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2024-04-14

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精选9篇)

篇1: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相似多边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体会反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推断得到数学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以及用定义去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形状相同的图形,在这里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回答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多边形。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指出黑板边框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矩形的形状也相同。我紧接着创设悬念: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吗?

利用课件演示,把内边缘的矩形的长和宽按相同比例放大后不能与外边缘矩形重合。此时的学生肯定倍感疑惑,急切想探个究竟。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多边形才是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相似多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1、动手实验,初步感知定义。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一套相似多边形的图片(其中包括两个相似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两个相似四边形),组织学生按形状相同给多边形找朋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一组多边形探究解决下面问题。

(1)在这两个多边形中,是否有相等的内角?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2)在这两个多边形中,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是否成比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验证、交流,并进行演示,着重引导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验证方式,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对相等内角的两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我会利用这一点启发学生运用测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一难点。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状相同的六边形的对应角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计算得到,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成比例。然后给出对应角、对应边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

2、特例探究,进一步体验定义。 (课件出示问题)

例:下列每组图形形状相同,它们的对应角有怎样的关系?对应边呢?

(1)三角形ABC与正三角形DEF;

(2)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后进行适当引申,使学生认识到: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都相似。)

3、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设问: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探究过的每一组多边形,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课件出示四组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定义,教师给予规范并板书。随即给出相似多边形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表示全等三角形时应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在记两个多边形相似时也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说明相似比与两个多边形叙述的顺序有关。)

4、深化理解。

(1)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2)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三)辨析研讨,知识深化。(14分钟)

1、议一议:

(1)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图(1)中的两个图形相似吗?为什么?图(2)中的两个图形呢?与同桌交流。 (课件出示图形)

(2)如果两个多边形不相似,那么它们的各角可能对应相等吗?它们的各边可能对应成比例吗?

(3)如果两个菱形相似,那么他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我运用教材中两个典型的反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角也可能对应相等,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边也可能对应成比例;反过来说:只具备各角分别对应相等或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进而使学生明确:判断两个多边形形相似,各角分别对应相等、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这是个易错点,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另外在设计时,我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菱形的情况(见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两个菱形相似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做一做。

设问:学到这儿,你认为黑板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这两个矩形相似吗?请你计算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一块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数学知识,我把此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拓展一:如果将黑板的上边框去掉,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拓展二:在拓展一的基础上,如果矩形的长为2a,宽为a,

边框的宽度为x。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还相似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相互套叠的两个矩形都不相似。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直观有时是不可靠的,研究数学问题需要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计算,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6分钟)

慧眼识金!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2)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3)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问题解决!

2、下图中两面国旗相似,则它们对应边的比为 。

3、如图,两个正六边形广场砖的边长分别为a和b,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图形)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相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设计练习题。这是一组基础题,意在巩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相似比的计算。)

(五)课堂小结,知识升华。(2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猜想和思维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从几方面进行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发现了什么,我能解决,我获得的数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构成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技能。)

(六)布置作业:

1、P113习题第3题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中画出两个相似多边形。

3、探究题:小林在一块长为6m,宽为4m一边靠墙的矩形的小花园周围,栽种了一种蝴蝶花装饰,这种蝴蝶花的边框宽为20cm,边框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相似吗?第1、2题作为必做题;第3题作为选做题,是对课堂上做一做的再次拓展和延伸:当矩形的长与宽的比不再是2:1时,边框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还相似吗?

篇2: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20章第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推理。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进行回顾,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我们都知道,课堂应当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它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紧接着提出个思维价值较高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也是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学生顺利的进行认知水平的过渡。“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为360度,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这样从实例出发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感知新知

我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提出的`问题在组内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需要强调的是分组时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使各组都能覆盖各学习水平的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小组讨论有所收获,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并点评。大家都得到一致的结果,任意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但过程方法各有千秋,进行简单的列举。可以是测量法,拼图法以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来得到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培养合作探索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为后面环节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理解记忆,加深印象

篇3: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说课稿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第一课时(课本第125页-127页部分),也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多边形相关知识的延展和升华,并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又与三角形相联系,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联系性比较强,同时本节内容与下一课时的多边形外角和又是一脉相承,也是学习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对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够在图形中识别,但对内角和的公式从推导到应用要求较高,另外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定义,能够在图形中识别它们的相关概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把多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要求学生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培养学生的“分割”思想,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让学生通过将多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为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化归思想,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是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方面小学阶段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前面学习四边形的性质过程中,也体会到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的应用,所以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习经验方面,随着几何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如图形的平移、旋转、拼剪等。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中需要学生结合图形发现规律,而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我们在七年级探索规律的学习中也有了渗透。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十三四岁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求知欲强,学生相互评价、互相提问探讨的积极性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所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课堂导学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本节课我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希望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尤其是本节课更是一节难得的探索活动课,按照新的课程理论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2)学法。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心灵焕发活力的地方,因此在学法上我认为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开展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导入新课、新知探究、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共五部分。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设计的是从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入手,利用蜂巢、我们宝鸡市的标志性建筑石鼓阁,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等图片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离不开多边形,以此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新知探究部分,共分为认识多边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认识正多边形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我主要采用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探究,交流的模式来进行学习,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并用“很好,”“你真行”等语言对个别学生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汇报。

在认识多边形部分,因为这些都是一些在图形中易于识别而又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概念,我要求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达到归纳,自学完成导学单新知探究部分的第一板块,老师只对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可以了。

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这个重点又是通过两条路线来体现的,一是探索n边形要从探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入手,找到规律;二是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又是依托从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找到方法。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练习部分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多边形概念和正多边形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内角和公式的初步应用。使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对这节课的一个反馈。

小结部分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時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这一节课的重难点,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提高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通过学生的归纳也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篇4:多边形的面积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适当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说教法、学法

1、尊重需要、显现主体

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的复习内容,让学今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己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予以汇报、展示成果。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于“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有更深理解,从而进行学法指导。

2.激励创新加强整合

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多边形面积一贯方法的定势,力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说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结构

师:试举例我们主要学过哪些多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我们主要研究了它们的什么?(周长和面积)

师:你在生活中了解到有哪些图形?

生:尖屋顶是三角形,桌面是长方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理念:数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而产生的。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由来,也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展示、完善知识结构

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师:这里有许多大家学过的图形卡片,谁能领取一张说说它的面积公式?

生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生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生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学生随意抽取,能说出面积公式即可,出现问题,指名纠正。)

2.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剪拼,看能想到几种方法?

生1: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生2: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底边上一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生3:还可以沿着两个顶点的高剪下,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生4:其实沿着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排成一个长方形。3、小组合作完成:回顾讨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师:只通过一个图形来推导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首先选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最基本的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只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而积公式时用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设计理念:让学生经历、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环节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多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三、应用知识结构

l、选择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图形略)

2、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课本P96第2题。

(1)(10—5)×(12—6)÷2+12×5

(2)10×(12—6)÷2+(6+12)×5÷2

(3)(5+10)×(12—6)÷2+6×5

(4)12×10÷2+6×5÷2

(5)(5+10)×12÷2—6×(10—5)÷2

(6)12×10—(6+12)×(10—5)÷2

3、左图是教室的一面墙,如果砌这面墙每平方米用砖185块,一共需要用多少块砖?

课本P97第2题。

4、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剪一剪、算一算)

(设计理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练习反馈环节测评,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入性和发展性。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图形,、达到练习趣味化、综合化。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上得到培养。)

四、小结

篇5:《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说课稿

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活动,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是很恰当的。

这是一次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活动。在钉子板上围图形、数钉子的枚数、算图形的面积,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做、能够做的事情,他们会乐意参与这次活动。然而,钉子板上围出来的图形大多数不是规则图形,也不是简单图形,求它们的面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使用,得出图形的面积比较难。而且,这次活动要探索围成的图形面积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枚数之间的关系,还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这种关系,有相当的难度。但也正是这些“趣”与“难”,有助于体现活动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钉子板上用线围图形,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定是多边形,顶点一定是钉子板的钉子。每个小正方形都表示1平方厘米,围成图形的面积是几平[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方厘米能够数出来或者算出来。围成的多边形边上有几枚钉子,与图形的面积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要探索的规律。

教材分四段安排探索活动:围成的图形内只有1枚钉子的规律;围成的图形内有2枚钉子的规律;围成的图形内有3枚或4枚钉子的规律;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交流体会、积累经验。

(一)给出内部有1枚钉子的图形,逐步开展探索活动,发现这种情形下的规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教材画出钉子板上的四个图形,依次是三角形、直角梯形、有3个直角的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它们内部各有1枚钉子,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几项活动。首先,分别算出每一个图形的面积,数出各个图形边上的钉子枚数,把这些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

接着,根据直观的图形和表格里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各人的发现。如,这些图形的面积不相等,边上的钉子枚数也不相同;边上的钉子枚数多,图形的面积就越大;三角形边上有4枚钉子,面积是2平方厘米,钉子枚数是面积单位个数的2倍;每一个图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都是它边上钉子枚数的一半?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在广泛的交流中会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思考,由此就能逐步明确相应的规律。然后,提炼这种上面提到的规律,并用数学式子表达。“图形内部只有1枚钉子”是上述四个图形的`共同特点,也是“面积的平方厘米数都是它边上钉子枚数的一半”的前提。如果离开这个前提,这样的规律就不存在了。所以,教材问学生“这些图形还有什么共同特点?”让他们充分注意到“图形内部都只有1枚钉子”。这种情况的图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枚数的关系,已经初步发现,教材希望学生用字母式子表示规律。大家统一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用n表示图形边上钉子的枚数,按S=的形式填空,写出S=n÷2,如果写成S=0。5n就更好了。可以把这样的公式看成数学模型,在写公式的过程中,体验如何精确、简约地表达规律,受到了模型思想的熏陶。

(二)在钉子板上围出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研究它们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枚数的关系,延伸探索规律的活动。

教材直接问“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学生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会乐意进入这一段的探索活动。教材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先在钉子板上围出若干个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再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枚数,填入表格、发现规律、写出字母式子。

这一段的探索活动与前面一段基本相同,前面探索中的做法与经验会迁移过来。所以,教材的安排比前面宽松,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前面大。这一段的规律比前面复杂,发现和表达规律的难度也比前面大。

围出内有2枚钉子的不同图形并不容易,要指导学生先确定哪2枚作为内部的钉子,再在这些钉子的周围围出图形。内部有2枚钉子的图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S=0。5n+1。这个关系在表格里容易看出来,让学生填表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规律。

(三)猜想内部有3枚、4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其边上钉子数会成什么关系,推想多边形内部没有钉子,会是什么结果,并通过围一围、算一算验证猜想。

这一段的思维方式与前面不一样。前面两段都是先研究实例,得出数据,再在数据中提取规律,思维方式是归纳推理。这一段先猜想多边形面积与其边上的钉子个数会是什么关系,再用实例验证是不是存在这样的规律,思维方式是类比推理。教材安排的探索活动放得更开,学生不仅要自己围出图形,数出面积,还要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内部有3枚钉子的图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S=0。5n+2;内部有4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S=0。5n+3;内有5枚钉子的图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S=0。5n+4;内部没有钉子的图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S=0。5n—1。针对得出的这些关系式,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多边形至少有三条边,起码是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也就是说,在钉子板上,图形边上至少有三枚钉子。所以关系式里的n应该是3或比3大的整数。

篇6: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第二课时,我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学好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世界中不同形状物体存在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自小独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较好。

2、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数学思考】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节课我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增强直观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1、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请学生观察“上海世博园”的宣传视频。

从 “情境认知理论”得知:图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图文和情境并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过观看上海世博园视频,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建筑物的外观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接下来提出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内容,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确定值,引导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本堂课问题的解决,也为后面习题作铺垫。

2、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

猜一猜:围绕“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这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度量” 、“剪拼”、“作辅助线”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为此我又抛出问题:五、六、七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过渡到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在测量和剪拼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感受到作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电脑演示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外、顶点处。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篇7:复习“四边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21页四边形。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初步有了估计意识和能力。“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但要与学生复习知识,更要带给其复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确定依据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尽量放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会计算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自学、交流及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复习图形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难点突破,系统整理分类与多层次练习法。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實现上述目标,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引导法,学生用的是练习法。

六、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学课本,疏理知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总结评价,领悟提升。

1.创设情景,导入新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理念,上课一开始教师采用了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们学会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会分类吗?”这样引入新课,不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2.自学课本,疏理知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学”不光是为了“学会”更要“会学”,所以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交流,然后引导他们疏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新课标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儿童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要注意典型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4.总结评价,领悟提升

最后教师问学生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总结,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纵观这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整整四十分钟的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并没有怕学生说不出来我要讲的内容,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然后让他们来说学到的知识,他们说到哪,教师讲到哪,说不到的教师点拨、引导,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机七小)

篇8: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 中国说课网 | 协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资料下载 | 说课论坛 | 留言簿 |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说课动态 说课讲稿 说课论文 课题与基地 学会历程 名师名校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说课网 >> 中国说课网 >> 说课讲稿 >> 小学讲稿 >> 正文 顶 热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说课稿

[ 作者:杨森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280 更新时间:2004-9-24 文章录入:z371y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后说课稿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建国街小学 杨森林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8 2页“整理和复习”中的内容。这部分教材要求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然后再通过混合练习复习巩固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授课中笔者结合自己对《标准》的理解,体现出一些创新理念: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背

诵和默写公式,而是通过情境引入、剪切拼摆、合作学习、创造想象。算法多样、审美情趣等各环节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适时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尊重需要凸现主体

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的复习内容,让学今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己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予以汇报、展示成果。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于“转化”这 一重要数学思想有更深理解,从而进行学法指导。2.激励创新加强整合

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多边形面积一贯方法的定势,力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中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引起讨论、展望未来、抒发豪情,既在数学课中渗透了德育,又使课堂从

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整合。

3、亲身体验培养美感

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去想象,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构造成一编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美、欣赏美、创造美。当然,通过指示学生习惯于思维定势下的机械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就

“美”,体现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人

师:试举例我们主要学过哪些多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我们主要研究了它们的什么?(周长和面积)大家想知道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些图形的吗?

课件展示:古埃及有尼罗河(配水声),脾气暴躁时发洪水,洪水退去后人们将重新划分土地——几何问题产生!

师:你在生活中了解到有哪些图形?

生:尖屋顶是三角形,桌面是长方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理念:数学最开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而产生的。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来由,也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进行新课

(-)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师:这里有许多大家学过的图形卡片,谁能领取一张说说它的面积公式?

主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牛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

(学生随意抽取,能说出面积公式即可,出现问题,指名纠正。)2.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请大家分小组讨 论、剪拼,看能想到几种方法?(学生讲述时,教师电脑演示。)

生1: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主2: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底边上一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还可以沿着两个顶点的高剪下,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生4:其实沿着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排成一个长方形。

师:说得太好了!还有别的想法吗?

牛5:还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斜边的重点,剪下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接着,教师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否接拼成长方形吗?”

3、小组合作完成:回顾讨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 师巡视,个别指导。)

4、师:只通过一个图形来推导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首先选谁?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最基本的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只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而积公式时用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师: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能不能画出一幅图来表示? 小组讨论后,选派一名代表展不:

一组:按照小学阶段学习多边形顺序来绘编“ 7”字图

二组:我组展示的作品是“网络图”

三组:我们画出了一个行走的人。

四组:我组展示的作品是把这些图形制成“知识树”

五组:多边形面积公式都能统一到梯形面积公式,我们展示的作 品是“光芒四射”

(设计理念:让学生经历、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环节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多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

应用学生喜爱的“画图”这一形式将这种联系展示出来,这样既起到 了复习课应有的作用,又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可以预见,学

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激发,探索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良好体现。)

目练习反馈

l、选择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图形略)

2、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6 ×2+(6+8)×(4-2)÷ 2 @6 × 4+(8-6)×(42)÷2 @(2+4)× 6 ÷ 2+8 ×(4-2)÷ 2 @8 ×4-(2+4)×(8-6)÷ 2 @6 × 4 ÷

2+8 × 4 ÷ 22 ×(86)÷ 2 @(8+6)×4÷ 22×(8-6)÷ 2(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

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应当包括„„等方面的发展”。但这 并不意味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恰恰相反,《标准》仍然认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练习反馈环节测评

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入性和发展性。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基础

图形,、达到练习趣味化、综合化。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使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上得到培养。)

回展示图片

老古街-新建步行街

师:对比观察了两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受可以畅所欲言。

生1:我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喝彩!

生2:我想,规划设计人员在建设中肯定用到了我们今大所学的 一些知识。

生3:我们要努力学习,用我们的智慧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设计理念:要落实新课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

方式: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 相联系;教育学生将个人成功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本环节通过让学生

感受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自然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小课堂引 向大社会,让学生在现实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以丰富和深化学习

内涵。)

(四)欣赏美术作品《教师新居》

师:这是单位分给老师的新房,还没装饰,请大家帮老师简单设 计一下好吗?

标示数据:①窗户:长1.6米,宽二1.2米; ②三角柜:底1米,高0.6米;

③睡床:长2米,宽1.5米。

求窗帘、三角桌布、床单备需多少布料?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进行计算。)

当学生汇报准确的计算结果后,教师贴上相等面积的布片,问:“美 吗?”(学生纷纷咂嘴摇头。)“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理念: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 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设计“布置新居”环节,意在强化学生数学

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 又应该应用于生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文章: 《小小的船》说课稿

下一篇文章: 认识钟表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05

05

2005

场无关!)

《说课理论与实践的分层次„[340] 研讨会暨优秀研究成„[135]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说„[1008] 说出特色 研出成果[1436] 谈教师的说课艺术[2076] 最新5篇推荐文章 《说课理论与实践的分层次„[340] 研讨会暨优秀研究成„[135] 说出特色 研出成果[1436] 优秀说课论文、讲„[4577] 《深化说课研究推进素质教„[511]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论坛版面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中国说课网 站长:红旗 页面执行时间:46.88毫秒

篇9: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解析——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创新拓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内容,是一节平面图形识别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加之本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这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为今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圆等知识也起着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

3、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及扇形的面积。

4、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

难点: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学生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多边形、圆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多边形、圆的概念缺乏较为系统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思维对象和思维结果的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事实上,这些也是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的方面。因此我们选择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则指向促进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而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创设情境

②动手操作

③应用新知

④创新拓展

⑤回顾思考

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一、创设情境

师生活动:请学生观看图片(窗格、北京奥运场馆鸟巢、蜂巢、车轮、硬币、光碟、扇子等),思考这些有趣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在学生得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多边形的概念;接着就图中的圆,逐步得出弧、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

设计目的: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手动脑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这也说明数学学习的内容都是现实的、有趣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此外,将“扇形的认识”内容前置,与其它图形的识别合为一体,再进行计数问题的研究,这样层次可能更分明,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

活动预期:在学生说出图中隐含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从图片中抽取出这些图形的动画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得出相应图形后,可以提问请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或图片中蕴含这些图形,让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新的概念的现实背景,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动手操作

师生活动:

1、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

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2、观察下图中的多边形,它们的边、角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目的:学生参与动手活动,观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在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规律。活动2让学生在通过测量、比较的前提下,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活动预期:图形的分解,应该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这部分内容在后续学习中具有很多运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等,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会这种归纳的思维方法。

三、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

1、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比为1: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2、画一个半径是2㎝的圆,并在其中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你会计算这个扇形的面积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设计目的: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创新拓展

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教师活动:

①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

②巡视、观察学生做的情况;

③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④点评学生作品,和学生一道把解说词设计的更贴切、更诙谐。

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创作图案;

②欣赏同伴作品。

五、回顾思考

上一篇:地梁钢筋发言稿下一篇:我与气象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