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面积说教材

2024-04-29

多边形的面积说教材(共8篇)

篇1:多边形的面积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下面我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与老师们交流。

一、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我首先来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把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我所说的学段目标为第二学段的目标。学段目标具体体现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的实现。

先说本学段目标。知识技能:

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3、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

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再说本单元的课程目标。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

在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综合应用多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内容标准

本册教材按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

就本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来讲,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下面就说一说本单元的内容标准。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并能计算出它的面积。

3、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材

说教材我主要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教材的立体式整合来说。首先说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编写特点

我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的新版教科书,它与之前的实验教科书相比,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和教材实验的结果,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修订后的教材,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的顺序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它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和会用数学的信心。

2、配合切当,版面美观。

修订后的教材,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切当,装帧精美,学生喜欢的教材。(人物、小精灵)

3、习题的增减。

对于练习题中有难度或效率低的题目都进行了细致地修改。另外,还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如:增多了直接利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面积的习题。

4、加强了对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

对每一个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都加强了对图形之间量的变化的观察引导。

5、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规则图形,这些大多无法分割成学过的图形。为此,教材在解决问题编排中呈现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让学生经历解决估算不规则图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6、经历自主探索的全过程。

为了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面积计算方法的空间,教材注重突出学

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各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从而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7、增加了成长小档案。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这个部分不仅让学生梳理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还可让学生总结一下获得了那些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转化的思想,具体操作中的平移、旋转等知识,让学生感到自己在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各方面都有收获,感受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二)编写体例

基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来说说编写体例:

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主题图—例题—练习—单元小结”四个部分。

1、主题图:单元开始有这样的主题图来创设情境,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例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引出例题所要探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小精灵或同学的问题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的核心问题,因而提高探究效率。

3、练习。多种方式的课后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知识。有的练习的后面会有“你知道吗?”这样一个数学小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4、单元小结:回顾这一单元都学习了什么,巩固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

(三)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以及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其中,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本册新增的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

本册教材前面的一单元小数乘法、三单元小数除法和五单元的简易方程,都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了准备。各个单元环环相扣,直线递进。

2、纵向整合:

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认识物体和图形,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边形,下册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四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特征,我们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这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地学习,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到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建议,结合本册教材,我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

本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发现时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经历推导出图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切忌由教师带着做。

2、注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到中,都是将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组合图形的面积也是将其转化为基本图形来计算的。在教学中,要突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转化思想,让学生通过操作,将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所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注意将获得的“转化”思想在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加以运用发展,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另外,在解决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图形的形状,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与方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建议用9课时教学。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恰当的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建议,结合本册教材,我提出如下评价建议: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等。例如,每单元结束,都要针对所学的知识,出检测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加以巩固。

3、评价时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在个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的评价要求,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有: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生成性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因此,我建议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本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教辅教材还有学校图书。

2、信息技术资源: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教师要利用现代媒体网络开发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包括各大教育网站、学校网站和多媒体的利用。)

3、课堂生成资源: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神情、姿态信息中,从学生正确或错误语言文字信息中,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最后,我想说,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平台,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才能打造出更精彩的课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多边形的面积说教材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人教新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单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六年级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既是在小学中段英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也是为学生初中阶段进一步学好英语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继承—创新”为宗旨,它继承了原教材“功能—结构”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并将其扩展为“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即: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融合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目的。此编写意图明显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

本册教材还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设计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喜欢探求不同文化,乐于开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这也明显体现了英语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

《新标准》中提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总目标的同时,对六年级学段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二级)。即:

1、学生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

2、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

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

3、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

为了完成课标的要求,本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假期活动(第一单元),历史知识、植树活动(第二单元),社区与方位(第三单元),国内外旅游(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五单元),成长教育(第六单元)”等新鲜有趣的话题,“假期活动(第一单元),历史知识、植树活动(第二单元)成长教育(第六单元)”这三个单元以“一般过去时”为主要知识点。“社区与方位(第三单元)”以there be句型和方位词为主要知识点。“国内外旅游(第四单元)”以一般将来时为主要知识点。“环境保护(第五单元)”以祈使句为主要知识点。

其中,第三、四、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前七册书中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与学习,在本册教材中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巩固与深化。而第一、二、六单元中的“一般过去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这三个单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亦是难点。总的来说,学生们将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和活动中接受、熟悉、巩固、升华具体情境中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增强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教材在编排内容上也注重体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如各单元后的fun story为学生提供了巩固复习和阅读训练的机会。学生们会了解生活道理、接受成长教育、启迪思维。在每个双课的后面都配有一个韵律小诗,让学生接受语音、节奏和拼读基本功的训练,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书中的fun time 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趣题目。为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学习评价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文化桥部分还着重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依据课标中的年级段要求,我把本册学习目标确定为5个关键词:听懂、能说、会读、练写、表演。

1、听懂会话、短文、故事、儿歌等,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说好、读好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会唱歌谣,并能简单地运用。

3、练写自我评价和采访调查、项目制作。

4、表演故事、歌曲和情景对话。

接下来我将以第……单元,进行具体而详尽的阐述。(先说单元内容,位置与联系;再说目标、重难点和确定的依据和意图;)

我所任教的学生是农村孩子,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学习兴趣淡薄,学习习惯有待加强。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和课标的要求,我对教学有以下构想:灵活运用、机动整合、寓教于乐、兴趣激发

灵活运用、激动整合:要谈出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和资源的开发。寓教于乐、兴趣激发:运用哪些情境的手段、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怎样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信参与的?

Relax!Be patient and enjoy yoursel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should be fun!

篇3:浅议说教材必备的基本意识

一、正确的课标意识是说教材的方向保证。

《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法规性文件, 是有关教材的一切活动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精神的文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法规性地位以及它与教材之间的规定与被规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决定了说教材必须树立课标意识。做到心中有课标、口中讲课标, 课堂上践行课标。将课标意识作为说教材的首要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作为我们分析理解与驾驭教材、确立教材教法的法规依据, 指导说教材。具体来讲, 在就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进行说教材时,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它们的要求与相关规定, 同时要将《课程标准》作为法规尺度, 度量说教材于始终。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课程方向, 同时, 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与处理教材。

二、正确的整体意识是说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 各种教学要素达到和谐状态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一个系统, 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质就是立足整体, 把握全局。这就要求说教材要着眼于教材整体, 从整体出发, 把教材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优化组合, 形成对教材完整准确的认识。惟有如此, 我们对于教材各个版块、各个系统、各个知识点等的把握才是准确的;从整体到部分的感知、解读教材, 自我构建知识网络,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方向、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才能够引导学生编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为此, 我们要明确说教材不同于说课。说教材的对象是: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说课一般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尽管说教材与说课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对教材的分析理解, 处理与把握, 但它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 角度不同, 要求与侧重点就不同。

三、正确的联系意识是说教材的关键所在。

说教材是否揭示教材各个版块、各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关系, 是衡量对于《课程标准》、教材与教法把握准确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 也是正确处理、有效驾驭教材的基础。说教材只说有什么, 不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 对教材的把握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而触及不到实质;教师就仅仅是教书匠, 而不能成为研究者。说教材的作用就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说教材针对不同对象 (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 有不同的环节和侧重点。就一个单元而言, 说教材的基本环节有:1.单元题目, 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与相关规定, 3.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地位作用;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 , 4.单元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质和量的要求) , 5.单元教学重、难点, 6.单元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总原则与方法等) 。上述诸环节、各个环节中诸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教材本身而言, 各学科教材均由若干个内部系统构成。因此, 说教材不仅要遵循教材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还要将外显的与隐含的多种多样的联系用简明并准确的语言揭示出来, 做到知己知彼, 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正确的层次意识是说教材的内在要求。

就内容来讲, 层次性存在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价值体系、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方面面。说教材对象本身层级分明、各层级地位、作用、要求各异且相互交织的客观性, 决定了说教材理清层级及其相互关系, 突出层次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标准》、教材林林总总的层级关系要求说教材的呈现形式、表述方式也必须注重层次性。这主要是指要注意各环节的先后顺序问题;每个环节中侧重点、详略问题等都要遵循说教材内容内在的规定性。做到层级分明, 脉络清晰, 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比如: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除了要明确三维目标, 还要从认识行为动词入手, 把握教学目标量与质的规定, 清楚目标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

五、正确的精要意识是说教材的核心要素。

精要意识要求说教材准确简要, 突出重点, 体现层次, 揭示联系。体现精要意识, 是促使教师自觉地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研读教材, 掌握教材体系的来龙去脉, 在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 用准确到位的语言揭示教材实质所在的需要;体现精要意识是避免说教材盲目、随意、混沌, 变被动为主动、变盲从为自觉、变混沌为明晰的需要。

篇4:走出说教材的三大误区

【关键词】课程标准;通教材;知识树

鉴于各地对说教材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探阶段,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说教材就是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或领导,对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课主要说清以下几点:

1.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及其确定它的依据。

2.说教法。包括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选择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3.說学法。要注重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说明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4.说程序。即说出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这种安排既体现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又表现为可具体操作的程序。

而“说教材”是指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把握的过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知识树”以口头表述的方式呈现并展示出来的过程。说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说课标。说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或学段目标;说本学段或本册书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

2.说教材。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3.说建议。说教学建议;说评价建议;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总之,“说课”是在课时教学的层面上,教师和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以及学生之间进行的未见面的交流和沟通,是在“小范围”的碰撞、对接、磨合,是集约型的近景式研究。而“说教材”则是在学段(或学年、学期、学周)教学的层面上,在“大范围”内的碰撞、对接、磨合,是粗放型的全景式的研究。

二、说教材=通教材

所谓“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册“通”哪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而“说教材”则要求教师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都要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这种整体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基本要求。“说教材” 要着眼于整体,并把教材的各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优化组合,既能在横向上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说明逻辑序列,又能按照知识大类把整个学段(或相邻年级)的同类知识作简要纵向整合。从而形成对教材完整准确的认识。也就说,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说教材就由平面走向了立体。惟有如此,我们对于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知识点的把握才是精准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学生编织一张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另外,“说教材”和“通教材”还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说教材”要揭示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关系,假如只说“有什么”,不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对教材的把握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触及不到实质。“说教材”的作用就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说教材”忽视形式的要求

忽视形式上的要求往往是初学“说教材”的人容易走进的另一个误区。其实,“说教材”不仅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规定,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首先,我们要采用“说”的形式,即要将说的内容熟烂于心、脱稿演讲,要注意表情、动作和语言的运用。要力求声音洪亮,表情自然,体态大方。试想,假如连说的稿子都记不住,又怎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另外,说教材中课件的制作必须要借助一种树形的结构图——知识树。它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它极讲究层次感,就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村一样。这种层级性有利于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序列性,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知识规律,建立知识体系,使教学从无序到有序。

总之,运用知识树说教材让人感到神奇,几棵简单的知识树就把整个学段或一册书的内容整合起来,简便实用,一目了然,为钻研课标和教材找到了一个好抓手。而教师在说教材时制作课件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整合教材的过程。一些老师把书本上的文字搬到银幕上,大段字幕,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妥帖的。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王敏勤.和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3.

[3]王敏勤.和谐教学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4]魏书生.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等.

篇5:圆柱圆锥 说教材

大庙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以 “立足课标 注重基础 突出应用”为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为例,和大家进行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而言,来看看本学段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单的图形运动性质,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数学思考:

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问题解决:

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情感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 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而《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那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使用的北师大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北师大版的教材蕴含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在编排上也有自身比较明显的体例格式。

《圆柱和圆锥》由四个课例一个练习组成,分别是“面的旋转”“圆柱 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和“练习一”。教材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这样的安排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课例从知识选材,到呈现的形式上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条件和问题的提出和多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四个课例均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从自行车车轮转动观察彩带轨迹、风筝、雨刷运动、转门等,到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再到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圆柱杯子的容积,最后到求一个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激发了学生无穷的解答兴趣。

为了配合各课例的学习,教材按课例给出了随堂练习,像 “试一试”环节,都是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练习,学生可独立完成。练一练”环节习题的编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难的呈现方式。本单元共有五个“实践活动”环节,安排在每个课例和单元练习的最后。分别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初步体会等积变形;和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转和练习一部分”附有小阅读“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神舟”号飞船和“沙漏”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谈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体例安排,那么“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所以安排了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和总复习,整理复习部分,复习的是本册一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安排了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整理已学的内容。总复习是从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汇总,力求反映四个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也为第三学段学生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圆锥的引出可参照圆柱进行,在举生活中圆锥形的实物时,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或图片呈现更多的例子。如,圆锥形铅锤,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圆锥形帽子,削过的铅笔头等。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3、对比练习,加强认知。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的角度进行对比,加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并改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除了基础练习和变式练习,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

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重视能力的评价。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物体,让学生先测量图形有关数据后,再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考查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既可用书面考试、口答、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

3、以定性为主的评语评价。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评价等级如何?

最后,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我想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课本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深入浅出。

2挖掘生活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数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如:学生日常游戏中,校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3、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于网络,多媒体课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善用学生资源。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时生成的学生资源。

篇6:说教材

莱阳四中“说教材”系列学习材料之二 关于“知识树”

一、“知识树”极其重要意义 “知识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结构图。王敏勤教授指出:“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 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 PPT 模板,很好操作。魏书生: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具体来说知识树有四大作用: 1.有利于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知识树”是在综观学段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它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 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2.有利于寻求教学的序列性。知识树试图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知识规律,建立知识体系,使教学从无序到有序。它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知识讲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因为“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4.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特别是语文教学是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另外,使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总之,绘制知识树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教材,能教会学生疏理、归纳、总结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整体构建、系统掌握。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教师对某一课,某一单元,整本乃至整套教材做准确的

篇7:说教材稿[定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我将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说课标。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主要包括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解析与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数学)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九年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今天我所说的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属于第一学段。

《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数学从课程内容上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图形与几何又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本册教材中的第六单元《面积》属于测量,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属于图形与位置。今天我主要说第六单元《面积》。

说教材

本册书的各单元内容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分别是数与代数包括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4单元“年、月、日”、第5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图形与几何包括第1单元“位置与方向”、和第6单元“面积”;统计与概率有第3单元统计,主要讲“简单的数据分析与平均数”;以及综合与实践中第8单元“解决问题”和第9单元“数学广角”两部分。其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与“面积”为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围绕课标,本单元在编写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

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在教材编写体例上,“面积”这一部分的编排,与传统教学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情境引入,教材中给出一副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然后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方法总结和联系应用等方面,对教材经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

接下来是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和“常用的土地面积”四个部分,其中认识面积单位包括了解面积概念的涵义,认识面积单位,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及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为: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下面,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小学阶段的其他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立体整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有:

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米;简单的估测和测量。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

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此,本册教材对我们提出了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与利用三方面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首先,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改变;而不是以往在教学概念的时候一味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在做中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尽管估算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应。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建议:

对于本章的评价建议,主要是围绕《课标》用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

2、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

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4、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数学离不开课本但又不能单纯的依赖于课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很重要,首先要利用好主体资源,如学生课本、教师用书、导学案、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设施、课外活动小组等。主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其次,要注意好校本资源,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利用教师的团队资源。

信息发展时代,网络资源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一些优秀网站的优秀资源,如“数学备课大师网”、“奥数网”、“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等等。

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邀请教学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无招为有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佳教法;平实、顺、美是最美教态。

让我们一起:

篇8:“力和机械”说教材

一、单元主题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三种常见的力;二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及作用效果。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会用: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2.会使用杠杆等简单机械。

通过解读课标,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会用”上。根据我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下面对本章的知识结构进行剖析。

知道: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2.重力的由来、方向及它

二、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特点:采用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层层递进,螺旋展开。

在前面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三种力,然后又以力的知识为基础,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对于简单机械,由于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而教材通过对杠杆的学习,以“学生自己探究”和“科学世界”的形式展示滑轮、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及应用。本章的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而,这章可以说承上启下,起了一个纽带的作用。本章共分为5小节:“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杠杆”“其他简单机械”。教材在安排上从实际探究需要出发,首先介绍了弹力及弹簧测力计的内容。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学习重力和摩擦力做了准备。讲“重力”一节时是从万有引力引入的,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使用到了弹簧测力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应用。讲“摩擦力”一节时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简单机械”时将杠杆、滑轮和滑轮组作为重点,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本单元中节节都有探究。

教材编写的特点:

1.内容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现代生活。

2.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每一节都有一个较完整的探究。

3.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形式活泼。

三、教学方式与策略

我校的教学特色是“点题导学法”。“点”是教材知识点,“题”是指有效问题,“点题导学法”就是将知识问题化、考核试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情况我采用的策略主要有:

1. 妙用情境导入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有效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比如:讲“杠杆”一节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用羊角锤、剪刀、筷子、指甲刀、天平等体会使用它们时有的会省力,有的会费力,有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从而在引起他们强烈求知欲的同时,也为杠杆种类的学习埋下伏笔。

2. 巧设探究突破难点法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核心与灵魂,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较简单,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是本章探究的难点。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通过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墨水瓶、橡皮等文具自制一个杠杆,体会杠杆的平衡不单纯由力或力臂决定,而是由它们的乘积共同决定的,从而突破探究难点。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由于在测摩擦力大小时很难匀速、水平、直线拉动物体运动,所以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猜想:是否可以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不拉物体,改为拉动木板,使木板与物体相对运动;在探究后设疑:如果只给你两个物块铁块和木块,如何探究它们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要求除上面所给器材外自选器材进行探究。由于这个探究用时不多,我还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笔袋(带笔)、弹簧测力计、桌布等进行探究。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延展。在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利用手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也正是编者的意图。通过采取上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能较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黑河市近3年的中考题,将“力和机械”部分的考查情况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对本单元内容考核难度降低,考查题型多以选择和填空为主,2010年试题分值有所增加。这是与中考命题指导思想一致的。

上一篇:防抗台风工作情况报告下一篇:分居时间如何证明