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2024-05-14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精选8篇)

篇1: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站在巨人肩上前行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摘 要] 阅读教学本应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相得益彰。但当前很多课堂教学都未能很好地做到这点,本文将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写作教学;阅读教学;渗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从而体会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达特点;写作则是通过语言文字、写作技巧来表达一定的内容、思想情感。阅读是对文章的分解,写作是对文章的整合。所以,两者所针对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方法,通过作文亦能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是主角,写作教学是配角,因此如何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如何在阅读教学渗透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各自为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

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法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脱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写作艺术和培养其写作能力,而在作文教学上又只空洞地谈理论,不能给学生在学 与用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学生学得既辛苦又糊涂,这对于学生尤其是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培养出写作能力的。结果是教学中费力指导,费神批改,却始终难见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在学法上,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没有“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的意识,缺少长期的浸染,空有一套理论,只能像无头苍蝇般“直抒胸臆”,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章法,苍白无力。究其原因还是在教学上未能很好地实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互相渗透,导致学生的作品成为无源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好地比喻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课文中的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积累,而作文教学又是课文教学的延伸和升华,如果说课文阅读教学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的话,那么只有把它引进作文教学之中,就会水到渠成。我认为,只有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教学来指导作文写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作文现状。

抛“砖”引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想能够有写出一手的好文章,必须要有勤阅读的习惯,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需要做到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从“节选”到 “全文”。语文课本上我们能找到《宝玉挨打》、《鲁智深拳打郑关西》”等等节选篇目,这类文章教师需要做到如何让学生通过“一棵树”而走进一片“大森林”,老师对这棵树的引导是至关重要,教 师需要利用不同方法让学生对“这棵树”后面的“森林”感兴趣。比如说,当学到《失街亭》时,大谈三国中英雄人物斗智斗勇的故事;当学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大谈108条好汉梁山聚义的故事;比如在学习“《雷雨》节选”时,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激发其对《雷雨》全剧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雷雨》全剧及作者曹禺的其他作品,甚至把曹禺的作品与其他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平时也可以多请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在班上谈自己有关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课前一名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演讲;这样慢慢培养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到:(1)充分了解原文及其相关背景,(2)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2.触类旁通,很多课文都是诸多同类文章中的佼佼者,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去阅读这些作品的同类文章呢?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说,当学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时,给学生介绍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当学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感受唐诗的博大;当学到《雨巷》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的美妙,当学到《我的母亲》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家的真挚情感,当学生感受到了这些文章的美妙之处之后,教师再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说,当讲到莎士比亚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当讲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引导他们阅读《李太白全集》或《唐诗三百首》,当讲到《雨巷》时,则可以引导他们去阅读一些现代诗集,当讲到《我的母亲》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亲人相关的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回忆》、邹韬奋《我的母亲》等等。

总之,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养成了读书的嗜好,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课内课外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邯郸学步”,发挥范文在写作中的引路作用

“人类的成长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写作亦是同样道理。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无非是例子。”作文教学也应抓住这些例子不放。反过来说,我们在阅读教学上应该有意识地寻找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沟通的训练结合点,把课文作为写作的范文进行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一堂阅读教学课其实也是一堂生动的作文课,比如我们在学习《劝学》时,欣赏其比喻论证的形象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和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然后写一篇以比喻论证为主的议论文。既鉴赏了文章,又学习了议论文的写作,一箭双雕。再如,学完《背影》一文后,我就让学生仿写了《爸爸的背》、《妈妈的手》等。另外,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只要教师有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意识,那么每篇文章都会成为学生的写作范文,每篇文章学完后都有可练之处。有的可以依照原作品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或文章体式等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感悟,改造翻新,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比如,学生要写记人的叙事文章,在写作的结构上,提供一人多事的《我的母亲》,提供一人一事的《背影》,多人多事的《寒风吹彻》等等结构形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素材来选择结构模式来参考,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更得心应手。如果学生要写议论文时,我们同样可以提供很多从书本中走出来的模式。还有文章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都是值得学生借鉴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时时与写作挂钩。在阅读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触和改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鉴赏中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所以,我们最终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创建一个联系的平台,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写作能力,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双赢,博采众长,进而自成一体,终能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王延清.写作与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1(53).[2]黄友胜.探讨初中语文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3]徐吉志.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基石[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07).[4]钟垂兰,熊富生.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篇2: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经常在一些语文教育杂志上看到专家们的精辟论道“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呼唤语文味„„”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徜徉在这其间。究竟何谓“语文味”?依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话来诠释:“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写什么”,“怎么写”。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读味”,“写味”,“品味”。

细读了关于 “语文味”的阐述,我又不由地对比起语文课堂中的两种形势。以往听语文课让人感觉课堂上多媒体画面的设计是精彩纷呈,老师频频预设启发,学生频频合作、讨论、读了又读,课堂气氛好不热闹。然而繁华散尽,学生在这浮躁的课堂上究竟学到了多少语文知识和方法?只要你有心关注一下他们平时的练习就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一旦落实到写时,冥思苦想却仍不知如何下手,或者一到下笔时别字连篇,所写内容或偏离重点,或文不从字不顺,可见其语文双基没能得到提高。另一种课堂情形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品读进行扎扎实实地读、悟、再读;对文本空白处的补充训练不流于形式,注重实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反复呈现中加强对语言的记忆积累;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也予以技术的指导和时间的保证;对于写作方法的渗透、引导更是有的放矢,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后的练习也能游刃有余。不难看出这就是在声声“还我语文味”的呼唤下语文课堂发生着的变化吧!

那么我们怎样使课堂飘逸“语文味”呢?依照王崧舟老师指教,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所为:

一、营造氛围,凸显“读”位

若干年来老百姓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因此语文课中要让 “读”贯穿教学整体,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它确实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当然“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品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听范读、默读、大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在教学《春笋》这一课时先请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中知道了什么?进而继续引导“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学生交流后,我借助图引述“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覆盖在他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在这感悟、体会、赏图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个个热情洋溢,读后我评价“春笋的生命力真强大,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之后我又话锋一转“谁能超过老师?”学生通过互读,赛读的形式重温了课文,积累了语言,感知了春笋那顽强向上的精神,学习就变得水到渠成,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

又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自然段时老师先范读,问:“小朋友你知道他现在想变成什么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自然段,互相读通顺这一部分,再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荷塘,通过指名朗读,小组共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随着朗读地深入学生自然理解了书中的语言文字:荷叶就像一柄大伞,静静地举着,为小鱼遮挡了炎炎的烈日,让它在下面嬉戏,让雨点在这个宽大的绿色舞台上尽情歌唱,还引来蜻蜓在飞舞,青蛙在跳跃,这不仅使自己快乐,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难怪“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最后抓住发现学生脸上露出的甜甜笑容,鼓励他们再次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喜悦,其间为之配上美妙的音乐,让课堂更富有诗意,富有韵味。

二、走进文本,凸显“品”味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味”就蕴藏在文本之中,会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本身的意思,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读出作者的爱与憎、悲与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拨云去雾,体会作者巧妙含蓄的文字表达,就得凸显对文本的品味、感悟的指导,让“语文味”变得纯正浓郁而又深入人心。

如我校老师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时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跟随蝴蝶融入山谷之中,引导学生紧紧抓“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些动词来体会蝴蝶飞得轻盈快捷,乐此不疲;通过一系列填上合适的词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动词的准确、恰当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再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解读、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学第三自然段时她先请学生自读,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然后围绕“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一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适当借助多彩的画面,让学生在反复品位文字与适时观赏、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体会到黄蝶谷、彩蝶谷的壮观景象,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还进行了扎实训练:“你还记得哪些表示多种色彩的词语?”学生如数家珍地说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色色俱全、姹紫嫣红„„而后让学生回到文中再次感悟蝴蝶谷之美,孩子们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把握也就更到位了。这两个教学片段在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朗读等能力的同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精心解读,相信经常这般的引领,低年级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渐得以提高。咬文嚼字,抓住细节,品味朗读,“语文味”就在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中,真是精妙!

三、吸收内化,凸显“写” 味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语文意识,少一些直白,多几分含蓄,巧妙使用曾经所学的语言文字,需要教师用足、用精文本这个载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凭借课堂这个主阵地,时时设计一些词、句训练,让学生收获点点滴滴的语言,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是丰厚的“财富”,拥有了这些“财富”并把他们存贮在自己的记忆宝库中,日后提起笔来才能做到文思如泉,妙笔生花,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语言的韵味——写味。如我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文时就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小鹿和小鸟刚认识就相处得十分友好,真是“一见如故”;小鹿天天陪着小鸟,带他去了好多有趣的地方,他们真是“形影不离”;小鸟长大了,要飞向远方,但是他们都很舍不得离开对方,真是“依依不舍”;第二年,通过与小鹿的谈话,知道他们经常彼此挂念,真是“友谊深厚”啊„„伴随着文本的朗读、感悟,我给孩子们送出了一个个与文本紧密相连的好词,对孩子们的日后说、写能力可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

从词语到句段再到篇章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起着不小的作用,我们都需准确把握时机,把握训练内容,合理选择训练方式,尽可能的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如我在教学《会走路的树》第三自然段时,在充分体会了“小鸟与小树”之间的友好与快乐之后我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安排了一个说话训练,“小鸟跟着小树来到(),看到()。”在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到位时我又层层引导“小鸟跟着小树来到()的(),看到()的()。”旨在让学生利用脑中已有的佳词妙句把句子说具体,讲生动,一来再次感受“小树”和小鸟之间相处得十分快乐、融洽之情,感受到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友谊,二来为课后完成文后的续写“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作好伏笔,让学生到时有所言,有所写。事实证明课后的续写练习学生完成效果较理想。可见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正确解读了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体会到了汉语文字的神奇魅力,知道了“生动具体”是怎么来的,并付诸实践详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语文的“韵味”啊!

篇3: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严格地遵循着阅读的规律, 针对性强, 指向明确, 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全新的定位, 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多重对话的情境场所, 是开展语文审美教育, 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不容轻视的前沿阵地。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从行为学的角度看, 它是一连串操作组合的过程;从阅读的本质论角度看, 则是读者因信息符号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归根结底, 是据“言”知“意”的过程。语文阅读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阅读汲取知识, 激活和丰富审美体验, 涵养品性;二是通过阅读, 学习和掌握如何利用语文形式去表达一定内容, 说明一定道理, 抒发一定情感, 提高能力, 进而据道析文, 由情识文, 顺意品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意兴盎然、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

“情趣”一词始见于诗歌美学理论。史震林《华阳散稿·自序》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 事有事趣, 情有情趣, 景有景趣;趣者, 生气与灵机也。”我们所谈的情趣, 是指人们对某些外界事物保持积极心态, 参与体验, 获得乐趣。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情”指情态、情境;“趣”指兴趣、乐趣和活力。“情”和“趣”水乳交融, 密不可分, “情”是“趣”的基础, “趣”是“情”的外化;“情”侧重于内涵, 而“趣”侧重于外化。“情趣化的阅读”教学, 就是要我们以情感为依托, 使阅读教学过程步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 努力发掘教材中审美符号的功能, 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师富有情趣的诱导下,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 于趣味中求知, 在求知中获趣, 达到教和学的和谐, 情和知的统一。

我们都知道,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习惯和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才会积极投入, 深情迷恋, 锲而不舍。近代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兴趣和愉快情绪对认识起着组织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 乐之, 即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 积极性高涨, 求知欲升腾, 始能忘我地投入, 欲罢不已。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文学艺术作品写在纸上或印成铅字, 还仅仅是一种标满了艺术符号的“文本”。只有当读者在阅读中“破译”了这些符号并感受和理解了隐匿在字里行间的艺术世界, “文本”才成其为“审美对象”。只是这种“破译”决非机械的和被动的, 而是能动的。处于主动的阅读活动, 是美和审美的统一机制的运行, 是主体与客体双重机制的互补, 这也是在审美观照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主客冥合, 物我相融。而达到这一最高境界的催化剂便是读者——接受主体的感情。唯其能动地倾情投入, 才能形成主体愉快体验的“乐境”, 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再次强调了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

一段时期内, 由于应试的高压, 语文教学一度不讲究课堂艺术, 片面追求知识和学生直接碰面, 语文的情感因素被过滤, 丧失情趣性, 导致学生情绪低落,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语文的阅读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 努力寻求“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快捷方式, 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之在情感的交流中获得认识的乐趣, 这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 也是情趣化阅读教学的切入口。

情感化阅读教学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在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中, 情趣被列为“非智力因素”, 不过近几十年中, 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在《智力结构》中提出, 情绪本身就是智力因素的一种。情趣会引起认知活动的活跃,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在积极投入中, 推动智力发展。我国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通过内心的心理过程影响认知活动, 对智力和能力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情趣化阅读教学, 是把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纳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既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 又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地汲取养分。正如赞科夫所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跃, 创造能力得以提升, 始能迸发智慧的火花, 推动智力发展。

情趣化教学更具亲和力。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姆说:“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求, 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 它是最基本的激情, 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教育学理论认为, 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 它是联结主体和环境的一个特殊的中介环节。个体的中枢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 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趣化阅读教学针对以往课堂沉闷、压抑, 师生之间互动性差, 学生对课堂感到厌恶的情况, 提出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快乐学习, 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 双向交流, 心意耦合, 使阅读教学的过程自始至终保持最佳状态。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就会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浓厚兴趣。所谓“爱屋及乌”, 由爱这门课, 推而广之, 也爱教这门课的老师, 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 情趣化阅读教学更具亲和力。

情趣化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指出:文学艺术审美的内在特性“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 而是情感感受”。情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和内驱力。阅读和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以文本为媒介, 以此体验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 把感情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 融入生活, 让学生带着一份心情, 带着一种兴致, 披文入情, 通情入境, 出文悟道。学生也一定能从这份情感投入中获得乐趣, 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和谐共振。

以《再塑生命》为例, 这篇文章情真意切, 不但给读者推荐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形象, 还给读者以这样的启示:当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我们应怎样去关爱他们, 怎样去引导他们面对现实不丧志, 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海伦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顽强生活、刻苦学习的事迹固然可敬, 文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性美、人情美, 所展示的人物的高尚情怀和人格魅力, 更足以振聋发聩, 海伦之所以能战胜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 除了她本人非凡的意志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的真情、社会的关爱、老师的诱导, 这是海伦不竭的动力, 也是构成海伦精神的温床。看, 一次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的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 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海伦猛然醒悟, 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奇妙的东西啊!”读着这些催人泪下的话语, 心中不由升腾起对老师崇高的敬意。作为一名教师, 不但要有爱心, 而且还要有热心和耐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海伦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 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她这样如饥似渴, 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痛得用布把她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当学生们读着这些充满感情的句子, 自然形成阅读的强烈期待心理, 教师牢牢把握这一情感线索, 提纲挈领, 适时点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其积极地参与到体验阅读中去, 便能实现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识, 情感上的共鸣。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兴趣盎然的课堂境界, 使阅读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情趣化阅读教学的情感化大有可为。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语文情趣强调最多的一次:“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等等, 情趣化教学的精神彰显无疑。课标是每位老师进行课程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等的依据, 既然课标中已有明确的指向, 情趣化阅读教学理应顺势扬帆, 寻幽探胜, 全面开花。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佳作, 其所包孕的撼人心扉的意蕴, 又怎一个“情”字了得。 这就给情趣化阅读教学提供了可纵横驰骋的广袤疆域。教材中的小说情、诗歌情、喜剧情、散文情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命的讴歌, 对正义的弘扬, 对邪恶的鞭挞……这丰富的情感中蕴涵着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背影》的情感美, 《社戏》的人性美, 屈原的坚贞与执着, 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鲁迅的犀利和深刻, 犹如争相竞放的百花, 流露出美的情趣, 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 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如果它本身都没有情趣性, 那又何谈情趣化阅读教学教材中激情四溢, 教师教学诱导有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情感就能化为学生的情感, 迁移整合为审美情趣, 深入学生心灵, 陶冶性情。

教育家奥特加指出:“教师的真正职责是诱发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积极调动学生内心对于寻求知识的兴趣, 使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助于解决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事实上, 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什么时候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什么时候就真正牵到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否则永远只能在“少慢差费”的低谷中徘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师生之间密切互动, 这样就能使情趣化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情趣化阅读教学才有用武之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 课上得有趣, 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新课改以来, 我们认为理想的阅读课堂的境界应该是:教师循循善诱, 启发点拨;学生沉醉其间, 享受语文。师生通过积极的互动对话, 双向交流, 智慧的火花在时时迸发, 灵动的个性在逐步张扬, 审美的情趣在不断提升, 情感的熏陶在渐次升华……那么,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 来达到这种境界呢

创设情境, 营造乐学气氛。情境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 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 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在思维之前, 必须有一个情境, 有一个大的范围广泛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 思维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活动。”“情”由“境”生, “境”由“情”出。阅读教学课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激发联想和想象, 展开入境体验和审美鉴赏, 使学生置身于“山”中, 置身于“海”中 , 置身于人物形象中, 置身于作者的主题体现之中, 达到如临其境, 如观其人, 如闻其声的境界, 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而唤醒其沉睡的潜能, 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 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文本思路的把握, 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融入到文本情感的芳河之中。

篇4: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多时候我们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了,忽略了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或是在鼓励课外阅读中缺少与针对写作有关的必要的指导,以致“叮于一处,所得非常有限”。所以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务必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力使课外阅读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

教师必须加强作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如果我们教师缺乏对学生这方面必要的指导,学生就会陷入盲目的阅读当中,或者说所读之书对于写作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为了读而读,那结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读,强调学生对所读之文或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文论述的是作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这里的课外阅读是受作文教学约束的狭义上的课外阅读;作文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

一、明确目标,作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就是为写作积累素材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所进行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更主要的是为写作积累素材,为写作打基础。

现在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缺乏写作素材,作文时无话可说,于是只好靠编造敷衍成文,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写出来的文章既无哲理,又无文采,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从而对作文望而生畏。这与目前高中生的生活空间狭窄,极其缺乏亲身体验的第一手素材不无关系。然而没有第一手材料就不能写出好作文来吗?“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1],牛顿早就提示过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课外阅读是一条捷径。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提倡多阅读文章,尤其是课外部分。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名著、诗文和科普读物,通过阅读积累必要的诗词名言,哲理故事,使原先的语言由俗入雅,提升语言档次;使原先的立意由浅而深,提升文章的品位。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通过利用自己积累的素材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头作文能力;或通过办板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

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更重要的是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并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素材,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再不会在应试过程中胡编一些“人造悲剧”。

二、与时俱进,提倡阅读时文时评,及时进行作文的训练

尽管经典名著诗文等是历史精华的积淀,在课外阅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我们学生的脚毕竟踏在时代的土地上,如果不能够把握现在,就不能够拥有未来。因此阅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大部分学生对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时事相当关心且兴趣很浓,思想又十分活跃。那么,我们就从这方面着手,引导并指导学生及时阅读报刊杂志的时文、时评。所谓时文、时评是指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针对某些热点话题进行评论的文章。平时的电视新闻、中学生演讲赛、大学生论辩会、及有关电视小品等节目也应该放给学生看。读过看过之后及时让学生练写演讲稿、短评、观后感、演讲稿、电视故事等。并要进行各种口头作文的训练,如进行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训练,可以让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文章;如让学生参与讲演、辩论、朗诵、讲故事、谈随感等,让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尝试中感受语感,训练思维。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要写好一篇作文,实际上需要这样一些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提炼主题的能力,篇章结构的能力,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等。

在书面作文时,也要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并引导学生把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作文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正如叶圣陶所言:“读写结合,以用为主。”这样,学生在乐趣中通过用的训练,可收到思想认识和作文能力同步提高的效果。此外,要及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学生鼓励。实际上文章是不能以长短论高低的,只要学生将学到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到训练中就行。这样,一学期下来,训练量是非常可观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当学生尝到甜头后,他们会主动的去寻找素材,而这些素材就要从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汲取,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倡模仿,鼓励创新,从古典诗文、漫画趣文着手

要练好书法,须从临摹名家的字帖开始;要写好文章也应从模仿名家的文章开始。鲁迅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写起小说来的时候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2]因此可以说鲁迅小说的形式很多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是一种模仿、借鉴、和创新。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从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用过来,当然,这决不是单纯的抄袭,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再创作成分,比原文显得深刻、精警。

学生作文往往也是从模仿开始,模仿的对象就是读过的文章,模仿结构,模仿立意,模仿遣词造句,模仿修辞。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强化作文训练。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可从仿语言、问题、题材、立意、章法着手。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因此,古典诗文应该成为我们学生作文模仿的典范。开始求“与古人合”,之后必须“与古人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此之谓也。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创新。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文最忌没有创见,千人一面,因此必须鼓励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在学生学会创新之前,教师要结合典型范文或片断进行简要分析点拨,使学生对写作中的一些基本技能有个清楚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在阅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可以进行单项练习,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或采用实物写生、扩写、仿写、改写等方式,以便熟练地掌握各种技能。之后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多读寓意深刻、趣味横生的漫画或趣文等,鼓励学生欣赏、分析、研讨,从中学会另辟蹊径,试写有独立见解的文章,看谁的文章立意新、构思巧、联想自然,材料典型,从而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思维更加敏捷,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名著阅读切勿盲目,必须有选择,要读有所得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因此我们提倡博览泛读。同时还提倡阅读形式多样性 ,如开展传统的书面阅读、时尚的的音像观看和网络阅读等。然而,确实有些名著对我们学生的写作帮助不大,如果通过网络阅读名著的话,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可能腐蚀学生。因此如果我们忽略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针对性目的性而缺少选择、盲目的阅读,往往会有害无益。

另一方面,名著阅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虽大,学生阅读的兴趣虽已激发,但是在初期阶段,名著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相当大的。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向学生推荐书目时必须有选择性,应以文字优美的中短作品为主,学生从中品尝到读名著的成就感,从而可以产生对名著的亲切感。

同时名著阅读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部分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这一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以月份为阶段,与学生一起商定阅读计划,确定阅读的页数。还要深入学生中,读一读他们喜欢读的书的扉页,查一查他们在看的书的目录,看一看其中的重要章节,问一问读书的感受,说一说赞赏的话。即使是蜻蜓点水,也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怀、赞赏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驱动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海明威在教导他的儿子读书时说:“阅读名著,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理解它。”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作文中的课外阅读必须讲求效率,稳扎稳打。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阅读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阅读数量,更不能把课外阅读变为学生新的负担。我们强调质量第一,数量第二,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者把读后感转化成日记的形式,即做到读后有所得。在笔记中允许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并且要采取激励措施,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以表扬。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的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读多记,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愉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篇5: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

难点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难点

杜城小学 邵玲君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入职小学语文教师初期,在阅读教学中,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是我不能很好的运用多种读法来突破重难点,所以,我的语文课,总显得混乱而单薄。我明白这个问题不解决是绝不可能的。于是,为此我也做了不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咨询有经验的教师、听示范课、课堂实践……终于,在一次次学习与打磨课中,我很顺利地运用了多种朗读方法,课堂生成性高。现在结合所执教的部分课例进行总结延伸。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在教学目标中,我们总会看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程中即可解决,可如何做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到“有感情”朗读,是一个难题。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三月桃花水》导课中,我尝试多种导入:图画导入、声音导入、设置情景……最后,我决定用我的整体朗读将学生带入情景中。没想到,在配合着视频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投入情景中,不知不觉,陆陆续续有学生跟我一起朗读起来,最后,蔚然成片,全体学生都跟着我一起朗读起来。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抓住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便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是共同促进学生对的理解的。脱离“读”的讲解,是生硬的,是无效的,是没有课堂灵魂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体会到写法的精妙,不读或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

(1)抓关键性词语,在教《三月桃花水》一文中通过理解“袅袅”读出如雾如烟感,经过教师的点拨,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学生得到了要领,有意识读出适当的重音。通过教师讲、学生读、读后再讲,讲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后再读,学生在读中理解了“一群”的意思。

(2)指点句子,理解内容,在教“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一句时,通过教师指点,让学生以讲导读,使学生感知其感情。

三、多种形式,因材施读

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要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才不至于朗读形式的单一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个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老师范读、引读、默读、浏览等都是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三月桃花水》第三部分升华情感时,学生在理解后个读、齐读,最后我采用引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手段。如《田忌赛马》一文中,我先指导学生个别朗读人物语言,之后再分角色朗读。学生都想读的情况下依课文看能否齐读。个读可以通过指导带领全班读正确、有感情。引读可起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四、因地制宜,选法正确

首先要根据的题材、特点选择读法,不同内容和文体,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大有差异,对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首先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散文,不但语言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应充分运用各种感情朗读的方法,例如创设情境教师引读、想象画面读、配音朗读……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执教《秋浦歌》时为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情感,我设计以下环节: 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听听老师朗读本诗,在你的脑海中想象当时的画面。(师配乐朗读)你都在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桌之间互读。

通过老师范读、配乐朗读、想象阅读、同桌互读共同提升这一系列环节学生达到“读出诗歌的韵味”这一目的。

写人记事的要思考的问题多,用默读和自由读比较合适。遇到人物语言丰富的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感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通过配乐朗读、教师引读、观看影片来阅读哈尔威船长与船员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品味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晏子使楚》则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阅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品质在阅读中想想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而说明文的特点是知识丰富,感情淡薄,可以默读为主,加以浏览、速度等方式,以达到增长知识,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性能的目的。

仅仅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还不够,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选择读法,如初读课文时,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选择自由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生字词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时,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要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形成能力。我指导学生充分地适用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精读重点段,表演竞读朗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激发情感,在积极的气氛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到了高段,教材中增加了结合背景来体会的中心思想与人物品质。这些一般比较脱离学生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或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种子的梦》、《囚歌》和《凡卡》,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搜集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资料熟悉背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图片或简短视频来引导学生直观体会写作背景

五、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成诵,学生不由自主的去运用,去模仿。小学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在学习语文时,尽量多背一些,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与运用打下基础,做到腹中有笔墨。在教《三月桃花水》这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最后,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也为了学生积累语言,我用语言应烘托,让学生最后再次齐读全文,在齐读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些学生甚至可以达到诵读。熟读成诵,在熟读中品味情感,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篇6: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阅读和写作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写作的素材、词语运用都源于阅读中知识的积累。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并没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这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来论述如何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习作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知识、收集素材以及学习写作技巧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角,还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写作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自然的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将阅读知识自然的运用到写作当中。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介绍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本质,阐明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目标,进而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一、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实质

从年龄阶段划分,习作可以分为小学生习作和成人习作。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想要表达的事物通过文字进行阐述出来就可以了,只要阐述清晰,让读者明确内容所要阐述的意思即可。而成人习作,需要在明确意思的基础上,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修饰,要求先将文章的主线确定下来之后,载选择有利于表达主线思想的素材。由此来看,小学习作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修辞手法,语言多为“流水账”的形式,不能给读者美的感觉;其次,文章结构过于简单,读者在阅读时,对于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没有悬念,容易降低读者的兴趣;再次,文章过于注重叙述事物,而忽略情感因素;最后,文章主旨不明,读者找不到阅读的重点。以上所叙述的几点不足,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时候,要明确小学习作指导的本意,注重学生习作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的策略

(一)仿写阅读教材中得唯美句子

小学生所用的语文教材中引取的文章,皆文质兼美,其写作的方法都具有一番独特的韵味,文字生机勃勃,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刻画鲜活,所以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学生练笔的模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时独具慧眼并且发掘文章的可仿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其在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衬托及排比的修辞手法叙述了漓江水所具有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可以对此进行公园、校园及其他所见之景的练写。总之,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尾的呼应描写,环境描写的衬托,这些经典片段均可仿可借。

(二)鼓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留白部分进行补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发现,有很多的文章都会在结尾的部分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加以利用,让学生对留白部分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章进行填充。好比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桑娜对丈夫说她已经把孩子抱回家了,到此课文戛然而止。孩子将会有怎样的命运?桑娜和丈夫带着这个孩子在往后的日子中又会遭遇些什么?种种问题无不牵动读者的心。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主线进行补写,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针对情感饱满的文章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情动而辞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情动处也是妙笔生花时。《最后一头战象》大家一定不陌生,一篇无比感动、引人深思的动物小说。故事主角大象嘎羧,它凭吊战场,所具有的悲壮情怀,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问他们该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对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进行歌颂与赞美?许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丰足的令人感叹的人文蕴含,教师要借阅读激起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抒写的时空。

(四)引导学生保留文章主旨改写文章体裁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针对很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学习,以此丰富学生的知?R储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一遍作文,要求必须对体裁进行更改,不可以用原文体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倾尽所有的知识储备,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1.古诗转换为记叙文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唯美的意境为主体,当我们把它改为记叙文时,它的意境将会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一首诗描绘的情景,会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

2.编写课本剧

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既能再现文本情景,促进课文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在这种形式的读写训练中,应指导学生充分想象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选择适宜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对课文适当加工,转换为独具特色的剧本,另外像《赠汪伦》等这样的古诗也可以改成课本剧。

3.对课文选择不同人称进行改写

比如,学习一篇以第三人称为形式的课文后,就安排一个改写练习,用第一人称进行介绍。这样的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知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将其与习作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习作能力。小学时期是学生写作能力逐步养成的时期。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7: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摘 要】学习策略是学生为有效学习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本文从《英语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习级学习当中的一些体会,介绍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和调控策略。

【关键词】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关于学习策略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国外走在我们的前面,国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Cohen在1990年指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学习过程。Duffy在1982年指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Nisbet在1986年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著名语言学专家Rod Ellis在1994年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第二语言系的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则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针对内容不同,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语法学习策略、词汇学习策略、阅读学习策略、写作学习策略、听说学习策略等等。

《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三、培养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接受和知识传授的模式。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在阅读中培养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认知策略包括如何接受和储存材料、如何组织语言和理解语言结构等等。

在阅读之前,教师要细致地布置学生预习,预习的任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自学生词、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确定自己上课时听讲重点和难点。预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如何有效的接受语言材料并且训练他们对语言材料初步处理的能力。在布置预习时要及时反馈,采取各种有效监督办法,这样慢慢就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把有效的学习策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笔记,课后要求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大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输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录一些句子和文章,并背诵一些段落和文章。这样就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以《英语必修4》Unlit 1 Reading 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为例,文章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句式和短语。For example:①Jane spent many year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ir daily activities.②She was determinde to work with animals in their own environment.③Only after her mither came to hep her for the first few months was she allowde to begin her project.掌握了这些句子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林巧稚的文章。这样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认识策略。

2.在阅读中培养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以《英语必修3》,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在第一节的整体阅读教学之后,学生对马克·吐温以及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在第二课时可以安排学生表演,Using Language Reading and acting(P21)。把全班同学分成7组,每组5-6人,学生可以自由结合,自主分配角色。在这场戏剧中,一共有这样几个角色:Henry(主角)、Waiter、Owner、Hostess、Clemens。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情节时行增减,自由发挥,表演时要注意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

笔者在布置这项任务时,不知会完成的如何,但出乎意料学生表演的很好。他们自己准备了各种道具,表演也很传神。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很多短语和句式。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交际策略进行了训练。交际策略的培养,除了我们常规上所知道的英语角,情景对话外,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交际策略。

3.在阅读中培养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以《英语选修7》.Unit 2 Robts, Reading::Satisfaction Guaranted为例,在阅读之前提一个问题:“Do you know any story or novel or film whose hero(heroine)is a robot?”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知道一些,这是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利用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些资源来获取信息。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4.在阅读中培养调控策略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

在实验教科书中,每一单元阅读都有具体的任务,包括词汇、句式、功能、语法等方面的任务。在每一单元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自己一单元的计划。在每模块教学之前,也应该提前告知学生本模块阅读应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有自己的规划。在每一单元、模块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调整自己的策略。

以《英语选修8》Unit1 Reading California为例,在阅读前指导学生做计划:在这篇阅读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可能学到什么?应当学到什么?我应当为阅读这篇文章做哪些准备?我应当把和美国的各州相关的知识熟悉一下:有哪些州?名称分别是什么?每个州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我怎样获取我想得到的信息?

五、总结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习中对学习策略培养所作的一些探讨和尝试,我认为在学习策略的培养可以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前要细致考虑自己的教学是否包含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习策略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我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和调控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远方出版社.[2]英语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浅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院: 外语学院

班级:09级教育一班

专业:英语师范

学号: 1200924

姓名:李苗苗

指导老师:

篇8: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疏导阅读活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阅读效率, 既能阅读文本, 又能阅读生活, 语文老师作为阅读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值得思索。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

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语文教学的传统策略是多阅读、多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 小学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 小学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了关键位置, 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阅读大致也就15 万字。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篇课文带动四五篇文章的阅读, 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 多文章的阅读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泛读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获得、整合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通过群文阅读, 通过不断地阅读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 比较、分析、综合、深入思考, 我们便能从较深层次去阅读文章的含义, 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 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深度。

群文阅读课堂, 教师不再为学生设计好每一个脚步, 而是由学生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融入阅读, 通过自读、默读、速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去自读自悟, 以获得更多的阅读自主权。这样, 课堂上老师讲得少, 学生读得多, 读得快乐, 真正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佳选文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什么样的文章放在一起, 如何把文章组成“群”。

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群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它不可能脱离教材, 游离于教材之外, 或者凌驾于教材之上。如何把课内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如何使学生既掌握课文基础知识, 又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1+N”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较为适合在一线教师的语文课堂中开展。

“1+N”中的“1”, 即选自教材中的课文。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鸟的天堂》、五年级下册中的课文《白杨》, 这一类文章需要学生细细地品读, 了解其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达的含义, 个人认为不太适合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粗读、速读。“1”的选择必须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以“父爱”为主题的单元, 我们可以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安排两个课时单独进行常规性的课堂教学, 从字词、中心思想、人物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剖析。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后, 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内文章, 学生就能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句和事例, 感受父母对于自己的爱, 或者也可以是课外关于其他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文章, 例如《父亲的爱》《父子情》《背影》《麻雀》等, 这便是由“1”所延伸拓展的“N”。

“N”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一方面, “N”可以是有数量变化的同一类文章。如果以语文课本的单元组合教学进行群文阅读, 那么一般来讲, “N”的数量会是3~4 篇。通过解读单元中的其中一篇经典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其余同一主题的文章, 然后进行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等的比较, 掌握文章的要领和内涵。如以“小说经典片段”为主题的《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 可以是学习《将相和》之后, 以“人物性格特征的异同”为支撑点, 分别解读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这几个古代名著中的英雄人物。

“N”也可以延伸为整一本书乃至一系列丛书。例如, 在阅读《刷子李》这篇课文后, 在学生了解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以及冯骥才对于文章“一波三折”“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情节编排, 激起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 可以在课堂上安排阅读《泥人张》《张大力》等同类型文章, 进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俗世奇人》这本书, 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成功、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

另一方面, “N”的内容是可变的。我们在群文阅读教学时, 除了要遵循课本的单元主题教学外, 还可以打破单元教学模式, 创立新体系模式。例如, 在阅读林海音的《窃读记》后, 我们便可以进行有关于林海音文章的群文阅读教学,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迟到》等文。

“N”的体裁也是可变的。在学习《再见了, 亲人》一文后, 我们可以围绕“离别、友谊”进行诗歌群文阅读, 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南浦别》等诗都能进行阅读比较。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最优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与我们现阶段进行的常规教学手段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不拘泥于字词的学习、语句的解读, 其关注的是对多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讲究的是整体效应, 这就要求教师把多篇文章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最优组合, 根据文章的主题和特点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经过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我把群文阅读教学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握主题”。把握主题就是提炼出组成群文的几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找出它们所要表达的共同含义或思想情感。通过画“知识树”这一方法, 不但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主题下定义, 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能够让学生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本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让学生阅读这几篇课文后, 概括出“童趣”这一主题。

第二步是“浏览阅读”。浏览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课内文章的基础上, 拓展到课外文章的阅读,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从整体上对几篇文章进行把握和学习, 让学生的阅读更加快速有效, 可设计“阅读记录表”让学生填写。如一组写动物的文章可以这样设计:

第三步是“美文分享”。这是整堂群文阅读教学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 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丰富的课堂经验、准确的身份定位, 要做到“少说多做”。

群文阅读教学课有别于传统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 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不能一味地分析语言特征和写作手法, 而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充分阅读, 充分感受。学生的阅读体验, 无论是肤浅还是深刻, 无论是单一还是丰富, 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 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尊重。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课堂地位, 成为群文阅读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 学生阅读体验的聆听者。教师应当多从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引导, 创设民主、互动、多元的谈话交流情境, 营造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提升个体与群体的阅读素养。

第四步是“精彩深化”。在学生充分阅读和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也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阅读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话题,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对精彩内容或观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话题的设置, 可以是对作品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构思技巧, 还可以是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第五步是“拓展延伸”。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作用, 犹如一把钥匙, 它能帮助学生打开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世界。有了课堂教学激发的阅读兴趣与方法, 课外阅读必将事半功倍。

群文阅读教学的兴起、发展、改革、创新, 必将成为这一时代的新生事物, 也肯定会扭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我们并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上成群文教学, 但是, 群文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的平台, 一个教师自我学习和完善的平台。如果所有教师都能把握群文阅读教学这一契机, 我们的学生必能因群文阅读而受到滋养, 给心灵补充更加丰沛的文化底蕴, 塑造更加完善、更具人文气息的性格, 更能获得一种致力于生活、具有生命力的阅读方法与技能, 撑起一片明朗的阅读天空!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愿所有师生在群文阅读教学这片天空中飞得更高, 飞得更远。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对学生收集整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提升语文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能够为新型的阅读课型注入活力, 为学生高效阅读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群文阅读,最佳选文,1+N

参考文献

[1]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36) .

上一篇:假如没有遇见你初中作文1200字下一篇:关于恭喜开业贺词9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