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评课稿

2024-04-12

《多边形》评课稿(精选13篇)

篇1:《多边形》评课稿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有2点:

1、以比赛为主线,将整个课有机的串联起来,整个课自然连贯。

上课开始首先进行热身赛,通过比赛达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目的。在讲授完新知识后,要求学生用所复习的旧知识比赛画正多边形,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学习完重复命令后,又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重复命令比赛画正多边形。

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整合。本节课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了“平面图形面积复习”、“组合图形面积学习”、“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三个板块,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在我们华杰学校新课改背景下,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课堂教学中,本课教学中,宋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听课后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找准新旧链接,打好知识基础。

组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宋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放手让学生引领复习,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2.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自主探究。

各个小组的展示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简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宋老师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一步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我有不同的分割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宋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自主选择图形的分割法或拼补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通过宋老师的点拨概括,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

3.学以致用,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宋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通过让学生计算学校的草坪和所住的`小区平面图的面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

1.全课宋老师都没有引导学生比较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的,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其实这就是在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怎样是简洁高效的。

2.新课例题与拓展题区别不大,是不是应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组合图多边形的面积,一节课就2道题目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篇2:《多边形》评课稿

今天听了蔡老师的一堂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蔡老师的《5.1多边形(1)》谈谈自己听课的几点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蔡老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做到以生为本,师生关系融洽,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一、提供有价值的情境引入,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中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创造一种激发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首先,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定义、概念、表示法等得出四边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的概念、表示法等,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挖掘出未知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几何图形学习的方法,找出问题解决的共同点,以此让学生在以后多边形概念学习找到模型。

二、挖掘有“生命力”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数学教学的核心知识,让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有探讨的空间以及延伸的方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得到提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课教学中,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内角和1800猜想得出四边形内角和3600,再让学生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定理,让不同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证明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做符合我们几何教学的一般过程:从猜想到证明。同时,蔡老师还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进行了适度挖掘。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老师拥有熟练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非常直观地把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青年教师的对教材的挖掘、对课堂的掌控非常好,但在听课过程中,本人有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想与大家商榷:

篇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一、能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核心词, 它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许教师让学生从校园中找图形, 完成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这样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来源以及研究图形的背景, 进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的抽象性。建议:多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并抽象出图形。

二、能经历分类与思考的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 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纵观本节课有四次分类活动:第一次, 找出画出的图形, 并说出它的名称。这是简单的分类。第二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地方引起争执, 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争执, 创设矛盾, 引起冲突, 既然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不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只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对边都平行, 符合条件, 只不过很特殊, 特殊在哪儿?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分类、辨析, 越来越清。第三次, 让学生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如, 有一个学生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梯形。应该及时纠正。第四次, 练习设计, 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类标准, 最好让学生在练习本做一遍。再让学生汇报。分类标准不一样, 结果不一样, 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三、能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作用尤为明显。因此, 在这节课中,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了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 在小组里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 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画一画或量一量)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在“操作”活动中, 深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创设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创设研究四边形关系时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 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那你们能不能用喜欢的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学生动手设计) ”并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

篇4: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说课稿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第一课时(课本第125页-127页部分),也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多边形相关知识的延展和升华,并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又与三角形相联系,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联系性比较强,同时本节内容与下一课时的多边形外角和又是一脉相承,也是学习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对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够在图形中识别,但对内角和的公式从推导到应用要求较高,另外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定义,能够在图形中识别它们的相关概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把多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要求学生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培养学生的“分割”思想,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让学生通过将多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为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化归思想,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是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方面小学阶段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前面学习四边形的性质过程中,也体会到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的应用,所以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习经验方面,随着几何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如图形的平移、旋转、拼剪等。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中需要学生结合图形发现规律,而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我们在七年级探索规律的学习中也有了渗透。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十三四岁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求知欲强,学生相互评价、互相提问探讨的积极性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所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课堂导学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本节课我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希望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尤其是本节课更是一节难得的探索活动课,按照新的课程理论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2)学法。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心灵焕发活力的地方,因此在学法上我认为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开展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导入新课、新知探究、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共五部分。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设计的是从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入手,利用蜂巢、我们宝鸡市的标志性建筑石鼓阁,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等图片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离不开多边形,以此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新知探究部分,共分为认识多边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认识正多边形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我主要采用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探究,交流的模式来进行学习,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并用“很好,”“你真行”等语言对个别学生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汇报。

在认识多边形部分,因为这些都是一些在图形中易于识别而又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概念,我要求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达到归纳,自学完成导学单新知探究部分的第一板块,老师只对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可以了。

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这个重点又是通过两条路线来体现的,一是探索n边形要从探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入手,找到规律;二是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又是依托从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找到方法。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练习部分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多边形概念和正多边形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内角和公式的初步应用。使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对这节课的一个反馈。

小结部分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時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这一节课的重难点,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提高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通过学生的归纳也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篇5:《多边形》评课稿

在上周四下午因12学时到二十五中培训,有幸听到林老师的课。

环节一: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性质,用时22分钟。学生从多方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学生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边上取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1)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180-180,最后化为(n-2)×180;也有的.学生从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360,最后也能化为(n-2)×180;殊图同归。这一环节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常理出牌,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来计算;然后在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就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依此类推。

环节二: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用时7分钟。与环节一相似,也是让学生各抒已见。探究出多边形性质。

由环节一、二教师指出:找规律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环节三:两个性质的巩固练习。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如果此题不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按教师的常理思考会用内角和性质:设多边形为n边形,再由(n-2)×180/n=144。再求出n。精彩之处:学生竟然用了外角和性质,先求出每一个外角为180-144=36,再用360÷36=10从而得出多边形为10边形,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想的不一致而且容易计算。

环节四:书上例题解答,教师还是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学生一解答如同书上解答。

学生二的解答方案让在坐的老师大吃一惊,竟然会在原六边形的一组对边上任意连结一条线段把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快速就能求出所求三个角这和为540-180=360。太精彩了。

据统计:班级人数36人,学生回答问题达28人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学习热情非我的学生能比。

篇6:《认识四边形》评课稿

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看看哪些是四边形的图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并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慢慢的得到了判断四边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锻炼,在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会它们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逐步做到自觉灵活地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了解了四边形的特点后,练习环节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在教室中找一找四边形,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无处不在。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适时的引导,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四边形。

篇7:《多边形》评课稿

《多边形面积》的教学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再次接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而后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又是建立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之上的。从知识的体系来看,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应是本学期学习的面积公式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体现在:后两种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把新知转化成旧知、陌生转化成熟悉又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乃至是后续数学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本课教学中,曹老师大胆地对教材作了创造性的处理和运用,将原本的两节课融合到一节课之中解决。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尊重学生的原生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数学,脱离了思维,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生机与活力。曹老师在课中多次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老师要听你的真实想法。”这样,就充分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正确与否,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参与过程,课堂是一个讨论场和辩论场,教师也可从回答中洞察和明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尊重学生的直观认知。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剪下后标上有关名称和数据贴到黑板上,便于学生感受公式的由来和知识的体系;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多次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演示剪、拼的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直观感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而理解;又如,通过剪拼演示,化解了思维难点即求有草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尊重知识的沿袭。课首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学习的方法,它们都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面积的,然后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就马上迁移过来,把它通过平移后变成一个长方形,知道了长方形面积也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何要把它变成长方形,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格子便于数数和计算。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又巧妙过渡,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一折为二,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三角形面积该如何计算?这里实质上也是沿袭着转化思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要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来推导。而且又注重了知识的变式,如已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和高(底),如何求底(高)?等,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篇8:《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1、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是“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原则之一——体现教学的兴趣性, 即教师必须及时地进行激励, 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精心诱导全体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中, 张老师从课前谈话环节就开始创设情景, 以游戏“我说你猜”导入, 加之教师文言文式的引导语, 略显夸张的语调, 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接下来的第二个“我做你猜”游戏中, 张老师伸出两根指头让学生猜含义, 再到后面用幽默夸张的表演让学生写片段等教学环节, 课堂中的张老师不断创设着各种精彩情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少教多学”的“少”不是要弱化而是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将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对写字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先将“临”与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监”进行比较, 又亲自范写, 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教会学生基本的书写技能。再如:在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突破上, 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让学生体会感悟到了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本节课中, 张老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多音字“监”时, “监”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 张老师让学生根据意思判断“监”在本文的读音, 教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其实是在巧妙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 张老师力求每个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于是在引导个别学生概括之后, 又让同桌互说。可以说, 张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再如, 引导学生猜测人物心理活动时, 张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 根据默读提示, 自学、勾画、猜测人物心理等环节的设计, 尊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注重实践性, 强调结合性

篇9:复习“四边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21页四边形。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初步有了估计意识和能力。“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但要与学生复习知识,更要带给其复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确定依据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尽量放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会计算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自学、交流及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复习图形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难点突破,系统整理分类与多层次练习法。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實现上述目标,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引导法,学生用的是练习法。

六、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学课本,疏理知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总结评价,领悟提升。

1.创设情景,导入新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理念,上课一开始教师采用了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们学会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会分类吗?”这样引入新课,不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2.自学课本,疏理知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学”不光是为了“学会”更要“会学”,所以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交流,然后引导他们疏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新课标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儿童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要注意典型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4.总结评价,领悟提升

最后教师问学生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总结,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纵观这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整整四十分钟的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并没有怕学生说不出来我要讲的内容,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然后让他们来说学到的知识,他们说到哪,教师讲到哪,说不到的教师点拨、引导,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机七小)

篇10: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相似多边形说课稿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相似多边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体会反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推断得到数学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以及用定义去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形状相同的图形,在这里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回答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多边形。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指出黑板边框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矩形的形状也相同。我紧接着创设悬念: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吗?

利用课件演示,把内边缘的矩形的长和宽按相同比例放大后不能与外边缘矩形重合。此时的学生肯定倍感疑惑,急切想探个究竟。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多边形才是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相似多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1、动手实验,初步感知定义。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一套相似多边形的图片(其中包括两个相似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两个相似四边形),组织学生按形状相同给多边形找朋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一组多边形探究解决下面问题。

(1)在这两个多边形中,是否有相等的内角?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2)在这两个多边形中,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是否成比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验证、交流,并进行演示,着重引导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验证方式,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对相等内角的两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我会利用这一点启发学生运用测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一难点。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状相同的六边形的对应角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计算得到,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成比例。然后给出对应角、对应边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

2、特例探究,进一步体验定义。 (课件出示问题)

例:下列每组图形形状相同,它们的对应角有怎样的关系?对应边呢?

(1)三角形ABC与正三角形DEF;

(2)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后进行适当引申,使学生认识到: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都相似。)

3、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设问: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探究过的每一组多边形,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课件出示四组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定义,教师给予规范并板书。随即给出相似多边形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表示全等三角形时应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在记两个多边形相似时也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说明相似比与两个多边形叙述的顺序有关。)

4、深化理解。

(1)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2)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三)辨析研讨,知识深化。(14分钟)

1、议一议:

(1)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图(1)中的两个图形相似吗?为什么?图(2)中的两个图形呢?与同桌交流。 (课件出示图形)

(2)如果两个多边形不相似,那么它们的各角可能对应相等吗?它们的各边可能对应成比例吗?

(3)如果两个菱形相似,那么他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我运用教材中两个典型的反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角也可能对应相等,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边也可能对应成比例;反过来说:只具备各角分别对应相等或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进而使学生明确:判断两个多边形形相似,各角分别对应相等、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这是个易错点,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另外在设计时,我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菱形的情况(见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两个菱形相似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做一做。

设问:学到这儿,你认为黑板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这两个矩形相似吗?请你计算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一块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数学知识,我把此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拓展一:如果将黑板的上边框去掉,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拓展二:在拓展一的基础上,如果矩形的长为2a,宽为a,

边框的宽度为x。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还相似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相互套叠的两个矩形都不相似。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直观有时是不可靠的,研究数学问题需要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计算,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6分钟)

慧眼识金!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2)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3)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问题解决!

2、下图中两面国旗相似,则它们对应边的比为 。

3、如图,两个正六边形广场砖的边长分别为a和b,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图形)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相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设计练习题。这是一组基础题,意在巩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相似比的计算。)

(五)课堂小结,知识升华。(2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猜想和思维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从几方面进行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发现了什么,我能解决,我获得的数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构成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技能。)

(六)布置作业:

1、P113习题第3题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中画出两个相似多边形。

篇11: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2、新课学习:

(1)基本概念

我把新课的引入过程作为本节课一条主线,各环节都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

首先告诉学生:我们往外拉得到的这些图形称为凸多边形,你能给往里推得到的多边形起个名字吗?怎样区别这两种图形呢?把凹多边形与凸多边形从分割的角度来区别,指出暂时研究的只是凸多边形。

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类比得出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的定义,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及内角,并会表示出一个多边形。

引入特殊多边形之前, 先欣赏生活中常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图案, 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称这样的多边形为正多边形,说明这种规则的`、对称的图形非常重要,为下一节学习用正多边形铺设地板作好铺垫。

在多边形的对角线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应突出它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由于这种特殊的线段,把多边形分割成了最基本的图形——三角形,目的是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

(2)知识探究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领会其运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在知识探究这一部分,我采取以下两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探究活动1:多边形的对角线

先让学生画出四边形、五边形所有的对角线,再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只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其余学生则在下面都画出这三种情况,由动脑到动手,在操作中获取知识。

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画出几条对角线?②这样的画法把多边形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

因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就是从对角线和三角形入手的,因此,这两个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引导学生回想课前引入的过程, 图形的转化中对角线有什么作用? 与边数对比,发现什么变化规律,归纳总结出来。

探究活动2:多边形的内角和

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 又是难点, 能不能从以上对角线的问题得到启示呢? 为了紧紧扣住主题, 前后呼应. 我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篇12:《多边形》评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第二课时,我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学好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世界中不同形状物体存在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自小独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较好。

2、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数学思考】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节课我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增强直观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1、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请学生观察“上海世博园”的宣传视频。

从 “情境认知理论”得知:图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图文和情境并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过观看上海世博园视频,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建筑物的外观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接下来提出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内容,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确定值,引导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本堂课问题的解决,也为后面习题作铺垫。

2、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

猜一猜:围绕“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这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度量” 、“剪拼”、“作辅助线”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为此我又抛出问题:五、六、七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过渡到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在测量和剪拼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感受到作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电脑演示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外、顶点处。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篇13:《伴性遗传》评课稿

关键词:红绿色盲;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

本节课是一节新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陈老师全面阅读教材、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多次、环环相扣的学生讨论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以学生接触过的色盲检测图片导入,介绍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病,得出两种病与性别相关,再通过资料由学生自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红绿色盲为线索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能够利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研究人类伴性遗传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学问题,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突出

新课程倡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并不排斥知识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学生接受信息,巩固知识,提高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了伴X隐性遗传规律的重点;而对知识运用环节的处理上,陈老师介绍并示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联系其他,总结归纳,突破了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书写这一难点,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本节课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讨论,有过程,有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课本中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中只有男性患者,学生思考色盲基因的位置时很容易判断为“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患者的所有儿子应该都患病,但是家系图中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同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可能没有的一些能力,體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注重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听起来费劲,效果也差强人意,陈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把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来,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甚至在要求学生写遗传图解的时候,只是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书写方式解释清楚之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来写,如此一来,对学生自己来说,提高了动手的机会与自己联系已学内容并对知识的组合能力。

五、教学启示

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教学思路较清晰,逻辑思维较强,能利用例子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教学实施过程顺畅,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我们多多学习。

六、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本节课以红绿色盲症为主线,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对于遗传病,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轻视的态度,甚至有些歧视遗传病患者,因此可以考虑从色盲的发现者也就是首位被发现的色盲患者道尔顿入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道尔顿作为一名色盲患者,在物理和化学中还能取得卓越成就,甚至在生物学史上都能留下一些可供后人研究的内容,所以,色盲患者并不会低人一等,甚至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俞慧.新课程期待老腔出新调:对高中生物评课的几点建议.中学生物学,2012(9).

[2]金树培.新课改背景下一个简易的评课标准及其解读.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大学校长开学致辞下一篇:有关寂寞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