后默写——赞许,注意上面两个先字的不同写法。

一学生在小黑板上默写并出示:(争辩 烤 皮香肉嫩 聚精会神 赞许)另一学生批改。其余学生自己批改。全对的,给自己画一个☆;如果有错字,请圈出来,在旁边订正一遍。【设计意图:有效地复习了第一课时比较难写的生字,为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争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一)走进故事,感受“争论”

兄弟俩争论得怎样呢?翻开书本大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激烈 谁也不让谁)

那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激烈了呢?不要急,大家再静下心来默读这段话,同学们可以去关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标点符号,拿出笔来圈圈画画。

1.提示任务: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它们兄弟俩争论得很激烈。2.自主学习3.交流共享

预设一:抓反问句读出争论的激烈

哦,你关注到了标点符号。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句话,这是一个----反问句,知道弟弟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句子: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就没有味道了。

那如果把课文里的句子改成这一句,意思有没有变?好不好?(反问句争论的味道浓。)

是啊,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争论的味道更浓。真是小标点,大学问,谁来读?(指名读,点评,齐读)

在接下来的争论中,这样的反问句还有很多,赶快找一找。出示: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齐读,读出争论的味道。

小结:用了这些反问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兄弟俩的互不相让。在我们平时习作时,也可以用反问句表示强烈的感情。还有哪儿也能看出兄弟俩争得很激烈呢?

预设二,抓提示语读出争论的激烈

(我从“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感受到了争论的激烈。) 你关注到了文中的提示语,真了不起。“不以为然”,文中是指?

哥哥认为弟弟不对,一定有他的理由,知道哥哥心里怎么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回合的争论。

出示第一回合的争论:齐读

你从哪里感受到哥哥心里很想要煮着吃? 吃过哪些煮的东西?味儿怎么样?学生交流。

怪不得哥哥一心想把大雁煮着吃呢。指名读,点评。评点:煮的大雁汤鲜味美,哥哥多么向往啊!齐读。

而弟弟呢,非要烤着吃。

自己读读弟弟的话,从哪儿体会到弟弟非得用火烤呢? 交流:a:只有„„才„„点击分别出示

只有,那就表示——认为烤是让大雁好吃唯一的办法。很坚定。指名读,点评,齐读。

③在第一回合的争论中,兄弟俩摆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你们看,第一回合没有提示语,大家还算是心平气和的,可第二回合啊,争论升级了,哥哥听了弟弟的话不以为然,所以他大声争辩,反对得强烈,谁来读一读?点评。

弟弟听了哥哥的话,也很不服气,指名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有了提示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争论变得更激烈了。同学们在写人物对话时,如果能添加合适的提示语,对话也就会更生动。

预设三:抓课文插图,再现争论的场面。

刚才,同学们抓住了反问句和人物的提示语,感受到了兄弟俩争论得很激烈。其实,我们在说话时,还会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呢。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你们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看看他们争论的样子,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指名交流。

教师引:瞧,兄弟俩争论得多激烈呀!他们——唾沫横飞,面红耳赤,指手画脚,怒目圆睁,真是——互不相让

小组内一个做哥哥,一个做弟弟,一个做旁白,一个做导演,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表情来争一争,辩一辩。

哪一组愿意来争论一回? 点评。哪一组再来挑战?

太精彩了,老师也想加入了,不过我还缺少个搭档,谁愿意跟我合作?跟我合作是要增加难度的。请注意,我可能按照书中的句子读,也可能是自己的话,你们这颗机灵的小脑袋得跟着我来。我做哥哥,咱们开始——

师:大雁煮了好吃。生:

师:煮了好吃。

生:

师:我就要煮着吃 生: 师:煮。生:

师:煮、煮、煮 生:

师:停,再争下去可要下课了,看来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真是“争论不休”。(板书)一起读好这个词语。(争论不休)

4.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读读第4小节。指名说。

老人的建议,哥哥满意吗?弟弟满意吗?双方都满意,这就叫“两全其美”,第5小节中也有一句话解释了这个词。指名说。

5.当他俩都很满意了,再想射大雁时,可惜大雁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这个结果是它们想要的吗?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预设:任何事情最关键的是要去做。光说不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机会是不等人的,是一闪而过的。说还永远不如做啊。

当机会来临时,应该立刻抓住他。)

(随机追问:笨在哪里?抓住什么时机?浪费了什么时间等)板书:抓住时机 马上行动

(二)感悟道理,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很有趣,盛老师的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也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齐读? 2.同学们各抒己见,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能给“赞许”换个词吗?

(赞同、赞赏、赞成)

3.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觉得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

那盛老师赞许的仅仅是同学们的观点吗?(就这四个同学发言了吗?你可以从这个省略号中去寻找答案。)

还赞许了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4.学到这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盛老师为什么不讲完故事直接讲道理?

(从文中找找有关盛老师的词语,笑了笑 聚精会神 赞许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 和蔼可亲,印象深刻、易于接受)

第2至4小节为什么只有前引号?(盛老师讲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按说是应该把整个故事用一个引号引起来的。但是,故事的篇幅相对较长,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故事,把这个故事分成了几个自然段。这样就在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上前引号,而后引号则在最后故事结束的时候用上,中间段落不用后引号了。)

5.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有关争论的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先把事情做起来,永远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一起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学会思考和感悟。让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得到自我提升,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四、作业

1.绘声绘色地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假如同学们说的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兄弟两的耳朵里,有一次,又有大雁飞过,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大家发挥想像,写下来。

板书争论的故事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抓住时机

篇8:争论的故事教学谈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要唤醒学生,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效果。解决了学生的参与问题,就达到了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目的。想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完全了解学生本节课症结所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讲,让学生评,让学生动,让学生解答。教师要创造性的备课,备学生不会的、不系统的,理解不深刻的。

【案例一】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做个介绍,你来猜,我在我们自己的学校里教的是几年级,说说理由?生:三年级,因为今天你上三年级的课。生:因为你教二年级的,刚才教了二年级。师:刚才那位老师比我年轻,刚才那节课不是我上的。生:你教六年级,因为教过高年级才教上三年级。师:都没有猜对。生:一年级。师:为什么?生:特别年轻。师:这是夸我啊。生:教四年级。师:教过四年级,就可能教三年级。就五年级没有猜。那我到底教几年级呢?啊,还有人猜我不教书。还是我来揭开谜底吧。师:我教的是一年级。刚才的气氛非常好,如果大家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差不多要吵起来了,这就不叫讨论,这叫什么呢?

生:争论。师:这是一只手,这也是一只手,这就是争论的争字。就是两个人讨论时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差不多要吵起来,这就叫争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争论的故事。

老师在课一开始与学生的交流看似随意,却是对该年段孩子现有知识基础上的一次巧妙设计,孩子们对于“讨论”一词是有所了解的,所以这个交流以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到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遇到这么一个轻松有趣的话题也乐于参与,在引导学生轻松讨论过后,许老师适时提出如果坚决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就叫“争论”。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唤醒,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二、生长性课堂应该是在充分挖掘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够适时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也就是挖掘教学内容中必须带给学生的东西,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这篇课文所要教授的语文类知识、情感体验、所要提升学生的某方面精神都需要思考,而其中作为我们语文学科,重点应该关注的是我们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也就是关注语言视角,努力开放和利用每篇文章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案例二】

师:请你聚精会神地想一想,第一到第五小节是写争论的故事,那么其余的小节是写什么呢?谁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些内容到底讲什么?生: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师:学生读得过程中,矫正时说:我们不浪费时间,请你再读一次。生:读。师:我把赞许的目光投给你,因为你读错一次,又马上改过来了。前半部分讲争论的故事,后面部分写什么?师:简洁一些。生:听完故事的感想。师:如果我说一到五小节用小标题概括,我称之为讲故事,板书:讲故事。这后半部分可以概括为——。生:讲故事。师:也可以用徐老师刚才给你的词——。

生:谈感想。师:都可以。就用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论故事,板书。第几到第几小节是写讲。故事呢? 生:第六。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第六到第十二小节。生:到第十。生:到第十二小节。师:有人会说,压根就没有第十二小节,怎么会出现的呢?后面有一个。生:省略号。师:你觉得是省略号吗?生:加强省略号。生:升级版的省略号。生:增强省略号。师:不同于省略号,有两个省略号组成的,是删节号。生:删掉了小节。师:删掉了什么?生:感想。师:但是也代表是一个小节。只有三个同学标称了十二小节。给你一分钟时间,改成十二小节。生:改。师:论故事是从第几到第几小节。生:第六到第十二小节。

本文板块明确,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耐心地逐步引导孩子分清板块,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给段落起小标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教师给第一板块先起小标题作为示范,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把手,跳一跳就能够到,学生中涌现出了好多精彩的小标题。同时,删节号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从错误的回答中发现了这一可贵的资源,教师适时抓住予以引导。纵观这几点教学内容,教师都是紧扣文本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对于教学内容的提取和选择很有见地,这样一堂课的学习带给学生的除了学习时的愉悦,语文学科特有的知识更是扎实。

三、生长性课堂应该是在充分的师生互动中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

教育是召唤和应答,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召唤和相互应答的过程。教师通过教,用知识召唤学生踏上教育目标预设的生命的生长之路,而同时他必须对此作出自己的应答,采取相应的行动。

【案例三】

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第一部分讲故事。请五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生:读文争论的部分(生读到烟熏火燎读成熏烟火燎)。师:你被烟熏了,这里再读一遍。生:读。师:读得挺好的,咱们还得再来练练。谁来争论?生:(抢着举手)。

师: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合起来就是课文中的一个词?生:兄弟。师:她们争论什么?生:怎么吃。师:怎么吃?生:哥哥要烤了吃,弟弟要煮了吃。师:你跟我写:烤。右边是你们比较建议的考试。到底该怎么吃?这两种烧法到底有什么不同?看图。生:煮着吃,要把大雁放在锅子里,烤是放在火上烤。生:煮要用水,烤只要用火就行了。生:煮着要用水火和锅子,烤是烟熏火燎,注意卫生。师:我很赞同你前面的话,你很会思考。

篇9:寓言《争论的故事》简析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消化吸收该寓言的观点,编者特意安排了一位讲故事的盛老师,也特意写下了盛老师和同学们的几句对话:

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同学们知道编者的良苦用心么?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为什么近200年落后了?个中原因很多,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渐渐明白,但我们认为只重视自己的面子,而不重视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常常坐而论道,让时间白白流淌,机遇白白丧失,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严重问题。小平爷爷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洞察到中华民族的某些局限性,果断地提出:“不论姓社姓资,先干起来再说”。这是在他九十高龄的时候在中国面临崛起的关键时刻,对民族的一次殷殷期待和告诫。课文力图反映这一时代的重大命题,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留待将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编者在课文的最后酣畅淋漓地去铺陈师生对话、互动的直接动因。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将它读熟之外,应多采用讨论的方法,包括同学之间的讨论,同学和老师的讨论,同学与家长的讨论等。也可以请老师和家长讲一讲发生在1992年的“春天的故事”,这些都会对本文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习这一类课文应注意一点,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世上的许多道理不是靠阅读和讲解就能弄清楚的,有时候理解的深刻还来源于生活阅历,等到同学们长大了,许多困难会迎刃而解。

篇10: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争论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内容:争论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五、文本、课件及教学对象的分析:

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感想的形式,揭示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结合本课文本重在说理、感悟的特点,我用幻灯片制作了比较简单的课件,一来减少了小黑板操作的麻烦,二来重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读故事,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交流自己的体会上来。避免了过于复杂、花哨的课件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许多孩子从小都是伴随着一个个故事长大的,有许多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还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盛老师给大家讲的争论的故事就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读故事,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去交流自己的体会吗?

激发学生读故事,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的兴趣。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检查预习

同学们,学贵有疑,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头脑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其中哪些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都请大家谈一谈

学生汇报,交流。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多媒体出示生词

1请学生读生词

2请学生说说在预习的过程中,认为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

3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写“赞”和“烤”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读生词

2汇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

3写字

4读书

检查学生生词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默读课文中写故事的部分,想想主要写了什么事。

通过默读,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为下面选词说故事做准备。

多媒体出示一组词语:用上“充饥、争论不休、评理、可惜、两全其美、无影无踪”这些词说说这个故事。

1自己小声说

2全班汇报

让学生抓住故事主线,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

4、学习故事,领悟道理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学习故事

为了如何吃大雁,兄弟俩争论了起来,请大家把兄弟俩的对话用“——”画出来,读一读,注意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有提示语的地方,注意读出提示语中的语气,没有提示语的地方,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自己加上人物的表情或神态。)

1学生自己读书

2同座位分角色读

在诵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以读促讲,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基础。

学习故事

多媒体出示兄弟俩的对话

1指导理解“不以为然”

2指导读出“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3争论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对“争论不休”的“休”的理解)

4他们找来老人评理,老人是怎样说的呢?这个建议双方都很满意,就叫做——(引导学生理解“两全其美”)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生、教师评价、交流

(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读得不好,自己觉得应该怎么读。)

在诵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以读促讲,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基础。

学习故事

兄弟俩很满意,再去射大雁时,大雁不见了踪影,想象一下,此时,兄弟俩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

多媒体出示:

哥哥( )说:——————————————

弟弟( )说:——————————————

你如果就站在他们旁边,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填写。

2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展开想象,借兄弟俩的对话,揭示故事蕴涵的道理。

5、课后延伸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课后延伸

篇11: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2、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赞许”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教学重点:兄弟俩争论部分的朗读。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故事自然悟出道理。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进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争论的故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请听写。

2、小组互相订正,指明错误的原因。

3、师:还记得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吗?(相机板书:射雁充饥)经过呢?(相机板书:兄弟争论,老人评理)结果呢?(相机板书:大雁飞走)

你能用老师的板书简单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二、精读故事部分。

1、师:听得出来,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兄弟俩的争论,他们是如何争论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3自然段,放声读一读兄弟俩的对话。

2、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次对话,体会兄弟俩的不同观点和语气。A、生读哥哥的话。

师:听得出来,你很想把大雁射下来。再读,师:哦,明白了,你比较喜欢煮着吃。B、生读弟弟的话。

师:听得出,你不喜欢煮的东西。相机突出“只有„„才„„”

C、师:从哥哥与弟弟的第一次对话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没有(他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他们的语气也不一样)

D、师:争论开始了吗?

生:开始了,从弟弟的发言,争论就已经开始了。生:我觉得没有开始呢,他们都只是在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师:虽然他们都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争论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时争论得不那么激烈而已。

所以第一次对话该怎么读?(语气要平和一些)学生自由读第一次对话。点名读。

3、读好第二次对话,体会语气的变化。师:接下来他们又是如何争论的呢? 生读对话

师:在接下来的争论中哥哥还是心平气和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吗?生再读哥的话。

师:与第一次比,他们的争论有变化吗?说说你的发现。(引导学生抓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来体会。)

师:请你读读哥哥的话。

师: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哥的不以为然。(你这话不对)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哥哥的不以为然呢?

师:看来,不以为然的意思就是——

(不认为是对的)你们说的没错,那么 “不以为然的“然”“在字典中的解释有:(1)对。(2)代词,如此,这样,那样;(3)然而,在这里应选()。

师:听得出来,哥哥有些急了。不过听你这么一说,烤的烟熏火燎的,可能煮真比烤好吃。

师: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怎么样?(很不服气。)生读,有些不服气。

师:其实,除了提示语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语气的变化,还有些地方的变化反映了语气的变化。

先读读哥哥的两次对话,再读读弟弟的两次对话,是不是有新的发现了。(发现标点的不一样。)

师:标点的不一样,我们朗读的语气当然也不一样了。你来试试。

4、他们争论的时候,可以还不由自主地加了一些动作。看插图,猜猜看,他们会做一些什么动作呢?

5、分角色朗读:愿意来做一回哥哥和弟弟争论一下吗? 同桌互练。点名分角色,其余同学读旁白。

6、师生分角色再读,体悟争论不休。

师:太精彩了,老师也想加入了,不过我还缺少个搭档,谁愿意跟我合作? 师:不过跟我合作是要增加难度的。请注意,我可能按照书中的句子读,也可能是自己的话,你这颗机灵的小脑袋得跟着我来。我做哥哥,咱们开始——

(师生合读文中兄弟俩的对话,读完原文后)师: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不好吃。

生:大雁就烤了吃,皮香肉嫩,煮了吃没味道。师:大雁煮了好吃。生:大雁烤了好吃。师:煮了好吃。生:烤了好吃。师:煮。生:烤。师:煮。生:烤。

师:停,看来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兄弟像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没完没了,争个不停,这就叫 生:争论不休。

师:那么我想考考你们,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停。

7、读第四自然段,理解“两全其美”。师:幸好有位老人经过。他们才暂时停止了争论。点名读第4自然段。

师:老人的建议,哥哥满意吗?弟弟满意吗?

师:双方都满意,这就叫两全其美,第5自然段中也有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两全其美”这个词,请读出来。

生: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

师:当他俩都很满意,再想射大雁时,可惜大雁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三、悟道理。

1、自由评论。

师:大雁飞得无影无踪,这个结果是兄弟俩想要的吗?他们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确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抓住时机,先把事情做起来,不能因为争论而错失良机。(相机板书: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2、读学生对话,加深理解。

师:听了盛老师的故事,她的学生也纷纷发表了感想,我们来读读。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特点进行及时性评价,并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的作用:省略整段文章。

3、听完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感想。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极待抓住机会,赶快行动的事情呢?

4、积累名言。

师: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时机,就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老师这有两句话,我觉得最能表达我们此时的感受。送给同学们,希望你们能记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机会向你微笑时,赶快拥抱她。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自由读。点名反馈。

四、拓展练习。

小结:师:同学们,虽然你们的年龄还很小,但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以后总会面临无数的机会,让我们牢记《争论的故事》,把握瞬间,成就梦想;把握机会,创造辉煌!

五、课后作业。

回忆你与别人曾经争论,或你看到的别人争论的场面,用一个片断写下来。板书设计: 25 争论的故事 盛老师讲故事

起因

射雁充饥

经过

兄弟争论 老人评理

结果

篇12:争论的故事教学谈

《争论的故事》一文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6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他们为什么只射一只大雁呢?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人生经典爱情励志签名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